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动态-第28期

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动态-第28期

一、传播心理研究活动资讯“刘京林奖学金”设立及评选活动简讯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设立了“刘京林奖学金”。

该奖学金是由1998届新闻心理学(后改为传播心理学)首批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轶楠女士提供的。

该奖学金旨在激励传播心理学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为我国的传播心理学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奖励对象是传播心理学专业在读的硕(博)士研究生。

今年11月,经由评审委员会审核批准已有7位学生获得了首届“刘京林奖学金”。

二、传播心理研究书籍介绍1.《大众传播距离论:一种心理学视角》作者:张景云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7月内容概要:心理距离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情境要素,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

该书从文艺美学和经典传播理论入手,对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进行探源性梳理,初步建立了其框架体系。

该书剖析了报纸、电视、广播、因特网等不同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并从媒介特性、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适度心理距离”的观点。

运用这一原理,笔者重点对“南京零距离”现象、“黄健翔解说门”事件和“于丹现象”进行了个案研究,以验证该理论的可操作性,并为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2.《广告情感诉求探微:来自心理实验室的研究》作者:周象贤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6月内容概要:本书综合运用心理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探讨广告情感诉求,其中也包含笔者近年来研究中总结出的一些观点。

全书含四个部分。

(1)广告诉求理论研究。

首先,介绍当前比较典型的三种广告诉求分类的标准,即情感标准、认知标准和混合标准。

接着,重点讨论广告诉求方式与受众卷入(involvement)状态的匹配规律,通过使用眼动技术、加工分离程序、品牌态度和购买意向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探讨受众卷入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诉求方式的匹配关系。

(2)广告情感理论研究。

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与呈现方式

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与呈现方式

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与呈现方式1. 要点梳理: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与呈现方式的重要性2. 深入探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3. 进一步解析:媒体对事件的选择和处理方式4. 提出问题:新闻价值与点击率之间的平衡5. 分析原因:新闻报导中的情感和个人偏见6. 探讨前景:新闻报道的转变与未来发展趋势新闻报道是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新闻价值与呈现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报道的效果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与呈现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首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新闻价值的基础。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必须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并做到客观公正的呈现。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仅关系到观众对新闻的信任度,也影响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声誉。

造假、夸大和歪曲事实的报道将破坏新闻的价值,损害观众的利益。

其次,媒体对事件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决定了新闻报道的焦点和视角。

媒体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使得报道的选择成为重要的环节。

媒体应该选择那些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事件进行报道,以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现实情况。

同时,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展现事实真相,避免主观偏见和片面观点的介入。

然而,媒体也面临着新闻价值与点击率之间的平衡问题。

由于商业化的压力和市场竞争的限制,一些媒体可能会更关注新闻的吸引力和点击率,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这种情况下,新闻内容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扭曲和偏见,损害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和观众对新闻的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新闻报导中的情感和个人偏见也会影响新闻的呈现方式。

新闻工作者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选择、报道的重点以及对事件的评价。

因此,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该积极面对自己的主观偏见,尽量减少对新闻的影响,更好地体现出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最后,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也面临着转变和未来的挑战。

传统的新闻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渠道,观众也不再被动接受新闻的选择和呈现方式。

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效果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效果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效果研究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媒介和信息传播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媒介效果。

媒介效果研究旨在探讨媒介对受众态度、信念和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媒介产生效果的原因和机制。

本文将从媒介效果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综述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效果研究。

一、媒介效果的定义和分类媒介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受众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是媒介传播的核心目标之一。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媒介效果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1.认知效果:认知效果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影响。

例如,新闻报道可以提供信息,使受众了解到新的事件和事实,增加受众对社会问题的了解。

2.情感效果:情感效果关注媒介对受众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媒介活动可以引发受众的愉悦、悲伤、愤怒等情绪,并对受众的情感态度产生影响。

3.态度效果:态度效果探讨媒介对受众观念和态度的影响。

例如,广告宣传可以改变受众对某一品牌或产品的态度。

4.行为效果:行为效果研究媒介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例如,通过报道交通事故的新闻可以提高受众的安全意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二、媒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媒介效果的产生和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介自身的特性、受众个体差异、媒介内容和传播环境等。

1.媒介特性:不同的媒介平台和载体在传播方式、语言形式、传播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媒介效果的产生。

例如,电视广告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多重感官刺激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

2.受众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受众在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受众对媒介的接受和理解,从而影响媒介效果的产生。

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广告策划者会采用不同的广告语言和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共鸣。

