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建筑讲座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差异之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评析
差异之体验撰文 / 朱竞翔编辑 / 冯恪如图片提供 /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LLP ,朱竞翔苏州博物馆新馆评析如今的建造者生活在一个尊崇组织的中国与渴望自由的中国并存的现实之中。
贝聿铭的新作苏州博物馆,是否能够为古城的保护与再生提供一种自然的智慧?78 domus 2007 052007 05 domus 79场景从附近的制高点北寺塔东望,需要努力一番,方能从拙政园绿荫以及民居白墙灰瓦的肌理中分辨出苏州博物馆新馆。
新馆的两个塔楼被安置于东北街一侧。
设计师利用稍大的体量与层叠屋顶,娴熟地完成了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转换。
铺地、行道树与灯柱的安排使得入口的齐门路适于人行。
馆门前扩大的广场先使游客感受到河道与博物馆的宜人距离,进而展示主入口庭院与大堂的层递关系。
八角形大堂是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
进入大堂,会发现主庭院水塘是空间后部的趣味中心。
在到达它之前,需要穿越一系列展厅和廊道空间。
展室之间的空间在室外被留作光井、景院。
景观要素的安排显示出几何方法及先验观念的强力推动。
对于自然光线,设计者亦有所拣选。
在公共区域,大量形状各异的天窗照亮了室内各个角落,只允许阴影以色彩的方式生存。
无论晨昏、阴晴、里外还是面背,布满室内外的深灰色边条都会强调出量体的表面、边缘及其几何构成。
钢筋混凝土墙体兼作地面层的承重结构与空间围合,厚度250 毫米,装修后达到450 毫米。
这一数字与675、1350 以及6750 毫米构成比例为1:1.5: 3: 15 的模数关系,以正交网格以及旋转了22.5 度的参考线共同控制了几乎所有构件的尺寸或定位。
原则这些精确的场景归结于执行中的一丝不苟和设计原则的优先确立。
将空间切分为东、中、西三路,符合传统宅院对仪式的强调。
中路的院落、体量、细节具有严格的对称性。
而在西路,四个八角形体戏剧化的暗示了过渡/停留空间的存在。
西路再分叉为左中右路,产生了由莲花池过渡的两组展览空间,左路以环线连接,右路使用直线与折线串连。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得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得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就是传统建筑得提炼版,就是现代与传统得完美得结合、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就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得“中国黑”淋了雨就是黑色得,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得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得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得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瞧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得就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得瓦楞铺流排出,而就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得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得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与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得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得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得金属遮光条交织得光影,进入到博物馆得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与得遮光条与过滤所产生得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得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得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得设计就是现代得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得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得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
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摘要:乡土建筑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记录着当地的文化艺术内涵。
本文主要论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文化的关联,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乡土建筑;建筑设计;文化一、乡土建筑的内涵与特质1.乡土建筑的内涵“乡土”(Vernacular)的一般英文翻译为本地语或是方言,在美国文化遗产字典中,“乡土”(Vernacular)译意为:乡土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
这一释义更符合其在建筑业中的指代。
我们可理解为有当地特色的形式和空间的建筑。
2.乡土建筑的特质乡土建筑构成了一部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史。
它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了各各地区的文化艺术内涵。
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祖祖辈辈口头相传的方式因地制宜的进行建造。
包含了珍贵的科技价值及朴素的居住环境生态理论。
与此同时,乡土建筑也传承和延续了整个民族精湛的技艺和建筑艺术。
二、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1.乡土环境的构成乡土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型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文环境——指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思想等。
民族文化由于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包括信仰和价值观等),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传统民居中,如汉族住宅居中的堂屋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东北地区的满族住宅则把西屋奉为上屋。
西南山区的侗族把火塘间作为全家活动的中心,而藏族经堂是藏族同胞们装饰的重点。
建筑其实是特定区域人文环境各个因素反映的一个具体内容,而人文环境各个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到建筑之中。
2.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自然环境对乡土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封建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多采取顺应为主、改造为辅的方针。
苏州博物馆分析
总的说来,苏博新馆就是现代和传统一次完美的结合,体 现了一个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附:相关图片
四 合 院 形 态
几 何 体 造 型 地下一层
二、新馆自身解析
1、建筑色彩
为承袭苏州粉墙黛瓦的古典风格,作者仍然借用这种思想,但是却也有 算改变,用灰瓦代替了黑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 要求。
3、建筑自身处理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 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使用了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 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 征效果。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 入内的感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 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 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4、建筑采光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对苏州博物 馆的分析,我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公共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 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公共建筑所占 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方面有了 新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新馆具体解析 三、造型艺术解析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
