药物化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药物化学
第二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选择)
1.天然产物:青蒿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猪胰岛素
2.现有药物:(1)副作用:氯丙嗪由抗组胺药异丙嗪镇静副作用发展而来;磺胺类降糖和利尿由抗菌药发展而来
(2)代谢:羟布宗是保泰松的活性代谢物;奥沙西泮是地西泮的活性代谢物(3)现有突破性药物:me too ,兰索拉唑由奥美拉唑发展而来
3.活性内源性物质:避孕药的先导化合物是甾体激素黄体酮;抗炎药吲哚美辛先导化合物是炎性介质5-羟色胺
4.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
5.计算机靶向筛选
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简答)
在新药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先导化合物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如活性不够高,化学结构不稳定,毒性较大,选择性不高,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合理等,需要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或改造,使之成为理想的药物,这一过程称为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传统的药物化学方法和现代的方法。

1.传统的药物化学方法
1)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优化先导化合物
生物电子等排体是具有相似的分子形状和体积、相似的电荷分布并由此表现出相似的物理性质(如疏水性),对同一靶标产生相似或拮抗的生物活性的分子或基团。

分为经典和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包括外层价电子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的元素,以及环等价体。

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是具有相似的空间排列、电性或其他性质的分子或基团,相互替换会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分子或基团。

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对先导化合物中的某一个基团逐个进行替换得到一系列的新化合物,是药物化学家设计研究药物的经典方法,有许多成功例子。

例如将H2受体拮抗剂西味替丁 (aimetidine)结构中的咪唑环用呋喃环和噻唑环替换得到雷尼替丁( rnitidine )和法莫替丁 ( famotidine) ,它们的H2受体拮抗作用均比西咪替丁强。

2)通过前药设计优化先导化合物。

前药是经过生物转化后才显示药理作用的任何化合物。

药物潜伏化( drug latentiation)是通过对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化学修饰形成新的化合物,该新化合物在体内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母体药物( parent drug) 而发挥作用。

前药有两大类:载体前药和生物前体前药。

载体前药是活性药物与载体部分连接构成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

例如含有醇或羧酸基团常见前药形式是酯,胺类可形成酰胺、亚胺等制备前药,含羧基可通过席夫碱、缩醛和缩酮等形成来制备前药。

如GABA受体激动剂普洛加胺。

生物前体前药是通过对有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分子修饰得到的新化合物,该新化合物是代谢酶的底物,经过酶的代谢产生的活性代谢物是预期的活性分子。

例如抗高血压药氯沙坦的伯醇被氧化为羧基,后者是真正的活性成分。

前药设计的目的和应用主要有(1)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生物膜通透性。

例如地匹福林是肾上腺素的前药。

比肾上腺素更好透过眼角膜,治疗青光眼。

(2)提高药物靶向性。

一种方法是部位指向性药物输送,例如局部给药,另一种方法是部位特异性药物释放,例如肿瘤组织尿苷酸环化酶活性高,促进了5-氟尿嘧啶前药5’-脱氧-5-氟尿嘧啶的研究。

(3)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抗精神病药物氟奋乃静作用时间较短,利用分子中的羟基,制成庚酸酯和癸酸酯作用时间可达一个月左右,适用于需要长期用药及顺从性不好的精神病患者。

(4)改善药物水溶性、稳定性、克服不良气味或理化性质以适应制剂的需要,例如甾体类抗炎药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通过成酯,制成有良好水溶性的盐类,可以制成针剂。

常用羟基的酰化克服苦味。

3)通过软药设计优化先导化合物。

软药(softdrug)是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规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面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可减少药物蓄积的副作用,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根据对氯筒箭毒碱类肌肉松弛药的构效关系研究,设计了阿曲库铵,即能尽快代谢,避免肌松药蓄积中毒的不良反应。

4)通过硬药设计优化先导化合物。

形成在体内不易代谢消除的药物。

2.现代的方法
1)定量构效关系(QSAR):药物活性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

2)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
A直接药物设计:分子对接法,从头设计法
B间接药物设计:分子形状分析法、距离几何方法、比较分子场分析法、药效团模型法。

