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
新型城镇化实践和发展试卷及答案
开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A)2014工作单位姓名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是城镇化率。
2、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我国将形成的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将是两纵三横。
3、新型城镇化之“新”,体现在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就是不仅要改革“市管县体制”,逐步推行城镇化,而且要深化城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4、中国城市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市政决策处于城市管理的领导核心地位。
5、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房地产业扮演了支柱产业的角色。
6、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方式,不仅要完善城市社会治理结构,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还要创新城市社会治安。
7、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必须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四种观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8、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9、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应该以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10、青岛行政中心东移和广州天河体育场建设等案例证明了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的适用性。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的核心是( A )A人口城镇化B城市群C综合承载能力D城镇化质量和水平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所讲的底线主要指( C )A土地价格不能城乡两条线B土地用途可以灵活多样C农民基本权益不能受损D土地出让方式要统筹规划3、市政管理体制的核心是( D )A职能的厘清B机构的完善C人员的配置D权力的划分4、从国际上来看,各国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不包括( A )A基本休闲服务B基本发展服务C基本环境服务D基本安全服务5、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来看,我国登记户口的基本形式将会是( B )A以实际出生地点登记B以经常居住地点登记C以籍贯所在地点登记D以工作职业所在地点登记6、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 C )A建设性基础设施B辅助性基础设施C工程性基础设施D社会性基础设施7、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样化,应当重点探索的方式是( A )A合同外包B特许经营C凭单制度D志愿服务8、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发展创新效应主要包括( C )A长板效应B刺猬效应C收入效应D拐点效应9、城市新区开发的意义不包括( D )A提高城镇化水平B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效能C提振国民经济D扩大城市规模10、在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允许直接入市交易的土地是( B )A农村集体生产性建设用地B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C农村集体生活性建设用地D农村集体后备性建设用地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1、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的典型特点是:起步较晚、水平较低、速度较慢。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率,推动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1. 着力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一是着力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以区域为基础,以城区之间经济和人口联系为关键,以城市向周边和区域内扩展为动力,实现城市聚合和区域一体化的区域复合体。
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可以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化率和城市化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推动“四化”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二是推动“四化”协同发展。
所谓“四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的。
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区域优势,全面推进“四化”协同发展。
3. 推进城乡共建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三是推进城乡共建共享。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要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和城镇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 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普惠化和安全化。
智慧城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环保、公共安全等现实问题,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 实施城市更新和改造城市更新和改造是新型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老化,城市空间狭小等问题制约了城市化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通过城市更新和改造,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3.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全国各地探索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城镇化建设,注重人口、产业和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的智慧化、生态化、绿色化和品质化,加强城乡融合,提升城市的品质与形象。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城镇建设的重点在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增强城市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破解城市发展的瓶颈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住房保障等方面实现突破。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规划要着重解决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一些老旧的城区空间结构比较混乱,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规划中即可优化空间结构,通过科学规划,加强老旧城区的改造和提升,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扩展留出更多空间。
土地利用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重点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式需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减少耗能效率低的建筑物,提升土地使用效益,加强土地使用管理。
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基石,也是城市生活的关键所在。
新型城镇化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实现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城市智慧化,提升交通、水、电、气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能力,做到将城市建设成为宜居、便捷、安全的城市。
市政公用设施是市场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方向要实现市政公用设施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推进市场的内涵发展,打通市政公用设施与市场之间的联系,让市场成为发挥资源和市场优势的场所。
住房保障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相对于其他问题,住房保障涉及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住房保障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并使住房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实践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逐渐走向了更加科技化、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
这种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单纯地发展城市,而是要兼顾农村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生态。
本文将会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实践。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推行城镇化计划,到现在已经有了历史性进展。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政策的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1. 改变居住状况人们从04年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寻找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同时,由于城市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水质、污染等,人民对于居住地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的。
