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自然到写意山水-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艺术即模仿”再阐释——以超写实绘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

“艺术即模仿”再阐释——以超写实绘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

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生活的诠释演绎。

柏拉图认为一切具体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他们只不过是对相应最高理式的模仿。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统摄各个杂多的个别的事物;现实世界被认定为第二性的,因为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而产生的,不是具体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是艺术家模仿现实世界得来的。

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然而,美依存于美的事物,而美的事物总是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发展的,所以,虽然美的本质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依托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同时,美不能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美的本质也随着人类审美意识为转移,而绝对不能一成不变。

追求美的本质是我们深刻认知美学观念的目标。

一、哲学与“超写实”绘画的碰撞从“模仿”的哲学角度来分析艺术,写实性绘画印证了柏拉图“艺术即模仿”观点。

笔者认为超写实的画作可以称之为“模仿”的最高境界。

提及超写实的绘画,冷军的超写实绘画可谓典型代表,其油画作品独特的创作构思以及超凡的绘画功底在当代写实绘画中是独树一帜的,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或更胜于人眼的极致写实。

在观赏冷军的原作时,因为分不清是油画还是照片,观赏者都是睁大了眼睛,甚至想用放大镜,尽可能更靠近地观察画面。

冷军的油画作品《肖像之相—小唐》(图1),画中一位穿着白色上衣、身裹牛仔服的年轻少女,皮肤白皙细腻,眼睛望着前方,宁静中又带着一丝怯弱和戒备,若有所思,欲言又止。

少女的一只手护在胸前的动作增强了怯懦的不安感,但是另外一只手平静地摆放在腿上,又似乎是放松的。

作者巧妙运用了两只手的不同状态,将少女平静外表下的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油画作品在技法上精细入微,几乎看不到绘画的笔触,画面平整光洁,其视觉效果堪比照相却更甚之,衣服的肌理质感也是做到极致。

冷军在选取模特的时候特别讲究,但是能够找到自己中意的模特也不容易,有时候可能在机缘巧合下就遇见了。

从写生到创作山水画的自我分析

从写生到创作山水画的自我分析

从写生到创作山水画的自我分析作者:吴雨桐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从山水画的写生到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做好的前提准备就是写生,写生能更好地为创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山水写生为创作积累经验与素材。

我们从写生开始,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搜寻美的形象,从而进行再创造,我们用我们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去表达我们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创作是对写生的一个综合的整理。

本篇文章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山水画从临摹开始的认识一直到写生,最后用创作的方式表达对山水的理解,循序渐进地将学到的和感受到的中国山水画进行整理。

关键词:临摹;传统;写生;创作中国的传统绘画山水画,从魏晋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不同朝代的画家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对山川河流树木有着不同的感受,从而进行艺术创作,使山水画不断发展与变革着。

先师古人,后师造化。

山水画是传统的艺事,我们在学习山水画时候最初都是先临摹古人,熟悉掌握古人笔法与技法,扎实基础,最终化为己有,最后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张大千先生曾说过:“临摹是学画的基础,临画如读书,所读之书绝非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古人积累上百年甚或数千年的功夫造就出来。

”山水画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着变革,隋唐的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南北方的山水画派,宋代山水院体山水画,文人山水画等,一直发展至今。

我们在临摹画作时候,可以轻而易举分析出他们画作的艺术特色。

一、临摹统山水的心得体会在我所学习的过程中,首先,以清代以“四僧”开始。

他们分别是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他们为“四僧”。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清初四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画派,他们借画表达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世之感、抑郁苦闷之情以及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反映了文人画的强大精神,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高峰。

在学习传统绘画的最初阶段老师让我临摹的是石涛的山水作品,在临摹石涛作品之前我先对石涛做了详细的生平了解,起初临摹我并不能理解石涛的笔墨,只是单纯照猫画虎,描摹于表面,描摹了一段时间,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我便开始研究起来石涛的笔墨,和他构图的章法。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展史

