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课时 (3)

合集下载

6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3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二)

6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3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二)

6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3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二)第三课时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二)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口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几十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十退位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继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3.培养学生做题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几百几十加几十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十退位减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几十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十退位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1.板演.20+90= 160-70= 30+80=2.同时口答.(1)160里面有几个十?(2)120里面有几个十?(3)150里面有几个十?(4)180里面有几个十?3.口答.60+50= 40+80= 150-70= 160-80=170+800= 500+190= 120-40= 180-70=4.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几十的数.320,360,430,270,560,6505.订正板演,说出计算过程.师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看看谁能发现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54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师: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生1:苹果树有150棵。

生2:梨树有80棵。

2.提出问题(1)(1)学生自主解决。

全班交流。

方法一:150+80=230 15个十加8个十,等于23个十,是230。

方法二:50+80=130 130+100=230方法三:100+100=200 200+30=230……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2)练一练①400+120= 300+180= 200+150=700+110= 600+140= 500+130=②430+60= 270+80= 430+90=360+40= 50+560= 70+650=3、提出问题(2)(1)学生自主解决。

二年级数学: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第周第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的场景,使学生从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要点: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教法选择:引导法、讲解法、发现法教、学具准备:情景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激情导入。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32+13 45 - 6 2 -716+23 54 - 7 49 -228 +43 64- 202、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分别有多少人?数一数。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课教学计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课教学计划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课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

2. 让学生熟练使用“比较的方式”比较数字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1.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2. 使用“比较的方式”比较数字的大小。

三、教学内容1. 数的顺序。

2. 数的大小比较。

3. 比较的方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起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兴趣。

2. 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实物或教具,向学生介绍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的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请学生观察和比较一些给定的数字,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 引导学生使用比较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用“比较的方式”回答,比如:“7比5大吗?”5. 操练与巩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或个别操作,完成一些练题或游戏,加深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他们进行交流,确保他们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有清晰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表现:课后布置一些练题或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资源1. 数字卡片。

2. 图片、实物或教具。

3. 练题或作业。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概念。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版)
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 叫做钝角。 可以借助三角尺等物体上的直角来区分 或画锐角和钝角。
课后作业
完成主题课堂作业对应内容。
祝 你 学 习 进 步!
教师:同学们,这首有趣的诗里面藏着哪些信息呢?
钝角比直角大,锐角比直角小
3.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钝角的标准是直角。只看到角 。三角尺上最小的角是锐角。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1.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① ② ③ 这样的角是锐角,它比直角小。
判断:区分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上最小的角比较一下就可以。 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⑤ > ③ >④ > ① >②

巩固拓展 数一数下面图形中的角。
(3 )个锐角 (2 )个直角 (1 )个钝角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C. 香蕉的重量×2+80 =苹果的重量
师:同学们,除了刚才老师播放的情景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要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举例,根据学生的列举出示交通标志——红绿灯、火箭发射、新年钟声倒计时等情景图
片)
此题错在没有理解区分锐角和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
五、教学重、难点: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标明现象是借助三角尺测量
的,而没有掌握实质。
巩固拓展 把下面各个角的序号填在方框里。
只看到角的标明现象是借助三角尺测量的,而没有掌握实质。 通过实物认识锐角和钝角: ③如果要给出公平一点的画法,可以怎么画?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借助三角尺等物体上的直角来区分或画锐角和钝角。 判断:区分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上最小的角比较一下就可以。 数一数下面图形中的角。

【西师大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目录

【西师大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目录

【西师大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三课时2的乘法口诀
第四课时1的乘法口诀
第五课时3的乘法口诀
第六课时练习课
第七课时乘加乘减
第八课时4的乘法口诀
第九课时5的乘法口诀
第十课时练习课
第十一课整理与复习
第十二课时练习课
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第二课时角的初步认识(2)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二)
第一课时6、7的乘法口诀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三课时8、9的乘法口诀第四课时练习课
第五课时整理与复习
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五单元测量长度
第一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第二课时用分米作单位量长度第三课时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第四课时练习课
第五课时综合实践小小测量员第六单元表内除法
第一课时分一分
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1)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2)第五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1)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2)第七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3)第八课时倍的认识(1)
第九课时倍的认识(2)
第十课时问题解决(1)
第十一课时问题解决(2)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第十三课时综合实践走进田园第七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表内乘法和除法
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三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
第四课时测量长度。

重庆市【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002)

重庆市【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002)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紫都台学校安妮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单元学习目标1.在“数一数”活动中,感受相同数连加的特点,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2.能根据具体情境或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借助直观手段和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与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能结合画图和操作,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学会用数学的验光观察生活。

