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研究
何绍基临颜真卿《争座位帖》赏析
何绍基临颜真卿《争座位帖》赏析作者:白玉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2期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藏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节录颜真卿《争座位帖》临摹珍品,共三条屏,纸质绫裱。
每条屏高150厘米,宽40厘米,各书4行,满行23~25字(见图1)。
第三屏落款为“道州子贞何绍基”,下方钤“何绍基印”四字朱文印和“子贞”白文印各一方,无书写年月。
三屏共12行,257字。
根据颜氏《争座位帖》原文“十一月□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寓书于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
抑又闻之,……吁足畏也……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不论文武之左右……”可知:馆藏何绍基节录的《争座位帖》应为四条屏,缺第一屏。
并且其中第二屏第三行内容应为“菩提寺行香”,何绍基临写时脱一“提”字。
第三屏第三行应为“径率意而指麾”,脱“而指麾”三字,但不影响其文意。
该帖点画厚实饱满,结字灵动奇异,骨气刚劲有力,笔法堂正磊落、雄健流利,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
观此作品,我们可窥见何绍基优秀的品学修养和极高的书法造诣。
何绍基(1799—1873年),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书法家兼诗人。
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等职。
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
早年学颜真卿,后广涉博猎,上自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无所不习。
巧取各家之长,妙融各体之奇,脱古立新,独具风采。
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其书笔法刚健,以意为之,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深不可测,尤以“回腕执笔”之法著称于世,被誉为清代第一。
一、书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争座位帖》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颜真卿写给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一封书信稿。
何绍基书法集
何绍基的书法以厚重、雄浑、奇肆、恣肆著称,他的书法作品中充满了力量和动感,每一笔都充 满了生命力。他的书法风格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 本书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书法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以及他在书法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和 追求。
“书法之传承,需靠后学者不断努力。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 扬光大,使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何绍基对于书法的传 承和创新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书法的传承需要后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 努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 后人留下更多的艺术瑰宝。
我也明白了苏东坡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耳”的真谛。学习书法,我们不 能急于求成,而应该享受其中的过程,享受每一次提笔、每一次书写的快乐。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略到书法的艺术魅力,才能真正地写出自己的风格。
《何绍基书法集》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何绍基精湛的书法艺术,更让我对书法 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热爱书法,更加努 力地学习,希望能够写出自己的风格,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 份力量。
在目录的内容上,本书充分展现了何绍基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目录 中不仅包括了何绍基的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作品,还展示了其不同时 期的书法风格变化。这种全面的展示不仅让我们能够欣赏到何绍基书法艺术的精 湛技艺,也能够感受到他书法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目录中还对每一幅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为读者提供了更加深入的 了解和欣赏的角度。这些介绍和评价不仅包括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方 面的内容,还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文字信息为 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也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何绍基书法艺术 的内涵和魅力。
何绍基行书极精之作《四赋》(高清详解)
何绍基行书极精之作《四赋》(高清详解)清何绍基行书四赋全卷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证《礼经》。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