庐山草堂
• 另一方面,该时期文人士大夫长期为官于都市,官务之余, 他们渴求有一个自由舒适的场所可供随时抚慰劳倦的身心 , 或需要一个隐秘的天地可以接纳文人墨客诗酒聚会 ,于是 城市园林便迅速崛起 。当时京城长安城郊的樊川、杜水之 间 , 园林密布,号称“东都 ”的洛阳城内外亦遍布私园。 由于城市私园的主人大多饱读诗书、文化素养较高 , 因此 他们在景观设计和园林生活上必然多下功夫 , 以白居易为 代表的文人士大夫 ,其造园的目的首先是出于自身休闲的 需要 ,是自娱而非娱人 ,故不必为了声望或炫耀而大兴土 木 ,规划布局、景观修造都遵循简淡的原则 ,不追求房舍 亭阁的繁复和华美 。 白居易的《闲居自题》诗说:“波闲 戏鱼鳖,风静下鸥鹭 。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 。”履道 里宅园中水占了五分之一 ,竹占了九分之一 , 四望渺弥苍 翠 ,故居于城中而有水乡之感 。园中还建有琴亭、石樽、 中岛亭、环池路等用于游园赏景的园林小品 。此外 ,他命 乐童登中岛亭奏乐的做法为后世园林创设戏台和曲房提供 了依据 ,而音乐、戏曲的渗入也使得物质的园林从此具有 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寺庙园林的产生与繁荣 • 文人园林的兴起
金谷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 ,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化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佛教的渗透和清淡玄 学的盛行 ,又为隐逸清静或及时行乐的生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私家园林作为 一个与世暂绝的个人展地 ,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私密场所 ,逐渐赢得了众多名士 文人的青睐 , 因此 , 园林的崛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这一时期的园林虽然主要还 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但在讲究奢华或喜好艺术的文人的治理下, 已不乏游乐 观赏的内容。 如西晋以奢侈闻名的石崇 ,有金谷园建于洛阳 ,“却阻长堤 ,前临清渠 。百木几 于万株 ,流水周于舍下 。有观阁池召 ,多养鱼鸟。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 。 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 ,入则有琴书之娱 。”可见园中有水有树 ,有鸟有鱼 ,还有 一班艺伎可供赏乐之需。

浅谈山水画临摹与写生的转化问题

浅谈山水画临摹与写生的转化问题

题 ,临摹是 带着 目的去学习 ,临摹之前需做好充分 的准备工
作, 包 括选择清 晰的范本 , 相应 的纸 张及毛笔 等工具 , 这关 系 着临摹质量的好 坏。 开始临摹前先读 范本 , 而不是盲 目的一拿
笔就开始画 , 那么如何 “ 读” ?主要从 物象 的笔墨关系 、 笔 墨规
律来分析。比如各种杂树画法及石头的用 笔用 墨方式 , 画面中 虚实的分布 、 留白的分布等来进行详 细而理性的观察与分析 ,
的干湿浓淡及对 画面虚实对 比关系的统筹能力 ,这些都是要 我们在写生 中去考虑的因素。 综上所述 , 解决 山水画临摹与写生的转化 问题 , 更 多的是 为我们在今后 的山水 画创作 中找到符合新 时期山水画审美需
山水画教学通常分 临摹课 的教学 当中,除指导 学生掌握基础的用笔用墨 的方法之 外, 还应 该引导学生在临摹 的过程 中联 系写生 , 体验现实 山水 中的表达方式 , 而不单 纯为了临好 、 临像为 目的。 另外 , 在课程
2 0 1 3. 1 O
文艺 生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艺 术 - M-赏
浅谈 山水 画临摹与写生 的转化 问题
陈 璐 璐
( 四川大 学 艺术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2 0 7 )
摘 要: 本 文针 对 当今 美术 院校 的 学 生在 山水 画 临摹 与 写 生的课 程 学 习 中所存 在 的一 些 困惑与 问题 , 并 结合 自己 在 这 方 面的 感受 与 实践 经历 , 来谈谈 关于山 水 画 临摹 与写 生之 间 的转化 问题 , 以此 来解 决或 者说 认 清一 些 学 习上
水 中高度提炼 出来 的一套笔墨样式 ,不仅有个人风格还 有画 家所处 时代 的时代风格 。 我们当代人 有 自身的审美趣 味, 在面 的笔 墨样式 已不满 足于当今时代审美及表现 的需要 。另一方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上编)中国园林文化寻踪一自然崇拜与中国皇家宫苑的胎生1天和日月的崇拜2山岳灵石和昆仑神话3灵水和蓬莱仙岛4动物植物的崇拜二中国园林的雏形1中国园林之根—囿台2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三”天下裂”时的文化重组1崇台峻基,开苑囿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的园囿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1重视利用水景2游乐方式的变化,开后世”舟游式园林”之法门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陶冶,显示社会文化的进步3主体景致以人工池塘,馆阁楼台为主,园林完成了从由从自然生态到人工模拟的转变4园林摆脱了生息的物欲需求,注意人工景点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春秋时期的楼台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地方)2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萌芽很早,商代已经出现颇具规模的崇楼伟阁,周代出现庞大的建筑群3原创性文化的崛起和隐士的价值取向春秋战国时中华原创性文化崛起的时代,隐士呈现了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1因看不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以隐居为目的不问政事,其中也有三类人:1认为避人不如避世,明哲保身缺乏社会责任感2如伯夷,叔齐,都是信守正统反对变革3以周庄为代表,抨击社会创造文化代表文化道义和社会良心属于抱志守道者。

