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Q正传教案

合集下载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背景。

2.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3.探讨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幽默的方式介绍阿Q这一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阿Q吗?他在小说中是怎样的一个人?2.阅读与感知分组让学生阅读《阿Q正传》的部分章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与讨论(1)阿Q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描述阿Q的主要特点,如自卑、自尊、自私等。

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何通过自我安慰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

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2)小说的社会背景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包括旧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矛盾等。

分析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如对科举制度的调侃、对封建礼教的揭露等。

4.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经典案例,如阿Q的“革命梦”、“被打事件”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阿Q人物形象的影响。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

2.搜集其他关于鲁迅的作品,阅读并简要介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阿Q正传》这部经典作品,理解阿Q的人物形象和精神胜利法,同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阿Q的自卑与自尊交织,他总是在失败中寻找胜利的感觉。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阿Q正传》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作品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特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1.3 教学内容1.3.1 作品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阐述《阿Q正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2 阿Q形象分析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作品对其的讽刺意义。

第二章:阿Q的性格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阿Q的性格特点。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2.2 教学内容2.2.1 阿Q性格概述总结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健忘、侥幸等。

2.2.2 阿Q性格形成原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阿Q的人生历程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概括阿Q的人生历程及其命运变化。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梳理,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阿Q人生历程概述梳理阿Q的人生历程,包括童年、成年、死亡等阶段。

3.2.2 阿Q命运原因分析从个人品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4.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4.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教案就是教师为上课或教学活动流程列的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

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阿Q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

“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阿Q正传》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杰作之一,由于其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必修书籍。

本文将介绍《阿Q正传》的教案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

一、教学目标1、知道《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2、掌握小说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代价值观的演变和碰撞过程;3、认识阿Q这一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启示,能够对自身个性和社会角色进行反思和思考;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阿Q正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感知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2、深入阅读小说,分析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3、思考阿Q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启示和警示,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需要阅读小说并做好相关的笔记和讨论准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小说,并理解文本中的语言、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事件描写等方面;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3、进行笔记和讨论准备,对于自己对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人物和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明确,为课堂讨论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阶段,需要对《阿Q正传》这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说的作者鲁迅和他的时代背景,明确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3、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发挥个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高二语文课文《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店铺最大的快乐。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第三部分:28~34段“阿Q飘圆然飞了一通……却又倒头睡去了。”阿Q的所谓革命。
第四部分:35~48段静修庵的被“革命”。
2.讨论预习题,明确:①从乌篷船写起,是形象化的开头;载来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举人老爷转移财物,引起小镇的议论,消息得以传开。②日期的详细点明为了突出时代背景。当时离未庄最近的县城绍兴也已宣布光复。但未庄仍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未开化,死气沉沉。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颗石子,引起了一点波谰。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但他们对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点戏里的武打场面和“反清复明”口号的模糊印象。
(二)指导预习。
1.教师:课文选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讲的是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他回未庄“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为向女佣吴妈求爱闯了大祸,全镇的人把他当作怪物,谁也不再请他做工,他在未庄断了谋生的路,只好游荡到城里去。在城里加人了小偷的队伍,一次偷东西出事了,于是他连夜爬墙出城,逃回未庄。正当走投无路之时,辛亥革命波及到了未庄。
2.结合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一,提问:作者为什么从乌篷船写起,又在日期上花很多笔墨?未庄的人怎样的不安?带着问题听录音。
(三)研习新课。
1.教师与学生共同给第七章(1~48段)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乌篷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第二部分:4~27段“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一)导入新课。
1.由《〈呐喊〉自序》过渡到《阿Q正传》。
今天学习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阿Q正传》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精选14篇)《阿Q正传》篇1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

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

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

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

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1. 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探究学习: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

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

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2. 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理解其象征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地位,了解其文学成就;2. 感受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鲁迅《阿Q正传》全文2.2 教学重点:1. 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2. 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的理解;3.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背景及其意义。