誉为清代第一。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
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
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
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
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
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
清何绍基行书四赋之苦笋赋释文:苦笋赋僰道苦笋,冠冕两川。
甘脆惬当,小苦而不成味。
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
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
多而不害,如举士而得贤。
是其钟江山之秀气。
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
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
彼桂斑之梦汞,又安得与之同年。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
余亦未尝与之言。
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若眩焉。
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
李太白曰: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龙眠操三章赠李元中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骖弱,石岩岩兮川横。
日月兮在上,风吹雨兮昼冥。
吾其止兮,曲者如几,直者如矢。
我为直兮棘余趾,我为曲兮不如其已。
吾耕石田兮为芝,乃三岁兮报我饥。
嗣兹穑兮则以稼,从子于耜兮龙眠之下。
螳臂美兮当车,蟹螯强兮斗虎。
我观兮上下四方,或锡予兮以大武。
金石兮水波,松柏兮雨霜。
有时女兮怀春,我欲筮兮同床。
筮告余以不好,予与居兮甚斌。
秦人同炙兮徒欺余,余和羹兮众吐之。
南山雾兮楚氛,其在兹兮斗日月。
何绍基书法特点
何绍基书法特点
何绍基书法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之一,其作品风格优美、大气、
传神,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爱。
何绍基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笔法传神、韵律流畅
何绍基书法作品笔画流畅、舒展自如,且充满生命力。
其笔法变
化多端,以游刃有余、布局得当而著称。
在墨迹与布局上则注重韵律,追求整体美感。
二、书法意趣高雅、寓意深刻
何绍基书法作品意境空灵、意趣高雅,常常寓意深刻,充满了诗
意和哲理。
例如其《喜见棠梨》一作,全篇掌握了流水般的节奏感,
且在构图上精妙独特,喜获专家评价。
三、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创新意识强
何绍基书法有着敬畏传统的精神,但同样充满了对现代的认识和
理解。
他熟练掌握了传统与现代书法技巧,创新意识强,经常尝试用
新的构图、新的形式展现传统书法的魅力。
四、笔墨功夫深厚、注重夯实基础
何绍基书法的笔墨功底深厚,其练字精湛,前期注重基础训练,夯实了书法的根基,功夫在平日。
何绍基书法体现的是所谓“融会贯通”的精神,其笔墨功夫对广大书法爱好者具有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何绍基书法既具有传统书法的积淀,又有新时代书法的新意,既展现了传统书法的古典魅力,又充分感染了现代书法的时代气息,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尤其应注意夯实基础,注重创新,融会贯通,方能成就一名优秀的书法家。
从何绍基对王羲之书法的矛盾心理谈其“篆分遗意”书学思想
从何绍基对王羲之书法的矛盾心理谈其“篆分遗意”书学思想作者:陈烨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10期摘要:何绍基一生都处在碑帖交融、碰撞的时代,士大夫出身的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帖学,可以说帖学影响了他一生。
后来碑学兴起,他既想融入新风尚又不能抛弃传统,因此对于被尊崇为帖学代表的王羲之书法存在矛盾性看法。
何绍基跳出碑学,重新审视帖学,关注的重心仍是其一直推崇的“篆分遗意”,正属典型的碑眼看帖。
关键词:何绍基;王羲之;篆分遗意一、何绍基所处的历史背景何绍基,清嘉庆四年生,同治十二年卒,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道州何氏家族,是书香世家,何绍基受家庭影响,很早开始习字练书,所以其在幼年就已经小有名气,十八岁应京兆试,取誊录。
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
咸丰二年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
此时他已看淡世俗,继而选择专心习字,使其在书诗上的造诣得到进一步提升。
何绍基四体皆工,篆书、隶书、楷书基本都有所涉及,而行草最为出彩。
他一生都在不断仿古学古,但他又不似其他人那般拘泥死板,照本宣科,何绍基是学而不像,结合众家之所长于一身,又极具个人风格。
何绍基早期的作品清秀俊逸,中年作品笔势刚劲,书写时又加以颤动,使字体更加淳厚有味,晚年作品多信手涂抹,肆意坦荡。
何绍基一生都处在碑帖交融、碰撞的时代。
南北书风差异早在宋代就已被众家所关注,到清中期,阮元在其《南北书派论》中对南北书派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划分,他本人极力推崇南北分派。
而包世臣等人又加以宣扬,学习北派书法的人愈来愈多,掀起一股风潮。
之后,碑帖则被划分成两派,碑派是新型事物,推崇者众多,因此碑派势头略高一筹。
此时,帖学的弊端日益凸显,但是何绍基是士大夫出身,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帖学,他既想融入新风尚又不能抛弃传统,作为阮元的学生,他自然也受师傅思想的影响,推崇碑派。
何绍基书法的技法
何绍基书法的技法
何绍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