2另一种人是以隐为手段达到出仕的目的。

姜上为代表为了择贤君而达其志。

春秋战国时期隐士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独立的人格。

秦汉宫苑一秦汉宫苑——营造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1天宫与人间天堂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2人造的蓬莱仙境秦始皇将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建进了园林,引渭水入池筑为蓬,瀛。

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开始于此时。

汉武帝大规模派人寻找蓬莱仙岛,始终没有找到,便将成为仙人的梦想在地上的园林中实现,自然主义地力求其体积的庞大与形式的逼真。

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岛”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和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写意山水画的临摹、写生与创作之我见

写意山水画的临摹、写生与创作之我见

写意山水画的临摹、写生与创作之我见□郝蔡宜摘要:写意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用传统笔墨抒发画家的心中意象,用笔豪放,笔到意到。

从形象上看,写意山水注重气象,不过分拘泥细节,画家通过对山水的写生、临摹表现物象。

从写生发展至创作,要把写生素材加以程式化处理,营造画面需要的意境,这个过程使写意山水画的人文精神更加丰富、完善,使画面气韵生动、富有意境。

关键词:写意山水临摹写生创作一、写意山水画的临摹临摹是学习写意山水画的一种重要手段。

由于对写意山水画的认知和把握建立在对传统进行积累、提高的基础上,这一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写意山水画要从临摹入手。

学习写意山水画,需要大量临摹,掌握各种勾、皴、擦、点、染技法,学习各种造型程式与符号。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程式与符号之后,才可以运用熟知的技法表现自然万物,创作出属于个人的独特艺术作品。

“师古人”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是看;其二是临摹。

所谓看画,就是先通过揣摩古人的画作,提高审美水平,这是提升创作水平的重要前提;在提升审美水平之后,通过大量临摹提高绘画水平。

学画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临摹功底,才能在创作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形和特征。

“传移模写”是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也是写意山水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写意山水画的学习中,学画者应该挑选经典的临摹范本,并对原作进行临习。

因此,选择适合的临摹范本,是写意山水画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临摹应从元人入手。

王蒙秉承其外祖赵孟頫的画学真谛而又画法多变,为后世留存了大量临习作品。

学画者在选择古人临本时可以王蒙为重点(图1)。

临摹写意山水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直接拿作品对临,学习画家的笔法等技巧;可以欣赏、认真揣摩作品后背临,从中学习、锻炼构图意识;也可以在认真鉴赏作品后,根据自己对作品的印象与理解变临。

选择临摹范本一定要“取法乎上”,选择古人留下的优秀范本,尽量选择一些印刷精美的高仿作品,并且找到合适的临摹方法,这样在临摹时才可以更深入地研习。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作文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作文

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作文
自然山水。

你知道吗,早上一出门,那山啊,绿得跟啥似的,云雾缭绕得
跟仙境一样。

溪水哗啦啦地流,清澈见底,小鱼儿游来游去,看着
都让人心情大好。

山花烂漫,红的黄的紫的都有,美得跟画儿似的。

站在山顶上,一眼望去,全是山连着山,感觉自己都要飘起来了。

人文山水。

说到人文山水,那古桥可真是个宝贝。

风吹雨打这么多年,还
是那么结实。

桥上的石板都磨得光溜溜的,感觉都能当镜子使了。

桥下小船悠悠地晃,渔夫一篙一篙地划,看着都舒服。

远处村子里,炊烟袅袅,饭菜香得让人流口水。

小孩子们在田里玩得可欢了,笑
声都传到我这边来了。

诗意山水。

说起这山水啊,我就想起那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真的,站在这儿,感觉就像诗里写的那样。

风一吹过来,带
着泥土的香味和花儿的香,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

那鸟叫得真好听,就跟唱歌似的。

我闭上眼睛,感觉就像自己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情感山水。

哎,每次看到这山水,心里都说不出的感觉。

可能是觉得大自
然太神奇了,也可能是觉得生活真美好,还有啊,也可能是对未来
有点期待。

反正这些感觉混在一起,就让我对这片山水有了特别深
的感情。

山水情_精品文档

山水情_精品文档

山水情山水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是对山水景色的独特情感表达。

山水情包括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喜爱和留恋,以及对山水意境的赏析和体悟。

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在中国文学、绘画和诗词中都有广泛的表现。

中国山水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画和山水诗。

古人将山水与人生相结合,通过山水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态度和感受。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山水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的巍峨壮丽、静谧宜人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山水情在中国文学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从古代到现代,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对山水情的独特赞美。