2.3 教学难点:1. 对阿Q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2. 对小说象征意义的解读;3. 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2课时3.2 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2.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鲁迅及其时代背景,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4.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4.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小说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5.3 课程总结:学生对《阿Q正传》的整体理解,以及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识。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1. 鲁迅《阿Q正传》全文;2.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3. 与《阿Q正传》相关的研究文章;4. 教学课件和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设计

《阿Q正传》优秀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理解《阿 Q 正传》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夸张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难点◆探讨阿 Q 性格的形成原因及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引出《阿Q正传》。

◆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

2、作者简介◆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及文学成就。

◆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3、作品概述◆简述《阿 Q 正传》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特点。

4、人物分析1)阿 Q 的形象特点◆卑怯:在强者面前胆小怯懦,如被赵太爷打后不敢反抗。

◆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如被打后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麻木:对自己的悲惨处境缺乏自觉,如对革命的盲目向往。

◆狡猾:善于投机取巧,如在赌钱时作弊。

2)探讨阿 Q 性格的形成原因◆社会环境: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使阿 Q 处于社会底层,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化传统:封建礼教和旧思想的影响,使阿 Q 形成了自卑、自欺的性格。

◆个人经历:阿 Q 的贫困生活和多次失败的经历,使他逐渐失去了自信和勇气。

5、主题探讨◆批判国民性弱点:通过阿 Q 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卑怯、麻木、自欺等弱点。

◆反映社会现实: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揭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呼唤人的觉醒:鲁迅希望通过小说唤起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

6、写作手法◆讽刺: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对社会现实和人物进行讽刺,如对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的描写。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如阿 Q 的癞头疮被夸张地描写。

◆白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和场景,如对未庄的描写。

阿q正传优秀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及实质。

3.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精神胜利法。

2.难点: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出《阿Q正传》。

-展示一些与《阿Q正传》相关的图片或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作品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3.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阿Q的外貌、性格特点: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头上有癞疮疤,身材矮小。

他性格懦弱、自欺欺人、麻木不仁,具有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如被人打了,就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当他在赌场上输了钱时,便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认为是“打自己,就等于打别人”。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和无奈。

-情节分析-阿Q的主要经历:阿Q做过短工,参加过革命,但最终被当作替罪羊而被处死。

-情节发展的线索:以阿Q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他在未庄的种种遭遇和命运的起伏。

-环境分析-未庄的社会环境:未庄是一个封建、落后、封闭的农村社会,等级森严,人们的思想保守。

-社会环境对阿Q的影响:这种社会环境造就了阿Q的性格和命运,使他无法摆脱贫困和压迫。

4.主题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民的苦难,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当代社会是否仍然存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新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实用3篇)

最新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实用3篇)

最新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实用3篇)首先,为备战高考,我详细研读了20某某年的考纲和考试说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个某化的备考策略,努力确保每个考试要求能在教学中得到实现。

每次备课时,我都与备课组的老师进行深入讨论,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课件,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某和有效某。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能够更加有条不紊地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我积极参与并组织了四次月考、三次大测验以及多次小测验。

每次考试后,我都会仔细分析试卷和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探讨失分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我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的主观题和作文等方面容易出现失误。

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如训练不到位或者对学生能力的高估等。

在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方面,我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与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事保持联系,分享和获取最新的模拟试卷和教学经验。

这些信息不仅帮助我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高三教学工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第2篇:阿Q读高三阿Q急匆匆地赶路。

旁人笑着对他说:“怎么,阿Q也有急事啊!”阿Q 本来并不在意,但他从不错过让自己显得神气的机会,百忙之中回了一句:“我今年上高三了!”说完,他如同中了大奖般欣喜。

