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领域的重要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建筑安全的重视,隔震技术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隔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隔震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国内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隔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利用隔震技术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想法。
随后隔震技术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隔震技术在美国、中国等国家也逐渐引起了重视,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为接下来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概述和分类提供更好的理解和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深入分析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明确隔震技术的分类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更好地推动建筑结构领域的科学发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水平,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促进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改善建筑结构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时建筑结构的振动和变形,减轻人员的恐慌情绪,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舒适度,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浅谈基础隔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浅谈基础隔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几十年来,由于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在结构试验中的稳定表现,以及基础隔震结构项目在实际地震中表现出来的优良耐震性能,其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基本的阐述。
标签:基础隔震;基本概念;应用范围;研究现状引言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山体滑坡等)频发,并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不断的发生,这些都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并且给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而可能影响国家的建设发展。
而其中地震灾害尤为突出,如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的大地震、2013年4月30日在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里氏7.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地震区域内大量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损毁和破坏,给地震区域内的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经济损失。
1、基础隔震概述1.1 基础隔震的基本概念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隔震系统,使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形成隔震层,通过隔震层把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基础隔离开来。
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波由地面传至建筑物的基础、再继续向建筑物上部结构传递的时候,必须要通过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的隔震层,隔震层中的隔震装置或隔震系统就能够起到隔离地震作用力的作用,这样一来地震波就只有一小部分的能量能够通过隔震层将地震能量上传到建筑物上部结构中去。
1.2 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基础隔震技术适用于地震设防区的各类中、低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及底框结构建筑。
下列建筑可以优先考虑采用隔震技术:1.2.1 地震时不能够损坏重要设备、信息系统的建筑物,如银行、通信等部门的各类建筑;1.2.2 地震时要求有更大生命安全保障的各类学校校舍建筑,如各类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1.2.3 地震时担负重要救援功能的建筑物,如医疗单位等部门的各类建筑;1.2.4 对抗震安全性、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特殊要求的建筑,如地震时不能够停止使用的各级指挥机关、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各类建筑;1.2.5 地震后不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物,如存放爆炸物、高危试验室、存放危害毒物品的建筑。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
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的比较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提高,抗震加固技术成为了建筑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国内外,各种新的抗震加固技术层出不穷,它们在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外抗震加固新技术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前景。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和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
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上增加钢筋、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节点等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国外,一些先进的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如西方国家常用的FRP加固技术(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加固技术),相对轻便、施工方便并且经济效益明显。
国内也在积极推广FRP加固技术,通过应用纤维增强材料、碳纤维等,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是一种轻量化的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性。
钢结构加固技术在国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对钢框架的加固技术、钢管混凝土柱的加固技术等。
钢结构加固技术在国内也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加固梁柱节点、增加钢板、加固钢管等方法,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3.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研究的一种抗震加固技术。
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装置,使建筑可以与地面进行相对独立的振动,从而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建筑上的影响。
隔震技术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如日本的基础隔震技术和新西兰的橡胶隔震技术等。
