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第二章——构造运动地史概要地质构造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 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 从西北到东南长1900公里 以上,最大宽度306公里, 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红海 北端分叉成二小海湾,西 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贯穿 苏伊士地峡的苏伊士运河 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 巴湾。按海底扩张和板块 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 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 究,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 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 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 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 带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与 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 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目前 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 继续扩张。
指:地壳运动在地层中留下的痕迹或形迹 水平构造 (3) 地质构造 倾斜构造 基本类型 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何鹏摄于,2009年3月26日 Photographer: Trent Larson
(4) 地壳运动的原因 ① 大陆漂移说(德国人 A · Wegener 于1912年提出) 学说提出的诱因—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形态正好可以拼接起来
Measuring Strike and Dip from Outcrop
Image No. 4
With these three images you can see the outcrop from the north, south, and the left image shows it looking west, or straight at the rock. In this image the rock is sloping down and out towards the bottom of the picture. If this orientation isn't clear, place a book against the front of your computer monitor, such that the top of the book is on the monitor and the bottom is about 10cm away from the it, towards your keyboard. Note the hammer in the left picture - and in all subsequent images - it never moves.
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二)
第七章
第四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3)河漫滩沉积:河漫滩是指河床两侧的低洼地带。洪水 期,河水漫过河床,进入两侧的低洼地带,因地形开 阔流速相对减小,从而造成细粒物质的沉积称为河漫 滩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沙、泥质等。 由于河流沉积物下部为粗粒的滞留、边滩沉 积,上部为细粒的漫滩沉积,形成了明显 双元结构 的 。 4)河心滩沉积:因河床变宽或河床中障碍物的影响,产 生双向环流,而发生在河床中的沉积称为河心滩沉积。 心滩沉积 随着沉积作用的加强,河心滩会露出水面则称为河心 洲。沉积物主要为沙粒,分选、磨圆均好。
第七章
第三节陆地流水的基本概念
地质作用
三、片流、洪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 片流与洪流因无稳定的水源补给,而成为暂时性地面流水。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水层薄、流速慢、网状分布。 片流 洪流:由片流汇聚而成,沿河谷流动,流速快、流量大、有固定水 洪流 道。 片流、洪流、河流 1.片流 洪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 片流、 1.片流、洪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 1)片流的洗刷作用:片流主要由大-暴雨形成,片流洗刷地表松散 物质,并将其搬运到坡角的过程称其为洗刷作用。片流不仅将 岩石表面的松散物冲离原地,而且也可将地表坡面切割成不规 则的浅槽,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一步进行。 浅槽 2)洪流的地质作用:片流在低洼出汇聚成洪流,洪流以其自身的 动力或裹挟的沙石对沟谷的破坏,以及将碎屑物搬运到低处沉 积的过程称之为洪流的地质作用。
北戴河大石河河谷形
24
插图8 插图8
金沙江虎跳峡
可罗拉多大峡谷
25
插图 9
伊瓜苏瀑布
26
插图10 插图10 瀑布向源侵蚀现象
17
插图1 插图1
片流、洪流、河流关系图 片流、洪流、
4.1地质作用与地形
4.1 地质作用与地形一、基础知识1.地表形态: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中,将地形和地貌合称为地貌(也称地形)。
2.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而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和 变质作用 。
其中, 地壳运动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简要说明其分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思考回答:为什么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因为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统称为外力作用。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1.图示主要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拓展提升一: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滨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2.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以流水作用为例简要说明。
上游侵蚀---高山峡谷中游搬运---河道变宽下游沉积---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拓展提升二:结合资料简要说明我国的典型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张家界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第2课时 地质作用
