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 抓活鱼——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发现好新闻

合集下载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_三贴近_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_三贴近_
四 、调 动 有 意 注 意 , 使 观 众 产 生 参 与 感 。从 传 播 过 程 的 表 相 看 , 观众是被动的, 他们接受的内容 取决于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 观 众 又 是 主 动 的 , 其 接 收 与 否 、接 受 程度大小, 均决定于观众自己。分 析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观众的接收 心理与参与意识。当观众处于有 意注意的心理状态时, 参与意识
二、寻找共鸣点, 平民视角写新闻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 不 同 。 ”同 一 个 新 闻 题 材 , 记 者 的 视 角不同, 报道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作 品传达的主题思想也就不同。新闻 报 道 要 做 到“ 三 贴 近 ”, 报 道 选 择 的 视角很重要。现在有些记者在采写 新 闻 时 , 往 往 把 注 意 力 集 中 在“ 一 把 手 ”身 上 , 把 领 导 作 为 新 闻 的 主 体 , 这 就 脱 离 了 群 众 、脱 离 了 实 际 。记 者 在采写新闻时, 必须用平民的视角, 及时地传达群众欲知而未知的信 息, 这样的新闻就会在广大人民群 众中产生共鸣, 从而更有贴近性。
贴近读者, 首先要了解读者, 这 是报纸贴近读者的一个前提。关起 门来办报, 对读者的需求不闻不问, 是无法贴近读者的。新闻报道要贴 近 实 际 、贴 近 生 活 、贴 近 群 众 , 更 好 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 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首先需 要记者、编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和“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 坚 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要有扎实 的采访作风, 到实际中去发现和捕 捉鲜活的新闻信息。对于这一点, 大 家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具体采写的 方法上, 有些记者则感到有些茫然, 不 知 道 如 何 把 握 , 才 符 合“ 三 贴 近 ” 的要求, 有时记者心里想要“三贴 近”, 但写出的稿子效果并不然。

如何在科普活动报道中“抓活鱼”

如何在科普活动报道中“抓活鱼”

如何在科普活动报道中“抓活鱼”摘要科普活动报道存在难以抓住亮点、趋于同质化、缺乏深度等问题。

本文拟从近几年科技日报有关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创新报道的案例中,总结了三点采写技巧:一是通过加强民生化视角和体验式报道,采用善于归类、巧做标题,文字口语化等方法,让科技新闻脱掉学术和专业的长衫;二是通过深入采访,挖掘问题,寻求热闹背后的冷思考;三是瞄准少年儿童和民间发明家等群体,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和精神,让科技之光因人而闪烁异彩。

关键词科普活动;报道技巧每年我国都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型科普活动,如举办科技活动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技下乡等。

在这类传播活动中,媒体就如同架设在科技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成为公众获取科技知识、参与科普活动的主要途径。

有关此类活动的相关报道,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但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如,大型科普展览项目成千上万,记者很难甄别重点、抓住亮点;多家媒体同题竞争,不愿求新,难出独家新闻,报道趋于同质化;由于活动内容丰富、量大面广,很多报道往往流于形式,浮光掠影,缺乏深度,让读者感觉“不解渴”。

笔者结合7年来参与科技活动周、“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成就展、科博会等报道经验,浅析采写此类报道的经验体会。

1把科普大餐做得“好看好吃好玩”科技新闻是新闻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大众传媒上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反映人类探索自然的动态和进展。

分析科技新闻的特征, 不仅要从新闻内容上找出它的特殊性, 而且要考察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1]。

在我国,作为公益事业,科普活动往往由政府和协会组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集中举行。

如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内,把活动报道得充分,并为读者呈现出一道“好看好吃好玩”的科普大餐,就需要记者在表达形式上做文章。

正如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所说“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

因此,科普活动的报道,一定要脱下学术和专业的长衫,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2]。

浅谈记者如何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

浅谈记者如何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

浅谈记者如何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杨建国(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广播电视局,萝北154211)新闻素材到处都有,重要的是记者 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角。

一个善于寻找 新闻的记者要养成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 闻素材的良好习惯。

新华社著名记者徐 人仲在《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中说院野新闻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 字、一句话、一种现象,只要处处留心,就 有写不完的新闻。

