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八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下册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 社会稳定 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1993年, 十四 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保 优抚安置 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 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的步伐。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我国实行了城市居 民 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在探索建立农 村 养老 、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自主学习一.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课本103-104页内容
1.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 (1)背景: 居民收入 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主学习二.就业观念的转变阅读课本104-105页内容
2.就业观念的转变 (1)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的 管理权高度集中,从中专毕 业生到大学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就业都由 国家 统一分 配。
(2)竞技性体育:①1956年,举重运动员 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双手挺举世界 纪录,成为第一个打破 世界纪录 的中国人。②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 容国团夺得 世界冠军 。③1984年的第 23 届奥运会 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第一个 上,中国体育健儿夺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突破了中国 奥运史 上 奖牌的零纪录。④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在悉尼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获金 牌28枚,名列金牌榜 第三 。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 的变迁
学习目标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 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 的变化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 住行方面的变化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方面:社会风气上,涤荡封建糟粕;婚姻制度上,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休闲生活上,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二)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轮船运输业方面:1.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铁路方面: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2.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联系。
3.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公路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航空方面: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工具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华书局版巩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二十八第1题【单选题】下列现象中,在20世纪末不可能发生的是( )A、在某市人才交流中心大学毕业生王志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B、某县大力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C、某工厂因为体制原因而无法开除屡次违背工作规章制度的职工D、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里有关我国法律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哪个名词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A、公开招聘B、公费医疗C、公交优先D、绿色食品【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跳槽”、“人才招牌会”、“自主创新”等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A、人民生活的提高B、综合国力的提升C、医保制度的建立D、就业制度的变化【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两会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②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个体户、身体证、移动电话、豪华小区B、银行卡、互联网、私人轿车、出国旅游C、粮票、布票、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D、模特、快餐、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打破铁饭碗”,是对改革开放中某项制度的形象比喻。
那就是( )A、医疗保险制度改革B、养老保险制度改革C、住房制度改革D、就业制度改革【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潍坊风筝驰名中外。
以下描写风筝的诗句是( )①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②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③才乘一线凭飞去,便有愚儿仰面看④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张军今年大学毕业并在某著名外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下列哪种待遇他不可能享受到的是( )A、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B、养老保险C、医疗保险D、“铁饭碗”【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设计人:李岚【课程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学习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112__113页,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二、互动提高: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
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
改革开放后,服装,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四、拓展延伸: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巩固辅导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巩固辅导六十八第1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A、服装休闲化、时尚化B、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C、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D、高档耐用品、文化娱乐、旅游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上网浏览、发E—mail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衣着丰富多彩B、食物匮乏单调C、自驾出游流行D、上网淘宝购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表现不包括( )A、人口数量得到控制,质量得到提高B、水资源和矿山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保护C、国民经济高速发展D、环境质量提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乡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跳槽”“炒鱿鱼”“创客”等新鲜词汇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反映了( )A、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B、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C、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D、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是城镇超过农村,但是有一项指标却一直是例外,这一项是( )A、人均收入B、人均旅游消费C、人均住房面积D、人均服装消费【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
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B、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C、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D、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小明的在农村的爷爷因病进入孟海镇卫生院治病,总共花费1000元左右,后来银元又给报销了750多元,一场大病仅花了250多元钱,小名的爷爷高兴地说:这可多亏了这张卡( )A、B、C、D、【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21年整理〗《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首先是教材分析。
说本课在此册书中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册书的最后一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来了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重要。
因此,将本课作为一个重点课。
说本课的作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尽最大努力保障国有企业和职工双重利益、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是介绍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显著不同,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1.说出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概述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2.辨别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知道就业制度的作用,体会就业制度的改革是人才竞争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列举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变化的史实,感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作用,认识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4.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1.生活水平的提高(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表现2.就业观念的转变(1)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的管理权高度集中,从中专毕业生到大学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就业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3)随着劳动体制改革的进行,旧有的“等、靠、要”思想和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陈旧观念被打破,劳动者的择业观念趋于理性和务实,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4)国家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观念。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此后,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同时,我国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在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巿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六、练一练:
1、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是在 ( D )时候。 A民国时期 B 新中国成立以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C 1956年后
2、”粮票、布票“是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 说明了什么?
