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完整版)苏州博物馆分析
功能分析图
流线分析
楼梯 流线
车库
吴文化展厅 多功能厅
考古展厅
展厅
展厅会议
三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建筑造型分析
建筑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与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黛瓦和谐统一,但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几何化
•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 • 三角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洁、抽象而不失力度,在不知不觉中 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T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看到的是一个富有动感几何线条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
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是空间构成形式的重要原因
主庭院
•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门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1/5,第一座在古典园林基础上 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空间界面处理
苏州博物馆
底面 (楼,地面)材料分析
大堂地面
走廊地面
侧面(墙面,隔断)材料分析
大堂墙面
展厅墙面
•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 • 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
顶面(平顶、顶棚)
大堂顶面
大堂顶面
展厅顶面
材料分析
玻璃与钢材
•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 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 的立面,不仅能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 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 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 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 了活力
• 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空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 • 新馆内部运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
苏州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建筑色彩分析
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相比随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 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新馆采用颜色更为均匀飞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白色墙边的石材的边 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简洁大气。与古城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融合,在现代几何造型色彩,
建筑造型分析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 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新馆外观呈几何形,简洁大方,极具现代特征,其中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的运用尤为突出。这种潜在的苏州传统与西方三角立方体构成和极简主 义相互交织,自然转换。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蕴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 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和 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使建筑 看起来简洁、抽象而不失力度在 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中西文化的 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 既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筑 的现代表皮纹样。
而且同时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 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 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 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 空间封闭而又通透,参观者尽管在 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 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 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 的主体性。
总结
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在 结构布局、与环境的融合、空间布局、采光通风、能源上都闪耀着其 特有的光彩,真正做到了功能、艺术、技术三者相统一,并能与周围
融合,让大家喜闻乐见。
感 谢 观 看
2022/9/7
苏展 州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③.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 构造,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承 受了钢化构造,再用优质木材 为钢构造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 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 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 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 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 个折角,光影穿插,整个空间 布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 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犹 如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 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 代的气息。
从建筑构造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根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 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 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 大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 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 形空间交错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 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 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一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爱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 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其弥补了 古物无保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 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争论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 用作贮存,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苏 州 博 物 馆 模 型
五.具体解析
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 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分 成三大块;中心局部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 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班级:13建筑学3班姓名:杨林青学号:1310641320摘要在公共建筑案例分析中,本文选择了文化类的公共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
并通过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加以辅助分析。
通过两者做个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
文章内容通过对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本身的历史环境关系、法规控制、功能和指标要求、造型构思、空间效果、立面材料风格和细节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的独到之处和自己的体会来逐步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建筑特点AbstractI n public building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chose the culture of new public buildings - suzhou museum. And through the hangzhou academy aided analyses folk art museum. By compare the two,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chitect; 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building itself, func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ion, space effect, the facade material style and detail design, etc; For building is unique and his own experience to gradually for analysis.Key words: 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ural features目录一、绪论二、案例所选建筑1)苏州博物馆新馆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三、第一章:设计者的设计理念1)贝聿铭2)隈研吾四、第二章:案例分析1)历史环境关系2)法规控制3)功能和指标要求4)造型构思5)空间效果6)立面材料风格7)细节设计五、第三章:建筑的独到之处1)苏州博物馆新馆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六、第四章:体会和收获绪论时间,能够过滤许多浮躁喧哗的现象,能够沉积一些厚实本质的东西。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现代室内设计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大堂作为中央 枢纽连接入口、 主庭院和各展区, 北面落地玻璃把 主庭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北面落地 玻璃把主庭 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大堂内部
