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民国时期_卫生_涵义的演变_杜志章
单元提升卷21+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提升卷21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
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A.农耕和定居生活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C.贸易和物种交流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2.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
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
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
这主要反映了()A.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B.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C.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D.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3.下表所示为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公布的部分统计数据。
这组数据可用于说明()年份国际小麦价格(美元/吨)国际玉米价格(美元/吨)世界缺粮国家和地区(个)1996 200 150 261998 100 80 43注:1996年和1997年,世界谷物产量连续两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A.发达国家的长期掠夺B.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C.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D.全球人口分布不平衡4.东汉末年,孙吴实行“复客制”,免除官僚大族所占佃客的赋役;西晋时颁行“品官占田荫客制”,允许各级官僚依制占有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佃客、衣食客以及荫亲属。
这些举措()A.巩固了中央集权B.冲击了自耕农经济C.削弱了士族特权D.增加了政府的收入5.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
对下表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由此建立现代福利国家B.雇佣童工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C.英国避免了工人运动的发生D.立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6.下表是2016年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有关国家GDP比重(单位:%)据表可知()A.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B.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下降C.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提高D.新兴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7.中唐以后,“市制”逐步解体,市司机构难以管制市场。
筚路蓝褛: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建设
筚路蓝褛: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建设侯杨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9月10日在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
“医改是提前给你送终”这句流行语是对近年来医疗改革的辛辣讽刺。
医疗改革已经失败,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此罕见地抱有共识,可见其失败之彻底。
那么,中国的医改之路下一步究竟应该何处去?回顾历史,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也许会有所启发和借鉴。
一、中国医疗和公共卫生体制的建立在传统社会,即使在战争与灾荒过程中,许多甚至是大多数人是死于疾病。
由于缺乏现代的医药技术和卫生条件,现代常见的感冒、发烧、咳嗽、闹肚子等症状常常是致命的。
20世纪上半期,呼吸道与肠道系统的疾病是中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而这些疾病的产生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卫生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建立一个现代医疗和公共卫生体制是降低人口死亡率的最关键因素。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后改卫生署)于南京成立,中国政府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就此开端,历任卫生部(署)次长、部长、署长的刘瑞恒是这一事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作为华人第一人,他年仅23岁即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回国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和中华医学会长,是中国外科的奠基者。
1924年,通州某乡村新生儿频繁死亡,经时任协和医院院长的刘瑞恒派人调查,原因仅是产后破伤风所致,经过简单的卫生教育培训,这一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此事深深触动了他,他认为医学应该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如果资源配置得当,只需较少的投入,就会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福利。
因此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外科本行,转而从事公共卫生建设,次年即与协和公共卫生教授美国人兰安生(J. B. Grant)一起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卫生事务所,其辖区内的死亡率与发病率明显下降,开创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河。
兰安生的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集中反映了他的医疗卫生理念,这一理念也影响了刘瑞恒。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卫生_杜志章
光明日报/2006年/8月/21日/第011版理论周刊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杜志章●“卫生”,从构成上说,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
“生”为名词,即“生命”或“身体”;“卫”为动词,即“卫护”。
“卫”、“生”组合成词,本意即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
当把“卫生”看做名词时,其意义则转变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的行为,或“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在现代汉语中,“卫生”也作形容词,意思是“干净、清洁”,而这正是维护健康的措施之一。
●学术界对“卫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把它当做近代新名词来研究,以近代术语“卫生”的生成和传入中国的过程作为考察的重点,而没有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卫生”的涵义进行全面的考察。
而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是近代乃至现代“卫生”概念产生的基础。
●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卫生”大致有“养生”、“医药(医疗)”、“卫生保命”、“济世救民”等四种涵义。
关于术语“卫生”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成果。
民国时期的著作有彭文祖的《盲人瞎马新名词》、陈方之的《卫生学与卫生行政》等;近年来的著作有沈国威的《近代中日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冯天瑜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语术语的生成》等;也有一些关于“卫生”的专题论文,如台湾学者刘士永的《“清洁”到“卫生”——殖民政府对台湾社会在清洁观念上的改造》、雷祥麟的《卫生为何不是保卫生命——民国时期另类的卫生、自我与疾病》等;国外也有学者对“卫生”进行过研究,如Lee Jong-Chan:Modernity of Hygiene in the Meiji Era,1868-1905、Ruth Rogaski:Hygi enic Modernity: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藤浪剛一的《日本衛生史》、川原汎的《衛生学綱目》等;最近,刚从日本流学归来的余新忠博士在阅读大量日文著作之后所撰写的论文《晚清“卫生”概念演变探略》,也是有关“卫生”的重要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的医学进步与卫生事业发展
民国时期的医学进步与卫生事业发展在中国的医学史中,民国时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医学上的重要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医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民国时期,由于国家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要求,西医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受到接受。
许多留学归国的学者和医生积极推动西医在中国的发展。
他们将西方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引进中国,并且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医学院和医院,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