2000年的西部人才招聘会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巿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者根据国家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职业这种自主择业可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的创想一想
历史课堂欢迎你!
初二下册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巿场日益繁荣,居民收 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吃的:由吃饱 到吃好,追求数 量品种到讲究营 养质量。 2、穿的:自剪 自缝到买成衣, 色彩鲜艳,款式 多样。
答:择业者应注重针对自己的不足,积极接受教育和培训,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三、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 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20世纪50年 代,我国形成社 会保障制度,包 括城巿职工的劳 动福利制度,城 乡社会救助制度 和社会福利制度 打抚优工作等。 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召开
2、改革开放以后,由“铁饭碗”到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到自谋职业 和自主创业。
在社会主义巿场经 济的条件下,劳动 者根据国家需要和 自身条件选择职业, 这种自主择业,可 以调动劳动者的劳 动热情和劳动的创 造性。 想一想:
激烈的现场竞争对劳动者 的素质提出了什么要求?
2000年的西部人才招聘会吸引了许多大学生
四、本课小结: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_变迁

生活 方式
改革前
改革后
衣
食 住 行
就业 制度 社会 保障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食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
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健康饮食。
食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 材料一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 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 不足的补充; 挖野生植物的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 粮食定量不足! 材料二: 近几年,吃野菜成为时髦。很多天然的 材料二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开始重视营养 野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不仅风味独特, 全面和均衡。 而且常有药用功效…… 材料一、二中的“吃野菜”有什么不同?
改革后
评
价
生活 方式
改革前
改革后
衣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从“吃饱”到“吃 好” 居住面积扩大、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住 居住条件差 环境改善 思考: 改革后的就业制度有什么优点? 行
就业 制度 社会 保障 交通条件较差 等、靠、要思想,和 “铁饭碗”
生活 方式
改革前
改革后
衣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从“吃饱”到“吃 好”
食
住 行
就业 制度 社会 保障
住
改革开放前
中国第一村 --华西村
率先进入 小康社会
住
城镇居民住房
宽敞明亮, 装饰讲究。
城镇居民住房宽敞明亮,装饰讲究。
住宅小区
别墅区
生活 方式
改革前
色彩和样式都很单调的衣服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中华书局版八下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53张)

票证年代
“排着长队购物,勒紧肠子度日”
北京的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
米票(可以买大米)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
油票(可以买食用油)
改革开放后
粗粮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 等细粮而言的粮食。
主要包括: 谷物类:玉米、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梁、大麦、 燕麦、荞麦等。 杂豆类:黄豆、绿豆、红豆、黑豆、青豆、芸豆、蚕豆、 豌豆等。 块茎类:红薯、山药、马铃薯等。
合肥五里墩立交桥
深圳地铁
(4)行的变化
比较落后
通达便捷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 题?该如何解决,请 你出个主意?
问题 解决
城市交通中的塞车现象
公交优先 开辟新的公交线路 进行城市道路建设 加强交通管理 发展轨道交通(地铁、轻轨)
“思考与讨论”: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
的今天,还要不要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为什么?”
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改革开放。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1)衣—穿着的变化
50年代
“劳动最光荣, 朴素是时尚!”
“革命”
列宁装
中山装
60、70年代
80年代
“毛泽东的 孩子们穿
起了时 装!”
