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艺学:视域、范式与文本
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
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作者:鲁枢元张雅玲来源:《鄱阳湖学刊》2019年第01期编者按:生态文艺学是选取现代生态学的视野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批评、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侧重点在于探讨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艺术中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生态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鲁枢元教授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他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已出版著作近二十种,代表作有《创作心理研究》《超越语言》《精神守望》《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空间》《心中的旷野》《陶渊明的幽灵》《文学的跨界研究》(共三卷)以及英文版著作The Ecological Era and Classical Chinese Naturalism:A Case Study of Tao Yuanming等,主编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等,并主持編印《精神生态通讯》《生态文化研究通讯》,曾荣获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柯布共同福祉奖”(美国)等。
美国当代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称赞他为“中国生态批评里程碑式的人物”,“柯布共同福祉奖”授奖词中称他为“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在下面的访谈中,鲁枢元教授回顾了自己治学生涯的点滴,分享了生态文艺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
他认为,人类的文学活动是一个系统,文学理论研究也是一个系统,仅仅把这个系统放置在人类社会的框架内进行考察是不够的,文学研究的空间应该扩大到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来。
对于人文学科而言,他相信研究的前提是人的自由意志、自然情性,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
张雅玲:海德格尔曾说,文学艺术就是那“田野中开花的树”。
树为什么要开花?因为它是开花的树,那纯粹是源于生命的自性。
回顾您三十多年的治学生涯,您正似这样一棵饱含生命汁液的树,您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及生态文化等领域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可谓您这棵树上开出的灿烂的精神之花。
文艺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文艺生态论——文艺生态学纲
I文学文艺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z —以《文艺生态论—文艺生态学纲要》为例昌切陆丽霞Z摘要:本文从吴济时的新著《文艺生态论——文艺生态学纲要》引出并讨论文艺生态学研究 的方法论问题。
该著以“天人合一”说总括文艺生态系统,以生物生态类比文艺生态。
“天人合 一”与“天人相分”相对,原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分属于不同的思维系统,用来研究文艺生态学 这种在“天人相分”思维模式中形成的现代学科显然是不合适的。
文艺生态也不同于生物生态,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依托社会,后者仰赖自然,各有各的运行规律,机械地——类比,难免股 柱鼓瑟之嫌。
文艺演化的历史和现状证明,决定文艺“进化”的是“人择”而非“天择”。
,关键词:文艺生态学;方法论;天人合一;类比,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7 )03-0067-05,不言而喻,探取文艺生态学源头的一个必要前 提,是探明文艺的起源。
文艺的起源不是一个新鲜 的话题,历来的解说多种多样。
现成的种种解说,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之类,不是着 眼于天(客体),就是着眼于人(主体),都是从单 一的视角溯源,归源于单一的存在。
这在统观天 人,主张在天人互动的辩证关联中溯及文艺源头的 吴济时看来,都不大可靠,不足以取信。
“天人合 一”与“天人相分”相对,一向被用以区分中西文 化。
可见“天人合一”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从大 量中国古典作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在“元典”如 《周易》,儒家经典如《礼记》,以及众多有名的史 籍文论中,都不难找到相关的论述。
吴著《文艺生 态论——文艺生态学纲要》在导论部分说明,《周易》视自然为一大活的生命体,认为“三才(天、地、人r相融互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古人在 观察、揣摩天地万象及其运转的过程中,发现天地 万象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状态有着—对 应的关联,因而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
由天人交通看文艺的起源,任何单源论无疑都是片面的,根本站不住脚。
生态文艺学参考书目
国内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系列参考书目生态文艺学、生态文学姜澄清著:《艺术生态论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鲁枢元著:《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曾永成著:《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王诺著:《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龙娟著:《环境文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杨素梅、闫吉青著:《俄罗斯生态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王诺著:《生态与心态——当代欧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王志清著:《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盖光著:《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齐鲁书社2007年出版。
