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一)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一)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一)【关键词】中药2型糖尿病是由于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占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

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关键环节,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作用的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缺陷,使胰岛素介导下的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同时肝糖原生成增加,表现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

当前临床常用的磺尿类、双胍类等口服降糖药虽从不同机制上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难以有效地控制其并发症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甚至具有严重的肝肾毒副作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提示,中药及天然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并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中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1.1数味单药对改善糖尿病抵抗的实验研究众多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中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含量。

高从容等用高脂饮食建立IR大鼠模型,用黄连素与二甲双胍作对照实验,发现黄连素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与二甲双胍作用相似,并能使IR大鼠肝糖元合成增加,但对FPG、胰岛素、及肌肉中的TG无明显改善,提示黄连素是通过葡萄糖的非氧化途径改善IR,而非通过改善脂代谢及继发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改善实现的〔1〕。

王桂珍等研究也证实,月见草油每天23mg/100g 灌胃,连续30d,可使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具有严重的IR)的稳态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而稳态葡萄糖浓度无明显改变,提示该药能提高体内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糖尿病大鼠的IR〔2〕。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胰岛素抵抗改善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尹义存等对高脂饮食诱发IR大鼠,用水飞蓟宾灌胃治疗3周,也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组织糖原含量增加,提示水飞蓟宾也可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糖原合成有关〔3〕。

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咏 明, 海 东. 重 球 毒 症 抗 凝 治 疗 的 新i ? J 中 华 儿科 1姚 4 孟 严 xi l . ,]
【】 守搞 . 芍承 气 汤 对 重症 急性 胰 腺 炎 患者 胃肠 功 能 恢 复 和 杂 志, 0 6 4 () 6 — 7 . 8何 柴 2 0 , 4 8: 9 5 2 5 【5方 艳琳 , 强 , 凡 鲜 . l1 张 张 白及 承 气 汤 治 疗 急性 胰腺 炎 临床 观 察 血 清细 胞 因子 的 影响【】 宁 中 医杂志 , 1, () 5— 6 . J. 辽 2 0 7 : 9 40 0 3 34 1 2 1, 7: 1- 13 9 1 【】 9张利 君 , 学敏 . 芩 承 气 汤辅 助 治 疗急 性 胰 腺 炎 4 [ . 【 . 中 医杂志 . 00l() 12 1 1. 邹 柴 0例 J 中 J 中国 】 医外治 杂 志, 0 ,71 1 — 5 2 81 () 4 1. 0 : 【 1i 1 i学敏, 6l l 钟赣 生. 临床 中药学【 . 家庄 : M] 石 河北科 学技术 出版
r t epo i , R 、以 及 上 述 的 脂 肪 细 胞 分 泌 的 多 种 细 胞 e v e 1 . 1西方 医 学 关 于 Ⅱ型糖 尿 病 胰 岛 素 抵 抗 发病 机 理 的 论 说 : 岛 c ai rt n C P) 素 抵 抗 又 称 胰 岛 素 敏 感 性 下 降 ,一 般 来 说 是 指 胰 岛 素 介 导 的 因 子等 。
究 有 了进 一 步 深 入 ,其 发 生 机 制 的 研 究 方 向逐 步 从 细胞 水 平 谢 。高 芳 脚 等认 为适 度 的 内质 网应 激 (nol merit m edp s i ec u a t d
向分子 生物学 水平侧重 。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 , 在胰岛素与其周 ses E S可 以起 到 适 应 性 的 细胞 保 护 作 用 , 过高 和 持 久 的 t s, R ) r 而 围靶 组 织 细胞 如肝 脏 、 肉 和脂 肪 组 织 等 发 生 生 物 学 效 应 时 , E S 过 激活 特 有 的凋 亡通 路促 使 胰 岛 B细胞 凋 亡 。张 好好 等 肌 R 通 若 出现胰岛素抵抗 , 因主要分 为① 受体前 因素 : 原 如胰岛素基 旧 对 近年 来 国外 有 关骨 骼 肌线 粒 体与 胰 岛 素抵 抗 关 系的 研 究做 因 突 变 , 岛素 生物 活 性 下 降 或 丧 失 , 岛素 受 体 抗 体 形 成 , 了总 结 , 为 虽 然两 者关 系 尚未有 统 一定 论 , 骨 骼肌 线 粒 体 及 胰 胰 认 但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

中医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
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探讨中西医结
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符合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并对治疗中出现
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水平显著下降,胰岛素水平显著上升,胰岛素抵抗指数明
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
反应。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
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和副作用。