绚丽多彩 时尚个性
90年代以来
(1)衣—穿着的变化
数量有限、 色彩样式单调
绚丽多彩
(2)食—吃的变化
与西餐零距离接触
(2)食—吃的变化
匮乏、单调、 营养不足
日益丰富(由
吃饱到吃好、到 讲究营养、质量)
(3)住的变化
都市小区住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筒现子平代楼房楼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在每一位学生的显示屏上都播放着一组组学生活动的精彩画面。 (将学生军训时期、运动会上、以及各类活动时摄下的精彩镜头或拍摄的照片压缩成光碟进行播放,旨在激活兴奋点,激增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这些生动而精彩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 A: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B:感谢摄影和照相技术的发明,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瞬间。 教师: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那么你们知道照相和电影在我国是如何出现的吗?知道中山装、旗袍的演变过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给以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师设计疑难 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 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箭发辫 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 探究变迁: 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是:中山装与旗袍,具有生命力。看多媒体图片一组,反映出近现代名人都穿民族服装。 观看另一组图片(清末、民初男女头像各一),并请学生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自由搭配图片,而且要求反映真实的历史,并能说明理由。从发式的演变过程,突出这种变化的进步性。小组讨论: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发式、服装的变化有什么好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突出社会在发展和历史在不断进步,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美”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两组,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归纳结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的标志。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知识拓展 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派两名同学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要求符合历史,并注意称呼与礼节。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多媒体出示具体要求。为了体现公平性,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决定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服饰和称呼的变化。请大家看看称呼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除了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的变化外,还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先让学生自由表述,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汇报小组提出问题。汇报小组的成员给以解答。(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进行调控) 老师: (屏幕显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3.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归纳,完成对本课的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结束语:历史就象一条小溪,从我家流到你家,记载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为历史的小溪画上精美的一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课堂练习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可以借助网络) 5.板书设计 照 相 与 电 影 出 现 剪 服 发 社会生活的变迁 饰 辫 的 变 改 称 呼 化
六、评价 现在我们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一次精彩回放,看我们本节课各方面表现精彩的有哪些同学?哪些地方? 教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引导补充,如:哪一组材料组织的最好,汇报的最精彩、最有创意等等。 每组的汇报提纲是否简洁明了,逻辑性强 每组汇报成果时的创意是否独特、新颖、有立意。 回答问题时,答对给小组加分 参与同学多的小组整体加分 (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用“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箭发辫 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三个子目来说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设计,情景再现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 把第二个子目“箭发辫 改称呼”与“服饰的变化”相融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愿组合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和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目的是让学生从了解当时的社会称呼、礼节和服饰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这样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同时,用表演的方式,可以把枯燥的历史史实通过学生生动、有趣的表演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的效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但如果教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那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所以关注现实就是历史教育的落脚点。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认识昨天,感悟今天,把握未来。 3、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附一 印发资料部分内容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后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片。特别是慈禧太后,她一生共留下七八百张照片,其中有生活照,也有化妆照,她有自己专门的照相师--裕勋龄(附裕勋龄人物像),她对摄影术的好奇,使我们看到了慈禧太后晚年的生活。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照相的传入和运用,和正在发生着巨变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锁定的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大量的有关图片请参阅网站中设的“历史图库”) 材料二 “西洋影戏”----是中国人对电影最初的叫法。“西洋”指电影是外国人发明的,“影戏”是中国人自己的叫法,取自于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一词。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纸(皮)影戏和走马灯,盛行于民间,甚至流传到中亚和欧洲,这被认为是电影的前身。但是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果,是欧洲人发明的。1878年,美国摄影家梅勃里奇把12架照相机放在马跑的路面上间隔相等的12个小屋,将快门拴在细绳上,细绳横在路中央,当马跑过时,每碰断一根绳子,便拍下一幅照片,把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放在幻灯机上放映,于是一张张静止的照片便成一匹奔跑的马。这种活动照相的出现开始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了。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一家地下咖啡馆举行了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放映,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电影诞生的日子。 材料三 1896年8月11日电影自西方飘洋过海来到了中国,(附《西洋镜》电影剧照)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馆的杂闹中蓦然升起了白色的幕布,看见黑白影像的洋人开始跳跃,看见的人都惊诧不已,西洋影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英国公使给宫里送了放映机和几套影片,没有想到放映的时候发生爆炸,老太后决定清宫以后不要再放映这种玩意了,但是中国生意人的生意经也和普天下的商人一样敏锐,在北京开丰泰照相馆的沈阳人任景丰,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人,为了给自己在大栅栏开的大观楼影戏园提供片源,在1905年找到当时的著名演员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附《定军山》电影剧照)照相机师刘仲伦在照相馆的院中三天拍了三本露天电影,这部电影后来在北京的大栅栏影戏园和吉祥戏院以及其他城市先后上映,引发了十分轰动的场面。这部作品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京剧记录片,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艺术作品。 材料四 中国的电影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萌芽时期,1917年,我国有了第一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到了30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附剧照),同期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和电影作品(附电影剧照①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1913年在电影《庄子试妻》中饰演丫环的剧照,这也是我国第一部送到国外去的影片;②1920年梅兰芳演《天女散花》剧照;③1934年阮玲玉主演影片《神女》的剧照。)照相与电影在中国出现和发展,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表现,它们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