汪树东著:《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薛敬梅著:《生态文学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孙燕华著:《当代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台湾自然写作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戴桂玉著:《后现代语境下海明威的生态观和性属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鲁春芳著:《神圣自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姜澄清著:《中国艺术生态论纲》,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吴秀明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王静著:《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南宫梅芳等著:《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
申富英著:《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刘青汉:《生态文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曾莉著:《英美文学中的环境主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耿纪永著:《生态诗歌与文化融合:加里•斯奈德生态诗歌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杨亦军:《阿凡提“话语”:空间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视域》,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生态审美视域中的当代文学的自然生命
寻常的价值和意义。综观 当代文学 中的 自然生命, 其生态
审 美的意 义大致 表现 为确 证 自然生 态 的 主体 性 、 建构 人 的
事情》 里看到的那些蚂蚁 、 麻雀 、 胡蜂 、 蜘蛛、 啄木鸟 、 甲虫、 江河湖海 、 白桦、 栗树 、 麦子 , 还有季节轮换 、 气候变化 , 日出
居 , 自然 为 “ 视 为我 之 物 ” 。但 在 生 态 审 美 视 域 中 , 自然 生 态却不 是以人 类中心 主义 为审 美 立场 的 “ 人化 自然 ” 而 是 ,
水平地叠砌着的” 冰大坂 ( 张承志《 大坂》 , )那喷发着 火焰 般热力的磅礴大海( 邓刚《 迷人的海》 , )都在生态审美视域 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倚重和礼遇 , 成为了人类尊重的对象。
它从物质性的存在转变为了精神性存在于在尊重确证自然生态的生命性的文学作品中除了如万方数据生态审美视域中的当代文学的自然生命上所举的自然生态作为角色或主角出现直接张扬自然生环中走出来重新摆正自己与自然的位置重新唤起与非人命本身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情形还有或隐或现地将自类的自然世界的内在情感寻找人类与自然重归于好的新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相对举的模式
是有待人们去改造的物质实体, 而是有待于人们去领悟的
精神实 体 。 这种 自然生 态 主体 性 的 给 予 , 最 终 目的在 ” 其 于更 为久远地 去保 持 人在 世 界 中的 生 态主 体 性 , 因为 确证 自然 生态的主 体性 , 造与展现 自然 生态 的生 命性 , 于人 塑 对 的生 态情感 的陶冶 、 态道德 的造就 具有 巨大的影 响 力。 生
这 三个层 次。文 学 的这种 生态 审美意 识传递 出入 类 维护 生态 和 谐 、 稳定 和 持 续 的 自然 存在 , 以利 于人
生态文艺学
生态文艺学生态文艺学是一种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它致力于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艺术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响。
生态文艺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探索方式和文化实践。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探讨生态文艺学的基本概念、意义和应用。
一、生态文艺学的基本概念生态文艺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它涉及文学、艺术、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文艺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探讨如何在社会和自然之间建立平衡和谐的关系。
从文艺领域的角度来看,生态文艺学注重文艺创作与环保理念的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作品。
生态文艺学的基本概念体现了生态学和文艺学的互通性,旨在通过文艺作品表达环保理念,引导人们更加关注和珍视自然环境。
二、生态文艺学的意义生态文艺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传达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国家纷纷加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而生态文艺学的理论和实践是向公众灌输环保理念的重要手段。
文学、艺术作品把环境问题和自然美景融合在一起,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具有可持续性。
通过生态文艺学的宣传和实践,可以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生态文艺学的应用生态文艺学在实践中应用广泛,它既是一种思想引导,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首先,生态文艺学在影视、文学、音乐、戏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些电影作品如《千与千寻》、《机器人总动员》等,通过展现动人心魄的故事和画面,让观众深入理解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拥抱和谐的生态观念;其次,生态文艺学的应用还可以推动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
例如,苗族亲情文学、土家族传统民间音乐等地方文化,都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密切相关,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推动文化传承,而且也给友善环境的创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生态文艺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提纲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提纲摘要:生态批评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引入生态视角,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虽然是一种新的批评潮流,但它赖以存在的生态思想资源却非常丰富.悠久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略)方传统的、特别是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文化思(略)富了当代生态批评理论.这些宝贵的生态思想资源,显示出生态批评深厚的思想理论底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态批评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如何被表达?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文学文本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略)人类思想、文化、模式影响的?等等。
