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心灵净土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心灵净土》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因为失去了孩子而痛苦不堪,通过投入精神和情感,找到心灵的净土,重拾生活的希望和力量的故事。

1.2 教材目标•理解课文中的情节,把握故事的主线;•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体验,能够体会人生中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学会通过情感发泄和努力寻找希望来缓解压力;•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情感。

1.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旨,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境。

二. 教学准备2.1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课件与教学PPT;•教学录音;•黑板和粉笔。

2.2 教学素材•电子版教科书;•学生练习册;•课文《心灵净土》。

三.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启发(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在面对困境时,会有怎样的情感变化?3.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课文《心灵净土》;•提供课文音频,并在黑板上展示课文内容的大致框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情节,抓住主线,理清故事发展脉络;•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故事相关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3 情感体验与讨论(15分钟)•设计情感体验活动,通过听音乐、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与故事中情節相关的情感体验;•配合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他们自己在困境中的情感体验和应对方式,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课文中人物的异同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4 归纳总结(10分钟)•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讨论,对课文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这样的故事和人物来讲述他们的心灵净土;•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人的重要性。

心灵的净土静夜思教学方案设计

心灵的净土静夜思教学方案设计

心灵的净土静夜思教学方案设计【心灵的净土静夜思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静夜思》的背景及创作意图;2.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欣赏能力,及通过诗歌体验心灵的净土;3.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导入:由现实引入诗歌,介绍杜甫及《静夜思》的背景;2.讲解:解读《静夜思》的诗意和意象,探索其艺术特点;3.诗歌朗诵:学生依次朗读《静夜思》,并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4.情感交流:学生通过诗歌联想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情感表达;5.创作探究: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他们尝试写一首类似的短诗;6.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诗歌的感悟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杜甫及其代表作《静夜思》的背景和创作上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2.讲解:讲解《静夜思》的诗意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画面描写、情感表达和意蕴。

3.诗歌朗诵:学生依次朗读《静夜思》,注重节奏和韵律的感受,理解诗歌的声音美。

4.情感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静夜思》中的情感和心灵体验,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或口头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分享。

5.创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启发,尝试写一首类似的短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不拘泥于形式和格律。

6.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同学们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反馈,促进诗歌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四、教学评价:1.诗歌朗诵的实际操作,通过学生的声音表达,检验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能力;2.情感交流的互动,评价学生对《静夜思》所传达情感的准确表达以及对其他同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态度;3.展示与分享环节,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以及在交流与合作中的参与度。

五、课堂延伸活动:1.诗歌创作比赛: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评,激发创作热情,提升创作水平,并组织小型的诗歌朗诵会;2.组织参观与游览:带领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名人故居、纪念馆或文学艺术展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艺术的了解与欣赏。

香山寺佛教禅修与心灵净土

香山寺佛教禅修与心灵净土

香山寺佛教禅修与心灵净土欢迎大家来到香山寺,今天我将为您介绍香山寺的佛教禅修与心灵净土。

一、香山寺的历史与概况香山寺位于中国北京西北郊,始建于公元735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寺庙。

寺庙占地广阔,建筑风格独特,庭院环绕,绿树成荫,恰如一座人间福地。

作为北京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香山寺以其独特的禅修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二、佛教禅修的意义与修行方法佛教禅修是一种通过专注呼吸,寻找内心宁静与智慧的修行方式。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世俗的忧虑与纷扰,通过内观与觉醒寻求心灵的平静与净化。

在香山寺,您可以参与禅修体验课程,跟随导师的指导,学习正确的禅修姿势和修行方法,感受内心的宁静与轻松。

三、香山寺的禅修环境与设施香山寺提供了优美的禅修环境,对修行者来说,这是一个陶冶心灵的净土。

在香山寺的禅修室里,您可以感受到宁静的氛围,舒展舒适的坐垫和宽敞的空间会让您更加专注于内心的体验。

此外,寺内还设有禅修指导中心,专业的导师会向您传授禅修的技巧和心得,让您更好地融入禅修的境界。

四、香山寺的禅修课程与培训活动香山寺每天都会举办禅修课程和培训活动,供游客参与。

这些活动包括禅修入门课程、禅修夜行、禅修静修、禅修冥想等。

每个课程都有专业的导师带领,根据学员的个人需求和程度进行指导。

参与禅修课程和培训活动,您将能够深入了解禅修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提升个人修行的效果。