3.媒介内容:媒介内容的质量和真实性也是影响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

内容真实可信,能够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认可。

反之,如果媒介内容存在虚假、夸大等问题,会降低受众对媒介的信任,从而减弱媒介效果。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与朋友分享生活,参与在线论坛,还是获取新闻和信息,社交媒体无疑在信息传播和接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不仅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分析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以期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对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寻求来自他人的认同和确认,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获取这种认同的渠道。

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来自自己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来自与自己有着相似背景、观点和兴趣的人。

这种现象被称为“同质性原则”,即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并接受他们的观点。

因此,在社交媒体中,人们更可能接受来自自己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并且更容易被自己社交网络中的人所影响。

其次,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接受也受到情绪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情绪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分享积极的内容时,他们往往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并有可能传播这些情绪。

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传染”,即一个人的情绪会通过社交媒体影响他人的情绪。

情感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

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与自己情感状态一致的信息,而对与自己情感状态不一致的信息持怀疑态度或拒绝接受。

因此,在社交媒体中,情绪和情感因素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和接受机制还受到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的影响。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参与社交群体来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倾向于关注和传播与自己身份认同相关的信息,因为这样可以强化自己的社会认同。

研究还发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往往呈现“弱联系”现象,即信息通过那些拥有大量社交关系和高影响力的人传播得更广。

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报告

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报告

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报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沟通是人们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方式。

然而,在沟通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影响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果。

本文将详细分析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沟通障碍1.语言障碍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基本的工具,但不同人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使用专业术语或行话也可能使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

2.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另一个常见的沟通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无礼,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认为是坦诚与诚实。

3.技术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和软件进行沟通。

然而,对于不熟悉或无法访问这些技术的人来说,这些工具可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而且,技术故障和信号弱等问题也可能导致信息无法准确传递。

4.情感因素人们在进行沟通时通常受到情感的影响。

个人偏见、情绪波动以及缺乏共情能力都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上的问题。

此外,沟通中的注意分散和不专注也是造成误解和困惑的原因之一。

三、沟通问题存在的原因1.缺乏意识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沟通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忽视了有效沟通对于个人和组织成功的重要性。

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或教育,缺乏掌握并运用有效沟通技巧的意识。

2.文化差异加剧全球化时代使得人们更频繁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并主动学习其他文化背景下合适的交流方式。

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理解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变得更加显著。

3.技术发展带来挑战虽然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对一些人来说,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学习成本较高。

他们不习惯使用新的沟通工具,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4.情感因素影响沟通中情感因素的干扰往往导致信息传递上的失败。

个人情绪和观念对于理解和接受信息有所偏颇,对他人提出的问题容易产生反感和排斥。

四、解决方案1.提高沟通意识个体和组织应该重视沟通问题,并认识到它对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

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

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
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
1. 注意力:受众首先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

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因此信息必须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通过引起兴趣、提供新颖性或与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相关联来吸引他们。

2. 感知:一旦受众注意到信息,他们会通过感官来感知它。

这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信息的呈现方式(如字体、颜色、声音、图像等)会影响感知的效果。

3. 理解:受众尝试理解接收到的信息。

他们依赖于自己的先验知识、经验和背景来解释和理解信息的含义。

因此,信息的表达方式应该与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背景相匹配。

4. 情感反应:信息可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反应,如喜欢、厌恶、愤怒、恐惧等。

情感反应可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5. 记忆:如果信息被认为是重要或有意义的,受众会尝试将其存储在记忆中。

记忆的效果受到信息的重复性、关联性、情感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6. 信念和态度:受众的信念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解释。

如果信息与受众的现有信念和态度相一致,他们更可能接受它;反之,如果信息与现有信念相冲突,可能会引发质疑或抵制。

7. 行动:最终,受众可能根据接收到的信息采取行动,这取决于信息的呼吁行动、可行性以及受众的动机和意愿。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内在机制。

了解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信息传达者更好地设计和传递信息,以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以其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利用心理学的视角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认知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认知是人们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选题、标题、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认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喜欢接受深度、复杂的新闻内容,他们更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陈词滥调和简单故事感到厌倦。

在向这类受众传播新闻时,媒体需要更加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提供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以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

认知风格也会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人更喜欢图像或图表形式的信息,而另一些人更偏好文字形式的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认知风格,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情感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记忆深度。

首先是情感的亲和力。

新闻报道如果能够触动受众的情感,激发他们共鸣和共情,就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通过故事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情感的正负性。

正面情感一般能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关注,而负面情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厌恶。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平衡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色彩,避免过于负面的情感刺激,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后是情感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绪化反应。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

受众心理的名词解释受众心理是指在传媒和市场营销领域中,研究消费者或接受者在接收和参与特定信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反应的学科。

无论是广告、电影、新闻还是社交媒体,受众心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和了解受众心理,营销人员和媒体制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符合他们心理诉求的信息和产品。