在他眼中,读书人一直是令人敬佩的,尤其是高三学生。

不知是阿Q学习认真,还是其他原因,直到下课铃响起,阿Q才回过神来。

“原来一节课这么快,以前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正当阿Q想出去玩时,他四周环顾,发现其他同学似乎并未听到下课铃声。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听错了,然而对面低年级的教室里已经人声鼎沸,确实是下课了,这让阿Q感到有些困惑。

“唉!”阿Q用力拍了自己的脑袋一下,责怪自己真是太愚蠢了,已经上高三了,理应抓紧时间学习。

尽管如此,他仍无法静下心来,对面传来的喧闹声让他心神不宁。

突然,他脑海中闪过一句话:“要学会工作,先学会休息。

”虽然他不记得是谁说的,但这句话解决了他当前的问题。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篇一:《阿Q正传》阿Q正传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第一课时一关于鲁迅及其创作(1)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和杂文,现归类如下: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意舂来(chōng)鄙薄(bǐ)犯忌(jì)抵触(chù)出豸(zhì)擎起手(qíng)鼾声(hān)怃然(wǔ)托庇(bì)错愕(è)2.解释加点的字素不相能(向来)(和睦)咸与维新(都)(参与)初隽秀才(考取)茶坊酒肆(店铺)秋行夏令(时令)三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分析第一部分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

《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阿Q正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

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

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

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的过程,③假洋**等投机**的行径。

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掌握《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创作背景;(3)分析阿Q这一典型的闰土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阿Q形象与闰土形象的异同;(3)学会从社会历史背景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鲁迅先生揭露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的良苦用心;(2)认识阿Q形象所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剧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阿Q形象的分析;(2)《阿Q正传》的思想内涵;(3)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阿Q形象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2)从文本中挖掘出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民主启蒙思想;(3)如何联系现实,对阿Q形象进行时代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概述《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自行解决字词、句式等问题;(3)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Q形象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对比闰土形象,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2)评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反馈:(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2)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3. 单元测试:(1)设计单元测试题,测试学生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根据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2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阿Q正传》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学科:语文4. 年级:九年级5.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3)能够领会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国民精神的反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理解阿Q所代表的国民精神的悲哀;(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阿Q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2)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国民精神的反思。

2. 教学难点:(1)分析阿Q这一复杂人物形象;(2)理解作者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国民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2)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阿Q的性格特点,分析其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代表意义;(2)讲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国民精神的反思。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相关练习题;(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批判意义;(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阿Q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2. 分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阿Q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掌握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剖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

(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2. 阿Q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3. 从文本中挖掘现实意义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讽刺手法等。

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期、不同作品中的类似人物,深入剖析阿Q的特点。

4. 引导启发: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介绍。

2. 阿Q人物形象的剖析:包括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

3.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

4. 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代表的社会现象。

5. 作品现实意义探讨:如何看待人性、社会现实等问题。

六、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1)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 第二课时(1)合作探讨: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对比分析:对比不期、不同作品中的类似人物,深入剖析阿Q 的特点。

3. 第三课时(1)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阿q正传大学教案教学过程

阿q正传大学教案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 分析《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讽刺手法。

-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 增强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

- 提高学生表达观点和进行学术讨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培养文学爱好。

-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 语言特色分析:鲁迅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 主题思想理解:《阿Q正传》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教学难点:- 对阿Q精神的理解和评价。

- 鲁迅讽刺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阅读1. 导入:- 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

- 提出问题:阿Q是谁?他代表了什么?2. 阅读:- 学生自读《阿Q正传》第一章,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 教师检查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 讨论:-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阿Q的性格特点。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Q的性格形成原因。

第二课时:人物分析与语言特色1. 人物分析:- 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尊心、自卑感、逃避现实等。

- 探讨阿Q的精神困境及其社会根源。

2. 语言特色:- 分析鲁迅在《阿Q正传》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反语等。

- 探讨讽刺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中的作用。

3. 讨论:- 学生讨论阿Q的精神困境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阿Q精神。

第三课时:主题思想与批判性思考1. 主题思想:- 分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国民性的反思等。