学情分析: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同的数数方法,学会了列连加运算。

这些知识的学习,都为本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打下了基础。

但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如果要他们描述出规律性想象,是很难的。

可是,这些思维形象,却都是学习乘法所必不可少的。

有多少块糖一、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6-17页。

二、学习目标: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三、学习重难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五、学习过程:一、问题情境教师谈话导入,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糖的个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一块一块地数:1、2、3、两块两块地数:2、4、6、8五块五块地数:5、10、15、20、……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予以肯定。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件和复习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件和复习课件
1、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一样大,所有 的直角一样大。( √ ) 2、直角没有顶点。( × ) 3、直角不是角。 ( × )
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 角的初步认识
第 3 课 时 认识锐角和钝角
我是公正小法官。
(1)一个直角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
(2)三角尺上的直角比黑板上的直角小。
2.按要求画一画。
(1)画一个小于直角的角。 (2)画一个大于直角的角。
(3)画两个不相等的钝角。 (4)画两个不相等的锐角。
3. 找一找。
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的 直角你、有锐什角么和发钝现角?。
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 角的初步认识
第 4 课 时 解决问题
下面的两个三角尺,分别有几个角?都 是什么样的角?
笔直 每条边都是
的线。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 ) (× ) ( ) (× )
2.数一数下面图形分别有几个角。 ( 4 )个角 ( 6 )个角 ( 0 )个角
知识点二:角的大小
朱佩奇
角的大小
1、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张开越大,角越大, 张开越小,角越小;
知识点三:画角
朱佩奇
画直角。
新知探究
3
这些图形中有角吗?
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上面这些角都是直角,大小 一样。
直角
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 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与三角板上的 直角完全重合的角才是直角。
×
这个角是直角吗?
你会用纸折一个直角吗?
用三角板比划一下你折 的角是不是直角?
3 角的初步认识
第 1 课 时 认识角

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万以内加减法(二)》(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万以内加减法(二)》(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数学年级三学期上学期课题万以内加减法(二)(第3课时)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和一次退位)的算法,并能正确笔算。

2.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抽象概括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初步的归纳总结能力。

3.经历用万以内的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和一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算理,抽象概括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2’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这是2019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的生产情况。

(总数305部,优秀作品49部)其实,国产动画片也经历了一段发展过程,这是2004年到2011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的生产情况。

结合表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预设2:2010年和2008年生产的动画片相差多少部?预设3:2007年比2008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20=10,就是竖式中十位的3-2=1。

横式中的5-2=3,就是竖式中个位的5-2=3。

横式最后的100加10再加3等于113,就是竖式中横线下面的结果113。

同样的一道题,第一种方法用4个算式算出结果,第二种方法竖式书写起来是多么的简洁!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收获?预设:我们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虽然现在数位变多了,但是道理不变。

还是几个百减几个百,几个十减几个十,几个一减几个一。

你们能够联系旧知识思考新问题,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现在与估算对比一下,我们算的结果和估计的很接近,估算能帮我们快速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类推退位减法从问题盒中取出两道题,试着解决一下。

问题1:2010年和2008年生产的动画片相差多少部?问题2:2007年比2008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1.自主探究。

2019秋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

2019秋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
新知探究
销售清单
4
产品名称
护眼灯
学习机
空调扇
产品样式
产品价格
166元
225元
558元
(1)小红的爸爸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
(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阅读与理解
您买这三种 商品,一共 收……
已知条件 所求问题
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 眼灯166元。
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收银员 应收多少钱?
爸爸应该准备 多少钱才够呢 ?
小明
新知探究
分析与解答
产品名称 产品样式 产品价格
护眼灯 166元
学习机 225元
空调扇 558元
收银员收钱要准确, 要精确计算。
166+225+588=949(元)
166
225 + 51818
949
“买这三种商品应收多少钱” 怎样列式计算?
答:收银员应收949元。
新知探究
分析与解答
产品名称 产品样式 产品价格
护眼灯 166元
学习机 225元
空调扇 558元
准备多少钱才够,不用精确 计算,估一估就行。
170+230+560
“小红的爸爸应准备 多少钱”怎样算?
=400+560
=960(元)
170+230+560先算
答:小红的爸爸应准备960元。 什么比较简便?
新知探究
67+295+368=730(元) 答:买一盏台灯、一个电饭煲和一辆 自行车需要付730元钱。
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实际 问题时,有时候只需要估一估就可以,有 时候需要精确计算。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后练习
一、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3 角的初步认识-认识锐角钝角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3 角的初步认识-认识锐角钝角 教案(表格式)
3.出示同学们找到的角,标上序号,观察这些角,哪些是我们认识的直角,哪些不是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直角以外的角.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让同学们认知观察这些角,如果让你分类你会怎么样去分呢? 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2.根据学生汇报,把比直角小的分一类,在数学上我们将这类角叫做锐角.把比直角大的分为一类,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作钝角.这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钝角和锐角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第3课时认识锐角钝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生活中不只是只有直角,那其他的角呢?就可以借助直角来认识.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出锐角的钝角的特征并辨认他们,最初认识钝角和锐角时可能会存在混淆.
3.让学生观察锐角长什么样子?为什么这些角叫锐角钝角呢?
4.锐角给人锐利的感觉,锐不可当,外形跟先锋队队形相似,所以叫锐角.钝角与钝刀形状相似,所以这样的角叫钝角.
5.实践操作比较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大小.学会画锐角和钝角.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在三角尺的直角张口内画一点过顶点和这一点相连画另一条边,一个钝角就画好了,如果在直角张口内画一点与之相连一个锐角就画好了.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认识的直角迁移至钝角和锐角
2.通过直角引导发现其他角和直角的角度不同
3.通过自己动手比较钝角锐角和直角的大小区别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角的知识,你知道角由什么组成的嘛?
2.我们还认识了直角,在我们的数学书上,今天啊直角还带来了他的兄弟们,但是他们藏起来了,你能找到他们吗?(出示主题图:队旗和红领巾)让学生指指哪里藏着角.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辨识各种角,并能够运用角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分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辨识各种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辨识各种角。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分类,并能够运用角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物、图片、操作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角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锐角和钝角的特点,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分类,使学生能够辨识各种角。

