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919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部知识点(考研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题综合性比较强:不是考一个知识点,而是考几个知识点,所以要灵活运用,把握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一组一组原理去记忆)学习哲学的方法:以讲义为主,学会把复杂的原理提炼出来(用两,三句话概括)知识点相对稳定,出题灵活,要掌握方法。
依据考纲复习出题近年来综合性加强,特此是分析题中往往考得是几个知识点。
复习时要注意联系。
要注意将原理用几句话概括。
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原理。
原理主要记住核心要点。
这样无论辨析题,分析题都要将原理的精要体现出来。
不要死记硬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二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 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 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 程和发展规律。 6、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 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 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7、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 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 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 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8、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 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9、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1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人论——社会主体
(二)动力论
社会历史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定义唯意志论
客观性
特点宿命论
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
社会动力系统示意
(
社会价值定义:社会历史活动主体
个人价值人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我价值人性:社会性——阶级性
人民群众英雄
评价过程:
评价者——标准——被评价者
社会价值:社会满足社会需要个人==贡献
(图五)
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孤立
(一)两个特征:辩证法对立形而上学
发展静止
质量互变规律——变形
(二)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变因(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变向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三)五对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图六)
质量互变规律图示(图七)——变及其形式
数量增减
质量变庸俗进化论
场所变更
度
规模
程度量质变根本变化爆发式——对抗
速度旧质态新质态非爆发式——非对抗
激变论
(图七)
对立统一规律图示(图八)——变的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果共存存在的:无处不在
同一性普遍性无时不在
相互渗透(相对的)性质的:共性——个性
矛盾即特殊性(实践意义)
对立两点论:一分为二&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一
排斥斗争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方法论
实践认识论——认识论
历史唯物论——社会历史观
哲学——基本问题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论
意识论
(图二)
基本观点:存在决定思维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二章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 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具有反作用,两者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03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 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区别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经验实证和客观性,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02
物质与意识
物质的概念
0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0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03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 温度、运动等基本属性。
04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第二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感谢观看
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 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我们能够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 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内容总结(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章第二节PPT课件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02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
失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03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
实践具有反作用。
03
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 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 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事物的性质 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 方面规定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 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 性中存在着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 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 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 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 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矛盾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04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 现,并且受到主体和客体的制约。
认识的过程
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往复的过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是主体所面对 的客观事物或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 章第二节ppt课件
• 引言 • 唯物论 • 辩证法 • 认识论 • 结论
01
引言
本节主题简介
本节主题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主要探讨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作 用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部知识点(考研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部知识点(考研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题综合性比较强:不是考一个知识点,而是考几个知识点,所以要灵活运用,把握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一组一组原理去记忆)学习哲学的方法:以讲义为主,学会把复杂的原理提炼出来(用两,三句话概括)知识点相对稳定,出题灵活,要掌握方法。
依据考纲复习出题近年来综合性加强,特此是分析题中往往考得是几个知识点。
复习时要注意联系。
要注意将原理用几句话概括。
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原理。
原理主要记住核心要点。
这样无论辨析题,分析题都要将原理的精要体现出来。
不要死记硬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正文:一、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认识答: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各个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组成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些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上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
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是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
3、唯物辩证体系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体系,它发展于人们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加深的认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它也是正确解决矛盾学说的关键。
4、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
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
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
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5、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6、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呼伦贝尔学院政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件制作教师:毛欣欣1、真理的特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及其具体化;2、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3、价值及其特性与价值观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4、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关系及重要意义。
第一节真理一、真理及其特性二、真理与谬误三、检验真理的标准2、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1)真理的主观形式其一是指真理是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种思想或观念的反映形式,尽管它有其客观的内容,但却不是客观实际本身,它属于认识领域;其二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通过命题或命题系统对事物的指称、描述和断定来表达的。
只有关于客观事物的命题和断定才有真与假、正确与错误之分。
(2)真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 )第一,凡真理性认识所反映或描述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第二,真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的如实反映,而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想的成分;第三,真理性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本身也是客观的,符合与否并不以任何人的意愿和认可为转移;第四,判定或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的。
(3)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3、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一元论第一,真理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的,即只有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第二,符合的指向是唯一的,即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而不是相反;第三,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对于一个具有确定的具体范围的认识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
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一元论,必然坚持: 真理本身无阶级性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反对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地心体系毕达哥拉斯(2)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复杂性的正确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的属性。
第三,相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本性来说,虽然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但每次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伽利略受审花的构成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包含有永不会被推翻的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章课件
• 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背景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实践与认识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章
01
02
03
课程学分:3学分
授课教师:XXX
04
05
适用对象:哲学专业本科生、 研究生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本章总结
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重点解析
本章总结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 析现实问题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及其在历史发展中 的体现
物质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及其在认识世界中 的作用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 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飞跃、质态的转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
质量互变规律的应用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事物的量变,促使事物向好的质变转化。同时,也要 注意防止事物在质变中发生坏的质变。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会根据人的需要和目的进行选择和加工。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 是派生,物质通过意识来获得意义和价值。
04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概念
01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 动。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马克思主义哲理
2022年3月23日;第1页共9页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教育
课程作业
年级:11 秋
层次:专升本(干部)
专业名称:交通运输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序号:02
学号:11629192
姓名:杨世恒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二
四.名词解释
1.感性认识
答:感性是主体感官的感觉、知觉、表象的能力。
通过它们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获得关于客观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答:理性是主体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通过这几种抽象思维能力而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叫理性认识。
五.论述题
1.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问题”?
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是指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具有世界性影响和全球性质的问题。
(1)“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全球问题”也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但不合理的应用也会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
(2)“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
(3)为此,应改变我们人类的活动方式,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确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