西方医学的传播和接受使得中国的医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民国时期,中国的医学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早期的医学教育主要是依附于传统的私塾和民间机构,教育质量有限。
然而,在民国时期,许多医学院和医院的建立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这些医学院致力于培养现代化的医学人才,将西方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使得医学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三、医疗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民国时期,医疗技术得到了许多改进与创新。
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被引进中国,使得许多传统的医疗方法得以替代。
例如,麻醉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得手术操作更加安全和精确。
同时,放射学、实验室诊断以及新药的研制,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的治疗水平。
四、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民国时期,中国也开始重视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
在此期间,政府成立了许多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并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法规。
这些举措为全国各地的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管理支持。
此外,民众的卫生观念也逐渐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重视度有所增强。
五、民国时期的医疗环境及社会保障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医疗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各地纷纷建立了医院和诊所,提供了更多的医疗资源。
同时,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福利。
这些改善和措施使得民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提高了医疗环境的整体水平。
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
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余新忠2012-10-15 19:39:36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卫生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以养生为基本内涵的“卫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与此同时,现代意义的“卫生”概念则又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词汇,它是光绪以降在西方卫生知识的传入、日本近代的“衛生”(eiseyi)用语与卫生制度的引介以及中国士人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与hygiene对应的现代概念的。
1晚清以来,“卫生”的使用日益频繁,也承载了日益丰富的社会文化意涵。
作为与现代西方文明相伴出现的现代卫生观念和公卫制度,不仅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而且也成了国人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旦“卫生”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和文化色彩,其本身的内涵、价值和问题反而成了不被重点关注的对象。
一部卫生史关乎的不仅是医疗和健康的演变,而且是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可见,关于中国近世卫生史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实深具意义。
为此,本文将在对近百年中国卫生史研究做一鸟瞰式回顾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道路做一思考。
一、医学界的研究由于在现代人的认识中,卫生与医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而现代意义上的卫生史研究,也是与医学史研究相伴出现的。
早期的医学史研究多少都会谈到卫生的情况,比如中国第一部医学史专著———初版于1920年由陈邦贤撰著的《中国医学史》,就在第一篇《上古的医学》中设有《周秦的生理卫生学》一章,不过谈论的主要是《素问》和《灵枢》中的生理知识,对卫生则只是从饮食卫生、性欲卫生和优生学三个方面简单提及;而在后代各朝的论述中,则未再专门列出“卫生”的名目来加以讨论。
不过在第四篇《现代的医学》中,对当时的卫生行政和卫生保健等情况做了不少的叙述。
2在这类专著中,卫生显然只是医学的附庸,而且在民国之前,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庸。
论“卫生”在晚清的含义——以《卫生学问答》与《中外卫生要旨》为中心
道” 。可见 , 这里的卫生仍然是养生的同义词。对于
傅兰雅及其 “ 卫生编” 系列 , 罗芙芸指出 , “ 卫生 编” 的一
1 9 世纪中叶, 欧洲工业城市日 渐拥挤, 在传染病的
威胁及 慈善 传统 、 政 治经 济学 、 实用 主 义 的共 同推 动 下, 西方 国家通过各种 法律和制 度把个人健 康纳入 国 家管理之 中。卫生 ( H y g e i n o s 希腊语 ) 这个在从前并不
康与 国家关 系 的转 变。近年来社 会史 、 文化 史视 角下
的疾 病 医疗史 研究 为思 考这些 问题提供 了新 的角度 。
欧洲 和北美 正在发生 的变革全景 , 其 中所 反映 的大 多 是在近代科学影 响之下个人卫生上 的观点 和技术。其
中 透露出的这些观念背后的个人健康与国家的关系并
不突出。
要仔细了解 l 9 世纪末翻译中“ 卫生” 的形象, 不妨 以当时出版的以“ 卫生” 为题的书籍作为样本。傅兰雅
的《 儒门医学》 、 《 化学卫生论》 、 《 孩童卫生编》 、 《 居宅 卫生论》 等一系列“ 卫生编” , 奠定了以“ 卫生” 一词指代
西方关于维护健康的各方面知识的基础 , 也是近代卫 生一词含义变化的开始¨ J 。但出现在傅兰雅译著中的 “ 卫生” 仍然与中国养生存在着很强的相似性。《 化学 卫生论》 一书最早于 1 8 9 0年开始在《 格致汇编》 上连
1 8 0
翻译原文就是欧美基于个人道德和行为的卫生传统的 部分 。当时的欧美卫生发展 本身就处 于一种 不稳 定
一
的状态之中, 通商 口岸的卫生翻译恰恰反映了这一现 实 ’ 。
清 光绪 L 年( 1 8 8 3年 ) 出版的《 卫 生要 旨》 由嘉 约 翰( J o h n G l a s g o w K e r r ) 口译 , 海琴 氏校正 。像 当时许多
晚清西方公共卫生观念之传入--以傅兰雅《居宅卫生论》为中心
收 稿 日 期 :2019-03-02 作者简 介 :李 融 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近 代 卫 生 史 ,Email: mnghingli® outlook, com 〇 ① 包括《孩童卫生编》(1893)、《幼童卫生编》(1894)、《初学卫生编》(1895)、《成童卫生编》和 《幼学卫生编》(其 中 后 两 本 似 未 出 版 )。 ② 在 1 9 世纪末的中国, public health指的是“公共卫生”,在当时还没有“环境卫生”的概念,因此后文中很少使用 “环 境 卫 生 ”的 说 法 。《居 宅 卫 生 论 》的 内 容 虽 主 要 与 建 筑 设 计 相 关 ,但 从 这 些 建 筑 设 计 或 房 屋 规 划 中 可 以 反 映 出当时为英国社会所接受的一些公共卫生观念,故本文题目中使用了“公共卫生观念”一说 。
然而 ,对《居宅卫生论》这样一部开环境卫生风气之先的译著,虽在上述论著中已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涉 及 ,但 对 此 书 的 底 本 及 其 所 反 映 的 西 方 背 景 尚 未 有 深 人 的 探 讨 。经 笔 者 比 对 ,《居宅卫生论》译 自 英 国 工 程 师 罗 伯 特 .斯 科 特 • 伯 恩 ( Robert Scott Burn,1825— 1901 ) ( 以下简称伯恩)所 著 《卫 生 科 学 :应用于 城 乡 房 屋 的 卫 生 建 设 》 ( Sanitoy Science: As applied to the Healthy Construction of Houses in Town and Country, 1872)—'书(以下简称 《卫生科学》),而《卫生科学》是 1 9 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 public health movement) 的 产 物 。因 此 本 文 首 先 考 察 《居 宅 卫 生 论 》的 底 本 及 与 之 相 关 的 英 国 公 共 卫 生 运 动 ,接着 重点分析《居宅卫生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傅兰雅对《居宅卫生论》的 翻 译 ,最后 讨 论 《居宅 卫 生论》一 书 在 中 国 的 影 响 ,以 深 人 理 解 其 传 人 中 国 的 时 代 背 景 及 在 中 国 影 响 甚 微 的 原 因 ,进而从“卫生”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论民国时期对护士问题的探讨及其意义
论民国时期对护士问题的探讨及其意义护理专业清末民初在中国萌芽,历史短促,目前对其发端进行的研究较为罕见。
民国时期对护士问题的讨论纷纭,有护士职业知识,护士教育规划,护士工作细则以及国外护士情况介绍等林林总总,这样的讨论有效地推进了民国护士制度的形成,有助于民国护士史的构筑,同时真实地表现了中国早期护士职业发展概况,为当代护士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标签:民国;护士问题;讨论;意义[Abstract] The profession of Nursing first germinated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with a relatively short history,the study on its origin is rare at present. The studies on the nurse issu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es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nurse,educational program of nursing,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nursing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nursing situation,etc. Such discussion not only facilitated the formation of nursing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effect,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n the mean time sketched the contou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nursing profession of china and elicited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nursing profession.[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Nurse issues;Exploration;Significance从南丁格尔倡导护理专业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护理专业已是一门日趋完善的独立学科。
