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过度规模与卫星城政策
怎样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
怎样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现代城市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随着经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大城市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始终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国已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人口也在高速增长,但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不能简单判断我国的大城市已经太大。
对于特大型城市,不能简单从统计上的总人口数量得出其规模过大的结论。
中国的城市是按行政辖区来定义的,特大型城市(特别是直辖市)的面积都非常大,严格说来是城市群而不是单个城市。
在做比较时,必须区分核心城区、市郊和卫星城。
我们将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作为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地区与东京和纽约进行比较。
数据显示,如果简单地计算上海、北京和广州的人口密度,这几个城市的人口密度明显低于东京、纽约,但辖区面积远远大于东京和纽约。
我们特别计算了与东京、纽约面积大致可比的北京、上海、广州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结果发现,北京和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基本上相当于东京和纽约的密度,但广州的人口密度还较低。
如果将东京圈作为比较对象,则北京辖区、上海加苏州、广州加佛山在面积上分别与东京圈大致相当,可以看出,上海加苏州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已经与东京圈相当,而北京辖区和广州加佛山的人口密度则仍与东京圈有明显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来自于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
城市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于发展大城市的忧虑是“城市病”,主要体现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犯罪三个方面。
但不能简单认为“城市病”与人口密度正相关。
从北京2009—2010年间的区级数据能够看出城市发展的得与失。
一方面,人口密度更高的区,平均工资明显更高,失业率则更低,显示出人口集聚对于提高居民收入和创造就业的效应。
进一步考察人口密度与犯罪率和环境指标的关系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犯罪率较高。
在环境方面,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度更高,而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空气质量较差。
卫星城
卫星城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卫星城的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这是卫星城卫星城发展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
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其实也是所谓的逆城市化,也就是郊区城市化。
卫星城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一)工业城:即半独立式郊区城镇,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
(二)生活城:即“卧城”,主要是居民住宅区以及相应的文娱生活服务设施。
卫星城的名词解释
卫星城的名词解释卫星城,是指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一个独立城市,它通过交通网络与大城市相连,同时也是大城市的一个重要支援区。
卫星城的出现多源于大城市的扩张需求,以及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作为与大城市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卫星城既具备了便利性,又享受到了大城市带来的各种资源和机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卫星城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卫星城的发展背景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功能的扩张,而传统的城市空间往往存在限制。
因此,大城市选择在附近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压力并引导人口和经济向外围地区扩散。
卫星城首先是为了解决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和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而建设的。
其次,卫星城还能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到这些城市进行发展。
二、卫星城与大城市的联系卫星城通过交通网络与大城市相连,使得居民可以方便地在两地之间往返。
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卫星城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
同时,大城市也可以通过向卫星城输送消费能力和人口,从而推动卫星城的经济发展。
三、卫星城的特点卫星城的建设通常需要规划和考虑诸多因素。
首先,合理规划卫星城的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十分关键,要根据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和人口需求来确定发展方向。
其次,卫星城的发展要建立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此外,卫星城也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周边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四、卫星城的挑战和机遇卫星城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规划和用地供应的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城市扩张造成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其次,卫星城还需要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问题,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卫星城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使得它具备了自主发展的潜力,可以通过战略规划和创新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总结起来,卫星城以其与大城市的紧密联系和综合发展的特点而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控制大城市的方针措施及弊端
,
还 因近 年
来 城 市化进程不 断加 速 特别是 流 动人 口 的 日
益 增 多 使城 市人 口 膨 胀过快 长 期 以来 从 统 计
, ,
们在 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 展 中起 着不 同的作用 二 是 流人 大城市的人 口 结构 和 渠 道 同流人刁 城市
, ,
。
。
、
、
部 门 到规 划 部 门 都 只 考 虑 户 籍 人 口 的用 地需
,
,
城 市发 展 方针 这 个 方针 的正 式提 出虽 是 在
年代初 其渊源 却 由来 已 久 它 的形成 有 其特定
, ,
。
于 本 已 不 堪 重 负 的 城 市基础 设施 无异 于 雪上加
霜 加 剧 了供需 矛 盾 二是环 境 污 染加 重 供 粮
, ,
、
的历 史 背景 和 社 会 经 济及 政 治方 面的根 源 并
而 还 有所 加 剧 据统 计
。
,
年至
,
年全 国
”。
城 区 每 天 上 下 班往 返 于 中心 城与卫 星 城之间
, ,
耕 地平均 每年减 少
、
万 公 顷 其 中乡 镇 企
“
,
不 仅没 有起 到疏 散 中心 城 区人 口 的 目的 反 而 增
业 住宅 小 城镇是 吞食耕地 的 三 只老 虎
酥 产业 结构 的调整 和 演进 据纤 十 全 国
, ,
“
。
展 所建 立 起 来 的城镇体 系在 结构上是 不 完整
,
”
。
的 在功 能上 是不 健全 的 同时 又 由于 我 国地 域
, ,
。
综上 所 述 在我 国 的城 市化进程 中 如果 片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C.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多的是江苏D.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少的是宁夏2.从图中可以看出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读下图,完成3-4小题。