四面通透,八方玲珑, 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 窗,收缩升起采光顶糅合 传统与现代,现代感造型 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 间精神。
光线----“让光线来 做设计”
设计理念: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 特点: 一 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 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建筑概况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 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于 2006年10月。新馆位于苏州古 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 园和惠王府相邻。由著名建筑 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占地面 积15000平方米。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 是入口处、大堂和中央庭院; 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 画廊、教育设施、行政办公等 功能区。
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 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在苏州博物馆中,可以看见 贝聿铭其他作品的影子的。
扩 展 解 读
典型的贝聿铭式“几何结构”
伊斯兰博物馆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美秀美术馆
香港中银大厦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贝聿铭式 “几何结构”
中银大厦外部
园林式庭院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内部
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 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 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
通往书画厅 的悬挑楼梯
博物馆的相当一部分 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 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 池上方的悬挑楼梯到达 地下室。
主庭院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市中心地带,是苏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该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宏,内部陈列丰富多样,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
本文将对苏州博物馆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建筑特色、文物收藏和展览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
首先,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现代艺术与传统建筑风格,整体建筑设计采用了大量的苏州园林元素,使得博物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同时,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设计精美,为展览文物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环境。
这些特点使得苏州博物馆不仅成为了文物收藏的场所,更成为了一处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景观。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以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包括了丰富的古代书画、陶瓷、玉器、青铜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品质上也属于上乘之作。
苏州博物馆还不断进行文物的整理、修复和研究工作,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物展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最后,苏州博物馆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作为苏州市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苏州博物馆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和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都为苏州市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仅在建筑特色、文物收藏和展览特点上具有独特魅力,同时也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苏州市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做出新的贡献。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展览、保护、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中国苏州市的市中心地带,是苏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该博物馆建筑设计典雅,展览丰富多彩,是游客了解苏州历史文化、艺术传统的重要场所。
首先,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苏州园林的特色,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手法和现代的设计理念,使得整个建筑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气息。
在博物馆的外部,可以看到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瓦当等传统建筑元素,内部则采用了现代的展陈手法和设施,使得展览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处文化艺术的殿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苏州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博物馆内,可以看到大量的历史文物、艺术品和民俗展品,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向人们展示了苏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此外,苏州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如书画展、古代工艺品展、非遗传统技艺展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最后,苏州博物馆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博物馆开设了许多文化艺术课程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给游客讲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使得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此外,苏州博物馆还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组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集展览、保护、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仅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色,展览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它不仅是苏州市民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外地游客感受苏州风情的重要景点。
希望苏州博物馆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们提供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苏州博物馆南立面分析
苏州博物馆南立面分析
1.建筑风格:苏州博物馆南立面的设计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展现出典型的苏州文化特色。
它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式建筑风格,注重空间流动和景观体验。
2.结构布局:立面以水面为界,与周边环境相衬托。
整个建筑采用了曲线状的外立面设计,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3.材料选择:苏州博物馆南立面采用了玻璃、石材以及金属等现代材料,运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使得建筑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4.色彩运用:立面的色彩运用相对简约,主要以白色和灰色为主调,与周边建筑和苏州古城的风貌相呼应,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5.窗户和开口设计:立面设置了大面积的开窗和透明墙面,使室内外景观相互映衬。
整个立面设计注重展现空间的通透感和开放感,增加了建筑的轻盈感。
苏州博物馆_建筑设计分析
A
11
A
12
建筑高度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A
13
建筑细部解读
A
14
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 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
A
15
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既体现 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筑的现代表皮纹样
A
16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 把主庭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A
45
谢谢观看
A
46
A
47
总结语
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 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在结构布局、与 环境的融合、空间布局、采光通风、能源 上都闪耀着其特有的光彩。
A
48
A
17
用展区和回廊一隅配上六边形镂窗再现“移步换 景”和“借景”的概念
A
18
拟意高山流水的入口廓道
A
19
用墙面规则 的矩形凹块, 把清水自上 而下阶梯状 地引入底楼 池塘
A
20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梯下空间利用
A
21
用暴露的钢结构和石 材的曲桥、亭子,把 馆与馆连接起来
A
22
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 表现“以壁为纸”
