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作用:
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
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
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方式以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共同 构成了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的迅速扩大及其对地球各圈层正常秩序的严重干扰。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国际科联(ICSU)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IGBP) 即全球变化研究。目的在于 对未来几十年至百年的自然和人为的全球环境变化进行预
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掌握)
环境地质作用(理解)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了解)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
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
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
2.2环境地质作用
二、人为地质作用(人类活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当前条件下,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
作;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
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北京首云铁矿
2005年5月17日平煤四矿矸石山自燃崩塌
九寨沟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2环境地质作用
一、自然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表形态和 物质成分变化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 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 结成岩作用。 两种基本地质作用控制和改变着地球表面的结 构扣形态。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资源,是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 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
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 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
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
人的关系。
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环境地质作用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2.3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全球变化问题 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 陆地水圈演化与地下水渗流理论 生态环境地址问题
杭州地铁地面塌陷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2 环境地质作用
三、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一经出现,就与地球环境发生了关系 ,即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即人类与环境的关

二者是密切有对立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人类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和破坏者。
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地球自然资源和环 境空间是一种稀缺资源
(三)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 来》,标志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产生。 1992年6月3号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会议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 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2 环境地质作用
(一)人地关系“危机”
人类通过对自然的依赖与开发,人地关系得以萌生,人地
矛盾也同步形成。 在“人定胜天”和“人类主宰自然”的狂热思想和不惜代 价地向自然开战的行为,使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升级,人 地关系产生危机, “环境与发展”问题激化和突出起来,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四)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
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表现形式: 隐蔽形式;显露形式
研究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是准确预测环
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2 环境地质作用
2.2 环境地质作用
(二)人地关系的协调
①人地系统主从律 即人首先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地之间存在客观的主 从关系。 ②人地系统反馈律 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③人地关系递进律 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 依赖性越高的规律。 ④人地适应律 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 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 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
作用与现象。 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
地质环境的范围: 上限: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 下限:一类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 所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是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
关的地壳深度甚至地幔。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三)地质环境的相容性
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地质环境具有自身特征和功能的地质空间 对人类活动的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趋势 良性反应:如盐碱地的治理 恶性反应:西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毛之地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2 环境地质作用
人地关系危机表现形式:
地球表层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地质灾害 地质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 约作用; 人类经济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人工废弃物)对地球环境 的污染。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的持续性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 生态持续性:是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生态系统的
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
经济持续性指保证稳定的增长,尤其是迅速提高发展中国 家的人均收入,同时用经济手段管理资源与环境,使经济 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社会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与收入
存在方式与运动形式无时无地不在影响着对方。 任何一方的不正常“扰动”和非弹性“越轨”都会影响人 地复合结构的进化与功能的良性发挥,最终影响系统组织 和自身发展,甚至导致衰退.这是人地关系危机的根本原
因.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方向、方式、速率、强度和规模与 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演化趋势严重悖离,超越了地球环 境的“生态阈值”,使人与自然间相互作用的依存关系转
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⒊ 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财富) ⒋ 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⒌ 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质量现状)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质量。但
在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时,除考虑各要素的平均状 况外,还应找出质量最差的要素,并作出评价。因为, 人类活动常常使环境质量最差的因素首先受到影响,从 而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异。 最差(小)限制率: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 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 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容量、质量、相容性和反馈作
用) (一)地质环境的容量 概念: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
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地质环境的质量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
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主wk.baidu.com由以下五个
方面的条件决定: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 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⒉ 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健康影响)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
用, ①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 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 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2环境地质作用
一、自然地质作用(动力地质学原理)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内动力地 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 展。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整个岩石圈物质 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 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并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可发展的主要阻滞力量,威胁到了人
类自身的安危和盛衰。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人地关系“危机”
1.人地关系危机的实质 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是构成人地复合系统的对立因子,它 们相互依存和制约决定着系统的运行过程和演进方向。
人类和自然各有其独特的、自我支配的客观规律,它们的
变成了对抗性的矛盾关系。
人地关系危机的实质在于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立, 即人类的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念、发展战略和经济活动
与生存环境的潜在利用方向、可承载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
和全面失衡。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2.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环境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提高环境质量,创造 新的更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人工生态系统; 二是消极的破坏性影响,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
医学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环境工程
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问题
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区划 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全球变化问题 全球变化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地球科学研究的
新思维。
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 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如CO2浓度及其 它温室气体的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 压力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三个方面。如温室效应和全球增暖、 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淡水资源短 缺等等。 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强度和广度在地球系统中
的公平(包括代间与代内)分配。
持续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 和资源的相互协调,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局
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充分
考虑到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 承受能力,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足以 支撑或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全球可持续发展 则是满足全球需要的世界发展。
《环境地质学》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2 环境地质作用
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
• 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 • 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 • 培养遵从循环原则、平衡原则和共生原则的生态意识
(三)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 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类“环境哲学”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 为,地球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资源和环境空间的 能力是无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