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水作用
初三化学 第三章水、第四章、第五章必备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章水、第四章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必备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与构成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带正电)元素物质中子(不带电) 【注:氢原子无中子】核外电子(带负电)(一)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点:(1)物质均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甲烷由由碳、氢元素组成。
(2)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CO与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4)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都含有相同的质子数,但电子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5)化学性质相似是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都是金属元素、或都是非金属元素、或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如下图: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③(6)地壳中含最多元素氧,含最多金属元素铝。
前四位:氧(O)硅(Si)铝(Al) 铁(Fe)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空气中最多的元素是氮;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液氧、氧气中含有氧分子。
(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18,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 ,核电荷数17相对原子质量是35 。
(9)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0)分子均由原子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1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12)在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下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C ,表示阴离子的是 A ,表示原子的是B 。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第3节 海水的运动(含答案)
3.3 海水的运动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能够说明海浪、海啸、风暴潮的形成和影响2.说明潮汐的形成、时间分布特征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能够通过分析图表资料,说明洋流的性质及其影响知识点01 海浪1,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
2,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浪高、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3,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而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
4,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当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发生,海水水位暴涨,风暴潮来势倍增。
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
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5,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
【即学即练1】当地时间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巴鲁市发生7.7级地震。
截至10月2日,已经造成1234人死亡。
下图为地震后的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照片反映的海水运动形式为()A.风浪B.潮汐C.海啸D.风暴潮【答案】C【分析】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受强地震影响,海水波动形成巨浪,这种巨浪被称为海啸,C正确。
风浪是在海上最常见的风浪,也就是受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波浪。
A错误。
潮汐是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具有规律性,危害比较小,B错误。
风暴潮是由海面大气运动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海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风浪、波浪、海啸、风暴潮等形式都属于海浪。
知识点02 潮汐1,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
第3章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地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反响动力学在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中仅有化学平衡的概念是不够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有反响动力学的概念.本节介绍有关反响动力学的概念和原理,说明为必须要考虑反响动力学,并讨论在情况下必须将化学平衡学和反响动力学两种概念结合起来考虑.加深对于水-岩体系中的平衡和动力学概念的了解,对提高我们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理解是十分有益的.只有掌握知识才能更好地管理好水资源,更好地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各种与地球化学有关的问题.化学平衡的原理可以用来确定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方向、程度和边界条件,水溶液中某种化学成分的平衡浓度.而化学动力学的原理可以用来确定该水文地球化学反响达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与其反响途径,反响所处位置,各反响途径所需的时间.只有当地下水在水-岩体系中所停留的时间大于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达到平衡状态时所需要的时间,化学平衡的概念足以用来理解和确定该体系的水化学性质,例如,深层承压水盆地可归属这类体系.当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达到平衡状态时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地长于地下水在水-岩体系中所停留的时间,如此仅依靠反响平衡原理来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是不够的,此时需同时应用化学平衡和反响动力学的原理,例如,地下水位很浅的体系就属于此类情况.