中医药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
善代谢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西医药互补作用,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
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
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2型糖尿病的发展。

本次研究共收集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其疗效。

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和西药口服药物,中药方由“六味地黄丸”、“参附汤”和“双黄连口服液”组成,西药口服药物包括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和吲哚美辛。

治疗周期为3个月。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降低,血糖控制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

且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86%,其中完全缓解10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治疗效果显著。

另外,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微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头晕等,均在治疗后自行缓解。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水平,控制病情的进展,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高。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且无法根除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患者所重视。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这些方法在根本调理和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等。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注重对症治疗,能够迅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能够在调理体质、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进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西医则注重通过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来控制糖尿病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治疗糖尿病,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近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管理好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8·综述·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2):228-230.[14]丁淑敏,刘丹,封亮,等.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8种墨旱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NHBE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36-3141.[15]刘艳秋,战丽彬,马慧鹏. 墨旱莲提取物在制备抗骨质疏松多靶点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辽宁:CN105748546A,2016-07-13.[16]王洪白,庞海玲,杨霞. 清益止崩汤治疗青春期功血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2):2138.[17]郑寅,崔小七,付明哲,等. 中药肠血平颗粒对人工感染鸡球虫病的防治试验. 畜牧与兽医,2014,46(1):97-101.[18] 孔珍珍,陆江涛,刘春保,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7):121-124.新近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机体对葡萄糖代谢及摄取的能力减弱,对胰岛素敏感程度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较为复杂[2-3]。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也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并不明显,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为明显,遗传易感性可高达70.0%~80.0%[4-5],远高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其与患者遗传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胰岛素抵抗为一定数量的多种基因突变遗传导致,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及胰岛素受体基因等。

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即为胰岛素受体,人胰岛素受体基因有21个内含子与22个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复合型杂合子及纯合子。

目前,胰岛素受体基因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基因-1及胰岛素受体基因-2。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094-1 095。
床对前者的研究居多。嚣前资料表磺,两种情况采用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都能不同程度的改善胀,增强胰 骗素敏感性,大大掇高矾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但 对其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1)孛溅对 IR尚没有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
[8]薛青,谢丹红.益肾疏肝泄毒祛瘀汤治疗胰岛素抵抗的 疗效观察[j】.陕西孛蹉,2006,27(8):920. [9]阮永队,陈红梅,莫冰泉,等.中医温阳健脾法与降糖药合 髑治疗2型糖浆癍获粒素抵抗阳盔诞[J】.r-期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7.24(3):1源自186.【lO)王芬,万金兰。苦瓜对胰岛索抵抗鼠肾组织孛一氧化氮 合酶的影响[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6):21。 [11】萎淼,至{鹭系.黄连入参对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 抗机制的试验研究[J].新中医,2006,38(5):89-91.‘ [12]尹义辉,王经武.降浊消糖饮治疗胰岛素抵抗疗效观察 [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1):654。 【13]安其,李朝敞,程斌.安一胶囊治疗胰赫素抵抗综合 征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5(1):12。 【14]张智龙.针利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临床疗效 [J]。中隰针灸,2002,22(11):723-724, (收稿日期"2009—04—15)
《伤寒论》共计10卷,22篇,397法,112方,用药
90余种,因其组合有度,结构严谨,用药精当,故疗效 卓著,被誉为“经方之祖”。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 羲,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药著作,是一部阐述多种终感 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 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视为规矩准绳。尤其是药食 同用的临床应用,对提高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和 不良反应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l理论基础 承既是糖尿癍、高搬压、冠心病等多穆疾病的伴 随症状,又是其病理因素。中医对IR的研究有两种 方向,一是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相 关性研究;一是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独立研究,临