五、禅修对心灵的影响与益处禅修对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益处。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平衡情绪。

禅修也可以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增加自我觉察能力,培养智慧和平和心态。

通过持续的禅修修行,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安宁,拥有更加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

六、香山寺的心灵净土香山寺被誉为心灵的净土,这里的宁静环境和禅修文化可以帮助人们远离尘嚣,净化内心。

游客在香山寺内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融入寺庙的宁静与和谐。

香山寺为追求内心净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己沟通、与自然融合的场所,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综合学习心灵净土

综合学习心灵净土

心灵净土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高江海 054100综合实践活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龙塘村境内有一个“龙塘”,塘长约2000米,宽约360米,塘深在40至80米之间。

传说过去这里是一个苗族村寨,叫做“古脑”。

一天晚上,狂风暴雨大作,发生泥石流,顷刻之间,寨子被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所淹没,全寨的乡亲都葬身于湖底。

这里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景致和奇闻:千年不长的矮松;“龙王出气”;龙塘水一日三变色。

如今,这里住着十几户人家。

平时街上摆着银饰、布艺、药材、土产之类物品,裹头围的老乡操着能听懂的普通话,耐心推介着,也不着急。

村头有一个小小的饭馆,饭菜尽是土鸡、土鸭、香椿、木耳等家常菜。

[题目设计]:(1)游“龙塘”。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你为“龙塘”写上150字左右的导游词。

(2)颂“龙塘”。

阅读上面的一段文字之后,请你用一幅对联来概括其内容。

(3)续“传说”。

请你将“龙塘”的传说加以扩展,字数在150左右。

(4)谋发展。

如果你是“龙塘”中的一员,你会在那里从事什么职业?请说明理由。

[题目解析]:新课标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1)游“龙塘”。

是让学生站在导游的角度,向游人推介“龙塘”。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

(2)颂“龙塘”。

考查学生对联知识的运用。

其实也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它涉及到对联的对偶、词语搭配等知识。

(3)续“传说”。

是对学生扩写能力的考查,要求写作既要依据原意,又要具有创意。

(4)谋发展。

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既要了解“龙塘”环境,又要考虑“龙塘”的职业需求,还要从兴趣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的职业。

关键是要写出理由,这正是命题的关键所在。

[答案示例]:(1)传说“龙塘”是一个苗族村寨。

一天晚上,狂风暴雨大作,发生泥石流,顷刻之间,寨子被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所淹没,全寨的乡亲都葬身于湖底。

这里有千年不长的矮松;有“龙王出气”一日三变色的龙塘水。

守护心灵净土,对校园暴力零容忍——主题班会

守护心灵净土,对校园暴力零容忍——主题班会
案例二中,小红因为家庭贫困而受到 同学的歧视和排挤,这种行为不仅违 反了校园公平原则,也严重侵犯了小 红的人格尊严。
案例启示
校园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会导致心理上的创伤,影响其健康 成长。
校园暴力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准则,也触犯了法律法规,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惩 罚。
作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 惯,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类型
校园暴力主要包括身体暴力、语 言暴力、网络暴力、性骚扰和性 侵犯等。
校园暴力的影响
短期影响
受害者可能出现恐惧、焦虑、抑郁、 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生活和 社交。
长期影响
可能导致受害者出现自卑、抑郁、焦 虑等心理障碍,影响职业发展和社会 适应能力。
校园暴力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校园暴力在国内外均普遍存在,但各地区和学校的发生情况 存在差异。
问题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等,需要综合治理。同时,学校和家长对校园暴力 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02
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个人因素
01
02
03
心理不成熟
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波 动大,容易冲动,缺乏理 智思考。
价值观不健全
部分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 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 理解。
社交能力不足
一些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 中遇到困难,采取暴力行 为来解决问题。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
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 引导,导致孩子缺乏正确 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氛围紧张、父母关系 不和等,可能给孩子带来 心理创伤和行为偏差。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课文《心灵净土》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以及修辞手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解读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3.情感态度: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充满激情,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课文《心灵净土》所传达的追求美好、宁静心灵的主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4.价值观: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部分学生受到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影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对较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有整体的认识。
2.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心灵净土的追求。
3.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b.以“我心中的心灵净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作品给予及时反馈。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如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心灵净土的内涵等。
2.教师强调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追求内心的纯净与美好,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
3.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宁静、善良的心,追求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2.选做作业:
-拓展阅读:选择一篇与《心灵净土》主题相近的散文,进行阅读并写出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以“走进奇妙的自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本单元涵盖了多种自然现象和生物,包括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习性、自然灾害等,并通过丰富的课文、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单元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习性、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等自然知识。

o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o了解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积极参与到保护自然环境的行动中。