第三章药物代谢反应
(看一下课本例子发生哪一处的反应)
I相生物转化:官能团化反应
一、氧化反应
(一)芳环及碳碳不饱和键的氧化
1.芳环;苯妥英,保泰松,氯丙嗪(电子云密度高的芳环易被氧化)
2.含有烯烃或炔烃:卡马西平、黄曲霉素B1
(二)饱和碳原子的氧化
1.长链烷烃在碳链末端甲基:丙戊酸钠
2.支链碳:异戊巴比妥
3.环己基的C3或C4:醋酸己脲
4.和sp2碳原子相邻碳原子的氧化羰基α:地西泮、喷他佐辛;苄位:美托洛尔;烯丙位
(三)含氮化合物的氧化
1.N脱烷基化和脱氨反应:普萘洛尔、苯丙胺、氯胺酮
2.N氧化反应
含有叔胺和含N芳杂环:胍乙啶、赛庚啶
(四)含氧化合物的氧化
以醚类药物为主,发生O脱烷基化反应:可待因变为吗啡,吲哚美辛
(五)含硫化合物的氧化
1.S脱烷基化
芳香或脂肪族硫醚:6-甲巯嘌呤
2.氧化脱硫
C=S、P=S生成C=O、P=O:硫喷妥变为戊巴比妥
3.S氧化反应
硫醚生成砜,进一步生成亚砜:硫利达嗪变为美索达嗪,阿苯达唑、奥西舒仑
(六)醇和醛的氧化
二、还原反应
(一)羰基:醋酸己脲、美沙酮
(二)硝基:氟硝西泮
(三)偶氮基:柳氮磺吡啶
三、脱卤素反应:氯霉素
四、水解反应
酯和酰胺:氯化琥珀胆碱、阿司匹林、可卡因
II相生物转化:结合反应
一、葡糖醛酸的结合(最普遍)
二、硫酸酯化的结合(PAPS提供活性硫酸基)
三、与氨基酸的结合(甘氨酸结合反应最常见)
四、谷胱甘肽(GSH)结合
五、乙酰化结合
六、甲基化结合
第四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
一、苯二氮卓类(GABA A受体激动剂)
地西泮
构效关系:七元亚胺内酰胺环是活性必需基团,且是与受体亲和力最强的部位;
临床应用:镇静、催眠、抗焦虑的首选药物,副作用比巴比妥类小。

抗惊厥、麻醉剂和肌肉松弛药。

作用机制:苯二氮䓬类与 GABAA受体上的特异位点结合,增加 GABA(γ-氨基丁酸,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 GABAA受体的亲和力,增强 GABA 的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和中枢性肌松等作用。

代谢:
二、非苯二氮卓类
(一)非苯二氮卓类GABA A受体激动剂
(二)巴比妥类
第二节抗癫痫药
一、酰脲类
(一)巴比妥类
5 位 H 取代的巴比妥酸无镇静催眠作用,R1、R2均被取代才呈现活性。

取代基碳原子总数为 4出现镇静催眠作
用,为7和8 时作用最强,超过10 个碳可能出现惊厥。

(二)乙内酰脲类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二、二苯并氮杂卓类
三、 GABA类似物
普洛加胺:载体前体药物
四、脂肪羧酸类及其他类
第三节抗精神病药
一、吩噻嗪类(三环类)
经典抗精神病药-盐酸氯丙嗪(冬眠灵)
吩噻嗪类药物与多巴胺的构象相似,能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减弱DA功能。

失去氯原子则无抗精神病作用。

苯并噻嗪母核易氧化,光化毒反应,抗氧剂保护
二、㗷吨类
三、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Haloperidol