一、认知心理的影响受众心理的核心是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感知。

根据认知心理理论,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经历着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评估等阶段。

了解受众在这些阶段中的心理过程,使营销人员能够有效引导和操纵消费者对特定信息的认知。

例如,注意力是受众接收信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们往往选择关注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信息。

因此,广告和媒体宣传往往会通过吸引眼球的方式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例如通过鲜艳的颜色、引人注目的形象或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情感和态度的塑造情感是人类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受众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营销人员和媒体制作者利用情感来刺激和塑造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情感化的营销策略,企业可以将产品或服务与积极的情绪联系起来,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如,汽车广告会强调驾驶的乐趣和自由感,而旅游广告则强调放松、幸福和探索的情绪。

另一方面,媒体也可以通过情感化的报道来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一些慈善机构通过展示悲情的故事和描绘受苦群体的生活,来呼吁社会关注并捐助。

三、社会认同与群体心理受众心理还涉及到人们在群体中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力。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

人们往往会通过接受和模仿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来寻求认同。

营销人员常常会利用社会认同来激发人们购买特定品牌或产品的欲望。

例如,很多品牌通过明星代言人来塑造自身形象,吸引受众投射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此外,群体心理也常常影响着受众的行为。

人们倾向于相信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新闻的情感转向名词解释

新闻的情感转向名词解释

新闻的情感转向名词解释
新闻的情感转向,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情感因素和情感影响,以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

这种转向的背景是新闻业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变革,以及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和期待的变化。

首先,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爆炸和快速传播,使得新闻报道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媒体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反馈,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而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认知,还包括对事实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更加注重情感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以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

其次,新闻情感转向也是新闻媒体在数字化时代提高新闻质量和竞争力的需要。

在信息爆炸和快速传播的背景下,新闻媒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更加注重新闻质量和创新性,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而情感因素是提高新闻质量和创新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可以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认同,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最后,新闻情感转向也是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需要履行社会责任。

而情感因素是影响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的情感和态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新闻的情感转向是数字化时代新闻业面临的重要变革之一。

通过情感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和表达观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待,提高新闻质量和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新闻泛娱乐化的名词解释

新闻泛娱乐化的名词解释

新闻泛娱乐化的名词解释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严肃新闻报道逐渐演变为轻松、有趣的泛娱乐化形式。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释新闻泛娱乐化的意义和特征,并探讨这种趋势对传媒行业和公众态度的影响。

正文一、新闻泛娱乐化的定义新闻泛娱乐化是指将新闻报道运用娱乐元素,以吸引和满足受众的需求,提供更富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新闻产品。

通过增加情感元素,引入幽默、悬疑、感动等手法,新闻泛娱乐化有效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二、新闻泛娱乐化的意义1. 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泛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关注,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娱乐元素的引入使新闻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受众更容易接受和分享。

这为新闻媒体与用户之间建立更紧密的链接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2. 满足受众的需求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品种和形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许多人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和观看方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丰富多样的信息。

泛娱乐化新闻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阅读和观看体验。

3. 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泛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增加情感元素和娱乐效果,更好地触动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参与感。

这不仅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也为公共议程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新闻泛娱乐化的特征1. 娱乐元素的引入泛娱乐化的新闻将明星八卦、趣闻轶事、幽默搞笑等娱乐元素融入报道中。

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 独特的表达方式泛娱乐化的新闻往往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使新闻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作者通过对话、情景再现等形式直观地呈现信息,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信度。

3. 社交媒体的运用泛娱乐化的新闻与社交媒体的紧密结合是其不可忽视的特征。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新闻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讨论和分享,加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四、新闻泛娱乐化的影响1. 传媒行业的变革新闻泛娱乐化的出现让传统媒体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

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

总之数字新闻业的流程再造是物质情感网络的重构与在生产、流通和接受环 节打破了原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流通和接受方 式,还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程度。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报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面对复 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如何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让读者能够了解事实的真相, 成为了新闻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演示将从新闻客观性的背景和重要性入手, 探讨新闻客观性的含义,阐述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案例分 析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最后总结新闻客观性的意义和启示。
1、公正性原则:新闻报道要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个事件和人物,不偏袒任何 一方,充分尊重各方的观点和利益。
2、全面性原则:新闻报道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事件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 化和偏颇。同时,也要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观点。
3、准确性原则:新闻报道要准确地描述事件和人物,避免使用模糊或夸张 的语言,更不能虚构或歪曲事实。
一、新闻客观性的背景和重要性
新闻客观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偏不倚地反映事实真 相的原则。它是新闻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媒体赢得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关 键。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持客观性原则,新闻媒 体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其次,数字新闻业的流程再造也反映在流通环节。在过去,新闻的传播主要 依靠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可以通过网络进 行广泛而迅速的传播。网络传播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受众,并且 能够实现与受众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还使得新闻机 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和反馈,从而优化新闻生产和流通。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它可以传递情感、思想、文化、技术等种种信息,对个人、群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播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因为人类的思维、情感、信仰等因素会影响传播行为和结果。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索传播的心理学。