国内也在积极推广隔震技术,并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结构预先制作成标准构件,再进行现场拼装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减少对现场环境的影响,并且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物的自重,提高抗震性能。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在积极研究和应用预制装配式抗震结构技术。
而在国内,这种技术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二、抗震加固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抗震加固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造成的破坏。
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 OGY INFORM T ION2008NO.20SCI ENCE &TECH NOLOGY I NFOR MATI ON高新技术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现象,是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
传统的抗震设计致力于保证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使建筑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从而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如何最大限度的确保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此类结构的安全,不致使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如何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内精密技术设备能够正常运行而不会由于遭受建筑物的地震反应而破坏。
这些都是结构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课题,而振动控制理论的出现及其应用(即隔震技术),同时满足了结构的使用性和安全性要求,也为解决这类特殊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1现代隔震技术的发展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在提出水平静力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其它一些抗震理论,其中一个是绝缘理论,又称免震、消震或减震结构理论。
其原理是在结构物与地基连接处割断水平力的传递,使地震动无法从地基传到上部结构去。
采用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缓冲层或将结构基础底部做成圆弧形等方法实现该理论的意图,并且有些方案也在个别房屋使用。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地震动和结构振动特性均不够了解,且存在许多当时无法实现的技术以及造价过高等原因,该理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个理论可以看作是减震控制理论的最早雏形。
直到1972年美国学者J.T P .Y a o 首次提出结构减震控制的概念以来,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厂泛关注和重视[1]。
随着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抗震结构体系利用自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被动抗震方法,通过安装在结构上的控制装置与结构共同发挥作用来调谐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目前己成为结构工程和结构力学领域最具有前沿性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己在世界各国的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结构抗震技术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建筑物及设施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不断得到更新与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本文将简要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情况。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建筑结构的柔性来降低地震作用力的抗震技术。
其核心技术是建立一个能够在地震作用下承载建筑物荷载的附加结构,旨在减小地震作用对于建筑物的破坏。
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中,隔震装置在建筑结构的土基系统、支撑系统、加筋板等处布置,以瞬时位移缓冲器、双凸轮隔震器、球形隔震器、铅芯橡胶隔震器、液压隔震器等传动装置为主要形式。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外,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应用于多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中,例如日本的东京塔、北海道新幸福大厦、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南京东路百货大楼等;在国内,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南京南站、武汉天河机场航站楼等一系列重要工程中均应用了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适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满足复杂动力载重的结构,还能应用于体育场馆、标准厂房和住宅等各种类型的建筑。
下面简要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
1、建筑物隔震建筑物隔震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最早应用领域之一。
目前,已经有许多高层建筑采用隔震技术,例如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福州市政府办公楼等。
同时,隔震技术已经应用于住宅领域,例如建设1号高层小区等。
2、桥梁隔震桥梁隔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隔震技术。
这种技术在减震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大大降低了桥梁受地震作用的几率。
桥梁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如日本的名古屋城市高速公路、美国的新萨克拉门托海湾大桥、墨西哥的图斯特拉-加韦堡跨海大桥等。
3、核电站隔震核电站属于高风险事故场所。
在地震发生时,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将无法估量。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建筑减隔震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的关注度提高,建筑减隔震技术市场逐渐兴起。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与潜力建筑减隔震市场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建筑减隔震市场总规模超过了500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在我国,建筑减隔震市场也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
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2020年我国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超过了100亿元,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政策支持:政府对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激励企业和个人加大对于减隔震技术的投入。
2.地震频发:近年来,全球各地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地震事故,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筑减隔震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3.技术进步:建筑减隔震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性能更加优越。
市场现状与问题分析尽管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减隔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各家企业在技术和价格上都在进行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利润率下降。