为此,各级城市都在不断地推进环保、生态建设。
2. 暴涨住宅价由于城市居住需求的不断增加,房价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破坏性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规划政策对于房价都是有影响的。
3. 拓展交通网络城市的交通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城市交通需要满足人民需求,同时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4. 推进农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农村既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扩大城市化的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
因此,社会要加强对于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让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有更好的立足点。
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除了制定城市化的政策,实际的执行力度也要非常强大。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过程中,各级市政府也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城市化的顺利实施。
新型城镇化要综合考虑财政部门、市场、投融资等因素,加强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同时加强政策表达和社会效果验证。
1. 去地产化要推进城市建设的去地产化。
通过解放农村土地,加强规划管理,促进土地更为效益的利用提高人们的居住品质。
2. 焕发城市活力新型城镇化还要通过创新,发展城市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魅力。
城市发展的新生态不仅要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要更好地融入社会。
3.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一个“新”字,包 括发展阶段新、治理理念新、治理体制新、治理方式新、 城市建设新、产业发展新、环境治理新。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 新型城镇化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阶段新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在: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治理理念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 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需 要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要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 去建设和管理城市。
(二)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有助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有助于维护城市的良好形象。
单击添加副标题
三、 城市治理理念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1.理解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所谓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在 城市治理过程中,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人本意识 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2.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3.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4.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5.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把“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作为主要着力点,特别是 要注意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 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下与社会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不仅意味着治理主体
的变化、治理客体的变化,还意味治理目标、治理手段的变 化。
2. 城市治理的特点 与城市管理相比,城市治理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城市治理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及 其工作部门之外,还包括其他的公共部门及其他的社会组织, 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的志愿组织、社区组织等等 都会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 (2) 治理客体的广泛化。 城市政府要为公众提供公共安全、 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 服务。 (3) 治理目标的多重化。 城市治理的目标是要实现“善 治”,不仅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要重视公平正义的 维护,尤其强调合法性、参与性、公开性、透明性、回应性和 问责性。 (4) 治理方式的多样化。 城市治理强调治理方式的多样 化、民主化、法治化,治理手段的文明化和治理技术的现代化, 强调从单一手段转变到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题和答案)
2.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需要( )。
正确答案:A.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
3.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
正确答案:C.公平竞争
4.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一体化是指土地、资本、劳动、管理四大生产要素在( )合理配置。
12.把城市和农村严格地分裂开来,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是( )。
正确答案:A.户籍制度
13.农村留守人员主要包括( )。
正确答案:A.小孩、老人和中年妇女
14.把城市和农村严格地分裂开来,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是( )。
正确答案:A.户籍制度
15.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对
13.要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正确答案:对
14.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市更为严重。
正确答案:对
正确答案:D.以上答案皆正确
5.“多予、少取、放活”中的“放活”是指( )。
正确答案:A.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6.农村留守人员主要包括( )。
正确答案:A.小孩、老人和中年妇女
7.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的是( )。
正确答案:A一体化发展最为密切的( )。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城乡一体化发展
单选题
----------------------------------------------------------------------------------------------------
1.现阶段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适应( )。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未来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未来发展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和效益,追求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城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然而,传统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拉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在产业发展方面,各地不再盲目追求大规模的工业项目,而是更加注重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提高了城镇的产业竞争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一些城市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入驻,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城镇规划方面,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
不再是简单地扩张城市面积,而是强调功能分区、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许多城镇开始建设生态园区、绿色廊道,提高了城市的生态品质,为居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环境。
同时,在规划中也充分考虑到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如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再者,在人口市民化方面,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
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城市,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资金问题。