2.能力目标:o能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o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o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能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o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o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并能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共包含六篇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奇妙的植物世界》: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种类、植物的用途等知识,旨在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热爱。

•《动物的奇妙世界》:介绍了动物的种类、动物的习性、动物的生存环境等知识,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并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

•《奇妙的自然现象》:介绍了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彩虹、闪电、地震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的成因和规律,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保护自然,人人有责》:阐述了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优秀教学案例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心灵净土》的魅力,使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能得到心灵的滋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心灵净土》这一课时,我将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宁静、优美的教学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美丽世界,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热爱。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1.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通过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中,更深刻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景,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一系列具有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5.联系生活,实现情感共鸣
本案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并守护自己的心灵净土。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内涵,实现情感共鸣,有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文章的核心要点和主旨。然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补充并强调文章的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此外,我还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对本课进行反思,如:
1.生活中如何寻找并守护自己的心灵净土?
2.如何在学习、生活中拥有一颗宁静、美好的心灵?

从《桃花源记》中寻找心灵的净土-教案

从《桃花源记》中寻找心灵的净土-教案

从《桃花源记》中寻找心灵的净土-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桃花源记》的作者与创作背景1.1.2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1.3文章主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1.4课程目的与意义1.2教学目标1.2.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1.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2.3引导学生从文学中汲取生活智慧1.2.4强化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1.3教学方法1.3.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1.3.2结合文本分析与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1.3.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1.3.4安排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二、知识点讲解2.1文章结构分析2.1.1开篇的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描写及其作用2.1.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2.1.3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情节发展2.1.4结尾的渔人再次寻找桃花源而不得的寓意2.2文章主题探讨2.2.1心灵净土的象征意义2.2.2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2.2.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2.2.4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探讨2.3文言文阅读技巧2.3.1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特点2.3.2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3.3文言文的断句与朗读技巧2.3.4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三、教学内容3.1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3.1.1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3.1.2《桃花源记》的创作动机与时代背景3.1.3陶渊明其他作品的简要介绍3.1.4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3.2文章内容解析3.2.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象征意义3.2.2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观3.2.3渔人在桃花源的经历及其心理变化3.2.4文章中的理想与现实对比及其深层含义3.3文章主题与现实联系3.3.1当代社会对心灵净土的追求3.3.2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3.3.3从《桃花源记》中汲取的生活智慧3.3.4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创造自己的心灵净土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学生能够准确复述《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习作:我的心灵乐土教案

习作:我的心灵乐土教案

习作:我的心灵乐土教案介绍这份教案将帮助学生们通过作来探索和展现他们的心灵乐土。

通过引导学生们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感受、梦想和愿望,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们了解和描述什么是心灵乐土,并提供实例。

2. 激发学生们写作的兴趣和动力。

3. 培养学生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4. 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心灵乐土的概念(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文字,介绍心灵乐土的概念。

请学生们分享他们对心灵乐土的理解和想法。

第二步:分享心灵乐土的实例(10分钟)让学生们分享自己认为属于心灵乐土的事物、地方或活动。

鼓励他们用具体的描述和感受来传达他们的主题。

第三步:作活动(30分钟)让学生们自由地写作关于他们的心灵乐土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写作提示:- 描述你的心灵乐土是什么样的地方。

- 描绘你在心灵乐土中经历的活动或事物。

- 讲述你在这个地方感受到的情绪和意义。

鼓励学生们用适当的文学技巧(如比喻、对比、细节描写等)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第四步:分享和反馈(10分钟)让学生们互相分享他们的作。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们相互研究和成长。

扩展活动1. 组织一个“心灵乐土展览”,让学生们展示他们的作和分享他们的心灵乐土。

2. 鼓励学生们将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提交给老师进行评估和评分。

总结通过这个习作教案,学生们将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心灵乐土的理解和想象。

这将帮助他们培养思维、情感和写作技巧,同时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六年级语文教案《用心灵去听》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用心灵去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懂得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学会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通过关键词、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