2.产品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一套统一的建筑减隔震产品标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减隔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这给消费者选择带来一定的困扰,也使得市场的秩序难以维护。
3.市场宣传不足:目前,关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减隔震技术了解甚少。
这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局限性,限制了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风灾等外力作用下的震动响应,从而保障建筑及其内部设备、人员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日本、美国等地,已经有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频发的趋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深入研究和推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技术,其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破坏以及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地震破坏对建筑安全带来的威胁日益凸显,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修复成本;隔震技术还可以为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道主义灾害。
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未来的发展中,隔震技术将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建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概述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设置隔震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的技术。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能够减少地震波传导到建筑结构的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减震装置,将地震所带来的动态荷载转化为等效静态荷载,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隔震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隔震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地震的破坏力非常巨大,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尤其对于中国西南部等地震多发地区. 为促进防震抗震研究, 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先后发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等, 以规范和鼓励建筑减隔震行业的发展.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 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 是个地震多发国家. 据统计, 中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 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中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 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 中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 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 新疆及甘肃、宁夏, 福建和广东沿海, 台湾地区等. 据统计, 中国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19个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 12个省份发生过8级地震.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 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带, 长期饱受地震灾害的困扰.云南省全部国土面积都处于6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 其中7度和8度设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8.6%, 加上9度区, 占总面积的84%, 设防区面积之大,烈度之高, 居全国首位.中国地震带划分区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中国多地推行, 云南、四川、海南、山西、新疆等地对建筑抗震方面作出不同程度要求, 实施多以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为主.全国主要高烈度设防区强制或优先使用隔震技术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抗震效果相对更强, 可降低地震作用50-80%, 有良好的经济性, 购置和安装费用占成本的5%左右. 隔震支座是最主要的隔震装置, 包括橡胶隔震支座, 弹性滑板隔震支座ESB, 弹簧隔震支座SI, 摩擦摆隔震支座FPS等, 其中, 橡胶隔震支座是目前最主流的隔震产品, 国内外已经建成的隔震建筑90%以上采用橡胶隔震支座.隔震与减震、传统抗震技术对比中国隔震产品的市场主要为学校医院等公建项目和住宅项目, 由于甲方背景的区别, 公建市场和住宅市场的开发各有优点和难点. 公建项目虽然需求确定性强及多数项目有预付款, 但单体合同金额较小, 回款周期较长. 住宅项目虽然体量大回款快, 但需要主动营销且垫资压力较大.公建市场与住宅市场对比隔震行业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 随着隔震技术的推广, 未来几年隔震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 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度提高, 住建部发布多项建筑减隔震相关标准文件, 且2019年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立法若落地, 中国减隔震市场规模空间将扩大20倍以上. 在法规未落地的情况下, 结合近两年的政策激励及以往市场情况, 预计2020年隔震产品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2亿元左右.2012-2019年国内抗震政策汇总2017-2020年新增隔震建筑及预测2017-2020年中国隔震产品单价及预测2017-2020年中国隔震用量及预测2017-2020年中国隔震市场规模及预测目前, 中国隔震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政策的鼓励下, 一些企业开始进入隔震行业,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隔震行业的发展, 但由于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新进入者转入难, 小公司扩张难, 多数企业仍为千万级的业务规模, 行业或将持续呈现“强者恒强”.中国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还很低, 建筑隔震技术从设计、产品开发及施工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距离, 隔震技术的发展正处于发展成长期. 未来中国建筑隔震技术在隔震理论体系、高性能隔震产品开发和精细化施工技术的实施等方面均需要开展大量工作, 建筑隔震技术必然向多样化、实用化和精细化发展.1、由单一隔震元件组成的隔震体系向多功能混合隔震体系发展, 从单一的水平隔震到三维隔震, 从基础隔震到层间隔震都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2、在产品开发方面将进一步开发高性能、高稳定性的隔震装置, 橡胶支座方面开发适用于高层及大型公共建筑的大直径橡胶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滑板支座以及低成本的适用于农村民居的隔震支座. 除橡胶支座外, 随着新材料的研发, 开发其它新材料隔震支座, 包括摩擦摆隔震支座(FPS)等.3、隔震技术应用方面, 逐步由多层隔震向高层和大跨建筑隔震发展, 从单一建筑隔震向街区整体隔。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建筑技术。