”有时和朋友一起吃饭 聊天,在休闲放松之余也可以发现新闻 素材。

朋友不经意讲的一些事件也许很 平凡,但记者绝不能对社会现实和世事 变化漠不关心,而应该用细致的心去发 现与挖掘,也许绝佳的新闻素材就蕴藏 其中。

1尧新闻线索的特点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 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 的所在,是新闻采访的方向,是可能成为 新闻的或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某种事实 所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已经或者将 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

可以说,寻找新闻线索,是记者进行 新闻采访的第一步。

新闻线索需要记者 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有可 能成为新闻线索。

可以说新闻线索无处 不在,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去挖掘。

二、新闻线索对于记者采访的意义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是从寻找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依据线索的提示,找到 知情人进行采访,从采访中获取全部新 闻事实。

从采访的整个过程来看,记者寻 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第一步。

新闻线索需要记者自己去寻找。

假 如记者不会寻找新闻线索,别人报什么,他也报什么,那就毫无优势可言,如果别 人没有发现的新闻,你发现了并且报道 出来,那就是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是只有 一家新闻机构单独报道的新闻,具有特 殊的新闻价值和权威性,媒体间的竞争 力也在于此。

一旦记者找到了新闻线索,就可以理清采访思路,拟订采访提纲,然 后按照采访计划进行新闻采访,由此看 来,新闻线索对于记者采访具有很大的 启示作用。

三、寻找新闻线索的途径新闻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新闻线 索,基层记者常常因为找不到可写的亮 点新闻而烦恼。

新闻采访的技巧

新闻采访的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的技巧采访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

采访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然而,要想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的采访并不是我问你答那么简单,其中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做足采访准备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必要前提。

好比一位画家,绘画前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

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则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我们这里说的准备,包括宏观及微观两方面:首先是宏观准备,也就是平时说的知识积累。

作为记者,要是个“杂学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文史、科技;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生活常识,都应该有所了解,哪方面都要能讲出个子丑寅卯,这是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访报道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

许多记者已经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报道客观事实,力图突破一事一报的传统模式,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写出宏观新闻,对重大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报道,并且不断向事物的广度和深度挖掘。

尤其是一些纵深新闻报道,经济新闻分析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准备,这也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些领域资深记者往往做的可圈可点,原因就是知识积累和储备较为深厚。

其实是微观准备,也就是确定了采访任务之后,细心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

无论记者的学科背景怎样,无论记者的知识多么广博,在采访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时候,都会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

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知识都熟悉。

特别是采访专家、教授、科学工作者,他们所从事的不同专业,要求记者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有一些了解和熟悉。

否则,连提问都不知从哪里入手。

事前准备,有助于找到与人物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

如果对人物采访对象事前一无所知,提出一些不恰当问题,极可能引起人物采访对象的不耐而导致采访中止或提前结束。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浅谈新闻采访技巧在新闻领域中,采访是记者获取资讯、了解事件真相并传递给公众的重要工作之一。

良好的采访技巧不仅可以提高采访的效果,还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

本文将从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采访过程中的技巧和采访后的总结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进行一次成功的新闻采访,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

记者应该对自己要采访的主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包括涉及的背景知识、相关事件、相关人物等。

这可以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途径进行。

此外,记者还应该事先制定好采访提纲,明确想要了解的问题,以便在采访时有条不紊地进行。

其次,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来获取信息和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

首先,要学会倾听。

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提问,还要充分倾听被采访者的回答和观点。

只有通过倾听,记者才能更好地抓住重点和真实的故事。

此外,要善于引导被采访者,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被采访者自由发言,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追问细节问题。

这样可以确保采访的深入和全面。

同时,应该保持友好和尊重的态度,与被采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其愿意分享更多的信息。

另外,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能够帮助记者解决一些困难和突发情况。

例如,当被采访者不愿回答或回避某些问题时,记者可以运用逆向提问的技巧,通过换一种问法或从其他角度提问,引导被采访者回答。

此外,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言行举止,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记者还应该学会运用各种途径和资源,如亲自采访、电话采访、邮件采访等,以及与其他相关人士交流,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最后,在完成一次采访后,记者应该进行总结和反思。

这有助于记者不断提高自己的采访技巧。

记者可以回顾采访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同时,要重视采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采访做好准备。

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良好的采访技巧不仅能提高采访的效果,更能帮助记者获取真实的信息、传播公众关心的事实。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是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

有经验的记者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是新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顺利而成功的完成一次采访,并非轻松简单的一件事,记者只有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要使采访事半功倍,记者应在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等方面多加留心。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表现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