民国医疗制度变革的理想与实践(1930—1949)
民国医疗制度变革的理想与实践(1930—1949)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医学界有识之士的极力倡导下,民国政府逐渐变革医疗卫生体制,施行公医制度,确立了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的疾病防治模式,疾病控制策略也开始由个体转向群体、由民间自发到政府组织转变。
抗战时期,公医制度在抗战大后方得以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加速了中国医疗制度由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的过渡,但也存在公医制度设计理想未能很好满足当时社会现实医疗和防疫需求和民众观念契合程度不高等问题。
标签:私医;公医;公医制度;公共卫生公医制度是由国家投资并管理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国民健康、预防与治疗并重的一种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体制。
其目标在于降低人口死亡率,抑制传染病流行,增进国民健康。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医事制度已不能适应疾病谱系的改变和增进民众健康的要求,医学界人士及知识精英在借鉴和学习外国医疗保障制度后,提出实施公医制度。
为了强调现代医学制度可以带来健康,改观民族国家形象、保国保民,医学界有识之士试图通过引入西方国家的公医制度成功实施范例,呼吁将公医制度作为国家医学制度,向国人推介公医制度,通过社会的广泛讨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
这些呼吁为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实施公医制度提供了必要的舆论准备,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术史回顾,可以发现研究医疗疾病史的学者大多忽略了民国时期医学界对公医制度的讨论,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的实施和历史定位①,至于民国时期医学界对公医制度的设计、规划及施行的认知、公医制度从理想到实践的变迁,研究者们关注不够。
本文欲对此问题展开讨论,以深入理解公医制度在中國生成、运作的内在动力,进而分析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民国时期变革医疗制度的原因民国时期的医疗现状促使医学界将建立新型医学体制、普及卫生观念作为防治疾病和增进国民健康的根本任务。
医学界在参考西方国家卫生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代中国疾病流行的实际状况,倡导建立一种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其原因有三。
民 国时期大众卫生科普研究
民国时期大众卫生科普研究在民国时期,大众卫生科普是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充满挑战的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观念交织碰撞,卫生观念和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当时,大众对于卫生知识的认知普遍较为匮乏。
许多人依然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缺乏科学的理解。
例如,在农村地区,人们可能不太注重个人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城市,虽然情况相对较好,但公共卫生设施的不完善以及民众卫生意识的淡薄,也导致了诸多卫生问题。
政府在这一时期逐渐意识到卫生科普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试图规范民众的卫生行为。
例如,制定了关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法规。
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开展了一些卫生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向大众传播基本的卫生知识。
教育界也在卫生科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开始将卫生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卫生知识。
一些教育家还编写了专门的卫生教材,内容涵盖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
这些教材不仅在学校中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了社会大众中。
然而,民国时期的大众卫生科普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使得卫生科普工作难以持续、系统地开展。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和资源的短缺限制了卫生科普的范围和深度。
再者,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卫生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
在大众传媒方面,报纸和杂志成为了卫生科普的重要渠道。
一些报刊开设了卫生专栏,邀请专家撰写文章,介绍最新的卫生知识和健康理念。
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饮食卫生、运动保健、心理健康等。
同时,广播也开始出现,通过声音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接收到卫生科普信息。
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也积极参与到卫生科普工作中。
例如,一些慈善机构会在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卫生宣传活动,向民众免费发放药品和卫生用品,并讲解基本的卫生常识。
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建设
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建设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公共卫生建设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当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建立卫生教育系统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卫生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他们认识到,卫生教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因此,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卫生教育事务,并制定了相应的教材和课程。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卫生教育网点,如学校、社区和医院,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卫生教育。
二、改善公共环境为了改善城市和乡村的公共环境,政府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改造。
他们修建了下水道、建设了垃圾处理设施,使城市和乡村的环境更加清洁。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限制了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加强疾病防控在民国时期,政府加强了疾病防控工作,推动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他们组织了疫苗接种活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此外,政府还开展了广泛的健康宣传活动,加强了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针对不同的疾病,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加强了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了疾病的诊治水平。
四、加强卫生监管民国时期,政府加强了对食品和药品的监管,以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他们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制定了食品和药品的质量标准,并加强了执法力度。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查和监管,保证人们在公共场所的健康和安全。
五、提高医疗水平为了提高医疗水平,政府在民国时期实施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措施。
他们增加了对医学院校的投入,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才。
同时,政府还鼓励医生开展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高了医疗水平。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西医和中医的融合,使医学更加全面和综合。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建设十分重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也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国前期的环境卫生