由于生产和环境工作中的需要,人们注意到必须对地球化学中的反响动力学进展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开始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在运用化学平衡<包括吸附作用>来解释天然水的化学行为方面已相当有效,但对水-岩体系中的化学动力学的理解相对较为不足,目前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仅应用了最为简单的反响动力学的概念.第一节 化学动力学的某些根本概念一、体系状态根据体系与环境的关系,热力学体系可分为三类:①开放体系:与环境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体系称为开放体系,如潜水区包气带水、地下水排泄地段、地球化学栅地段.②封闭体系: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的体系称为封闭体系,这种体系可以改变自己的容积,如铁轨的热胀冷缩,水的冻胀融缩.热水给围岩热量,或围岩地热对地下水的加温〔在水与围岩之间没有发生物质交换的条件下〕都是封闭体系的现象.③孤立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也无能量交换和容积变化的体系称为孤立体系.体系的状态可分为平衡状态,稳定状态和图 3.1.1开放型地下水体系中水溶相反响A=B 的状态 dn A —发生在大气、水溶和固相间的A 通量;C A —A 物质的浓度;n a —A 物质的摩尔数;V —水相的体积.〔据D. Langmuir, 1985〕. 非稳定状态.大局部深层承压水和某些深层非承压水的化学成分长期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认为是热力学平衡状态, 水-岩体系可认为是一种封闭体系,因此,可以安全地应用平衡概念来说明其化学性质.然而在的些浅层承压水和潜水中,其水化学成分可以在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条件下处于某种不变化的状态,这种体系在热力学概念上虽是开放的,但是水化学成分处于一种稳定状态.非稳定状态是水化学成分随时间而变化.图是地下水体系中水溶相反响的环境示意图.水溶相反响处于平衡状态、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的条件如下1:dn A = dn A ’, dn A ’/dt = 常数封闭体系 平衡状态 dn A ≠ dn A ’, dn A ’/dt =常数开放体系 稳定状态 dn A ≠ dn A ’, dn A ’/dt = 变量 开放体系 非稳定状态二、反响半和水的滞留时间水的停留时间是指水进入体系至由该体系中出来所经历的那段时间.在开放的均一的体系中,水的停留时间的计算公式如下T R =V r式中T R —水的滞留时间,V —混合均一的水的体积,r —水流的速率.假设一个简单的一阶反响,A ↔当达平衡状态时,K AB =k k +- 式中k +,k - 是正向和逆向反响的速率常数.反响的半期是指反响进展到反响物的被消耗为其初始浓度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阶反响的半期的计算公式为,T 1/2=ln .20693k k ++= 式中T 1/2—反响的半期.假设B 的初始浓度=0,如此可写成:C C K T T A B AB R =+1069312.当T R >>T 1/2,式<3.1.5>便变成为平衡表达式,因而在这种条件下,平衡概念可被采用.与此相反,当T R ≤T 1/2,必须采用反响动力学概念方能对一个反响的状态作出解释. 大局部地下水的化学反响的半期处于10-10~ 106秒,也有以年为计,或更长.所以,热力学和反响动力学对研究水-气体系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来说都是极需要的. 图表示了不同水体的滞留时间和某些反响的反响速率<度>之间的关系.表 3.1列出了某些反响的半期的例子.图水圈中某些水体的半反响期<T 1/2>和滞留时间<T R ><据D. Langmuir, 1985>表某些反响的例子和它们的近似反响半周期 <据D. Langmuir, 1985>反响类型 半反响近似值 1 水合. H 2O+CO 2<aq>=H 2CO 3 K eq =[H 2CO 3]/[CO 2] ~1秒 2酸碱反响〔包括离解反响〕H 2CO 3 = H + HCO 3 K eq = [H +][HCO -3]/[H 2CO 3] ~IO -6sec.HCO 3- = H + + CO 2-3 K eq = [H +][CO 2-3] 10-6 sec. 3络合反响Cu 2+ + H 2O = CuOH + + H + ~10-10 sec.Fe<H 2O>62+ = Fe<H 2O>52+ + H 2O ~10-7 sec. 4聚合和水解Al<OH>n 3-n +<3-n>H 2O → Al<OH>3+<3-n>H + 数月 5放射性衰变14C →14N +e - 5,570年 6同位素交换34SO 2-4+H 32S 2—→H 34S -+32SO 2-4 数月—数年 7气体溶解和逸出CO 2<g>=CO 2<aq> K eq =[CO 2]/P CO2 T 正向<T 反向, 数秒—数小时 8氧化复原Fe 2++1/4O 2<g>+5/2H 2O=Fe<OH>3+2H +Keq = [H +]2 /[Fe 2+][P O2]1/4 数分—数小时9 吸附—解吸Cd 2++CaX = Ca 2++CdX ][][][][22CaX CdX Cd Ca K ex ⋅=++ 数秒10 沉淀—溶解Ca 2++HCO - = CaCO 3 + H + Keq = [H +] / [Ca 2+][HCO -3] 大于数周11 矿物结晶<针铁矿>Fe<OH>3·nH 2O<隐晶状>→α-FeOOH 〗<针铁矿>+<n+1>H 2O数年 图说明在雨水中很少反响能达到平衡状态,温度和压力仅在几秒中或更短的时间内处于不变状态.在雨水中可能处于平衡状态的只有某些溶质-溶质或溶质-水之间的反响,如酸-碱反响和离子化学反响.雨水与小颗粒之间的吸附反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吸附作用的T 1/2线右边是虚线箭头,指示T 1/2可达几天.这种时间较长的吸附作用是由于它包括有进入岩石碎屑中的扩散作用,所以扩散作用的T 1/2控制了吸附平衡的实现.地下水的滞留时间的主要X 围从岩溶型碳酸盐和具高渗透性的浅层砾石层中的几天到深埋的承压水盆地中的几个百万年.显然可以设想大局部在深部沉积盆地地下水中的化学反响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放射性衰变率<一般是不可逆的>的时间X 围由不到1秒至数十亿年.同位素交换的速率的分布X 围也相当宽广.三、反响动力学概念反响动力学在水-岩体系中的应用不如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得好,而且应用反响动力学原理并不那样容易,有些作用受矿物颗粒的外表特征,矿物外表上被吸附的痕量物质和有机物活动的影响很大<Berner 1978>.由于在实验室中配制的矿物颗粒的活性比天然状态强,所以实验室中矿物溶解的速率要快几个数量级;天然水中不溶的<Salution in hibit>微量物种<如磷酸盐>的吸附作用也是很快的,实验室中的氧化复原反响,例如Fe<Ⅱ>要比自然状态慢许多,因为自然界中有微生物的催化作用.但是人们还是很关心解决水岩作用过程中的化学动力学问题.Claassen 1981,Paces 1983曾对地下水体系中矿物/沉淀/溶解的反响动力学原理进展过研究.以下对反响类型、速率定律、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与绝对速率等问题予讨论.1.反响类型在动力学中单元反响和全反响是有原如此性差异的.反响物、生成物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反响称为单元反响,单元反响是不能再分解的反响.全反响如此是由两个以上的单元反响组成的.例如,H++OH-= H2OCO2<aq>+OH-=HCO-3H4SiO4=SiO2<石英>+2H2O它们都是单元反响<elementary reactvon>,单元反响的反响物和生成物可以是离子,分子,离子团或自由原子.臭氧的分解是全反响,2O3 3O2k+1k+2它包括二个单元反响, O3 O2+O与 O+O3 2O 2k-1k-2式中中间形式之一是自由氧原子<Lasaga 1981>.人们经常假定中间反响具有很灵活的过渡形式,在全过程中,它们形成和消失的速率很快变为相等.这对臭氧分裂也是正确的,对k-2<<k+2和稳定状态条件的反响是正确的.d<O>/dt = k+1<O3>-k-1<O2><O>-k+2<O><O3> = 0稳定状态的假设可以帮助和求解氧原子的浓度,因而可以在下一步的速率公式计算将它排除<Lasaga 1981>.