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

努力采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稿子。

当然,新闻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用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

总的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

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采访我市绿色产业发展情况时,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现场气氛非常尴尬。

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2.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

地方党报如何在时政报道中抓“活鱼”--以巴渝都市报为例

地方党报如何在时政报道中抓“活鱼”--以巴渝都市报为例

第12卷第10期Vol.12 No.10139巴渝都市报是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受重庆市涪陵区委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双重领导的一张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出版,具有区域性地方党报职能的综合类都市报。

2017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在该实施细则第四部分“改进新闻报道”中,提出了简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会议活动新闻报道、精简全国性会议活动新闻报道、规范中央政治局委员考察调研活动新闻报道、规范重大专项工作新闻报道、规范其他新闻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统筹协调等九个方面的具体规定,这为地方党报做好时政报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巴渝都市报作为地方党报,是地方的主流媒体和新闻传播的主导力量,对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和服务地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巴渝都市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努力做到既“吃透两头”,又“顶天立地”,吃透中央精神、准确传达,接地气、用事实说话,不断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用好时政新闻资源这座富矿,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闻呈现方式、报道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时政报道中抓“活鱼”,真正让时政新闻既具有权威性,又有烟火气,牢牢把握住地方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让时政报道更出彩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对地方党报的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地方党报的巴渝都市报,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过程中,为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专门印发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做好领导同志新闻报道工作的办法》,规定:会议新闻和领导的活动报道减少字数;除党政主要领导外,其余领导基本不刊用图片;陪同人员在文字表述和图片表现上均要减少;版面安排要讲规矩,主次轻重把握恰当等,改进新闻报道初见成效。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巴渝都市报还围绕新闻价值、百姓关心、民生视角、情景细节等方面进行探索,讲真话、察实情,让时政报道在严肃认真中透出人情味。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与新闻报道方法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与新闻报道方法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与新闻报道方法作为新闻记者,采访是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通过采访,我们可以获取到最新的信息,挖掘故事的内核,并将其转化为内容丰富、准确传递的新闻报道。

然而,在进行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采访技巧和新闻报道方法,才能确保我们的报道能够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事实。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闻记者常用的采访技巧和新闻报道方法。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采访之前,记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相关事件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采访目标和提前准备好采访提纲,以确保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应该携带好采访所需的工具,如录音设备、相机等。

二、采访技巧1.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此提高信息的获取率。

可以通过友善的沟通方式和礼貌的态度来打破冰冷的氛围,并积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2.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采访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通过这种方式,采访对象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记者可以从中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开放性问题通常以“怎样”、“为什么”、“你认为”等形式提出。

3.追问和深挖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做好追问和深挖的工作。

当采访对象提出观点或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细节,以获取更具体、更有价值的信息。

4.注意语言表达作为新闻记者,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我们的提问应该简明扼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以确保采访对象清楚明白地回答问题。

三、新闻报道方法1.选择合适的形式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记者需要根据信息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报道形式。

可以采用新闻报道、专题报道、采访报道等形式来呈现新闻事件。

2.文章结构新闻报道的文章结构应该简洁明了。

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先阐述新闻事件的主要信息,再逐渐递进展开。

3.客观全面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

记者需要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并确保报道中各种声音都能够得到表达和报道。

从“会海”中捞“活鱼”——浅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从“会海”中捞“活鱼”-浅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

从“会海”中捞“活鱼”——浅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从“会海”中捞“活鱼”-浅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

87NEWS TRIBUNE·2014.1E-mail:xwlt0903@163.com教你一招从“会海”中捞“活鱼” ——浅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 □ 于晓晔 端 木会议报道,在新闻宣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党政机关、领导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讲话与各种工作部署的大量报道,是媒体实现党的喉舌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会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会议,如每年的“两会”,就一直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内容。

然而,要想真正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就需要改革会议报道,在创新上下功夫,学会从“会海”中捞“活鱼”。

关于会议报道,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新闻单位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刘云山同志也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新闻报道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新闻报道改革的归宿点。

召开会议是展开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参加会议,不仅人员集中、材料集中,而且信息可靠,是报道和反映中心工作的重要新闻资源,大部分百姓都是通过新闻媒体的会议报道,了解本地时政、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走向的。

