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 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认识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 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理解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 八项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 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 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 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 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富强之路
民主之路
文明之路
和谐之路
一、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三)民族特色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篇二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及四大制度要素摘要: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高度适应国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由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包括执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军事制度四方面的独特性,具有民主集中与议而能决、决而能行的政治效率,选贤任能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合作参政与互相监督的政治合力,党管军队与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的四大优越性,因而是有旺盛生命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制度优势政治生态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自然生态”,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尽管区域、层级不同,但各类型的自然生态都具有若干基本的共同特征,如复杂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等。
对人类社会而言,除自然生态之外,还存在着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系指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民主、政治决策等政治环境的综合要素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现状、政治发展环境、政治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
①正如自然生态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定条件下具备自我修复的机能一样,人类的政治生态也同样表现出生生不息、代代不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动态特质。
所谓“独特性”,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多样性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独特性就没有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创造性、适应性,这是独特性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不断创造,才能不断适应;为了更好地适应,因而又需要不断地创造。
一国政治生态的面貌,与其民族构成、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等深层要素紧密相连;世界各国在上述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不同国家尤其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的政治生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植根于中国文化独特性,依托于中国国情独特性,孕育于中国发展独特性,凝练为中国制度独特性。
与自然生态按照自然法则的约束有序运行一样,中国政治生态按照中国政治制度的规则有序运行。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1.制度的含义:是规范、法度的意思。
2.政治制度:(1)广义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
(2)狭义含义:将政治制度理解为政治统治的性质和政制统治形式的总和,即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3.政治统治的特点:(1)历史性:1.一定历史条件下随国家产生而形成的,与国家联系在一起;2.又是随着各国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更替而变化的。
(2)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1)起根本性的、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的经济制度;(2)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2.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制度的关系:(1)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性作用;(2)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对政治制度及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决策活动、实施活动有重要作用;(3)思想文化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
美国政治学家亨延顿认为西方与非西方的冲突有两个:1.是权力、经济、军事的争夺;2.是文化上的差异,即基本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一般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
4.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城市社区居民区域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四、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坚持的理由:(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事实和人民民主政治生活,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当代中国的各项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2.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摘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初步具备成功基础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确立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模式和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时代的基本共识,具备了自我推进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回望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要内容的30年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可以明确地说,在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基本经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握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方向上,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的标志,是确立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模式和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房宁教授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在开辟一条新的民主道路,正在开辟一种新的政治模式。
”民主是有主题的。
在当代中国实行民主,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人民主权,即保证国家各级政权代表人民、由人民掌握;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扩大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保障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中国,能够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制度,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民主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这四项制度中的每一项,都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的确立,也是新的民主道路的重要方面。
清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我们至少可以辨识出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的三项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夯实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生长点”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当前基层群众自治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已经被当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固社会基础来对待。
二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发挥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的重大决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进行了党代会常任制等党内民主的改革试点。
现代篇之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思维深化】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及提前完成的原因 1.特点 (1)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方针。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4) 在 发展 速度 上主 要考虑 原有 企业增 产能 力与农 业发 展水平 , 留有 一定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 1.毛泽东思想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 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3)纠正失误:1960 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 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1962 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 建设。
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发展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 成熟。
解析:C “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粮食形势一度紧
张,一些地区出现粮食脱销,粮食市场开始动荡,私营粮商同国家争夺粮食的 斗争十分尖锐。面对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的统购统
销,也就是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在中央统一管理下,实行由中央和地
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实际上就将农民的经济生活纳 入国家的计划管理体制,所以,正确选项为C。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合。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3)完善: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 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党和 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 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 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 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 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 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解析:D 《共同纲领》确曾作为临时宪法而 存在,但 1954 年宪法通过后,其地位自然被 取代,而过渡时期是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2.1949 年 10 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 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 声。“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 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 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 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 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 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一 新中国初期的 政治建设
课前预习Hale Waihona Puke 栏 目 导 航课堂探究
随堂训练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通史坐标: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自治程度不同 有“高度的自治权” 社会制度不同 坚持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不同 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发表高见
结合港澳问题的由来,请问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本质 的区别?