另一个有关假定是当全反响<overall reaction>处于平衡状态时,如此该全反响中的正向单元反响和逆向单元反响的速率必定相等,这一原如此称为微观可逆性.单元反响的途径可由反响式清楚地知道,但全反响的途径如此不然.全反响的速率是由它的组成局部单元反响的速率所决定的,只有组成它的单元反响的速率知道后,全反响的速率才能被确定.单元反响的速度总是与其反响物的浓度成正比,而全反响的速度如此不然,全反响的速度一般是由决定性反响阶段的速率所控制的.全反响有两种:串联反响和并联〔平行〕反响.对串联全反响<Sequential reaction>,如HCO-3+H+=H2O+CO2<aq>CO2<aq>=CO2<g>第一个反响十分快,不到一秒钟就已完成,而第二个反响要慢几个数量级,所以后者是速率决定性的反响.对平行反响来说,最快的反响是速率决定性反响.例如,黄铁矿被溶解氧的氧化相对较慢,FeS2<s>+7/2O2<aq>+H2O=Fe2++2SO2-4+2H+但被Fe3+离子的氧化速率相对快,FeS2<s>+14Fe3++8H2O=15Fe2++2SO2-4+16H+因此,第二个反响式是速率决定性的反响.由于速率决定于浓度,所以速率决定性反响可以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在酸性水中碳酸钙的溶解速率从属于pH值,但在高pH值介质中它的溶解.速率从属于H2CO3的浓度.<Plummer 1979>2.速率定律:对理想单元反响A=B,其正向反响A→B的速率R+= dA/dt = k+<A>,逆反响B→A的速率R- = dB/dt = k-<B>,如此单元反响的速率在总体上为,正向速率R+ = k+∏ <A i>n<A—反响物逆向速率: R-=k-∏ <B i>n<B—生成物当反响平衡时,k+/k-=∏ <A i>n eq=K eq, <A—反响物和生成物单元反响速率的阶数是由参于反响的原子和分子的当量数所决定的,例如反响,A+2B=C反响速率-dC/dt = k+<A><B>2,所以该反响速率是三阶.某些对地球化学有关的反响速率的经验公式列于表.表总结了一些速率公式的积分和微分形式,零阶反响的半公式t1/2=0.5A0/k+一阶反响的半公式为: t1/2=0.695A0/k +表某些简单阶数反响的速率公式与其积分形式〔据: D. .Langmuir, 1985>零阶反响:A0<aq>→A<g或s>-dA/dt = k- dA/dt = k +A = A0+k-t A = A0-k+t一阶反响:A<aq>→B<aq>-dA/dt = k+AdA/dt = k+<A s-A> lnA = lnA0-k+tln<A s-A> / <A s-A 0> = -k+t 二阶反响:A+B→C<1/v A><dA/dt> = k+A2 <V A= -1或 -2>-dA/dt = k+<A><B>1/A=1/A0-V A k+tln[<A0><B>/<B0><A>] = <B0-A0>k+t注:上标‘o’表示时间为零时的初始状态;下标‘s’表示反响达到平衡时的饱和状态3.速率常数从属于温度速率常数与活化能有关.Arrhenuis根据实验测量的结果得出:k=Aexp<-E a 式中A—称为A因子,A与T稍微有关,可以忽略T的影响.E a—活化能,它总是正值,这说明随T增高,反响速率也相应增高.dlogk/dt = E a/2.30RT著名的大姆指法如此是在温度为25℃左右时,每<增高>10°C,速率翻倍与此相应在25°C时活化能为12kcal/mol.对公式取对数:lnk = lnA-E a/RT或logk = logA-E a/2.30RT〔〕..一般评估Ea 的方法是作logK 与1/T 的座标图,图,是硅酸盐岩和矿物的溶解—沉淀速率图和石英、隐晶SiO 2的沉淀图2.图石英和隐晶二氧化硅的logk 对1/T 图 <据Rimstidt 和Barnes, 1980>活化能有益于理解矿物溶解和沉淀反响机理的实质,水扩散控制的反响活化能<5~6kcal/mol<Berner 1978,Rimstidt1981>,由外表反响控制的矿物溶解—沉淀作用的E a 一般为10~20kcal/mol<Lasaga 1981>.矿物固体态扩散的E a 在低温条件下为20~120kcal/mol,一般在20~80kcal/mol 之间.Apps1983测得透辉石<obsidin>和武岩玻璃由扩散作用形成的蚀变作用具有E a ≈22—130kcal/mol,物理吸附作用的E a =2—6kcal/mol,但化学吸附的Ea 一般都大20kcal/sags 1981年指出,因断键或生成键所引起的外表反响而控制的矿物溶解和沉淀作用,可以预料它们的活化能与固相扩散作用相仿.吸附作用的活化能是如此低,故化学吸附—解析作用将比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优先进展.换句话说,化学吸附热将降低外表作用控制的矿物作用所需要的E a .4. 绝对速率<过渡态>理论和活化的络合物深入思考反响机理得出绝对速率理论的概念.这一理论基于二个假定:<1>在一个反响中的反响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一个最大能量垒,而活化的络合物存在于这最高能量垒上〔图〕;<2>在反响物生成物和活化的络合物 <C ±>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化学平衡状态,反响速率决定性阶段相应于活化的络合物的形成和瓦解, k + A+B ↔C ±↔AB k R = <k B T/h>K ±[A][B] k o ’ = <k B T/h>K ±式中k B ,h 为Boltzman 和Planck 常数; k o ’为经活度校正的绝对速率.k’是没有进展离子力校正的反响速率常数. ))(()( ''B A o k k γγγ±⋅= 应用活度系数计算公式可以离子力对二阶反响速率常数的影响,简化或得,假设A 、B 其一样的价态符号,如此k'随I 增高而增高,图表示,当I=6×10-3m 时,包括二价离子A 和B 二价反响的速率,将是纯水中的两倍.图3.1.3 各种硅酸盐岩石和矿物的logk 对1/T 图 <据D. Langmuir, 1985>图3.1.5 在A+B=C ±时,AB 反响中被活化的络合物的自由能〔据D. Langmuir, 1985〕 图3.1.6 在反响物A 和B 的不同价态的乘积时<即Z A ×Z B >,离子力对二阶速率常数影响的预计<在I=0时,k’=k o ’ 据D. Langmuir 1985〕.第二节SiO 2沉淀作用的反响动力学计算实例运用化学动力学原理解释水中高浓度超饱和SiO 2含量在两年内没有发生沉淀的原因.水溶相化合物之间的反响速率是较快的,因此很容易达到平衡状态.水溶相与固相之间的反响<溶解和沉淀作用>和氧化-复原作用的反响速率较慢,有时甚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状态.水中SiO 2的沉淀作用便是个典型例子.例如,有个水样中SiO 2浓度达150mg/l,水样的pH=3.水中SiO 2与结晶石英之间的平衡含量1.2mg/l,与隐晶质SiO 2之间的平衡含量较高,为116mg/l,低于水中SiO 2浓度,即该水中SiO 2样浓度处于超饱和状态.但是水样中SiO 2浓度在室温25℃条件下保持了两年没有发生变化.在分析测试等方面无过失的情况下,其原因只能从化学动力学方面予以探索.SiO 2溶于水的反响方程为:SiO 2<am>+2H 2O=H 4SiO o 4logk +=-0.369-7.89×10-4T -3438/Tlogk -=0.707-2598/T当t=25℃时,k +=10-12.14sec -1 , k-=10-9.42sec -1<Morey,Foutnier 和Rowe's,1964>. 按Langmuir 和Mahoney<1985>关于SiO 2<an>的溶解〞沉淀动力学计算公式: 式中:A -暴露于溶液中固相的相对外表积,m 2;M -水的质量,kg.假设A/M=1,如此按上式可算得: d H SiO dt m o [](()(.))./sec ..4412199423131010251022610=-⨯=-⨯----·L 假设A/M=100,如此,以上计算所得仅仅是SiO 2的初始沉淀速度.Rimstidt 和Barnes 于1980年提出了计算SiO 2沉淀时间的公式.t k k k H SiO k k H SiO =----+-+-14404400ln[[][]] [H 4SiO 04]是时间等于t 时的浓度,而[H 4SiO 04]0是时间为零时的浓度,如此t A M k k k H SiO k k H SiO o (sec)ln[[][]]=-⎛⎝ ⎫⎭⎪⎪⎪---+-+-1440440 根据上式计算在温度=25℃时,[H 4SiO 04]浓度从150mg/L 变化至115mg/L 所需要的时间.当A/m=1时, t=1.28×1010 t=407yr而当A/m=100时, t=1.28×108 t=4.07yr以上计算可以用来解释为上述水样中SiO 2的浓度保持了两年而没有发生明显的SiO 2沉淀作用.