改进会议报道就是要突出新闻,真正把群众最关心、最想知道的事告诉受众,还新闻的本质意义。

作为新闻传播者,要善于从受众角度看问题,积极地改进内容和形式,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让新闻站到前面来。

在新闻稿件处理上,要把事实作为基本要素,把可听性作为选择的基本标准。

那么,改进会议报道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一、学会在会议中淘金,掘弃“大而全”新闻要“新”,会议新闻也不能偏离这个“新”字。

会议中哪一点有新意,就可以抓住播发新闻,且从小处切入,从深处挖掘。

重要的会议总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我们要努力去挖掘并吃透这种“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与百姓生活、利益关系相结合去采写、播发。

哪些是需要始终坚持的,哪些是新的观点、新的举措;哪些是在新形势、新的情况下特别要强调的或重中之重的等等。

记者新闻线索发现与新闻采访技巧阐释

记者新闻线索发现与新闻采访技巧阐释

记者新闻线索发现与新闻采访技巧阐释作为一名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线索并采访相关人士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新闻线索发现方法,并阐释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技巧。

1.调查研究和观察:记者可以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观察以发现潜在的新闻线索。

例如,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和在线新闻,关注社交媒体和讨论板块,掌握最新的热点话题和事件。

此外,观察身边的人和环境也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2.紧跟时事:记者要时刻紧跟时事,及时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新闻动态。

政府政策的调整、企业的重大决策、社会事件的发生等都可能成为新闻线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和内容的准确传达。

1.提前准备:在采访之前,记者应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准备。

了解他们的背景信息、相关事件的细节,并准备一些问题作为引导。

这样可以在采访中避免尴尬,提高采访的效果。

2.保持客观中立:记者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在采访中秉持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

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干扰,以提供客观、全面的报道。

3.控制采访节奏:在采访中,记者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采访的节奏。

对于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受访者自由发言;对于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追问细节或解决疑点。

4.留出时间给受访者:记者应该给予受访者足够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有时候,受访者需要思考或回忆相关细节,过分追问可能使受访者感到压力。

5.倾听和沟通:记者应该倾听受访者的回答,并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和互动。

用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展示出对受访者的尊重和关注。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采访氛围,促进信息的交流。

6.保持笔记和录音: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记笔记并使用录音设备。

这将帮助记者准确地记录受访者的回答和相关细节,并在整理报道时提供参考。

7.尊重隐私和保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尊重受访者的隐私和保密要求。

如果受访者对一些问题不愿回答或要求保密,记者应该尊重其意愿。

总之,有效地发现新闻线索并进行采访对于一名记者非常重要。

沉到深水中才能抓到“活鱼”——记者走基层的若干感悟

沉到深水中才能抓到“活鱼”——记者走基层的若干感悟

新时代经济报道的创新与探索专题沉到深水中才能抓到“活鱼”—记者走基层的若干感悟◎戴辉对一张省委机关报来说,新闻是“主战场”。

在新闻生产 中,如何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答案是坚持不懈改文风,迈开双脚抓“活鱼”。

在媒体融合、信息时时“刷新”的今天,纸媒的新闻更突 出“创意产品,观点生产”。

而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创 新,不当材料的“传声筒”“复印机”,而把笔头、镜头延伸到 广阔的基层。

到现场去,到基层去,这是新闻的基本要求。

越 难的地方,越有新闻价值,越棘手的问题,背后越有新闻张 力和力量。

可以说,真正的新闻来自基层,鲜活的故事来自现场。

一、为何要走基层?1.回归新闻本源的需要。

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 生的事实报道。

”里面的两大要素,皆要求记者要深入基层。

首先新闻求新,要在新的时空里发现新闻。

其次,真实性,是 新闻的生命,也要去一线印证求实。

这并非说文山会海里没有新闻。

相反,大量的信息在会 议中产生、从材料中获取。

但是,我们的新闻呈现方式,还需 要遵循新闻自身的规律。

即用亲切自然的话语,表达新闻要 素,反映新闻主题。

这一新闻的“转化”工作,则需要在基层 完成。

尤其在人人都是“媒体人”的自媒体速读时代,脸谱 化、标签化的新闻报道,宣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成为“高级 黑”。

反观当今的新闻佳作,都是记者采访深人的结晶。

不唱 高调、文风朴实,文中有很多老百姓的语言,读起来让人感 到很亲切。

我们的新闻给谁看?广大的干部群众。

新闻的受众面, 也决定了我们的报道要改文风、“接地气”,用群众喜闻乐见 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写新闻,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和认可,达 到同频共振的效果。