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同时对于国学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他的书法作品以笔法刚健、巨大的气势和鲜明的个性著称,
那何绍基书法的技法都有哪些呢?
首先,何绍基书法的技法之一就是勾线。
勾线是一项书法的基础
技巧,而何绍基却把它做到了极致。
他的勾线显得尤为厚重,充满了
力量感和纵深感。
一些装饰性笔画更是通过他的勾线技法形成了独特
的特色。
当然,要做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书法家有充足的笔力和经验。
其次,何绍基书法注重“神韵”。
所谓“神韵”是指书法作品的
整体风味,是文字和笔法所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和特色。
何绍基在
书写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握每个字的韵味,最
终打造出独特的“神韵”。
另外,何绍基的书法作品中有很多环绕的笔画,这也是他的特色
之一。
环绕的笔画除了能够强化作品的笔画结构之外,还能够增加书
法作品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何绍基的此类笔画技法在繁体字和篆书等
古老的书法体中也有所体现。
此外,何绍基还对线条的运用进行了不少探索。
他尝试将垂直和
水平的笔画相互穿插和运用,营造出新颖而富有美感的效果。
在一些
汉字中,他巧妙运用直线和弯曲线条的组合,使线条显得极为灵活自如,富有动感,这也是何绍基书法所具有的独特美感。
综上所述,何绍基书法的技法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在
技法上融入了时代的特质。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无数书法爱好者的学
习对象,还成为了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何绍基 《楷隶册》、行书书札
何绍基《楷隶册》、行书书札中国书法第一互动媒体——书艺公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何绍基(1799-1873),清书法家。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字子贞,号东州,晚号蝯叟。
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
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
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随意挥毫,取境荒寒,得石涛晚年神髓。
画必长题,题多佳句,惟不轻作、兴至为之,辄自毁去,故流传者少。
有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
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
何绍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
嘉庆四年农历十二月与弟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
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
8岁随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
18岁应京兆试,取眷录。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
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
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
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
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咸丰六年(1856),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
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
咸丰十年(1860),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
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
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
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
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他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
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
何绍基撰书《刘牧庵神道碑铭》文献与书法价值浅析
692023/05 No.255何绍基撰书《刘牧庵神道碑铭》全称《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并序》,碑石两块,青石质,大小一致,碑长251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
左右碑各18行,满行33字,共计1028字。
单字6厘米见方。
右碑每字完好,上部为碑额,篆书,7行,满行3字,共20字。
刻功极佳,形神兼备。
碑石现藏娄底市博物馆。
一、释文碑额: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碑文: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并序)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钦加六品衔前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道州何绍基撰书并篆额范蔚宗始立《独行传》,补马、班之坠例。
以后诸史,祖袭其意,更有《孝义》《隐逸》诸传。
凡以阐绎幽光,敦扶教本,较《循吏》《文苑》尤为重。
且先顾家乘、闾史,浮词溢誉,秉笔者欲借以信今传后,往往恧焉。
今于湘乡刘公得其翔实确至,乃敢书其隧道之石。
按状:公讳象谦,字虚谷,又字牧庵。
其先由安化之古梅迁湘乡之杨家滩,遂为县人。
世有隐德,伏而不耀,至公考卓斋公以古义律身,先正格言,未尝离手口。
生子四人,伯氏象履,道光乙酉举人,耒阳教谕。
