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2)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二》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通过一首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本节课时,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境。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表达。
2.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二》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诗歌素材。
3.诗歌创作的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语文园地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语文园地二》的课文,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感受诗歌的美。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歌美在哪里?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例如:“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实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诗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感受不同诗歌的魅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精选5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精选5篇)小学语文五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浓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自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首都是哪里?对于北京,你了解多少?你了解北京话吗?想了解北京话吗?跟我来吧!板书课题,齐读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要求认的字注音2、听写生字3、概括主要内容三、细读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1、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2、在第一自然段中,从哪些地方让你可以感到作者很喜欢北京话,用“——”勾画出来。
3、汇报4、交流“诱惑”可以用什么词替换?哪个更符合*?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都听了谁说的话?比喻句是为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指导朗读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这什么说普通话十分重要?3、北京话是普通话吗?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4、理解:“包容”,写出近义词“改造”,具体改造谁的口音?学习第三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课文中介绍了谁学讲普通话?2、画出朋友学习的句子,读一读,哪几具词语说他是怎样学习的?决心大吗?学会了吗?他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句话可以知道?3、理解破折号的用法4、“我”又是怎样学习普通话的?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这说明什么?5、为什么说听觉中的北京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6、理解破折号的用法。
7、体会文中的两个设问句8、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北京的什么情感?四、品读揣摩表达1、你认为作者最相告诉我们的是什么?2、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北京话的?3、对于北京话的理解和认识都离不开什么?4、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网络集体备课二单元
生诵读 广阔的草地令人 精读品诗意 神往,悠扬的笛声 使人心动,美丽的 月夜让人陶醉。一 小组交流。 师板书古诗 草铺横野六七 里,笛弄晚风三四 声。归来饱饭黄昏
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 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 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试。 (课件出示两首诗。 )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 月明” 。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 。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 一 预 习 探 究 了怎样的画面?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 划分节奏。
教学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重点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 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 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 交流反馈。 二 合 作 交 流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 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落花生》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落花生》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作品。
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这篇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这篇课文作为第一单元第2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花生的品格,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刻的道理和情感,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此外,学生对于花生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饮食,对于花生的品格和寓意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培养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领悟花生品格的深刻含义,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文件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小组讨论表格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音频文件,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许地山及其作品《落花生》。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家庭活动和花生品格的揭示。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花生的品格及其寓意。
部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优质课件 第二次集体备课课件
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 钻出来,偷偷地爬到爬树干上,脱 脱掉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换华上丽的
新装。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 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 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 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 动了。
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 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 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 变成了棕黑色。
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 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 白色的光环。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 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 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 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这阵儿, 蝉儿长久地趴在树上,恢复着体力,准备开始它 的歌唱生涯。
自学第五自然段,金蝉脱壳后,各部位有哪些变 化?画出相关词语,口头完成表格。
部位
变化
全身
灰白色—( )—( )—( )
翅膀
一点点—( )—( )—( )
触角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 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 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 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 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 像两把大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
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 儿变成了深绿色。
(我觉得蝉儿脱壳后颜色的变化奇特动人。在我眼里,蝉儿就像一个 魔术师,它肚子的颤动好像是障眼法,蝉就在它的掩护下不停地变换 着颜色,让人感觉非常神奇。)
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 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 一样又黑又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文《读文言》中的古文词语及其解释。
2.掌握古文阅读方法,能够读懂简单的古文课文。
3.能够根据提示找到古文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语理解古文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欣赏古人的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集体备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读懂并解释古文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2.能够根据提示找到古文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文课文的意义。
2.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园地二》第2课时《读文言》。
2.录音机、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3.教学素材:古文课文段落、生词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利用PPT或录音机播放相关古文朗读,引导学生熟悉古文的语音语调。
2.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时学过的内容,做简单的口头复习。
二、新课展示1.师生一起阅读课文《读文言》,学生跟读。
2.解释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义。
3.师生合作,找出古文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三、分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段落让学生理解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各自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找出关键信息。
四、总结提升1.整合各组的思路,共同总结课文的核心意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展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入理解古文课文,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加关注个别学生的阅读困难,采取更具针对性的辅导措施,以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二)活动记录及教案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二)活动记录及教案(2011-04-22 08:53:53)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附件3: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项目负责人填写)工作单位:鳌江实验小学项目名称集体备课项目负责人丁志新活动时间2011年3月30日活动地点14号办公室活动主题《半截蜡烛》剧本类课文主讲人谢丽秋参加对象五年级语文全体成员申请学时2学时活动内容及进程 1.说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
2.《半截蜡烛》是个剧本,在教学时该怎样设定目标?教学中应注意什么?3.谈怎样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体会爱国情怀。
5.谈如何让孩子们分组演一演课本剧或续编故事培养合作能力同事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活动反思与建议本次集体备课,老师们事先通读了整个单元的课文,对教材的内容、目标把握得十分准确,讨论积极。
尤其是对这篇第一次出现的剧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年轻教师的热情,也带动了老教师加入了探讨的行列。
大家取长补短,一起进步。
过程确认科研处负责人签字:李开武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
考勤表附后。
教案: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出示实物——半截蜡烛。
完成说话练习:这是半截的蜡烛。
2、出示课题:19 半截蜡烛二、初步感受课文:1、过渡: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这半截不起眼的蜡烛藏有,关系到,关系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2、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预习情况
2、古诗朗读情况
3、收集王安石的资料。
4、收集描写秋天的句子词语。
5、想想学过的词
品读感悟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说说你收集到的王安石的古诗
2、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第(二)单元整体分析
单元训练主题