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如何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的充足供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征迁和开发容易引发矛盾,如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需要进一步探索。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方向。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在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倡资源共享、产业优化、生态友好、智慧化、人文关怀等理念,力求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多方面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空间规划城市空间规划是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它是城市发展的遵循和保障。
在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城市规划常常只注重城市的卫生、环境、交通等方面,而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倡导人本化、生态化、创新化、品质化、多元化的城市空间规划。
在新型的城市空间规划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 人本化人本化是城市空间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倡导城市规划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
人本化的城市规划应该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和健康性,满足人们的文化、教育、娱乐需求。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适宜的住宅和商业场所。
(二) 生态化生态化是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倡导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生态建设,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开发并利用城市废弃资源,建设绿色城市,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通过开展生态环保公益活动、推广环保知识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 创新化创新化是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城市规划应该倡导创新,通过创新理念、技术、管理等方面,推动城市化发展不断更新。
创新的城市规划应该关注城市的核心区域发展,重视城市的产业和创新环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城市的文化创新,通过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的发展,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四) 品质化品质化是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倡导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推动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实现更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章社会方面的探索1.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需要依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应强化社保体系建设,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保等,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因人口流动而产生的风险。
同时,加大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扶持力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现实收益,更好地实现城乡融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1.2 精神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除对城市文化进行挖掘和整合外,还需要在城乡融合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使城镇化进程真正成为一种全方位、全面的文化融合。
同时,政府应鼓励和引导新兴文化的发展,推动城市文化创新,实现双向滋养和互动的目的。
第二章经济方面的探索2.1 去工业化发展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需要进行去工业化的发展。
这意味着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支持服务业,提高城乡融合的效率,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此外,发展服务业还需要加强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产业集聚区转化为生态经济发展区。
2.2 建立健全的城市经济体系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城市经济体系,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和设计,推动城市平台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的城市经济发展。
第三章环境方面的探索3.1 生态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环境建设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城市的居住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植树造林、城市公园和绿道建设等工作,强化城市生态建设。
更进一步,把生态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的发展。
3.2 能源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能源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城市对能源的需求量巨大,政府应该更好地利用资源,推进新能源技术,发展低碳、节能环保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实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趋势。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以人为中心,推进智能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实践是什么样子的呢?一、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改善人居环境新型城镇化可以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提高城市的景观质量,让城市更加宜居。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新型城镇化可以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减少资源的浪费,并且利用先进技术和智能系统来增加城市的智能化。
3、促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吸引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智能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应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并且加强城市与居民的互动,使城市更加便利、安全、绿色。
2、加强城市建设的绿色化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绿色化,即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推广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以减少城市的污染和能源浪费。
3、深化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城乡农业产业的融合,加快城市和农村的融合发展。
4、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更加注重人本主义,为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如加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消除城市的隐形障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前景新型城镇化不仅带来了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城市管理的能力和城市公共服务的滞后等问题。
但是,面对这些挑战,新型城镇化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它将引领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城乡一体化,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资料)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在我国古代,“城”与“市”、“镇”乃是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来防御敌人入侵而围起来的墙垣。
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就是这个意思。
可见,“城”是当时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
而“市”则是指那种进行商品交换和买卖的场所。
如《管子·小匡》中有:“处商必有市井。
”而《周易·系辞》对“市”的描述就更加生动具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可见,“市”是古代商品流通的中心。
最初的“市”并不是永久性的,交换完了,也就人走散了。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换提供一个固定的、安全的环境,而统治者也需要有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所以,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和作为经济、文化、社会中心的“市”也就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城市”。