叔氏象恒,己亥举人。
季氏象益,国子生。
公其仲也,蚤充县学生,食廪饩,九应乡试不隽,士林惜之。
生平以《功过格》约敕言行,无疾容,无遽色。
卓斋公弃养,葺茅茨为“罔极庐”,与两弟守墓读书,距家二十里。
每日归省母萧太夫人寝膳,仍返墓所。
居母忧,苫块墓旁,哀泣之声,山中人不忍闻见。
友爱笃至,两弟抑抑受教,获成名业。
道光初元,合邑以公名应孝廉方正制科,公辞曰:“孝廉方正,求一字之无愧且不能,况四字乎?”坚辞不就。
里人称之曰:“是真可当四字无愧矣。
”行古乡亭介甲法,邑中翕然从之,莠民敛肃,有王彦方、孔仲山之风。
引掖后进,先德器而后文艺,子弟辈坐无交足,行无曳履。
所居近杨市,或终岁不见其履迹。
先业颇饶裕,祭服外无裘帛,粗缯大布,道貌浑朴,拯恤饥寒无少吝。
不信释道,属纩时,谆谆勖儿孙勿以浮屠法治丧,盖性既刚正,又锐自刻屈,思扶弼圣道,为人心风俗防检,老而弥挚云。
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
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
何绍基身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无论在晚清学术生丰富的宦游经历,交游圈极为广泛,因而他既为许多重要学术、文艺事件之发起人,亦为同期相关活动的见证人,故通过研究何绍基,不但有助于我们认清何绍基本人的学术、艺术面目,还可以此为切入点,掌握晚清学术、文艺发展的风向。
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对何绍基诗文、书法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均已取得累累成果,然而至今尚无一部内容详实的何绍基年谱问世,虽然也有学者做了一些基础工作,编订了何绍基的生平简表,皆因过于疏略,不足以全面反映何绍基一生行事之大略。故笔者编订此年谱长编,旨在网罗何氏一生有关事迹,为推动何绍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史料的基础。
同时,何绍基是清代道、咸之间继阮元、包世臣理论鼓吹之后,第一位在创作上全面实践碑学主张的书法大家,他独具特色的书法丰富了碑学实践。一方面,何绍基碑学中的复古思想是承前的,他对篆分意度的强调、他专勤的师碑功力乃至他独特的执笔法,无不体现了碑学时代的风尚;另一方面,他又是启后的,无论是他的化隶入行或者兼融碑帖,都足以预示着碑学革新的风向。
清代何绍基论书
清代何绍基论书何绍基致⽯梧书札释⽂:不料其⼊真书中已有此⼒量。
顾其真书不多见者,欲以简礼逾⼆王,不欲以模楷媲唐贤⽿。
究之短长⾃在,何若乃⼝⼝耶。
跋⽂⽒停云馆刻晋唐⼩楷⼭阴真⾯⽬⽆处寻觅,世间纷尚《黄庭》,其实了不见古⼈意思,即此刻亦苦横、直、撇、捺、⼽法⽆古劲厚远之⽓矣。
惟《曹娥》全是分书意度。
余尝谓度尚⼤字⼋分碑,右军仿其意作⼩真书,故⼼⼿间尚有分法。
⼦敬《洛神赋》⽤笔横逸疏宕,欲出⽗书之外,颇见本⾊。
欲求⼆王律令,观此两种可想象⼗⼀,其余殆⽆⾜摹览,⾮谓《停云》刻不佳也。
跋贾秋壑刻阁贴初拓本唐以前碑碣林⽴,发源篆分,体归庄重,⼜书⼿、刻⼿各据所长,规矩不移,变化百出。
汇帖⼀出,合数⼗代千百⼈之书归于⼀时,钩摹出于⼀⼿。
于执笔者性情⾻⼒既不能⼈⼈揣称,⽽为此务多矜媚之事者,其⼈之性情⾻⼒已可想见,腕下笔下⼑下⼜⽌此⼀律。
况其⼈本⽆书名,天下未有不善书⽽能刻古⼈书者,亦未有能⼀家书⽽能刻百家书者。
余少年亦习摹勒,彼时习平原书,所钩勒者即尽与平原近。
⼼是所学,谓本是⼀意,后渐于书律有进,乃知其误也。
《戏鸿》、《停云》疵议百出,弊正坐此。
⽽《淳化》则罕有雌黄,特因其所从出者,世不睹其初本,不能上下其议论⽿。
以余臆见揣之,共炉⽽冶,五⾦莫别,宋⼈书格之坏,由《阁帖》坏之。
类书盛于唐,⽽经旨歧类;帖起于五代、宋,⽽书律堕。
门户师承扫地尽矣。
古法既湮,新态⾃作,⼋法之衰有由然也。
怀仁《圣教》集⼭阴裴⼏⽽成,珠明鱼贯,风矩穆然,然习之化丈夫为⼥朗,缚英雄为傀儡,⽯可毁也,毡椎何贵耶!汇帖遂俑于此,重毕施缪更相沿袭,《淳化》遂成祖本,尊⽆⼆上。
南渡以后,灾⽯未已,试看汇帖中于古⼈碑版,⽅重之字不敢收⼊⼀字,⾮以其难似乎?简札流传,欹斜宛转以取姿趣,随⼿钩勒,可得其屈曲之意。
唐碑与宋帖,低昂得失,定可知矣。
【羲之俗书趁姿媚】,昌黎语岂为过哉!东坡、⼭⾕、君谟、襄阳、不受束缚,努⼒⾃豪,然摆脱拘束,率尔会真者,惟坡公⼀⼈。
何绍基:独傲书坛猿臂翁
何绍基:独傲书坛猿臂翁作者:逸少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05期人们印象中,古人写字是件很惬意的文雅之事,如果说有人用射箭的姿势和气力进行书法创作,你信不信?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就是这样一位奇人。
家学渊源 ;碑帖之变何绍基(1799—1873年)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学识渊博,精通颜书。
何凌汉早年因擅书而在殿试中探花及第,从而走上仕途,深知书法在科举中的重要性,因此十分重视对后辈的书法教导。
在他的熏陶下,四个儿子(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都书法精湛,被誉为“何氏四杰”。
兄弟四人中,何绍基为长兄,书法造诣也最高。
他早年跟随父亲多处游学,广闻博览,临习了大量碑帖,如颜真卿《争座位帖》、欧阳通《道因碑》等。
尤其对颜体用功至深,自言曾手钩《忠义堂》(宋人辑录的颜书汇贴,共收贴四十五种)全部,又收藏宋拓本《祭伯文》《祭侄文稿》《麻姑坛记》《李元靖碑》,就连公文都用颜体书写,后人把他列为清代颜书四大家之一。
入京后,何绍基拜在经学大师阮元门下,其碑学理论多承阮元遗绪,论书也力主南北分派及北碑南帖之说。
同时他结交了如包世臣、张琦这样的碑学实践者,并常加切磋,加深了对碑派书法的认识。
当时,崇尚法帖的帖学书法盛极而衰,崇尚碑刻的碑学书法和金石学方兴未艾,书坛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节点,需要一名统领风气的大书家。
何绍基应运而生,与包世臣前后相接,在碑学取代帖学的转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在对帖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进一步倡导碑学理论,同时在碑帖之变中汲取更广泛的艺术营养,使其书法之花愈加灿烂。
回腕成书 ;以笔为箭何绍基擅长以“回腕法”执笔作书,右臂悬空,作射箭扣弓弦之状,手腕回向胸前,形如猿臂,因而自称“猿叟”。
后人有仿其形者,皆难成功。
因此,有一些书法家说这是一种非常蹩脚、难受的姿势,甚至嘲之为“猪蹄手”。
虽然现在人们对于这一怪异的执笔法尚有很多争议,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何绍基确实用此法创造了书法奇迹,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