小 结地球化学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性质,也可使地下水的变得更有用或不适用.对化学平衡和动力学的理解可大大提高人们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成分的能力,因而更好地管理水资源.因此,水文地质工作者需要对地下水的地球化学有所了解.化学平衡决定了反响条件的边界,例如,某个存在形式的最高或最低浓度是多少?化学动力可用来决定一个反响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状态,与通过哪些反响途径达到平衡状态的.只有当反响速率快于地下水停留时间时,单一平衡原理才能有效,它对深层承压水的研究最有应用价值,当反响速率与地下水停留时间相当或小于它时,如此需要同时应用平衡学和动力学两套原理,这对水位浅的水-岩体系特别重要,水化平衡概念<包括吸附>,已成功地应用于假释地下水体系的许多化学现象,但对动力学的理解相对不足,目前只有简单的动力学概念在地下水研究中得以成功地应用.反响速率常数受温度和矿化度〔离子力〕的影响.复习思考题1.为在水文地球化学中要研究反响动力学?2.在条件下必须采用反响动力学的原如此?3.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不同?4.表示各种天然水在体系中的滞留时间.5.利用图2和表1说明那些反响的速率较快,那些反响的速率慢.6.叫单元反响,是全反响?7.决定全反响的速率是那种单元反响?8.反响速率的阶数是根据确定的?14C→14N + e的反响阶数?9.写出零阶和一阶反响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10.说明反响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回答为?11.说明反响速率与矿化度的关系.回答为?12.是绝对速率?参考文献1 D. Langmuir,Aqueous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07458,p.50~582 ngmuir, J. Mahoney, Chemical Equilibrium and Kinetics of 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Groind Water Studie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Ground Water Geochemictry, Proc. First Canadian/American Conf. On Hydrogeology, 1985.。
第三章 水分
水汽含量不变,e不变:温度 E r
饱和差( d )
定义: 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d = E - e
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 影响因子: 水汽含量、温度 温度不变,E不变:水汽含量 e d 水汽含量不变,e不变:温度 E d
露点温度( Td )
定义: 对于含有水汽的湿空气,在不改变气压和水汽含量的 情况下,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三、植物蒸腾
植物蒸腾 植物通过其表面(主要是叶面气孔)将体内的水分以气 态形式扩散到体外的过程,称为植物蒸腾。 影响因素 气象因子;土壤湿度;植物生理结构和类型
四、农田蒸散
农田蒸散 农田中,作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称农田蒸散。 影响因子
气象因子、植物因子、土壤因子。
第三节
一、凝结条件
凝结发生的条件
1000M<H<2000M
属 简写 Cu Cb
中云
2000M<H<6000M
高云
H>6000M
层积云 层云 雨层云 碎层云 碎雨云 高层云 高积云 卷云 卷层云 卷积云
Sc St Ns Fs Fn As Ac Ci Cs Cc
第四节
一、降水的形成
降水
充分的水汽供应和空气的绝热上升运动。 凝结增长 凝结过程
饱和差 d>0
D=0 D&T=Td T<Td
e<E
e=E e>E
过饱和
二、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绝对湿度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 单波型(海洋型) 温度日变化小的潮湿地区
e
14时
影响因子:蒸发强度
日出前 时间
双波型(大陆型)
e
10时 22时
第3章水作用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一节 静水压力
静水压强的大小及分布:
(1)与水深呈线性关系,随水深按比例增加; (2)水压力作用在结构物表面法线方向,其分布与受压面形
状有关,分布图的外包线为直线或曲线。
静 水面
h h
静水 面
h1 h2
h1
h2
静水面
h 1 h1 h2
h2
直立式防波堤存在暗基床(左图)或明基床(右图)。
静水 面
b d
i
静水面
b d1 d
i
应根据基床类型、水底坡度i、波高H及水深d判别波态, 对应进行波浪作用力计算。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一)立波波压力
假定波压强沿水深按直线分布,当相对水深d/L=0.1~0.2和 波陡H/L≥1/30时,先计算直墙各转折点压强,再将各点用直线 相连,即得直墙上立波压强分布。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风成波 船行波
潮汐波 海啸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在风力直接作用下,静水表面形成的波称强制波;风力渐 止后,波浪依靠其惯性力和重力作用继续运动的波称自由波。
若自由波的外形是向前推进的称推进波,而不再向前推进 的波称驻波。当水域底部对波浪运动无影响时形成的波称深水 波,有影响形成的波称浅水波。
1.波峰时
静水面
波 浪中心线 H
hs
H
ps
p
d1
b
d
pb
pu
i
pd
pd
d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1)水底处波压力强度pd为:
式中 ——水的重度。
H
Pd 2π d ch L
第三章 流水地貌
③河漫滩阶段
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谷底进 一步扩宽,滩面再度淤高,洪水时 由于滩面水深变浅而流速减小,洪 水中的大量悬移质就可以在那里沉 积下来,构成由粉砂及粘土组成的 沉积层。这样雏形河漫滩就发展成 为真正的河漫滩。
2020/5/5
2020/5/5
2. 河漫滩的特征
河漫滩具二元结构,下部为较粗的河床沉积物, 上部为较细的河漫滩沉积;河漫滩占据了谷底 的大部分,滩面向内侧缓缓倾斜。
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顺直或微弯 河床的两岸。
2020/5/5
曲流与河漫滩
2020/5/5
深切曲流,怒江
2020/5/5
心滩
金沙江 虎跳峡
入口
2020/5/5
2020/5/5
江 心 洲
(四)阶地(Riverterrace)
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 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2020/5/5
2、搬运作用
指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
搬运方式: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推移—— 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底面移动。 跃移 ——床底泥沙跳跃式向前搬运。 悬移—— 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移状态搬运。
2020/5/5
2020/5/5
3、堆积作用
由于流水搬运能力下降而造成泥沙堆积(原因 包括:流速降低、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
急流: Fr >1。 v:平均流速;h:平均水深。
2020/5/5
河水的运动方式 层流
紊流
2020/5/5
◆地表流水的形式:
片状流水——即坡面径流,降雨或冰雪 融水在倾斜地面上形成的 薄层水流;
线 状