解析:1.A 2.B 第 1 题,从图中可看出②为侵入型岩 浆岩,其形成过程比①晚;③侵入到②岩层后发生断层, 其形成过程晚于②,④岩层是在①②③等岩层形成后, 经沉积作用后而形成的沉积岩,按由先到后的顺序排 列应为①—②—③—④,故 A 项正确。 判断时要注意岩 石岩层的完整性。 第 2 题,L1 时,a 地岩层顶部因受张力, 被侵蚀成为谷地,b 地因受挤压,而形成山岭,故①错, ②正确;地表由 L1 演化为 L2,先下降,后沉积形成 L2,故 ③正确;④错误;故 B 项正确。
拓展延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条
件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小。 现阶段, 重要交通线建设时桥梁隧道工程量越来越 大,主要是考虑缩短距离,提高运输效率,也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耕地。
【典例导析】 读“某地交通线路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公路是乡村公路,②公 路是高速公路 B.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大 C.②公路单位距离造价低 D.丁处是山谷 )
第 2 课时
山地的形成
基础梳理
核心突破
图表解读
小题演练
基础梳理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抓主干
固双基
(1)褶皱——基本单位:褶曲。 ①内力作用:强大的挤压作用。 ②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2)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海洋、裂谷和褶皱山系的 形成。
板块划分 地球岩石圈 划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 背离运动 相对运动 形成的地貌 张裂区—裂谷或海洋 碰撞区—高大的褶皱山系
解析:5.C 6.B 第 5 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 断,甲地海拔在 0~100 米,乙地海拔在 200~300 米, 丙地海拔在 500~600 米,丁地海拔在 400~500 米, 故丙地海拔最高。第 6 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 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 免跨越河流的原则。图中公路呈“之”字形弯曲,主 要目的是避开陡坡,故选项 B 正确。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染、岩石变质、沉积作用、浸蚀作用等多种因素和作用。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质作用的核心,它是指地球内部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深部运动、地壳板块的运动、构造断裂的活动,导致地球形态、构造、地貌、矿产资源等的变化。
2.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引起的地震波,引发地球表面的震动。
地震活动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还对地球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产生了重要作用。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地质作用的重要形式。
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状态引发的火山喷发活动,催化了地球内部的岩石变质和地球外部的气候变化,促进了地球的演化进程。
4. 岩浆侵染岩浆侵染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到地壳深处,与其他岩石发生熔融作用,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对地球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岩石变质岩石变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原来的岩石因为受到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化学反应和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结构和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
6.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由流体中的物质沉积形成的各种岩石和矿物资源,包括火山岩、砂岩、泥岩、煤炭等。
沉积作用对地球环境变化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7. 浸蚀作用浸蚀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因为阳光、水汽、水流、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陆地表面的物质运动变化,包括峡谷、瀑布、溪流、流沙、砂丘等多种形态。
浸蚀作用对地球的地貌演变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第2章第3节 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二)外能: 1、太阳辐射能:引起生物圈的生命活动; 大气圈的运动,如风;引起水圈的运 动:如流水、冰川等。 2、潮汐能 3、生物能(来源于太阳能) 4、重力能(可理解为:地表物体的重力势 能,如滑坡、山崩、泥石流、流水等)
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地质作用——
由于地球内部能量(内能)产生的动力, 作用于地球(包括地表和深处)的作用。
第3节 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一、基本概念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四、地质作用的特点
一、基本概念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 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地质营力——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一)内能: 1、地内热能 a、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b、压缩热能 c、化学能 d、结晶能 2、重力能(特指:地球物质重力分异导致物质 的总位能释放而产生的热能) 3、地球旋转能:由离心力和离极力产生。
外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外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 重力能等)产生的动力,作用于地壳表层的各 种作用。
地 质 作 用 的 类 型
四、地质作用的特点
(一)速度上有快有慢
快: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滑坡等; 慢: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岩浆在地下深处的冷 凝结晶等。