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中药研究进展

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中药研究进展
胞 膜 I R 缺 陷 程 度 不 同 。 阴 虚 热 盛 型 红 细 胞 Is 缺 陷 s n nR
证明 , 中医药治疗 2型糖尿病具 有明显 的降糖 作用 。其 降
糖 机理可能 是多途径 、 多因 素 的, 有 刺激 胰 岛 G细 胞 内 既 源性 I 的分泌 , s n 又有 胰外 作 用 , 有 的影 响糖 代谢 的某 还
陆灏 等_ 通 过对 2型糖 尿病 辨证 分 型与 IS敏感 性 5 J n 及高血糖 素 的相关 性研究 , 显示 2型糖尿病各 证型均 存在 I R和高血 糖 素过 度 分 泌 , 各 证 型 问程 度 上 存 在 差 异 。 但 进一步 观察表 明, 阴两 虚型兼燥 热 偏盛 的 I 高血糖 素 气 R, 分泌异常 比气阴两虚 型非燥热 偏盛者更 为明显 , 提示燥 热 偏 盛 与两 者间存在一 定的联 系。 黎学松 等_J 6通过对 9 8例 2型糖尿病患 者的临床 分析 表 明 , 虚 热 盛 型 I 程 度 较 正 常 及 糖 耐 量 低 减 者 阴 R ( a e l oetl a c , i i dgu s e n e I 高 , 不及气 阴两虚严 重 ; mp r c or GT) 但 气 阴两虚型患 者 的病程 长 , 情重 ,R较 阴虚 热盛 型者 严 病 I
重 ; 阴 阳 两 虚 型 I 较 前 二 者 低 , 至 较 正 常 人 低 。这 与 但 R 甚
高临床疗效 , 开发 新一代 的高 效 、 低毒新 药 , 具有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1 I R与 2型 糖 尿 病 的 辨证 分 型 I 可 被 定 义 为 组 织 对 I 的反 应 不 敏 感 , 种 异 常 以 R s n 这
变 ,n 缺 陷 可 随 虚 损 加 重 而 逐 渐 明显 。 I s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精)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精)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中药2型糖尿病是由于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占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

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关键环节,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作用的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缺陷,使胰岛素介导下的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同时肝糖原生成增加,表现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

当前临床常用的磺尿类、双胍类等口服降糖药虽从不同机制上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难以有效地控制其并发症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甚至具有严重的肝肾毒副作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提示,中药及天然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并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 中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1.1 数味单药对改善糖尿病抵抗的实验研究众多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

高从容等用高脂饮食建立IR大鼠模型,用黄连素与二甲双胍作对照实验,发现黄连素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与二甲双胍作用相似,并能使IR大鼠肝糖元合成增加,但对FPG、胰岛素、及肌肉中的TG无明显改善,提示黄连素是通过葡萄糖的非氧化途径改善IR,而非通过改善脂代谢及继发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改善实现的[1]。

王桂珍等研究也证实,月见草油每天23mg/100g灌胃,连续30d,可使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具有严重的IR)的稳态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而稳态葡萄糖浓度无明显改变,提示该药能提高体内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糖尿病大鼠的IR [2]。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胰岛素抵抗改善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尹义存等对高脂饮食诱发IR大鼠,用水飞蓟宾灌胃治疗3周,也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组织糖原含量增加,提示水飞蓟宾也可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糖原合成有关[3]。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探究概况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探究概况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探究概况【摘要】本文就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因病机和中医药治疗概况进行研究探析,许多单味中药和复方均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实质是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治疗;概况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44-01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核心问题,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1]。

西医在防治胰岛素抵抗虽有很多有效新药相继出现,但其毒副作用、耐药性严重影响其长期使用。

中医学尚无对应病证探讨,但近年中医从辨病与辩证的角度对其进行诊治,许多单味中药和复方均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取得了良好作用。

1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不外本虚、标实两个方面。

本虚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脾虚、肾虚,而标实主要是痰湿、瘀血、毒邪。

痰湿、瘀血、毒邪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痰湿、瘀血、毒邪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痰湿、瘀血蕴久可化毒,从而形成痰瘀毒相互交杂的病理状况。

有人曾复制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认为与中医痰浊、瘀血、内毒证有关[2]。

因此,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药物,从而在治疗胰岛素抵抗上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疗特色,可望取得更好的疗效。

2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研究2.1 单味药研究在单味药的研究方面,对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大鼠,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于丽萍等[3]采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法评价不同剂量卷柏对IR大鼠模型Ins敏感性的影响,发现高剂量组Ins敏感性指标M值有明显改善,低剂量组虽能促进Ins的分泌,但无降低血糖作用,高低剂量组对血压均无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卷柏对IR有明显改善作用。