作为碑派书法家,何绍基对帖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同于同时代一味提倡碑学的书法家,何绍基在碑帖融合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并通过汲取帖学优点创造出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给后世书法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因此,还应加强对何绍基碑帖融合观的研究,以加强对何绍基书法创新精神的学习和继承,为现代书法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碑帖融合与何绍基(一)碑帖融合碑利用捶拓方式拷贝、复制文字,由于拓制对象以碑为主,因此将该类拓片称为碑。
帖的含义几经变化,唐代将字号小的篇幅称为帖,宋代将帖当做木头或石头上的刻字。
发展至晚清,出现了碑学与帖学,将研习汉魏六朝碑版书法称为碑学,帖学则是宋元至今研习“二王”系统书学理论和以晋唐帖为研究对象的学派。
因此碑学强调碑刻时代、源头、内容和辨别真伪等,崇尚和临习碑刻。
帖学研究法帖源流、拓本时间、书迹和好坏等,崇尚法帖书法。
晚清开始出现碑帖融合产物,强调将不同风格书学融会贯通,在创作中能够突破碑、帖学派束缚实现风格变换。
所以碑帖融合思想需要将“南北会通”当成必要条件,展现出崇尚融合的审美取向。
(二)何绍基在碑帖融合书学家中,何绍基为典型人物,晚年的行草书体展现了其碑帖融合的成就。
行草书体本身为帖派擅长的字体,但何绍基在行草书中加入金石气,使字里行间得以注入精神气骨(图1)。
何绍基创造了“回腕法”,使得写出的字体线条带有宽展圆厚之感,能够将帖的书卷气与碑的金石气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
何绍基热衷于遗文散籍和拓片考证收藏,与碑学大兴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关系。
但与此同时,何绍基认为碑帖收藏的意义在于做学问,提出:“书律深处请详究,拓本成堆吁可悲!”[1]通过学习帖学,认知范围不断调整,何绍基最终形成了碑帖融合辩证观,为清代碑帖融合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分析(一)学派辩证观何绍基的师傅阮元强调碑和帖的派别,形成了南北派别论,撰写的《南北书派论》展现出阮元在书法上的建树,为清代碑学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继承与创新——论道州何氏父子对颜体书法的接受
图1 何凌汉 临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美原则在各种书体领域的全面落实,对晚清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被称作是‘开何氏先祖曾在自家正房神龛上刻有一副对联:“记祖宗二字格言,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正路,惟耕惟读。
”这一耕读传家、书继世的联句作为家训,在何氏家族世代传承。
何凌汉的父亲何文绘继承祖训,广泛收取古籍,刻帖碑拓,常以“食无隔夜粮,家藏万卷书”为傲。
这些收藏的图书碑帖也对何凌汉、何绍基父子日后学有所成、艺有所何凌汉的书法从理论到实践都效法颜真卿,其自幼目染浯溪石壁上的《大唐中兴颂》,磅礴的气势和巍峨的雄姿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仕之后,他也坚持临池,以颜体为基础,汲取褚遂良之灵动、欧阳父子之骨力。
与同时代书家相比,他的书法透露出一种新的气象,给病入膏肓的科场馆阁书风注入了一丝清新之气。
从何凌汉临摹的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图1)看,其用笔雄沉劲健,结体丰腴壮阔,端庄紧密,自始至终无一懈笔。
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评颜真卿《东方朔画赞》道:“故神明焕发,而何凌汉临本深得此碑三昧,以王澍之语复评,亦不为过。
从落款的时间来看,何凌汉此本临于道光十八年(1838),距其去世还有两年。
几十年来,他宦海沉浮,历尽沧桑世事,人情冷暖,身处末世,内忧外患,却能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
所以欣赏他这篇书作,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骨气和镇定自若的静气。
由此可知,何凌汉之所以一直效法颜体,不仅是因为他欣赏颜真卿书法的魅力,更重要的是看重颜氏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
学其书,更学其人。
何凌汉书法受嘉庆、道光两代帝王欣赏,彼时朝廷重大训诰典册多出其手。
其中嘉庆十九年(1814)《全唐文》编纂完成,嘉庆帝亲自作序,而序文就是由何凌汉执笔。
此外,皇帝还命他教授皇子书法,道光帝旻宁在潜邸时就学习何凌汉书法,御宇以后更是对何凌汉十分器重。
何凌汉身居高位,声名远播,他的书法还常作为贵重之礼赠予外国来使,来使归国之后,人皆宝之。
何凌汉不仅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官员,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鸿儒。
回腕法颜书何绍基书法欣赏【祁大夫字说】书法欣赏
回腕法颜书何绍基书法欣赏【祁大夫字说】书法欣赏回腕法颜书何绍基书法欣赏【祁大夫字说】2010年5月8日宏文馆发表评论阅读评论书法欣赏-祁大夫字说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
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书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
执笔用回腕法.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
擅真、草、隶、篆,由颜真卿入手,转师秦汉魏晋南北朝,其书注重碑学,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
书艺非其余事,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一辈子都借以风光与自豪的所在.他花甲前书作多以楷行行世,沉雄峭拔,精力酣足是其独具的特色.不满足于既得。
何氏是一位天才加勤奋的书家,其楷行宗师的颜真卿,千载下,习颜而具鲜明个性者当以何氏为首选.堪称是活学活用颜氏书风的佼佼者。