1911年10月29日,辛亥革命太原起义爆发,至1917年,由于全国及山西政局不稳,太原城内的环境卫生比较脏乱,路面垃圾、粪便比比皆是,如山丘般大小的灰渣堆有130多处,成为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1917年春天,晋中、汾阳等地发生了喉疾传染病,死亡人数较多。
同年秋天,绥远南部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肺炎疫情,一直蔓延到了山西北部。
时任山西督军阎锡山要求山西警务处处长、防疫总局局长南桂馨先从太原城入手,强化省城的环境卫生工作,以防止传太原环境卫生史话中华民国前期的环境卫◇ 时中瑛连载四染疾病的蔓延。
为此,警察署明确了街道清扫工作由警察区署管辖的四个清道队、街道的商户和民户共同承担。
清道队按区清扫大街,商户、民户分段清扫小街巷。
每日早晨洒扫一次,下午进行保洁,清除街道垃圾和马粪。
街公所负责督促检查,对违反规定的适当予以处罚。
1919年,警察署在全市统一规划了公共厕所18处、尿池14处,制定了《清除污水暂行规则》15条,明确了污水倾倒和粪便清除的具体要求。
1921年,经当时的山西省政府批准,太原成立了市政公所。
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定都南京。
为了巩固统治,蒋介石将南京市设置为特别市,建立了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同年,太原确定市的建制,隶属山西省政府管辖。
由于当时太原城内仅有13万人,达不到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的16万人,故虽称太原市,但仍沿用市政公所的机构设置。
为便于清扫街道和清运灰渣,当时的太原市政公所及其所属各区,均成立了清道队和灰渣清运队。
各警务派出所均设卫生警察一人,负责监督本地段的环境卫生。
全市有清倒和运除灰渣的推车、马车110辆,清道夫220名,分4个队,由分驻在城内的4个警察区署组织领导。
运除灰渣采用招标包运的办法,昼夜不停地进行。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市政公所共花费3万多大洋才将城内的灰渣基本清运完毕。
对清运灰渣腾出来的地段,凡地段主人愿意出清理费用的,清理垃圾后的地段仍归其所有;对于无人愿意承担清理费用的,清理后的地段一律归山西省警务处所有。
民国时期机构编印防疫文献提要综述
民国时期机构编印防疫文献提要综述王兆辉㊀王祝康㊀傅晓岚㊀㊀ʌ摘要ɔ国民政府各个机关事业单位相继编印了一些防疫推广手册㊁防疫计划或调研报告等㊂这些防疫文献并非一般个人的研究著述,而是具有官方性质的记录文本,不仅是研究民国时期防疫事业的第一手资料,更为中国现代各种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实际案例,积累实践经验,因而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㊂ʌ关键词ɔ民国㊀机构㊀防疫文献晚清时期,公共卫生被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㊂英国办理清朝海港检疫,实为中国近代卫生行政的滥觞㊂清末新政时期,民政部下辖卫生司,乃中国最早的卫生行政机构㊂民国初期,内政部亦设卫生司,重要工作是为防治东三省及绥远㊁山西等地的鼠疫㊂1919年,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防疫处㊂数十年来,中国饱受战火侵扰,人民生活动荡,瘟疫易于流行, 防疫第一 成为推行卫生工作的重要口号㊂在此期间,国民政府各个机关事业单位,相继编印了一些防疫推广手册㊁防疫计划或调研报告等㊂这些防疫文献并非一般个人的研究著述,而是具有官方性质的记录文本,所涉范围包括江西㊁贵州㊁福建㊁四川㊁山西㊁山东㊁江苏㊁浙江㊁宁夏㊁甘肃㊁重庆㊁天津等地域的政府管理机构㊁农业院所㊁社会团体等单位,并广泛囊括了农村家畜防疫㊁社会民众防疫㊁军队救护防疫㊁血清疫苗研制以及防疫单位㊁防疫人员㊁防疫会议㊁防疫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不仅是研究民国时期防疫事业的第一手资料,更为中国现代各种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实际案例,积累实践经验,因而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㊂一㊁‘家畜防疫“江西省农业院编的‘家畜防疫“,被列为 推广丛书畜字第一号 ,1935年12月初版,1936年5月再版,1938年11月刊行第3版,1939年8月刊行第4版,1940年6月刊行第5版㊂1933年7月,江西省政府省务会决议筹设省农业院,主办江西全省的农业试验㊁农业推广及农业教育,谋求农业技术改进与农村生活改善㊂江西省农业院下设兽医畜牧部,附有家畜防疫处所,其中各行政区防疫处8处,各县防疫暨诊疗所19所,使得江西全省基本建立起家畜防疫运行机制㊂民国时期,江西省农业院主要开展了牛猪瘟疫㊁水稻害虫及水果蔬菜害虫的病情防治,还进行了防疫血清疫苗的研究试制,并编印‘家畜防疫“‘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家畜防疫便览“等防疫专题文献㊂仅从再版次数上看,‘家畜防疫“应是江西省内普及程度较高的一部家畜防疫文献㊂该书概述了家畜传染病的意义㊁家畜传染病的猛烈性㊁破除迷信的必要性㊁家畜传染病的症状㊁家畜传染病的预防㊁家畜传染病的处置办法等六个方面的内容㊂其中,编者就家畜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列举了十条方法:(1)畜舍内要干燥清洁;(2)千万不要把粪和污秽的东西堆积在畜舍;(3)饲料饮水要新鲜清洁;(4)邻村或者本村发生牛瘟㊁猪瘟㊁鸡瘟的时候,自己的牛㊁猪㊁鸡千万不可放出;(5)堆积病畜粪草和病畜放牧的地方,切不可让健畜接近;(6)回收病畜人家的水桶及用具,禁止病畜人家在公共水塘里清洗用具;(7)不要去发病区域买家畜和饲料,尤其不可买病畜的肉或皮毛;(8)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打预防药水针;(9)附近发生疫情的时候,要天天把畜舍打扫清洁,常常用石灰水涂洒;(10)有病畜的人家,千万不可互相往来①㊂二㊁‘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江西省农业院编印‘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于1937年1月出版㊂江西吉安㊁永新等县发生重大牛瘟疫情,波及范围达两县十二个区之广,濒于危险之耕牛不下六七万头,处置稍有差池,春耕时期的数十万农田将有牛荒之虞㊂江西省农业院暨兽医组防疫队经过四十日的努力奋斗,遂将永吉牛疫完全肃清㊂此项工作 惟大规模的牛痘防治,非特在江西为创举,即通全国似亦所未前闻 ②㊂时任江西省农业院院长董时进亦说道: 惟大规模的家畜防疫工作,在国内尚属创举,同人亦缺乏此种经验,故所采办法,爰将办理经过93民国时期机构编印防疫文献提要综述①②江西省农业院:‘家畜防疫“,1940年,第9页㊂江西省农业院:‘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1937年,弁言㊂刊印纪实,以供关心民疫者参考㊂ ①此即为‘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的编印背景㊂‘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主要包括省府令永吉县府之原令㊁防疫人员之分配及业务进行纲要之拟定㊁厉行防疫区牛舍清洁㊁防疫工作实施概况㊁损害调查统计㊁实施防疫期间所需经费及关系规章表式等内容㊂书前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组防疫人员赴永吉防治牛疫之合影㊂在永吉两县防治牛疫过程中,江西省农业院根据各个实施环节,制订了详细的防疫程序:(1)协同县长或科长赴疫区;(2)成立防疫委员会,会同召开全区保长会议;(3)询查各保牛疫现况,临时登记;(4)询查本区交通径路,以便分设交通监视站;(5)分配防疫员驻地,并设通信班及交通站丁;(6)由县录省颁防疫办法公布;(7)由区署会同本事务所布告关于防疫之一切规则;(8)限期各保造具疫牛清册及健牛清册;(9)全体牛只健康检查及病牛集中监视;(10)开展防疫经费商筹②㊂此次牛疫遍及两县全境㊂其中,永新县仅第四㊁五两区倒毙耕牛4652头,吉安县仅第二区倒毙1950头,合计倒毙耕牛6602头,占三区总牛数39.8%㊂其数量之巨,诚为浩劫③㊂三㊁‘福建省地方病情形与防治“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编印的‘福建省地方病情形与防治“,被列入‘闽政丛刊“,于1939年在永安印制㊂1936年,福建省政府为统一全省卫生行政,在民政厅内设立卫生科,综理全省卫生事宜㊂卫生科设防疫股,专理防疫㊂同年又设立省立卫生试验所,办理地方病调查及卫生检验工作;设立省会卫生事务所,内设防疫组,管理省内一切防疫事宜㊂1938年,卫生科扩充为全省卫生处,置防疫股管理全省防疫事宜㊂同时,每县区均设立卫生院所,担负各县防疫责任㊂‘福建省地方病情形与防治“是记录福建省防疫工作的重要文献㊂全书分为序言㊁本省疫病蔓延之原因㊁本省之重要地方病㊁本省地方病之防治情形等内容,主要讲述了福建省的疟疾㊁鼠疫㊁麻风㊁住血吸虫等主要地方病情,介绍了福建省疫病的蔓延原因㊁分布㊁数量与防治情况㊂‘福建省地方病情形与防治“指出:福建地近热带,气候湿热,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繁殖㊂致病的病原物与其传染媒介亦易滋生,且极普遍㊂由于当地人民素不讲求卫生,不洁习惯㊁04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3期①②③江西省农业院:‘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1937年,院长序㊂江西省农业院:‘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1937年,第5页㊂江西省农业院:‘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1937年,第14页㊂不良环境与不健康的职业,更能助长病原物的散布㊂故此,福建省的疾病种类在当时全国位列第一,以至于福建被视为研究传染病的最好地方①㊂编者认为:气候㊁生活习惯与职业及交通问题是造成福建省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㊂在福建各地方病中,疟疾是最重要的地方病,其分布遍及全省,除平潭外,各县均极为盛行,并且每年在夏秋两季流行㊂在所有疾病中,疟疾的发病数约占百分之二十,死亡率为百分之三,每年死亡人数约为四十万人②㊂与疟疾相比,福建的鼠疫传播快,死亡率更高㊂ 鼠疫的死亡率甚高,平均为百分之七八 ,且 鼠疫之损害,不仅死亡而已,其可怕情形,过于洪水猛兽㊂某乡发现鼠疫,则全乡居民逃散一空,影响了社会程序,民众安宁甚大 ③㊂四㊁‘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防疫计划“1937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武汉成立,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下设的战时医疗救护组织㊂1939年2月,迁到贵阳图云关㊂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设有医疗大队㊁手术队㊁防疫队㊁护士队等㊂时任救护总队长林可胜指出: 当前方忠勇将士浴血抗战之际,惟同时不可忽视者,即保健防疫工作㊂历来各国战争,士兵死于病疫者,往往较阵亡者为多㊂试看我国军队,既缺乏卫生常识,又多营养不良,体格孱弱,疾病丛生,无辜而死亡者不可胜数㊂故欲保全军队实力,增强抗战力量,保健防疫工作,实不容忽视!