A
23
走廊大堂的采光
A
24
走廊大堂的采光
A25展厅内部采光 示意图A26A
27
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 光条把光线理成一丝丝 撒在地面
A
28
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 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A
29
新馆建筑的 西北端和东 北端都留出 了消防通道
A
30
新庭院和补园 之间的水平隔 墙改成和小姐 楼平行的两段 折墙,在解决 功能要求的同 时,更加和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展览、教育、研究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
于苏州市中心地区,是苏州市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
本文将对苏州博物馆进行案例分析,从建筑特色、展览内容、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文化设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首先,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色非常突出。
博物馆建筑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外观造型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设计独具匠心,充分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同时,建筑内部的环境设计也非常考究,采用了先进的环保材料和技术,营造出了舒适、安静的参观氛围,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参观体验。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涵盖了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
展览内容不断更新,每一次展览都能吸引大量观众前来参观,展览主题新颖,设计精美,展品陈列精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同时,博物馆还注重与其他博物馆、文化机构的合作,定期举办国际交流展览,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再次,苏州博物馆注重教育活动的开展。
博物馆通过举办讲座、讲解、亲子活
动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观众的文化素养。
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家长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不仅在建筑特色上有着突出的
表现,而且在展览内容和教育活动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苏州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文化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希望更多的文化机构能够向其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thankyou
Add the title here Add the title here
三、功能流线分析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 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 衬,十分和谐。
辅助用房
西部展厅
中央庭院 大堂
入口庭院
现代艺术厅 行政办公
四、构图分析
组团式的展厅布置方式,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 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 呼应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五、传统与创新
粉 墙 黛 瓦 的 苏 州 传 统 建 筑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 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二、总平面图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 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 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 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 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 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 市机理都恰到好处。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 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 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 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 务配套区。
苏州古典园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
园中石的应用
3 理水
水是园林的血脉,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在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 新馆水 域规模适中,形状较为规整,形似留园水面。 通过桥、亭等的划分,以及自身 的张弛,水面空间有聚有分。 池岸低平,具有亲水性。 在借鉴传统理水方法的 同时,亦有创新之处。 新馆北侧池岸呈自然曲线形,用卵石堆砌。 而传统园林 多以湖石、黄石堆砌,岸边种植花木。 新馆其余池岸处理成直线形,偶有转折, 形象简洁,不多赘饰。 东岸中部与桥相连处突出岸边,丰富了池岸层次,是对 传统园林中石矶形态的借鉴。
拙政园 园林博物馆
忠王府
狮子林
布局分析
拙政园
假山 茶亭 莲花池
大堂
紫藤园
入口庭院
忠王府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
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 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 其建筑 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 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 口、中央大厅和主庭 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 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
亲水平台
碎石驳岸
4 植物配置
博物馆中的植物舍弃了 传统园林中追求树木形态本 身的天然之趣,追求层次性 和丰富性的特点,而是突出 了单株的观赏,树的造型经 过精心设计和修剪,与同样 经过可以设计,与现代建筑 相称,具有不同于传统园林 的现代感。 但是在树种的选 择上还是传承了古典树种, 利用了松、竹、柏、杏树、 睡莲、紫藤等。
景观分析
1
空间布局——“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2
叠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3
理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 植物配置——“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1 空间布局
区位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 设计师:贝聿铭
建筑师
贝聿铭
设计背景(开始)
• 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 聿铭先生设计。
• 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 界,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 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 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 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 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
馆外景(高潮)
设计中的庭院
• 庭院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 典园林的风格,结合苏州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充分 尊重博物馆的周围环境实际。按照“苏而新”的设计理念, 总体布局中设计了若干个各具特色、布置精美的庭院。庭 院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特别是位于中央大 厅北部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 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 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 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 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 和神韵。
总平面图
剖面
各种透视
主入口
• 初展身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 拙政园保护区内,其东侧与太平王国忠王 府遗址紧邻,北侧为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 之冠 ———拙政园。南为东北街,西侧是 齐门路,总占地约11000余平方米。
主入口图
建筑构图
•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 地下两部分,共计建筑面积约17000余平方米。 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 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 坐北朝南,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 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中央大厅和山水 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 、商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这种 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 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地下部分为 博物馆辅助功能用房(如修复、馆藏、多功能厅 等)。
景观美学案例分析之苏州博物馆
二、建筑景观特色
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地面 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 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 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 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 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 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 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 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所以在外部看来,苏博呈现了多样的层次,高低错落,起起伏伏,凸显形式美。