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
文 / 侯佳仪
摘要:作为一个融合了现代建筑、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特色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从其建成之 日起就以其古今结合的特色给人们以巨大的震撼。 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本文将从其建 筑外观、用色、布局及其对于光线的御用几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建筑外观 用色 布局 光线
64 祖国 2019.1.上
图 1 第一种屋顶造型
图 3 建筑整体用色 三、建筑布局特点 首先,与中国传统建筑相比,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不同之处
论坛
在于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轴对称的建筑。 从建筑布局来看, 它虽然大体上以大厅为中轴成中轴对称;但细节上,它的布局 是以具体的功能区划分而成的; 这也是贝聿铭老先生对于传 统的一种改良与创新。 其次,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古风古韵的环 境相融合,与传统风水相契合,与坐落在其旁边的中王府、拙 政园等古典园林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坐北朝南这 一传统建筑的构建方向—新馆的大门朝南。 最后一点,也是苏 州博物馆新馆所具有的完全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特点, 那就 是馆内的创意山水布局。 贝聿铭先生将馆内休息大厅正对着 的、拙政园的那面白墙利用起来,以墙为纸、以山为墨,形成了 一幅绝佳的中国传统水墨画③。 假山、溪流给原本空荡冷漠的 墙角增添了一抹暖意,赋予了博物馆灵性与生机,给疲于参观 的游览者带来视觉上的快感以及心灵上的小憩, 有效地提高 了游览者的观赏兴趣。
图 2 第二种屋顶造型 二、用色特点 在色彩上,苏州博物馆新馆以白色作为主色调,主要用于 大面积的外墙上。 苏州多雨,每当阴雨天阳光不足的情况下, 白色墙体具有良好的反光效果, 并不会因为阴暗的天气而导 致博物馆内的氛围更加阴暗的低沉; 让人在阴雨天气也能拥 有较好的视觉体会。 除此之外,白色的墙体会给人以纯净、简 洁的质感,让人在游玩的同时放空自己,忘却馆外的繁华与喧 嚣,静心沉浸于欣赏馆藏珍品的美,将自己完美地带入到馆藏 所在年代,感受馆藏所带来的文化与心声。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黑色作为点缀,主要用于小面积的门、 窗、瓦上。 首先,黑色明度最低,而运用在大面积高明度的白色 之下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像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白墙上 寥寥几笔,勾勒出江南文化灵秀、浪漫之内涵。 其次,黑色之所 以小面积的使用是因为在空间中大面积使用黑色会使人产生 压抑之感,让人难以接受;这也是贝聿铭先生的一大妙笔②。 灰色的明度介于白色与黑色之间,这种色彩温和而优雅。 主要使用在建筑外立面的线条上、路面、假山等地方。 主要起 对黑白两色调和、过渡的作用。 黑白灰相映衬产生的轻巧素雅之感与苏州建筑的标志性 色彩基调达到了和谐统一, 使之在外观上融入了苏州的千年 古韵之中。 这不仅与周围的传统建筑相融合,又尊重了道家的 观念,还符合当地政府对于建筑用色的要求。 既不喧宾夺主, 又不失自身特色;如下图 3 所示。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是苏州市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本文将对其建筑进行客观完整的
赏析。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人民路204号,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是苏州市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
博物馆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苏州园林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以简洁、大气为主,采用了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
建筑主体呈矩形平面,共有四层,高度约为30米。
整个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轻盈、通透的感觉。
进入苏州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的园林建筑,这是博物馆的主入口。
园林建筑以传统苏州园林的造园技巧为基础,运用了假山、水池、廊桥等元素,展现出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陈列室、多功能厅等功能区域错落有致。
展厅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又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结合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现代科技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文化场所,不仅展示了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还充分利用了现代建筑技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使得博物馆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苏州地区重要的建筑景点之一。
总之,苏州博物馆建筑的赏析展示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魅力。
其简洁大气的外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内部空间布局,以及展厅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成为了一座集传统与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建筑作品。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钱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苏州博物馆 建筑评析
[年] 苏州博物馆评析[键入作者姓名][选取日期]苏州博物馆新馆评析——探索贝聿铭艺术世界的一隅摘要:苏州博物馆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就艺术层面对它展开分析,探讨了贝聿铭大师在建筑创作中利用矛盾寻求和谐的艺术世界。
The achivements of Suzhou Museum cover many sides. It will be analyzed from its arts level in this article, which will discuss that master Ieoh Ming Pei tries to reach harmonious art world with contradiction during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e.关键词:艺术结构空间光环境意境题记:她就那么静静地端坐在街角,穿着一袭黑白的外衣,那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时尚,亲切而温暖,端庄竟不失俏皮。
对于苏州博物馆我是慕贝聿铭之名前往的,我甚至不敢相信我竟然就这么简单地进入了一位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创作中,与他的“灵魂”对话,我不敢说我是了解他的,但至少我是理解和崇拜他的,心中的激动不言而喻。
第一次见她是在一个仲夏的雨天,然而那天的雨下得很“苏州”,绵绵的雨丝从天空轻盈地飘落,就像苏州评弹里婉转的唱腔,让人不知不觉就应起了它的节奏。
我在朋友的引导下,慢慢地向她走近:首先是那一抹白墙,接着便是那由几何形状堆叠成的屋顶,随后在街角拐了个弯,苏州博物馆新馆便俏皮地跳入了你眼帘。
在细雨中她显得如此的娇美和羞涩,就像一位苏州古时的小家碧玉,禁不住情人的爱抚,害羞地垂头微笑。
我被她的魅力折服,迫不及待地闯了进去。
但遗憾的是因为那天有事只是在馆内匆匆转了一下便从忠王府离开了,此后我便对她朝思暮想,期待着与她下一次的会面。
离开后也找了许多与她相关的资料,对她才渐渐熟悉起来。
地为她拍着写真,我似乎看到了斯嘉丽被众多男人包围时嘴角露出的那一抹“狡黠”的微笑。
苏州博物馆建筑艺术赏析
它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 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 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 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 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 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 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 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 片石假山。