沟谷流水——是在沟谷中流动的、暂时 性的、线状水流;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3
3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1 分配作用3.2 挥发作用3.3 水解作用3.4 光解作用3.5 生物降解作用3.1 分配作用¾水中含有机质的固体物质对溶解在水中的憎水有机化合物表现出一种线性的等温吸附¾直线的斜率只与该有机化合物在固体中的溶解度有关,即固体对有机化合物表现为一种溶解过程¾这种过程与有机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溶解作用相类似,服从分配定律,化学上通常把这种作用称为分配作用一些非离子有机物的吸附等温线(土壤-水体系)3.1 分配作用¾分配作用中,溶质在固体上的溶解与固体表面吸附位无关¾由于分配作用从物质转移的方式上与吸附作用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溶质在固体上浓度增加的过程,故有时在表述上没过分强调这两种作用的区别¾包括水中悬浮物在内的沉积物或颗粒物都是含一定量有机质的固体物质,而水中有机化合物或有机毒物一般是指憎水有机化合物活性碳对一些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等温线3.1 分配作用分配定律¾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以相同的分子量(即不离解、不缔合)在不相混溶的两相中溶解,即进行分配,当分配作用达到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严格地说是活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定量规律被称为分配定律。
3.1分配作用分配定律¾分配定律在数学上表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PK P= c s/ c w——有机化合物的分配系数式中:KPc s、c w——分别为有机化合物在沉积物(固体有机质)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3.1分配作用¾有机化合物是溶解在水相和固相两个相中,有机化合物在水体中的含量,须考虑固相(悬浮颗粒物或沉积物)在水中的浓度。
对于有机化合物,其在水中和颗粒物之间总浓度为:c T= c s×c p+ c wc T-----单位溶液体积有机化合物总浓度,μg/Lc s-----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上的平衡浓度,μg/kgc p-----单位溶液体积中颗粒物的浓度,kg/Lc w-----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平衡浓度,μg/L3.1分配作用3.1 分配作用标化分配系数¾在水体中,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中的分配与颗粒物中的有机质含量(类型?)有密切关系。
地貌学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三章流水地貌地表流水是最主要的地貌外力之一。
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沟谷,同时又将被侵蚀的物质沿途堆积,形成各种各样的堆积地貌。
凡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流水地貌。
根据流水的特性,地表流水可分为坡面水流和沟谷水流两种。
前者包括坡面上薄层的片流和细小股流,往往发生在降雨时或雨后很短的时间内,以及融冰化雪时期;这种短时期出现的流水,称暂时性流水。
后者是指沟谷及侵蚀沟中的水流,在一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或汇水面积较小的沟谷中,水流往往也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沟谷中,仅在暴雨或大量融冰化雪的季节才有水流,其他时间几乎无水。
在湿润地区,河床中终年保持一定的水量,称经常性流水。
无论是暂时性流水或经常性流水,他们对坡面或沟谷的塑造是很明显的,只不过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第一节流水作用一、水流的基本特性(一)层流与紊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
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
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紊流的水质点是呈不规则的运动。
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层流水是否失去稳定性取决于作用于水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viscosity)的对比关系。
一般沟槽、河道中的水流总是属于紊流性质,只有坡面薄层缓流才是层流(Only in a thin zone along the bed and channel of a smooth-walled stream, where frictional drag is high, is the velocity low enough for laminar flow to occur.)。
第三章水的化学处理
第三章 水的化学处理水的化学处理方法是借助于化学反应来去除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改善水质、控制污染的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中和、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和消毒。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各种化学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工艺条件以及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
化学处理法所需要的药剂和相应的处理设备,要求能够熟练计算药剂的用量及设备尺寸的计算。
第一节 中和工业生产中总伴随有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
酸性废水中常见的酸性物质有硫酸、硝酸、氢氟酸、氢氰酸、磷酸等无机酸以及醋酸、甲酸、柠檬酸等有机酸。
碱性废水中常见的碱性物质有苛性钠、碳酸钠、硫化钠及胺等。
如果将这些废水随意排放,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因此,对酸或碱性废水首先应考虑回收和综合利用,必须排放时,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当酸性或碱性废水浓度较高,例如在3%~5%以上时,应考虑回收和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当浓度不高时,例如低于3%~5%,回收和综合利用经济意义不大时,可考虑中和处理,使废水的pH 值恢复到中性附近的一定范围。
一、基本原理中和处理发生的主要反应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中和反应。
在中和过程中,酸碱双方的当量恰好相等时称为中和反应的等当点。
强酸强碱互相中和时,由于生成的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因此等当点即中性点,溶液的pH 值等于7.0。
但中和的一方若为弱酸或弱碱,由于中和过程所生成的盐的水解,尽管达到等当点,但溶液并非中性,pH 值大小取决于所生成盐的水解度。
中和处理所采用的药剂称中和剂。
酸性废水处理时所用中和剂有石灰、石灰石、白云石、苏打、苛性钠等。
碱性废水处理时所用中和剂有盐酸和硫酸。
中和处理时首先应考虑将酸性废水与碱性废水互相中和,其次再考虑向酸性或碱性废水中投加药剂中和以及过滤中和等。
二、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一)酸碱废水互相中和酸碱废水相互中和是一种简单又经济的以废治废的处理方法。
利用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互相中和时,应进行中和能力的计算。
