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阿Q正传(节选)》教案

《阿Q正传(节选)》教案

《阿Q正传(节选)》教案一、导语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初读阿Q——阿Q印象1、(学生活动)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明确:2、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点拨: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三、再读阿Q——性格探讨1、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补充下列“人物关系图”,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闲人王胡阿Q假洋鬼子小尼姑明确:闲人——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王胡——比捉虱子,被打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小尼姑——欺负小尼姑2、(学生活动)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下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以上面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阿Q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并一一进行展示。

引导:敏感禁忌——“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明确:由于内心的卑微,导致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林淑珍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林淑珍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阿Q正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2、“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加工能力,让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鲜活起来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
二、合作探究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明确:遇强者--憎恶--失败--自负、自贱、忘却--胜利满足遇弱者--欺凌--胜利满足
2、“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明确: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三、总结全文
阿Q形象的意义(主题)
明确:阿Q是旧中国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

小说节选部分集中写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小组讨论: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的“阿Q们”,检讨我们生活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对阿Q的形象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示学生思考:
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五、布置作业
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谈谈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2023年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汇编三篇】

2023年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汇编三篇】

2023年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汇编三篇】2023年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

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阿q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

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

“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

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体会严肃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阿Q所代表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3)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1)阿Q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2)小说中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大致情节。

(2)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概括阿Q的性格特点。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分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案例分析:(1)举例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5.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并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3.阅读《阿Q正传》全文,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2)分析《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3)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批判精神;(2)认识阿Q这一典型人物所代表的普遍人性弱点;(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阿Q正传》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2. 知识点梳理: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现代文学史背景、小说艺术特色等;3.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主题思想的内涵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矛盾冲突,挖掘主题思想;4. 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评价;5. 教师点评:总结课堂讨论,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点拨和拓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互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阿Q正传》的整体把握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阿Q正传》节选文本;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相关研究论文、文学鉴赏书籍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特点,让学生了解其代表的社会现象;2. 对比分析:将《阿Q正传》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性;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5. 情境创设: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0 阿Q正传(节选)诗海拾贝无题鲁迅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赏析】在万家凋零破败,隐没在蒿莱等野草丛中,饥饿悲伤的广大劳动人民已经连野菜都不能吃上的情况下,作者岂能找到合适的歌赋描写表达出此时的伤痛心情?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二句,描述了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鲁迅的心跟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

诗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

语林撷英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经典句子1.中国人最大的悲哀,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得用到窝里斗上。

2.宁可单扛,也不合作。

3.当指责他人时,很少检点自己的行为。

4.中国落后的制度终将导致日后的官僚主义。

5.人皆不能越雷池一步,除我例外。

6.带上面具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7.中国人很聪明但须一对一,如合群则一盘散沙。

8.常听到有人说:“你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

”我年纪大了之后,觉得这话很有问题,事实上是,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半操在别人之手。

作者卡片见第6课处。

背景呈现《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

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对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

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来采取愚民政策。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强烈推荐】《阿Q正传》节选优秀教案2篇

【强烈推荐】《阿Q正传》节选优秀教案2篇

《阿Q 正传》节选优秀教案设计2篇《阿Q 正传》节选优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掌握《阿Q 正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小说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精读,分析阿Q 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封建思想和旧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毒害。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反思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剖析阿Q 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理解小说中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和批判精神。

2、教学难点深入探究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及其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文本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鲁迅的照片,介绍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作品,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阿Q 正传》。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3 分钟)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阿Q 正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三)文本研读(30 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阿Q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阿Q 在文中有哪些表现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阿Q 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例如:阿Q 在被别人打了之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体现了他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表现。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

阿q正传节选一等奖教案《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小说描述了一个乡村里一位忍辱负重的贫苦人阿Q的生活历程,以及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胆怯、无耻、自卑的心态。