现代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共两 党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 问题。而港澳问题则是国家主权问题 ,是历史遗留问题。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建立了新一届的国家机构
3 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 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全 国常 人务 民委 代员 表会 大 会
国 家 主 席
国务院 国家军事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 治区1958
本课总结
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
1、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全 面建设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 年动乱时期 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重难点突破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其 历史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是(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制度是充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精神﹐最能代表和反映当前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今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政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实行民主监督。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动力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既来自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又受到全球化等外部力量的作用影响。
因此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同时面临“两个适应”,既要适应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又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环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是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的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到“攻坚”阶段的迫切要求。
如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成熟。
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政治文明”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要上一个新台阶。
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2004年08月31日08:42 光明日报梁柱内容提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为同这一国体相适应,又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制度保证。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它是历史地形成的,在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政党关系的生动体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造。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确立起来的。
实践经验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发展和繁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同这一国体相适应,在政体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各族人民通过自身的政治经验进行选择的结果。
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保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新中国将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四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四个阶段1. 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 1956年底—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十年探索时期)3.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十年动乱)4.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探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诞生条件:(1)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基本胜利。
(2)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政治、思想、理论的准备。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组织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2.开国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10月1日召开,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辅导讲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讲义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民主作为政治范畴,⾸先是⼀种国家制度,同时也是公民的权利和⾃由。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包括国体和政体。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四个⽅⾯): 就国体来说,是⼯⼈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民主专政; 就政体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民代表⼤会制度; 就政党制度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此外,民族区域⾃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项重要内容。
这些制度是历史形成的,是我国⼴⼤⼈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选择的结果。
1、我国⼈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的⽆产阶级专政 我国⼈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产阶级专政。
我国⼈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的⽆产阶级专政:①具有⼴泛的民主性或民主的⼴泛性;②更鲜明地表达了⼈民民主和⼈民专政两个⽅⾯的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防⽌曲解和⽚⾯性;③实⾏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个创举和成功经验;④实现我国⼈民民主专政这⼀国体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整体是⼈民代表⼤会制度,体现了⼀切权⼒属于⼈民的国家性质。
2、坚持和完善⼈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①⼈民民主专政的建⽴,也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②民主政治需要⼈民民主专政来组织领导;③国内阶级⽃争还将在⼀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且在⼀定条件下可能激化;④坚持⼈民民主专政,必须进⼀步完善⼈民民主专政。
3、坚持和完善⼈民代表⼤会制度,我国不能照搬西⽅三权分⽴制度 ⼈民代表⼤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三权分⽴制度是指把国家的⽴法、⾏政、司法三种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体、派别之间的利益⽭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但其弊端是使国家的⼒量难以完全集中,常常议⽽不决,决⽽不⾏,缺乏效率。
三权分⽴不适合我国国体的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民利益的⼀致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议⾏合⼀的民主集中制度,我国的⽴法、⾏政、司法同样存在明确的分⼯,但三者不是分⽴,其中⽴法居于⾸位,⾏政和司法从属于⽴法,这说明在中国⼈民权⼒居于地位。
新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课件PPT
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
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
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你支持哪一种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2)请你与同学一起讨论探究,共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 学内涵。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随堂训练
提示:(1)支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 才能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
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
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必备知识
主动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
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
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引言民主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治制度,是指人民通过选举或其他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和途径,是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旨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来源、基本原则和实践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历史上的反帝、反封建、反腐斗争,为中国的民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制定了联合政府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以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需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1. 人民主体地位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是人民主体地位原则。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利益是最高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立法、决策和管理都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
2. 党的领导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强调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也是确保民主制度科学、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党在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3. 依法治国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保障公民的权力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使所有公民在法治保障下享有平等和公正的民主权利,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4. 综合治理原则综合治理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参与,通过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式,实现多元化、广泛层面的民主参与。
中国共产党论文:试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论文:试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政治优势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国共产党走过90年的历程了。
90年来,党率领着十三亿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迅跑。
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报道称只有中国能救社会主义;当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引发了资本世界的几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又报道:只有中国能救资本主义。
中国救社会主义也好,中国救资本主义也好,其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救。
何以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起如此重任?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前进的;是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展的;是在自我否定中完善的。
这一切,形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政治优势。