生态批评不仅要研究所有生态文学作家和作品、所有作品具有生态意义的部分,而且还必须对已有的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和重新评价.(略)学的创作,生态批评则凸显出它对文学创作的引导(略)融入生态思考的文学批评、创作,将把提升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有效地缓解直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保证生态平衡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最为神圣的使命。
ﻭﻭEcocritici is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literatureand natural environmen(omitted)ecological perspective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lthoughit is a brand—new litera(omitted)ci ,itisrich in ideologicalresources. China, with its long—standing(omitted)y and traditionalculture,embraces ab(omitted)logical andcultura lideologies. Furtherre, theecological andcul tural ideologiesinwestern traditional works, especially inMarxi sclassic(omitted)iched conte mrary ecocr。
生态文明视域内的生态文学
仅 以人 类 的利 益为 唯一价 值取 向作 为判 断尺 度 的 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浓 厚传 统文学 。 生态文学 着力考 察和表现人与 自然之 间的关系 。人本主义 的 “ 人定
胜天物竟天择 ”和 “ 控 制 自然奴役 自然 ”将 人与 自 然的关系看 成是冲 突的敌对 的、改造 与被改造 的关 系, 这种 世界观乃是人类根深 蒂固的狭隘的唯我独
融入经济建设 、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 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 中国,实现 中华 民族 永 续发展 。 ”随着 知识 经济 和科 技进 步 的长足 发
展 ,世 纪之 交 的全 球 范 围 内 出现 了 一 系 列 公 共 卫 生
革 命 以来 的人类历 史 中却不被 理解一一 钟声 企 图 获 取人类 的眷顾 ,却始终难 以穿透 心灵对 历史 的冷
神 在 生 态领 域 的 基 本 态度 。人 文 力 量 与 科 技 力 量 互 动 起 来 , 形 成 一 股 合 力 ,把 世 界 的绿 色染遍 每 一 个 精 神
角落。值得 称道的是 ,当今 中国和世 界上 ,已经召开过无数 国际会议 和研 讨会 ,力求把 生态 自然的观念更
加 深 入 人 心 ,形 成 强 大的 舆 论 力量 , 为全 面促 进 生 态平 衡 和 和 谐 世 界 作 出贡 献 。 关键词 : 生 态文 明 ; 生 态 文 学 ;生 态批 评
长城,以呵护脆弱 的人类生存家 园。鲁枢 元在 《 百 年疏漏一一 中国文学史书写 的生态视阈》一文 中指
出: “ 文学不但是人学 ,同时也应 当是人与 自然 的 关系学 、人类 的精神 生态学 ,文学史的书写也应 当 充分展现人与 自然 的关系。”。 。 J ( H 文学作为 人类 精神 的检测仪 ,必须直面生态环境恶化 的现状 并做
生态文艺美学
生态批评第三波:生态文艺美学威廉·鲁科特(William Rueckert)于1978年发表了题为《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实验》一文,首次在论著标题中使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并试图通过“将诗歌与生态学结合起来”而创立一种“生成性的诗学”。
这可以视为生态批评正式产生的明确标志。
有学者将从那时开始的30余年的生态批评发展历程概括为“两波”:第一波以自然写作为研究取向,第二波则将环境概念由自然环境扩大到城市人建环境,开始关注生态正义或环境正义等新的问题。
我们可以设问:生态批评是否已经出现了第三波?如果是,它应该是什么?一、两种“生态批评”2009年11月4-6日,土耳其哈希坦普(Hacettepe)大学和安卡拉(Ankara)大学联合举办了该国首次生态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生态批评的未来:新的视野”,来自26个国家与地区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我应邀担任这次研讨会的科学委员会委员并与会发言,有幸聆听到会议主办人之一、土耳其哈希坦普大学瑟普尔·奥珀曼(Serpil Oppermann)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生态批评的未来:第三波》。
该学者认为,最近的生态批评理论主要关注场所(place)、新生物区域主义(neo-bioregionalism)和地球行星性(planetarity),她本人则倡导“生态中心的后现代理论”(Ecocentric Postmodern Theory),认为这种理论构想可以向我们提供更加富有生态取向的讨论策略,能够终止存在领域的本体论分隔而走向一种综合的现实模式,等等。
生态批评的第三波真的应该是这样吗?根据我的阅读印象,国际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生态批评”。
第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可以被简洁地定义为“在全球性环境危机意识激发下、对于文学与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是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生态文化批评”(Ecological Cultural Criticism),它采用生态意识和生态视角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评析,侧重考察某种文化对于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于环境观念的文化构建。
生态语言学视域:语言与生物生态的必然统一
生态语言学视域
生物生态的必然统一
。斯 蒂 芬 ・ 考利 文 周 文 娟 译
【 摘 要 ] 本 文 以格 雷戈 里 ・ 贝特 森 的心 智 与 自然 统 一说 为理 论 基 础 , 探 索 生态 语 言 学 如何 将 研 究重 点 从 对 语 篇 的 关注 , 转 向对 人 类 和 生 物 世 界 的 双 向联 系 . 即对 影 响 生 物 生 态领 域 的语 言 、 个 体 能 动 性 和 集 体 能 动 性 的深 切 关 注 。人 类在 生命 发 展 史 上 通过 社 会 控 制 模 式 和 个 人 生存 技巧 改 变世 界 , 因此 , 人 类 既是 集 体 能 动
存发 展 , 成就人性 。 因此 , 本文 中我 的观点非 常 明 确: 人 类是生物 生态 ( b i o — e c o l o g y ) 不 可或缺 的一部 分。 当然 , 我们要成就独一无二的 自我 , 就必须依赖 物质 能量 、 身体 以及生物 世界 的持续波 动 , 即生物 体( t h e l i v i n g ) 的动态发展机 制 。因此 , 生态语 言学
的 实体 ( 1 a n g u a g e a n d d i s c o u r s e a s a u t o n o mo u s o r s e l f -
c o n s t r a i n e d e n t i t i e s ) , 而是要 思考语 言和语篇如何促
L a n g u a g e 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 g t  ̄。