(二)循环反复进行并不断发展
各种地质作用(内力、外力)一方面不断形成新 的物质成分(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另一方面又不断破坏原有的物质成分(矿物、岩 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研究和阐明各种地质作 用的过程、规律是地质 学的基本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1、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成为地质作用。
2、地质营: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3、外力地质作用:有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
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能的辐射其主要作用。
4、内力地质作用:有地球内部能然引起的,主要的能然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5、构造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一种机械运动。
有两种表现形式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
6、风化壳:由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7、古风化壳:风化壳若为后来沉积物所覆盖。
二、问答题1、简述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答:海洋上的:海浪的地质作用、潮流的地质作用、浊流的地质作用大陆上的:风的地质作用、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块体的地质作用。
2、简述内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答:○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机械搬运作用○3搬运作用化学搬运作用生物搬运作用机械沉积作用○4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胶结作用○5成岩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吹蚀(风)磨蚀(地面流水、风等)○2剥蚀作用潜蚀(地下水)冲蚀(湖水、海水)刨蚀(冰川)3、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1)物理风化: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岩块和岩屑),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有以下几种方式:❖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2)化学风化: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
化学风化不仅使岩石遭到破坏,而且还使破坏产物的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矿物。
化学风化的方式有: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水化(水合)作用(3)生物风化: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1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生物的机械风化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岩石的机械破坏根劈作用,蚯蚓和穴居动物等使松软的岩石破碎,土粒变细,有蹄类动物的践踏等对地表岩石和土层的破坏,都是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的表现。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壳的改造和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作用类型:
1.构造地质作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力量对地壳的作用和改变。
它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外层的板块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山脉的形成以及地壳的抬升和沉降。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释放能量的现象,造成地震波的传播。
火山活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口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的现象。
2.侵蚀和沉积地质作用:侵蚀地质作用是指水、风、冰等外部力量对地壳表面的剥蚀和磨损作用。
水侵蚀形成河流、湖泊和河谷等地貌,风侵蚀形成沙丘和沙漠地貌,冰侵蚀形成冰川和冰碛地貌。
沉积地质作用是指将剥蚀的岩屑和颗粒物质通过水流、风力或冰川沉积在其他地方形成新的岩层和地质构造。
3.地质抬升和沉降:地质抬升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上升。
地质抬升可以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受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沉降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下降。
地质沉降可以是由岩层的压实、岩石侵蚀或岩石流失等原因引起的。
4.变质和岩浆活动: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以使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壳表面或近地表的过程。
1/ 1。
单元2 工程地质基本知识
二、第四纪沉积物
(四) 冲积层
定义: 冲积物是河流流水的地质作用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
坡积、洪积物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 物。
特点: 呈现明显的层理构造。由于搬运作用显著,碎屑物质由带
棱角颗粒经滚磨、碰撞逐渐形成亚圆或圆形颗粒,其搬运距离 越长,则沉积物质越细。典型的冲积物是形成于河谷内的沉积 物,可分为平原河谷冲积层和山区河谷冲积层等。
一、概述
外力地质作用过程中的风化、剥蚀、搬运及沉积 是彼此密切联系的。风化作用为剥蚀作用创造了条件, 而风化、剥蚀、搬运又为沉积作用提供了物质的来源。
相对年代
代
纪
世
全新世 第四纪(Q) (Qh或Q4)
更新世(Qp)
晚
第
新
三
生 代 (Kz)
第 三 纪
纪 (N)
早
(R) 第
三
纪
(E)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渐新世(E3)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2. 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怎样消除地 下水的不良影响?
3. 按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可分为哪几类?