好文风从哪里来?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出美文。

作为一名记者,常常会产生两种激动,一是得到新闻,二是 传播了好新闻。

而这两者,都需要从迈开双脚做起,当我们 的足印遍布生活的深处时,报道就有了底气、灵气和锐气, 我们的报纸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如何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如何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全景式(多角度、多方面反映一个人的全 貌)
a
45
五、小视角 大视野
a
46
一张监督卡 浓缩便民意
洛宁率先推行卫生监督意见卡进店制
本报讯(记者 杨力勇 通讯员 李建军)洛宁县卫生监督
中心在执法实践中,注重体现人性化服务,日前率先在卫生 监督领域推行卫生监督意见卡进店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8月下旬,该县监督中心制作了2500份精美的卫生监督 意见卡,免费向辖区内被监督户发放。此卡与《卫生监督意 见书》并用,内设6页整改意见专栏,监督员每次现场提出 整改意见后,须在监督卡上完整填写。此举可把每次检查情 况浓缩在一个册子上,不仅便于卫生执法部门查询,也使当 事人对自身卫生状况心中有数,还为食品分级量化工作提供 最直观的书面凭证。据悉,监督卡还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和 公共场所。许多接到监督卡的商户反映说,配合卫生监督工 作再不能马马虎虎了。
a
36
对党和国家有影响性的重大事件
如:党的十七大召开、 “两会”、奥运会、抗 震救灾等
对群众切身利益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
如:“苏丹红”事件、“瘦肉精”、问题奶 粉等
与群众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节日
如:春节、元旦、“八一”、“七一”、 “六一”、“五一”等
a
37
注意的问题
一致性→单位的工作与国家大事相一致 预见性→举办的活动要提前谋划 新颖性→容易吸引编辑的眼球 时效性→及时予以报道
a
22
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
定“卫生行政部门”是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卫生 监督的执法主体,由市、县(区)卫生监督机构承担 监督执法任务。强化了公共场所经营者的责任意识 ,强调公共场所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有 关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相关的卫生 标准、规范,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宣传,积极预 防传染病,有利于引导公共场所经营者不断提高自 身卫生管理水平。(胡志树 陈卫东)

高站位搞策划沉下去“抓活鱼”

高站位搞策划沉下去“抓活鱼”

702019 / 02期Column按照中宣部要求和山西晋城市委宣传部安排,2019年1月至2月底(春节期间),我们把新春走基层作为开展“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的集中行动,精心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访挖掘反映基层一线的鲜活稿件。

累计刊发稿件110篇、图片80多幅,充分展现了晋城各地欣欣向荣、人民群众欢度佳节的美好景象,唱响了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昂扬旋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浓厚氛围。

一、精心组织安排,领导带头,率先垂范,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采访“抓活鱼”为了真正搞好新春走基层活动,达到锻炼队伍、多出精品的目的,我们在节前就精心组织策划,制订了《新春走基层活动实施方案》,并根据编辑记者平时的工作实际,抽调精干力量,组织5支小分队,按照他们平时熟悉的领域和行业,分配任务,明确责任。

要求大家重点在农村、企业、厂矿、医院等节日值班单位蹲点,真正做到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家中,深度与采访对象对接,同吃同住同劳动,亲眼看他们的工作状况和生活发生的变化,亲耳听他们的呼声与期盼,用心感受他们的苦与乐。

同时,要求编辑部对新春走基层稿件特别对待,高看一眼,精心编辑,认真做好稿件、版面的具体策划和设计,尽可能使报道有组织、有声势,版面有创新、有美感。

 比如,为了感受偏远山村发生的变化,一名副总编辑带队春节期间专门深入地处偏僻且节前刚通柏油路的郭山村,与村干部、村民等人员座谈、交流,采写了《幸福路通到家门口》,详细记录了城区交通局在帮扶中,切实帮助村里修路,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反映了扶贫攻坚的成果,也真实写出了老百姓想通路、盼通路的迫切愿望和通路后的幸福感受。

还有一名记者大年初三,为了感受矿工的辛苦,与一名普通矿灯女工同吃同住一整天,写出了《矿灯房女工的一天》,让读者对灯工这一群体有了很多的认识,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的不易,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二、紧扣主题定选题,唱响主旋律,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浓厚氛围1.紧紧围绕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深挖基层的典型经验做法。