例如,《红楼梦》中的“假山名”和“幻境山水”、李白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悯农”等作品都展现了不同形式的山水情。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山水景色的感悟和理解,更传递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之情。

山水情在中国绘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将山水情发挥到极致。

中国山水画注重以形传意,通过笔墨和构图来表达画家对山水情的理解。

山水画主要描绘山、水、云、岳、泽等自然元素,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示出画家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追求,传递给观者深沉的山水情。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中的山水情,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山水情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领悟。

它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也使人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体验。

通过山水情的赏析和欣赏,我们能够从繁杂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示,感受到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美好。

山水情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追求。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还是现代的城市白领,都会受到山水情的感染和启发。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山水情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灵的净土,让我们能够放下繁杂的思绪和压力,安静地欣赏山水之美,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

总之,山水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种对山水景色的独特情感表达。

写意山水的画法和步骤

写意山水的画法和步骤

写意山水的画法和步骤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写意山水的画法和步骤。

你说这写意山水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先得准备好你的“武器”,那就是笔墨纸砚啦。

纸得是能承载你奇思妙想的好纸,笔呢,要像你手中的魔法棒一样听话。

开始啦!就像建房子得先打地基一样,咱得先勾勒出大致的轮廓。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划拉几笔就行的,得带着你的感觉,你的眼光,把那山的形状、水的流淌之势给表现出来。

你想想,那山要是歪歪扭扭的,像个醉汉似的,能好看吗?轮廓有了,接下来就该给它们添上“血肉”啦!用墨的浓淡可就有讲究咯。

淡墨能表现出那远山的朦胧,就好像隔着一层轻纱在看;浓墨呢,嘿,那就是近处的坚实山石,有力量感。

这一浓一淡之间,可不就把那远近层次给拉开了嘛。

然后呢,就是上色啦。

哎呀呀,这颜色可不能乱涂一气。

你得想想那山上的树是什么颜色,那水在阳光下又会泛出怎样的光彩。

就好比你给一个人穿衣服,得搭配好颜色,不然不就成了个花里胡哨的小丑啦。

画水的时候,你得让那水流动起来呀!不能画得死气沉沉的,那可不是水,那是一潭死水啦。

要画出那种波光粼粼的感觉,好像能听到水在哗哗流淌的声音。

画树呢,那树枝得有姿态,不能像根木棍直直地杵在那儿。

要让它弯弯曲曲的,有生命力,就像在风中跳舞一样。

树叶也不能随便点点,得有疏有密,有深有浅。

你说这写意山水难不难?难!但也有趣呀!每一笔下去都是一个决定,都是你对这山水的理解和表达。

就像人生一样,每一步都得自己走,走出自己的风景。

当你完成一幅写意山水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哎呀,真的没法形容。

就好像你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面有山有水,有你的心情和故事。

所以啊,朋友们,别害怕尝试,别害怕失败。

大胆地拿起笔,去描绘你心中的那片山水吧!让那山那水在你的笔下活起来,绽放出属于你的独特光彩!这就是写意山水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对美的追求啊!。

山水画临摹范本

山水画临摹范本

山水画临摹范本山水画是一种中国传统绘画的类型之一,它以山水为主题,以风景为背景。

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意境,被称为中国画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一篇山水画临摹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幅山水画以中国传统的墨色为基调,采用线描和洗染的手法,从实景走向意境,以表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

画面中央是一座高山,山峰险峻,峡谷深幽,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大地之上。

山脚下有茂密的森林,树木繁茂,树叶纷飞,给人一种蓬勃和生机的感觉。

在山的对面有一片平原,平原上有一条弯曲的小溪,小溪水清澈见底,流淌不息。

远处是一座诗意的村庄,烟雨缭绕,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这幅山水画以墨色为主,运用线条勾勒出山脉和树木的形状,线条流畅而有力。

山脉的曲线流动着,给人一种起伏和跌宕的感觉。

树木的线条也很有生机,有的笔触轻盈,有的笔触重厚,给人一种立体感。

画家还运用洗染的技法,将山脉和树木的形状渲染出来,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同时,画家将墨色渐变,从深黑到浅灰,再到明亮的白色,给人一种距离感和透明感。

整个画面透露出浓厚的中国山水画的气息。

通过临摹这幅山水画,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和艺术内涵。

山水画以自然为题材,以诗意和意境为主导,力求表现山水的壮丽、宏伟和恢弘之美。

山脉的奔腾、溪流的流淌、村庄的宁静,这些都是山水画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山水画也强调笔墨的变化和技法的运用,通过线条、洗染、渐变等手法,来创造出山水的形状和色彩。

