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医学出自《德建身心疗法》

合集下载

对于心身疾病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理解

对于心身疾病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理解

对于心身疾病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理解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类疾病。

从古代到现代,对于心身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都经历了很大的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的心身疾病观念开始,逐步介绍心身疾病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对于心身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古代的人们对于心身疾病的理解主要基于宗教和神秘观念。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心身疾病是由于神灵的惩罚或恶魔的侵扰所致。

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祈祷、祭祀和驱魔来解决。

在古代中国,心身疾病被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通所引起的。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服用草药和进行针灸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心身疾病的真正原因。

在17世纪的欧洲,心身疾病的观念逐渐从神秘转向生理。

心身二元论理论被提出,认为心理和生理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

因此,心身疾病被分为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这一时期,心理治疗开始崭露头角,通过谈话和催眠来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

到了19世纪,心身疾病的观念又有了新的转变。

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动力治疗的概念,认为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的理论奠定了心理治疗的基础,使得心身疾病的治疗更加综合和全面。

此外,心身医学的概念也开始兴起,将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结合起来,探索心身疾病的整体治疗方法。

到了20世纪,心身医学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心身疾病的复杂性。

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生理健康,而生理因素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治疗心身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行为疗法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中。

现代对于心身疾病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科学。

心身医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涉及心理学、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人们认识到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治疗心身疾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中精品文档52页

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中精品文档52页

四.丹田呼吸法的脑科学研究丹田呼吸法可以提升个人的精神健康及智慧。

鼻子通肺又通丹田,而丹田是人体元气的聚处,能通上大脑。

换言之鼻子通,大脑的功能便能提升。

因此,禅武医的修练注重呼吸时观察鼻子和丹田,并且应和脑科学有密切关系。

1. 功能性磁力共振实验我在香港做了两个科学实验来求证师父10多年的心得及理论。

第一个是用功能性磁力共振的实验。

功能性磁力共振扫描仪是一部能透视人脑的仪器,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的行为和思想跟人脑不同部位活跃的关系。

为探讨德建师父所教的丹田呼吸法和脑部活跃的关系,我们用功能性磁力共振扫描仪测量人脑于丹田呼吸和肺呼吸时的反应。

初步结果显示,在丹田呼吸的情况下,大脑前扣带脑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会活跃。

相反,肺呼吸的情况下却没有这个现象。

近代以来的脑科学指出,这个脑区是主导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反应力、注意力及应变力。

这个区域的异常与很多脑部疾病(例如自闭症及过动症)有关。

所以,现代的脑科学对这个区域也十分重视,认为是人类高功能的控制区。

因此,初步的科学研究资料与德建师父的经验是一致。

丹田呼吸可以提升脑部的活跃度而对脑功能可能有益处。

所以,丹田呼吸法可提升人的自我控制力及集中力是一个合理的推论,但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去探讨德建师父的临床经验。

2. 脑电波实验为了确认德建师父的脑部功能是否与一般人有差别,我们进行了第二项研究:脑电波实验——对德建师父安坐时的脑电波做了量度,并请来14位年龄介于24至47岁(平均年龄为36岁,比德建师父年轻10岁)及大学以上学历(平均年龄比德建师傅大约8岁)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

我们采用美国加州大学Lechter教授发表的计算方法来量度反映脑部血液流量的指标,这指标能反映脑部活跃程度(见下页“大脑活跃指针图像”)。

指标数值越高,表示大脑越活跃,功能越佳。

当被测试的成年人在安坐状态下,他们大脑前方的活跃指标平均值为-0.21,而大脑后方为0.46.之后,我们用这些数值来比较德建师父在安坐状态时的大脑情况。

20禅学与心理学--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20禅学与心理学--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禅学与心理学--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古代中国的哲学及现代的西方医学都说明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质素有很大的关系。

常见的都市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癌病都与负面情绪有关。

而且得病后,病者的心情也与复康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近年西方提倡身心医学,主旨是改善个人的心理状况用以辅助治疗。

西方主流的方法比较普及的有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及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个人的心理情绪问题是由于个人对处境的危机性估计过高,同时又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造成的。

治疗的方法主要引导个人摆正思想,对处境有正确的评估,并对自己有正面的估计,增加自己信心及面对逆境的勇气。

心理分析认为心理问题源于童年时期的经验,而引致复杂的心理状况及行为。

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的先驱者,提出潜意识的理论,认为人有意识知觉的层面,主导我们日常生活、读书、工作、运动等等,都是有意识的行为。

