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卫星城之一

合集下载

卫星城理论核心思想及应用

卫星城理论核心思想及应用

卫星城理论核心思想及应用卫星城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设卫星城来实现城市的跨区域发展和平衡发展,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城市拥堵和环境压力的目标。

卫星城是指位于主城市周边,与主城市有较高联系和依赖关系的辅助城市。

卫星城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资源配置:卫星城的建设可以将部分人口和产业转移到主城市周边地区,减少主城市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同时,卫星城也可以承担一部分主城市的功能,提供商务、居住和休闲等服务,减少主城市的负担。

2. 缓解城市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

卫星城的建设可以吸引部分就业机会和人口流动到主城市周边地区,分散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减少主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卫星城建设可以促使主城市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通过卫星城的引入,可以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4.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卫星城的建设可以避免过于集中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减少主城市的用地压力,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卫星城也可以打造宜居环境和生态景观,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卫星城理论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方面,卫星城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

在土地利用方面,卫星城的建设可以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交通规划方面,卫星城的建设可以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总之,卫星城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设卫星城来实现城市的跨区域发展和平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城市拥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其应用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多个方面,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卫星城

卫星城

卫星城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卫星城的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这是卫星城卫星城发展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

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其实也是所谓的逆城市化,也就是郊区城市化。

卫星城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一)工业城:即半独立式郊区城镇,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

(二)生活城:即“卧城”,主要是居民住宅区以及相应的文娱生活服务设施。

卫星城理论.ppt

卫星城理论.ppt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 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 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 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 题也未能解决。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
3.1.田园城市与 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二、卫星城理论的核心要素及内容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2.1卫星城分类 主导职能: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 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 城市的派生产物。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城市管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京审计大学

城市管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京审计大学

第一章测试1.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A:人口城市化B:快速工业化C:农地非农化D:福利多元化答案:AC2.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城市化”与“郊区化”不同B:“逆城市化”与“郊区化”相同C:“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D:“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答案:ACD3.1979年-2016年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长率为()A:1.04%B:0.55%C:1.25%D:0.24%答案:A4.城市是一种行政建制,是根据地方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

()A:错B:对答案:A5.虽然中国只走过不到4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历程,但已经出现了很多城市化后期发展阶段的特点。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法国地方行政建制中,()是基层行政单位。

A:自治市B:市镇C:市町D:特别行政区答案:B2.根据美国的城市管理制度,美国的城市政府包括()A:特别行政区B:镇C:县D:区答案:ACD3.以下对日本的城市管理制度描述,正确的是()A:村为最低级的公共团体;B:政令指定市可以分区,并设立区级办事机构;C:两级制中两级之间只有行政隶属关系。

D:现行的地方自治体采取两级制;答案:ABD4.城市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造成的问题有()A:同级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管辖权冲突B:行政界线交叉地带同级同职能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管辖权冲突C:部门间分工过细D:不同级同职能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管辖权冲突答案:ABD5.直辖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最高等级。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按照古希腊希波丹姆设计的城市()A:罗马城B:雅典城邦C:米列特城D:斯巴达城答案:C2.以下哪些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A:田园城市理论B:《威尼斯宪章》C:卫星城理D:带状城市理论答案:C3.城市土地管理包括()A:城市土地经济管理B:城市地籍管理C:城市土地产权管理D: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答案:ABCD4.属于近代城市规划管理理论的是()。

卫星城

卫星城

卫星城一、卫星城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演变“卫星城”设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英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

“卫星城”的概念则由美国的泰勒于1915年在《卫星城镇》一书中正式提出。

一般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从世界范围看,卫星城的发展演进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一战后出现的“卧城”,完全承担居住功能,与城市中心区距离不超过20公里。

二是在“卧城”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与配套设施,成为具有半独立功能的新区,但仍然没有功能完整的混合工商业区。

三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卫星城,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部分就业岗位,拥有工业区、生活区和文化、消费等配套设施,人口规模在10万—20万甚至更大。