《祁大夫字说》体现了何氏对颜鲁公书作的精髓领会甚多,书时藏锋含蓄,笔力直注,转折处多体现圆笔之法,显得丰润开阔。
何绍基《祁大夫字说》,清何绍基书,纸本楷书。
何绍基的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
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
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今湖南省道县人。
更多书法欣赏分类: 03、何绍基作品集标签: 楷书, 颜楷。
真草隶篆归一,,回腕高悬得法
真草隶篆归一,,回腕高悬得法打开文本图片集曾国藩曾有云:“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有所传于后,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当时的诸多名人都对何绍基的书法做出了颇高的评价。
他早年学习书法由颜体入手,对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用功极深,因此早年的书风与此接近,后来在阮元等人影响下崇尚北碑,遍寻各处的碑版古迹,临写《张迁碑》《礼器碑》等碑几百遍。
尤其是在济南购得《张黑女墓志》之后,潜心研习,几近痴迷,独创了回腕悬臂的运笔方法,“回腕法”要求书写着回腕高悬,臂力、腕力精进,却能将魏碑古拙的韵味表现出来。
何绍基认为“书法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现于笔墨之外”。
何绍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将碑学观点发扬光大,王镛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评其“在取法北碑、變革行草笔法以及在楷、篆、隶等方面所获得的成就,标志着碑派书法的审美原则在各种书体领域的全面落实。
”现将山东省潍坊地区存世何绍基书法精品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行书《苏轼前赤壁赋》(图1),共计12条幅,绢本。
每幅纵167.2、横45厘米,青州博物馆藏。
所书内容为苏轼的《前赤壁赋》,首起自“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始,止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
”落子贞何绍基款,并钤有“子贞”“何绍基印”“御赐怪物”三枚印章。
此作乃何绍基存世作品中少见的大尺幅,结字开合有度,下笔坚实,浓墨涩行,有筋有骨。
此十二条屏一气呵成,笔断意连,看似随意而为之的笔画间颇具法度。
一般人在处理字体结构时,往往斜侧取势,而何绍基却偏偏化险为夷,避虚就实,并将其贯穿于整体布局中。
这件作品乍看起来,字迹凌乱,笔画不整,似天女散花,不合规范,但细究起来,纵横欹侧的布局,使通篇生动、活泼。
在运气上通过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肥瘦的对比,错落而行,使之产生了虚实相间的效果。
何绍基临礼器碑,实写非临!
何绍基临礼器碑,实写非临!
何绍基之隶书临习之作,被整理成《何绍基临汉碑十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临习价值。
何绍基尤其对礼器、张迁二碑用功最深,各临百遍,对曹全、乙瑛等碑也临习了十几遍。
在临习之中,渐入己意,实有重塑之感,故人云其临习之作“实写非临”。
何绍基临碑,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取其所取,则临习之精神,专注于一端,讲求修改抒发,并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现于笔墨之外。
”
把“至性至情”表现于笔墨之外,这是何绍基书法理论之精髓,其隶书如藤蔓蝌蚪,千里阵云,自成一家。
写法上以“战”行之笔积点成线,战而不飘不浮,似屋漏之痕。
以下试将《礼器碑》与《何绍基临礼器碑》作对照,以便追根溯源,深究隶书之博大精深,体悟书法用笔之妙,结体之美。
临何绍基书
临何绍基书打开文本图片集学书法讲究“取法乎上”,这是书法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老师常常告诫学生的话。
“取法乎上”一语出于《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易经》所说的是普遍规律,有志当存高远之意,并非具体所指。
但到了书法人这里就具体化了,“取法乎上”的意思是说学书临帖须循其源而不可逐其流,有人说晋人以下不可学,有人说唐人以下不可学,也有人说汉人以下不可学,学书必学古代法帖,时人不可学。
我觉得取法乎上这句话可以用在学书上,但应还原《易经》本意,不可胶柱鼓瑟,要成为一种原则,而不可使指向具体化,一旦具体化了,就有许多地方说不通、行不通。
如果是具体到年代愈远愈好,那么就会走入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的误区。
学古代传世经典当然是对的,因为古代经典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被世人公认的精品,时人尚未经过时光的验证,是不可靠的。
此是常理。
但也不能绝对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风,这种“时风”就是时人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结果,《书谱》中说的“东晋士人,互相陶染”也就是学时人的表现,有时学时人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的。
吴昌硕在论印诗中发出“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的天问,对取法乎上的具体化提出了质疑。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知道五谷杂粮、蔬菜鱼肉都是原生的、天然的,对于成人来说是“有机食物”,但对于婴儿来说,就不能再吃上“取法乎上”,必须吃母乳,吃经母体转化过的易于被婴儿吸收营养的食物,这又成了“取法乎下”了。
所以取法乎上原则上是绝对的,具体中是相对的,上与下之间也是相对的,可以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学汉碑、魏碑很长时间囿于刻石原貌,凭己意体会古人,去寻找如何“写”的问题,走过许多弯路(当然也是必要的),但看到清人邓石如、赵之谦、何绍基等人写的以金石文字为范本的篆隶魏碑诸体书,马上就知道如何来解脱镕金凿石的桎梏,寻找毛笔挥运的自然与自由,用笔得到方法上的启示和具体形质上的新范式。
伊秉绶、何绍基、林散之三位大师临《张迁碑》