今天我们选取小说中的一段故事进行深入探讨。

一、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阿Q勇闯会馆的时候。

那是一个集会馆里的杂耍表演。

阿Q被吵醒了,便加入到观众的行列中。

当表演者手中的小刀举到了阿Q的头上时,一位观众大声提醒阿Q小心头上,这样的声音传出去后,全场哄笑不止,表演者也以此为依据,用小刀在阿Q头上刻划了几下。

在场的人都大声大笑,但是阿Q却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份耻辱,并且对自己弱小的地位感到无尽的自卑。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所描述的阶级斗争的背景,以及小说所表达的人生哲学思想。

2.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产生反思和批判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先分享一段她(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反应,并引导学生讨论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如何应对。

2.讲解。

引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分析文本中所描述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斗争的情况。

展示阿Q性格的复杂性,阐述阿Q的决定是由于他对自己无能的自卑感。

3.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进行思考。

提出问题:为什么阿Q要承受耻辱而不反抗呢?学生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和推断进行讨论。

4.分组讨论。

分成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种反抗不公正的方法。

讨论完成后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和比较。

5.总结。

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讲解阿Q的选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阿Q的行为和其所代表的社会背景。

在讲解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勇气换回尊严和平等。

四、结束语。

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文本和生活实例相结合来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背景和主题。

只有理解并批判现实社会中的不公,才能达到追求尊严与平等的目的。

同时,通过此类教学活动,学生们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5.1阿Q正传(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常识,识记有关文体知识。

2、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精神胜利法。

3、了解小说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社会思想根源,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新课导入】一天,从某报刊上看到了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

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中国人的这种说法叫什么?“精神胜利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阿Q正传(节选)》,感受阿Q的不幸遭遇及其“精神胜利法”。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

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

所以,革命遭到失败。

当时,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

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

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

辛亥革命流产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准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及“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3.感受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出阿Q的形象,提高人物鉴赏能力。

4.体会复杂的世态人情,辩证地看待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及“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难点:体会复杂的世态人情,辩证地看待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老师为大家播放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鲁迅的有关片段。

视频看完了,同学们刚才都被影片内容吸引了,那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开启民智刻不容缓。

感受到了鲁迅救国的拳拳之心。

大家的感受很真切。

鲁迅就是通过手中的笔,笔尖的字来唤醒当时麻木的民众。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阿O正传》。

来看看他是如何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同时梳理文章大意。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PPT出示的“阿Q个人档案”的表格,并说一说阿 Q具有怎样的形象?明确: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

(三)深入研读1.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什么样的内心需求?明确:自尊自大。

对未庄人他说阔的多啦,对城里人是鄙薄他们可笑,这体现了自已看不起别人。

而从忌讳别人说自己的癞疮疤表现出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2.那么阿Q对于别人取笑自己的癞疮疤一事具体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持内心的平衡呢?明确:会骂口讷者,打力气小者,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没有办法的时候说“你还不配”,被闲人揪打,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其实阿Q的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节选教案

阿q正传节选教案

阿q正传节选教案教学设计示例《阿Q正传》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添加教学重点,指完成该教学点的主要环节,可以参照资源库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中所列的素材,可以点击添加要注明的内容,也可以直接选择资源添加到该栏目中。

1 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添加教学难点,难点突破的方法,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和环境,完成教学难点的分析,可以参考资源库中相应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的内容。

第一课时一关于鲁迅及其创作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鲁迅的创作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教学设计示例添加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特色、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概况、作者所属流派、涉及到作者的相关文化资料。

1.链接《阿Q正传与鲁迅》:2.链接视频资料__鲁迅及作品简介: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意舂来鄙薄犯忌抵触....出豸擎起手鼾声...怃然托庇错愕...2.解释加点的字素不相能..咸与维新..初隽秀才.茶坊酒肆.秋行夏令.为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可以添加本文的视频授课资料教学设计示例三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第一部分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阿Q被杀。

添加小说的结构层次针对每一部分,可以添加学生学习素材,便于对课文的理解。

《阿Q正传(节选)》拓展教案

《阿Q正传(节选)》拓展教案

《阿Q正传(节选)》拓展教案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论阿Q精神胜利法与现代人的精神安慰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面对这种处境,怎么办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现代人懂得如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便是所谓的精神安慰。