“镇”的本意,是“镇守”、“镇服”,古代在边镇险要的形胜之地设置,驻兵戍守。
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两类:一类设于全不立郡之地,镇将兼理军民政务;另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镇将管军、由刺史、太守管理民政。
唐代镇戍之权转轻,镇将只掌管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相等。
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了一些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外,其余大多数都罢废了。
直到清朝末年,编练新军时,“镇”成为新军的一个编制单位,一镇1.2万余人,镇由总兵统辖,故亦称总兵为“镇”。
而作为“市镇”、“集镇”之意的“镇”,即作为商业中心,则是宋代才出现的。
“镇”在我国真正作为一种行政建制和行政区划单位,是在1909年1月清朝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
该章程规定,凡府、厅、州、县治城厢为“城”,凡聚居在5万人以上的地方为“镇”,余皆设“乡”;“城”和“镇”都视为“市建制”。
从以上来看,城市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是生产力发展、劳动分工细化、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尤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支撑 、人居环境 、社会保 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 由乡到城 的 新转变 。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 以人为本 ,以新 型工业化为动 力 ,推进产城互动 、集约高效 、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 ,实 现城乡统筹 、城乡—体发展进程 ,营造大中/ J 、 坊 市、小城镇、新型 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核心,在 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 ,提高城镇化质量 ,实现共同富裕 。 1 . 1 以人为本 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 须将 人作为核心建设 内容 ,以提高建设 质量为动机 ,有序 推进 农业人 口城市化转移 ,逐 步实现城乡公 共服务均等化 。 1 . 2 “ 四化 ”同步协调发展 的城镇 化 城镇化 的建设 水平 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 步程度 的重要标 志 ,它体现一个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展现 了一个区域 的整体 水平 。新 型工业 化、信息化 、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 化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重要 载体 ,新型城镇化是 以科技促 进产业 、以产业 带动就业 、以就业吸引人 口、以人 口聚集带 动城乡统筹发展 , 是 “ 四化 ”协调发展 的城镇化 。 1 . 3 人 口、资源与环境协 调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发展规划是在人与 自然 和谐 发展的基础上 ,优 化资源配 置、人 口聚集和产业结构 , 走 一条与绿色低碳相互协 调的可持续道路 。其本质要求是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 , 提高水土 、 能源等 自 然 资源的利用率 , 降低污染排 放 ,实现社会经济发展
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 指导下 ,根据地方的实际 隋况 ,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 人 口 转移 、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 1 新 型城 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 的人 口转移和面积扩展 ,是从产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注重绿色、低碳、智能等特点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下面我将从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等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传统城市规划以建筑物为中心进行设计,忽视居民的需求和感受。
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使城市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和实用化。
比如可以采用生态景观规划等手段,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城市交通建设的方式是以汽车为主导,造成城市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强调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可以通过建设公共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租赁站等方式,让人们更加便利地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智能交通控制等技术手段,来缓解城市拥堵的问题。
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公共服务是城市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城市公共服务一般以市中心为重心,忽视城郊地区的需求。
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强调全局性的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建设智慧健康中心、智慧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便利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和引入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来增强复合型社区公共服务的能力。
结语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新和实践,我们可以使城市更加智能、绿色和实用,让人们更加便利和舒适地居住在城市里。
当然,城市化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创新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以解决。
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我们要继续保持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和重视,努力推动城市化建设向着更加绿色、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参考答案
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一、单选题.“多予、少取、放活”中的“放活”是指()。
正确答案:.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制度。
”、蓝印户口、身份证、暂住证、居住证.以下“五个统筹”统筹中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密切的()。
正确答案:.统筹城乡发展? .世界“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新阶段的标志是()形成。
正确答案:.工业城市.以下关于城乡一体化要处理的城乡关系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扭转国民待遇的市民偏向?.关于三种“磁力”表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右边的磁铁:乡村缺乏社会性,具有土地闲置、缺乏娱乐等乡村问题.社会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
正确答案:.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健康城市是()面对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新的行动战略。
正确答案:.世界卫生组织.广东省节能减排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能耗须下降()。
正确答案:.根据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图的数据显示,()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高而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
正确答案:.粤东地区.()规划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加强城乡建设活动管理的重要手段。
正确答案:.“三区四线”、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到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标准、标识、标志、标的、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
、永久、保护、永久保护长效、永久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第一章绪论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障农民收益、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采用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将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近年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发展导向(一)实行新型城镇化的计划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落实人民利益。
具体地,新型城镇化的计划包括: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等。
(二)推进城市群布局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群布局上,应力求尽量合理布局,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掌握国际和内部城市发展规律,加强城市服务功能的协同发展。