伊秉绶、何绍基、林散之三位大师临《张迁碑》《张迁碑》是流派纷呈的汉碑中方笔审美的极致,是汉隶经典中的极品,为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之一。
其以格调高古、浑厚雄强著称于世。
其碑,颇具“大巧若拙”的风范,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述众多,但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清万经评云:“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五笔法,阴尤不堪。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明代孙退谷《庚子销夏记》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郭沿先则称此碑为“是碑为冠”(《芳坚馆题跋》)。
作为隶书中的精品,历代书家对此碑下功颇深,如何绍基、伊秉绶、林散之等。
他们所擅长的书体有的并不是隶书,但从《张迁碑》中所汲取的营养颇多,对于丰富各自擅长的书体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伊秉绶为清朝隶书大家,以篆书笔法写隶书,朴茂醇厚,自成一家。
从其临作中可以看到他对《张迁碑》下功颇深,临习时虽加入自己的理解,但此碑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都抓住了。
伊秉绶临《张迁碑》何绍基擅长行草,亦涉猎篆隶,临习篆隶为行草服务,以篆隶用笔写行草,高古厚重,格调颇高,其带有篆籀气息的行草书对后代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何绍基临《张迁碑》林散之先生被称为“当代草圣”,其草书线条质量高,结体跌宕起伏,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林先生对隶书尤其是《张迁碑》情有独钟,直至晚年仍临习不辍,可见此碑对散之老的帮助是多么的大。
林散之临《张迁碑》我们在临习时,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临”,尊重原帖,尽可能抓住各种点画的线形特征和结构模式;第二阶段“意临”,不要拘泥小节,要放怀心情,甚至对某些特别的意趣可以夸张变形,更加突出其或古拙高雅、或平实朴素等审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
何占福-文
【摘 要】在清代碑派书法发展过程中,何绍基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处于金石考据学勃兴、碑学兴起的书法变革时代,他于篆书、隶书、楷书、行草诸体均有精深的造诣,并能将诸体融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试图从何绍基书学思想、书法实践以及对清代碑派书法的影响来展开论述,以对何绍基的书法研究作出比较全面、客观、明晰的认识。
【关键词】何绍基 重骨轻姿 横平竖直 中锋用笔 回腕高悬
何绍基处于金石考据学勃兴、碑学兴起的书法变革时代,这造就了他对碑学极力的提倡和独辟蹊径的创新。
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独创了为人称道的“何体”,对晚清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何绍基的书学思想
何绍基在书学思想上有很大的成就,他不但继承了阮元对碑学的复古思想和包世臣在北碑笔法上的开创,还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展。
(一)书须存篆意
在何绍基的书论中有许多关于篆书的思考,其中尤为典型的是“书须存篆意”,甚至是把它作为书法之秘。
何绍基曾云:“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知唐人八法以出篆分者为正轨。
”又云:“真行原自隶分波,根巨还求篆籀蝌。
”何绍基还对颜鲁公、欧阳父子的楷书格外推崇:“窃谓两公书律,皆根矩篆分,渊源河北(魏碑),绝不依傍山阴。
余习书四十年,坚持此志,于两公有微尚焉。
”何绍基在给(祁)叔和张荐山学书的建议中强调:“荐山又有志学书,余劝其多看篆、分古刻,追溯本源。
”何绍基书法追求“篆意”,在书写各种书体时也尤其注重与篆隶的结合。
凡能体现其风格的楷书、行书、草书及隶书作品中,均参篆意。
(二)重骨轻姿
何绍基对中国书法很有研究,对其中许多书法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曾说:“学书重骨不重姿,早窥古意薄献羲。
”“重骨轻姿”则是何绍基的另一典型书学思想。
其实在此之前,历代书家都很看重“骨”,对“骨”的论述也有很多。
如卫铄《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王羲之《书论》:“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王僧虔《笔意赞》:“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关于“骨”的论述遍及历代书论中的重要作品,足见“骨”在书法中的地位。
何绍基总结历代书家关于“骨”的论述,得出学书应“重骨不重姿”的结论,这在书法上起到了点睛之笔。
同时,何绍基又指出“昧本详末,舍骨尚姿,此后世书律所以不振也乎”,强调“骨”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何绍基认为,“书虽一艺,与性道通,固有大根巨在”,因此,要学书就要“竖起脊梁,立定脚根”。
他还认为,“要之浩然气,方寸贵直养”。
何绍基的这一思想既不同于晚明书家的极力张扬个性,也与其时馆阁书家的墨守成规有别。
马宗霍更是把何提到“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三)横平竖直
“横平竖直”一直是作为何绍基书法评论的四字准绳,同时也是何绍基另一个学书思想。
起初何绍基论书重视横平竖直是由于他父亲“每一个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因此,他“仰承庭浩,惟以此四字为律令”,他作书恪守此律令,论书也以此为律令。
这一思想观点与其诗“直起直落,独来独往,有感则通,见义则赴”有一致性。
(四)自立门户
“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
”这是何氏一生书学的心得,也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概括。
从书法起源到晚清,中国书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
期间名家辈出,书法家林立。
