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语文教学的美学初探)

合集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美感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美感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美感

美是什么?美从何而来?对于学生而言,发现美,培养美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美感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更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元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美感呢?

一、注重美的曝光和体验

要让学生发现美,就必须注重美的曝光和体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美景、美术作品、音乐、舞蹈等相关的美学知识,同时配上相应的场景和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倾听、体验等方式去感知美,这样对于学生的美感教育很有意义。

在学校也可以进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美术、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等比赛和演出活动,以及各种美术展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美,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现、欣赏、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美学能力

要让学生培养美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美学能力。美学能力是指人们对于艺术、美学和审美的知识、理解、人生阅历、感性、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美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美学能力:

1、开展有关美学方面的教育活动,如美学课程、美丽校园活动等。

2、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嗜好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欣赏和欣赏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美。

3、注重实践与创造,鼓励学生在各种美学活动中主动地创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才能,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美。

4、注重美学知识的科普,在美学教育中加强美学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

三、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为了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几点探索

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几点探索

润物细无声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几点探索

◆庞钵

(山东省邹平市梁邹小学)

【摘要】美育的因素在语文教材中处处有所体现,它需要语文老师充分去发掘并借助教学逐步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机渗透,使美育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以贯彻。为此,美育必须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路,找到最适合学生吸收的营养,选择恰当的时机,有的放矢地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深入思考,提高认识,指导行动。

【关键词】美育教育语文教学教材

一、借助直观形象,感受美

小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共同的追求,但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原因,他们对美的追求仅仅是凭直觉,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他们去感受教材选文中的美。教材中的很多难点往往蕴含着美的精华,教师如果因势利导加以突破,在教学中抓住审美活动中直觉形象和美感之间的情感呼应迅速直接这一特点,紧扣教材内容,借助创设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可以使他们披文入境感受美。

比如,巴金的《鸟的天堂》一课,该文朴实无华,于平淡自然中透露着朴素优雅的美。但课文中揭示美的句子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却存在一定难度。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它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学生乍一读很难一下子悟出这句话的含义。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入境,动情,悟理。

课前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盆长势旺盛的菊花和一盆已枯萎了的菊花放在教室窗台上。课堂上,先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从定义出发了解“生命力”是支持生物生存、生长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现场对比观察判断窗台上的两盆菊花哪一盆的生命力强。两盆菊花的鲜明对比使学生很快进入情景的体验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再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让学生凭借菊花的直观形象,总结判断出一般植物生命力强弱的依据——茎、枝、叶、花、果等的长势。然后让学生重新默读课文,思考句子的含义,他们很自然的就会得出结论:“因为榕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所以作者才会发出‘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的赞叹。”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美感—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美感—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

美感——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不喜欢学语文,已是一个大家都公认的事实。作者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找到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其观点新颖,其理论充足,其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感新的突破口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愈来愈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了,特别是在一些普通中学或是一些山区中学。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学语文的兴趣不高,上课不那么投入,课后不主动复习,认为学不学语文都无所谓。许许多多的学生都几乎精力和兴趣转到数理化等科目了。总之,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已大不如从前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导致这种后果的因素有许多,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就是我们升学率的大拼比,逼得我们的语文教师把一篇篇原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声有色的趣味无穷的文章肢解成一条条枯燥无味的考试题目灌输给学生,把本应教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教得七零八落、教得索然无味、教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已经没有一点儿语文的情趣与味道了。这,怎能不让学生厌烦?!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夫不扎实,教学艺术不高超,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投入不够等因素造成的。

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制度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些教师能左右的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身抓起,多找一些方法来拯救自己,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磨难。我想,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也讲究一些美学的问题,大家都来探讨一些语文课的美感问题,尽可能把我们的语文课教得更加生动一些,更有乐趣一些,更有美感一些,是为美感语文。