鲁瑾等[4]采用预先灌服黄芪煎剂1周,可使TNF-α所致IR大鼠的IAI的K值明显升高,高Ins血症及降低的组织糖原得以改善,并降低具拮抗Ins作用的GC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提示黄芪对外源性TNF-α所致IR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拮抗激素水平和增加组织糖原合成有关。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降低 。现 在医 学 的普 遍观 点 认为 ,95% 的 糖 尿 病 人 群 被 诊 断 酶促级联反应等发生异常而导致 IR。[2]在实际临床所发生的
为Ⅱ 型 糖尿 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Ⅱ型 糖 尿病 是一 种 IR 中,受体前因素较少而受体后因素较多。此外,近年来在内
异常,受体基因突变③受体后因素:通常指胰岛素受体下调或 角
* 内蒙古医学院研究生(010059) **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010020) 2012 年 2 月 20 日收稿
1.2 中医学关于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理的论说:《素问· 奇病论》曰“: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 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传统的中医理
而除却肥胖引起 IR 外,近年的 IR 机制研究似乎又有了新
Reaven[1]在 1988 年开始提出了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变化在 的方向。刘慧蔷等[4]研究发现新发现的内脏脂肪特异性蛋白酶抑
很大程度上能够对 IR 起到介导作用,近年来医学对 IR 的研 制剂 vaspin 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可以改善糖耐量,调节糖、脂代
若出现胰岛素抵抗,原因主要分为①受体前因素:如胰岛素基 [6] 对近年来国外有关骨骼肌线粒体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做
因突变,胰岛素生物活性下降或丧失,胰 岛素 受 体抗 体形 成 , 了总结,认为虽然两者关系尚未有统一定论,但骨骼肌线粒体及
药物及拮抗激素分泌过多等②受体因素:如受体结构与功能 线粒体亚群作为切入点为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
究有了进一步深入,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方向逐步从细胞水平 谢。高芳 [5] 等认为适度的内质网应激 (endoplasmic reticulum

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研究现状

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研究现状

岛索的敏感性 , 改善 I 9。 R【 j 2 病因学研究 痰湿论 : 痰湿致消在 ( 黄帝内经> 中早 有明确记载 , 索问- ( 奇病论> 肥者 令人 内热, 说“ 甘者令 人 中满, 故其气 上溢, 转为
消 渴 。 痰 湿 之 成 , 因恣 食 膏 梁 , 酒 肥 甘 , 湿 生 痰 ; 因脾 ” 或 醇 积 或 虚 失运 , 浊 内生 ; 因 肾 气 不 足 , 不 化 水 , 湿 内停 ; 因 湿 或 气 水 或 肝 气 不 舒 。 焦决 渎 失职 、 湿 形 成 之 后 , 三 痰 既是 病 理 产 物 , 又是 新的致病因素。湿性重 浊粘 腻, 易阻滞 气机, 血行 不畅, 最 使
Ⅱ型糖尿病(DM) 2 是一种 代谢 内分 泌疾病, 占糖尿 病发 病的 9 ~9 %, 年来, 岛素 抵抗 (R) O 5 近 胰 I 与该病发 病 的关 系 引起 了国 内外广泛关注。是指胰 岛素在促进 葡萄糖摄取和 利 用方面受损。 即一定量 的胰 岛索 产生 生物学效 应低于 预计 正 常水平 , 2 患者 中具有普遍性 。 一个特征性 改变, 在 DM 是 且先 于 2 M 多年而存在 。与糖尿病 的发病有直 接关 系。 D 并可 导致 代偿性胰 岛素过多症 , 加剧 糖尿病 患者 的各 种代谢紊 乱。是 贯穿该病发 生、 发展过程 中的重 要 因素。祖 国 医学 中没有 I R 的概念 。 近年 随 着现代 医学 的进 展, 理论 与 临 床研究 不 断深
维普资讯
5 0
内蒙古 中医药
Ⅱ型 糖尿 病 胰岛 素抵 抗 中 医药 研 究现 状
盖 云 张 彤

要 :I 糖 尿 病 (DM) 一 种 代谢 内分 泌 疾 病 , I型 2 是 占糖 尿 病 发 病 的 9 % -9 %, 年 来 , 岛素 抵 抗 (R) 该 病 发 病 的 关 系 引 0 5 近 胰 I 与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述评。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是通过理顺人体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实现对疾病的调理。

而西医治疗基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饮食控制等手段控制血糖水平。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阻力。

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更好,药物副作用也较小。

此外,中医药中一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改善内分泌功能的药物也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现代医学的进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药物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胰岛素注射被广泛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帮助身体正常利用血糖。

饮食控制和运动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西医注重科学的营养摄入和合理的运动方式,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非常广阔。