第一,传播和人类的心理学传播的第一步是信息的产生,这涉及到人类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人类的思考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信息的认知产生影响。

而人类的观察来自于感官,人们会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

因此,个体间的认知差异、文化差异和感官差异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其次,传播需要被接收方接受和理解,这也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

接受方的个人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影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可能会导致传播信息时信息的变形、错解和误读。

此外,接受方的情感、信仰等因素也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表达。

第二,传播和认知心理学传播的成功需要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认知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知觉、思维等。

在传播过程中,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们的注意力有限,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受众的注意,以便他们接收和理解信息。

此外,记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类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和失真性,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信息,使之在受众的记忆中占据重要位置。

知觉和思维也影响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便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收。

第三,传播和社会心理学传播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因此社会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对于传播的成功也非常关键。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与自己所属群体认同的信息,而对于不认同的信息则更加怀疑。

此外,传播也会引起社会影响和社会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对于社会变化的接受和适应。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传播信息的社会影响和变化,以便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

试论新闻传播活动中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试论新闻传播活动中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试论新闻传播活动中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很多。

下面将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首先,受众个体的特征是影响其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文化背景等个体特征会对受众态度改变产生影响。

例如,年龄较小的受众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态度,而年龄较大的受众可能更加保守,对观念和态度改变更加抵触。

此外,受众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其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对态度产生影响。

如果新闻报道中涉及到的概念和背景知识对受众来说是陌生的,那么他们更有可能产生负面态度。

其次,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对受众态度改变也有显著影响。

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具有客观、全面、准确的特点,才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引发受众的思考。

如果新闻报道存在片面性、夸大事实或者信息不准确的情况,那么受众往往会对报道产生怀疑,从而抵制态度的改变。

同时,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也会对受众的态度改变产生影响。

例如,新闻报道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问题,这样的报道往往能够更有效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促使其改变态度。

第三,社交环境对受众态度改变也有重要影响。

人们常常受到自身所处社交群体的看法和言论的影响。

如果受众所处的社交环境中,对一些观念或态度有很高的认同度,那么这个观念或态度改变起来会相对困难。

相反,如果受众所处的社交环境中,已经存在一种对一些观念或态度的正面看法,那么新闻报道对于受众态度的改变将更有可能成功。

最后,个人经验和情感体验也会对受众的态度改变产生影响。

个人经验和情感体验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影响个体的态度和信念。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一些问题有亲身经历或者身边的亲友有相关经历,那么他们更容易被相关新闻报道所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总结起来,新闻传播活动中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有个体特征、新闻报道内容和呈现方式、社交环境以及个人经验和情感体验等。

了解这些因素并加以应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传播,增加受众改变态度的可能性。

新闻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新闻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新闻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报道的基
本内容。

新闻要素包括了事实性、时效性、客观性、权威性等几个方面的要素。

1. 事实性要素
新闻报道首要保证的是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要素中的事实性要素包括
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相关基本事实。

报道中需明确、客观地呈现事实,避免主观性和臆测。

2. 时效性要素
新闻报道应当具有时效性,即报道内容应为最新发生的事件或信息。

新闻要素
中的时效性要素要求新闻报道及时性,紧跟事件发展的步伐,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3. 客观性要素
新闻报道应当具有客观性,即报道内容应当客观中立,不带有主观色彩或偏见。

新闻要素中的客观性要求记者要客观报道事实,避免对事件进行过度渲染或评论。

4. 权威性要素
新闻报道应当具有权威性,即报道内容来源应当可靠可信。

新闻要素中的权威
性要求报道来源有权威性,不传播虚假信息,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 全面性要素
新闻报道应当具有全面性,即报道内容应当全面反映事件的各个方面。

新闻要
素中的全面性要求报道要全面、全方位地呈现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个方面,使读者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总结
总的来说,新闻要素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包括事实性、时效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等要素。

只有遵循这些要素,新闻报道才能具有可信度和公信力,真实地传递信息,引导大众了解世界。

新闻情感的名词解释

新闻情感的名词解释

新闻情感的名词解释新闻情感是指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情感色彩和情绪状态。

它是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是新闻从事者通过内容表达和传递的一种情感状态。

新闻情感可以是喜悦、愤怒、悲伤、惊讶等各种情绪,通过情感的表达,新闻报道可以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首先,新闻情感对于读者的情绪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报道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情绪共鸣,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同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背后含义。