二、建新馆的背馆新馆 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 隅,是传统建筑的提 炼版, 是现代和传统 完璧的结合。在新馆 的设计上,贝聿铭所 贯彻的原则是: 中而 新, 苏而新, 不高不 大不突出。东部为次 展区(现代艺术区) 和行政办公区,中央 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中央庭院,西部 为博物馆主展区.
忠 主展区 西部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艺术赏析
目
录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 简介 二、建新馆的背景和意义
三、设计师介绍
四、总体环境布局
五、景观介绍
六、建筑艺术特色 结语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 秀成王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 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 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 元,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六、艺术特色(3)—-钢结构的梁和玻璃斜顶突破了传统建
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
馆内顶部使用采自然光。 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 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豹斜 屋顶,突破了传统大屋顶在 采光方面的不足。 木纹的金属百叶窗隔栅营 造了柔和的室内光线,大面 积玻璃天棚与黑石屋顶相互 映衬,以现代开放式钢结构 取代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 取代传统的木作构架。 在现代玻璃屋顶和金属遮 阳片的映衬下,成为一种怀 旧的装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美学欣赏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美学欣赏一苏州博物馆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摘自“百度百科”】二新馆的整体布局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延续。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三新馆的设计风格新馆的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新馆以“化整为零”的手法进行设计,从地面上看,建筑的体量不大,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
苏州博物馆新馆赏析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分析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
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
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建筑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
和谐之美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一语切入了美的本质,“数的和谐”实际上是“信息的和谐”。
美是一种信息现象.美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和谐的信息,是信息的有序组合。
序生美,美是序的显示。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与狮子林之间,被浓郁的传统苏州园林气息所笼罩,贝聿铭深谙美是和谐之道,没有选择另辟蹊径,而是沿袭传统的中国风,与周围的环境连成一片,融为一体。
中国人讲求顺其自然,崇尚山水相依的和谐之美,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山水亭台,花草木石,应有尽有,且其排列与摆放没有像现代风格那样追求个性,而是选择了“道法自然”,精心布置,却似天成。
个人觉得这就是贝聿铭所追求的和谐之美。
有用之美苏格拉底认为“美即有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贝聿铭则可谓是用上了一切能用的元素。
贝聿铭被誉为光与影的魔术师,而对光和空间的利用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念。
在结构上,棚顶由过去的木梁、木椽构架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架结构取代,钢架配合木作及涂料生成的效果,让建筑的形式感凸显简洁利落的现代之美。
在玻璃屋顶下还有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它们既合理有效地控制并遮挡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对光线实现漫射或折射,避免产生眩光,又以其结构形式成为一种棚下的装饰构件,一举两得。
这种空间的处理手法为苏州博物馆的西廊与西侧展览室前的长廊内带来了绝佳的光环境,被称为是体验“让光线作设计”的至佳场所。
这种丰富的的光影变化弥补了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举架不能太高的局限,使一层楼左右高度的空间和长廊不觉沉闷。
苏州博物馆建筑解析
4101090402
刘禹坤
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解析就
到此为止。但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 生,对于公共建筑设计的探究才刚 刚开始…… 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 行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在城 市建设中公共建筑占据着重要地 位,是否确立了正确的设计指导思 想和善于运用辩证的方法去恰当的 处理好功能、艺术、技术三者之间 的关系,则是一个重要问题,同时 也是做好公共建筑的基础。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学习,以及对公共建筑的解析使我 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 和方法,让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方 面有了新的提高。
4101090402 刘禹坤
④.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
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 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 首层,以便于功能周转,
4101090402
刘禹坤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 感觉.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4101090402
刘禹坤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
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的 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 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4101090402 刘禹坤
4101090402
刘禹坤
THE END
4101090402 刘禹坤
刘禹坤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
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 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 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 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 玻璃天棚。空间封闭而又 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 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 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 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 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 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 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造型、空间等中西 元索有机的结合,图形构 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 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 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 代转换的关键。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是现代和传统完璧的结合。