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更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采取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城乡发展中,要强化衔接和平衡,优化渐进式的城乡发展新模式,落实“同城同标准、同城同色”的目标,使城市、城镇、农村共同实现发展。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应用(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新型城镇化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的战略选择。
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政府发挥领导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推进市场经济为主要途径。
(二)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优秀的城市规划水平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品质,还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
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供求和环境条件,制定科学规划,并严格执行,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深化城市管理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不仅需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也需要深化城市管理。
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管制压力也日益增大。
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以多元化政府管理为主,通过全面、科学的治理手段,加强城市机制建设,促进城市化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如何体现“新型”,如何选择“道路”,考验的是我们执政能力和智慧。
下面就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给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选好切入点,走活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城镇化的标志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城市,城市承载力滞后于农民工增长速度,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完善、不健全,农民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的老“三农”问题尚末解决,又出现了老人农业、空心村、失地农民的新“三农”问题。
2017年,原来是个只有460人的小村,村党支部10多年来坚持带领农民建蔬菜大棚,办批发市场,村级集体收入显著增长,村民创收增收,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周围4个村经过研讨,主动要求与东崔村合并成一个大社区,共同发展蔬菜大棚和批发市场。
合并后的第二年,各村人均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村行政开支由原来的11万元降到了4万元,自来水、柏油路实现社区全覆盖。
因为有了蔬菜产业园,许多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在生产方式上缩小了与城镇的差距;因为收入提高了,村庄变成了社区,农村人口在生活方式上也缩小了与城镇的差距。
由于这两个“缩小”,一些外出务工农民也纷纷“凤还巢”,新老两个“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思路一变天地宽。
东崔村的蝶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总结东崔村的基本经验,就是农村社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
二、找准着力点,打造富民强市的发展模式经过反复研究和周详规划,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建设农村社区同步推进产业园区,社区以园区为支撑,园区以社区为依托。
具体来说,就是做好“四个联动”。
一是村庄合并与民主选举联动实施。
新型城镇化的探讨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探讨与实践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背景下,探讨和实践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以城市为中心,而是以人为本,以城市、乡村、产业、环境、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为发展目标,对人口、资源、环境等进行合理布局。
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城乡有机一体化,提高城市和乡村的服务和生活水平。
二、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
首先,需要解决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将城市和乡村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其次,需要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问题。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出现了许多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过重等问题。
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以节能减排、生态保护、资源优化利用等为主要目标,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最后,需要解决城市服务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城市服务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以服务为导向,提高市政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针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各地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深圳市近年来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引导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并推进城市与乡村一体化。
港威集团在深圳市龙华区的万科城项目中,打造中央商务区和创业社区,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西安市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同时重视城市文化和历史建筑保护。
该市在建筑形态上,采用了“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区”等措施,提高城市建筑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该市通过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绵阳市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探索成果。
该市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方面,通过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区域和周边乡镇的联动,并建设科技园区、特色小镇等产业基地,促进了城市产业和农村产业协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是在这个背景下建设的,旨在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人们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稳定发展。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趋势。
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体系。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体系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
第三,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掌握基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知识。
第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在学校中得到实践和体验,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因此,学生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实践和思考,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
对于社会而言,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专业的城市管理和规划人才,而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所培养的人才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来源。
总之,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型城镇化的方法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方法与实践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构建新增长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几种发展方法和实践。
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镇化率的提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城镇化质量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资源环境问题加剧,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第三,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实现。
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法1. 以区域联动方式推进城镇化区域联动是指通过各地区的互相协作,整合各自的资源,共同推进城镇化。