在此意识的层面下,还有一层潜意识的心智,隐藏着一些过去经验的记忆,包括童年时的恐惧、忧虑、创伤等等。

潜意识会不自觉地影响个人的情绪及心理状况。

基于此理论,治疗的手段主要是引导个人释放潜意识的负面思想。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心理治疗的基础理念可能都是一样——改善情绪。

但是由于背后的理论不一样,便有不同的治疗手法。

本疗法的理论是建基于中国禅学。

禅学认为人的情绪障碍主要由于太多贪、嗔及痴欲,所以治疗的方向是引导个人减少贪念、愤怒及痴想。

继续以改善思想、修养个人的心性;改善行为,培养正确的品德及改善人际关系,以慈悲的心对待别人。

禅学的理念现时在西方也十分流行。

在美国有些学校,已有定时的静坐时间,而校园暴力因此降低。

美国纽约的通用公司为员工提供静坐训练,使得生产力增加。

但是“禅”的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

有很多人把禅等同于静坐。

但是,《六祖坛经》内说明禅修并非空心静坐,六祖曾说“有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

22万法唯心造.正品德,明持戒--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22万法唯心造.正品德,明持戒--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

22万法唯心造.正品德,明持戒--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万法唯心造、正品德,明持戒禅宗主张明心见性。

心、性是禅宗的中心思想。

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就是六祖慧能对“旗动心动”的反应。

六祖初到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

当时,起风吹动了挂着的旗,一位出家人说旗在动,另一位出家人则不同意,认为是风在动。

六祖慧能对他们讲,不是旗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

这公案非常显浅易明,但同时又深奥地阐明了禅宗对“万法唯心造”的中心思想。

当我们明白到上文提过的因果关系,以及所有东西都是依循着一套自然规律,人的心性就可以慢慢清静下来,继而达到明心,逐渐见到自然的真本性。

当我们做到有一颗光明心、淡泊名利的心时,我们就会明白,外间一切都只是我们心的反应。

当我们明白因果、自然、唯心的思想,慢慢就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对许多事情都不执着,怀有淡泊的心,做到古井无波,做到对外界一切事情都可以处之泰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面对。

在我临床的经验中,看到许多小朋友的家庭都有特殊需要,但有时候不是小朋友本身问题有何严重,而是父母对小朋友有特殊需要而做成许多心理问题。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小朋友有问题、有自闭症是一件非常可怕、丢脸的事,于是千方百计,要令孩子变成他们心目中的孩子。

这心动和现实相差太远,不合自然,更不合因果关系。

于是,这些家长会有许多心理问题,他们的心不能平静,还有愤怒、抱怨,久而久之,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包括忧郁、狂噪、再影响生理问题,常见的如肝、心等毛病。

“万法唯心造”的观念,就是许多心理、生理问题的源头。

换句话说,不是现实是什么,而是心怎样对外间事情的反应,而导致心理、身体健康的反应,这亦是因果。

心动是因,心理、生理的反应是果。

在德建身心疗法的中心思想里,非常注重心理调整,注重明心的锻炼,就是这个原因。

德建禅师曾讲过,每个人都有心魔,治疗疾病先要去心魔,但心魔是要靠自己去除,求助别人只属暂时性质。

正如《六祖坛经》所讲,“菩提只向心觅,不用向外求玄”,现今社会四处访寻名医、神医,希望藉他们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德建身心疗法之内养功

德建身心疗法之内养功

德建身心疗法之内养功一、练内养功的目的德建禅师所修炼的功夫是少林传统功夫,而他所编制的内养功主要是教导我们练气、养气和行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心境平静自在。

这套养生功主要是练柔劲和内气,练至身体血气回圈,经络畅通,从而达到身心健康,血气旺盛。

练内养功有三大目的:(1)修禅;(2)强身健体;(3)学习禅医。

1、修禅禅机即气机,从基础上我们了解到为什么要从练武中学习修禅。

由于少林的传统功夫是气功,主要是练习“以意导气,以气引力,以力催形,以形养神,以神见性”。

从练气逐步明心见性,是少林禅武的主要基础,亦是天人合一修身的方法。

在修炼期间,专注到手、眼、身、法、步,而达到万念俱空的境界,犹如静坐禅一样的原理,所以学习养生功、内养功同样是修禅的法门。

行性法师曾解释,这种修炼方法就称为“行意禅”,目的是利用禅武修练个人心性品德,而达到超越自己的境界。

行性法师说道,在修炼期间,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最艰难的是修炼自己的心性、降服自己的心魔,控制自己。

通过练武,我们慢慢可以控制自己的手、眼、身、意,然后控制自己的意志,再运用自己的意志引导内气,最后利用内气引导气力,久而久之,就可以慢慢养成控制自己的本能,亦是修炼少林传统功法“禅武”的精粹。