在脱贫攻坚报道中抓“活鱼”

在脱贫攻坚报道中抓“活鱼”

2020第02期 / 总第396期51Column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中,如何下深水,抓“活鱼”?要吃透上情、摸清下情;要敢于下深水、跑田坎。

作为一线记者,笔者在10多年的时间,扎根于乐山彝区、乌蒙山区,足迹遍布马边、峨边、金口河、沐川,与基层干部、贫困群众交朋友,为彝区发展鼓与呼,亲历彝区“一跃千年”的历史性变迁,采写了大量的、鲜活的新闻报道。

《“云端遗民”一跃千年》《彝家新寨迎来“过夜客”》《“桃花渡”里醉游人》《峨边推出“孝养父母公约”》《梅子坝飞出“金凤凰”》《沐川:“居家+集中”救助帮扶特殊困难群众》《峨岭云边响起“幸福小喇叭”》……这些稿件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彝区的变化,获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一部分还获得四川省新闻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

为什么要吃透上情?因为吃透上情是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

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等。

从自然条件看,深度贫困地区大多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资源贫乏。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社会发展滞后,现代文明程度低,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一婚十年穷”。

一些贫困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从现实因素看,很多深度贫困在脱贫攻坚报道中抓“活鱼”【摘 要】深入一线“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是新闻记者践行“四力”、深化“走转改”的重要抓手。

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的基础上,记者走进基层、深入一线、蹲点采访,带来不一样的视角,让报纸的版面丰富起来,内容鲜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脱贫攻坚中的变化,凝心聚力,鼓舞士气,对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脱贫攻坚;报道;“四力”陈兴鑫根,花期集中在5月至10月,待生长成熟后,靠手工挖掘根部,出售后大多用来制作饲料等。

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抓到“活”新闻-广播电视论文-艺术论文

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抓到“活”新闻-广播电视论文-艺术论文

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抓到“活”新闻-广播电视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电视新闻记者在基层采访中抓活新闻,尽管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那么简单.若想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基层、勇接地气,充分认识抓活新闻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和掌握怎样做才能抓活新闻,才能使我们的新闻真切鲜活,眼前一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抓活新闻的必要性电视新闻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宣传载体.作为党的电视新闻记者,能否迅速、广泛、深入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到群众中去,正确引领舆论导向,使之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能否客观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形成合力,共促发展,无形中要求我们电视新闻记者,在做好党和政府喉舌的同时,要真正俯下身,深入到基层,采抓活新闻,反映社情.同时,电视新闻记者与其他媒体记者有所不同,电视新闻记者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一身,比较艰苦,加之电视新闻队伍中年轻同志较多,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有的年轻记者在采访中,跑会议的较多,深入厂矿、车间、村屯、田间的较少,能够与基层群众唠家常、拍摄群众真实生活画面的就更少了.即使下乡采访,有的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因此,想要抓活新闻,必须转变工作作风,不怕吃苦,勤于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电视新闻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记者要坚决听从党的召唤,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党交给的每项新闻宣传任务,全面、及时、准确、鲜活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二、怎样做才能抓到活新闻1.走进基层,走近群众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在日常采访工作中,电视新闻记者拍摄的鲜活素材大多在基层,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报道常态,深入到最基层,走到群众中去,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谱写新闻篇章。