1.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参加人
五年级语文老师
课时
3课时
地点
主备人
修改人
教具、课件等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习作。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纸
年级:五年级单元:二年月日
科目
语文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课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落花生》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落花生》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2.能够模仿朗读课文并表达其情感。
3.能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能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2.朗读课文并表达其中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进行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落花生》教材。
2.大屏幕及投影仪。
3.课堂装饰物,如布景、实物道具等。
4.备课教师教学用书。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回顾前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准备好教学用书和课文的相关讲义。
2.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小游戏或故事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师生共同朗读课文,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出现的问题和情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4.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色彩,引导他们思考人物的感受和行为动机。
5.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进行写生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欣赏和表达。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落花生》中的一段话,并体会其中的感情。
2.找到身边一件美好的事物,写下自己的感受。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是否准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调动?以上是《落花生》第2课时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和收获。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共计2课时)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共计2课时)一、课程背景1.1 教学内容简介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伟大的诗人李白展开,通过学生们对李白的诗歌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李白的情感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李白的代表作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安排2.1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李白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介绍 - 教学重点:学习李白的代表作品,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
-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
教学步骤: 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白的形象,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2. 引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学习:逐首解读李白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4. 总结: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诗歌进行评价。
2.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李白诗歌的欣赏与创作 - 教学重点:学生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 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2. 欣赏:选取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
3. 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李白风格的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情感。
4. 展示: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李白的理解和诗歌创作。
3. 诗歌展示: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李白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出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搭石》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搭石》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领会课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悟生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智慧和勤劳劳动的尊重,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导读,课文教学,课文赏析。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提炼课文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利用图片或道具预习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复习巩固•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回顾生字词。
•通过口语练习、游戏等方式复习学生前面所学内容。
3. 新课呈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整体氛围。
•解释生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梳理课文•导读课文结构,理清主线和分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5.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6. 课文赏析•分析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和价值,发表个人见解和感想。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或个人心得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搭石》•生字词•课文主题•感悟智慧五、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为《搭石》第2课时的教学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古代民间智慧和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实验集体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自相矛盾》教案(第2课时)
实验集体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自相矛盾》教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掌握诗歌的韵律特点,理解《自相矛盾》诗歌的含义;3.了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对联形式表达观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表达思想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自信心;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诗歌的内涵;2.学会运用对联形式表达观点。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诗歌的韵律特点理解;2.学生对对联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相矛盾》的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这个概念,并让学生说出“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习诗歌(15分钟)1.教师朗读《自相矛盾》诗歌,让学生聆听。
2.让学生自由讨论对这首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3.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联写作(20分钟)1.分组让学生一起合作,利用“自相矛盾”这一概念展开对联创作。
每组完成2句对联。
2.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对联,班级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赞。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相矛盾”这个概念在生活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
五、课堂作业1.完成对联创作,写好2句《自相矛盾》对联;2.阅读课外相关材料,总结一些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六、板书设计自相矛盾诗歌赏析对联创作课堂作业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读和对联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思维。
但是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联的创作还存在困难,希望在下一节课中加强针对这方面的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案(共2课时)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穷人》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俄国穷人之间的感人故事,通过描绘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表现了穷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穷人生活困苦、互帮互助的精神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穷人的善良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穷人的生活状况和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穷人的善良品质,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穷人的生活状况和品质。
2.难点:感受穷人的善良品质,学会关爱他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穷人的善良品质。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背景资料。
3.课堂活动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俄国穷人的生活场景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穷人的生活方式。
然后,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导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朗读情感,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集体备课教案(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集体备课教案(共计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军神》的主题,学习相关词语和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和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军神》的主题和故事,掌握相关词汇。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悟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内涵。
2.培养学生对爱国主题的认识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军神》教材素材、多媒体设备。
2.黑板、粉笔、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自我介绍: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军神》的背景和主题。
2.师生互动: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鼓励分享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3.课文讲解:逐段解读《军神》,注重理解生词生句,指导学生理解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题,引导学生表达看法。
第二课时1.复习巩固:师生一起回顾《军神》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旨的理解。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个别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合作成果。
3.默写演练:让学生自主进行《军神》的默写练习,检验课文掌握情况。
4.课堂表演:组织学生表演《军神》中的片段或情节,培养学生表达和表演能力。
六、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爱国主题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1.背诵《军神》中的部分段落或名言。
2.写一篇关于爱国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意。
八、教学反思1.教学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爱国主题的热情?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感悟课文中的主题和内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英雄,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开国大典》教案(共计2课时)
实验集体备课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开国大典》教案(共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重点课文。