四是目前欧美国家的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卫星城与主城间通过高速交通线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逐渐扩散到卫星城。

目前正逐步走向第4个阶段。

卫星城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化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市工业、人口,克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有利于分解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促进卫星城周边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构建“中心城区、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结构,形成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二、国外卫星城的几种发展模式(一)英国:以生活工作相结合为原则指导卫星城建设英国新城是在中央政府组建的新城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央政府拨款成立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开发建设的。

新城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新城内平衡就业和居住。

为增加就业,英国中央政府工业部在考虑工业项目时,优先把相应的工业项目安置在大城市周边的新城。

新城开发公司为吸引国家和私人投资,也向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如向职工提供低价住房等。

新城规划特别重视产业结构的平衡,以保证向居民提供各类不同的就业岗位,这一举措同时起到了防范某一产业遭遇困难新城经济停顿不前的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思想史①田园城市:1989是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的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②卫星城:由恩温提出的。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一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其特点: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

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

④公司城: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⑤广亩城市:是由赖特于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⑥带形城市: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次提出的。

带形城市是使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容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⑦有机疏散:沙里宁与1934年在城市她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的为缓解大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能的集中点。

⑧物质形态规划:以物质环境为主要的关注对象,以物质环境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规划模式。

⑨《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a6卫星城理论的产生_演变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_李万峰

a6卫星城理论的产生_演变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_李万峰

应在伦敦周围建立一系列的卫星城,并将伦敦过度密集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解到附近的卫星城中去。

1964年,阿伯克龙比(Patrick Abercrombie)教授受英国政府委托,制订了大伦敦规划,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设一系列卫星城,卫星城离市中心距离约40 50公里,每个卫星城规划人口6万 8万人。

2.国内卫星城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对卫星城的理论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上海、北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地提出要重点建设一些卫星城镇。

进入21世纪以来,黄文忠(2003)、李嘉岩(2003)、刘健(2004)等学者对卫星城的概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黄文忠提出,“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

刘健认为,“所谓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起来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目的在于控制大城市,但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同它所依托的‘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在空间上,卫星城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与‘母城’保持一定距离,且多有农田或绿带隔离,但两者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李嘉岩将卫星城定义为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3.卫星城概念的新界定。

我们认为:所谓卫星城,一般是指在大城市周边,距母城具有一定距离,承担一部分城市功能,同母城市具有一定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兴城镇。

卫星城具有以下特点:(1)卫星城是大都市(母城)发展的产物,与“母城”之间存在天然的依存关系;(2)卫星城在布局上多位于大都市区的边缘地带,与中心城区具有一定距离,通过交通网络相连接;(3)卫星城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分担“母城”的一部分功能,对人口、产业的扩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4)卫星城同“母城”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卫星城同“母城”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变化,独立发展、依附发展或融入母城是卫星城发展的三种主要结果。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第二讲: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1。

18~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出现—寻求解决途径。

主要代表有:(1)英国的“公园运动”;(2)欧洲的“如画的城镇布局”;(3)美国的“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

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主要代表有:(1)分散发展(代表人物:霍华德):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产生的影响:卫星城、新城理论与实践。

(2)集中发展(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产生的影响:城市改建;高层建筑快速发展。

3。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城市—区域研究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城市规划在现代建筑运动框架中发展。

主要代表:《雅典宪章》:—— 1933年,CIAM在雅典召开主体为“功能城市”的会议,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比较,对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

《雅典宪章》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2)城市—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

主要代表: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居住和交通为主体”的纽约市规划与田纳西流域规划;20世纪年50年代“区域科学”的学科群基本形成,其中“区位理论”从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城市中各项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分配的基本依据。

(3)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

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源泉;理性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方法论;人文生态学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空间分布和土地使用配置的基础;“邻里单位”理论成为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思想方法;经济学对城市土地空间分配、布局、组织和运行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和具体方法。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实质在于使城市规划更加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摘要]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严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

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开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立而成。