3.图示地区A.人口集中区向地势低平地区移动B.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C.未来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D.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绿洲面积4.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B.人类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C.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D.交通条件成为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重。
人口红利期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一段时期。
下图是某省人口年龄结构图(含预测),下表是2013年该省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表。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5-6小题。
5.据图判断,该省人口红利期结束于A.2010—2020年B.2020—2030年C.2030—2040年D.2040—2050年6.如果保持表中的人口流动特点,对该省的影响是A.加剧老龄化问题B.延长人口红利期C.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D.减轻就业压力下图为我国六个城市在两个时段内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7-8小题。
7.下列关于各城市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武汉市人口数量先减后增B.上海市人口增速减缓C.长沙市人口总量基本不变D.苏州市人口增速最快8.重庆和杭州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重庆市因人口政策的变化,出生率显著上升B.杭州市因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大幅上升C.重庆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乡村人口流入D.杭州市因环境条件变差,致使人口大量迁出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9-11小题。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全球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呈现出超大特大城市的特征。
超大特大城市是指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发展强劲的城市,具有集聚资源和优势产业、吸引人才和资本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东京、上海、纽约等都是典型的超大特大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还承担着国家甚至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职能。
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人口众多,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
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和应对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建设更加繁荣、宜居的超大特大城市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指导,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而对策和建议部分将在后文中展开讨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向读者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以确保读者对整篇长文的整体脉络有清晰的了解。
下面是一个例子: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按照以下几个章节进行组织,每个章节都涵盖了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关键方面和挑战:第一章引言:在本章中,我们将概述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篇长文的结构和目的,以引导读者对整个文章框架的理解。
第二章特大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超大特大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我们将探讨人口规模、城市面积以及其他重要指标与特大城市的关系,并分析这些特点对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
第三章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挑战:本章将重点分析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将探讨人口膨胀、基础设施压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并分析这些挑战对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城市化1
城市化下图示意中国、日本、韩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日本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段是( )A.1950~1970年B.1970~1990年C.1990~2010年D.2010~2030年2.2020年,中、日、韩三国( )A.韩国经济最发达B.日本城镇化水平最高C.中国城市人口最多D.均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由图可知(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D.美国目前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4.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主要变化是(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落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称为再城市化。
下表为某国四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某国四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年份甲乙丙丁2000-2010年-0.24-0.620.28-0.382011-2019年0.64-0.230.810.595.根据上表,推测该国四个城市中进入再城市化阶段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6.该国上述城市再城市化的原因可能是( )A.城市地租下降,住房供应增加B.农业用地比重提升,耕地面积增加C.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比重增加D.城市环境污染减轻,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当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时,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反之则为滞后城市化。
下图示意2019年东南亚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加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影响因素是( )A.人口数量B.经济发展水平C.工业产值D.农业发展水平8.图示国家中出现滞后城市化的是( )A.越南B.马来西亚C.泰国D.菲律宾9.印度尼西亚城市化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A.农村环境污染加剧B.城市经济发展缓慢C.农村人地矛盾突出D.城市人口失业率高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用卫星城控制大城市中心区扩张——《大城市卫星城研究》简介
= == === 二 == = =—== = = = = = 厂
本栏责编 / 宋毅成
l 书 撞 壹
用卫星城 控制大城市 中心区扩张
《 大城 市卫星 城研究 》简 介
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 的国家 ,由于工业化和市场化 的强力推进 , 城市化进 入加速阶段。大城市凭借其 自身空间区位 、 要素禀赋 、 信息集 中度高等优势吸引了越来
SNA PSHoTS 。 l
==_ —====二 === ======= =二 = === 二 === 二 == 二
中 国城 市 经 济 CHNAUR ANE ON I B C OMY 读 书 F b ay O 9 e u r2 0
==二1 — 二 = _ = l 二二 ]
的状态 。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是不具备发展卫星城的实力的 ;
.