一、历史回顾1.1 早期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震隔震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通过使用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相关减震隔震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
1.2 历史遗留问题然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中,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存在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二、现状分析2.1 目前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在新建建筑结构中较多地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如摩擦减震、液体减震、钢筋混凝土减震墩等。
这些技术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小地震震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然而,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对这些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未来展望3.1 技术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减震隔震技术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理论的应用,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3.2 老旧建筑抗震问题的解决针对老旧建筑抗震问题,未来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包括结构诊断、抗震加固技术、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文物文化遗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项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结构性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从探索到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今正朝着更加先进、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历史的沉淀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在古代建筑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明确的减震隔震理念,但一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性。
我国的一些古老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节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破坏。
然而,真正将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加以重视和发展,是在近现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减震隔震技术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行了一些隔震支座的性能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和适用条件。
也开展了一些建筑结构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国减震隔震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减震隔震理论体系。
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分析方法和设计规范。
这些理论成果为减震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技术应用方面,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无论是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桥梁等结构,都可以看到减震隔震技术的身影。
在一些地震高烈度地区,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减震隔震技术也在一些特殊建筑结构中得到应用,如核电站建筑、海底隧道等,保障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隔震装置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自此以后,隔震技术逐渐成熟,各国学者纷纷投入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地震减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利用弹性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这种分离可以通过减震支座、减震层、减震墙等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来实现。
这些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随着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隔震装置,如形状记忆合金隔震支座、超高性能混凝土隔震墙等,这些新型隔震装置在提高抗震性能、降低成本、减小体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4.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包括高层建筑、桥梁、石化装置、核电站等。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1. 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前,世界上许多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东京塔、上海中心大厦等。
2. 桥梁隔震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桥梁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及其实践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及其实践研究摘要: 我国在目前的建筑房屋方面,其安全性和持久性依然是居住人所看中的和设计人员所追求的,特别是安全性,一直是居住人首要考虑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房子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四川等山区的省份,极易发生地震,这时候房子的隔震性就是十分重要的,一所具有好的隔震性能的房子不但能够减少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能够保住珍贵的性命。
本篇文章就以此为出发点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及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应用原理和隔震系统的组成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实践研究“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痛苦至今还令我们记忆犹新,死去的同胞、倒塌的房屋,无疑不是一种世界末日。
在天灾面前我们是渺小的,我们无法预测天灾,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人祸的伤害性降到最低。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建筑房屋的隔震技术方面进行提高及创新,最后将其应用在一些山区的房屋建筑中,使广大群众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把房子当做自己的保护罩,保住自己及家人的性命,从而把伤害降到最低。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日本地处群岛,地震时有发生,所以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方面的研究上日本可谓先驱。