与江南园林相似的是,苏 博也有许多的漏窗。漏窗 与漏窗间达到了对景,中 间种植绿化,将一个单一 的空间分割为3个以上的 层次,是室外绿化渗透进 入室内,将美学的概念运 用在了建筑中。
4.节奏与韵律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清, 苏博设计将建筑与绿化 理水融合,建筑内部展 区为较快节奏,而外部 的庭院理水则是较为缓 慢的节奏,这样的游览 路线可以让人走走停停。 节奏变化时快时慢。
苏博的入口和大门都是 左右对称的形式,这和 地处江南有着密切的联 系,在苏博的设计中也 有江南民居的对称美。 这样的对称设计以中轴 线中点为轴心,将其上 下和左右寻得均衡,给 人庄重整齐的美。
苏博大厅,室内的顶部设 计也能找到对称性。用了 大面积的几何图案,加上 一定的高差,形成左右上 下的对称。几何的变换跳 动也让整个空间丰富,对 称的处理增强的它的稳定 感,在形式上和苏博的整 体设计契合。
入,扩展为王府之地,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池“绵亘里许”的建筑群。 同治二年冬(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忠王府修理工程仍未完工,但
已初具规模,太平军退出苏州,李鸿章据忠王府为江苏巡抚行辕。 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伪据为"江苏省维新政府"驻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借作校舍。 1951年,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1960年,改为苏州博物馆馆址。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 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 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 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 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展厅内部采光的示意图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展厅内部采光的示意图
三、总结
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在结构布局、与环境的融合、 空间布局、采光通风、能源上都闪耀着其特有的光 彩,真正做到了功能、艺术、技术三者相统一,并 能与周围融合,让大家喜闻乐见。
二、关于博物馆
1.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世 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相邻,占地面积 15000平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2019年始 建,2019年中秋节开馆,历经三年。它的建成弥补了苏 州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 不实风范现代感的建筑。
府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
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
求。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平面分析
●合院呼应
从总平面上看,苏州博物馆的空间组织是“回”字形的, 其中,有一段要靠园子里水上的桥来完成。 在东侧的 “紫藤园”、西北角 “宋画斋”这样露天天井的周围, 在西南角两个带着封闭中庭的周围围合着若干小尺度的 展室。
二、关于博物馆
2.博物馆场地地点
新馆的所在地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北倚文 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 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含深刻。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 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Add the title here Add the title here
三、功能流线分析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 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 衬,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二、总平面图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 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看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 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 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 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 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 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 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 到心旷神怡。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屋顶的构造: 外面一层玻璃,里面是条木 组合。而外面的玻璃加上了太阳 能,可以发电。阳光充足时,屋 顶所有玻璃所发的电,足够屋内 全部用电。这样设计既环保又科 学还有创意;当阳光明媚时,一 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通过 木条所得的投影也不断的变化, 实物与投影的结合,仿佛又组合 成了一张会变动的美画。
扶梯的转弯: 与平常的扶梯设计有所不同,博物 馆里少有的扶梯的转变处加多了一个 转折。这样既可以减轻对人们造成的 伤害,又能让扶梯加多了一个层次, 体现出别致的设计感,丰富及有旋律。
展厅背景的空墙: 展厅内由于光线不足,为了更好地展 示文化物品,利用了苏州园林的借景取景 手法,在厅内的正面墙上,空墙作背景透 光,开了一个正方形的洞,洞内种有很多 竹子。这样不仅解决了光线问题,还增多 了一处自然美景,让游客的心灵又一次与 自然接触。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 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 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 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纯洁,给江南 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 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 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 片天光。
七、馆内细节分析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 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 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 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 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 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 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 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 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 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 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
Add the title here
Add the title here
三、功能流线分析
辅助用房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 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 衬,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三·功能 流线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七·馆内 细节分析
二·总平 面图分析
四·构图 分析
八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美、形式美、几何美。当走进他设计 的建筑物时,各种各样的、大小的、 远近的、各个方向的等等几何形状展 示在我们面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这些都具有贝氏设计风格的建筑,让 人感觉很美,妙不可言。
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理成 一丝丝撒在地面,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 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 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 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 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 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 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 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 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 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中央庭院 西部展厅
现代艺术厅
大堂
入口庭院
行政办公
四、构图分析
组团式的展厅布置方式,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 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 呼应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五、传统与创新
粉 墙 黛 瓦 的 苏 州 传 统 建 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 ——粉墙黛瓦。
二、总平面图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 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 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 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 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 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 市机理都恰到好处。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 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 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 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 务配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