这些都需要画家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笔墨技法的熟练掌握。

综上所述,山水画临摹范本是一件很有价值的练习。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和艺术修养。

通过临摹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大师的技法和创作思路,来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希望大家能够参考这个临摹范本,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

中国山水画的模仿技巧

中国山水画的模仿技巧

中国山水画的模仿技巧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独特的构图方式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

许多艺术家都被这种艺术形式所吸引,并希望能够学习和模仿中国山水画的技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模仿技巧,以便对这一艺术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要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模仿技巧,我们需要了解其核心理念和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注重自然的表达,强调山水的气势和流动感。

它追求山水的平衡和谐,并通过点、线、面的运用来表达自然景物的美感。

这种表现方式与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有所不同,更注重表达一种内心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模仿技巧需要通过对传统山水画家的作品进行观摩和研究。

了解他们的构图方式、线条运用和色彩表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模仿这种艺术形式。

传统山水画家如李思训、郑板桥等,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不同风格和技巧的运用,可以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

当我们开始模仿中国山水画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景物作为练习对象。

例如,可以选择一座小山、一条小溪或一块岩石作为绘画的对象。

通过观察和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山水的形态和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

在进行山水画的模仿时,我们还可以尝试使用传统的画笔和颜料。

中国山水画通常使用水墨来表达,因此学习使用这种传统媒介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技巧和特点。

通过运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色,我们可以在作品中表达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中国山水画也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画家通过画面的布局和构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在进行模仿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统一性,并努力表达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模仿技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我们需要不断观摩和研究传统山水画家的作品,并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理解和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通过画面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可以逐渐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模仿技巧,创作出有价值和高质量的作品。

自然笔记_精品文档

自然笔记_精品文档

自然笔记自然界充满了许多奇妙的景观和生命形式,它们让人惊叹并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夏日的早晨,清晨的阳光透过树枝间的缝隙洒在大地上,照亮了一片宁静。

空气中弥漫着花朵的香气,鸟儿的清脆鸣叫也随之而来。

这是一个与自然相处的美妙时刻,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宁静的内心。

自然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是大自然中的湖泊。

我曾经参观过一个如诗如画的湖泊,湖水碧绿清澈,仿佛可以透过它看到湖底的每一粒沙子。

青蛙在湖边跳跃,鸟儿在湖上飞翔,湖泊成为了无数生物的家园。

我坐在湖边的岩石上,倾听湖水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心中感受到了它的能量和活力。

湖泊教会了我如何欣赏美丽,并且学会了适应变化。

在自然中,我也曾经目睹了一些壮观的自然现象,比如瀑布。

当我第一次看到巨大的水流从高处跌落下来,形成一片水雾和汹涌的浪花时,我被它的力量和美丽所震撼。

水流不停地冲击岩石,仿佛在展示它无尽的气势。

这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坚持和决心,我们可以克服一切。

除了景观,我还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无数奇妙的生物。

我曾经看到一只小蚂蚁艰难地搬运食物,它的体型虽小,但却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我也曾经看到一只蝴蝶从一个花朵到另一个花朵,飞舞的翅膀充满了生机和美丽。

这些小小的生物教会了我如何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并且让我意识到每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价值。

在自然中漫步时,我发现了许多与人类存在相似的过程和现象。

例如,季节的变化就像人生的轮回,有春天的新生,夏天的茁壮,秋天的收获,冬天的休眠。

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循环和变化,以及如何在不同的阶段中找到平衡和和谐。

自然中的色彩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山上的红叶、花海中的五彩斑斓、蓝天中的浮云,每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这些鲜艳的色彩告诉我,生活中的每个时刻都有它的美丽,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珍惜。

总之,自然是一个无尽的书籍,它教会了我许多关于生活和内心的重要经验。

写意山水

写意山水

第一章山水画的基本规律第一节辨证的艺术观念一、借景抒情山水画是借描绘自然的景物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思想情感是主观认识,山水画是客观世界的景和主观世界的情统一结合的产物。

中国山水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借景抒情使主、客观辨证统一的创作道路。

即没有进入纯粹模拟自然客观的自然主义,也没有滑进纯粹发泄主观情绪的形式主义。

古代画论对主客观的“天”与“人”之间的联系与辨证关系,多有叙述。

“望秋云,神飞扬,临秋风,思浩荡”。

南北朝王微《叙画》“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佳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遥落,人萧萧;等等。