区域联动方式对于解决城市发展的协同问题非常重要。
在区域联动重点领域,各地可以互相借鉴、补充,共同实现城镇化的发展。
2. 以产业分布方式优化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产业的分布方式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过优化产业分布方式,可以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对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和城市转移人口的吸纳工作也是非常有利的。
3. 以创新理念方式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化需要具有全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科技支撑。
通过引进科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非制造业,创新城市建设理念,推进城市智能化建设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新型城镇化。
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 开展先进城市建设先进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能够全面提升城市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通过开展科技成果和智能化逐渐改善基础设施,将城市建设智能化,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2. 推动城市环境资源保护城市环境资源保护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环节。
通过新型城镇化可以实现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有效防止城市污染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保障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3. 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治理理念的作用
(一)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有助于促进城市的科 学发展 (二)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 平正义 (三)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有助于提供优质的公 共服务 (四)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有助于维护城市的良 好形象
三、城市治理理念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1.理解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 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树立人本意识 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同时, 要采取各种措施,做到“全员参与”,让人民 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城市治理,不断提高政府治 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2.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1)不仅要注重“物”的城镇化,而且更要重 视“人”的城镇化。 (2)不仅要注重常住人口的服务需求,而且要 注重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 (3)不仅要注重城市居民的服务需求,而且要 注重农村居民的服务需求。
(二)依法治理的理念 1.理解依法治理理念的内涵 所谓依法治理的理念,就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 特别是在处理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纠纷、 矛盾和问题时,必须树立法律意识、法制观念, 并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解各种纠纷、 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与治理理念创新
• 城市治理理念概述 • 城市治理理念的作用 • 城市治理理念的内容
一、城市治理理念概述
(一)城市管理的涵义及特点 1.城市管理的涵义 所谓城市管理,也叫城镇管理或者市政管理, 简称为“市政”,叫法不同,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在本书中是通用的。就其涵义而言,我 们认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2.城市管理的特点 城市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比,有以下特点: (1)政治性。 (2)公共性。 (3)强制性。 (4)服务性。 (5)综合性。 (6)参与性。
3.中国城市管理的特点 (1)中共市委处于城市管理的领导核心地位。 (2)城市管理的权力集中。 (3)城市管理的内容广泛。
(二)城市治理的涵义及特点 1.城市治理的涵义 所谓城市治理,或者城镇治理,是指以政府为 核心的城市公共部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运 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和方式, 依法对城市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 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过程。
2.城市治理的特点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治理客体的广泛化。 (3)治理目标的多重化。 (4)治理方式的多样化。
(三)城市治理理念的内涵
所谓“城市治理理念”,是指治理者在城 市治理过程中,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 品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所采取的价值取向、 所持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从“城市管理”到 “城市治理”,本身就是一次理念上的重大飞 跃,反映了政府执政理念的根本变化。 城市治理理念是人们对城市治理、公共服 务内在规律认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是人们对 整个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看法、持有的基本 态度、观念,也是人们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从 事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信念。
(五)责任政府的理念 1.理解责任政府理念的内涵 所谓责任政府的理念,是指城市政府及其 公务员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必须树立强烈的责 任意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广大居民服务, 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2.树立责任政府理念的要求 (1)城市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具有责任意识。 (2)明确界定城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 (3)不断完善公务员问责制度。
2.树立依法治理理念的意义 (1)树立依法治理理念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 必然要求。 (2)树立依法治理理念是实现市民参政议政的 重要保障。 (3)树立依法治理理念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 前提条件。
3.树立依法治理理念的要求 (1)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2)加强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3)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
(四)服务至上的理念 1.理解服务至上理念的内涵 所谓服务至上的理念,是指以城市政府为 主的公共部门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为了满足社 会公共需求,为广大市民提供共同消费、平等 享用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树立顾 客意识、服务意识,并逐步实现了从“管字当 头”到“服务至上”的转变。
2.树立服务至上理念的要求 (1)城市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具有顾客意识、 公仆意识。 (2)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不断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健全公共财政 体制。 (4)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实现公共服 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三)综合治理的理念
1.理解综合治理理念的内涵 所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在推进城镇化 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必须树 立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意识和源头治理、预 防为先的观念,并善于从全局的高度,综合运 用各种手段、方式、方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 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2.树立综合治理理念的要求 (1)要注意源头治理,做到预防为先。 (2)要注意标本兼治,做到重在治本。 (3)要注意系统治理,做到手段多样。
(1)广义的城市管理(Municipal Management)。 它是指城市管理主体运用行政的、法律的、 经济的、教育的等各种手段和方式,依法 对城市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进 行的一切管理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2)狭义的城市管理(Municipal Administration)。主要是指“城市行政” 或者“城市行政管理”,即城市行政机关, 依法对城市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 业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