语文教学的生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语文教学的生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课 堂
毫 学
Leabharlann Baidu
语文教学的生命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 福 建省 永春 第 三 中学 苏 永智
当前语 文教 学课程 中仍延 续着 传统教 学 的一些 弊端 , 语 文课 堂教学 效率不 高 , 重地 制约着 新课程 的有 效 实施 严 和课 程 目标 的有效实 现 。 出表现 在 : 突 在教学 方法 上 , 教 重 师单 向的知识灌 输 , 轻学 生主动参 与探 究 ; 在教 学 内容上 , 重课 本知 识 , 学生 的独特 生活 体验 ; 轻 在学 习评 价上 , 学 重 生 的卷面 成绩 , 轻学 生 的情 感 、 态度 、 值观 的培养 等 。那 价 么, 在新 形势下 , 如何解决 上述 问题 , 提高 语 文课 堂的教 学 效果 呢 ?笔 者结合 教学 实践在 此作些 初步 探讨 , 以求抛砖 引玉 , 与大家共 同探讨 。
动性 .
合作 学习是 培养 学生创新 思维 的一种 重要 形式 。 在合 作 学 习 中 , 组 成员 为完 成 同一个 目标分 工合 作 , 小 相互 启
取 加 使个 人 的思维 在集 体的 境 , 拘无束 , 疑敢 问 , 说敢 为 。 某种 意义上说 , 无 敢 敢 从 教学 发 , 长补短 , 深对 问题 的理解 ,
审美 能力 、 探究 能力 。( ) 二 应该 重视语 文 的熏 陶感染 作用 和教 学 内容 的价值 取 向 , 尊重 学生 在学 习过程 中 的独 特体

美学—美感

美学—美感

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人类出现之后,自然节奏 才成为人的审美对象。而且, 人在有节奏的劳动中体现了 自身的潜力、创造力和运用 自然规律获得的自由感,节 奏具有了审美意义。
外在自然的人化促进了美感的产
生。这个过程是美感的感觉器官 在外在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 产生出美的过程。

认识态度 人面对松树 时,至少有 三种态度
功利态度
审美态度
主客皆有三分
这是松树 认识态度 认识属性 有用性 功利态度 它真好看 功利属性 形象性 知识性
可做家俱
审美态度
审美属性
松树的哪一种属性呈现出来, 是与观树人的态度相关的。
形色 声味
布洛理论:审美距离
布洛的经典例子: 海上航行的轮船遇 上大雾,船上的人知道船极有可能出事, 耽心焦虑着自己的生命安全,对身边眼 前之景很少能产生美感;而岸上的人望 着海上的船,在雾中时隐时现,显出一 种平常少见的景观,觉得特别有诗情画 意,美感油然而生。船在雾中是一样的, 但船上人与现实利害太近,不可能产生 美感,岸上人离现实利害很远,从而产 生美感。是距离使人(主体)成为审美 的人(审美主体)。

外在自然的人化,还促进了美感 的发展。美感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 会历史实践。随着实践范围向外扩 展,人的审美领域和审美视野也逐 渐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人类由关注动物到发现植物和自然的美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苏教版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苏教版

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重视语感分析,落实这三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语感来自积累。从历史上看,除极个别的“神童”之外,任何一位文学文化大师都是饱学之士。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法,可见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怎样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到积累文字的过程中来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通过这一环节,毋需其它时间,学生就可以把该背的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

语文课堂教学美初探

语文课堂教学美初探
下 几个 方面 :

朝 阳 1பைடு நூலகம்2 2 4 0 0
四、 美在 语言 有人 描绘 教师语 言 的 巨大 魅力 :“ 教 师 的语言 是世 界上
最美 的语 言 。她像一 股清 泉流 入沙漠 , 于 是沙漠 有 了绿洲 ; 她像 一线 晨光 穿透 云层 , 给林 中飞 鸟带来 了黎 明的消 息 ; 她 像普 罗米 修斯 的圣火 , 给人 带来 光 明, 照 彻上 下五 千年 。 ” 而 对小 学教 师语 言 的要 求 , 首先应 该准 确 , 这是 教学 语 言的最 起码 要求 ; 其 二 是简洁 , 烦 琐 的语 言给人 厌倦 ; 其三 是生 动 , 生动 的语 言才 能打动 人心 。 特级教师 于永正在 教学《 燕子》 一课 时使这样 导入 的: 师: 我知 道我们 班上 有几位 女 同学名字 中有 “ 燕” 字( 学生 兴奋地 报 出 了姓 名) 。 大家知 道她 们 为何用 “ 燕” 作名 字吗 ?生 1 : 是 因为 燕子 很美 丽 。生 2 : 因为燕子 非常 活泼 可爱 。生 3 : 因为
N 2 鍪2 东 期
语 文课 堂教 学 美初探
翟晓艳
建平县 第 四 小学 ,辽 宁
法 国著名 雕塑 家罗丹 说 : “ 生活 中不是 缺少美 , 而 是缺 少 发现 美 的眼睛 。 ” 解读 新课 程标准 , 不难 感受 到小学语 文教 学 是 一 门美 的艺术 。我 以为 , 小学 语文 课堂教 学 的美表 现在 以