本会有鉴于此,爰于救护医疗事业之外,兼及保健防疫工作,由医防队及卫生队负责推进,而以医疗队协助之㊂工作范围,除致力于各种疾病之预防㊁环境卫生之改良外,于各处遍设灭虱站,办理灭虱治疥工作,或可唤起各部队及社会之关注而共同努力㊂ ④由是,在全面抗战时期,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遂编印了‘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防疫计划“数种㊂1939年12月,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刊行由容启荣等执笔编著的‘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防疫计划一“㊂该计划分为防治计划㊁诊疗简要㊁预防方法三章内容,另附图八幅㊁附表二张,主要讲述斑疹伤寒回归热及疥疮之防治㊂1940年5月,再版刊行容启荣等执笔编写的‘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防疫计划三“,主要介绍霍乱㊁痢疾及伤寒的防治㊂1940年8月,亦再版刊行由施正信㊁周寿恺执笔编著的‘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14民国时期机构编印防疫文献提要综述①②③④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福建省地方病情形与防治“,1939年,第1页㊂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福建省地方病情形与防治“,1939年,第6页㊂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福建省地方病情形与防治“,1939年,第10页㊂容启荣等:‘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防疫计划一“,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1939年,绪言㊂24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3期会救护总队部防疫计划二“,主要讲述疟疾之防治㊂‘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防疫计划“旨在注重各种重要急性传染病的防治,计划中除详列各种疫病的预防方法外,兼述治疗简要,以求防治兼收之效㊂1944年,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在重庆刊行胡兰生编著的‘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三十三年工作计划“,亦涉及传染病防疫事项㊂此外,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还编印‘饮水传染病之防治“‘天花之防治“‘营养不良疾病之防治“等,以面向全国推广保健防疫工作㊂五㊁‘二十九年度兽疫防治报告“据叶仰山撰写的 序言 ,‘二十九年度兽疫防治报告“盖于1941年由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暨兽疫防治督导团编印㊂四川省兽疫事业始于1936年开展的家畜保育所运动㊂1937年建立血清厂,开始制造血清菌苗㊂1938年建立兽疫防治督导团,分赴各县防治猪牛瘟㊂同年9月,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成立,全省兽疫防治工作迅速发展㊂1940年进展更速,各县争先恐后请求防治㊂四川省通过数年的防治实践总结经验:预防重于治疗,事绩胜于宣传㊂兽疫防治问题,不在于如何设法推动民众,而在于如何大量供给血清菌苗及普及训练技术人员㊂于是,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将二十九年兽疫防治经过,刊印公布,以期引起各方关注,加以推广①㊂‘二十九年度兽疫防治报告“较为全面系统地记录了1940年四川省境内牛瘟㊁猪瘟等兽疫疫情与防治的相关情况㊂该报告包括紧急防疫㊁猪丹毒预防注射㊁省会外围牛瘟防治㊁川北庙会防疫(牛瘟)㊁川南糖区防疫(牛瘟)与附录等内容: 紧急防疫 部分,概述了资中㊁内江㊁永川㊁南川㊁荣昌㊁三台㊁黔江㊁资中㊁隆昌㊁巴中㊁绵竹㊁奉节㊁大竹㊁北川㊁剑阁㊁阆中㊁汶川㊁忠县等二十六个县区的疫势与防疫实施情况; 猪丹毒预防注射 部分,介绍了郫县㊁仁寿㊁简阳㊁温江㊁南充㊁灌县等六个县区猪丹毒疫情与注射实施情况; 省会外围牛瘟防治 ,记述了金堂㊁中江㊁广汉㊁德阳㊁罗江等五县区牛瘟疫情与防治实施情况; 川北庙会防疫(牛瘟) 川南糖区防疫(牛瘟) 则分别报告了各自区域的牛瘟疫情防治工作; 附录 部分,辑录了‘防治兽疫注射数字总表“‘防治兽疫直接挽回经济损失表“‘防治兽疫分县注射数字表“‘各县紧急防疫注射数字表“‘省会外围防治牛瘟注射数字表“‘猪丹毒预防注射分县注①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二十九年度兽疫防治报告“,1941年,序㊂射数字表“‘川北庙会防疫(牛瘟)注射数字表“‘川南糖区防疫(牛瘟)注射数字表“‘防治兽疫工作分类注射数字表“等九种有关兽疫防治的统计表㊂在四川还有一些防疫文献:1931年,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编印‘四川省兽疫防治报告二十七年度“;1939年12月,财政部四川烟叶示范场编印‘青虫防治浅说“;1940年,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编印‘红蜘蛛防治浅说“‘桑木虱防治法“,1942年编印‘三年来之棉病防治“,1943年编印‘地老虎防治浅说“㊂1943年4月,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编印的‘防治猪锁喉疯(猪肺疫)的方法“小册子,被列入‘农林浅说“㊂该书分为概述㊁传染情形㊁症状㊁疗治㊁预防等五节,简要介绍了防治猪锁喉疯(猪肺疫)的基本方法㊂1944年,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还编印了‘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病虫防治督导团三十二年年报“等㊂六、其他机构防疫文献1913 1930年,伍连德编纂㊁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陆续印制了‘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报告大全书“七册,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地系统记录东三省地区暴发肺疫流行病的情况㊂1919年,王承基总纂辑㊁山西防疫总局编辑处纂辑的‘山西省疫事报告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㊂该报告详细记载了1918年晋北流行肺疫的防治情况㊂1926年,北京中央防疫处编印‘中央防疫处一览“㊂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编印‘全国防疫计画书“㊂1929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在南京编印了‘办理绥远临时防疫经过汇编“;绥远省政府临时防疫处编辑㊁绥远省民政厅刊行了‘绥远防疫特刊“;浙江省海盐县政府刊行了‘海盐防疫报告“㊂1931年,国民政府南京中央防疫处编印了‘中央防疫处十二周年刊“;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卫生防疫组驻鄂办事处编印了‘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卫生防疫组驻鄂办事处工作报告“;工商部青岛商品检验局编印了‘制造兽疫血清和预防液普告农商书“;实业部青岛商品检验局编印了‘实施牛疫预防注射告农民书“㊂1932年,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编印了‘徐州防疫委员会工作报告“㊂1933年,福建省会公安局卫生防疫会编印了‘福建省会卫生防疫委员会报告书㊃第一期“㊂同年6月,中央防疫处编印了‘民国二十㊁廿一年度中央防疫处报告“㊂1936年,军医教育班学员班编印了‘军阵防疫学“㊂1937年,卫生署西北防疫处在兰州编印‘家畜防疫须知“㊂34民国时期机构编印防疫文献提要综述44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3期1938年,傅汝勤编著㊁天津特别市公署编印了‘天津特别市公署防疫报告“;(伪)天津市卫生局编印‘天津特别市公署二十七年夏季防疫报告“㊂1939年,中央防疫处在昆明编印‘中央防疫处二十八年度工作报告“;江西省第七行政区家畜防疫处编印了‘江西省第七行政区家畜防疫处概况“㊂1940年,军医署在重庆编印‘霍乱防治实施办法“㊂同年,(伪)中央防疫委员会编印‘二十八年度防疫汇报“‘二十八年度防疫汇报“;1941年编印‘三十年度防疫汇报“;1942年编印‘华北防疫委员会三十年度防疫汇报“㊂1940 1942年,华北防疫委员会常务委员室编辑发行‘华北防疫委员会工作季刊“㊂1942年,四川省天全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编印的‘卫生常识时疫预防法“,分别从空气㊁日光㊁水㊁土地㊁房屋㊁衣服与食物之卫生等方面讲述了卫生基本常识与疫病预防方法㊂1943年7月,宁夏省农林处㊁西北兽疫防治处宁夏工作站编印了‘宁夏省河西六县畜牧兽疫调查报告“㊂同年,卫生署在重庆编印的‘卫生署第二次全国防疫会议报告“,记录了此次会议召集经过㊁出席人员㊁分组审查一览表㊁各长官致辞㊁各组决议案等相关内容㊂1944年7月,浙江省卫生处编印‘防疫法规法令汇编“㊂1946年7月,冀晋新华书店编印了‘牲畜防疫与饲养“㊂1947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在南京编印‘防疫运动“等㊂此外,还有一些出版信息不详的防疫文献,如上海印书馆出版的‘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摄影“,著者㊁出版时间不详;京师模范通俗教育讲演所编辑,通俗教育研究会发行的‘防疫讲话“;‘下关防疫医院第一届征信录“,著者㊁出版时间不详;‘中央防疫处全年报告“第二册(自十二年十二月至十三年十一月),出版时间不详;国民政府卫生部医疗防疫总队编印的‘卫生部医疗防疫总队业务概况“油印本,出版时间不详㊂七、结㊀语据目前的历史研究成果来看,中国传染病疫情暴发次数自古至今呈现逐步递增的态势,民国时期中国疫情比以往尤其频繁㊂至于中国记载疫情的历史文献,上可追溯到‘尚书“‘诗经“等;也有一些医学著述,如‘金匮要略“‘太平圣惠方“等有所涉及㊂但这些文献大多只有零星的记录,或是对疫情现象的描述,或是对疫情结果的记述,抑或是关于疫情经验的总结,鲜有针对性的科学验证或对治疗方法的系统研究,这也使得中国古代社会有关疫情的专题文献较为稀少㊂譬如,对于鼠疫,直到清朝,人们才渐知此种瘟疫与鼠蚤有密切关联㊂清乾隆年间,始有师范‘滇系“㊁洪亮吉‘北江诗话“等记载老鼠引发瘟疫的疫事㊂‘鼠疫治法“‘鼠疫汇编“等鼠疫专著,则直到清末才出现㊂晚清民国时期,是前现代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型过渡阶段,传染疫情形势更为严峻㊂鸦片战争后,入侵清朝的外国军队将霍乱传入中国,并由北京㊁上海㊁湖州㊁广州㊁宁波等地逐步蔓延至全国各地㊂1894年,香港鼠疫大流行,波及内地㊂1910年,由西伯利亚传入的病菌引发东北第一次大规模的鼠疫㊂1920年,东北再度发生鼠疫大流行㊂1917年内蒙古㊁山西暴发鼠疫㊂全面抗战后,日军在云南㊁湖南㊁福建㊁江西㊁浙江等地投放鼠疫杆菌,悍然发动反人类的细菌战,致使生灵涂炭㊂晚清民国时期,亦是中国防疫事业从无到有,快速向现代防疫体系转化的历史时期,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疫情专题文献㊂这些文献是中国现代传染疫情医学的重要组成,勾勒出中国现代疫情医学事业的发展脉络㊂(1)从文献主题上看,民国时期的疫情