中和时两种废水的酸或碱的当量数应相等。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第3章_水的地质作用--地表水
1 地球上的水
50
3000 2000 1600 1200 800 600 400 200 50
400 200
800
1200
1 地球上的水
2 自然界的水2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 一个系统,该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快慢及涉及层圈范围,分为水文 循环与地质循环。
淡水 2.5%
河湖水
咸水
冰冻\积雪
地下水
1 地球上的水
水的存在形式
水存在于:
江、河、湖、海、渠、库、塘等洼地
—地表水 水 圈
大气层
—大气水 大气圈
生物体内
—生物水 生物圈
地壳浅部(十几km,主要1~2km)
—地下水 岩石圈
矿物结晶格架
—地下水 岩石圈
岩浆源
—地下水 岩石圈
地幔带
—地下水 岩石圈
(2)河流阶地
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2)河流阶地
形成原因: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原来的河谷抬高,不再被 水淹没。
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可形成多级阶地。
(2)河流阶地
横向阶地 阶地延伸方向与河流方向垂直; 由于河流经过各种悬崖、陡坎,或经过各种软硬不同的岩石下切程度
不同而造成的。 纵向阶地 阶地延伸方向与河流方向平行; 是地壳上升运动与河流地质作用的结果。
3 地表水的地质作用
侵蚀作用
地表水对地面的洗刷作用、对沟谷及河谷的冲刷作用,均不断地使原有地面
遭到破坏。 • 后果:地面大量水土流失、冲沟发展,引起河谷斜坡滑塌、河岸坍塌等各种
不良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问题。
生态学第03章 水分生态
第三章水分生态生命是在水中发展的,水又是生化过程进行的必要介质。
原生质只要有水时才表现出生命的各种信号,当其干燥时,即使不死,生活过程至少也进入失活(半死)状态。
植物体的组成主要是水分,原生质平均含水80%~90%,甚至富含脂类和蛋白质的细胞器,如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含有50%的水分。
肉质果含水量(FW)85%~95%,软叶80%~90%,根系70%~95%,新伐木材约50%,植物含水量最少的部位是成熟的种子:10%~15%,某些脂肪含量高的种子含水量较低:5%~7%。
§1.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一、变水植物与恒水植物根据植物对短期内水分供应和蒸发速度变动的补偿能力,陆生植物可分为变水植物和恒水植物(Walter H, 1931)。
1. 变水植物(Poikilohydric plant)变水植物的含水量与它们的环境湿度相匹配,如原核生物、真菌、某些藻类及地衣。
变水植物的主要特点是:a.具有缺乏中央液泡的小细胞;b.当它们干透时,细胞非常均匀地皱缩,原生质的细微结构不受破坏,细胞保持生命力;c.当含水量降低时,生活机能,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逐渐受抑制;当再次吸入足量的水分时,植物重新开始正常的代谢活动。
空气相对湿度与溶液渗透压的换算关系见表5–1。
表5–1 封闭系统20度时空气相对湿度与溶液渗透压的平衡不同物种的生命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水势范围,因而要求一定的环境相对湿度。
变水植物生命活动的最低水势称为临界水势。
大多数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代谢和细胞分裂,需水势-5~-30MPa,即相当于相对湿度80%~95%之间。
霉菌生长的相对湿度在75%~85%,干霉属(Xeromyces)60%时生长。
适盐细菌在-40MPa左右仍很活跃,即相对湿度80%~70%。
许多地衣只要叶状体的水势不低于-3MPa(相对湿度>98%)就能保持其光合能力。
在干燥生境中,藓类、某些维管隐花植物[特别是卷柏属(Selaginella)的种和各种蕨类]及极少数被子植物也有变水类型。
第三章 水化学 原理
非碳酸盐硬度 利用将水加热煮沸方法不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叫永久硬度,又称非碳酸盐硬度。 主要是钙、镁的硫酸盐及氯化物等。 硬度的单位通常用mmol/L或μmol/L。 酸度和碱度 水的酸度是指水中含有能接受氢氧根离子物质的量。能形成酸度的物质有强酸, 强酸弱碱盐,酸式盐和弱酸。在离子交换除盐过程中阳离子交换柱的出水含有一 定的酸度。强酸弱碱盐水解时会产生一定量H+,故呈酸性。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含有能接受氢离子物质的量。一般水的碱度主要来源重碳酸根。 水的碱度的测定主要用酸中和法测定,中和滴定所用的指示剂不同,测定结果不 同。 用酚酞作指示剂时,它的变色范围是pH值8.1~8.3,此时的化学反应为:
一 水的基本性质 水的分子结构是以氧为核心,两个氢 原子是104°31′的H-O-H夹角。氧原 子的8个电子中有两个电子与氢原子 联系在一起,还有两对电子与临近的 水分子形成氢键。水分子在水汽状态 (气相)O-H的距离是0.9568Å,在冰 中的距离是0.99Å。水的性质主要由分 子构造和氢键决定的。右图是水分子 和水分子键的氢键结构。
图3-1 水分子和氢键结构特性示意图
2
什么是氢键?,氢键是氢原子同时和两个电负性很大而半径 较小的原子(例如O、N等)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原子间 作用力。氢键的作用力比通常化学键要小得多。在不同温度 下,水中氢键数不同,见下表数据。表中C0-单分子份额,C1由一个氢键缔合的分子数额,C2-有双氢键的分子份额。
4
(3 ) 水是极性溶剂 由于水分子的不对称结构,水分子是有极性的,这导致了它对各种无机盐有很 高的溶解度,所以原水中含有大量钙、镁及碱金属盐类,给反应堆供水造成很 大负担,为了除去这些盐类要经过复杂的水处理过程。 氧族:?
水反常高的沸点和凝固点
新高一地理 必修一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类型4.过程: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5.水循环类型的判定(1)一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2)二看发生的领域:海陆间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而其他两种水循环则只包括陆地或海洋。
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3)三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环节。
(4)四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小。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时间)分配不均,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不均,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水量的全球动态平衡。
小提醒: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2.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土壤侵蚀原理第三章
❖雨滴速度与能量
雨滴降落时,重力与空气浮力二力趋于平 衡时,即以固定速度下降,此时的速度即为终点 速度(terminal velocity)。
终点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雨滴直径的 大小和形状。雨滴的终点速度越大,其对地表的 冲击力也越大,即对地表土壤的溅蚀能力也随之 加大(E=0.5mv2)。
第 3 章 水力侵蚀
3.1 水流作用 3.2 溅蚀 3.3 面蚀 3.4 沟蚀 3.5 山洪侵蚀 3.6 海岸、湖岸及库岸浪蚀
重点: 1击溅侵蚀的表现方面; 2 溅蚀过程的四个阶段; 难点: 1击溅侵蚀的表现及其危害; 要点: 1 坡面产流的两个阶段; 2 侵蚀沟的发育的四个时期.