宋代郭熙《山水训》“山如春如庆,于夏如景,于秋如病,于冬如定。

”明代画论《画尘》“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

清代恽寿平《瓯香馆画钹》这些四季的形态,表情,都是“天”与“人”的融合统一,是人花了的自然,即使季节变化的反映也是人的内心心灵的境界。

人的情感活动与客观世界的感性形式是密切联系的。

在审美中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表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只有抒发与扩展。

所谓“登山则情满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

唐代张操把这一艺术体验加以理论化,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创造原则。

辨证地解决了创作重点主观与客观,造化于心源的关系,这是山水画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写景是为了“寄情寓意”。

“缘物寄情”。

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二、写形传神“形”是指可以感觉触觉的景物实体外貌。

“神”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精神本质属性和外在轻装的个性特征以及作者创造艺术形象所注如的主观情感。

“万物有灵”,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既有其形,又有其神,没有无神的形,也没有无形的神,抽象的“神”是通过具体的形展现出来的,形和神是辨证的统一体。

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到南北朝时期范缜提出的“形存则神明,形谢则神灭”都是强调的形神的统一。

从自然山水园林到写意山水园林

从自然山水园林到写意山水园林

从自然山水园林到写意山水园林从自然山水园林到写意山水园林园林,作为我国建筑艺术的一项瑰宝,早已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在国外也享有盛名。

我国造园艺术与其它艺术, 如绘画、诗歌,虽然形式不同,却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

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古典园林又有它独有的特点,古朴典雅,景象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尽管许多历史名园早已不见形迹,我们却仍然可以从各地现今保存较好的园林知道它的规模、结构和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高度的造园艺术成就,无不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

我国古典园林的岀现和发展,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 放养禽兽,供帝王洲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高祖的“朱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 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

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把上林苑写的十分壮观:“独不闻天子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霓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

写意山水技法全解!

写意山水技法全解!

写意山水技法全解!书画艺术客户端 2018-07-30 07:57:00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内容十分丰富。

它的主要特征有:1写意山水画的技法不同于其他技法,比如工笔山水。

工笔山水勾线力求劲挺,设色务求匀丽,一笔不苟,工笔山水画的技法比较机械,作画者的意识受到很大的限制。

写意山水画的技法正好相反,用笔用墨要求传达作者的情绪意趣,以“意”为止。

元-倪瓒2写意山水画技法的整体意识很强,用笔、用墨、用水、用色力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所谓“有笔有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等等。

现代-李可染3写意山水画的技法通用性极强,它可以既是线又是点,它可以点、线、面混合使用。

比如“积点成线”,它既是“点”的技法,同时又是“线”的技法。

它在运笔中有用墨,在用墨中有运笔,使人很难截然割裂开来判断这是运笔、那是用墨。

它可以既是勾勒又是皴法,连勾带皴反倒将你引入一个十分自由的天地。

现代-陆俨少4写意山水画的技法在山水画中既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处于毫无地位的地位。

不具备技法的写意山水画是不可能成立的,画好写意山水的技法至关重要。

但是,具备了写意山水画技法不一定就能画好写意山水画。

反过来说,一幅好的写意山水不完全凭藉技法的如何高超。

这是因为写意山水画的灵魂是“写意”而不是技法的表现,或者说不完全是。

现代-齐白石写意山水画技法一直以“笔墨”来统领,十分简洁。

所谓“笔”,是“运笔”的总称,笔下出现的是线、点、面、皴四大部分。

总的要求是运笔要有“力”,一般来说,运笔慢比快要来的有力,毛比光显得有力。

运笔宜“涩”,不宜“滑”,宜顿挫而行,不宜一拖二过。

笔锋在纸面上运行时还会产生不同的状态,笔锋在点画当中运行的,叫做“中锋”;偏在一侧的就叫“偏锋”;落笔取侧势的叫“侧锋”等等。

运笔可以去顺势,也可以取逆势。

总之,运笔要有书法的意味,注意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段落,切忌飘、滑、板、结。

用墨的关键在于水,不用水则成“死墨”。

写意山水知识点总结

写意山水知识点总结

写意山水知识点总结一、写意山水的起源发展写意山水的绘画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

在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即可以看到对山水的写实描绘,也可以看到对山水的意境抒发。

但是,真正形成并发展为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写意山水,要追溯到唐代以后的历史时期。

1. 唐宋时期:在唐代,虽然有大量的山水画作出现,但大多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表现,注重对景物的描绘,而不太重视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到了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笔墨山水逐渐得到推崇,画家们开始追求以笔墨的情感来表现山水的特质,为写意山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元明清时期:元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著名画家赵孟頫在山水画方面为其赋予了更多的意蕴和情感。