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紧邻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使其与周围融为一体,实属不易。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它就想一位跳动在现代气息的脉搏中而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学者。
它的粉墙黛瓦,它的钢筋铁骨,与这个城市与这个时代融合的天衣无缝。
博物馆高高的白墙阻隔着今日的苏州城貌,它自成一体空间,尊放着苏州的历史遗存。
无论是出自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出自提示一种阅读历史方式的需要,或是出自贝先生的建筑理念,苏州博物馆最终出落得有如象风清月白中的白莲一样,静静地飘落在古城之中,那么安详,那么清素。
在建筑立面高度上,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参照东侧的忠王府高度,博物馆建筑以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建有二层,高度16米。
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中轴对称布局方式,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近,也符合苏州古城民居的生长规律。
博物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步入博物馆大门可以看到一个空旷的庭院。
建筑采用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及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苏州博物馆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现代化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物藏品而闻名。
该建筑不仅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成为苏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苏州的园林特色。
整个建筑群呈现出一个园林式的布局,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分是一个开放的广场,中部是主体建筑,后部是一个花园。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与苏州古典园林的理念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和材料,但在外观上仍然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
建筑外墙使用了灰色的砖石和灰色的琉璃瓦,整体色调简约而不失庄重。
建筑的屋顶采用了弯曲的线条,与传统建筑中的脊饰相呼应,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动感和流畅感。
苏州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精致而富有层次感。
主展厅位于建筑的中部,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室内充满自然光线。
展厅内部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将不同的展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艺术上的享受。
此外,建筑内还设有专门的陈列室、教育中心、多功能厅等,为参观者提供了更为舒适和便利的参观体验。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体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建筑的外观简洁而不失庄重,内部空间设计精致而富有层次感,展品陈列合理有序。
无论是从外部欣赏还是从内部参观,都能感受到苏州博物馆所传递的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现代化博物馆,不仅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
同时,博物馆还开展了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授苏州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独特而精美,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博物馆不仅是保护和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传递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展览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为苏州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苏州博物馆是中国苏州市一座重要的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东部的琴湖畔。
作为一座现代化建筑,苏州博物馆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展示了苏州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满了传统建筑的特色,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整个建筑群由主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主建筑采用了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以水景、假山和廊亭为主要景观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屋顶和瓦片,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而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苏州博物馆则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技术,配备了先进的灯光和声音设备,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展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苏州博物馆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苏州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为著名的展品之一就是苏州园林模型,这些精美的模型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如中国古代绘画、陶瓷、雕塑等,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苏州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除了展览内容丰富外,苏州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也非常独特。
博物馆采用了多种展示手段,如实物展示、影像展示、互动展示等,使参观者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展品的内涵。
同时,苏州博物馆还举办了各种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学者前来参与。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不仅展示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同时,博物馆还与其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开展合作,举办了许多重要的国际交流展览,推动了苏州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赏析是一篇有关苏州博物馆建筑特色和展览内容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述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展览内容和展示方式,展示了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同时,文章也强调了苏州博物馆的国际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使读者对苏州博物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 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一架紫藤、一条丝带象征文脉延续
这张照片里的一株是贝老亲自挑选的, 这株紫藤 嫁接着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剪下的枝蔓, 以延续苏州人文的气息和血脉. 紫藤园,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 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光影无疑 是成就空间意境的魔术师。
粉墙黛瓦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 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 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 相配,清新雅洁。
贝老设计的玻璃屋顶保留了 传统的形制, 然而, 过去的木 梁和木椽构架已经被现代的 开放式钢结构的顶棚系统所 取代.