要想树立起自己的旗帜,就必须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他以此态度来临习碑板,从他传世的临本来看,还没有发现与原碑完全形似的,全是自己笔法。
“无与原碑完全相似,但又具汉碑神韵”,他反对墨守成规、不求创新的一味临摹的方法。
对于他这种遗貌取神所创的汉碑综合体,关
何绍基书法研究
【鉴·赏】
046Vol.122
【稽古】
The Archaic to Now 047
2017.12
键在于多思考、多练习、多研究、多实践,才能在书法历史上开辟新天地。
何绍基正是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一改常规书写方式,创“高悬回腕”的执笔方法。
二、何绍基的书法实践
何绍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在书学思想上的成就,更在于他坚韧不拔、不断拼搏、不断创新、不断实践。
而他的巨大成功正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一)中锋用笔
在书法的用笔法中,中锋用笔是最基本的笔法,也是最重要的笔法,特别是在篆隶书中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包世臣早年学书努力探索中锋用笔法,常自云:“锐精仿习一年之后,画中有中线矣。
每以熟纸作书,则其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
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
”对于中锋用笔,何绍基是高扬鼓吹、果敢提出的第一人。
正如他所称颂智永中锋用笔那样,“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几,直造单微,唯有智师而已”。
(二)回腕高悬
回腕高悬的执笔方式是何绍基潜心研究出的,为达到“生拙迟涩”的效果,将整个手臂一直处于运动与僵硬的互相对抗中,是一种违反人体自然习惯的书写姿态。
一方面因何绍基使用长锋的羊毫笔,羊毫弹性较差,为避免笔锋倒伏,势必要求肘腕高悬;另一方面碑学理论要求点画有金石味,为达到这种金石气何绍基更加肯定了这种执笔方式。
何绍基的楷书和行书除了追求篆、隶笔势外,因其独特的回腕高悬执笔方法,他的行书还表现出下笔坚实遒厚、力重势沉、以浓墨涩行为要的特点。
三、羊毫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历来书家、书论都十分重视毛笔的作用与品质,因此毛笔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何绍基选择的是羊毫笔,他充分利用羊毫蓄墨多、出水少的特性,饱蘸之后一气呵成,一连数字或涨墨、或枯墨、或晕染、或飞白,极富变化。
四、何绍基对清代碑学理论的丰富
在碑学理论方面,何绍基不但继承了阮元对碑学的复古思想和包世臣在北碑笔法上的开创,还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展。
何绍基广临汉碑,掺以己意,“用笔灵空、洒脱,更非
常人所能望其项背”,被后人称为“晚清书坛第一人”。
何绍基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书学思想。
在思想上,不断挖掘开新。
“书须存篆意”强调学习篆书对学习书法的重要性,这在清代碑派书法上有重要的意义。
何绍基还对阮元提出的“反对姿媚、追求古质”观点进一步深化,提出了“重骨轻姿”,进一步丰富了碑学理论。
“横平竖直”是何绍基书法评论的一条准绳,为篆分古法找到了一条具体的标准,在清代碑派审美观上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何绍基提出了书家应“自立一家”,强调了书家要立于书法艺术之林而不倒,就必须自立一家。
这也给以后书家在开宗立派上起到了点醒作用。
五、何绍基对清代碑学技法的创新
何绍基在书法实践上也有很大的创新。
他提出书法实践讲求中锋用笔。
中锋用笔强调中锋用笔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篆隶书上。
何绍基结合自己的实践,从李广“猿臂善射”法中悟出了回腕高悬的执笔方法,打破常规执笔方法。
何绍基独特书风的形成,就得益于他的悬臂回腕执笔法。
何绍基不愧为近代书坛上的一位大名家,其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
参考文献:
[1]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何书置.何绍基书论选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3]衡正安.试论何绍基篆书[J].中国书画,2008(03).
[4]曹建.何绍基学政四川及其回腕执笔书法风格形成的文化渊源[J].艺术百家,2011(02).
[5]邹建利.篆分古意:何绍基毕生审美追求[J].甘肃社会科学,2008(03).[6]楼晓勉.承传·变古·出新[J].艺术理论,2009(09).
[7]钱松.何绍基碑帖观的意涵及其思想渊源[J].艺术史研究美苑,2011(05).[8]李名.论何绍基的书法实践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12).
[9]田绍登.赵之谦、何绍基比较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1).
[10]罗永荣.浅谈何绍基的书法艺术[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2).
[11]任军伟.篆分贯真草散漫脱拘绳[J].视野书法史资料,2012(03).[12]刘荣军.何绍基书艺大成缘由之探究[J].文史博览·理论,2007(01).[13]李丹颖李建中.何绍基晚年的书法作品分析[J].文博考古,2012(01).何占福 1965年生于宁夏石嘴山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治区人大代表,石嘴山市政协常委,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石嘴山市文联副主席,石嘴山书画院院长,华夏城乡文化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大地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宁夏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石嘴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环保公益艺术家,宁夏文史馆研究员,被自治区评为“四个一批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