主 编 :王 圣 学 定 价 :5 .0 90
同样 当城市发展到相 当规模的时候 ,大城市中心区需要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空间扩张路 径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靠无 限制扩张是行不通的 。我 国工业化和城 市化 高速发展 ,中 心区的无限制扩张是可以控制 的,也是必须控制的 。《 大城 市卫星城研究 》通过探讨建
立卫星城来控制大城 市中心区的无限制扩张 ,指 出利用卫星城促进大城 市进一步持续 、 健康发展的方式是可行的 。该 书通过理论研究 、专题研究和实证分析三个方面 ,从不 同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出版社
角度对 大城市卫星城理论的 中外比较 、卫星城 选址 、土地利用 、卫星城城市设计与形象
问题 、 生态环境 问题 、 卫星城的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 、 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
的论证和阐述 。
卫星城镇概念
卫星城镇的概念定义: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镇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
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谘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
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
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
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
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
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
【新教材】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视说地理:巴西虚假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我国城镇化的推进
1.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2.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3.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 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思考题】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基本上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光。人 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水平高。城镇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城市发展不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压力大;工业生产、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中
合理
小城市发展缓慢
出现问题:
虚假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 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巴西、阿根廷, 拉丁美洲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 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因其围绕中心城城镇市像化卫星率一样故名。
高
低
所处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发展动力 工业革命(工业化)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迅
速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等
补充: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 镇,农村地域转变 为城镇地域
大都市融城背景下卫星城镇发展模式
大都市融城背景下的卫星城镇发展模式研究摘要:随着长沙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品质的提升,周边郊区城镇化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高塘岭镇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实现与长沙市的融合,成为长沙市大都市区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高塘岭镇面临着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结合高塘岭镇的实际情况,以及长沙市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背景,通过研究国内外郊区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高塘岭镇的城镇发展模式,为高塘岭镇未来的城镇发展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融城郊区城镇化高塘岭镇一、融城背景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诞生了一大批大城市、特大城市(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和美国的纽约)。
各特大城市不断膨胀,在地域空间上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大城市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中心城市不断扩张和郊县不断融城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和乡村城镇化同时并起。
大城市影响因素逐渐明显,同时交通、卫生、能源、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①于是给郊区城镇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些城镇由于区位较优越,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中最有活力、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可以预见在未来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郊区城市化将贡献巨大力量。
二、国内外卫星城发展经验分析:总结世界各国大城市成长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将其空间扩展的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种:同心圆圈层扩展模式、由单中心到多中心扩展模式、星状扩展模式、带状扩展模式、网结状扩展模式、散珠状扩展模式、复合型扩展模式、区域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②总结这些城市扩展模式,其中较为成功的卫星城镇的发展进程,基本具有以下特征:卫星城城市功能特色化国内外每一个较为成功的卫星城均有其独特的城市功能,各卫星城内部功能并不追求完全化,而是通过卫星城之间的轨道交通来实现区域的整体功能平衡;卫星城城市环境生态化卫星城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3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4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性质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定义: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9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10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邻街面的界线。