第六章什么是美感

第六章什么是美感

第六章什么是美感

第一篇:第六章什么是美感

第六章

什么是美感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主要观点:

跟美的本质一样,美感的探索途径仍然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条。从唯心角度来探寻美感的本质的主要观点有:

移情说:由德国美学家,大、小费肖尔提出,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的。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塔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特点是将人类的“生气”投射、灌注入对象当中,然后翻过来受到灌注生气之后的对象的影响,物我交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美的探索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美的探索

“良好 的开 端 是成 功 的 半 ”,每 篇 课 文 都 有起 始 环 节 也 会使 学生 失去 学 习 语 文 的 兴趣 。所 以,语 文 教 师 的课 堂语 的教 学 。我 们不 妨 抓 住 这 短 短 的儿 分 钟 , 把 意境 最 美 、最 富
有 表 现 力 的 诗歌 引入 课 , 给课 常定 起 学生 的有 意 注 意 。 在 设 计 《 》 的 导语 时 ,笔 者 引 入 了这 样 两 旨涛 : 一 春 是 韩 愈 的 《 春 小 》 : “ 街 小 阿 润 如 酥 ,草 色 遥 看 近 却 初 人 无 。最 是 一年春 好处 ,绝 胜 炯柳 满 卑部 。 ” 。是 白 蟾 《 . 一 美 好 的基 调 ,引 个 言 特 别讲 求 齐乐 荚 。 ’ 方面 从语 音方 面 让 人家 感 到 美 , 高低
文 课 产 生 浓 厚 的学 习 兴 趣 , 认 为 语 文 课 是 ‘ 享 受 ?在 新 种
课 改 的背 景 下 ,笔 者 认 为 教 师更 要 注 意 语 文课 堂教 学 的 艺术 跃 性 稍 人些 。针 对 “ 年 ”有 力 的特 点 , 应读 的雄 浑 有 力 , 青
美 。 引 股 清泉 沁入 学 生 心 田 ,使 学 生 感 剑 语 文课 是 一 首醉 给 人 以希 望 和 生机 。
人 的诗 ,是 一 幅 引 人 的 画 ,是 ‘ 人 的 歌 。 一 曲动

让美教展示风采--阅读教学新思路初探(网友来稿)

让美教展示风采--阅读教学新思路初探(网友来稿)

让美教展示风采--阅读教学新思路初探(网友来稿)让美教展示风采--阅读教学新思路初探(网友来稿)

杨守靖 (yangshoujing) 河北隆尧第一中学

摘要:

阅读教学在应试制度的高考下逐步失去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更为了将阅读教学归其本源,我们要尝试将阅读教学进行美教,从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感官和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三方面入手,将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挖掘出来,充分展现阅读作品自身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从而以正确的审美观去感受生活,感受世界,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关键词:

情感美节奏美启发美审美感官接受美学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更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思想的重要源泉。然而,为了迎合高考的需要,人们把拿取高分视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的,致使阅读教学出现了许多弊端。例如,文章的解读趋向于应试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单一化、教学方法过于模式化等。这种以高考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阅读教学、这种答案的唯一选择与教条的阅读教学、这种千篇一律固定套式的阅读教学,使得原本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阅读过程变得单调化,简单化,失去了美的价值与意义。它遮盖了学生宽广的视野,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与自由发展的空间,将学生们丰富神奇的想象,充沛的情感体验,理性的判断推测等残酷的扼杀在摇篮之中。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鉴赏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据此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随机渗透美育

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随笔杂感等。它们或形象鲜明、意象丰满,或内涵丰富、意韵绵长,或纵横捭合、充满理趣,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至于教材中的各种评论与艺术论文,我们更要借助于对它们的教学,增长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实用文章有实用文章的写作艺术,标题的简洁显豁,结构的条理分明,语言的通畅优美等。无论是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作品的朗读和赏析,都是在传播信息,而这些信息中饱含着许多美育因素。至于作文,更是学生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的折射,更是审美感情的载体,同时还是按“美的规律”创造的“产品”。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成分,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融汇在语文教学中,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热点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刘文君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特点,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感受美、创造美等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美育教学;探讨语文课堂是展现情感、展现美的重要阵地。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审美体验?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展现美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重点思考这些问题。