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其中之一种。

我们当然不可将这种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与苦痛的方法都谓之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与正常的心理安慰的主要区别在于所面对的生活内容的不同。

有些事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例如阿Q在被打时,本应该反抗,而说一句“儿子打老子”便完事。

在对待这类事时,如果无原则的退让,无原则的自宽自解,那便是真正的精神胜利法。

生活中还有些事情本不需要过多的计较,如果我们也去计较,并以不如别人为耻,同时用某种方式来自譬自解,以求得精神上的愉悦,则也可称为精神胜利法。

比如我们天生丑陋,我们只能承认,不必以为羞耻,更不必用“儿子才会长得漂亮”来安慰自己。

不是任何事我们都要比别人强,有些事不如他人也是十分正常的。

如果我们以这种心态来对待生活,则我们就会远离某些阿Q气。

正常的精神安慰对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从失落中走出来,都必须学会调节心理,使它获得某种平衡。

否则,我们将长期处在名利的斤斤计较中而痛苦。

阿Q的错在于他没有任何的原则,凡事都计较,凡失败都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超越。

而他又不是通过现实的奋斗来实现,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虚妄的胜利。

这种精神胜利法,只会麻痹人的斗志,为我们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是我们应该扬弃的。

当我们事业失败时,我们常会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当我们受人欺侮时,我们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我们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些安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Q正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2)能够把握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小说。

(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现代文学的兴趣。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理解鲁迅先生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2. 教学难点:(1)对阿Q这一复杂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

(2)对小说深刻主题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

(2)引发学生对阿Q这一人物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阿Q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4.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2)学生上台展示分析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激发课后思考。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 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讽刺意味的段落,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阿Q人物形象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的把握能力。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课堂参与度。

《阿Q正传(节选)》教案

《阿Q正传(节选)》教案
未庄风传革命 全村人心摇动
反动势力勾结
阿Q对革命的态度
阿Q宣布革命 阿Q对革命的认识
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
样样都照旧
地主投机革命 反动势力迅速联合
假革命丑剧
第八章:不准革命
城里剪辫子
未庄没有革命 未庄盘辫子
阿Q学盘辫
赵家父子投机革命
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 阿Q投革命党无门
阿Q革命幻想破灭
阿Q检讨失败原因
未庄恢复太平 阿Q痛恨造反
课题序号
13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授课形式
讲授课
授课章节
名 称
阿Q正传(节选)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理解阿Q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及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欣赏人物形象、理解阿Q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及作者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4、写他盘辫前后的所思所惑,突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5、写阿Q在感受受冷落时的认识,揭示了这个地位卑微,受人欺凌的阿Q想革命也无处去投奔的悲苦命运,揭示了他错投假洋鬼子的思想基础。
6、写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后,他的失望—无聊—报仇—高兴的思想感情。
7、写赵家遭劫后,他痛恨没有自己的份儿,于是想告状,杀头,抄斩等心理活动,都生动地再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二、阿Q生活的环境:
阿Q的悲剧发生在未庄。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条能航行大乌篷船的河与城里相通,所以人们很少进城。代表传统封建势力的“土地主”赵太爷和曾经到东洋留过学的假洋鬼子统治着这里的一切。生活在未庄的贫苦农民不仅受着他们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且在精神上还长期受着他们思想的毒害和人格的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人都习以为常,安于命运,麻木顺从了,甚至有的还相互欺侮,争斗,在屈辱中求生。这便是未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

1阿Q正传(二)-一等奖创新教案

1阿Q正传(二)-一等奖创新教案

1阿Q正传(二)-一等奖创新教案《阿Q正传》(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人物形象。

2. 赏析小说中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 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 领悟课文主旨,反思阿Q精神内涵。

5. 鉴赏艺术特色,理解“喜剧外壳,悲剧内核”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阿Q精神的内涵和理解“喜剧外壳,悲剧内核”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3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鉴赏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2. 体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作品写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民阿Q,在旧中国农村小镇未庄的故事。