[ 译者简 介 ] 周文娟 , 内蒙 古工业 大学外 国语 学院讲 师 , 丹麦 南丹 麦大学语 言 交流 系访 问 学者( 内蒙古呼和 浩特
生态文学教学教案
生态文学教学教案教案名称:生态文学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文学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 掌握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代表作品;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文学创作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一、生态文学概述1. 介绍生态文学的定义和内涵;2. 解释生态文学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的关系;3. 分析生态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二、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1. 回顾生态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分析生态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3. 探讨生态文学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三、生态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介绍1. 选取一些经典的生态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解读;2. 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态问题的启示。
四、生态文学的教育意义1. 分析生态文学对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作用;2. 探讨生态文学如何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然;3. 指导学生通过创作、阅读和批评实践,培养环保意识。
五、生态文学的创作实践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来激发创作灵感;2. 指导学生用生态文学的表现方式创作作品;3. 组织展示和交流,激发学生对生态文学创作的兴趣。
六、生态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 介绍生态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2. 分析生态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方式;3. 培养学生对生态文学作品的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法:通过讲授生态文学的概念、发展历程、重要代表作品等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生态文学的理解。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生态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3. 创作实践法: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实践,提高对生态文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态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生态文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鼓励学生通过作品创作、撰写评论等方式进行个人评价和表达;3. 定期组织生态文学作品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4.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质量,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摘要】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分支生态文体学则聚焦于语言在环境中的应用与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理论基础,然后深入探讨了生态文体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以及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联系。
着重讨论了生态文体学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通过对生态语言学和生态文体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态语言学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更加关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推动社会文化向着更加环保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文体学、定义、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社会文化关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学科属性、重要性1. 引言1.1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生态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包括了生态语言学和生态文体学两个主要分支。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环境变化,探讨人类如何通过语言与自然环境互动。
生态文体学则着重于研究文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中如何呈现自然环境与生态议题。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在于其跨学科特性,既涉及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又涉及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生态文体学作为生态语言学的分支,更是融合了文学研究和环境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通过研究语言与环境关系,生态语言学和生态文体学为我们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语言学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的研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的关键之一。
2. 正文2.1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在环境中的运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
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
在对数千年生态思想和数十年生态文学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文学最基本的特质——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
