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概论(PPT 38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空间经济学方法
代表人物w.Alonso和L.Wingo。他们以微观经济学的均 衡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为基础,对城市中的基本经济单位 (企业,公司与住户)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活动做出市场 过程的解释。 Alonso着重于提出土地价值与土地使用相互作用的模式, 他以个人行为为基础,用供需的数量及价格等等因素来建 立聚集市场均衡( aggregate market equilibrium)。该 理论可解释需求、土地供应、区位三者之间如何通过市场 与政治过程来合成产生特定的城市空间与土地使用模式。 Wingo在均衡理论框架中提出就业岗位分布、交通技术、 居住空间之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实现 具有某种付租能力的住户在特定租金结构中的空间均衡分 布。其中可达性和密度是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Alonso与Wingo对市场过程的概念化,从60年代中期至70 年代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模型,但这种学说本身并没有太大 的改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 80年代中后期以来也被我 国规划界所借鉴。
(3)生产要素的角度。在劳动力、资本、 自然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中,技术的进 步是城市发展之根本动因。在工业化时期, 技术进步改变需求结构,促成资源在部门 和区域上新的分配格局,形成规模经济, 再加上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加强,以及 生产力发展的其他相伴因素,共同促成人 口在城市的集中。在后工业社会,围绕信 息与信息加工的智能技术(intellectual technology),加速了资本与劳动力的国际 化,使城市空间系统发展和构造的动力源 超越了区域和国家的地域范围。
Biblioteka Baidu
然而每一个人追求私利的能力和条件都不一样。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自然有人得好处、有人要吃亏。那么公益何在? 传统经济学就拿出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一套“功利 主义”(Utilitarianism)去应付这难题。“功利主义”则 就是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幸福。之后社会经济学家帕雷托 (Vilfredo Pareto)把这原则量化。他指出如果整个社会 的财富不再因着某些人的财富增加而增加那么这个社会的 财富就达到了饱和点(最理想境地.Optimum)。但是这 经济的天堂并没有解决社会的不均问题。因此帕雷托又提 出,“补偿”(compensation)的概念:任何的经济模式 的运作(当然特别指市场经济)都会为某些人带来财富给 某些人造成损失但只要整个社会制造出来的新财富能足够 补偿在生财过程中遭受损失的人那么这经济模式的运作仍 未达到饱和,仍可以发展下去。当然“补偿”并不是真正 地把财富分给遭受损失的人.而只是用来衡量功利社会的 饱和点而已。但在实质意义上这意味着“再分配” (redistribution)。
瓦尔拉斯(Leon Walras)的“经济体是个互赖的 系统”(Interdependent System)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体是个内部平衡 的系统”(General)。Equilibrium) 庞巴维克(Von Bohm-Bawerk)的“边缘用 途”(Marginal Utility)的概念。这些都是处理经 济资源“分配”的分析工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时,“再分配” 成为经济政策的重心,更认同“政府干预”是关 键。随着又发展了大批用来处理经济资源“再分 配”的分析工具如“成本、效益分析”、“经济 预测”等。这传统经济学理论为城市规划创造了 市场(处理市场经济带来的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 分配的不均),也为它提供运作的原则(在不影 响市场供求逻辑下以再分配的方式去弥补城市土 地与空间的不均局面)。
城市作为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故现存 有大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城市发展 规律的学说和研究方法。 1.经济学方法 经济活动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在经济学意 义上对促动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也 有不同的角度。 (1)产业分类的角度,一般认为第一产业 农业是城市发展之前提。第二产业工业是 基本动力,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 料的获得都有赖于第二产业。有人将第三 产业、第四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加以过分强调,不免有失偏颇。
方法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与城市规划 西方经典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方法 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改革
一、城市发展理论
是什么样的机制引发了城市空间系统的发展变化? 美国城市规划家Blumenfeld对过去300年聚居模式变化所进行的
研究提供了如下的结论:所有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由四种 因子的互动来加以解释,其中两种不变的因子类同于霍华得所提 出的城、乡两个磁极,另外两个可变的因子是生产技术和交通/ 通迅技术。 在城乡之间人类长久地寻求“资源的增加”与“环境的改善” 这样两全齐美的境地,生产技术的革新使人们不必全然依赖于直 接由土地获取自然资源,来维持社会的需求,交通与通讯技术的 改进则在19世纪就已经使人类有可能向城市集中并且/或者向郊 区扩张。
(2)部门分类的角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基础经济 理论(economic base theory)。它把城市经济 部门划分为基本经济部门和非基本经济部门,认 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基本经济部门,即那 些向城市自身地域界限以外的地区销售货物和提 供服务的部门。围绕发展机制的主题,又有诸如 乘数理论(multipliers),循环和累积的因果原则 (principle of 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输出增值效应,输入替代增值效应 等等学说。
其实规划思路的传统比上述还丰富和复杂 得多。城市规划的传统和灵感有它独特而 丰富的思想和学术源头。可分为经济学、 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去探索。
经济学的理念和演变对规划、特别是效率城市的 规划有决定性的影响,是规划思想的第一个源头。 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一切起于亚当· 史密斯的”私利 会带来公益“的理念。按他说,每一个生产者造 面包的、制衣的、开车的都不是因为您需要吃、 穿和交通而所以去造面包、制衣服和开出租车他 们是想赚你的钱(他们的私利)。你买他们的产 品和服务,也不是要照顾他们而是想满足你自己 的饱暖之欲(你的私利)就是因为大家都在追求 私利、社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会被最有效地利用 和分配(这就是公益)因此各人都能够自由地去 追求私利的市场经济就是最好的经济模式。从史 密斯理论得到的是这一点市场经济是“追求私利 以达到公益”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