一、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严密联系着的。

从其根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开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立的超前意识等。

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

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

卫星城的兴起和开展,应该是直承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其根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

二、卫星城的开展1.卫星城开展的根本条件〔1)母城条件,即特大城市的开展只有特大城市的开展到达相当大的规模和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上产生建立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立卫星城的可能。

特大城市不断的开展,不可防止带来“都市病〞。

为了克制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开展,政府就着手进展“卫星城〞的建立方案,同时,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财力建立假设干个卫星新城。

〔2)子城〔卫星新城〕开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使子城——卫星城有开展前景,必须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拟适当。

现代城市思想及主要理论

现代城市思想及主要理论

三、城市集中: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柯布西埃城市规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要点
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增加绿地;改善交通。 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
1)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
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 园住宅中。
障,以水为堑;目注中原,意在自保”的建设理念。
另一方面,更突出的是礼制传统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如《周礼.考工记》 的匠人营国制度。 2、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Hipodamus),这种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 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古罗马《建筑十书》中也有关于城市建设公共工程的记述。
§2 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
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点”,彼此之间用绿化带隔离。
同时进一步完善功能与配套,逐步向城外新区疏解城市人口,变无秩 序的集中为有秩序的分散。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在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提出建17万人的扩
展方案,是其城市疏散思想的延续。
1934年沙里宁发表《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The City—Its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主要理论
§1 城市规划体系早期发展
发展的基础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 1、古典城市规划模式
古代的城市,如中国、西亚、埃及、印度等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由
于社会背景等原因,一般规模较小,实际上是以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城池建设 规划,军事要塞城市尤其如此。如古代百越(今两广地区)城池 “以山为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 提出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在通过建设⼩城市来分散⼤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 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沙⾥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才、⼈⼝、⽂化娱乐中⼼。

1986年弗⾥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 法国⼽德曼——1957年提出⼤城市带 3、城镇形成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地理论揭⽰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为的分析和中⼼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地使⽤布局结构理论 同⼼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地使⽤均是从市中⼼区既有的同类⼟地使⽤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扇形范围内。

多核⼼理论——哈⾥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 14.《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众参与 答案:B 考P29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与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与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与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摘要]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

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一、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着的。

从其基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意识等。

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

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

卫星城的兴起和发展,应该是直接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其基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

二、卫星城的发展1.卫星城发展的基本条件(1)母城条件,即特大城市的发展只有特大城市的发展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和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上产生建设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设卫星城的可能。

特大城市不断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都市病”。

为了克服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发展,政府就着手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计划,同时,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财力建设若干个卫星新城。

(2)子城(卫星新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使子城——卫星城有发展前景,必须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较适当。

卫星城

卫星城

现代卫星城相比普通城镇确实有着突显的地理位置优势,但如果城镇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发展不及时 或者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就有肯能在中央城区的虹吸效应、中心市区的集聚效应以及交通干线的过道效应等影响 下被边缘化。边缘化卫星城的发展容易陷入滞后、受阻、再滞后的恶性循环中,具体表现为出现大量从中心城镇 淘汰下来的低效落后、高污染、安全隐患大的产业,垃圾场、火葬场、排污厂、造假厂、走私商等接涌而至。
发展历史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学者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卫星城地图规划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 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 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
功能作用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 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发展阶段
卫星城建设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
主要分类
城市广州与卫星城佛山(中心城区)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比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 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 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 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 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按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 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与城市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兴起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其前提条件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发展,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之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预期收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张。

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结: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续)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续)