一、美育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经历了学科专家、大学教授、作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等专业人员五年的编写,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感悟文章的主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美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良好公民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具有独立的人格,具备创新合作的意识,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不管是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还是在诵读古诗词方面,还是在阅读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灵性的火花,感悟语文的力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审美质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体现对人类、对大自然的关注,教育学生尊重多样的文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每篇选文都要具有典范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根据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从实际出发,提高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资源

小学语文老师懂得如何有效地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就会更好地将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美有深切的体验。

自文字深深处——语文课堂古文字教学的美育初探

自文字深深处——语文课堂古文字教学的美育初探

2017·07语文是关于美的学科。文字是语文基础之基础,语文的美在文字美之上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结合古文字教学,引导学生从文字根源与深处发现美、感悟美。一字一世界,回归古文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吟咏声,观赏字形,进而探索文字的源头,感悟文字蕴含的情感,领略文字的美,最后回归实践用于生活。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地结合古文字教学,可以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美育资源,打开更广阔的语文美育世界。

摘要

关键词美育;古文字;声律;字形;字源;情感;实践

语文就是关于美的学科,处处隐含着柔软有力、动人心弦的文字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美学作为重要元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有着重

要的意义。”[1]

因此,近年来,学科的美育价值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与探索,关于语文学科的美育研究也丰富多彩,既包含了理论层面的思考,也有实践中的探索与尝试。研究中有对语文美育缺失的扼腕与呼吁,提倡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刻不容缓,[2][3]其中也有对语文教学美与实兼顾的考虑,[4]研究之中更多的是一线语文教师

回归语文课堂,立足实践,对语文美育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的探索与思考,

[5][6][7]

这些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语

言、教学体态、教学节奏、板书书写等方面首先对语文

教师提出美的要求,希望以美传美;[8]或提倡立足语文

教材、名著,甚至校本阅读进行美育;等等。

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挖掘语文美育资源——回归文字。语文的美首先源自文字的美,文字是语文基础之基础,语文的美在文字美之上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变幻词性、感情色彩与意义,可谓一字一世界。“探寻中国美意识,就需要探寻汉字本身的构成……在某种意义

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

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

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摘要:应试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对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要想扭转这种局面,

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塑造、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关键词:美;感知;鉴赏;创造

作者简介:刘秀玲,任教于河南省安阳县教研室。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

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

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

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

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只有通过上述途径,方能使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感知美

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

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

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

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

语文美育的特点与方法探析

语文美育的特点与方法探析

语文美育的特点与方法探析

作者:杨宏艳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第11期

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的美育有何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美育呢?以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语文美育的特点

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美育,它是凭借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是言语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在审美观照上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特点。

(一)形象性

语文美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于它审美观照上的形象性。语文审美活动实际上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认识,在对具体艺术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之中,体会和领悟到作品的本质意义。

(二)情感性

语文审美的情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审美主体的情感性。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没有感情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欣赏。其二是审美对象的情感性。语文审美的客观对象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三)愉悦性

人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为其所感动、所倾倒,全身心都沉浸到一种无比愉悦的精神境界中,这就是审美的愉悦性。宋代欧阳修说他在读梅尧臣的诗时感到“陶畅酣适,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语文美育就是要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语文中的艺术形象美、文章结构美、语言形式美、风格情调美等探幽访胜,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心灵为之陶醉,获得美的享受。

二、语文美育的措施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作者:陈小淋

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3期

汉语是一种充满审美内涵的语言,汉语之美,亦即语文之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美丽,力求使语文课充满魅力。

一、突现文本的精美,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悟语文的美丽

1. 品读——享受文本的语言美。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统编版小语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好文。它们有的展现气势磅礴的壮美,有的展现灵动清丽的秀美;有的美变幻莫测,有的美生机盎然。它们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或令人惊心动魄、心生敬畏……正是“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读不知其妙”。

读,要出之于口;品,要入之于心。琅琅书声是享受语言美不可缺少的绿色通道,教师的示范美读,学生的放声诵读,都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凸显语文的语言之美。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再现语文优美的意境。如:听着风声、虫鸣声,美美地读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四季之美》),那迷人的情景自然入心;伴着淙淙的流水声,和着轻柔的乐曲,一遍又一遍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搭石》),那富有节奏的“踏踏”声让你仿若置身其中,自有一丝惬意心中来;再观看大屏幕上播放的《桥》中那位普通的老党员在滚滚洪流中果决指挥、拯救村民的动人情景,聆听着画外音的朗读,心中油然而生敬意……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在语文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美,从而深刻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感——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语文教学的美学