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多以山水为题材,画家们在表现山水时更多的追求心境的抒发和意蕴的挥洒,使得写意山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为深刻的体现和表达。

二、写意山水的表现手法写意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法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的运用:写意山水画中线条的运用至关重要,画家们以简练而富有力度的线条勾勒出山石、树木以及水面等景物,通过线条的变化和运用展现出景物的形态和质感。

2. 水墨的渲染:水墨是写意山水画的常用材料,画家们通过水、墨的渗透和浓淡的渲染,营造出深远的山水空间和变化的氛围,表现出山水的神韵和意蕴。

3. 水墨的运笔:写意山水画家通过对水墨的自由运笔和墨色的混染,使得山水画的笔墨既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又能够体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气韵。

4. 落款题跋:写意山水画家往往会在画作的角落或者作品的后面题写自己的落款和题跋,以表达对画作的感悟和对自然山水的理解。

以上是写意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使得写意山水画在表现山水的同时,更多的凸显出画家的个性品格和情感意蕴。

三、写意山水的代表性大师及其作品1. 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重要的画家和书法家,他的山水画以“摹古人、筑造化”的手法为特色,作品中不拘泥于山川来势,层层叠翠,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模仿自然到写意山水
禅宗思想是佛教中国化道路上渐进的产物。

盛唐之后,融会了佛教义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禅宗便一支独秀,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其他宗派。

禅宗的流行主要在于其本身义理的平民化和人性化,它不用长久艰难的修行,没有复杂精深的教义,与生活贴近,与世俗相亲。

自然、平和、随意的佛教义理使宗教的神秘光环渐渐消融,使宗教的崇高威慑力悄然退却,代之以清新素朴的生活意趣。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气质,为艺术注入了“超以像外”的意境追求。

禅趣禅境的审美追求促使艺术家们注重性灵,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将中国的艺术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禅悦风尚使得中唐以后的艺术出现了新的特点。

禅意入诗,入画,入乐,创造出了幽远宁静、空灵高远的境界,诗文书画是士大夫们通向禅境的途径之一。

诗人们从禅僧语录中寻找典故,丰富诗歌题材,表达禅理。

五代至宋元的山水画在构成布局、空间处理、虚实关系、笔墨运用中都出现了新的特色,甚至音乐都如同水墨画卷一般清幽雅逸。

禅悦之风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美学规范。

禅宗美学的兴起,将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受提到极高的地位。

禅宗思想也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作中,最显著的表现是在文人园林中。

士大夫在造园林时
如同描绘山水画一般,从模仿自然到抒情写意,从而将园林空间从“画境”升华到“意境”。

1 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文人亲近自然,追求天然之趣,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与自然有着独特的亲和关系。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哲学和艺术的永恒命题。

儒家用山水喻人格,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道家把自然作为永恒的法则,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之道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审美精神。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禅宗纳构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又有所深化和发展。

六祖《坛经》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

心无外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与汝作见解。

”禅理中的自然立足于心性的自然,以自然之心获自然之境,所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魏晋的庄玄之道启迪了文人崇尚自然的风尚,山水画、山水诗大量兴起和发展,山水精神也渗透到园林中,早期的文人宅园大多建于山川田野之中,以自然园林景观为主。

隋唐之后,禅宗融汇和发展了老庄的自然无为,培育了文人妙造自然的园林情结。

自然山水,虽为人造,宛自天开。

此时的文人园林不是为模仿自然而造,而是为抒情写意而造。

文人园林从山林走向城市,从自然形态的大山水园林转变为
艺术性的小景园林。

文人们以小为尚,以少胜多,从壶中天地和咫尺山水中寻得心中乐土。

园林宛如立体化了的山水画,叠石掇山正像山水画中的皴石法,高低错落,散聚有致,充满着自然天性和田径野趣,生生不息,从不刻意执着。

不光山石的排布要富于意趣,山石造型也要返朴归真,要符合透、瘦、漏、绉的体态。

白居易宅园中“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令他感到“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中唐后的赏石之风以单块列置奇石或以小型堆叠的山体作为欣赏对象,置石叠山更成为士大夫们追寻禅理禅趣的精神象征。

在营造排布水体上也受到禅宗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园林往往选择有自然水景可以利用的地理环境,而中唐以后从模拟自然形态的水体开始向写意化的小中见大发展。