单元2 工程地质基本知识
一、概述 二、第四纪沉积物 三、地下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叙述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年代的概念; 2. 能描述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及其工程特点; 3. 知晓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对工程的影响。
一、概述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一、概述
来自网络
一、概述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一、概述
一、概述 地质年代和地层单位、顺序、名称的对应关系
地质年代 代
纪
世
期
地层单位 界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2_地质构造及区域构造稳定性
一、剪切节理
如上述,岩石在受压、受拉或剪切(包括力偶作用)时,均可形成剪节理。
剪节理的主要特征如下: 1. 节理面平直光滑且产状稳定,延伸较长(可达数十米),在砾岩中常见 其切割坚硬的砾石(图2—21)。 2. 呈闭合状,裂隙宽度较小,受后期地质作用力的影响,也可裂开并充填 粘土或岩屑。 3. 多成对出现。在同一作用力下形成的两组共轭剪节理,也称X节理。由 于其相互交叉切割,使岩层形成菱形、方形(棋盘格式构造)。(图 2—21、2—22)。 4. 有时主剪裂面由多条互相平行的微小剪裂面组成,这些微小剪裂面呈羽 状排列,称为羽状剪切节理(也可以是共轭的两组)。图2—23。 5. 沿节理面抗剪强度往往较低,在边坡和坝基岩体中易形成滑动破坏面。
图2—25 追踪张节理(北京门头沟)
图2—26 侧列张节理(河南卢氏)
节理被石英脉充填,面不平直,脉的厚度变化较大,向两端很快尖灭,在其旁又出 现另一条相同方向的脉,呈尖灭侧现形式。
图2—27 沿剪切带发 育的雁行式 张节理(北 京周口店, 奥陶系白云 质灰岩)
节理均为白色方解石充填。每个节理末端与整个剪切带相交成450,节理中部在形 成后受到继续变形而发生裂缝方位的旋转和加宽,形成反S形弯曲。节理末端的方 向与剪切带相交的锐角顶以及整个节理呈反S形弯曲都指示剪切带为顺时针的剪切。
图中方形块体ABCD在 力偶作用下变形为菱形 A′B′C′D′,其长对角线 A′ D′方向变成受拉方向, 而短对角线B′C′方向则 为受压方向。因此,节 理面与A′ D′垂直 的那组 剪切节理将被逐个拉开 形成雁列现象。
图2—28 雁列张节理形成机理
第四节
断层构造
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现象 称为断层,前面已述及,它与节理合称为断裂构造。 一、断层的几何要素(图2—29) ⒈断层面:两部分岩块沿之滑动的破裂面即断层面。其空间位置由该面的走 向,倾向、倾角确定。断层面往往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此外,有些断 层并非一个“面”,而是一个“带”,其中或发育有一系列密集的破裂面;或杂 乱堆积着由断层运动而破裂和搓碎的两侧岩石的碎块、碎屑,称为断层破碎带。
地质作用2
地震作用(earthquake ) 二、内力地质作用——地震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地震作用 (一)概述 地震:构造运动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是岩石圈 内积聚的能量骤然释放而引发的大地震颤 地震的术语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离震中越远,震 动越弱。 极区——震中附近震动最大的地区。 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起来 的曲线。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海水侵蚀部分
1.升降运动 1.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常表现地 升降运动常表现地 壳大规模的隆升和 下降, 下降,并引起地势 高低的变化和海陆 变迁,上升可成陆, 变迁,上升可成陆, 下降可成海, 下降可成海,又称 造陆运动。 造陆运动。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古罗马时代的著名大理石柱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内力地质作用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1.震级 1.震级 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划分成地震级, 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划分成地震级 , 释放出来的 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能量越多 ,震级就越大。地震时所释放的能量可以根据地 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测定。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李希特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测定。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李希特古 登 堡 震 级 的 定 义 : 震 级 是 um 为 单 位 来 表 示 离 开 震 中 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最大振幅,并用对数来表示. 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最大振幅 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最大振幅,并用对数来表示. 这里所说的标准地震仪是指周期为0 衰减常数约等于1 这里所说的标准地震仪是指周期为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 放大倍数为2800倍的地震仪。震级是按下法决定的: 2800倍的地震仪 ,放大倍数为2800 倍的地震仪。震级是按下法决定的:例 如在离震中100km处的地震仪 其记录纸上的振幅是10 100km 处的地震仪, 10mm 如在离震中 100km 处的地震仪 , 其记录纸上的振幅是 10mm ,用um单位计算是:10,000um,取其对数则等于4,根据 um单位计算是:10, 000um,取其对数则等于4 单位计算是 um 定义,这次地震是4 定义,这次地震是4级。
地质作用
岩石又形成岩石,二方面的作用使岩石圈不断变化。
2、地质营力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
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简称内能)引起的,主
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简称外能)引起的,主
为热能,这种热能称为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
3、地球旋转能
地球自转对地球表层物质产生离心力和离极力。 离心力又可分解为两个分力,一是垂直地面的垂直
分力;一是过地表相应点沿经向的水平分力(切向 分力)。
4、太阳辐射能
Hale Waihona Puke 太阳辐射热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赖以活动、发育
并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并由此产生 了一系列的外营力,如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地质作用
导致地球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 一、基本概念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一、基本概念
1、地质作用
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
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大多数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像高山、平原的下沉,