一、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前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根本。
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工人阶级同历史上的无产阶级一样,是最伟大、最有前途的阶级。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产生过许多阶级,没有一个阶级象无产阶级这样,自身既是被剥削阶级,又是自己挣脱了脖子上的锁链,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掌握了国家政权的。
无产阶级是由被剥削、被压迫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这种社会地位是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不可比拟的。
作为被剥削阶级,无产阶级反对的不是一个剥削阶级一种剥削制度,而是一切剥削阶级一切剥削制度。
因此,同样是反对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斗争,结局却大不一样。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同归于尽;农民阶级成了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唯有无产阶级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作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更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望尘莫及的。
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虽然也能代表他们所处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是他们都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他们革命的目的,是建立私有制,革命的结局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2004年08月31日08:42 光明日报梁柱内容提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为同这一国体相适应,又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制度保证。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它是历史地形成的,在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政党关系的生动体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造。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确立起来的。
实践经验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发展和繁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同这一国体相适应,在政体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各族人民通过自身的政治经验进行选择的结果。
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保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新中国将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政权采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形式。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能体现人民民主本质的政权组织形式。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在领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召开了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并建立了临时市民政府,这是党在革命斗争中创建的最早的政权形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以代表会议为组织形式的工农民主政权。
1931年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次尝试。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以参议会作为政权组织形式,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在土地改革中创造了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一新的经验。
毛泽东在总结这一群众的创造时,称它“是一项极可宝贵的经验”。
他说:“只有基于真正广大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会议,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会议。
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现在已有可能在一切解放区出现。
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力必须归于人民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08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根据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对于团结全国人民,胜利完成当时的革命和建设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我国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发展史上一个必要的和重要的阶段。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工作。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关于各地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指示》中,郑重要求全党要把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当作一件大事去办”。
至1952年9月,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全国所有的省、市、县普遍建立,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它是建国初期人民参政议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和准备。
1953年,我国基层政权在普选的基础上,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完成了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它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如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所指出,这次大会“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牌。
”根据宪法的规定,从1954年到1965年召开了三届人大会议,全国人大基本上做到按期举行。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年到1963年先后进行了五次普选,也基本上做到了按时选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保障,较好地行使了国家权力。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迫停止活动,这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受到重大损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逐步完善,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
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地说,其一,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在1953年选举法的基础上,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986年和1995年先后三次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其二,进一步健全人大的组织体系。
1979年制定通过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作为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后经1986年、1995年两次修改地方组织法,将乡镇人大会议由乡镇人民政府召集改为由人大主席团召集,并规定乡镇人大设立由代表选出的主席、副主席。
这是使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扎根于基层的重要措施。
其三,加强了人大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1982年以来,为了加强全国人大的工作,相继增设了民族、华侨、法律、财政经济等9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各级人大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人大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其四,加强了立法工作。
如今我国已通过400多部法律,800多件行政法规和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同时还逐步加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工作。
这就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了依据。
所有这些表明,新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及其工作,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也有别于前苏联的一党制。
这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5页)。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进行活动的,除共产党和国民党之外,还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民主党派。
它们从成立的时候起,就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且在革命斗争中发展了这种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由包括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旧政协)在重庆召开,揭开了多党派的政治协商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第一次尝试。
在这期间,中共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通力合作,互相配合,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共同奋斗。
但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粗暴地撕毁了政协会议通过的各项协议。
在这种情况下,除中国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先后依附于蒋介石集团外,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争取建立新中国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了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
同时,民主党派也通过在政治斗争中是非曲直的比较,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强调“革命必须进行到底”,并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
”这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第一次以共同声明的形式,公开而明确地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努力。
历史表明,承认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各民主党派在总结长期政治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郑重而正确的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由此形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担负起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政协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第一届政协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政权。
《共同纲领》中有关的法律性条文的规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也由《共同纲领》中所规定的新民主主义变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这时,毛泽东提出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他还从加强监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出发,提出了“两个万岁”的思想,一个是“共产党万岁”,一个是“民主党派万岁”。
这些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成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制度奠定了理论和政策的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明确民主党派的性质已经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中共十二大进一步丰富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方针,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共十三大则明确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一起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确立了它在国家根本大法中的地位。
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列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
党的十六大又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联系起来,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