若要练到意气合一,就必须修禅,因为只有心静如水,古井无波,忘我无我,才能做到意气合一,进入禅的境界,从而达到无上功法。

这也是禅与武不能分开的原因,亦是德建法师所传授少林功法的特点,就是要求锻炼者要注意修心性、修菩萨心、光明心、淡泊心。

只要修好心性,方能做到古井无波,意气合一,意到气到,达到“禅武合一”的境界。

2、强身健体有好的心境而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是不足够的,身体强健才能办事,才能慈悲济世,甚至修炼自己。

内养功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血气畅旺,五脏六腑都健康,其主旨是养气、利气、行气。

人的丹田之气就是“元气”,所以要养丹田之气,当丹田之气足够,全身经络血气就会运行畅顺,这也是很重要的养生治病的原理。

德建身心疗法简释

德建身心疗法简释

德建身心疗法简释陈瑞燕德建身心疗法的特点摘自《少林禅武医精要》(上海人民出版社)p129-p134德建身心疗法基于少林寺永化堂传下来的禅武医学发展而来,这一套疗法既保存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且将传统的智慧现代化。

它是融合现代心理学、生活科学及医学的观点而编制的,有以下五个特点:1.本疗法有四个元素组成:(1)修禅,(2)内养功,(3)饮食,(4)通窍,它们相辅相成,四环紧扣,缺一不可,各元素辅助其他元素而达到对人的身体及心理的全面改善。

现今的心理治疗多是以单一思想改善的治疗方法,没有配合饮食及内养功的手法等进行自我改善。

所以,对病者不能有全面的帮助。

我临床二十多年,常常有病人告诉我它们知道自己的问题,也很努力去改善,但总觉得有心去改善,却没有能力去行动。

我还记得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她终日感到不开心,很希望自己能愉快,但常常感到疲倦,没有能力去完成我提议她的方法。

因此,她觉得自己更加痛苦。

这是十多年前的一个病例。

当时我还没有接触少林禅武医,缺乏以改善饮食辅助心理治疗的概念,这个病例成为了一个失败的个案,她接受了几次治疗后便再没有回来!相反,我现在用饮食指引来治疗求医的病患者,效果大致比单一施行心理治疗来得有效。

而且再结合教导病人内养功法,如病者能配合,一般其健康都有十分满意的效果。

2.德建身心疗法基于中国禅修思想发展而来,而禅学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的禅学融合了佛教慈悲施予的精神、道学养生、修炼、自我提升的思想及儒家文化关于社会、家庭和睦的观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并反映人的潜意识行为及观念,所以治疗方法如不注重中国千年的文化是错误的。

现在中国大多的治疗方法都是照搬西方的疗法,例如现今较流行的认知行为治疗,这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因为西方主要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文化。

例如,一个年青人十六岁或十八岁便离开家庭,自己生活,他们也没有回馈父母的观念,没有意识要照顾年长的双亲,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有很大分歧。

11德建身心疗法文化历史背景

11德建身心疗法文化历史背景

11德建身心疗法文化历史背景1.少林寺永化堂简史禅起源于佛祖释迦牟尼,他提倡通过坐禅达到涅盘之目的。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之后修大乘佛教,后成为禅宗第二十八代佛祖师。

公元520至527年间,菩提达摩东渡来到中国与梁武帝会面,却因话不投机而一苇渡江,行至北魏。

当时,由于中原盛行小乘禅学,菩提达摩备受排挤。

于是,达摩嵩山于五乳峰面壁九年,创立中国佛教禅宗。

在守定禅思的理论根据方面,达摩提倡读经明理;壁观则是实现主体认识与所学理论的直接契合,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要将认识的佛理付诸实践。

达摩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断爱憎、泯苦乐、息贪求、听天由命,任命无为,应法行事,应理而动,就可以入道成佛。

此外,达摩初祖的衣钵都是以心传心,一传一,代代相传。

他传与慧可,再由慧可传与僧璨,僧璨传与道信,道信传与弘忍,弘忍传至慧能,一共单传了六代。

之后,六祖慧能对禅宗进行了重大变革,他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虽不反对经传,但不赞同只限于坐禅的修行方法,更主张摆脱名相的束缚。

他曾说“空心静坐,百无聊赖,此一辈人,不可与语”,这即是说,行住坐卧都可以体味禅的境界。

慧能的自性清净,自悟本性,直接顿悟的心性论,对中国佛教史上起了重大变革。

自此之后,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广传至今。

禅宗虽是达摩所创立,但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历代中国禅师将中国儒、道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禅宗思想中,形成了庞大的哲学体系。