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
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大都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仅仅当作工具、途径、手段、符号、对应物等等,来抒发、表现、比喻、对应、暗示、象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里的花和鸟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用作工具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写法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文学里的一种典型表现。
生态文学家非常反对人类纯功利地、纯工具化地对待自然。
生态文学的核心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将所有以工具化的态度和工具化的方法对待自然的文学排除在外。
这一核心特征使我们能够在生态文学作品与非生态的描写自然的作品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
“环境文学”一术语的最大问题在于隐藏在它下面的思想。
它的逻辑起点不是生态整体主义、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生态文艺学
《生态文艺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15021)一、课程说明(一)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程(三)课程性质与任务:《生态文艺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专业选修课,是《文学理论》、《美学》和《西方文论》的提高、拓展课。
主要讲授生态文艺学的发展历史、学科与思想资源、理论范式、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的研究个案等,重点了解生态文艺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理论范式和批评方法。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生态文艺学》为时代催生的新兴交叉学科,还处在生长完善过程中。
该课程通过介绍生态文艺学的最新发展形态和理论范式,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状况,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既锻炼学生的科学态度,普及生态意识,又提高对世界的人文关怀,深化文艺学学科的时代精神。
《生态文艺学》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部分课堂讨论,以掌握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为主,辅以创新性的思考,帮助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天地,切实使学生做到激发热情、培养兴趣、掌握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启迪智慧。
(五)先修课程:《文学理论》、《美学》、《西方文论》(六)学时、学分数:36学时2学分(七)教学方式及设施要求: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八)考核方式与要求:采取撰写小论文考查或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80/100,作业占总成绩的20/100。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时分配表(二)各章节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走向生态时代的文艺学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生态文艺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基本结构与精神,明确学习方法,了解参考书目。
重点与难点:生态文艺学的产生背景,生态文艺学的基本精神。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1.世界走向生态时代2.生态学的人文转向3.生态文艺学的产生4.生态文艺学的基本结构5.生态文艺学的基本精神6.生态文艺学的学习方法7.生态文艺学的参考书目思考题(作业):课后作业:选择参考书目中的1-2本书精读第二章生态文艺学的学科资源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生态文艺学的多学科交叉性质,了解文艺美学家族、生态学家族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族基本的学科内容及其对生态文艺学的支撑。
生态文学理论视域下文学伦理与审美书写的困境和方向
生态文学理论视域下文学伦理与审美书写的困境和方向徐春捷摘要:文学作为世界生活的特定象征,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始终扮演着先锋角色。
也可以说,生态文学作为新型的文学样式,正是在对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中诞生的。
就中国书写的发生和发展来看,无论是中国古代书写,还是现代书写,始终围绕着伦理和审美两大核心理念展开。
格非在《望春风》中通过构造儒里赵村这一叙事空间,具体探究了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迈进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及美学断裂。
格非并未过度哀叹农耕社会的颓败和衰亡,而是通过对故乡的美学凝望,建构起具有生态意识的诗意伦理,即格非将审美与伦理归置并用的叙事理念,不仅与生态文学批判理论的视域不谋而合,而且为中国未来生态书写的方向提供了伦理准则和美学经验。
关键词:《望春风》;格非;生态文学;伦理;美学近年来,中国的生态文学批判理论得到了空前发展并日趋成熟,但在实践书写方面,较之于欧美自成体系且规模庞大的生态文学作家群落,不免相形见绌。
这种困境集中体现在中国生态文学书写理念构建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对生态审美与生态伦理思考不足,或者说对生态文学中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认识不够。
①其中,生态伦理在驳斥人类主宰自然观念的基础上,主张自然事物也是道德共同体,各种事物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在生态文学中表现为对传统道德的冲击和重构上。
而生态审美作为对生态道德进行艺术批判的理论,是文学对自然生态与自身之间动态和谐关系的审美性关注,在生态文学中表现为对现代审美的哲学凝思上。
②格非在其小说《望春风》中将现代生态问题放置到世纪之交的乡村社会现实里,试图融合乡村荒野之中蕴含的美学理想与文明入侵之后觉醒的生态伦理,并以此勾勒出既具有诗意栖居意味又具有生态理念性质的精神乐园,为中国生态文学写作提供了新的批评文本。
一生态文学理论的批判中心与书写要素1970年代发展至今,中国文学理论发生转折性变化,其间既具有居于话语中心的喧嚣,也具有跻身于话语边缘的孤寂。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探讨语言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它集语言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之长,对人类语言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释,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为环保、文化保护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