初探)

广西马山县马山中学语文组黄大达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不喜欢学语文,已是一个大家都公认的事实。作者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找到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其观点新颖,其理论充足,其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感新的突破口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愈来愈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了,特别是在一些普通中学或是一些山区中学。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学语文的兴趣不高,上课不那么投入,课后不主动复习,认为学不学语文都无所谓。许许多多的学生都几乎精力和兴趣转到数理化等科目了。总之,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已大不如从前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导致这种后果的因素有许多,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就是我们升学率的大拼比,逼得我们的语文教师把一篇篇原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声有色的趣味无穷的文章

肢解成一条条枯燥无味的考试题目灌输给学生,把本应教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教得七零八落、教得索然无味、教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已经没有一点儿语文的情趣与味道了。这,怎能不让学生厌烦?!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夫不扎实,教学艺术不高超,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投入不够等因素造成的。

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制度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些教师能左右的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身抓起,多找一些方法来拯救自己,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磨难。我想,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也讲究一些美学的问题,大家都来探讨一些语文课的美感问题,尽可能把我们的语文课教得更加生动一些,更有乐趣一些,更有美感一些,是为美感语文。

那么,什么是美感语文呢?笔者私下认为,所谓的美感语文,就是探讨、研究语文课的美学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美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感悟语文美感的同时,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不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强加给学生,就是不把语文知识都化成太多太多的语文习题猛灌给学生,就是不把学生培养成语文的考试工具,就是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庸才,而是让学生在体验语文课美感的同时,既能体验到语文课的独特美感,也能学到

许许多多的关于人生的、关于社会的、关于真善美丑恶等等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能真真正正地派上用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总之,就是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学会做人,学得知识,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能致用。那么,美感语文的教学研究应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呢?

一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音韵美。所谓的音韵美就是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语文课听觉上的美感。比如是苏东坡之词的豪迈激昂之情,比如是柳永之词的缠绵欲绝之情,比如是李清照之词的凄凉孤寂之情,比如是余秋雨之散文的至情至理的阐释与反思……总之,我们通过满足学生听觉神经对音韵美感的要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最后完成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还要使学生体验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阶级、不同层次、不同作者、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形式的种种文章的音韵美,尽量满足他们听觉神经对美感的需求,从而使我们的许许多多教学目标在他们体验音韵美的同时得到实现。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听到一篇充满情感充满激情的朗读文章时,我们总是对其印象极深,理解极易,理解也较深,许多东西都不言自明。音韵美的教学研究就是遵循这么一个实用的生活经验的。

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塑造美。语文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塑造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怎么去做一个正直的、善良的、勤劳的、诚实的、俭朴的、勇敢的、爱家爱国的……社会有用之才。可是要达到这个塑造人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枯燥地传教,而是要通过阅读的潜移默化,而是要通过对其人物、事件等等的分析、鉴赏、识别、研究、理解、反思、模仿、对比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在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认识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规范、完善自己的行为、语言、心态、思想、态度等等。比如学了《水浒传》就要教会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英雄豪杰有不同的要求和概念:比如学了《离骚》,通过对主人公屈原的鉴赏分析,就要学会该怎么去爱国,怎么去面对挫折;再比如学了史铁生的《地坛》,就要学会应该怎么去面对人生,如何去理解母爱……总之,要让学生在体验文章的人和事的喜怒哀乐的快感的同时,学会怎么去做一个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三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认识美。语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但这种认识的方法和途径不是公式化的,而是充满美感和智慧的,而是活跃而多变的,而是复杂与有机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

以及心灵感应等各种方法与途径去感受生活,去认识社会,去了解世界,去走向世界,要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这认识过程的快感与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了《诗经》,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那个年代的文化、经济、政治、民俗民风等情况;比如学了《复活》这本外国小说,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应该怎么去认识理解西方世界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宗教观念、阶级状况等等;比如学习《罗米欧与朱丽叶》,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学会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阴谋,什么是勇敢……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这个窗口去教会学生一些认识生活、接触社会、了解世界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体验到种种进步、成功的快感和美感,使他们知道这认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体验美的过程。

四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实用美。我们教给学生的各种知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能真正的派上用场,使得他们因为学了这一些东西,从而能有更多的体验到进步、成功的种种喜悦和自信,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因为学了这些知识而变得更加美好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到:我教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有什么实用价值,或是我这样教能教会他们真正实用的东西吗?如果说学生学了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