四、二苯并二氮䓬类
氯氮平
广谱抗精神病药,作用强;锥体外系反应轻;
代谢产物硫醚有毒,导致粒细胞缺乏症;
作用机制:双相调节,阻断多巴胺同受体结合,拮抗5-羟色胺受体
第五节镇痛药
镇痛药分类
两类: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麻醉性镇痛药(与阿片受体作用)
麻醉性阵痛药分类
按来源分为:吗啡生物碱类(吗啡及其衍生物)、半合成和全合成镇痛药三大类。

按机理分为:阿片受体激动剂、混合的激动-拮抗剂(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片受体拮抗剂。

一、吗啡及其衍生物
阿片受体分型及其效应:μ,κ, δ,σ,吗啡是前三种受体亚型的激动剂,作用强度μ>κ>σ
吗啡(部分氢化菲)
吗啡的镇痛活性与其立体结构严格相关,仅(-)吗啡有活性。

N为镇痛活性的关键,可被取代,从激动剂变为拮抗剂。

吗啡失水变为阿扑吗啡,催吐剂。

吗啡镇痛,但易成瘾,呼吸抑制。

结构改造:可待因,氢可酮、纳曲酮
二、合成镇痛药
1. 哌啶类:盐酸哌替啶(杜冷丁),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2. 氨基酮类
3. 苯吗喃类
4. 其他合成镇痛药物
三、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镇痛物质
三点模型
第五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拟胆碱药、抗胆碱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组胺H1受体拮抗剂、局麻药
第一节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cholinergic drugs)是一类具有与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

按其作用环节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剂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两种类型。

一、胆碱受体激动剂(临床只用M-R激动剂)
1.胆碱酯类M胆碱受体激动剂(Ach合成类似物)
“五原子规则”
活性随链长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在季铵氮和乙酰基末端氢间,不超过五个原子才能获得最大拟胆碱活性 (H -C -C -O -C -C -N )
氯贝胆碱
氯贝胆碱包括:季铵基、亚乙基桥、乙酰氧基三个部分,是三个结构部分的最佳组合。

临床主要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肠道或膀胱功能异常。

2. 生物碱类M 胆碱受体激动剂(植物来源生物碱及其合成类似物)
毒蕈碱,毛果芸香碱(具有 M 胆碱受体激动作用,对汗腺、唾液腺的作用强大,造成瞳孔缩小,眼内压降低。

临床用其硝酸盐或盐酸盐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3. 选择性作用于M 受体亚型的激动剂
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溴新斯的明(毒扁豆碱简化而来)
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临床供口服;甲硫酸新斯的明供注射用;
用于重症肌无力和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

大剂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流泪、流涎等,可用阿托品对抗。

第二节 抗胆碱药
M 在心脏和胃肠处的效应相反,激动各受体均为增加分泌与代谢。

抗胆碱药呈现抑制腺体(唾液腺、汗腺、胃液)分泌,散大瞳孔,加速心律,松弛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等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散瞳、平滑肌痉挛导致的内脏绞痛等。

分类:天然茄科生物碱类及其半合成类似物;合成M 受体拮抗剂
生物碱类:硫酸阿托品;合成类:溴丙胺太林
硫酸阿托品
具有外周及中枢M 受体拮抗作用,但对M1和
M2受体缺乏选择性。

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内脏绞痛、麻醉前给药、盗汗、心动过缓及多种感染中毒性休克。

眼科用于治疗睫状肌炎症及散瞳。

还用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

毒副作用:中枢兴奋性。

结构改造:做成季铵盐,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不呈现中枢作用
第三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一、拟肾上腺素药物
1.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分类
(1)a和β受体激动剂
A 肾上腺素(β-苯乙胺衍生物)
水溶液加热或室温放置后,可发生消旋化,消旋后活性降低。

肾上腺素可以兴奋α-和β-受体,用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和支气管哮喘的急救。

制止鼻黏膜和牙龈出血。

前药地匹福林
B 麻黄碱(麻黄素
苯环上无酚羟基,极性降低,亲脂性增加,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CNS,具有较强的中枢兴奋作用;口服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鼻塞及低血压,收缩血管,兴奋心脏等。