一方面,中医药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和治疗方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中医药中的多糖、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胆固醇、保护胰岛等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中药制剂、中草药煎剂、膳食补充剂等形式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此外,中医诊断和治疗准则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另一方面,西医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方面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西医能够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在开展各种胰岛素的研究和改进,使得注射胰岛素更加方便和准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现状和研究进展出发,探讨了中药、针灸、运动疗法和营养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这些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展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同时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治疗方法的机制和有效性,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具有巨大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 针灸, 运动疗法, 营养疗法, 研究进展, 前景, 未来方向1. 引言1.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产生的胰岛β细胞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治疗。

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多与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甚至威胁生命。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在于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充分发挥各种疗法的效果,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注重治未病,强调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自身康复能力;而西医则注重症状和病理学的分析,依托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够综合利用中药、针灸、运动疗法和营养疗法等多种疗法,通过调理体内气血,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风险,延缓病情发展。

相较于单一治疗方式,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实现“阴阳调和,标本兼治”,更全面、更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未来糖尿病治疗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Me ii e dc n
胰 岛素抵抗 ( sl eia c , ) i ui rs t eI 是指胰 岛素 的外周 组 n n sn R 织及靶器官或靶组织 , 主要是肝脏 、 脂肪组织 、 骨骼肌对胰岛素 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 , 致正 常剂量 的胰 岛素产生生物学效
应低于正常水平 的一种异常生理状态Ⅲ是2 , 型糖尿病 (2 M) TD
【 e od] Isl rs t c ;Ptoeei l ia sn rm s lsictn h eerh o Ta ioa C iee K y w rs nui eia e a gns ;Ci cl y do e c s ao ;T e rsac f rdt nl h s n sn h s n a f i i i n
The Pr g e s o ns i Re it nc o pe 2 Di b t s o r s f I ul n ssa e f r Ty a e e
U n h L J C i p n We - u 上 a - ig
Int ne Mogl MeiM C l g,H h o,C ia 0 05 J n oa i dc oee o ht hn 10 0 l
[ bt c i i a h tf l o i e srsac o i t ig isl eia c I)to g rdt nlC ieemei n. A s at t s o i d fda t eerh frl he n nui rs t e( r ] e be g n n sn R h uh t ioa hns dc e a i i
h s mu t c a n l a l - h n e,mu t l k i l - i ,mut t re n l — e e d a tg f te c mp e e sv e ua in fr l he i g I i n l - a g ta d mu t lv l a v n a e o h o r h n ie rg lt o i t nn R. i i o g

于世家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治疗经验

于世家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治疗经验

于世家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治疗经验王宁,指导:于世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是导致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 ,T2DM )的主要机制之一,所谓胰岛素抵抗(IR )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机体对一定剂量的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状态。

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祖国医学并没有明确指出,一般认为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

于世家教授从事内分泌临床研究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很好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类型的糖尿病,而对于本病于师亦有其独到见解。

于师认为作为基本病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程中,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辛辣,加之怠惰懒动,或兼情志不遂,年老久病,劳欲过度所致。

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痰湿壅盛为标,也可见胃热炽盛,湿热内蕴等病理特点。

病变部位主要在脾。

临床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灵活化裁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化痰祛湿,标本兼治。

于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强调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从脾胃着手,补其不足,祛其有余,化其痰湿。

并将本病分为胃热滞脾,痰湿困脾两种证型,主张在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减轻肥胖患者体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采取清胃泻火,补气健脾,祛湿化痰的治疗原则,同时配合使用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糖,调脂等作用的西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降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痰湿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219-02收稿日期:2012-07-25作者简介:王宁(1984-),女,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分泌疾病。

2型糖尿病发生的根源可以归咎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

而胰岛素抵抗便是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

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3.2
[2]
Sowers JR,Fmhlich ED.Insulin and insulin blood
pressure
resistance:impact
Oil
and cardiovaseular disease[J].Med Clin North
Am,
2004,88(1):63—82.
[3]
陈思兰.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2:
4】3—416,
[4]
黎学松.2型糖尿病中医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J].辽宁 中医杂志,1998,25(8):345.
[5]
朱章志.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证型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的观察 [J].中周中两医结合杂志,1995,15(5):266—268.
[6]陆灏.84例NII)DM辨证分型与IRGlucagon的关系[J].辽宁中医 杂志,1998,25(9):387—389. [7] 丁学屏.非胰岛索依赖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高糖素、胰岛 素敏感性的相关研究[J].上海巾医药杂志.1999(9):18—20.