阿Q很穷,只得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打短工为生。

社会地位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

他的现实处境悲惨之至,但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靠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战胜”了很多人,可终究拯救不了自己的性命。

二、人物分析(一)初读阿Q,建人物档案思考: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再读阿Q,明人物性格有同学说,阿Q是可笑的。

1. 吵不过就吹自己“先前阔得多”,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吵不过就说自己以前有多厉害。

2. 没有什么可炫耀的资本,就炫耀板凳的读法,葱切丝还是切段的问题。

3. 明明是被赵太爷打了,还能得意洋洋。

4. 和王胡连虱子的数量都争胜。

5. 赢的钱丢了,打自己仿佛打别个一般来获得满足。

有同学说,阿Q是可怜的。

1. 没有名字,没有住所,没有钱,真正的赤贫状态。

2. 经常被欺负,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他。

“假洋鬼子”因为一句“秃儿”打他,他骂不敢还口,打不敢还手。

3. 谁也打不过,总是被人打。

被王胡把脑袋狠狠撞墙。

4. 明明好不容易赢了钱,得而复失,还挨了打。

有同学说,阿Q是可恶、可恨的。

1. 自己被欺负,还总想着欺负别人,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

2. 自己遭遇了不快,将情绪发泄到“小尼姑”这个无辜的路人身上。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

《阿Q正传》节选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阅读节选部分,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 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阿Q这一复杂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

2.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运用的多种讽刺手法的辨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阿Q正传》节选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研究。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进而引入本课,《阿Q正传》节选文本的学习。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节选文本,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批注,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

3. 人物分析指导学生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从外在特征、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关注阿Q的矛盾性格,如自卑与自尊、怯懦与凶残等。

4. 讽刺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反讽等。

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阿Q形象和揭示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

5. 社会意义探讨组织学生思考《阿Q正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残余、人性弱点等。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阿Q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研究其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以及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阿Q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对讽刺手法的分析和应用,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1《阿Q正传(节选)》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5-1《阿Q正传(节选)》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十一)作业布置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字。
示例:汤显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答案:示例: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人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化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4.阿Q的精神胜利法
指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现实情况下,用自我安慰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
5.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有哪些?
(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8.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十)当堂检测
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寒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
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书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教学难点:探讨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具准备
演示视频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2021年整理〗《阿Q正传节选》教案

〖2021年整理〗《阿Q正传节选》教案

〖2021年整理〗《阿Q正传节选》教案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XXX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白话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了解XXX的典型性格,理解其社会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小说主题,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鉴赏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辩证看待XXX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解读阿Q,研讨什么是“阿Q主义(阿Q精神胜利法)”。

教学难点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够运用“精神胜利法”的积极作用来调试自我的心理,积极、健康向上地生活。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细读文本法、研讨法、合作探究法。

一、渐近XXX1导入课题XXX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

XXX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XXX 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XXX,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穷苦的流浪汉,一贫如洗,光棍一条,被人忽视,遭人凌辱和践踏的人物,他就是XXX笔下的阿Q,XXX正是这样一位2XXX及其创作(1)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量杂文。

(2)XXX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16部。

3XXX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教案

《阿Q正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5.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情感目标6.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1. 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 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 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4、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师问:这些句子是谁写的?生答:鲁迅师答:对,这些家喻户晓的句子就是鲁迅写的。

其中有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是对孔乙己的哀叹,也是对祥林嫂的哀叹,更是对今天这课文的主人公阿Q的哀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看看鲁迅是如何哀叹阿Q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节选教案阿Q正传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起看看下面的阿Q正传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一。

教学导入: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

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

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

时代背景介绍: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

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

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一.概述小说内容。

(略)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提示:(1。

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

“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

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四.阅读第二章: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阿Q 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这又是阿Q 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七. 布置作业: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分析赏读第三四章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

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

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

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

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

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四阅读第四章: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

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

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六.作业布置: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分析赏读第五六章一. 阅读第五章: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

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提示:非也。

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

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

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 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

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四.阅读第六章: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 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

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