4.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角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测量、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线段的特点,体会线段的含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但部分学生对线段的概念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线段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灵活运用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尺、线段模型等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线段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线段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感知线段的特点,体会线段的含义。

3.比较线段的长短: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线段的长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总结线段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线段的含义,加深学生对线段概念的理解。

5.实践应用:设计一些有关线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3课时 进位加》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3课时 进位加》教案

第3课时进位加【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第15页练习二的3~7题。

【教学目标】1.利用情景图和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准备】教材第11页情景图,第14页例3图,小棒。

【复习导入】1.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6= 15+8= 38+4= 47+3=55+5= 9+63= 8+42= 33+7=2.用竖式计算22+35= 40+28= 36+13= 68+21=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板书课题)【进行新课】知识进位加1.学习第14页例3(1)出示课本第14页例3图。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35+37=(2)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竖着摆出35+37。

(3)组织讨论:可以怎样把小棒加起来。

方法一:先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1捆,12根捆成1捆多2根;再把3捆加3捆是6捆,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是72根。

方法二:先把3捆加3捆是6捆,再把5根加7根是12根。

够10根捆1捆还多2根,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是72根。

(4)小结: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这两个同学使用小棒相加的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

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

(5)组织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应该怎样算?(6)交流汇报、小结2.比一比提问:比较35+32与35+37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讲解两式的竖式计算。

交流汇报。

小结:相同点是相同数位都要对齐,不同点是35+32的个位相加不满十,而35+37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35+32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35+37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有多少点子》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有多少点子》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三)、课堂小结 师: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学习有所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谈 感受、收获。
七、课堂练习
1.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3+3+3=9
( )×( )=( ) (2)5+5+5+5=20
( )×( )=( )
2.用乘法解决问题。 数方阵中物体的个数时,可以( )一排一排地数,也可以( )一列一列地数。虽 然观察的角度不同,但可以用同一个乘法算式表示,如3个2和2个3,都可以用3×2或 2×3表示。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求方阵中物体的个数,可以( )看,看有几排,每排几个,也可 以( )数,看有几列,每列有几个,都可以列出乘法算式,即这两个数相乘,还可以把 两个乘数交换位置。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课堂上,应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 游戏,一起探索,共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尊重学生的看法,创造良好的师生合作、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小组合作 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 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 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 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摆一摆。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能根据点子图说清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或是每 列有几个,有几列;并能说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真是学到了不 少知识。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乘法算式4×7。能行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是怎么摆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生1:我露出了7行,4列。也就是每行有4个,7行就是7个4,所以就是4×7。 生2:我露出了4行,7列。也就是每行有7个,4行就是4个7,也是4×7。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 。

北师大版2019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14页)【最新】

北师大版2019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14页)【最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案总复习目标及内容(第1课时)一、复习内容1、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加与减”。

(2)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3)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

(4)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

(5)第二单元“购物”。

2、图形与几何:(1)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2)第六单元“测量”。

3、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

二、复习重难点:1、加与减2、表内乘除法。

3、平移、旋转与轴对称4、元、角、分三、复习目标:1、“加与减”。

通过复习,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利用竖式熟练.正确地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表内乘除法计算.口诀的运用(逆运用).规律的填写记住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会用乘法口诀熟练的计算表内乘法。

记住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熟练地求商。

3、购物。

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能熟练地使用人民币,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4、图形与几何“图形的变化”。