胰岛素抵抗(IR)是南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机 体对胰岛索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即胰岛素促进葡 萄糖摄取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 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o L¨主要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胰 岛素敏感性下降,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口J。胰岛素抵 抗及其继发的代谢紊乱是产生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症的共同发病基 础。现代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 病的一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也是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的特征之一。2型糖尿病是最具典型性的IR 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 研究的不断深入,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 理的研究意义逐渐深入,故为其针对性药物和治疗措 施的研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但目前I临床上尚缺 乏安全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故如何改善胰岛素抵 抗已成为国内外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 1有关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之中医学认识述要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近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 生发展机制的新论,其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素 问・奇病论》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T F 值 , 改 善 胰 岛 素 抵 抗 [ , 时 能 抑 制 T 、GL L C N一 可 同 C T 、D — 升 高 , 制 H L C降低 [ 。P 抑 D- H S可 降低 TD 2 M大 鼠体 重 、 e L eS 指数、R、 糖及 C I I血 P水平 , 加 I I 增 S 。结 论 : 芪 多 糖 可 明 红
维普资讯
一| 自
伸 盖 2 8 ‘ 0 年第2 卷第3期 Gnuo n TM 2 8 o2 N. 0 1 a u ao C ,0 11 o s Jrl f 0 V . 3
/… …
\ 一…
“ …… … … … \
一… … …… 。
的主 要 病机 。 冯建 华 [] 痰 活 血 法 治疗 2 糖 尿 病 I 患 z用化 型 R
者 3 例。 O 组方胰苏灵 : 瓜蒌 、 益母草、 黄芪、 荔枝核 、 茯苓 、 丹 参等 。 舌苔黄厚加黄连 ; 便秘加大黄 。1 / , 剂 d水煎服, 控制
饮 食 , 理运 动 , 药 8 后 , 有效 率 8 .% P . 5 。 合 用 周 总 6 7 ( <00 ) 季 聚 良等 [] 过 益 气 养 阴 活 血 化 痰 法 对 2型 糖 尿 病 胰 岛 素 3通 抵 抗 的 临床 研 究 , 察 中 药 益 气 养 阴 活 血 化 痰 法 对 2型 观
显 降低血糖 , 效控制体重 , 有 改善胰 岛素抵抗 ,P 能通 H S可
过降低血糖和调节血脂代谢减轻糖尿病大 鼠病情和延缓其
并 发 症 的 出现 ;红 芪 多 糖可 明显 改 善 2 糖 尿 病 大 鼠胰 岛 型 素 抵 抗 , 2型糖 尿 病 有 一 定 治疗 作用 。姜 淼 [ 选 用 临 床 对 有 效 的黄 连 、 人参 药 对 作 为 治疗 药物 , 察其 对 2型 糖 尿病 观 I R和 继 发 的 口 细 胞 功 能 损 害 的 影 响 , 讨 2型 糖 尿 病 探 “ 火 食 气 ”病 机 和 泻 火 解 毒 与补 气 扶 正 治法 的 治疗 作 用 , 壮 为 建 立 中医 药 治 疗 的 新理 论提 供基 础 , 为可 改善 2型 糖 认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胰岛素抵抗是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随着人们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其发病机理逐渐得到明晰,但由于胰岛素抵抗的病症很多,具体到每一种疾病其发病机理仍无法确认。

中医在进行胰岛素抵抗的分型辩证与治疗方面在过去十几年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研究学者可以根据相关的中医理论对胰岛素抵抗进行辩证与治疗。

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在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医关于胰岛素抵抗的发病原因,并以此配置各种中药对此病进行治疗。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中医药;临床研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所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

目前认为,IR 不仅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更是贯穿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线,是连结它们的纽带,为这些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胰岛索抵抗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医坛最热门的研究前沿之一。

中医学在治疗与IR有关的消渴病、眩晕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目前IR及其综合征是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制出多种新药,可有效改善IR胰岛素增敏剂等。

但就目前来讲,这些药物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

中医学重视从整体进行调节,特别是中药复方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符合现已公认的通过降糖、降脂、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因素的干预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原则,所以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方面有着广阔前景和一定的优势。

我国研究学者对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历时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结论。

以下将对这些研究进行探讨:1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理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仍未能完全阐明。

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所产生的胰岛素抵抗,其机理不尽相同,呈现出胰岛素抵抗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具有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且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西药和单用中药治疗,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展示了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IR的文献报道进行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西医结合治疗胰岛素抵抗(IR)是指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

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主,且贯穿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已成为防治糖尿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

此研究已成为当今的医学热点,现将人们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进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综述如下。