地质作用具有破坏和建设双重性,地质作用可以破坏
要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但也常常波及地
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质或重熔,以至形成新 的岩石,或者使岩石圈分裂、融合、变位、漂移,使 大地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
而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进行,不过也可能
3第二章地质作用概述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四、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 人类无力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使 之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如预报预防地质灾害的 发生,就有可能减轻损失。中国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黄 河水灌溉淤田压碱等经验,是利用河流的地质作用的规律来治理 河流取得成功的例子。
滑坡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三、 地质作用分类
2、外动力地质作用(表生)
6)重力地质作用(负荷 地质作用、块体运动):
是指地表松散堆积物和 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 量并在其它动力地质作 用触发下所引起时地质 作用。
泥石流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2、外动力地质作用(表生)
6)重力地质作用 (负荷地质作用、 块体运动):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三、 地质作用分类 2、外动力地质作用(表生) 4)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指被 搬运的物质在新 的地质环境下堆 积起来的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2、外动力地质作用(表生)
三、 地质作用分类
5)成岩作用:成 岩作用是使松散堆 积物转变成坚硬岩 石的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1、内能
1)旋转能:地球围绕地轴旋转,在不同纬度上离心力不
同,赤道离心力最大,使高纬度的物质向赤道方向运移, 从而使赤道半径增大。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二章 地质作用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1、内能
2)重力能:重力使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按密度、大小
是指地表松散堆积 物和岩块等,由于 自身的重量并在其 它动力地质作用触 发下所引起时地质 作用。
2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学
动 力 地 质 作 用
四、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 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根据动力及作用方式分: 地壳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一、地壳运动
海蚀崖
海蚀槽
(一)概念:
1、地壳运动——由内力所引起的地壳的缓慢 的机械运动。
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 隆;岩层的断裂与褶皱。
冰岛火山
菲律宾火山
(2)温度:
通过遥测装置测定现代熔岩流的温度,或在实验室测定熔化岩浆岩的温度来近似地确定岩浆的温度。
火山熔岩流的温度范围为700℃-1200℃。 其中: 基性火山熔岩流为1000℃-1200℃, 中性者约为900℃-1000℃, 酸性者约为700℃-800℃。
2、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
前震与余震:主震之前的地震为前震,之后的地震为余震。
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及房屋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震烈度大小与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以及震区的地质构造有关
(五)世界地震的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 洋脊地震带 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大陆裂谷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沿岸的海沟-岛弧地带,从
(三)地震的类型
按照引起地震的原因, 地震分为:
1、构造地震:地应
力的累积超过岩石 临界强度而产生的 地壳断裂。占全球 的90%,数量多、 破坏大。
发生于海底的地震叫海震。
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西海 岸的8.9级地震,因海底断裂造 成巨大海啸。 23日,夏威夷,浪高十多米, 死伤200余人; 24日,日本海岸,浪高3米多, 伤亡数百人,沉船109艘。
海洋地质学-4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2
5、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温度升高导至岩石重结晶、 加速变质反应和交代作用; 压力包括静压力、定向压力和流体压力。压力可使岩石中的 矿物重结晶并呈定向排列或发生机械改造,从而形成变质岩 特有的结构和构造。 化学活动性流体(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其次还包含有各种 常见离子的溶液)促进岩石组分的溶解与重结晶,并可带走 或带入一部分化学成分。另外流体可以降低岩石的重熔温度。
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的方向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地壳运动 的速度一般在 0.2cm/ 年~ 4cm/ 年左右(喜马拉雅山为 1 cm/年~2 cm/年,洋中脊为2 cm/年~4 cm/年)。 地壳运动的产物有褶曲、褶皱、断层(阶梯状、叠瓦状、 地堑、地垒)、地层的不整合等。
•
构造(地壳)运动的类型
• 2、外力力地质作用按作用的介质条件分类:
海洋上的:海浪的地质作用 潮流的地质作用 浊流的地质作用
海水的地质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陆上的:风的地质作用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湖泊的地质作用 块体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
3、按作用方式分类:
风化作用: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剥蚀作用:吹蚀(风) 潜蚀(地下水) 冲蚀(湖水、海水) 刨蚀(冰川) 搬运作用:机械搬运 化学搬运 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胶结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
2地质作用
姬凤玲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一章
• 矿物:
矿物与岩石
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 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如:金刚石(C)、硫磺(S)、石墨(C)、石英 (SiO2)、石膏(CaSO4· 2O)、正长石(K[AlSi3O8]) 2H
•岩石:
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由一种或多
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的距离后,从风或流 水等介质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
机械沉积作用 化学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使松散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 压固作用 胶结作用
重结晶作用
(二)工程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效应。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 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破坏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根劈作用
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河水、海水、湖水、冰川、风等在其运 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造成破坏(将风化 的产物从岩石上剥离下来,同时也对未 风化的岩石进行破坏),不断改变着岩 石的面貌。
震中距
震中
等震线
震源
2、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所产生的地质作用。它 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太阳和月球的引 力、地球的重力能等。 按照作用方式,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或矿物,由于温度变化、大 气、水溶液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所产生化学分解和机 械破碎,形成大小不同的松散物质。
地理专题训练(2)——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理专题训练——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形成于断层发生之后B.甲处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塑造C.乙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D.自西向东地表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
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
据此完成2~3题。
2.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3.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石海(见下图)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堆积的大片巨石角砾,是岩石在水分或温度作用下形成的。
读图,回答4~5题。
4.推测与石海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A.冰川沉积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水的冻融5.最可能有石海分布的地点是()A.大兴安岭北部B.塔里木盆地C.海河入海口D.祁连山山麓冲积扇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m。
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
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7.若在③处钻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A.15mB.45mC.75mD.105m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
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界地区,近似环形的河床则深深嵌入岩层之中。
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
读图,回答8~9题。
高一地理地质作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作用知识点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作用,包括构造作用、岩石圈内部的变动与地表变动等。
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地貌、岩石和矿产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常见的地质作用知识点。
一、构造运动地球的表面由大陆和海洋构成,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和陆地的形成和分布过程中发生的变动。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壳的变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下沉。
由于地下岩石的变动,地壳表面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
2.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变动形成的地表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等。
二、火山作用火山作用是指地球上火山喷发造成的各种变化,包括火山喷发、喷发物堆积等。
1.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指地底下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火山物质,如岩浆、熔岩、火山灰等。
2. 火山喷发对环境影响火山喷发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对大气造成影响;火山喷发会产生火山碎屑流、岩浆流等,对周围地区造成破坏。
三、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发生的震动现象。
1. 地震发生原因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壳内部的岩石发生位移,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地震。
2. 地震震级地震的大小是用地震震级来衡量的,常见的震级有里氏震级、莫霍面震级等。
四、地表风化与侵蚀地表风化和侵蚀是指地表岩石、土壤等受到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1. 风化类型地表风化主要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受到自然力量破碎、磨蚀等过程,如风蚀、冻融破碎等。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受到化学物质的侵蚀和分解,如水解、氧化等。
2. 侵蚀作用地表的侵蚀作用主要来自于水流、冰川和风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通过切割、挟运、沉积等过程改变地表地貌。
五、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灾害事件。
1. 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造成的,包括地震破坏、地震引发的海啸等。
地质作用过程的一般答题思路
地质作用过程的一般答题思路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包括构造变动、岩石循环、地表地貌形成等。
在回答关于地质作用过程的问题时,以下是一般答题思路:1.理解问题仔细阅读问题并理解其要求,明确需要回答的内容和范围。
确保对问题有准确的理解,避免偏离主题。
2.描述地质作用过程根据问题的要求,描述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2.1构造变动解释构造变动的定义和原因。