文献主要从发病对象㊁传染菌种㊁医学治疗等角度出发,包括家畜兽疫文献㊁鼠疫文献㊁防疫文献㊁免疫学文献等,中间或有交叉㊂(2)从时间范畴来看,防疫文献多产生于疫情发生之后;在时间线上,防疫文献数量在抗战时期快速地增长㊂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是支撑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而家畜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因而家畜兽疫防疫至关重要㊂同时,日军发动的细菌战也迫使中国防疫工作必须要快速成长起来㊂(3)从地域范围来看,疫情发生地是防疫文献的主要出版区域,如江西省编印‘永吉两县防治牛疫纪实“,宁夏省编印‘宁夏省河西六县畜牧兽疫调查报告“等㊂(4)从编辑出版者来看,政府机关㊁科研院所㊁社会团体是防疫文献的主要编著机构,如中央防疫处及卫生署㊁江西省农业院㊁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暨兽疫防治督导团㊁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㊁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㊁山西防疫总局等㊂前文所列均是从防治的角度来探讨传染疫情的专题文献,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民国时期机构编印的防疫文献㊂其中,所述提要版本多为油印刊行者,主要为一地有关猪㊁牛等家畜兽疫及鼠疫传染疫情文献㊂这些文献既为油印,且编印多为一版,能够完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㊂此外,‘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报告大全书“与‘山西省疫事报告书“是民国时期有关机构系统出版的最为全面系统㊁规模宏大㊁体系完备㊁内容翔实的两种防疫文献,值得后人探究㊂作者王兆辉,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副研究馆员;王祝康,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研究馆员;傅晓岚,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副研究馆员54民国时期机构编印防疫文献提要综述64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3期Summary of Anti-virus Documents Compiled and Printed by Public Institution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Wang Zhaohui,Wang Zhukang&Fu Xiaolan㊀㊀Abstract:The public institution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Repblic of China era successively compiled and printed some promotional manuals,plans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s on anti-infectious diseases.These anti-virus documents are not research works of individuals in the general sense but official records.They not only offer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anti-virus work in that era,but also,what s more important,provide hands-on cases and experiences for the fight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modern China.Therefore,they are of great historic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Keywords:Republic of China,institutions,anti-virus documents。
民国初期,城市卫生环境的改变其实很不易
民国初期,城市卫生环境的改变其实很不易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19期从20世纪初以来,许多社会改良者认为,一个城市街道的面貌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状况。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社会改革都力图通过推进卫生状况来提升城市形象。
遍地垃圾的中国城市进入近代,中国城市的卫生状况非常差。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对北京遍地屎尿、垃圾堆积、臭气熏天的状况,有许多记载。
他们发现,北京就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厕所。
那时候,中国人对城市卫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
结果德军发布了一个禁令:“各街巷俱不准出大小恭,违者重办。
”19世纪后期,一位到成都的法国人曾抱怨道,他曾“误入不通之巷,时须跨过垃圾之堆。
街石既不合缝,又极滑达,经行其上,跌撞不止一次”。
传教士也观察到,由于成都街头环境糟糕,女士们很难在街上行走。
在街道的每个拐角处都会有“难闻的垃圾”,人们把垃圾倒在街上,而“肮脏的猪、家禽和老鼠就以这些垃圾为食”。
自1903年成都警察出现后,卫生问题才真正开始被解决。
警察局对街头卫生进行整顿,命令清除垃圾和动物的死尸,病猪肉不准运入城,街边尿缸一律填平,各街厕所改进完善。
除此之外,社会改良者还提出了其他保持城市卫生的建议,比如,要求赶牛车的车夫和街道清洁工随时清除牛粪,把难闻的皮革作坊迁到郊外等。
他们还建议,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禁止挑水夫从御河取被污染的河水。
当时的成都人都有饲养家畜的习惯,像猪、羊、鸡、鸭等大都在街上放养。
为了改善卫生状况,警察局严禁一切家畜出现在街道上。
被警察雇佣的“清道夫”从晚清开始,警察局开始雇用街道清洁工。
根据传教士J.韦尔的记载,他们穿着前后写着“清道夫”三个字的制服,工具是一辆手推车、一个柳条编的篮子和一把扫帚。
所有的家庭必须在每日7点钟清道夫收垃圾和清扫街道之前,把家里的垃圾拿出去,清道夫把收集的垃圾运到指定的地方堆放。
当时清道夫的社会地位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低,因为是被警察局雇用的,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是“官方雇员”。
论晚清民国时期_卫生_涵义的演变_杜志章
史学月刊2008年第10期论晚清民国时期/卫生0涵义的演变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关键词]卫生;中国近代文化史;概念史[摘要]中国传统/卫生0的涵义是/保卫生命0,在近代以前历数千年没有明显变化。
然而在晚清西方科学术语传入中国的潮流中,/hyg iene0被译为/卫生学0而广泛使用,从而给中国传统/卫生0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其具备了科学性、公共性、预防性等现代性。
民国时期,在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的过程中,/卫生0涵义进一步演化,呈现出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卫生0也不同于西方卫生的崭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8)10-0105-06On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WeiSheng0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an PeirodDU Zh-i zhang(Colleg e of M arx ism H u azh ong Univ ersity of S cience&T ech nolog y,W uhan430074,H u bei,China) Keywords:/w eisheng0;China.s moder n cult ur al histo ry;histor y o f co nceptsAbstract:T he meaning of/WeiSheng0in Chinese tr aditional culture w as/defending the life0,w hich ex per ienced no obv-i o us chang es for tho usands of year s.Ho wever,in the t ide of the intro duction of wester n scient ific terms into China dur-ing the lat e Q ing Dynasty,/hyg iene0was translated as/WeiSheng Xue0which w as used widely,t hus adding new mean-ing s to/WeiSheng0in Chinese tradit ional culture by making it scientific,public and preventiv e.After China.s Republ-i can per iod,t he meaning o f/WeiSheng0evo lv ed in the co ur se of the further blending o f Chinese cultur e and wester n cultur e,presenting new features that w ere neither simila r to/WeiSheng0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o r hy giene in western culture.一引论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古今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异常激烈,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近代西方文明通过宗教、贸易、战争等途径大量输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发生了急剧变化,进而焕发出现代文明的气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训练23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二58.doc
训练23 高考17道题仿真训练(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25.东汉初年,诸将上书愿击匈奴。
刘秀回答“北狄尚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