大厅
水幕墙和荷花池
在西部主展厅区, 贝老设计了水幕墙
和荷花池. 贝老说:「水是用来听的. 」 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
悬挑楼梯
下流, 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
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 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 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 架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 用, 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 区的太阳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 它 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 是出于美学考虑, 而是结构的原因. 通过精 密计算之后, 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 负荷.
贝老一再强调说内部陈 列与外部建筑、家具的 风格、甚至包括服务人 员的服装, 都要与建筑 及陈列的风格相协调. 乃至这小小的灯饰也不 马虎.
连灯具也是由简单的几何体组成。强烈的 现代结构一点也不削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 味。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的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的结合。
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
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和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的设计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体现苏州文化传统,又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韵味相融合。
其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整座建筑富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美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还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深度融合。
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与讨论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如何组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达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意图,并试图寻找各种设计元素在室内中的表达。
关键字: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
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室内文化,它的诸多设计手法,如人性化设计,与自然亲密相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独到的光线处理;重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背景”效用,丰富的装饰等等。
苏州博物馆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格调、气度与内涵,是从时代特色、科技应用与民族气质中去探索的。
首先,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设计界、学术界等的共同努力,从设计观念上打开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其次,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传统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才能使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合到现代室内空间中。
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将由着重对纯形式美感的追求发展成为强调兼容文化意义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 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一架紫藤、一条丝带象征文脉延续
这张照片里的一株是贝老亲自挑选的, 这株紫藤 嫁接着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剪下的枝蔓, 以延续苏州人文的气息和血脉. 紫藤园,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 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光影无疑 是成就空间意境的魔术师。
Hale Waihona Puke 悬挑楼梯下流, 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
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 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 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 架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 用, 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 区的太阳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 它 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 是出于美学考虑, 而是结构的原因. 通过精 密计算之后, 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 负荷.
•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 新材料传统建筑形式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 建筑风格的延续
在主庭园中,贝先 生“亭”的设计也 是现代的形式—— 钢结构、双层、亭 顶为玻璃并覆盖木 饰贴面格栅、结构 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亭中部为洗漱台。
现代结构的凉亭似而不似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池中的八角凉亭, 师古而不泥古. 凉亭的八 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 角形成呼应.
自然采光布下虚幻之美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 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 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博物馆内竹影摇窗, 令人忘俗,或可静待 “竹露滴清响”,意 境自高。
中国园林传统的 “借景”技巧在 贝聿铭晚期作品
中频频出现
走廊墙上的窗, 将窗外 的景色引入室内, 是单 调白墙上最生动的装 饰.
粉墙黛瓦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 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 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 相配,清新雅洁。
贝老设计的玻璃屋顶保留了 传统的形制, 然而, 过去的木 梁和木椽构架已经被现代的 开放式钢结构的顶棚系统所 取代.
大厅
水幕墙和荷花池
在西部主展厅区, 贝老设计了水幕墙
和荷花池. 贝老说:「水是用来听的. 」 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
贝老一再强调说内部陈 列与外部建筑、家具的 风格、甚至包括服务人 员的服装, 都要与建筑 及陈列的风格相协调. 乃至这小小的灯饰也不 马虎.
连灯具也是由简单的几何体组成。强烈的 现代结构一点也不削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 味。
纵观贝老后半生的设计, 最小单元大都以几何形为基础开始繁衍. 菱形、方形、三角形既构成了稳定的结构,也蕴含着贝聿铭的建筑理念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 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 是现代和传 统完璧的结合. 在新馆的设计上, 贝老所贯彻的原则是: 中而新, 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出.
现代钢结构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 属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 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 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