生态语言学的分支生态文体学关注的是语言使用和言语行为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即一种研究文本及其背景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是对生态环境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发展当地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研究。
生态文体学分为文本语言生态学和生活语言生态学两种类型。
文本语言生态学将重点放在文本及其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上,探讨文本语言中词汇、短语、结构、主题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生态要素之间的关联。
生活语言生态学更着重于考察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旨在探讨不同文化、社会、地区的生态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在这一分支下,可以研究的问题包括方言、社会语言、语言政策、语言维权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生态文体学细分为以下三个分支:第一,语言濒危与语言保护。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各区域文化交流的增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很多语言濒危现象。
许多语言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些语言的消失会对世界文化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保护濒危语言及其语言生态系统成为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三,语言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生态文体学研究了语言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在自然环境中,每个物种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同样,语言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各种方式自我调整,适应不同的环境、人口和文化的需要。
综上所述,生态文体学作为生态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在保护语言、研究文化、构建语言生态系统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研究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旨在理解语言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如何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的多样性与语境、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生态语言学可以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生态文体学。
生态文体学是研究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描述和表达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生态文体学分析语言在环境中的使用,并试图了解语言对环境的认知、反应和塑造。
通过研究不同文体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生态文体学可以揭示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生态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对不同文本和媒体的语言分析,以及对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词汇、句法和语义结构,探究语言如何反映环境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研究者还可以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习惯,以及他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生态文体学也包括对流行文化、公共传媒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语言对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行动的影响。
生态文体学的应用领域广泛。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环境,通过分析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背景,揭示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
生态文体学还可以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语言和文化传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后 期 以来 , 着 国人 生 态 意 随
化 。科 技 的迅 猛发 展 及其 带来 的经 济增 长 大大 提高
识 的增 强 , 中 国 , 眼 于 以文 艺 形 式 对 人 与 自然 、 在 着 人 与社 会 、 与 自身精 神 关 系进 行 生 态 伦 理 审视 的 人 文艺 作 品逐 渐 浮 出水 面 , 走 上 前 台。作 为对 这 一 并
卡逊 , 德国作家麦 瓦尔 特和加拿 大作 家莫 厄特等人 是 这 一文 艺思 潮 的积 极参 与 者 。他 们 的作 品通 过对 动 、 物 的细 腻描 写 , 植 对人 类社 会 与 大 自然关 系的生
态伦理 展示 , 一方 面激 发 了无 数 西 方 人 对 自然 的关
爱 之 情 , 一 方 面 又让 人 体 会 到在 生 态 环境 日益 破 另 坏 的现实 面前 , 们 无 法 回归 大 自然 的无 奈 。 在这 人
约产生 于 一百 年 之 后 的 2 0世 纪 中 叶。 此期 由于 两
次世界 大 战 的爆 发 , 整个 世 界 蒙上 了 一 层 沉 重 的 给
阴影 。人 们 在 反 思 工 业 文 明 带 来 的 负 面 效 应 的 同
时 , 开始 越 来 越 深 入 地 反 思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正 也 是 在这 样 的历 史 背 景 下 , 们 从 根 本 上 提高 了生 态 人
到 了工 业 文 明与 自然 之 间 的 尖 锐 矛 盾 , 呼 吁 正确 并 处 理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关 系”1 P ) 法 国作 家 卢 梭 , 【 (1 。 ] 5 英 国湖 畔派 诗人 华兹 华斯 , 奥地 利诗 人 里尔 克 , 以及 美 国浪漫 主 义作 家 亨 利 ・ 卫 ・ 罗 和 赫 尔 曼 ・ 尔 大 梭 麦 威 尔等 是较 早 具 有 生 态 意 识 的 作 家 , 这 还 只是 生 但 态 文 艺 的孕育 阶段 , 们产 生 的影 响 有 限 , 际 上 , 他 实
V0 . No 3 121 .