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

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测量”。

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5、应用题求几个几是多少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关于平均分和求倍数的除法应用题;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正确列出乘除法算式,会解决有关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课后小结:加与减的复习(第2课时)教学内容:课本P97第1题、P98“互相启发”、P100第6题、P101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86页,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教学是学生在掌握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用6、7、8、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制作植物标本出发,“红花42朵,每件标本需要6朵”、“56片圆叶子,每件标本需要8片”、“72片长叶子,每件标本需要9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除法的意义,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回顾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再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图入手,学会分析数学信息,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最后通过对角度的练习,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可以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经历用6、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索,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懂得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上次小朋友采集的花和树叶,他们正准备做植物标本呢,我们一起看一下(观
察情境图)
2、找信息:快来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红花42朵,每件标本需要6朵
生:56片圆叶子,每个件标本需要8片
生:72片长叶子,每个件标本需要9片
3、提问题:同学们找到的信息真不少,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花能做几件标本?
生:圆树叶能做几件标本?
生:长树叶能做几件标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看一下这三个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能力,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间交还给学生。

(二)探究新知:
(一)问题1:红花能做几件标本?
1、读信息:红花42朵,每件标本需要6朵
2、分析问题:把42,每份6个,可以分成7组
生:把42,每份6个,可以分成7组
3、列式计算:42÷6=7(件)
4、说计算方法
生:口诀六七四十二,42÷6=7(件)。

生:我用画一画的方法,圈一圈,也能知道42÷6=7(件)。

师:看来同学们都喜欢用乘法口诀求商了,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圆树叶能做几件标本?和长树叶能做几件标本?
(小组内选择你喜欢的题目,进行交流)
1、汇报交流:谁来说说圆树叶能做几件标本?
(1)信息:56片圆叶子,每个件标本需要8片
(2)分析问题:把56,每份8个,可以分成7组。

生:把56,每份8个,可以分成7组。

(3)列式计算:56÷8=7(件)
(4)说计算方法
生: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生:画一画,圈一圈,56÷8=7(件)
2、汇报交流:长树叶能做几件标本?
(1)读信息:72片长叶子,每个件标本需要9片
(2)分析问题:把72,每份9个,可以分成8组。

生:把72,每份9个,可以分成8组。

(3)列式计算:72÷9=8(件)
(4)说计算方法:
生: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

生:画一画,圈一圈,72÷9=8(件)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1、检查学生背诵6、7、8、9的乘法口诀
(1)同组之间互相检查
(2)指名学生背诵
2、说一说,你是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的?
18÷9= 40÷8= 54÷6= 21÷3= 16÷8= 63÷7=
排火车进行检查学生的口诀熟练程度。

3、有42辆玩具车,每6辆装一箱,可以装几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生:42÷6=7(箱)
生:六七四十二。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大量的实际情景的问题,在进行计算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1)被除数是35,除数是7,商是()。

(2)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3)有18个苹果,3个3个地分,可以分成()份。

(4)20里面有()个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 )=35 63=( )×7 48÷( )=6 ( )÷2=5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会背6、7、8、9的乘法口诀。

生:我知道乘法口诀可以求商。

生:我会圈一圈,表示除法。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空:
例:4×5=20,20÷5=4,想:(四)五二十,商是4.
20÷4=()想:四( )二十,商是( ).
12÷2=()想:二( )十二,商是( ).
12÷6=()想:( )六十二,商是( ).
24÷4=()想:四( )二十四,商是( ).
24÷6=()想:( )六二十四,商是( ) 2、列式计算:
2、(1)24里面有几个4?
(2)18除以6等于多少?
3、按要求写算式:
4、
5、20
()×()=(),()÷()=(),
()×()=(),()÷()=()。

4、计算:
63÷7= 16÷2= 72÷9= 36÷4= 27÷9=
32÷4= 48÷6= 56÷8= 40÷5= 21÷3=
5、“>”、“〈”或“=”落谁家。

54÷9○10÷2 24÷6○42÷6 2×4○ 40÷5 9÷1○1×9
6、解决问题
(1)有32个同学排队,每4个同学站一排,可以站几排?
(2)小红买了5本书,每本书6元.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答案:.1、5,五,5;6,六,6;2,二,2;6,六,6;4,,四,4。

2、24÷4=6,18÷6=3。

3、4×5=20,5×4=20,20÷4=5,20÷5=4。

3、18,3,6;186,3。

4、横着:9,8,8,9,3,8,8,7,8,7。

5、>,〈,=,=。

6、(1)32÷4=8(排)答:可以站8排。

(2)5×6=30(元)答她一共用了30元。

板书设计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1、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
42÷6=7 口诀:六(七)四十二
2、长叶子标本能装几盒?
72÷9=8 口诀:(八)九七十二
教学反思
在整节课中,我灵活运用教材,尤其是挖掘主题图的内涵,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逐步展开画面,呈现图中的信息,再通过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与讨论,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课堂的重点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人在课堂上都要动起来。

通过互动的形式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有所收获。

使每次反馈变得更加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