当新闻报道涉及到悲伤和悲惨的事件时,情感的描写能够引发读者的同情和共鸣,让读者更加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促使社会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多关怀和帮助。

当新闻报道涉及到喜悦和成功的时刻,情感的渲染能够激发读者的积极向上情绪,增强读者的信心和勇气,鼓舞大家一起为理想和目标奋斗。

其次,新闻情感对于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们面临着大量的新闻选择,只有那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新闻情感的渲染和表达,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在众多新闻报道中选择阅读和关注。

通过对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进行追踪和展示,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提升新闻的竞争力。

同时,新闻情感的表达也需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新闻报道的核心是准确、客观地传递事实信息。

在表达新闻情感时,新闻从业者需要慎重处理情感的表达方式,避免引入个人观点和偏见。

新闻情感的表达应该建立在准确的事实基础上,客观地呈现新闻事件中的各种情感色彩。

通过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从业者能够向读者传递真实的情感状态,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产生情绪共鸣。

总之,新闻情感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意义起着关键的影响。

新闻情感通过对新闻事件中的情绪状态进行呈现和表达,能够引发读者的情绪共鸣,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闻播报技巧范文

新闻播报技巧范文

新闻播报技巧范文新闻播报是媒体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新闻播报技巧可以提升广告节目的质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传递信息更准确、更清晰。

下面是一些新闻播报技巧,有助于提升新闻播报的效果。

1.发音准确:播报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发音技巧,能够清晰、准确地将文字转化为声音。

发音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语调、语速上,还包括音节的划分、字母的发音等各个方面。

在播报前可以进行适当的练习和彩排,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

2.语调自然:播报时应注意语调的自然和流畅。

可以尝试使用更加娓娓动听的语调,让听众感到舒适愉悦,增加听众的留意度和接受度。

但是不要过分夸张和故作声色,保持适度是关键。

3.语速适中:播报员应该注意控制语速,不要过快或过慢。

如果语速过快,听众容易跟不上节奏,导致理解的困难;如果语速过慢,容易引起听众的厌烦。

适当的节奏和语速是保持听众关注的重要因素。

4.情感适度:播报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情感,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但是情感的表达要适度,不要过分夸张或过于冷漠。

播报员要学会掌握情感的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语音语调的跌宕起伏:在播报中,可以通过运用音调上的变化,让声音有起伏,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和语气,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让语音充满节奏感。

6.保持声音的稳定性:无论是在声音的音量、音质还是音调上,都要保持稳定。

不要出现声音跳跃或突变的情况。

这样不仅会影响听众的感受,还会使得播报的内容难以被听众理解。

7.控制停顿的长度和位置:适当的停顿可以让听众更好地接受新闻的信息,理解新闻的主要要点。

播报员应该学会掌握停顿的时机和时长,让听众有所思考和回味的时间,同时避免过长或过短的停顿。

8.多练习: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播报技巧。

播报员可以录音自己的播报内容,然后进行反思和调整,找到不足之处,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播报风格和技巧。

9.专注于节目:在播报时要保持专注,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节目中。

新闻传播学中的情感传播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情感传播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情感传播研究情感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爱恨情愁,都与情感密切相关。

情感不仅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学中的情感传播研究。

一、情感传播的概念情感传播是指人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征和情感态度,也是信息传递中一种非语言性的表达方式。

情感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情感传播是一种双向的、有意识的、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情感传播十分重要。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桥梁,必须准确地把握受众的情感需求,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才能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情感传播的机制情感传播的机制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个体心理机制和社会心理机制。

个体心理机制指的是人们接受信息时,由于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历史等因素而对信息做出情感反应的心理过程。

人们对信息的情感反应是一种真实反应,它往往是出于本能或主观认知而产生的。

社会心理机制则指的是人们接受信息时,由于他们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部分信息会受到社会的期望和评价的影响。

无论是个人心理机制还是社会心理机制,都可以通过情感传播来实现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情感的传递可以通过文字、图像、音频等多种载体进行,传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分别为情境表达、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表达。

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情感传递,信息接收者可以深入体验到传递者的情感信息。

三、情感传播的影响情感传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它能够在受众心中唤起情感共鸣,并形成情感依附或情感倾向。

通过情感传播,受众在情感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与消化。

情感传播对于受众的行为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购买、投票、捐赠等行为中,人们往往会被情感传播影响而做出决策。

例如,当人们接收到一些正面的、优美的、富含情感的广告之后,他们往往会对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产生好感,使得受众对产品有了更加积极的行为倾向。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而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分析主要关注新闻是如何有效地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