1 中西医发病机制1.1 中医对IR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经典理论中没有胰岛素抵抗的说法,但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此论述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中医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

将消渴病的病因归于五脏“脏脆”,开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之先河。

后世医家随着临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理论日趋完善,从情志、饮食、劳伤、外感等方面认识病因。

现代中医学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与脾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医学实质就是:脾精亏损下,脾运失司,机体吸收利用水谷精微功能障碍,正常之水谷精微不被吸收利用。

因此,饮食不节、过度肥胖之痰湿内蕴,情志失调之肝气郁滞,脾精亏损之脾运失司,脾运失司之机体失濡和阴虚火旺之病理状态,痰湿饮液、瘀血等实邪,均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状态的产生。

1.2 西医对IR病理机制的认识肥胖是胰岛素抵抗最为常见的因素。

肥胖通过两条途径引起其他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分泌炎症因子(肥胖炎,obesitis)和游离脂肪酸。

目前已知肥胖是一种亚临床性慢性炎症过程,脂肪组织分泌众多的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而引起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

炎症也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

胰岛素受体后的信号通路与炎症因子的信号传导存在交叉作用,非特异性炎症所产生的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IRS/PI3-K信号传导通路,是炎症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分子机制。

近年来发现脂肪细胞也是重要的炎症细胞,脂肪前体细胞在体内外可转化为类巨噬细胞,分泌许多炎症因子,通过血液和旁分泌的作用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胰岛素抵抗时炎症因子通过诱导IRS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阻碍IRS正常的酪氨酸磷酸化,导致IRS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能力下降,并减弱IRS激活其下游的PI3-K磷酸化,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下传。

另外,IRS 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还可增加IRS的降解,以及使IRS成为胰岛素受体激酶的抑制物。

这些胰岛素信号传导的缺陷,与高胰岛素血糖钳夹试验测定的在体胰岛素抵抗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体外实验已发现至少有八种激酶使IRS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其中六种激酶可被TNF-a激活,包括IKK、JNK、Akt、mTOR、ERK。

目前研究较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三条途径是:IKK/NF-kB、JNK、SOCS-3。

此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不同种族、营养、吸烟、精神因素及年龄增长等,也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

2 胰岛素抵抗的危害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它也是引起多种心血管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胰岛素抵抗不仅可以触发高血糖的发生,而且会使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过高(即高胰岛素血症),而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血脂代谢异常和血小板功能不正常等,这些方面都会导致造成全身血管管腔的狭窄,形成闭塞,导致血流不通畅,这样就会影响大血管,因此胰岛素抵抗是大血管病变发生和加重的根源。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目前已经有更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十余种代谢疾病相关,包括中心性肥胖、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脂肪代谢紊乱、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冠心病等。

胰岛素抵抗是这些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

3 改善IR的临床研究IR是T2DM的发病因素,是促使胰岛B细胞功能渐进性衰竭的主要因素,贯穿于T2DM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

3.1 脾虚痰浊型陈娟[4]等选取脾虚痰浊型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在基础治疗上加中药胰抗消胶囊(黄芪、白术、白芥子、太子参、莱菜子、紫苏子、葛根、黄连、黄精等),每次2粒,每日3次,于餐后口服,治疗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8周后,患者FPG、FINS、HbA1c、ISI明显下降,总有效率90.38%,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62.50%,40例,P<0.05)。

李惠林[5]等选取湿热蕴脾型T2DM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在基础治疗(糖尿病教育,严格采取糖尿病饮食、运动疗法等,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25-0.5g,每天3次,餐后30min 服用)加三仁汤(苦杏仁、厚朴各10g,法半夏、白豆蔻各15g,薏苡仁、滑石各30g,通草、淡竹叶各5g等),每天1剂,分2次(早、晚饭后1h)口服,治疗30例患者,3个月后,湿热蕴脾证候积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血脂等均有下降,总有效率93.3%,优于基础对照组(73.3%,30例,P<0.05)。

3.2 痰瘀阻滞型孔梅[6]等选取气滞血瘀型T2DM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黄芩、桑白皮、桑叶、桑枝各30g,生地黄、山药、当归各20g,赤芍15g)每天1剂,分2次饭前温服,联合口服常规降糖药,3个月后患者FBG、P2BG、FINS、GHbA1c及血脂、凝血指标均显著改善,治疗组降糖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7.88%、93.94%,显著优于基础对照组(65.52%、55.17%,35例,P 闫奇[7]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加味桃仁承气汤(桃仁10g,大黄6g,生山楂15g,黄芪20g,芒硝6g,生地黄9g,黄连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加用原西药降糖药美康片、二甲双胍片治疗T2DM患者28例,疗程3个月,患者FBG、P2BG、HbA1c、FINS、ISI均下降,总有效率90.5%,优于对照组(73.2%,17例,P<0.05)。