四个光学异构体中只有(-)-麻黄碱(1R,2S)有显著活性,为左旋体。

C多巴胺
(2)a1和a2受体激动剂
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于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很弱;
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临床上用于升高血压,静注治疗各种休克;兴奋心脏和抑制平滑肌作用较弱。

(3)a1受体激动剂
甲氧明,去氧肾上腺素
(4)a2受体激动剂
可乐定,甲基多巴
2.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
二、α2受体激动剂
可乐定,甲基多巴
三、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
1.选择性β1受体激动剂
多巴酚丁胺
2.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
(1)沙丁胺醇(重磅炸弹)
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的支气管痉挛。

沙丁胺醇结构中的叔丁氨基对其作用的选择性至关重要。

N-取代基对α,β受体的选择性有显著影响,若无取代基主要是α受体样作用,取代基逐渐增大,β受体效应变强,且对β2选择性提高。

(2) 克仑特罗(瘦肉精)
第四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
与组胺受体相对应,抗组胺药分为:
H1-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鼻炎和荨麻疹以及晕动症如晕车、船等。

H2-受体拮抗剂:用于胃溃疡的治疗,与质子泵抑制剂一起构成抗消化性溃疡药,在消化系统药物中介绍。

经典的抗组胺药物(第一代):脂溶性很高,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产生中枢抑制的副作用。

另外对H1受体的针对性不强,常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抗肾上腺素、抗5-羟色胺、抗胆碱、镇痛、局部麻醉等副作用。

非镇静的H1受体拮抗剂(第二代):针对第一代H受体拮抗剂脂溶性较高,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进人中枢,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的副作用,以及由于对H1受体选择性不够强的缺点,寻找限制进人中枢和提高对H1受体的选择性的新型抗组胺药,发展出了非镇静H1受体拮抗剂。

阿伐斯汀(丙烯酸基的强亲水性)、盐酸西替利嗪是通过引人亲水性基团使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进人中枢,克服镇静作用的。

而氯马斯汀、氯雷他定(用中性的氨基甲酸酯代替了碱性叔胺结构)则是对外周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避免中枢副作用。

其他的非镇静抗组胺药大多属于哌啶类(咪唑斯汀)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以及少数三环类(氯雷他定)和哌嗪(西替利嗪)类药物。

一、经典的抗组胺药物(第一代):
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
抗组胺作用较强,中枢镇静作用较弱,嗜睡现象较轻。

用量少,副作用小,适用于小儿。

临床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皮肤黏膜的过敏,荨麻疹,血管舒张性鼻炎,枯草热,接触性皮炎以及药物和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副作用有嗜睡、口渴、多尿等。

因含有一个手性中心,存在一对光学异构体。

其S-构型的右旋体的活性比消旋体约强二倍,急性毒性也较小。

R-构型的左旋体的活性仅为消旋体的1/90。

扑尔敏为消旋的马来酸氯苯那敏。

二、非镇静H1受体拮抗剂
1.三环类非镇静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
为强效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但没有抗胆碱能活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属于第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与其他三环类抗组胺药的主要区别是,用中性的氨基甲酸酯代替了碱性叔胺结构,此变化被认为直接导致其中枢镇静作用的降低。

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关节炎。

2.哌嗪类非镇静H1受体拮抗剂(盐酸西替利嗪)
抗过敏。

3.哌啶类非镇静H1受体拮抗剂(咪唑斯汀)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
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注射麻醉药,使其受到可逆性抑制,从而使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和骨骼肌松弛。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可逆性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引起局部组织暂时痛觉消失,以便顺利地进行外科手术。

一、苯甲酸酯类局部麻醉药
盐酸普鲁卡因
以S代替酯键中的O,则脂溶性增中大,显效快。

二、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盐酸利多卡因
酰胺键比酯键稳定,且酰胺键两个邻位上均有甲基取代,有空间位阻,从而不易水解,体内酶解的速度较慢,因此比普鲁卡因作用强、维持时间长和毒性大。