下面将从新闻的内容特点、情感影响、认知过程和社会认同等角度来分析新闻的有效传播。

新闻的内容特点对其有效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通常包含了当下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其主题性和时效性使得人们对其更加关注。

新闻报道通常以简短明了的语言呈现,使得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闻还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和争议性,这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讨论,从而实现信息的更广泛传播。

新闻的情感影响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情感对于信息接受和记忆具有重要影响。

新闻报道中往往包含了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悲伤的事件、令人愤怒的行为等,这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增加新闻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度。

而一些新闻报道还会利用情感激发的技巧,如渲染恐惧、制造惊讶等,来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新闻的认知过程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环节。

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

新闻报道往往通过引人入胜的标题、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简洁清晰的语言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促使读者进行感知和理解。

新闻报道还会使用一些记忆增强的策略,如重复关键信息、使用明显的符号语言等,来帮助读者记忆和理解新闻内容。

一旦读者对新闻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和引用这些信息。

新闻的有效传播还需要考虑社会认同的因素。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于自己所属社群的认同和归属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报道往往会涉及到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将新闻与自己所属的社群相关联。

当人们感到与新闻内容相关时,他们更可能积极传播这些信息,以展示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和态度。

社会认同还能够影响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态度和观点,进而影响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新闻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其内容特点、情感影响、认知过程和社会认同的因素。

探究新闻联播的结构特点

探究新闻联播的结构特点

探究新闻联播的结构特点新闻联播一直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重要新闻节目之一,每天播出多个时段,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结构特点来传递最新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信息。

本文将探究新闻联播的结构特点,并分析其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一、长短结合,亮点突出新闻联播以长短结合的方式进行报道,既有长篇大论的新闻报道,也有短小精悍的新闻速递。

这种结构使得新闻联播能够兼顾国内外头条新闻、重要事件的细节报道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即时报道。

通过长短结合,新闻联播将各类新闻亮点进行突出,提供了全面深入的新闻信息。

二、内容梯度,控制焦点新闻联播的结构特点还表现在内容梯度的安排上。

通常,新闻联播会从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其他的国内外重要新闻,最后是一些社会生活新闻和人文故事。

这种梯度安排有助于控制新闻报道的焦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关注到国内外重要事件,同时不忽略其他类型的新闻信息。

三、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增强可读性新闻联播还采用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如新闻报道、采访报道、专题报道、评论等,这些形式的运用增强了新闻联播的可读性。

通过不同形式的报道,新闻联播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相关信息。

四、图文并茂,直观表达为了使新闻信息更加直观地传递给观众,新闻联播经常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报道。

通过图片、视频、图表等辅助材料的运用,新闻联播能够更直接地展示事件现场、统计数据等重要信息,增强了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和记忆。

五、情感引导,塑造氛围新闻联播通过情感引导的方式来塑造一种氛围,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新闻产生共鸣。

通过在报道中融入一些情感元素,如人物故事、悲喜剧情等,新闻联播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加其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记忆度。

总体而言,新闻联播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长短结合、内容梯度、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图文并茂和情感引导等方面。

这种结构使得新闻联播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将最新最重要的国内外新闻传递给观众,并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因素作者:杨若文来源:《今传媒》2008年第05期一、受众心境对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广大受众的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别。

仅从经济状况来说,大体可分为富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种。

这种差别对各个类型受众的心态有较大的影响。

前两种类型的受众,大都处于愉悦、放松的心理状态;而后一种常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

受众这两种在极性方向上相反的心理状态,致使他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方面采取差别较大的态度:一是接触与不接触的差别。

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者,较少或者根本没有心思接触与己利益无关的新闻信息;而处于愉悦、放松的心理状态者,较多接触各类新闻信息尤其那些能够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信息。

二是接触内容上的差别。

富裕型、温饱型喜于接触文艺新闻、体育新闻等等,以调节繁忙的生活节奏,寻找舒适,感受愉悦;而贫困型则对政府关心、各地援助、学费减免等等新闻,有较强的情感反应。

三是接受程度的差别。

富裕型、温饱型对于能满足精神需求的新闻信息接受程度高,贫困型接受程度高的则是那些与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密切相关的新闻信息。

二、受众认知对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一)选择性注意《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反应》一文中的“注意”,是从反应“起点”角度上说的,这里侧重讲的是“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显著特点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有取舍地朝向一定对象而不朝向其他对象,集中性是指集中注意于特定对象而忽视其他对象。

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对新闻事实、新闻情感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做出的情感判断是基于个人内在的认知评价的。

在认知评价的基础上,对于新闻信息的选择往往依据的标准是,在注意的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特定需要的对象,或者与自己固有观念相符、情感相近的信息;避开无关的、不重要的对象,或者与自己意见相悖、情感疏离的信息。