最初的建筑结构隔震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由静力理论慢慢的发展成柔性结构理论,通俗点说也就是从一味地进行房屋加固慢慢的向柔性发展,能够根据房屋的结构将低层建筑的刚度增加,上部建筑的刚度减小。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文明的进步,目前应用最广是延性结构隔震理论,相信以后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二、隔震系统的构成及隔震技术应用原理高层中建筑的隔震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下部结构、隔震层、上部结构。
如果发生地震时,地震产生的能量是由下而上进行传递的,所以,隔震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上部结构,隔震层主要起到了对地震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分解的作用,能量经过隔震层被有效地减少之后再传递到上层建筑后就不会造成特别重大的影响。
减隔震技术发展现状
减隔震技术是减少和预防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减隔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得到了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和支持。
许多国家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减隔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以期提高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
其次,减隔震技术的效果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在国内外地震工程实践中,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和变形,降低桥梁结构和桥面的损坏程度。
此外,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的发展为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例如,一些新型的橡胶支座材料、钢板弹簧材料等,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和更高的可靠性。
然而,当前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减隔震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和结构都适合采用减隔震技术。
其次,减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掌握和应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减隔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质量控制。
未来,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
一方面,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例如更高性能的橡胶支座材料、更加智能化的减隔震系统等。
另一方面,减隔震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将更加精细化,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和结构的特点,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减隔震措施,提高减隔震效果和可靠性。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减隔震技术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减隔震系统进行更加精准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减隔震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同时注重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隔震技术发展及应用简述
我国隔震技术发展及应用简述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得到发展。
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隔震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总结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隔震技术;发展历程;高层建筑隔震[中图分类号]TU352 [文献标识码]A1、国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国外最早提出基础隔震概念的学者是日本的河合浩藏,他在日本的《建筑杂志》 18 81年12号发表的“地震时不受大震动的结构”一文中。
“延性结构”体系,通过适当设计建筑结构,控制结构体系的刚度,在小震下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承受地震作用,构构件进入塑性状态,消耗地震能量,以减轻地震反应,但不致倒塌。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发地震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隔震系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69年瑞士援建了前南斯拉夫一所隔震结构小学,瑞士人Alfred Rother设计的小学是较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基础隔震建筑,采用了天然橡胶块(70cmX70cmX35cm)起到一定的隔震作用。
20世纪70年代,法国Delfosses发明了叠层钢板橡胶隔震支座,提高了了隔震支座的耐久性。
1984年,法国在南美兴建的核电站中采用了隔震支座,同时还加设了滑板支撑作为耗能装置。
1985年日本神奈川建造的基督教博物馆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64个橡胶加钢板的隔震支座。
20世纪九十年代,美、日、新、法等国已经建造了400座左右的采用橡胶支座的隔震建筑和桥梁。
日本大力发展隔震技术应用推广,完成了大量隔震建筑,多国隔震技术进入了推广应用阶段。
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的追求和对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和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我国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大量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不断改进结构设计理论和地震随机振动理论等,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在高层建筑领域,采用形成抗和抗曲组合的结构形式,有效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和韧度,提高了抗震能力。
2. 国外研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如日本、美国等国家通过长期地震监测和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抗震数据和经验。
在结构设计方面,他们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基于性能的设计和准则等,提高了结构的韧度和耐震能力。
三、研究方法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
1. 理论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结构力学模型和地震动输入模型,可以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
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可以预测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模拟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响应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更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动态性能,提供各种参数和动态响应结果,为结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模型试验,获取结构在地震下的实际受力和响应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同时为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四、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正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多学科融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结构工程、地震学、力学等。