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还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室性早搏。

三、氨基酮类及其他类局部麻醉药
四、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第六章循环系统药物
第一节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
β1 - 受体心脏
β2 - 受体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
①非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同一剂量对b1和b2-受体产生相似幅度的拮抗作用,如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吲哚洛尔、艾司洛尔
②选择性b1受体阻滞剂:如普拉洛尔、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
③非典型的b受体阻滞剂:对α、β都有阻滞作用如拉贝洛尔,卡维地洛
普萘洛尔
心律失常(房性及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
心绞痛(长期服用者,忌突然停药,支气管哮喘者忌用,变异型心绞痛不宜用。

治心绞痛时多与硝酸酯类合用)
抗高血压(过去常作一线药物使用,现多被长效b-受体阻滞剂所代替)
第二节钙通道阻滞剂(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
1. 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
① 二氢吡啶类: 硝苯地平
② 苯烷胺类: 维拉帕米
③ 苯并硫氮䓬类: 地尔硫䓬
2. 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
④ 氟桂利嗪类:桂利嗪
⑤普尼拉明类:普尼拉明
硝苯地平
钠通道阻滞剂(I 类抗心律失常)分类
Ia 类:为适度(30%)阻滞钠通道,除抑制钠离子内流外,还能抑制钾通道,延长所有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

硫酸奎尼丁
CH 3
H 2SO 4
H 2O
2
Ib 类:为轻度(10%以下)阻滞钠通道,对钠离子内流抑制作用较弱,属窄谱药,只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如:美西律,利多卡因,妥卡尼。

盐酸美西律
Ic 类:为重度( 50%以上)阻滞钠通道,抑制钠通道能力最强,能有效地抑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延长有效不应期,在消除折返传导和冲动形成异常方面均有作用,亦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如:普罗帕酮,氟卡尼。

普罗帕酮 氟卡尼
第四节 ACE 抑制剂及AngⅡ受体拮抗剂 (高血压、心力衰竭) 卡托普利(甲巯丙脯酸)
氯沙坦
第五节 NO供体药物(心绞痛、心力衰竭)
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丁四硝酯
nitroglycerin isosorbide dinitrate erythrityl tetranitrate 第六节强心药
强心甾烯类,即甾核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第七节调血脂药
一、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内酯环水解后有活性
二、影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代谢药物
-苯氧基烷酸类:吉非罗齐
羧基是药物降脂活性作用的必要条件
-烟酸类
-胆汁酸结合树脂类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
-甲状腺素类
第八节抗血栓药
一、抗血小板药 (Antiplatelet Agents)
氯吡格雷
属噻吩并四氢吡啶类衍生物,手性碳原子为S构型,本品为手性药物。

前药,需在体内代谢后才有活性。

二、抗凝血药 (Anticoagulated Blood Agents)
华法林钠
华法林钠 warfarin sodium,药用为(±)。

苯并吡喃-2-酮,香豆素类化合物。

结构与维生素K结构相似,为VK 拮抗剂。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及人工心脏瓣膜手术等发生的血栓栓塞性疾病。

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先用作用快的肝素,再用华法林维持治疗。

第九节其他心血管药物
利血平
抑制转运Mg2+-ATP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储藏和释放。

导致神经末梢递质耗竭,肾上腺素能传递受阻。

为历史悠久的抗高血压药。

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兼有安定作用。

副作用较多,鼻塞、嗜睡和腹泻等。

第七章消化系统药物
第一节抗溃疡药
一、抗溃疡药物的分类
1.抗酸药: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
2.抑制胃酸分泌药
(1)受体拮抗剂
A.抗胆碱能药物:哌仑西平,阿托品
B.H2 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泰胃美)
第一个H2受体拮抗剂
C.抗胃泌素药:丙谷胺
(2)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第一个)
不可逆性,H+/K+-ATP酶抑制剂
本品主要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卓-艾综合征,也可用于胃溃疡和返流性食管炎。