Jn 02 u .2 0
生态文艺 学 : 域 、 视 范式 与文本
彭松 乔
( 江汉 大学 人 文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0 1 ) 30 0 摘 要 : 生态文艺 学” “ 作为一 门新 兴文艺学科 , 于学者们所存 在的视域 差异及遵循 的 学术 范式不 同, 由 其预 构
意识 , 于是一大批关注人类生存境遇 、 关注人与 自 然
关 系 的生 态 文学 应运 而 生 了 。美 国作 家 利 奥 波 德 、
为学 科 的观 照 系 , 态 文 艺 学 主要 在 两个 维 度上 展 生 开 。在 时 间维 度上 , 们往 往侧 重 于进 行 分段 研究 , 他 将 其上 限标 定 在 l 纪 中期 。认 为在 这 一 时期 , 9世 随
的文本存在 着很 多可写的形 式 , 这本 在人 们 的意料 之 中。然 而 , 学科 的发展 来 看 , 从 这种 状 态毕 竟是 一种 不 利 因 素 , 们应该对之进行 必要的检视 , 我 使它朝 着理 想的文本模 式发展 。
关 键 词 : 态 文 艺 学 ; 域 ;范式 ;文 本 生 视 中 图分 类 号 :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6 5 (0 20 —0 90 1 0 A 10 — 12 2 0 )30 2 —6
动不 居 特性 , 种 话语 生 成 机 制本 身 就 为 这 一 学科 这 预设 了各种 不 同 的 视 域 。概 括 说 来 , 目前 国 内 学 者 对这 一 学科 普遍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的视 域 : 生 态 学视 即
域 和人 类学 视 域 。 首先 , 们 来 看 看 生 态 学 视 域 。 以这 个 视 域 作 我
有鉴 于此 , 文 愿在 此 就生 态文 艺学 的视域 、 式 与 本 范 文本 进行 初 步检 讨 。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文 艺 学 学 科 , 态 文 艺 学 产 生 生 于全 球生 态 环境 受 到严 重 破 坏 , 态 问 题 越 来 越 引 生 起人 们 强烈 关 注 的现实 语 境之 中。 由于人 们认 识 问 题 的角 度不 同 , 考 深 度 的 差 异 以 及 现 实语 境 的 变 思
很 少有 人 注 意 到 他 们 作 品 中蕴 涵 的 深 刻 的 生 态 思 想 。而 作 为一 种 引 人 注 目的 文 艺 思 潮 , 态 文艺 大 生
虽然 这 在一 门学 科 的草 创 过 程 中是 在 所 难 免 的 , 但 从 学科 的 建设来 看 , 种状 态毕 竟 是一 种 不利 因素 。 这
了人们 的劳动方式和生活层次。“ 但是 , 由于资本主
义 制度 本 身所 固 有 的 矛 盾 , 们 也 造 成 了大 量 严 重 它 的后果 , 最 突 出 的表 现 是 加 剧 了人 对 自然 的掠 夺 其
和破 坏 。 当时 , 当绝 大 多 数 西 方 人 陶醉 于编 织 工 正 业 文 明 的美 梦 的时候 , 些敏 锐 的文 学 家 、 一 思想 家看
文艺思 潮 的理 论 回应 , 艺 学 界 有 关 建 立 一 门生 态 文 文艺 学 的讨论 也 日趋 成 为 热 门话 题 。但 由于各 人对 这一 问题 所存 在 的视 域 及 遵 循 的学 术 范 式 不 同 , 实 际 上 , 们 所言 说பைடு நூலகம்的生态 文 艺学 存 在着 很 大 的差异 。 人
维普资讯
第2 1卷 第 3期 20 0 2年 6月
江汉大学学报 ( 文社会 科学版 ) 人 Ju lo J nhnU i rt( u ai sn oi c ne) oma fi g a n e i H m nt d c l i c a v sy i a S aS e s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