3.3 阴虚型童蓓丽[8]等对照研究基础治疗(糖尿病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情绪及心理治疗、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片,2片,每日3次)加自拟养阴清热活血消脂化浊汤(黄芪、黄精、女贞子、玉竹、葛根、虎杖、丹参、当归、陈皮、白术、山楂、枳壳)治疗T2DM患者50例,8周,总有效率为78%,在降低血糖、空腹胰岛素、改善胰岛素释放率、胰岛素敏感指数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基础治疗对照组(58%,50例,P<0.05)。

李惠林[9]等采用区组随机观察化方法进行分配分组,对照观察基础治疗(西药口服西格列汀)加滋肾降糖丸(生地黄、熟地黄、黄芪、怀牛膝、黄精、骨碎补、五味子、淫羊藿、龟甲、鳖甲、砂仁等)三餐前口服,每次6g,治疗30例T2DM患者,14周后患者血糖、血脂及HbA1c显著降低,优于单纯西药组和单纯中药组(各30例,P<0.05)。

3.4 阳虚型阮永队[10]等根据中医辨证将证属脾肾阳虚T2DM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基础治疗加服温阳健脾汤(熟附子15-30g,生黄芪30g,干姜1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6g,白术15g,云苓30g,熟地30g,山茱萸30g,山药15g,吴茱萸10g,当归15g,柴胡15g,白芍15g,鬼箭羽15g)每天1剂,分2次服,8周后观察70例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和血脂水平的改善,总有效率为81.43%,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62.86%,35例,P<0.05)。

邱昌龙[11]等选取60例2型糖尿病脾阳虚型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常规治疗组(罗格列酮4mg,每日1次)加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桂枝20g,炙甘草20g,白术15g,西洋参15g,干姜15g,黄芪15g,半夏15g,桃仁15g)水提剂,2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71.4%,P<0.05)。

以上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中药或西药治疗效果,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4 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随着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的进展,中西医结合对IR研究在临床和实验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①缺乏统一的诊断纳入与疗效评价标准,故造成治疗的总有效率不够准确。

中医辨证方法上,依据标准不一,不够准确,有的甚至没有进行辨证分型便纳入临床研究,因而其治疗结果的误差较大,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规范,统一诊断纳入及疗效评价标准,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②对指标的观察缺乏深度,且相对单一。

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很多,但由于受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未能选择其他可靠的指标。

③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部分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其实验研究相对缺乏。

应当应运用现代先进的药理学方法(血清药理学和分子药理学),深入探讨中药复方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12],充分利用人才、设备、新技术以便能够更加系统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胰岛素代谢的机理及相关环节的效应。

④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改善IR作用的观察,改善IR后受益研究局限,缺乏对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用研究[13]。

虽然目前尚存在不足之处,但大量的研究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优势的初步做法,启迪人们进一步开展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相信中西医结合在改善IR方面发展的前景良好,现代中医药产业优势也将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1] 袁宪章.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痰湿论治的认识[J].内蒙古中医药,2002,5(1):24.[2] 林山,李灿东.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西医病理机制研究现状[J].福建中医药,2009,40(4):63-64.[3] LEINONEN E,WIKLUND O,HURT CAME JOE,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adiposity correlate with acute Phase Reaction And 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type 2 diabetes[J].The roscle rosis,2003,166(2):387.[4] 陈娟,沈海萍,阎纳新.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70-71.[5] 李惠林,刘玲,赵恒侠,等.三仁汤治疗湿热蕴脾型肥胖2 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6):108-110.[6] 孔梅,杨广山,邝昊宇,等.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4):8-11.[7] 闫奇.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1):79-80.[8] 童蓓丽,仇年芳,谢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5):27-28.[9] 李惠林,程波敏,尹霖,等.滋肾降糖丸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5):95-98.[10] 阮永队,陈红梅,莫冰泉,等.中医温阳健脾法与降糖药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阳虚患者70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3):184-186.[11] 邱昌龙,杨晓溪,赵舒,等.桂枝人参汤加味对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干预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6):717-720.[12] 吕圭源,刘赛月.中药抗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2005年浙江省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1-3.[13] 武文慧,李彩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刊,2010,16(4):11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