构造变动是指地壳中岩石体的变形、位移和变化的过程。
描述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如板块碰撞导致的褶皱和断层的形成。
说明地震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包括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路径。
2.2岩石循环解释岩石循环的概念和流程。
岩石循环是指岩石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的循环流动过程。
描述岩石的形成和变质作用,包括火山喷发、沉积物的压实和变质岩的形成。
解释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作用。
2.3地表地貌形成解释地表地貌形成的概念和机制。
地表地貌形成是指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描述河流侵蚀和沉积的过程,包括河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
说明风蚀和风沙沉积的过程,包括风力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解释冰川侵蚀和冰碛作用的过程,包括冰川的侵蚀和冰碛物的堆积。
3.提供例证和案例为了支持对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例证和案例。
这些例证和案例可以来自于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或真实的观察情况。
例如:提供具体的山脉构造示意图,解释其形成过程和构造特征。
提供火山喷发的案例,描述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岩石的形成过程。
引用河流侵蚀的观测数据,说明其对地表地貌的塑造作用。
4.结论和总结在回答问题的最后,给出一个简洁的结论和总结。
总结地质作用过程的关键点,并回答问题的要求。
确保结论清晰、准确,与问题相符。
5.注意事项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使用科学术语和概念时,确保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正确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地质学
(1)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地球半径方 向上的上升和下降交替运动。——那不勒斯-古庙 它主要引起地表海洋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岩体 的垂直位移以及层状岩层中大型的平缓弯曲的形成等。 (2)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沿着地球表面方 向(地球的切线方向)的运动。——“大陆漂移说” 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致使地 壳岩层产生弯曲或断裂,在地形上形成山脉或盆地。 (3)地壳运动的速度与幅度 地壳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并且快慢也是互相交替的。 地壳运动的幅度也是有大有小、交替发生的。 (4)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关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层西侧地块往西北方向错动位移。平 均1cm/a , 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
以及近些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强烈地震
主要是由于该断层错动位移引起的。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San Andreas Fault
圣安得列斯断层航空照片 煤矿地质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一、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标志
1.垂直运动的多数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平运 动的影响,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2.纵弯褶皱组合、逆冲推覆、伸展与滑脱拆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1、震级:指地震能量的大小的等级(10级)。距震源100km处地 震波最大振幅(μ m)对数值——震级(lg10n=n)。 震源释放出来的波能越大,震级越大。
震 级 与 烈 度 对 应 关 系 (参 考) 震 级 震 中 烈 度 2 1~2 3 3 4 4~5 5 6~7 6 7~8 7 9~10 8 11 >8 12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 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能在固、液、气态物质中传播, 传播速度为5.5~7km/s,对建筑物破坏程度较弱。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 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 为3.2~4.0km/s,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 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 (4)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运动中 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 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板块的划分:以板块边界为基础,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
块: 1.欧亚板块; 2.非洲板块; 3.印度板块; 4.太平洋板块; 5.南极洲板块; 6.北美洲板块;
9~10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房屋普遍 倒塌,山崩地裂。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地震的类型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 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 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 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 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4.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幔中 。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说
1968 年 法 国 勒 皮 雄
根据地震带、地形和
北美板块 欧亚板块
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将
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 块、印度板块、非洲 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和南极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美板块
非州板块 印度板块 南极板块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第二节 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 质作用。 1. 地壳运动