3.1 水流作用
❖地形
流域形状对山洪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狭长形流域,其沟系单一,主沟较长,支 沟少,等流时线短,产生径流历时长,洪峰流 量小。 圆形、扇形、辐射形流域,主沟较短,支 沟多,等流时线长,汇流快,洪峰流量大。
等流时线: 流域上径流能同时到达出口的所有地点的连线。
按一定的流速,在流域地图上可作出许多条汇流时间的等 值线,使得在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水质点能在该汇流时间同 时集中到流域出口。
❖雨滴侵蚀力
降雨雨滴的侵蚀力是降雨引起土壤侵 蚀的潜在能力。它是降雨物理特征的函数, 降雨雨滴侵蚀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降雨性质, 即该次降雨的雨量、雨强、雨滴大小等,而 与土壤性质无关。
3.2.2 溅蚀过程及溅蚀量
❖溅蚀过程
降雨雨滴动能作用于地表土
壤而作功,导致土粒分散,溅起和增强地表薄层
径流紊动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rain drop
《水的作用》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2024鲜版
22
05
2024/3/27
幼儿园中班孩子健康教育实践
23
引导孩子认识并喜欢喝水
通过故事、动画等形式,向孩子 介绍水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水 是生命之源,对身体健康至关重
要。
2024/3/27
组织孩子观察植物浇水后的生长 变化,让他们感受到水对生命的
2024/3/27
避免让幼儿过多饮用 含糖饮料,以免增加 不必要的热量摄入。
17
2024/3/27
04
运动时补水注意事项与策略
18
运动前后补水时间安排
2024/3/27
运动前30分钟
补充适量水分,避免运动时脱水。
运动中
根据出汗情况和运动强度,每隔15-20分 钟补充一次水分。
运动后
及时补充水分,帮助身体恢复正常水平。
缺水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 适症状,如口渴、皮肤干燥、 头晕、乏力等。
2024/3/27
长期缺水还会影响身体正常代 谢,增加肾脏负担,引发泌尿 系统疾病等。
严重缺水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定时饮水的 好习惯,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7
2024/3/27
02
正确喝水方法与习惯培养
8
定时定量喝水原则
2024/3/27
设定喝水时间表
根据幼儿的活动量和天气情况,设 定合理的喝水时间表,如早、中、 晚各一次,或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 整。
控制每次饮水量
幼儿每次饮水量不宜过多,一般控 制在100-150毫升左右,避免一次 性饮水过多造成身体负担。
9
合适温度选择技巧
温水为宜
幼儿饮用水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过 冷或过热的水都可能对幼儿的口腔和 胃肠道造成刺激。
水力学第3章 水动力学
代入
pdA ( p dp)dA gdAdz dAds du
dt
d (z p u2 ) 0
ds g 2g
可得:
将上式沿流程s积分得:
z p u2 C
g 2g
(2.17)
28
对微小流束上任意两个过水断面有:
z1
p1
g
u12 2g
z2
p2
g
u22 2g
(2.18)
z :液体中某一点处的几何高度,单位重 量液体的位能;
x x(a、b、c、t) y y(a、b、c、t) z z(a、b、c、t)
质点速度
ux uy uz
x
t y
t z
t
x(a,b, c,t)
t y(a, b,
c,
t
)
t z (a, b,
c,
t)
t
液体质点不同于固体质点和数学上的空间点。是指
具有无限小体积的液体微团(具有一定质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液体体积称为流 量。流量常用的单位为 米3/秒(m3/s),符号Q 表示。
元流流量 dQ=udA
总流流量: Q Q dQ AudA
19
(6)断面平均流速
总流过水断面上的平均流速v,是一个想象的流 速,如果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流速都相等并等于v,此 时所通过的流量与实际上流速为不均匀分布时所通 过的流量相等,则流速v就称为断面平均流速。
11
流线:是某一瞬时在流场中绘出的一条
曲线,在该曲线上所有各点的速度向量都与该 曲线相切。
12
绘制方法如下:
设在某时刻t1流场中有一 点A1,该点的流速向量为u1, 在这个向量上取与A1 相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深水波带
浅水波带
击岸波带
上涌带
d>L/2
L
L /2>d 1>d c
L1 H1
d <d
L2
水面
H
H2
dc d1 d
临界水深 底面
d2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二、波浪作用力的计算
波浪作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波浪特性、构筑物型式、地形地貌、海底坡度等。
现行确定波浪荷载的方法带有很大的经验性,一般情况下 当浪高超过0.5m时,应考虑波浪对构筑物的作用力。
(3)静水面下H-hs处(即波浪中线下H处)波压强度ps’为:
ps' ( H hs )
(4)墙底波压强度pb’为:
d1 hs H p p (p p ) d hs H
' b ' s ' s ' d
' ( d1 pb )(d1 H hs ) d12 (5)单位长度上总波压力P ’为:P ' 2 2
直立式防波堤存在暗基床(左图)或明基床(右图)。
静水 面
静水面
b d d
i i
b d1
应根据基床类型、水底坡度i、波高H及水深d判别波态, 对应进行波浪作用力计算。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一)立波波压力 假定波压强沿水深按直线分布,当相对水深d/L=0.1~0.2和 波陡H/L≥1/30时,先计算直墙各转折点压强,再将各点用直线 相连,即得直墙上立波压强分布。 1.波峰时
第三章 水作用 第四节 冰压力
移冰 产堆 生整 压体 力推 变冰 化盖 膨的 胀温 力度
作风 用和 冰水 面流
冲流 击冰 动产 压生 力的
第三章 水作用 第四节 冰压力
一、冰堆整体推移的静压力 当大面积冰层受阻于桥墩,形成冰层或冰堆。墩台受 到流冰挤压,并在冰层破碎前的一瞬间对墩台产生最大压力, 此压力等于冰强度乘以挤压面积,可导出极限冰压力计算公 式。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描述波浪运动性质及形态的要素:波峰、波谷、波高、波长、 波陡、波速、波周期等。 波陡——浪高(H)/ 波长(L);
波浪中线——平分波高的水平线;
超高——波浪中线到静止水面的垂直距离(hs)。
波顶 波峰 浪高H 波浪中心线 静止水面 波谷 波底 波长 L 超高h s
pd (0.5 ~ 0.6) ps
bps Pu (0.5 ~ 0.6) 2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2. 波谷时 (1)静水面处波压强度为零;
静水面
(2)静水面以下H/2处至水底 处的波压强度均为:
i
H/ d 2H
b
p
