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ppt课件

合集下载

寨卡病毒病培训课件

寨卡病毒病培训课件

避免接触感染者:避免与寨卡病毒病患者密切接触
寨卡病毒病的治 疗
治疗方法
01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 林、干扰素等
02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 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03
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 肽、干扰素等
04
营养支持:如补充蛋白 质、维生素等
05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 摩等
06
心理治疗:如心理疏导、 心理支持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病 情变化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促 进身体恢复
寨卡病毒病的研 究进展
病毒变异
疫苗研发
01
疫苗类型:灭活 疫苗、减毒活疫 苗、重组疫苗等
02
研发进展:目前 有多种疫苗处于
临床试验阶段
03
疫苗效果:部分 疫苗显示出良好
的保护效果
04
研发挑战:疫苗 研发需要克服病 毒变异、免疫原
性等问题
治疗方案
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
干扰素等
免疫调节药物: 抗炎药物:如
如胸腺肽、干 非甾体抗炎药、
扰素等
糖皮质激素等
康复治疗:如 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
谢谢
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 如脑膜炎、脑 炎、脊髓炎等
寨卡病毒病的预 防
预防措施
1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穿 长袖衣物、使用
蚊帐等
2
保持环境卫生: 清理积水、垃圾 等,减少蚊虫滋

3
接种疫苗:目前 尚无疫苗,但正
在研发中
4
提高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皮
肤清洁等
疫苗接种
1
疫苗类型:灭活疫 苗、减毒活疫苗、
04
寨卡病毒病可 导致胎儿小头 畸形和其他神

寨卡病毒精品PPT课件

寨卡病毒精品PPT课件
2
寨卡病毒病
•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 限性急性传染病。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 播。
•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 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 少出现死亡。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 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 亡。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4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 RNA病毒,直径40-70nm;10794 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本次美 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
5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 传播该病毒。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寨卡病毒病防控摘要PPT课件

寨卡病毒病防控摘要PPT课件

2021
18
广东针对输入病例风险评估
• 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
–患者在机场入境时第一时间被检疫发现,并及时 隔离治疗;
–目前正值冬末春初,气温较低,尚未进入伊蚊活 跃期。
2021
19
天津市风险评估
• 存在病例输入风险
–目前寨卡病毒本土流行国家较多 –商务、旅行往来有输入风险
• 发生输入性病例后引起传播扩散的风险较低
2021
13
委内瑞拉疫情概况
• 截止2月8日,该国共发现5221例疑似病例
–确诊319例 –重症68例 –死亡3例
• 首府成立寨卡病毒防控队
–挨家挨户熏蒸灭蚊 –公众宣传教育
2021
14
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病疫情(截至2016年2月5日)
2021
15
WHO疫情研判
• 近期美洲疫情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 疑似: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在有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寨卡病毒IgM抗体阳性
– 确诊: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以下之一者:
–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分离出寨卡病毒 – 急性恢复期双份血清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
2021
4
传播途径
• 蚊媒传播为主 • 人与人之间传播
–母婴传播
• 研究提示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 • 存在分娩过程中传给新生儿的可能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罕见
• 可能通过输血或性传播 –截至目前,各报告一例.
2021
5
潜伏期和传染期

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的防治PPT课件

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的防治PPT课件

诊断技术进展
新型检测技术
开发基于纳米技术、生物传感器 等新型检测技术,提高病毒检测
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多重检测技术
建立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的多重 检测技术,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
性。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病毒检测 和诊断,提高诊断自动化和智能
化水平。
临床样本处理与保存
样本采集
规范采集患者血液、脑脊液等样本,确保样本质量和安全 性。
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灭蚊工作,消除蚊虫 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蚊虫 叮咬,如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剂等。
登革热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保持水、电解质
平衡。
对症治疗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 温,疼痛严重者给予止痛治疗