新城(New Town):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城的概 念,而不称卫星城,强调其相对独立性。新城基本上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 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 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 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 市,而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 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衰败和未来》, 1942年)
3)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伯吉斯(E.W.Burgess)1923年提 出的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空间组 织方式的模型,城市可以划成五 个同心圆的区域。 a)中央商务区(CBD) b)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 c)工人居住区 d)良好住宅区 e)高尚居住区
扇形地域结构 ——Homer Hoyt(1938年)
多核心结构 Chauncy D. Harris and Edward L. Ullman (1945年)
复合结构 ——Ericksen (1954年)
3.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与现代 城市规划体系的界限
1)经济全球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市化
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 综合。因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 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 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展的实际情况。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 律。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 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 论。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1.3发展阶段
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 施,可以独立存在。
二战以后,针对卧城和半独立卫星城对分担中心城市功 能及人口压力方面无明显效果的问题,出现了具有相对完善 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卫星城。
卫星城的人口聚集功能主要指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和吸纳农 村剩余劳动力。卫星城的发展能够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 解住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证中心区的从 容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产生过程
“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 ■台依拉 《卫星城镇》
卫星城这个名字,最初是在1915年由美国人台依拉在他的《卫星城镇》一 书中首先提出的。
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立卫星城镇, 到基本完成独立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变大,又简单到复杂 的过程。
国内
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 城镇的设想。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 划和建设。
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mǐn行﹑吴泾jīng﹑ 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 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 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 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 题也未能解决。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卫星城: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2)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3)城市交通预测: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土地使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交通方式的构成、道路的交通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算.(4) 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渠化交通是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田园城市:英国霍华 德(E. Howard)的 在1898年发表《明 天—一条通向真正改 革的和平道路》,提 出田园城市理论,以 城乡结合的模式,来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 卫生等问题,为卫星 城镇理论提供基础。
建筑学传统: 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的现代城市 设想
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 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 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应该共同遵 守的。
三、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原则: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 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循环原则(Recycle)
参考书目(References)
1、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 刘易 斯·芒福德 著,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9.10
2、世界城市史。[意] L.贝纳沃罗 著,科学出版 社 2000
3、城市发展史。张安承 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10
4、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阮仪三 主编。天 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9
5、可持续发展导论。吴家正 尤建新。同济大学 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城市:威尼斯
圣马克广场是世 界上最精致的广场 之一。它在不同空 间的互迭和视觉上 的相似性和对比性 运用上,达到了形 成环境的和谐统一 的艺术高峰。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 1. 近现代城市 资本主义与商业城市 伦敦重建(1666年伦敦大火) 巴黎改建 船坞、商业建筑、公园等新建设形式
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The History and Principle of Urban Plann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卫星城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 理论。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 Ebenzer Howard) 在《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 》 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迅速引起欧美各 国的普遍注意。 1915年美国的泰勒才正式提出并使用了“卫 星城市” (Satellite Town) 这个概念。他主张在大 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把工 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 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4、卫星城市规划理论的内涵
4.2 卫星城市的功能
卫星城同大城市一样,具有一般的城市功能, 是经济活动及其空间集中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独立 的经济实体,也是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 心。 由于卫星城与母城之间的附属关系,作为母城 功能组团的一部分,使其还具有一些其他功能。
4、卫星城市规划理论的内涵
1、卫星城市的概念
卫星城的目的是为了分散中心城市(也有人称之 为母城) 的人口和工业,减小中心城市规模,避免 出现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和庞大以及由此产生的 种种诟病。卫星城市与母城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但 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着 紧密的联系。 英国率先建立卫星城, 继英国之后, 法国、日本、 意大利、苏联、美国、比利时、荷兰、菲律宾等国 家, 都纷纷建立起卫星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 上 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沈阳、武汉等城市, 都先后在郊区规划、建设了数量不等的卫星城。