本品的活性代谢物能抑制尿素酶的活性,抑制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长期使用,引起胃酸缺乏,会诱发胃窦反馈机制,导致高胃泌素血症;还有可能形成类癌。

3.黏膜保护药:米索前列醇,枸椽酸铋钾,硫糖铝
4.抗菌药: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
第八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第一节解热镇痛药
化学结构分类:
一、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羧基阴离子是活性的必要结构
主要对环氧合酶有抑制作用,产生解热镇痛和消炎抗风湿作用。

对血小板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TXA2)的合成。

还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副作用:胃肠道刺激,胃和十二指肠出血(游离羧基造成,将Aspirin制成前药(盐、酰胺或酯))。

二、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在正常情况下,乙酰亚胺醌可与肝脏中的谷胱甘肽(GSH)结合而解毒,但是大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时,会耗尽肝脏中的谷胱甘肽,然后乙酰亚胺醌进一步与肝蛋白结合引起肝坏死、低血糖和昏迷。

含巯基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解毒剂。

第二节非甾体抗炎药
一、吡唑酮类
解热镇痛作用较弱, 抗风湿作用较强。

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良反应比其它吡唑类药物少 主要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副作用和对肝及血象有不良的影响 二、 邻氨基苯甲酸类 三、
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
N
O
OH
O
O
Cl
强力的镇痛消炎药,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毒副作用较严重。

作用机理不是对抗5-羟色胺,而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CH= 代替 –N= ,将吲哚环改为茚环,得到了舒林酸(Sulindae ),
其抗炎效果是吲哚美辛的1/2,镇痛效果略强于吲哚美辛。

舒林酸是一个前体药物,甲基亚砜基团还原为甲硫基后才能产生生物活性。

四、
芳基烷酸类
布洛芬 (异丁苯丙酸)
O
OH
*
H
O
1.NaOH
2.HCl
O
O
O
22532缩水甘油酯反应
Darzens 反应是醛或酮在强碱(如氨基钠、醇钠)作用下与α-卤代羧酸酯反应,生成α,β-环氧酸酯。

S 构型活性强,无论哪种,在体内转化为S (+)构型代谢物。

两种异构体生物活性等价 五、
1,2-苯并噻嗪类
吡罗昔康 六、
COX-2选择性抑制剂
塞来昔布
第九章 抗肿瘤药
一、多肽类抗生素
放线菌素D :与DNA 结合能力较强,结合的方式可逆,抑制以DNA 为模板的RNA 多聚酶,从而抑制RNA 的合成博莱霉素: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DNA ,从而干扰DNA 的合成
放线菌素D 博莱霉素
二、 蒽醌类抗生素
阿霉素
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DNA ,产生抗肿瘤作用。

结构中的蒽醌嵌合到DNA ,嵌入作用使碱基对之间的距离由原来的0.34nm 增至0.68nm ,因而引起DNA 的裂解
广谱的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卵巢癌、肉瘤等实体瘤。

N-O-O 三角形环状结构为药效基团的假说,具有孤对电子 阿霉素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
第四节 抗肿瘤的植物药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 一. 喜树碱:DNA 拓扑异构酶I
二. 长春碱: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微管形成,诱导微管解聚,使纺锤体不能形成,细胞停止于分裂中期;干扰细胞膜
对氨基酸的运转,使蛋白质合成受抑制;抑制RNA 聚合酶活力。

三. 紫杉醇(泰素):通过诱导和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同时抑制所形成微管的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
常,形成星状体,使细胞在有丝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的有丝分裂纺锤体,从而抑制了细胞分裂和增殖,导致细胞死亡。

是唯一抑制所形成的微管解聚的一类药物。

L-Mev al
O
L-Thr D-Val L-Pro
Sar
O N O
O
O
NH2L-Mev al
O
L-Thr
D-Val L-Pro
Sar Bleomycin A 2 R =Bleomycin B 2 R =Bleomycin A 5 R =Peplomycin R =
H N S +X -H N N H
NH 2
NH H N H N NH 2
H N
H N
H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