课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为背景,通过描述大典的盛况,展现了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本文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教育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利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历史知识介绍、相关文章等;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总结(2篇)
五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总结林姝琳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们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在学校的领导下,根据我校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全体成员能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材教法,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计划。
二、主要工作1、学习新课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由于我们正处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所以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本学期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本学期备课组成员能积极参加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活动中人人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授课者课后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不足之处;1、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教师能够以读促讲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方面做得还是不够。
2、教师的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还有很多不足,如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实现自身的岗位价值,仍旧需要努力。
3、对于学生这一方块,优等和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进一步挖掘培养,特别是写作能力要加强训练。
另外,后进生的问题一直是困绕我们的难点问题,他们的成绩仍旧不尽人意。
努力提高犁市中心小学习____学年上学期集体备课总结他们的及格率,是我们下一学期的奋斗目标。
四、下一步工作的四点措施:1、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不抱怨环境,努力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的艺术性,努力提高我们备课组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集体备课一定要落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大家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实验集体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自相矛盾》教案(第2课时)
实验集体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自相矛盾》教案(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本节课为第2课时,将重点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故事情节。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故事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各有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会写“盾、矛”等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比喻手法,学会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比喻法:运用比喻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寓意。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楚国人卖盾和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实验集体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自相矛盾》说课稿(第2课时)
实验集体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自相矛盾》说课稿(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成语故事,通过讲述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矛盾的言论,引出了“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教育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富有启示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对于成语故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锻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认会写“盾、矛、誉”等10个生字,理解“自相矛盾”成语的意思,能够正确运用成语讲故事、写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成语,掌握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道理,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成语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讨论:教师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道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落花生(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2)
(1)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如:由“蜜蜂”可能会想到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由“落叶”可能会引发“落叶归根、生命轮回”“无私奉献”等情感。
三、了解课文写法,尝试练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2.师总结:这篇课文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燃烧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篇课文“借物喻理”的写法。
③再次读父亲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说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地挂在枝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④小结:文中父亲用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些外表好看的水果没有实际用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
2落花生(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便”。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文章中心,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借物喻理的写法。
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二小程凡玲第二组一、教材分析: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新教材以专题编排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学情分析一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学习目标:1、认识本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词,会默写。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1、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关键:1、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六、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词。
七、课时安排:第5课《古诗词三首》——2课时第6课《梅花魂》——2课时第7课《桂花雨》——1课时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二——3课时回顾•拓展二—课时5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激发学生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与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前预习:1.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初步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3.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播放《思乡曲》,背诵思乡的诗词。
1、让学生介绍了解到的诗人的资料。
(师生评议,补充)2、多音字:“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3、诵读古诗,生字正音。
二、合作交流(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5)体会作者的谴词造句。
(P24资料袋)在学习中引导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6)角色替换,自由吟咏。
背诵诗文。
(7)看板书,小结学法三、品读感悟(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
相机指导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试着把其编成小故事。
(5)感情朗读并试背诵。
四、巩固延伸1、生:看板书对比,交流汇报。
2、师: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3、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4、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5.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5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
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出示第一课时的板书)二、合作交流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四人小组词文结合用自己的话互说说插图所绘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抓住一个“碎”字,通过朗读来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板书: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三、品读感悟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
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四、拓展延伸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
——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6《梅花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缕缕、悠芳、漂泊、惟独”等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的精神。
4.自读探究,体会梅花的坚韧与高尚的品格,能从重点句子中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思恋祖国和故乡的诗文读一读。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以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
2、制作课件(内容:梅花图、赞梅诗,重点句,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等词语。
读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等词语。
2、理解、体会梅花魂的“魂”的涵义。
3、了解课文大意一、预习探究1.欣赏梅花在风雪中凌寒独放,傲霜斗雪的风姿。
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二、合作交流1.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出示课文生字词,生自主交流,掌握音、形、义。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
(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三、品读感悟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梅花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气节。
课后再读读课文,思考:(1)外祖父为什么爱梅?(2)外祖父哪里像梅花的秉性?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体验。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梅花魂赠墨梅图思国伤怀送梅花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预习探究1、回顾上节课,谈谈自己体会。
2、我们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之时,一位海外华侨老人同样也在不分昼夜,强烈地思念着祖国的梅花。
(板书:梅花)为什么?(板书:魂)二、合作交流1.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句段(1)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②这几句诗是哪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配乐《思乡曲》)(2)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投影出示“墨梅图”,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切,读出反问的语气。
“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三、品读感悟“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
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足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生举例。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图片及名字,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