- 探讨鲁迅的创作意图及其现实意义。

2. 批判性思考:-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形象。

1.3 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阿Q正传》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2.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Q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

3.2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3.3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展现故事情节的脉络。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

4.2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探讨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人性弱点等主题。

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阿Q正传》。

5.2 学生通过绘画、表演、写作等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的文学技巧。

6.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作品中的象征、讽刺等文学手法。

6.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技巧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章:对比阅读7.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阿Q正传》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7.2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作品,比较其与《阿Q正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7.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比阅读的发现和思考。

第八章:文化背景探究8.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创作时的文化背景。

8.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9.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

9.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

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教案
一、教材基本把握
把《阿Q正传》这样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因为篇幅太长,只有突出重点,做到了解全貌和具体体味的结合。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

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以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

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

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二、补充资料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

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

《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

《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

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据周遐寿先生研究,阿Q这个艺术形象里有两个极原始的模型。

一个叫谢阿桂,他住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台门里。

还有一个是谢阿桂的弟弟叫阿有。

这两个人都是流浪汉,常常住在土谷祠内。

又据评论家的分析,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三、教学步骤
一)走近阿Q,了解阿Q
预习课文,熟悉内容。

2.就下列问题搜集材料,准备讨论发言:。

①阿Q是个怎样的人?②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③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说明】问题延伸到课外,全班4个小组,1、2、3组分别准备三个问题,第4组同学自由选择问题。

各组确定一至两个发言人。

发言人说完,别的同学可以自由补充。

答案要点是:①阿Q是农村的雇农,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麻木不仁,特别是在失败、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承认自己失败,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

他是受剥削受压迫、愚昧落后民众的代表,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

(学者林兴宅对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的概括可供参考)②阿Q是个受压迫者,有革命的潜在的要求,表现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他比较快地振奋起来,高喊“造反了,造反了”。

但是阿Q的革命脱离不了他的愚昧,他的革命纲领就是拿点东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还有,阿Q敌我不分,成功后,要杀赵太爷,但小D也要杀掉,这一切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自发的农民斗争的某些特点。

③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

这个悲惨结局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

(二)寻找幽默,体会严肃
阅读练习四的文字,围绕“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一点,阅读课文及“旁批”,标出悲喜交织融合的语句,分析归纳,形成观点,找出例证。

2.小组相互交流。

座位前后数人自由交换意见,形成发言提纲。

3.全班讨论
【说明】见仁见智,不求一致。

大致的答案要点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

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说的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章中;后面两章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尤其到了“大团圆”这一章,读者几乎笑不出来了。

另一种是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阿Q被赵太爷剥夺了生活来源之后,阿Q去静修庵偷萝卜的情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喜剧,令人忍俊不禁,其实却是阿Q落魄时的真实写照。

请记住,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算悟出了内涵。

三)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选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风格,揣摩人物性格,从而学习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2.讨论回答“旁批”中有关语言运用的提问。

【说明】以上两个问题融合在一起进行,边读边答。

内容太长,有些要跳过去,不朗读的文字由教师概括大意,用串联词连接上下文。

如“序”一节,可以这样实施:
师: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主要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

作者首先交代了小说的名目,批判了“正名论”,讽刺了遗老遗少保存“国粹”的主张。

其次交代了阿Q没有姓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部分文字,思考并回答“旁批”中的有关提问。

生:朗读“第二,立传的通例”至“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朗读之后,由学生回答“会”“配”等词的妙用。

(答案要点: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只因为赵太爷心里认为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污辱了赵家的列祖列宗。

由此可见,赵太爷是一个地道的蛮横霸道的土霸王。

)
师:接下来,小说还交代了阿Q无名、无籍贯,不乏讽刺,不乏幽默。

你想想,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什么地位可言?他的处境能不悲惨吗?
四、课后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有关文章,以帮助理解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