(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讲解。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

2. 家庭阅读一篇美文,学会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效果较好,值得继续运用。

在培养students to use their hearts to listen,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life's beauty,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process, classroom exercises, and homework have been designed. Please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s based on your teaching situation.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参考5篇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参考5篇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参考5篇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在初一和初二两年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自己采用新课程理念,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语文知识,阅读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历次语文考试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参差不齐,一少部分学生书写与背诵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因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

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今年,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冲刺阶段,由于学科的增加,学习任务的加重,压力的加大,语文学科的教学时间就更少,除课堂时间外,学生基本上是不动语文的。

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需要教者多下功夫。

对这部分语文学科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有待在最后的总复习阶段得到全面的巩固和提高,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最后这一学年中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指标和任务,力争在20__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教材分析九年级两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三、教学目标一、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

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要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散文教案模板范文

心理健康散文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名称《心灵的净土——散文中的心理疗愈之旅》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如何反映和表达人的心理状态。

2.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散文,培养学生对他人心理的同理心,提升自我情感管理能力。

3.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会从散文中提取心理疗愈的元素,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中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法。

2. 分析散文作品中的心理疗愈元素。

六、教学难点1. 学会从散文中提炼心理疗愈的方法。

2. 将心理疗愈的方法应用于个人情感调节。

七、教学准备1. 散文作品集(如鲁迅的《故乡》、冰心的《繁星·春水》等)。

2. 多媒体课件。

3. 散文阅读指导书籍。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 以“什么是散文”为话题,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特点。

- 提出问题:“散文与我们的心灵有何关联?”2. 新课讲授- 讲解散文中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法,如心理独白、对比、象征等。

- 分析散文作品中的心理疗愈元素,如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对内心情感的抒发等。

3. 案例分析- 选择一篇散文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和心理疗愈元素。

-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散文在心理疗愈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散文心理描写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实践应用- 学生自选一篇散文作品,尝试从中提炼心理疗愈的方法。

- 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3. 互动交流-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从散文中得到的心理疗愈启示。

- 教师点评和总结。

4. 作业布置- 阅读一篇散文作品,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心理疗愈。

九、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将心理疗愈的方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走进心灵的绿洲教案

走进心灵的绿洲教案

走进心灵的绿洲教案教案标题:走进心灵的绿洲教学目标:1. 通过了解和探索心灵的绿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管理和情绪调节机制。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发展。

3. 通过实践活动和示范,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情感管理策略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我反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图表。

2. 学生练习册,包含练习和活动的独立完成部分。

3. 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所需的小组分组名单。

4. 情感管理策略和技巧的信息手册或海报。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走进心灵的绿洲”,解释“心灵的绿洲”是指情感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感到情绪失控?如何才能保持冷静和平衡?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情感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一些常见的情感管理策略和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情感表达等。

2. 解释这些策略和技巧如何帮助我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增强情感健康。

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并发放小组分组名单。

2. 每个小组从情感管理策略和技巧的信息手册或海报中选择一种策略或技巧,并讨论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策略或技巧,并解释其优势和用处。

4.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经验和观点,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练习和讨论(15分钟):1. 提供学生练习册上的活动,让他们独立完成,并使用所学的策略和技巧解决情感管理问题。

2. 鼓励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情感管理策略和技巧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

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对情感管理的重视。

2. 鼓励学生反思并记录下他们在课程中学到的关键点和感受。

守护心灵净土,对欺凌零容忍——主题班会

守护心灵净土,对欺凌零容忍——主题班会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灵净 土需要得到保护。
班会目的
提高学生对欺凌的认识
通过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欺凌,以及欺 凌的危害。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欺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减少受害风险。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引导学生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思考,培养同理 心,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促进班级团结与和谐
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了解 他们在学校中的交往情况,引导他们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完善学校制度
学校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反欺凌政策, 明确对欺凌行为的惩罚措施,同时加 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宣传。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 、友善的社会环境,避免欺凌事件的 发生。
THANKS
感谢观看
学会拒绝和寻求帮助
02
教育学生学会拒绝他人的不合救技能
03
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遇到危险时能够迅速采
取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共同成长进步
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 友爱的班级氛围。
05
班会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班会内容及成果
增强了对欺凌的认识
通过本次班会,学生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欺凌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了 解了欺凌的各种形式和应对方法。
培养了反欺凌意识
班会中强调了对欺凌的零容忍态度,学生们在互动和讨论中逐渐形成 了反对欺凌的共识。
提供了实际操作建议
班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应对欺凌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如何及时求助、如 何与家长和老师沟通等。
激发了学生们对守护心灵净土的责任感
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更加珍惜和尊重 他人的感受,积极营造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12桃花源记 全国获奖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12桃花源记 全国获奖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