1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1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3工业用地定义: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第一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2新石器时代:固定居民点形成。
金属时代:城市出现.3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4古代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5古埃及—“卡洪城” “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a6卫星城理论的产生_演变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_李万峰
应在伦敦周围建立一系列的卫星城,并将伦敦过度密集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解到附近的卫星城中去。
1964年,阿伯克龙比(Patrick Abercrombie)教授受英国政府委托,制订了大伦敦规划,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设一系列卫星城,卫星城离市中心距离约40 50公里,每个卫星城规划人口6万 8万人。
2.国内卫星城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对卫星城的理论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上海、北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地提出要重点建设一些卫星城镇。
进入21世纪以来,黄文忠(2003)、李嘉岩(2003)、刘健(2004)等学者对卫星城的概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黄文忠提出,“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
刘健认为,“所谓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起来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目的在于控制大城市,但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同它所依托的‘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在空间上,卫星城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与‘母城’保持一定距离,且多有农田或绿带隔离,但两者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李嘉岩将卫星城定义为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3.卫星城概念的新界定。
我们认为:所谓卫星城,一般是指在大城市周边,距母城具有一定距离,承担一部分城市功能,同母城市具有一定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兴城镇。
卫星城具有以下特点:(1)卫星城是大都市(母城)发展的产物,与“母城”之间存在天然的依存关系;(2)卫星城在布局上多位于大都市区的边缘地带,与中心城区具有一定距离,通过交通网络相连接;(3)卫星城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分担“母城”的一部分功能,对人口、产业的扩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4)卫星城同“母城”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卫星城同“母城”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变化,独立发展、依附发展或融入母城是卫星城发展的三种主要结果。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单选题(共50题)1、下列不属于我国城乡规划行政纵向体系组成是()。
A.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B.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C.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D.县级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答案】 D2、城市总体规划采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不包括( )。
A.时间序列法B.间接推算法C.综合平衡法D.比例分配法【答案】 D3、社会利益涉及多方面,就城市规划作用而言,主要是指( )。
A.实现空间管制,保障公共安全,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构高质量、有序、可持续发展框架和行动纲领B.通过预先协调,提供了未来发展确定性,使任何开发建设行为都能确知周边未来发展情况C.由土地和空间使用所产生社会利益之间协调D.通过开发控制来保证新建设而不会对周边土地使用造成利益损害,从而维护了社会公平【答案】 C4、具有极端低效率空间无组织状态是区域城镇体系演化过程( )阶段。
A.点、轴同时开始形成B.主要点一轴系统框架形成C.点一轴形成前D.“点一轴一网”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答案】 C5、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是指以()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各类交通运输总称。
A.城市B.交通C.经济D.政策【答案】 A6、城市交通主要组成部分是()。
A.城市对外交通运输B.城市客运交通C.公共交通换乘枢纽D.轨道公共交通【答案】 B7、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规划工程地质评价中考虑主要因素?()A.土质与地基承载力B.冲沟C.地下水硬度D.滑坡【答案】 C8、所谓“城市综合交通”即是()。
A.一种独具特色、由多种类型交通组合而成交通系统B.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系统C.城市交通主体,分布在城市每个地方D.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各种交通形式【答案】 D9、城市与乡村联系中没有( )。
A.物质联系B.服务联系C.政治、行政组织联系D.生产联系【答案】 D10、关于城市各种用地类型之间关系表述,不正确是()。
卫星城的演变与城市化
卫星城的演变与城市化卫星城的演变与城市化从20世纪初英国创建卫星城以来,各国卫星城的建设可⼤体分为以⼈⼝郊区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代卫星城、以产业郊区化为特征的第⼆代卫星城、完全独⽴的卫星新城和从单中⼼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开敞式城市的“带城”四个阶段。
1、⼈⼝郊区化——依附性的“卧城”⼀般来说,当区域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的时候,城市的扩散作⽤就开始超过集聚作⽤,因⽽会出现城市⼈⼝向城外溢出的现象。
这种城市⼈⼝的外迁,主要是流向离城市中⼼地区不太远⽽⽣态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
20世纪初,国外⼀些⼤城市的分散作⽤⽇趋明显,为满⾜城市空间扩展的需要,便在与“母城”之间联系较为便利的交通线附近设⽴了部分卫星城。
1903年,英国⾸先开始了实践,在⾸都伦敦的郊区最早建起了莱奇沃斯城,后来⼜建起了威尔温⽥园称。
法国巴黎也在郊区规划了28个居住区。
最初的卫星城功能⽐较单⼀,仅仅在于分散居住⼈⼝,被形象地称为“卧城”。
它们⼀般位于交通⼲线上,距离中⼼城市较近,⼀般为20—30公⾥左右,容纳⼈⼝⼀般为2万—6万⼈。