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 )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答案 B解析注意材料信息“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从中可以看出刘秀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专政,故B项正确。
A、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26.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答案 C解析从墓志的文字来看,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宣慈惠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佛教思想,故B、D项错误。
A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27.有宋人感叹:唐代书法“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而本朝“非性好之者不习,故工者益少”。
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宋代( )A.“重文轻武”,出现“文官政治”B.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在气先”C.大量书院的兴起,普及了教育D.科举取消“明书科”,采取“誊录”制答案 D解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影响文化发展,宋代取消“明书科”,故宋代书法“工者益少”,D 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综合训练三
必修三综合训练三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总计48分〕1、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 ,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说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侍者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2、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是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3、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那么为三纲 ,其纪之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其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三纲五常是无天存在的衡量标准C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D理在社会实践上就是三纲五常4、李贽指出:夫是非之争也 ,如岁月时然 ,昼夜更迭 ,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 ,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虽使孔子复生于今 ,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
李贽意在说明A孔子并非天生圣人 B道家的辩证思想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C儒家学说已经过时 D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5、黄宗羲认为 ,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 ,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的损坏而形成 ,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6、公元前6世纪 ,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把水当作万物的本原 ,公元前5世纪 ,智者学派将谈论的对象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
这反映出A城邦社会性质发性改变 B希腊城邦已完全统一C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雅典民主政治开始确立7、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 ,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开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8、唯独圣经 ,唯独恩典 ,唯独信心 ,唯独基督 ,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 ,其意义在于A宣扬了因行称义 B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根底C创立了新教教派 D否认了教皇的权威9、孟德斯鸠说:“每个人既然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同样的利益 ,那么也就应该享有同样的欢乐 ,抱着同样的欢乐 ,同样的希望。
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公共卫生建设探析
晚清民国时期是新疆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从传统到近代的巨变。
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近代化变迁。
与个人卫生相对,公共卫生的落脚点是人类群体的健康。
在公共卫生领域,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
晚清民国时期的新疆,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社会变迁剧烈,公共卫生的发展处于艰难的困境。
但在政府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时期的公共卫生建设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主要从公共卫生之建设、卫生观念的演进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公共卫生之建设西医东渐后,随着近代医院、医疗制度的发展,人们对公共卫生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新疆的公共卫生机构逐步设立。
清末,新疆公共卫生由各地警察局(所)掌管。
城镇马路清扫、垃圾清运、积雪清除等环境卫生事项,均由警察督促实施。
1908年,新疆建警察厅,厅内设卫生科,这是新疆最早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卫生科掌管清道、清理垃圾、居民卫生、疫病隔离、公共场所卫生等项事宜。
当时,新疆省会迪化(乌鲁木齐)有清洁队,清扫主要街道。
1911年,新疆警务公所成立,下设卫生科,管理城镇清道等事宜。
民国时期的1912年新疆省政府开始设政务厅,监理卫生行政。
1928年6月,省政务厅改称民政厅。
后来民政厅下设了保健科,负责全省的公共卫生行政及医疗管理。
1944年9月,设立了省政府卫生处,管理全省的公共卫生行政[1](P8)和医疗行政。
新疆负责公共卫生的机构终于实现了由警察局监管到卫生处专管的转变。
新疆各地县的公共卫生管理在20世纪30年代也逐步开展起来。
1934年,新疆各县先后设警察局(所),局内设有卫生稽查,负责管理县内公共卫生事宜。
1938年,公共卫生管理由县警察局(所)移交县卫生院负责,县卫生院(所)设卫生稽查1名,管理县内公共卫生;未建卫生院(所)的县仍由警察局(所)管理。
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公共卫生建设具体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妇幼卫生、学校卫生等四方面。
张洪彬晚清疾疫理解的更新与世界的祛魅
张洪彬晚清疾疫理解的更新与世界的祛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摘要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所致,⾝体观遂与⼈格化的⿁神或⾮⼈格化的宇宙秩序密切相关。
因为⿁神或宇宙秩序⼀般存在道德意义上的善恶区分,所以传统的⾝体观也具有⼀定程度的道德属性,应对疾疫的⽅法中往往也包含了道德修省。
然⽽,晚清输⼊的卫⽣学、细菌学说等科学知识认为是细菌导致了疾疫的发⽣。
新解释具有更稳定的可重复性,说服⼒更强,对传统的⿁神致疫说和邪⽓致疫说构成了强有⼒的挑战,更新了中国知识分⼦的疾疫理解和⾝体观念。
新的疾疫解释是纯粹世俗化的因果关系,⼈格化的⿁神或⾮⼈格化的宇宙秩序不再必要,新的⾝体观也不再预设神圣存在,也不再具备道德属性。
⾝体观的“绝地天通”,折射出来的是世界的祛魅,也反映出中国思想与信仰传统遭遇现代性挑战⽽发⽣的危机。
关键词疾疫;⾝体观;世界观;祛魅;现代性作者张洪彬,上海师范⼤学都市⽂化研究中⼼研究员、⼈⽂学院讲师(上海 200234)。
本⽂载于《学术⽉刊》2019年第10期。
⽬录⼀、传统中国的疾疫理解⼆、晚清基督徒提供的疾疫新解三、中国知识界疾疫观和⾝体观的变化结语:绝地天通晚清疾疫理解的更新与世界的祛魅“天⼈关系”是中国思想和信仰传统中的⼀根主轴,它归根结底是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神圣存在与⼈的关系。
这种关系弥漫在传统中国⼈的⽣⽼病死、⾐⾷住⾏中,有着⼴泛⽽深刻的影响。
举例来说,疾疫(传染病)因为具有传染性、伤害较⼤且难以预防或医治,通常被认为与神圣存在有关,具体地说,⼈们认为,疾病要么是⼈格化的⿁神之所为,要么与⾮⼈格化的天(天道)有关。
本⽂将要指出,在晚清时代,现代卫⽣学、细菌学说等科学新知传⼊中国,为疾疫的发⽣提供了新的、更有说服⼒的解释,实证化的因果解释和道德⽆涉的技术⼿段成为新的典范,⼈格化的⿁神或⾮⼈格化的天道在新的解释中不再必要。
这项研究受到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提出的“世界的祛魅”这⼀概念的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月刊2008年第10期论晚清民国时期/卫生0涵义的演变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关键词]卫生;中国近代文化史;概念史[摘要]中国传统/卫生0的涵义是/保卫生命0,在近代以前历数千年没有明显变化。
然而在晚清西方科学术语传入中国的潮流中,/hyg iene0被译为/卫生学0而广泛使用,从而给中国传统/卫生0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其具备了科学性、公共性、预防性等现代性。