p 0.5 H
(3)墙底波浪浮托力Pu’ (方向向下)为:
(6)墙底波浪浮托力(方向向下) Pu’为:
' bpb Pu' 2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二)远破波波压力 远破波波压力与波高、波陡、堤前海底坡度有关,波陡 越小或底坡越陡,波压力越大。 1. 波峰时
静水面
ps
H/
pu
0.7 ps
H
b
d 2H
pd=(0.5~0.6) ps
i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章 水作用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静水压力
第二节 流水压力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第四节 冰压力
第五节 撞击力
第六节 浮托力
第三章 水作用
水以不同的存在形态和作 用方式对结构物产生作用力。 水库堤坝、河流桥墩:静水 压力和流水压力作用; 港口建筑、沿海堤坝:波浪 冲击力作用。
式中 hs——波浪中线超出静水面的高度,按下式确定:
π H2 2π d hs coth L L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4)墙底处波浪压力强度pb为:
d1 p b ps ( ps p d ) d
(5)单位长度直墙上总波浪压力P为:
( H hs d1 )( pb d1 ) d12 P 2 2
静水面 波 浪中心线 H
hs
H
d1 d
ps p pb pu
b
i
pd pd d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1)水底处波压力强度pd为: 式中 ——水的重度。
Pd
H
2π d ch L
(2)静水面上H+hs处(即波浪中线上H处)波压力强度为零; (3)静水面处的波浪压力强度ps为:
H hs ps ( pd d )( ) d H hs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二节 流水压力
受到洪水冲 击后的桥梁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一、波浪特性 波浪是液体自由表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起伏 波动,它是液体质点振动的传播现象。 无风不起浪,波浪在干扰力的作用下生成: 由风力引起的波浪称风成波; 由月球引力引起的波浪称潮汐波; 由船舶航行引起的波浪称船行波。 风成波是 工程设计 主要考虑 对象
(5)墙底波浪浮托力pu为 :
bps Pu 0.6 2
第三章 水作用 第四节 冰压力
位于冰凌河流的桥梁墩台和水库的坝体,由于冰层作用 对结构产生冰压力。按照其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静冰压力: 冰堆整体推移的静压力;
风和水流作用于大面积冰层引起的静压力;
冰覆盖层受温度影响膨胀时产生的静压力; 冰层因水位升降还会产生竖向作用力。 动冰压力:指河流流冰产生的冲击动压力。
v2
2
A
式中 v——来流流速;A——绕流物体在垂直于来流方向上 的投影面积;CD——绕流阻力系数,主要与结构物形状有 关;——流体密度。 为减小绕流阻力,常将桥墩、闸 墩设计成流线型,降低阻力。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二节 流水压力
二、桥墩流水压力计算 桥墩上的流水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v2 Fw KA 2g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二节 流水压力
位于流水中的桥墩,其上游迎水面受到流水冲击作用。 流水受到桥墩阻碍,对桥墩施加压力。 等速流动的河流可视为流速为v的平面流场,流线为互相 平行的水平线。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二节 流水压力
一、水流流经结构物特征 等速流动的河流 中放置一桥墩,流线 在接近柱体时流动受 阻,在桥墩前一分为 二,沿柱面两侧向后 流动,桥墩后出现旋 涡区。
H H p s 1.25 H (1.8 0.16)(1 0.13 ) d1 d1
当1/3≥d1/d>1/4时:
d1 H H ps 1.25 H [(13.9 36.4 )( 0.67) 1.03](1 0.13 ) d d1 d1
(3)墙底处波压强度pb为:
p b 0.6 ps
(6)墙底波浪浮托力(方向向下)Pu为:
bpb Pu 2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2.波谷时
静水面 波浪中心线
H H
' ps
hs
p' d d'
' pb
b
' pu ' pd
pd'
d
' pd
(1)水底处波浪压力强度pd’为: (2)静水面处波压强度为零;
H
ch 2π d L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第三章 水作用
北方严冬,千里冰封,河 流结冻,引起冻胀力; 春暖花开,河流解冻,冰 堆推移,流冰冲击,产生冰 压力。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一节 静水压力
在实际工程中,设计和建造水闸、堤坝、桥墩和码头时, 必须考虑水在结构物表面产生的静水压力。静水压力是指静 止液体对其接触面产生的压力。 静水压强具有两个特征: (1)静水压强垂直于作用面,并指向作用面内部; (2)静止液体中任一点处各方向的静水压强都相等。 静水压强=液体表面压强+液体内部压强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风成波 船行波
潮汐波
海啸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在风力直接作用下,静水表面形成的波称强制波;风力渐 止后,波浪依靠其惯性力和重力作用继续运动的波称自由波。 若自由波的外形是向前推进的称推进波,而不再向前推进 的波称驻波。当水域底部对波浪运动无影响时形成的波称深水 波,有影响形成的波称浅水波。
' pu
Pu'
bp 2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三)近破波波压力
静水面
ps
d1 d pb pu
b
当墙前水深d1≥0.6H时,按下述方法计算 (1)静水面以上Z处的波压强度为零,Z按下式计算:
d1 Z (0.27 0.53 ) H H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三节 波浪作用力
(2)静水面处波压强度ps为: 当2/3≥d1/d>1/3时:
桥墩形状
方形桥墩
矩形桥墩 (长边与水流平行)
圆形桥墩
尖端形桥墩
圆端形桥墩
K
1.5
1.3
0.8
0.7
0.6
矩形桥墩
圆端形桥墩
尖端形桥墩
第三章 水作用 第二节 流水压力
流速随深度呈曲线变化,河床底面处流速接近于零。 为了简化计算,流水压力的分布可近似取为倒三角形, 故其着力点位置取在设计水位以下1/3水深处。
式中 Fw——作用在桥墩上的流水压力标准值(kN); ——水的重度(kN/m3); v——设计流速(m/s); A——桥墩阻水面积(m2),计算至一般冲刷线处; 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 K——由试验测得的桥墩形状系数,按下表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