早期这种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第⼀代卫星城⾃主性很差,城区多以居民区为主,城内居民⼤多是“母城”的通勤职⼯,每天沿交通线作钟摆式流动,⽇常基本⽣活在郊区的“卧城”,⽽⼯作和⽂化⽣活则要回中⼼城⾥去,对“母城”的依赖性很强。
2、产业郊区化——半独⽴性的“辅城”“卧城”虽然可缓解中⼼城区的居住压⼒,但⼯作地和居住地相分离⼜增加了城市通勤的压⼒。
因此,针对“卧城”的缺陷,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宁于1917年提出建设⼀些解决⼀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辅城”,以缓解城市中⼼区的⽭盾。
“辅城”建设就是在“卧城”的基础上发展⼀定数量的⼯⼚、企业和服务设施,可是⼀部分居民就地⼯作,其他居民则仍然进城上班。
与“卧城”相⽐,其规模逐渐扩⼤,距离中⼼城区也较远,⼯业职能明显,独⽴性增强,成了具有半独⽴性功能的卫星城,但仍然没有功能完整的混合⼯商业区。
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与建设面临的困局
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与建设面临的困局作者:郑晓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1期摘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新增人口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建设了大量的卫星城。
与不断增加的卫星城数量相伴随的,是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与建设面临的诸多困局。
而如何科学地走出卫星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局,已经成为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与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卫星城;规划;困局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61-02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开始出现大都市、都市圈等,人口的增加,产业的积聚,于是开始出现围绕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卫星城,然而这一进程却充满了困难与窘迫,因此本文从卫星城的发展现状来看,分析中国卫星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一、中国卫星城发展现状卫星城,是指在大型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比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型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即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像卫星一样围绕在中心城市周围,故名。
卫星城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美国人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比喻。
自1924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以来,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英国、日本、苏联等多国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先后提出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并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
在中国,上海市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制定的城市规划中,就已经提出了在中心城区周围建设卫星城的设想。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
二、中国卫星城发展面临困局然而,卫星城在中国真正迎来大规模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的城镇人口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2亿急剧膨胀到超过7亿。
倒_U_型城市规模效率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倒“U”型城市规模效率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 基 于 中 国 地 级 以 上 城 市 经 济 、社 会 和 环 境 效 率 的 比 较 研 究 *
王业强
内容提要:关于城市规模问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受到广泛关注 ,各种关于城市规模 的理论和政策争论的焦 点 在 于,城 市 规 模 效 率 与 城 市 规 模 之 间 的 倒 “U”假 说 是 否 成 立。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 的 BCC 模 型、超 效 率 模 型 和 Tobit回 归 模 型,系 统 测 算 和分析了中国城市和地级市及以上城市 2005-2010 年 的 规 模 效 率 及 其 与 城 市 规 模 之 间 的关系。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规模效率与其规 模 正 相 关,地 级 市 及 以 上 城 市 经 济、社 会 和 环境规模效率与其规模基本上呈“倒 U”型 关 系,倒 “U”曲 线 顶 点 对 应 的 城 市 规 模 对 城 市 发 展 具 有 较 强 的 政 策 含 义 。 据 此 ,本 文 提 出 “促 进 中 小 城 市 发 展 、限 制 超 大 城 市 、完 善 城 市 管 理 、协 调 区 域 城 市 发 展 ”的 政 策 思 路 。
进入21世纪,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 人 口 规 模 不 断 扩 大,各 大 都 市 圈 在 空 间 上 不 断扩张,城镇化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 力 量。 但 是,随 着 城 市 规 模 的 日 益 增 大,城 市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突显。关 于 城 镇 化 道 路 的 选 择,尤 其 是 城 市 规 模 问 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关 键 词:城市发展 倒“U”规模效率 超效率 Tobit回归 作者简介:王 业 强,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城 市 发 展 与 环 境 研 究 所 助 理 研 究 员、博 士,
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导意见的通知
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4.12.02•【字号】吉府办发〔2014〕35号•【施行日期】2014.12.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吉府办发〔2014〕35号井冈山管理局,井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土资源部今年9月份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贯彻该指导意见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省委强卫书记、省政府鹿心社省长、XXX常务副省长多次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委王萍书记批示“请市政府部署,各县市区、庐陵新区、井开区学习、把握、贯彻、落实”。