新闻记者如何发现新闻

新闻记者如何发现新闻
参考文献:
[1]丁伯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60.
[2]蒋晓燕.记者如何发现新闻[J].青年记者,2013(27):59-60.
(2)新闻是可见可闻可感的事实,要想写出好作品,记者必须到现场去看去听去感知,实践证明,腿跑的越快得记者出的稿子越多,质量也很高。
1.3新闻发现的意义
(1)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每一个新闻事实,记者写时都有一个发现点,这个发现点必须和受众的兴趣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广泛传播。比如新华社发稿:《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报道的是“5・12”地震时,距离北川中学不足30千米的桑枣中学零伤亡的事件。桑枣中学的实验楼是20世纪80年代由非正规建筑队修建的,完工后由于质量较差,无人敢验收。针对这一情况,叶志平校长用了5年的时间,将22根承重柱由直径37公分的“三七”柱,加固为直径50公分的“五零”柱;将沉重的砖栏杆换成结实的钢管栏杆;将楼板缝中的水泥袋换成混凝土,从而加固了教学楼。又加上他平时注重安全教育,在地震中,不仅这个一直让他担心的危楼没有塌,而且全校2 000多名师生没有死伤情况,这是很难得的。因此《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被广泛地在网上传播,在新浪网的被点击率达到3 700万次。这篇报道之所以有如此好的传播效果,是因为记者的发现点――防灾与受众的关注点相契合(当时报道地震的新闻都是受灾新闻,展示给受众的都是伤痛,受众迫切需要防灾方面的新闻)。
有些报道既不是国家方针政策要报道的,也不是受众的热点,但它“普遍性存在”,这种“普遍性存在”的事实,绝对有新闻价值。中国青年报有一个专栏叫《冰点》,专门报道被冷落的热点,也就是应该被媒体重点报道而没被报道出来的重要事实。
3新闻发现的任务
新闻发现的任务有三个,即发现真相、发现价值、发现素材。业界经常讨论“从灵感发现到完成作品有多远的距离”,就是说有灵感不一定有作品,有的记者灵感很多,但作品少,问题就出在素材上。倘若记者想去报道一个事件,但不知道该怎么报道,找不到切入点或者它的采访成本高,支付不起这个成本,就很可能把这个选题废掉,所以记者要学会发现素材。拿《药价追踪》这篇报道来说,前些年药价虚高是个不争的事实,往往一个家庭有一个重病号,家庭的经济压力会很大,甚至于倾家荡产。《药价追踪》的作者想敲敲药价的“门”,解剖一下药价虚高背后的利益链。他没有找物价局,而是到了医院,说眼睛疼,医生看过之后说他眼睛有点发炎,给他开了瓶“环丙沙星滴眼液”,5毫升,15.1元。记者转身跑到批发站问,价钱是6.6元;最后他联系到厂家――江西萍乡制药厂,出厂价是3.8元。一瓶眼药水出厂价3.8元,在医院卖到15.1元,价钱翻了不止一番!这瓶眼药水就成了他《药价追踪》的最佳切口,把药价切了一刀,解读了药价虚高背后的问题。由此可见记者如果在采访的切入点――素材方面掌握好的话,稿子就会出很多。

浅谈怎样发现新闻线索及怎样提高稿件的命中率问题

浅谈怎样发现新闻线索及怎样提高稿件的命中率问题

一、通过各种会议发现新闻
会议上各个领导人的讲话、各种会议材 料,尤其是会上的各种交流与表态发言 大多是相对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比如:
洋专家田头考农妇、我县不再强求乡镇 完成招引外资任务 等一批新闻不仅在台 里播出,还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并且 都在省市或国家年度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二、通过部门简报发现新闻
就是要独具慧眼,运用新闻眼光进行观 察再及时进行新闻追踪。在日常生活中, 即使你熟悉的事物中也会隐藏着陌生和 新奇。
举:台板底下的承诺、邮局柜台看增收、 长荡镇没有走读官、麦田开来了打包机 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五、通过报纸广播发现新闻
我这里说的不是看到别人报道什么我们 也跟着报道,而是要留心读者与听众来 信呼吁什么,更要关注报纸上的新闻评 论。
新闻就讲究一个快字,谁抢到了第一时 间,谁就占据用稿优势,再说说当今新 闻媒体的快速态势,同时要把握好快与 准的问题,要做到快采、快写、快发。 来不及写作就应及时拨打新闻单位电话, 列举 盐城氟源化工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等特发性事件报道等突发性事件报道。
七、要了解宣传动向
编辑部根据党委、政府不同时期的工作 重点,都会拟定不同的宣传报道计划。 是编辑部急需的稿件,差一点也能被采 用,不需要的稿件写得再好也难以采用。
五、要研究媒体栏目
现在媒体正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尤其是 广播电视,频道与频率分得很细,专门 针对不同的收视人群。比如广播分新闻 广播、交通广播、经济广播、生活广播、 女性广播等等。在我县电视台,又分新 闻综合与影视综艺两个频道,有射阳新 闻、百姓视线、解读、现代农业、教育 天地等10多个节目。
六、要争取第一时间
现在除县委、政府“两办”的综合简报 外,好多部门都办有各式各样的简报, 这些简报都是各单位信息的汇总。我粗 略统计过,仅我们射阳各单位的各式简 报就多达34种之多,如果我们定期去进 行一次收集,肯定会了解到不少有价值 的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