2023年减隔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减隔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地基与建筑物本体之间设置隔震体系,用以减少或消除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地震频发的情况下,隔震技术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减隔震技术的概念、国内市场需求、产品类型及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减隔震技术概述减隔震技术是防震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的延伸,主要是通过减震或减震器的作用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或弱化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
近几年,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在地震灾害区应用得越发多。
二、国内市场需求在中国,防震减灾已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在近年来由于强震频繁,国家加强了对地震预警技术、建筑抗震技术、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因此,减隔震技术在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三、产品类型1. 规格化隔震支座规格化隔震支座是一种橡胶材料的支座,它能够抵御楼层之间的摩擦、振动和变形,在受到地震作用时,支座能够在橡胶材料的作用下扭曲,达到减隔震的效果。
2. 摆锤减震器摆锤减震器又称为摆锤隔震器、重力往复器或简称摆阻器,是一种利用摆动的惯量作用,以吸收和减弱地震作用的装置。
3. 液压减震器液压减震器是一种在地震砂箱中加入一定量的液体,利用液体的液压力和阻力消除震动的一种减震装置。
四、产品特点减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具有以下特点:1. 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保护建筑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隔震体系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避免因地震而导致的大面积停工、整修等情况。
3. 隔震体系还可以减小地震对设备的冲击面,保障重要设备得以正常工作。
四、结论随着地震事故的频繁发生,减隔震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未来,可以预见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会越来越深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浅谈隔震结构的发展及标准化现状
浅谈隔震结构的发展及标准化现状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隔震技术原理及其优势,针对国内外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历史进行了综述,并对隔震技术的标准化情况作了搜集与整理,提出了工程防震技术发展发展趋势。
关键词:防震发展趋势;隔震技术国内外动态;隔震设计标准化;在自然灾害中,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45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地震区域比较广阔分散,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几率较大,20世纪以来我国所经历的震害造造成了工程结构的破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抗震结构中,要想抵御地震,主要是充分的利用建筑构件的承载力,产生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主要是运用特殊的装置对建筑的上部结构和内部的设备进行隔离,减少影响,例如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滑移层、橡胶支座等,阻止地震能量向上传递,立足于“隔”,该体系通常具备承载、隔震、复位以及耗能特性,从而增大结构的振动周期与阻尼,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降低为传统结构的1/12~1/4。
从而,在震害中能够维持上部结构功能,减少财产损失的隔震结构已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并成为工程结构未来防震发展的趋势。
1.隔震技术发展历史(1)国外动态迄今为止,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国家在开展隔震研究,这项技术已经进入了推广应用的阶段0,其中以美国、日本、新西兰、法国、加拿大等国发展较快,已应用于多高层建筑如办公楼、住宅和重要的建筑如指挥中心、生命线工程、核电站及桥梁等。
截止目前世界上大约已建成5000多幢基础隔震的建筑物,其中80%以上采用叠层橡胶垫隔震系统0。
上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采用橡胶支承方式将一所小学改造为隔震结构,由于其水平和竖直方向都很柔,在承担建筑物自重以及施工方面都存在技术难题。
随后,法国率先提出了保证橡胶支承竖向承载力和刚度的方法,即初期的叠层橡胶支座,采用薄橡胶和钢板多层交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 相对于复杂的主动控制技术而言, 基
础隔震是一种容易掌握的结构被动控制技 术, 基础隔震设计方法己经写进了一些国 家的设计规范, 成为一种实用的结构设计 方法; 采用隔震技术建筑和桥梁经受了地震 的考验, 有了成功的经验, 1 9 9 4 年在美国圣 费南尔多发生的洛杉矶地震, 震级为里氏 6 . 7 级直下型地震, 死亡 5 6 人, 伤超过 7 3 0 0 人, 损失很大, 在这次地震中, 震中附近有 两座医院,一座为抗震结构(USCUniversity 医院),另一座为隔震结构(oliveView 医院)。 隔震结构在这次地震及其其后的余震中, 地面加速度最大为 0 . 4 9 9 , 而最大楼顶加速 度为 0 . 2 1 9 , 建筑物内部的各种机器等均未 损坏, 医院功能得以维持, 成为防灾中心,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另一座, 由于建 筑结构发生破坏, 机器等翻转, 并且水管破 裂, 建筑物不能使用, 完全丧失了医院的功 能。由此可见, 隔震技术将会对未来的建 筑设计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隔震技术尤 其适用于对于震后救灾、恢复生产具有重 要作用的建筑, 如: 政府、警察局、电力、通 讯、医院、防灾指挥中心等建筑, 也适用于 博物馆、学校、计算机中心等内部价值及 无形价值很高的建筑, 以及建筑物本身价 值很高的古建筑等。
目前已有美国、日本、新西兰和意大利四个 国家颁布了建筑隔震设计规程。我国也在 2 0 0 1 年编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 - 2 0 0 1 ) 中把“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作为其 中一部分写了进去, 同时还编制了《叠层
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 C E C S 1 2 6 : 2 0 0 1 ) 。 基础隔震能显著地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 适用于短周期的中低层建筑和刚性结构。 由于隔震仅对地震波中的高频部分有效, 因此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太适用。另 外, 橡胶隔震垫的老化和耐久性问题、隔 震效果的定量设计问题以及隔震体系的优 化设计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从 1 9 9 3 年开始, 橡胶支座隔震建筑开 始在个别高烈度区试点。1 9 9 3 年在华中理 工大学唐稼祥等主持下在河南安阳用自主 开发的铅芯橡胶支座建造了一座底框住宅 楼。1 9 9 4 年, 又在四川冕宁建成一座八层 框架隔震综合楼。同期, 在广州华南建设 学院西院周福霖等主持下在汕头建成了一 栋示范性八层框架工程。由云南大理建筑 设计院刘榆生等和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周福 霖等主持, 1 9 9 4 年在大理市建成第二幢, 并
经过上个世纪 70 至 90 年代美国、日本、 新西兰和中国等国家抗震研究者对各种减 震控制技术的大量研究, 减震控制日益形 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周福霖 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构减震控制体 系”的概念[2] , 使得各种减震控制技术上升 到了抗震设计理论的新阶段。
结构地震反应控制就是对结构在地震 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和动力不稳定性( 自激