为切实贯彻好国土资发[2014]119号文件精神,现将该文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吉安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各地、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切实把节约集约用地摆在可持续发展、负责任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力度,强化工作责任,毫不懈怠、持之以恒抓紧抓实抓好。
要层层抓好国土资发[2014]119号文件的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
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和督办,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抓落实。
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严格土地供应和利用管理,严把项目用地关,对工作中发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要及时通报、及时督查、及时纠正。
其他相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超大型城市的标准
超大型城市的标准上述新的标准,相比原先的标准,则大为变化。
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布的城市规划法等,特大城市的标准是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
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
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近期指出,按照新的城市规模标准,现在把城区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下的城市变成了小城市。
城区人口50万到100万之间的叫中等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都为大城市。
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在500万到1000万以下的,定义为特大城市。
城区的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叫做超大城市。
其中,小城市则又进行了细分,20万到50万之间的城市叫一类小城市,20万以下的是二类小城市。
新的标准则有所提高。
大城市也分成两类,100万到300万的是大城市的一类,300万到500万之间的是二类的大城市。
中国经济: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为五类七档,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中国国务院发布关於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有利於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
某网刊登的通知明确,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四点重要调整,包括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城市过度规模与卫星城政策檀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100732)内容提要:针对关于大城市规模问题的争论,提出一个基于城市聚集经济原理的大城市过度规模假说。
居民向城市聚集的外部成本区分为可内部化的和不可内部化的两部分,后者在经济发展达到较高阶段时开始进入居民的决策函数,导致城市聚集的外部成本大于外部收益,从而城市过度规模发生。
论文对该假说的理论基础、发生条件以及检验方法进行了探讨,用北京卫星城政策和卫星城人口变动数据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了若干结论和政策含义。
关键词:城市过度规模城市聚集经济可内部化与不可内部化的外部成本公共政策The Hypothesis of Excessive Size of Large Cities with an Empirical Test by Satellite-town Policies Abstract: A Hypothesis of Excessive Size of Large Cities based on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raised to join the arguments on city size. The external cost of residents’ urban agglomeration is composed of internalizable and non-internalizable costs, the latter one will only enter the residents’ decision-making function at a higher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ing that the external cos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becomes larger than external benefit and thus the excessive city size happen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conditions and testing method of the hypothesis are discussed subsequently. Finally the hypothesis is tested with the data on satellite-town policies and population evolutions in Beijing and some conclus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reached.Key words: excessive city size,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y, internalizable and non-internalizable external costs, public policy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解释在经济研究领域一直广泛地存在着关于城市规模的争论。
对于大城市而言,争论的焦点在于大型或特大型城市是否已经达到了过度规模从而产生规模控制的需要。
中国长期实行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因而政策实践给出的答案就是:大城市的规模已经过度,需要进行限制和疏散。
但现实中却存在着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诸多疑问:为什么大家都抱怨严重的“城市病”却又不愿意离开大城市?为什么各大城市纷纷制定的限制城市规模的规划屡屡被突破?部分城市提倡发展的卫星城为什么无法吸引足够的城市人口?另一方面,为什么国外一些比北京更有吸引力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相继出现下降趋势,如伦敦和巴黎等?这两方面的反差期待着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前对于城市规模的解释有两种理论,即交易费用理论和聚集经济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解释城市规模如何形成和扩张,认为城市的起源是分工演进的结果,降低交易费用是城市集中的动力(茅于轼,2000,32-34;杨小凯等,2000,121-136)。
聚集经济理论既说明城市规模的形成,也讨论城市规模作为外部因素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从而通过居民和企业的行为变化影响城市规模自身。
前一种理论模型中不存在城市规模是否过度的问题,因为城市规模总是随交易费用变化而变化。
后一种理论模型中,当城市规模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时,城市规模将超过“最优规模”,也就是达到“过度规模”。
实证研究根据聚集经济理论对于城市合理规模区间以及大城市规模是否过度进行了检验,例如认为在中国城市规模超过1000万人时将达到过度规模状态,而东京人口虽然超过3000万人却没有达到过度规模(王小鲁,1999,22-29;Kanemoto, 1996, 379)。