从空间上看:地壳的任何一处都处于运动中;除少数如火山 喷发、地震等剧烈运动外,其他地壳运动都是十分缓慢发生的, 而不易为人们直接察觉。 从时间上看:从古至今地壳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在地壳的岩 石中,无论是古代的,还是新生的,无不打上地壳运动的烙印。 地壳运动(或称构造运动)又可划分: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The 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劳亚古大陆 冈瓦纳大陆
lC:5reiVE
^Cnd`wB:
Wegner’s Pangaea, a supercontinent that existed about 200Ma ago. The northern part is called Laurasia, and the southern part is called Gondwanaland.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称为板块。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 刚性岩石圈和下伏塑性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
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 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其驱动力来自 地幔对流物质;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板块的相互作
大陆漂移:是德国探险
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 提出。他从大西洋两岸大 陆边缘形态正好可以拼接 起来的现象着手,搜集了 大量有关地质构造、古气 候、岩石和化石等资料, 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相似性 之后,提出了大陆漂移的
设想。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海底扩张:美国的赫斯和迪
茨在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提 出了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认 为,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 陆裂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 幔物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 开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 对称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 沟处,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
岩石圈中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煤矿地质学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The 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现代水平运动的典型例子是美国
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
该断层形成于140 Ma前的侏罗纪 时期,从那时至今一直运动。1882~
1946年间做了4 次定期测量,发现断
资47分,台湾省南投县集集发生7.6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里左右。该区有许多活断层,开始是“双冬断层”发 生活动,同时牵动相邻的车笼埔断层的大规模滑动,导致断层沿岸 地区的灾难性破坏,大部分地段被夷为平地。死亡2329人,伤 8722人,失踪39人,倒塌各种建筑9909栋,严重破坏 7575栋,受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灾人口250万,灾民32万,财产损失92亿美元。
平移断层等。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圈的挤压或扩张、剪切。因而引起
煤矿地质学
强烈的褶皱、断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巨大的地堑、
沟谷等。
挤压 扩张 剪切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 南美与非洲大陆海岸线形态极为相似
2.海底扩张 地磁场倒转
3.地幔对流 大洋中脊
连续的地震活动带把岩石圈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块体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面波——Surface wave, 不是由震源发生的,是纵波 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沿地面传播。特 点是波长长、振幅大,传播速度小于横波, 对建筑物 破坏程度最强。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地震的强度
震级 — 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与地震释放的 能量大小有关,能量大,地震级越高。 理氏地震级 — 震中距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测量 的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单位μm 。如某次 记录的最大振幅值为105 μm,地震级为5级, 地震震级共分1~9级。
海底扩张的完整模式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1976 年 7 月 28 日, 北京时间凌晨 3时 42 分 53.8 秒 , 爆 发唐山大地震, 如有 400 枚广岛原 子弹,在距地面 16 公 里 的 地 壳 中 猛然爆炸。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唐山市河北矿冶学院图书 馆,三层高的阅览室,系 装配式纯框架结构,西头 倒毁、东头框架幸存。 (为唐山地震重点保护遗 迹之一。)
板块的边界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24
煤矿地质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25
煤矿地质学
安底斯山脉的形成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地 幔 对 流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27
煤矿地质学
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Seafloor Spreading
2)震中:震源上方正对 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 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 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 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 (简称震中距)。震中 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 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 震源是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是能量积聚 以内称为近震;大于 的地方。它不是一个点而是具有一定的范 围。其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震中。 1000公里称为远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