2、了解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3、掌握“皆、咸、悉、并”等文言虚词以及“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4、疏通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及幸福和谐社会【教学重点】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简介作者及背景: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初读课文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节奏及感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把握朗读节奏及感情。

三、小组议读课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2、分组交流。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七上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七上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七上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选取了四篇课文,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三棵银杏树》、《一夜的工作》,以及两篇略读课文《猫猫和燕燕》、《登岳阳楼》。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自然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二、单元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安排课文顺序:《三棵银杏树》、《一夜的工作》、《猫猫和燕燕》、《登岳阳楼》1.《三棵银杏树》重点:通过描写银杏树的四季变化,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2.《一夜的工作》重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他的敬业精神和崇高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

3.《猫猫和燕燕》重点:通过猫猫和燕燕的故事,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

4.《登岳阳楼》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杜甫的博大胸怀。

难点:学习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四、教学方法1.注重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4.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背诵名句等环节,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和阅读理解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写作和理解能力。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心灵净土》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本文主要围绕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的课本《心灵净土》展开教学反思,并提供一份完整的教案供读者参考。

《心灵净土》是一篇简单的散文,该文主要介绍作家东川的家乡与她在乡间度过的快乐时光。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用词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2.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素材的收集整理能力;3.引导学生去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4.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的美好,认识到文化与家乡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本文的写作风格和用词特点;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1.阅读习惯的培养;2.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导入环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我们采用了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导入环节。

在学生进入教室前,我们放置了一张关于乡村风景的图片和一首优美的乡村音乐。

当学生们进入教室时,首先听到的是缓慢的小提琴音乐。

然后浅黄色背景图片上展示出了有一只小猫的田野和向阳的麦田。

学生们在看完图片后需要回答一些问题,以促进学生对题目的思考和理解。

例如:1.这张图片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2.这种耀眼的田野是你喜欢的吗?阅读环节此环节是课程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和情感。

下文是具体步骤:步骤一:粗略阅读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本文,并设立问题::读完本文后,你可以体验到什么?你认为作者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作者会对她的家乡怀念和感慨?当回顾她的家乡时,作家有什么感受?步骤二:讲解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基本信息,并分析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的把握文章的意义。

步骤三:深度阅读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提问。

此节简单的描述一下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几点:1.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对问题的认真思考表明,他们对一些细节已经有了直观的体验;2.步骤二的讲解是本次课最重要的部分,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思想;3.在深度阅读之后,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在随堂练习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敏捷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教学制定陈丽蓉编写[单元教学要点]一、能欣赏本单元文章所蕴涵的人情美、风情美。

二、能感受评析单元课文语言朴实、简练、畅达的特点。

三、会辨认《渔歌三首》中作者要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感慨。

四、关注“鉴赏·评论〞两篇的课文逻辑巧妙、妙趣横生的特色,尤其是“归谬法〞的运用。

五、训练正、反论证的能力,学习在口语交际中依据对象决定讲话方式和内容,锻炼交际技巧,提升应对水平。

11 社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入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乡村,热爱劳作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到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爱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同学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同学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依据“词语手册〞等实际状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 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3、同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陈丽蓉编写[单元教学要点]一、能欣赏本单元文章所蕴涵的人情美、风情美。

二、能感受评析单元课文语言朴实、简练、畅达的特点。

三、会辨别《渔歌三首》中作者要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感慨。

四、关注“鉴赏〃评论”两篇的课文逻辑巧妙、妙趣横生的特色,尤其是“归谬法”的运用。

五、训练正、反论证的能力,学习在口语交际中根据对象决定讲话方式和内容,锻炼社交技巧,提高应对水平。

11 社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 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踱duï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

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

深化了主题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的一个人》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

(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