可见,认知加工通过对信息的评价而诱发情绪情感,并在情绪情感的参与下对信息的注意范围进行取舍。

因而,要增强新闻产品的魅力,就应对受众选择性注意的规律予以把握。

影响受众选择性注意的因素,有客观的与主观的。

客观的是新闻刺激的变化、对比、大小、强度、位置、运动状况、反复出现的状况等等;主观的是受众情绪、阅历、兴趣、动机、需要等。

例如兴趣,它本身就带有选择性,因而它常常引来受众的选择性注意。

一般来说,受众对于带有新异性的新闻发生兴趣,而对熟知的内容与老一套的表现形式则兴致索然。

当前仍有不少新闻,内容陈旧,形式死板,受众对其采取疏远态度,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些节庆报道,多年来一个面目,其固定的套式少有突破,受众对此产生厌烦,更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保持新闻内容的新鲜性、时效性以及表现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则显得十分重要。

(二)选择性理解⒈在个人愿望、需要、态度、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下,依据以往经验对新闻信息进行解释与补充。

某学者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先放录像片,其内容是一位妇女抱着孩子带着行李,满头大汗地行走,一位陌生的小伙子上前主动帮忙,提出抱孩子或提行李。

然后,要求被试对象对尚未出现的下面镜头做出推测。

结果是,一类被试对象赞赏小伙子的助人为乐,另一类则担心妇女上当受骗。

分析原因,前一种推测的被试对象听过或见过陌生人的帮忙,而后一种的被试对象听过或见过陌生人的打劫。

显然,个人大都依据自身经验对新闻事实信息及其情感信息,进行不同的解释并做出不同的情感反应。

同时,预存立场也对他们的选择性理解给予重大影响,学术界在这方面论述很多,此处不再赘述了。

⒉受众解释风格对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

塞里格曼的“解释风格理论”认为,乐观型解释风格者,无论面对失败、面对成功,其解释的结果总是对自身情绪起积极作用,而悲观型解释风格者的解释结果,终使自身陷入压抑、焦虑之中①。

在大型媒体近年关于“自主创新”的系列报道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科技创新者对于失败,体现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乐观型解释风格,从而在多次失败中毫不气馁,最终取得了成功。

而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些迷信者对于某些成功,却是悲观型解释风格,如把经过治疗在绝症中重生归结为命运使然,从而在命运主宰下的情境中拔不出脚来。

这两种不同解释风格的人,即使对于同一新闻事实,也会产生不同或相反的心理反应。

⒊受众解读对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

这里讲的主要是对语言文字未参与的新闻信息的解读。

新闻情感信息,在离开语言文字的情况下照样可以传播。

例如我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冠的霎那间,夺冠者满面喜容与观众一片欢腾的画面一出现,情感信息已传播给电视屏幕前的受众。

这种传播,是在播音员尚未解说亦即语言文字尚未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

新闻情感信息传播上这一特点,给新闻媒体人在屏幕声像与报纸图片方面大做文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电视新闻制作中声画合一、声画对位方面艺术性的讲究,报纸版面视觉冲击力的加大,均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

这无疑会强化传播效果,但同时也带来另一问题:相比于语言文字,画面信息的丰富性中蕴含着信息的模糊性:例如,面对不易分辨的同一笑容,可理解为欣喜的笑,也可理解为得意的笑、讥讽的笑、嫉妒的笑、不怀好意的笑等等,受众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解读。

其中,除了一种理解准确而外,其余均为误解。

因此,新闻媒体人在运用声像与图片时,应对其细微之处精心分辨与选择,避免受众因其模糊性而可能发生的误解。

(三)选择性记忆受众的需要、态度以及其他因素会影响其对新闻信息的记忆,也就是说容易记住感兴趣的、需要的、与自己认识一致的信息而忘记其他。

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与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储存在头脑中,一旦日后有所触发,当初的情绪、情感体验会再度出现”。

②它之所以能再度出现,缘于受众对经历中体验过的情感内容的记忆。

笔者对这一现象调查的结果是:一些痴迷网吧的未成年人的家长,对于电视曾经播发的新闻人物含泪诉说网吧毒害孩子时悲愤交加的场面,不但记忆犹新,而且回忆时还能引发出与新闻人物同样的悲愤心情。

科技人员对于新闻中所反映的科学攻关的艰辛,则久久不会忘记。

那些与这两则新闻无关的人,大都会将其排除在记忆范围之外。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构成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认知链。