民国时期,在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的过程中,/卫生0涵义进一步演化,呈现出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卫生0也不同于西方卫生的崭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8)10-0105-06On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WeiSheng0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an PeirodDU Zh-i zhang(Colleg e of M arx ism H u azh ong Univ ersity of S cience&T ech nolog y,W uhan430074,H u bei,China) Keywords:/w eisheng0;China.s moder n cult ur al histo ry;histor y o f co nceptsAbstract:T he meaning of/WeiSheng0in Chinese tr aditional culture w as/defending the life0,w hich ex per ienced no obv-i o us chang es for tho usands of year s.Ho wever,in the t ide of the intro duction of wester n scient ific terms into China dur-ing the lat e Q ing Dynasty,/hyg iene0was translated as/WeiSheng Xue0which w as used widely,t hus adding new mean-ing s to/WeiSheng0in Chinese tradit ional culture by making it scientific,public and preventiv e.After China.s Republ-i can per iod,t he meaning o f/WeiSheng0evo lv ed in the co ur se of the further blending o f Chinese cultur e and wester n cultur e,presenting new features that w ere neither simila r to/WeiSheng0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o r hy giene in western culture.一引论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古今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异常激烈,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近代西方文明通过宗教、贸易、战争等途径大量输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发生了急剧变化,进而焕发出现代文明的气息。
新语汇的产生和运用正是这一文明进程的重要表征。
/卫生0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语汇,它早已存在于中国传统文言之中,当近代西方科学知识涌入中国以后,人们用/卫生学0来译介西语中的/hygiene0,从而给传统/卫生0赋予了新的涵义。
然而,当新语/卫生0被引入中国以后,其涵义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又发生了变化。
民国及以后广泛使用的/卫生0,既不同于传统之/卫生0,又不同于近代从西方引进之/卫生0,而是一个融会古今中外文化的结晶体。
/卫生0涵义的演变过程,正是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中不断演进的过程。
因此,对/卫生0涵义源流的考察,是探寻中华文化演进脉络的一条路径。
关于术语/卫生0的研究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
¹然而多数研究者以近代术语/卫生0的生成¹民国时期的著作有彭文祖的5盲人瞎马新名词6(東京:秀光舍,1915年)、陈方之的5卫生学与卫生行政6(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等;近年来的著作有沈国威的5近代中日語彙交流史:新漢語N生成H受容6(东京:有限会社笠間書院,1994年)、冯天瑜的5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语术语的生成6(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等;也有一些关于/卫生0的专题论文,如余新忠的5晚清/卫生0概念演变探略6(5东洋史研究6第64卷第3期,2005年)和5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6(5清史研究62006年第2期);台湾学者刘士永的5/清洁0到/卫生0)))殖民政府对台湾社会在清洁观念上的改造6(5台湾史研究6第8卷第1期,2001年6月)、雷祥麟的5卫生为何不是保卫生命)))民国时期另类的卫生、自我与疾病6(5台湾社会研究季刊6第54期,2004年6月)等;国外也有学者对/卫生0进行过研究,如Lee Jong-Chan:M odernity of Hy-giene in the M eiji Era,1868~1905(First M eeting of theAsian Society for the H istory of M edi cine,2003.11.4,台北)、Ruth Rogaski:Hygienic M oderni ty:M eanings ofH 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 a Press,2004)、藤浪剛一的5日本衛生史6(東京:日新書院、1942年)、川原汎的5衛生学綱目6(名古屋:半田屋医籍書店,1902年)等。
#105#和传入中国的过程为重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卫生0的涵义以及近代术语/hy giene0输入中国以后/卫生0涵义的演变历程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文将以/卫生0涵义的演变过程为重点,考察晚清民国时期/卫生0涵义的现代转化。
从构词法看,/卫生0是动宾结构,其本义为/维护生命0或/保护身体0。
然而,当把/卫生0看作名词时,其意义则转变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0的行为,或/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0,包括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所采取的措施。
在现代汉语中,/卫生0也作形容词,意思为/干净、清洁0,而这正是维护健康的措施之一。
这些都是/卫生0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语境中,/卫生0的涵义有很大差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卫生0主要是指/保卫生命,维护身体健康0。
其具体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养生0。
即/葆真抱元0,通过食物、药物、服饰、锻炼、节欲、静心、养性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延长寿命。
(二)/医药0、/医疗0。
即/已人之疾,起人之死0,通过药石等手段/治病活人0。
(三)/卫生保命0。
当/卫生0作/保卫其生0时,其概念抽象而且涵义宽泛,几乎包括/养生0、/防病0、/免害0、/保命0、/长生0、/延龄0、/治病活人0等各个方面。
这种用法在传统中国应用最为广泛。
(四)/济世救民0、/保卫生灵0。
历来医者有/治病救人0、/悬壶济世0之使命,王者有/济世救民0、/保卫生灵0之王道,故王者常以/医0济世,医者常以/技0救民。
所以,/卫生0也常表现为/济世救民0。
上述涵义在传统中国长期存在,历数千年鲜有变化。
直到晚清西方卫生学术语/hygiene0传入中国以后, /卫生0的涵义才开始了现代转化。
二清末西方卫生学的传入与/卫生0涵义的现代转化/卫生0涵义在近代发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
促使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近代西方术语的输入。
冯天瑜先生指出:近代西方术语/输入渠道,一是直接译自西书,二是以日译西书为中介0[1]。
由此可知,赋予/卫生0现代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近代/卫生0术语从日本传入;一是大量的西方医药卫生著作在中国翻译出版。
根据刘士永[2]、余新忠[3]、李宗燦[4]等学者的研究,近代/卫生0语汇是日本明治时期卫生官员长与专斋最先提出的。
长与专斋于明治四年(1871年)随团赴欧美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欧美尤其是德国的卫生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意识到欧美各国的卫生制度及健康观念与长期受汉方医学影响而形成的日本传统医疗制度及健康观念大异其趣。
明治六年(1873年),长与专斋任文部省医务局局长,次年当医务局改隶于内务省时,他认为/医务局0这一名称与其职能不尽相符,于是更名为/卫生局0。
在此之前,他曾借用5庄子6中/卫生之经0的/卫生0把德文H y-g iene翻译为卫生学。
由于日本新式医疗卫生体制是完全仿效德国建立的,因此在对医药卫生行政机构(原医务局)命名时自然就想到了/卫生0这一词语,将其定为/卫生局0。
虽然此后十多年/卫生局0这一名称并没有被大多数日本人认同,即使长与专斋本人也怀疑其合理性,但随着日本现代国家卫生制度的确立及卫生事业的推进,人们在享受现代卫生事业带来的福祉时,逐渐消除了对/卫生0术语合理性的怀疑,/卫生0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语汇。
作为新术语的/卫生0虽然早已在日本流行,但直到20世纪初,对中国的影响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3]甲午海战后,举国上下把学习东洋视为富强捷径,于是出现了留学、考察日本的高潮。
一些留日学者或赴日考察的人士回国后,在介绍日本现代卫生制度及卫生事业的同时,大量翻译日文西著,从而使新术语/卫生0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例如曾流亡日本的梁启超1900年在5清议报6第41号发表文章述及日本/设卫生洁净诸局,以卫民生0;在1909年赴日考察的丁福保编译了大量日本近代医书,全面、系统地引进了日式西医知识,他所编译的5卫生学问答6 (1900年)、5高等小学生理卫生教科书6(1904年)、5实验卫生学讲本6(1909年)等,对西方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5]新术语/卫生0引入中国的又一途径是西方医药卫生书籍直接在中国翻译出版,对此余新忠博士曾指出:/十九世纪晚期,-卫生.概念的近代变动,和日本新-卫生.的形成其实是在西方影响下各自独自产生的。
0[3]在中国,最初H ygiene常被译作/保身0(当然也有其它译法)。
例如,在德籍/中国布道会0传教士于罗存德(W.Lo bsc-heid)编撰的5英华字典6(1866~1869)中将H y-g eian art解释为/保身之理,保身之法0;又如傅# 106 #兰雅5儒门医学6(1876年)在介绍西方卫生学时也多次使用/保身0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