抗病毒治疗
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
登革热疫苗
采用肌肉注射方式,一般选择上臂三角肌进行接种。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无 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
寨卡病毒疫苗
具体接种方法和程序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公布。
免疫效果评估
登革热疫苗
根据临床试验结果,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能够显著降低登革热 发病率和死亡率。
寨卡病毒疫苗
由于目前该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免疫效果尚待进一步评估。不过,根据 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潜力。
了解登革热和寨卡病 毒病的传播途径、症 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概述
登革热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临床表现 为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解读培训课件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解读培训课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 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 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 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 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
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等症状的患者,其中 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无重症或死亡
病例。之后的数年中,东南亚地区的泰国、
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相继 有散发病例的报告。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2013年-2014年,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 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疫情,报告病 例约10,000例,其中70例为重症病例, 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脑膜脑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白血球减少症)的并发症。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
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 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 其他人。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一、疾病概述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
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 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 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 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 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 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 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 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知识(ppt)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知识(ppt)
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85例) 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
尼亚旅行者中有散发病例报告 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
暴发,报告病例约10,000例 2014年2月,智利的复活节岛发现1例本地感染病例
最新疫情概况
发生本地流行的国家(地区):30个
斐济、瓦努阿图
出现输入病例的国家(地区):17个
美洲2个:美国、加拿大 欧洲11个: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
瑞典、英国、瑞士、奥地利 亚洲3个:中国、中国台湾、以色列 大洋洲1个:澳大利亚
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病报告国家/地区
(截止2016年1月31日)
输入病例: 美国 6例 加拿大 1例
(Ae. Albopictus)媒介,外潜伏期缩短至3天。
2.基孔肯雅热:证据最充足的案例,CHIKV膜蛋白突
变(A266V) 致病毒适应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外潜伏期缩短,传播能力增加。 3.Zika病毒基因组曾发生自然重组,包膜蛋白 N154 糖基化位点丢失,可能是适应伊蚊宿主的反应。
发病后第一周,可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血清病 毒核酸进行确诊。病毒特异性IgM和中和抗体出现 较晚,发病后1周的末期可检出,但黄病毒间交叉 反应常见,难以区别。PRNT可检测病毒特异性中 和抗体,可以区别黄病毒首次感染产生的抗体。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该病可能的传染源
西北工业大学医院
Hospit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 知识(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与控制措施
(三)媒介监测与控制
2.应急监测与控制
当发现寨卡病毒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时,要开展媒介应急监测。
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包括:做好社区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 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采取精 确的疫点应急成蚊杀灭等。
预防与控制措施
(四)宣传与沟通
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 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 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 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 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病例监测与管理
3.病例搜索 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搜索。如 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 病例。 在出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以病例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病例的工作 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 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 建筑类型,推测伊蚊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搜索半径。 4.病例管理 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在做好病例 管理和一般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 内传播。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 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 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报告。
诊断、报告和治疗
(三)治疗
本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抗病毒 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寨卡病毒病
目录
1 3
简要说明
2 4
疾病概述
诊断、报告和治疗
实验室检测
5
流行病学调查
6
预防与控制措施
简要说明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 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 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疾患聚 集性病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并指出这一病症可能与寨卡病毒病疫情有关。


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潜伏期和传染期 发病季节特点
(三)临床表现
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 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 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 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 (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 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 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流行病学
3.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 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 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 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流行病学
5.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 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 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 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 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小头畸形。
预防与控制措施
(三)媒介监测与控制
有媒介分布地区,除做好上述工作外,还需做好媒介监测与控 制工作。 1.日常监测与控制 当发现媒介蚊(白蚊伊蚊),应及时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 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及开展预防性灭蚊 运动,降低伊蚊密度,以降低或消除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的暴发 风险。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 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 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简要说明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 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 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输入
1、疫情处在全球性的增加和扩散时期 2、与Zika高发地区的人物交流非常频繁 3、气候变暖趋势未减缓 4、蚊媒不仅存在,而且有所扩散 存在病例输入的风险 存在病例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病例监测与管理
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 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 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2.流行病学调查 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 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 染和流行的风险。
诊断、报告和治疗
(一)诊断
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 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
诊断、报告和治疗
(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 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 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 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 /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
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 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 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 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 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 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 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 流行的风险。 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 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 措施。 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 死亡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 象,均按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详细个案调 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后续病例可使用“寨卡病毒病入户调 查登记表”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 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 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 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