受众的认知,对受众在接受新闻情感信息时,该注意什么、理解什么、记忆什么以及怎样注意、怎样理解、怎样记忆,均有大的影响。

三、受众群体对于受众接受新闻情感信息的影响一是群体共同的利益、目标、目的所凝结成的群体认同感,使群体成员对新闻情感信息有着相近似的态度,产业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演艺界与体育界人士,大都站在所在群体的视点上看待社会,接受与自己所在群体关系密切的新闻情感信息,并做出与所在群体成员相近或相同的反应。

二是群体的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人格修养,形成群体之内成员人格的某种共同性以及与另一群体的人格差异,致使不同群体成员在接受新闻情感信息时存在很大的区别:常年守护在祖国边防哨所的战士,喜于接受有关勇敢、吃苦、坚强等等方面的新闻情感信息;与此相反,一些盗窃团伙、罪犯团伙,则因常常接受新闻情感信息中的消极成分而陷入深渊,陷入深渊后仍对这些消极信息喜好如初。

四、新闻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一)不同新闻媒体对于受众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报纸因其深度报道中与图片新闻中新闻情感信息的相对密布而具有吸引力;广播电视因其声音、画面携带较多新闻情感信息,同时又因其动态特点带有较大刺激而能激发受众较强的情感反应;网络媒体因其可给网民提供情感表达甚至情绪发泄的平台而得到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喜爱。

这些不同新闻媒体对于受众新闻情感信息的接受,均会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

(二)不同新闻品牌对于受众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受众接受新闻情感信息,起始于对新闻产品的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新闻产品在品牌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新闻名作、报纸名版、广播电视名栏乃至有影响的新闻媒体,情有所钟并进而发展到情有独钟。

新闻名作、报纸名版、广播电视名栏乃至有影响的新闻媒体等的品牌,首先来自于新闻媒体的努力,其次借助于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③名作、名栏、名媒体的品牌,随着新闻媒体这一功能的发挥而更加彰显。

再次来自于受众的认可。

由于新闻媒体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其品牌易于得到受众的认可。

而认可的结果,受众喜爱之情便相伴而生,这就形成了他们与新闻媒体的情感基础与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闻品牌一旦形成,受众中实际存在的“刻板印象”就会发生如下的作用:一是他们认为“凡是有牌子的,都是好的”,这就驱使受众对新闻品牌的盲目崇拜;二是凡是上过新闻媒体的,常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如歌星与其他明星本来名不见经传,一上新闻媒体就可一夜走红,成了一些受众的崇拜偶像与其赞叹的品牌。

“刻板印象”尽管有诸多负面作用,但对“品牌效应”的作用却是正面的。

因而,受众对于新闻名牌的新闻情感信息,在接收的量上、反应的强度上,均要超出非新闻名牌许多。

一些新闻媒体非常重视“品牌效应”,这不仅有其实际意义,而且也有理论的支撑。

(三)新闻媒体不同报道理念与不同报道倾向对于受众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新闻媒体的报道理念与报道倾向是个变量,这个变量对于受众新闻情感信息接受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曾几何时,我们的新闻媒体倾向于报道白领生活与高消费现象,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广大受众对此反应淡然;当胡总书记与温总理在春节期间深入矿区、农村探望平民百姓的报道播发时,当中央各项有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政策出台的报道播发时,人民群众的情感反应则另是一样。

同样道理,广大农民受众对于着重报道城市也曾与新闻媒体有过心理上的疏离,而现在面对大量报道“三农”,则与新闻媒体结下了深厚情感。

这些,足以说明新闻媒体的报道理念与报道倾向,对于受众接受新闻情感信息有着明显的影响。

五、受众本身的修养对其接受新闻情感信息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中,受众本身的修养对其接受新闻情感信息的影响也不小。

不同修养的受众个体,在接触新闻内容时就有较大差异;即使接受同一内容,其情感反应亦有不小的区别。

比如,公共汽车上年轻人对老弱病残让不让座,在行为上的区别就是多站几分钟、几十分钟,少坐几分钟、几十分钟,代价之小实在不足挂齿。

但不让座这一有碍风尚、有损道德的区区小事,却因普遍存在与难以解决而携带着丰富的新闻情感信息。

那些平常不肯让座的年轻人,对于电视新闻中让座的镜头,可能不屑一顾,甚至出现“多此一举”的厌烦心理;而另一些有一定修养的年轻人则认为,连举手之劳、毫不费力的小事都办不到,还能做出什么大事,他们觉得新闻媒体报道这些很有价值。

除此之外,文化习俗等等环境因素,对受众接受新闻情感信息也有一定影响。

进行新闻传播,应将上述影响因素了然于胸。

但在当前,新闻业界与学界,对于受众的新闻情感信息接受问题较少留意,对于新闻情感信息接受影响因素更是无人问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