由于主动控制需要提供较大能量, T . K o b o r i 提出了结构半主动控制的思想, 最 早提出的是半主动变刚度控制装置( A V S ) , 与此同时发展的还有半主动变阻尼装置 (AVD) 。A V S 装置通过控制结构刚度变化 来使结构自振周期避开外来干扰的周期, 从而不发生共振。控制算法为前馈控制和 自回归控制。A V D 通过阻尼力的变化, 减 小结构地震反应。常采用主动控制算法来 实现次最优控制。 1 . 3 被动控制
科技资讯 2008 NO.20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高 新 技 术
林建芳 ( 厦门海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 6 1 0 0 0 )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重点介绍了被动控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 并说明了隔震结构区别于传统的抗震结 构体系的特点, 最后提出隔震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基础隔震 隔震技术 被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7(b)-0002-02
1 现代隔震技术的发展 早在 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 日本学者
在提出水平静力理论的同时, 也提出了其 它一些抗震理论, 其中一个是绝缘理论, 又 称免震、消震或减震结构理论。其原理是 在结构物与地基连接处割断水平力的传 递, 使地震动无法从地基传到上部结构去。 采用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缓冲层或将结构 基础底部做成圆弧形等方法实现该理论的 意图, 并且有些方案也在个别房屋使用。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地震动和结构振动特性 均不够了解, 且存在许多当时无法实现的 技术以及造价过高等原因, 该理论并没有 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理论可以看作是减 震控制理论的最早雏形。直到 1 9 7 2 年美国 学者 J . T P . Y a o 首次提出结构减震控制的 概念以来, 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才越 来越得到人们的厂泛关注和重视[ 1 ] 。随着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兴起, 改变了传统抗震 结构体系利用自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的 被动抗震方法, 通过安装在结构上的控制装 置与结构共同发挥作用来调谐减轻结构的 地震反应, 目前己成为结构工程和结构力学 领域最具有前沿性的发展方向之一, 并己在 世界各国的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80 年代末到 9 0 年代初期华中理工大学 唐稼祥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 下, 对橡胶支座隔震元件和体系进行了系 统的理论、试验、和应用研究, 并率先自主 开发了橡胶支座产品。1 9 9 3 年, 编著出版了 国内第一部建筑隔震专著《建筑结构基础 隔震》。1 9 9 5 年,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周福霖 等作了橡胶支座隔震框架的振动台模型试 验。1995 至 1997 年,周福霖编著出版了《工 程结构减震控制》一书。文中对隔震进行 了较全面的介绍。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现象, 是人 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传统的抗震设 计致力于保证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 刚度和延性, 使建筑做到“小震不坏, 中震 可修, 大 震 不 倒 ”, 从 而 达 到 减 轻 地 震 灾 害 的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雨后春 笋般拔地而起。如何最大限度的确保在强 烈地震作用下此类结构的安全, 不致使人 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如何保 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内精密技术设备能够 正常运行而不会由于遭受建筑物的地震反 应而破坏。这些都是结构工程技术人员面 临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课题, 而振动控 制理论的出现及其应用( 即隔震技术) , 同时 满足了结构的使用性和安全性要求, 也为 解决这类特殊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3 结语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
隔震的研究, 纵观世界隔震技术的发展, 可 以看出近年来隔震技术有以下特点。 3 . 1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数量 越来越多
早期主要应用于核电站等重要性建筑 物, 近年来已在各种民用建筑中得到厂泛 应用。特别是 1 9 9 5 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 栋隔震房屋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抗震效果, 使得隔震技术在日本及世界各国得到了更 加迅速的发展。 3 . 2 隔震建筑的结构形式日趋多样化, 己从 早期主要应用于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发 展到钢结构、组合结构等 3 . 3 隔震设计规程日趋完善
被动控制技术是指考虑大地震动的特 性, 为隔离或减少( 或消耗) 输入结构内的地 震能量, 事先在结构内某部位安装经过调 整的弹簧、阻尼器等装置, 使结构难以发 生共振并减少主体结构地震反应的一种控 制方法。
基础隔震技术[ 4 - 6 ] 就是属于结构地震反 应中的被动控制范畴, 用改变结构的支承 条件的方法来减小地震能量向结构的传 递。基础隔震[ 5 - 6 ] 是指在结构底部与基础面 之间设置某些柔性隔震消能装置, 使上部 结构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分离, 阻隔地 震波向上部结构传播的一种结构抗震技术 措施。它具有水平刚度小、竖向刚度大的 特点, 可以延长结构的水平自振周期, 增大 地震波与建筑结构的卓越频率比, 减小上 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使建筑物只在地震作 用下产生一定平动, 减轻地震灾害及次生
振动) 加以控制, 使结构在规定的范围内工 作, 满足其正常使用要求。结构振动控制 技术从控制方式上可分为主动控制、半主 动控制、被动控制和混和控制四种方式。 1 . 1 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即在结构受到扰动而振动 时, 通过控制系统的作用, 施加外部荷载, 从而降低结构的动力反应, 需要提供稳定 的外部能源。主动控制具有抗震的广泛 性, 目前主要应用于结构的风振控制, 在结 构控震方面尚处于试验阶段[3], 主要是由于 其实现的难度。主动控制需要有复杂的软 硬件支持, 昂贵的控制系统、维护费用, 稳 定的外部能源和充足的电源储备, 另外其 控制的时间滞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 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随着建筑向高、 大的发展, 传统抗震设计和被动控制将很 难满足其抗震要求, 主动控制必将成为一 种非常重要的抗震设计手段, 尤其对于至 关重要的建筑来说, 因为这类建筑在地震 中不允许有一丝损耗, 否则将造成不可估 量的损失, 如核电站等。 1 . 2 半主动控制
2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高 新 技 术
模型的隔震试验, 证实了隔震效果和结构 反应加速度沿结构高度分布规律。同年, 天津大学张晓临和宋秉泽教授研究了多层 隔震结构的滑移和摇摆问题, 并进行了输 入正弦波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郭春雨、龚思礼对基底滑动摩擦 隔震建筑在同时受到水平和竖直双向地震 作用时的结构反应进行了分析, 张作运对 该结构的水平摇摆及水平一扭转祸联的振 动情况进行了分析。
科技资讯 2008 NO.20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在 1995 年 10 月 24 日云南武定地震(6.5 级) 中经受考验。地震发生时, 传统抗震建筑 激烈晃动, 内部的人站立不稳, 桌上物品跳 动, 悬挂物摇摆, 人们惊慌失措, 而隔震建 筑中的人却几乎没有震感, 震后才听说发 生了地震[4]。我国台湾地区自 1999 年 9 2 1 大 地震后,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受到 震害颇为严重, 为追求耐震安全, 也引进了 隔震技术, 强化建筑物的耐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