城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以及国外部分大城市人口出现外流的现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过度规模的存在1。
但现有聚集经济理论对于城市过度规模的解释从理论上和实证上都不能自圆其说。
首先,聚集经济理论自身不能得出城市规模过度的结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向城市集中,同时面临着聚集收益和聚集成本,各自都是城市规模的函数。
其中聚集收益随城市规模先递增后递减,聚集成本随城市规模先递减后递增(图1)。
当聚集收益大于聚集成本时,人们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当聚集的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的距离最大时(P2),城市居民的净效益最高,但此规模不稳定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当聚集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P3),城市化的总收益最大,城市规模达到“最优”,此时人口仍然继续向城市集中;当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时(P4),最后一个进入城市的居民的聚集成本与收益相等,城市规模达到“最大”,额外居民不会再选择进入城市。
这样,根据现有聚集经济理论,只有最大城市规模,没有过度规模。
其次,从实证角度看,中国的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都早已经超过1000万人,而且之后一直都在继续增长,这两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也都非常强劲,这个现象与计量模型的结论显然是不一致的。
因此对于大城市的规模问题需要新的解释。
图 1 居民向城市聚集的成本与收益资料来源:巴顿(1984,90-94)。
二、居民聚集成本二元性与大城市过度规模(一)衡量城市过度规模的尺度上述两项检验的一个共同做法是用城市的经济产出代表聚集收益,用城市的人口数量代表城市的规模,并计算城市规模对于经济产出的贡献。
使用人口数量作为城市规模的指标是合适的,但一旦城市人口增长趋缓而经济继续增长,这种研究思路就会面对难题,因此研究城市过度规模需要有恰当的衡量尺度。
其实我们可以不妨暂时抛开城市的经济指标,仅用城市人口的净迁移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以及规模过度与否。
在某一时期内,若人口的净迁入率比较高,可以认为城市的吸引力较大,规模不过度;若净迁入率变得很低,甚至降为负数,则可以认为城市吸引力丧失,规模过度。
人口的绝对规模并不一定会与经济总量有直接的相关,但对于同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或缩小显然会影响其产出、1当然也存在认为城市规模是伪命题的观点,请参考周一星(1993)。
消费等多项经济指标。
这样,我们用城市的总人口衡量城市规模,用净迁移人口衡量城市过度规模。
(二)企业的和居民的城市聚集城市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便利而聚居的地方。
城市活动的主体,除了公共部门外,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他们都是理性主体,这与经济分析模型中经济主体的类型和性质是一致的。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劳动市场上雇佣劳动力,生产并向市场销售产品;居民追求效用最大化,在劳动市场上被雇佣并获得工资,用工资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购买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企业向城市聚集是因为能够获得生产上的聚集经济,居民向城市聚集是因为能够享受个人收益与费用上的聚集经济。
城市的企业和居民通过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相联系。
由于城市聚集经济最终将趋于下降并消失,企业聚集和居民聚集在理论上各自存在最大规模。
在严格设定的理论图景中,城市聚集中企业选择和居民选择所导致的均衡城市规模将是一致的。
这就是说,假设城市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或者假设城市是一个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组成的社区,当且仅当企业的利润为零,或者说工人的保留效用水平等于最大化效用水平时,利润最大化的城市规模才会等于效用最大化的城市规模。
这个论断已经得到严格的理论证明(藤田昌久等,2004,142-151)。
然而一旦放松理论假设,上述结论将不再成立,即企业选择的结果与居民选择的结果不再一致。
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现实世界而不仅是理论层面,尽可能地逼近现实就是必须的。
1、非均衡状态下的不一致性首先,上述论断的一个前提是工人的保留效用与最大化效用相等。
这意味着城市与城市之外已经不存在地区差别,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用水平而且不能再提高。
这样的情形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达城市的人口增长并没有停滞,有的一直在缓速增长,有的在经历过停滞后又有新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更是存在大的地区差别,城市规模也在快速扩张中。
在这样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上述同一证明过程已经说明:效用最大化的人口规模出现在企业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
自然地,当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大时,居民的效用水平必然要下降。
2、增长方式转变与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上述推理假设城市生产函数为()X F N =,即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这样企业就没有技术变革的可能,城市经济的增长将随人口趋于稳定而趋于收敛,这显然是有悖于事实的。
经济增长理论的进步已经令人信服地说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样的,人口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关键决定要素是趋于变化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资本和人口之外,将技术进步也处理为经济增长的要素,而且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Solow, 1956, 65-94)。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知识和人力资本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Romer, 1990, S71-S102)。
在新经济增长模式下,城市聚集经济有两个来源:一是厂商追求创新外溢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二是厂商通过技术创新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而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的地理集中以及总人口中科研人员的比重有关(陈继勇等,2005,7-14)。
这样,当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达到高级阶段时,人口增长已经趋于稳定,但总人口中技术人员的比重可以继续上升,此时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依靠内生的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
也就是说,在人口规模维持稳定的情况下,城市经济增长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速度。
3、企业的最优城市规模和居民的最优城市规模根据上述分析,当一个城市已经达到居民角度的最优规模时,企业的聚集经济利益仍处于上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