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 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 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 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 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土 地面积5.78 万平方公里,2005 年底总人口3086.73 万人,GDP 总量3999.8 亿元。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 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 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5、武汉1+8城市圈规划
5.4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5、武汉1+8城市圈规划
5.5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对武汉 城市圈的产业布局规划如下: (1)以武汉为首,建立潜江、仙桃、天门农业产业 链 。依托彼此相连优越的地理位置,建立潜江、仙桃、 天门农业产业链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2)以武汉为首,建立黄石、鄂州、孝感重工业及 高新技术产业链。 (3)黄石、鄂州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冶金工业发 达,所以可以重点发展冶金、钢材、建材、汽车行业。 (4)建立潜江、仙桃、天门轻工业产业链........
4.2 卫星城市的功能
1、城乡联系协调发展 卫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城市周围,它们与其他城市相比,在距 离大城市上有很强的空间优势。同时卫星城又与广大农村 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必要环节,因此具有城乡 联系协调功能。卫星城作为城乡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的中 间环节,不仅可以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 农副产品、各种劳务,而且还可以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 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因此,卫星城 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能够充分发挥其城乡经济的网络功 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2卫星城市的发展
第三代的卫星城就是独立的卫星城镇。它距母城较远, 有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可以不依赖母城而独立存 在,再实施以行政与财政的鼓励措施,吸引了许多人口,达到 了真正疏散大城市的目的。如英国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 凯恩 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 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经济性和灵活性。 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 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 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 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 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3、卫星城市的分类
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 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 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 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 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 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 生;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 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 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 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
4、卫星城市规划理论的内涵
4.2 卫星城市的功能
2、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 卫星城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同样具有大城市所表现 出来的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但是由于卫星城独特 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功能定位,其产业聚集主要表现为两 个方面: 1) 农村乡镇工业的聚集 2) 吸收所依托城市经济技术的能力,实现区域产业链的 延伸。
5、武汉1+8城市圈规划
5.2 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
5、武汉1+8城市圈规划
5.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核心圈:50~80 公里。包括武汉市主城区、武汉主 城区周边四区政府 驻地、鄂州市、黄冈的黄州区、团风、黄石市区和大 冶市区,孝感的孝南区及汉川市。 紧密圈:80~150 公里。包括核心圈以外的咸宁、孝 感、黄冈所辖的大部分县(市),以及仙桃、潜江、 天门三市。 辐射圈:150~300 公里。以武汉为核心,西到宜昌、 荆门,西北到随州、襄樊,北至信阳,南到岳阳、常 德,东到安庆,东南到九江。
5、武汉1+8城市圈规划
现阶段,武汉城市圈正在不断完善其基础 设施、法规及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把握住 机遇.......
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2 卫星城市的发展
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居住城。如1912-1920年 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规划,城镇仅供居住,工作及文化生活 等方面的需要需去巴黎解决,这种城镇一般也被称为“卧城”; 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如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 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主张在赫 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后来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 也建造了一些半独立的城镇,著名的有魏林比,它有一定的工 业和服务设施,部分人可以就地工作;
4、卫星城市规划理论的内涵
4.1 卫星城市的形成条件和规模
多数的卫星城市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其 周边的旧有小城镇逐渐发展形成,只有小部分是在新规划的郊区 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在发展初期,它们一般位于与母城相连的交通干线附近,距 离中心城市较近,一般为30km~50km,容纳的人口一般为2 万~6万,主要以满足母城居住要求为主,它们对母城的依附性 较强。 随着工业企业、商业服务设施、科研机构和教育部门等产业 的逐步完善,卫星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向远离中心城区方 向发展,卫星城区职能逐步完善,相对独立性增强。 从工业配置及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合理协调 布局的研究表明:“卫星城规划最优距离中心城40km~100km, 规模3个~8个,每个卫星城人数为5万~30万,产业配置应相对 分散均衡。”
4、卫星城市规划理论的内涵
4.2 卫星城市的功能
3、人口聚集功能 卫星城的人口聚集功能主要指缓解城市中 心区人口压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卫星城 的发展能够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 解住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 环境,保证中心区的从容发展。
5、武汉1+8城市圈规划
5.1武汉城市圈概况
卫星城市规划理论
CONTENTS
• • • • • 1、卫星城市的概念 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卫星城市的分类 4、卫星城市规划理论的内涵 5、武汉1+8城市圈规划
1、卫星城市的概念
卫星城市(satellite city):是指在大城市外 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 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 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 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 卫星一样,故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