或取片勺之水净心明性,或以咫尺波纹显沧澜之势,用水陶冶情操,阔展意境,抒发性灵。

假山曲水,迂回盘旋,动静交织,光影变幻,层次丰富。

奇石丽水中还有飞泉、游鱼、花木穿插其间,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景致精妙。

试问自然中怎会有如此雅致的景色,即便有,也不会如此集中地囿于一园,可见文人士大夫们将诗情画意融贯于园林之中,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2 借物抒情,以景写意
中唐之后,禅宗逐渐成为文人生活的组成因素,禅者眼中的山水万物都与“佛性”、“心性”相联系,正如《园冶》中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文人园林艺术的风格情趣也趋于写意化,
山石、潭水、花木、园林题匾都作可为体现禅意禅趣的景物。

山石总是与山林隐逸、超尘脱俗联系在一起,文人们赋石以品格,借石表现性灵,甚至以石为友,拜石为兄。

山石被作为禅的意象,素朴、孤傲、古拙、自然、脱俗,寄寓着人们对天性自然的追求,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潭水清澈空明,能涤荡烦恼,洗去尘埃,明心见性,引发澄澈、宁静、自如的雅趣,禅院中常常有水,如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就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句子。

禅师们往往喜水,用水景暗示禅境,并从水中获悟心性根本。

苏州网师园就有渔隐之意,以一泓池水为主景,“濯缨水阁”依水而建,蕴涵一种空灵幽静、不染纤尘的境界。

花木写意也是文人园林的艺术手法之一。

文人们用禅家眼光品赏花木,顿悟本性。

正如文人画中的花木意象,文同的墨竹,徐渭的墨葡萄,郑板桥的兰、竹都是通过有高洁品格的植物表现画家的精神气质。

所以梅、兰、竹、菊、荷、桂、松被置于园林中,也是为借物咏志,借景抒怀。

苏轼、郑板桥喜爱兰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窗里幽兰、窗外修竹为雅趣,足见文人们借物明心,天真淡然的意趣。

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就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相联系,“留听阁”更能让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清幽之趣。

题名写意亦为文人写意园林审美情趣的表现。

园林的题名如同禅家的诗偈,引人入园,点化意境,题名与园中景致交相辉映,
成为不可或缺的造境因素。

如苏州的“拙政园”园名取自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为“笨拙人”只能把筑室种树、浇花卖菜作为正事,用以嘲讽“聪明人”是把升官发财作为正事;网师园的“网师”,即“渔翁”之别称,含“隐”之本意,以标榜其清高;而扬州个园,取“竹”的一半,表达园主清高隐逸、孤傲自赏的情怀。

3 含蓄空灵,意境深远
文人园林中渗透着禅宗凝练含蓄、空灵无迹的理趣和表达方式,在咫尺山林中创造无限的空间,打破小情小景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为有限的自然山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

正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人园林如同文人山水画一般,人在园中游,如在画中走,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处理手法使园内各景物呼应沟通,疏密开合,起伏变化。

山石、花木、匾额、楹联等具象的综合运用也能拓宽有限的环境,化景物为情思,园林因此而含蓄微妙,透出无限的意趣。

园中的建筑因地制宜,与自然景色相映衬,正如《园冶》中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房廊蜿蜒,楼阁崔巍”。

尤其是廊的运用,空透绵延的长廊既能贯通连缀园中景致,又能把观园者引入自然情境中。

如苏州拙政园的波形廊,留园的曲廊皆有
自然天成的妙趣。

曲折回环的游廊将园林内景观组织成一个流动不尽又变幻无穷的整体空间,曲折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生气,从蜿蜒屈曲的小径中寻得自然的灵动,在变化莫测的景观中通达心性的本真,“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表达方式与禅家讲求的在迷离恍惚中突然顿悟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人园林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虚景,讲究实处生虚、以虚破实、虚实相生,构造出空灵之境。

声、影、光、色、味,朝夕晨昏及四季变化等各种虚景的综合应用,创造出隽永的意境。

比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拙政园“听雨轩”都是借虚幻的月光、风声、雨声来渲染氛围,而“荷风四面亭”、“小山丛桂轩”则是借荷桂的清新芬芳引起的视觉、味觉感受来创造意境。

又如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美景。

在空间化的艺术形式中加入时间因素,使有形的空间因素融化在无形的时间之中,使人在园林中感悟四季的交错轮回和自然的生生不息,实中生虚,灵动玄妙。

禅宗思想为文人园林注入了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美学要求,文人园林也从自然山水的模仿走向写意化的表现,从造景走向造境,从无我之境走向有我之境。

正是对禅意禅趣的自觉追寻,使得文人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集大成者。

不仅是对园林艺术,禅宗对其他艺术形式也都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这是因为禅宗思想结合了传统佛教、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从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发展。

这种契合了中
国文人心理的哲学思想在审美情趣和创作形式上深刻的影响着中国艺术,逐渐内化成中国艺术的风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