少林寺以禅宗为体,教化世人之外,也教人习武和养生之道。

从跋陀大师创建少林寺以来,少林寺就有一些僧人深谙医术,亦有一些懂武术的人到少林出家为僧。

北齐时代,有一位武艺高强的禅师僧稠,他的武功便是学自社会。

在唐代,少林寺僧人由于助唐秦王李世民平乱有功,而获嘉奖。

自此之后,唐代、五代十国、宋代,以至元、明历代,少林武僧都经常受朝廷调遣,参与战争,保家卫国。

到了明朝,禅宗曹洞第二十六代传法宗师无言道公创造了少林寺永化堂,并受皇帝亲自封为当时少林寺住持,更可说是少林寺最辉煌的时代。

19真气的探讨--出自《德建身心疗法》

19真气的探讨--出自《德建身心疗法》

▊真气的探讨--出自《德建身心疗法》一书1. 治病我第一次体验师父的真气,是他用一指禅为我治病。

首次治疗,他叫我卧在床上,手放在下腹,肚脐下即丹田的位置,观察自己的呼吸,吸入气的时候,观察肚的起伏,呼气时观察气从鼻出。

我合上眼睛,按着指示做。

当时,不知道师父在我身旁做甚么,只感到腹内的大肠鸣叫,咕咕作声,而且身体有暖感。

之后,师父用手指在我胃部(中脘穴的地方)按下,当时我感到十分痛楚。

师父叫我身边同行的朋友也单击感受腹中的硬块,说腹内有很多积滞,是很多年积聚下来的了。

师父再在我腹部用指点摩,便叫我好好休息。

第二天早上起来,胃及腹部全胀起,好像腹内有很多东西,犹如食了五片面包后再喝三杯水,胀胀的,但又下不来,十分不好受。

我告诉师父情况,他回答说:「我把你体内的食积和气滞疏通了,使它们可以排出来。

」我当时因为太不舒服了,只是无奈地等待积滞的排出。

下午时分,排泄了一些,但是肚及腹还是胀满,仍然不好受。

傍晚时分,师父又再用他的一指禅在我肚腹上方导引,我再次感到肠咕咕地叫呜,但是肚腹的胀满还没有消失。

当晚再依师父的指示,睡前用禅通滴鼻。

次日,早上起来又用禅通滴鼻,早餐后排泄了一些。

胃部的胀满消减了,但是下腹仍然胀大,肚内还是有很多东西。

师父向我解释说:「这里的积滞现在由胃向下转到肠道了。

」再过一天,因为要回香港。

早上师父再问有没有下清,我回答:「没有。

」师父笑道:「教授的毒实在顽强。

」师父在我离开之前,再次为我导引。

这次的治疗,我再没有第一次胃部剧痛的感觉,只是肚内不断鸣叫,也是一种如风的感觉。

但是下腹还是又胀又满。

告别德建师父回港后,当晚继续服食丹丸两颗及用禅通滴鼻。

腹肚仍然不舒适。

次日,早上滴了禅通后,便十分畅顺地下清肠道的所有。

身体顿然觉得十分轻松,胃、腹、肚也「空」了,没有先前胀满的感觉,虽感到身体有点倦意,但十分精神。

我以往接触不少气功师,但从没有如此的经历。

肠内如风的感觉,气在体内咕咕鸣叫,胀满的胃和肚如吹满气的波,肠道空无一物的松。

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

浅谈心身疾病的发展概论:当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高度普遍的心理和身体问题(现代病)也向医学界提出了新的呼唤。

医学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忽略,会给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病人的心理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地得到重视。

随着对心身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本文将会从其发展的历史、概念、研究范畴,以及心身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意义来阐述心身疾病。

关键词:心身医学身心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的研究范畴心身疾病发展正文: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

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广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显然,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狭义医学一词是德国精神医师亨罗斯1818年在讨论市面正式提出的。

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心身医学的开拓者之一邓伯(Dunber)加以采纳,并于1939年在他领导出版的《美国心身医学杂志》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一概念,并在1944年建立的美国心身医学会加以推广。

系统医学概念的形成,正是基于心身医学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西方又称之为综合医学模式),以及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探讨。

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

至今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心身医学一词是德国精神医师亨罗斯1818年在讨论市面正式提出的。

身心疗法连接心理与身体

身心疗法连接心理与身体

身心疗法连接心理与身体在人类的身体和心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相互依存。

身心疗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正是致力于通过调节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帮助个体实现整体的健康和平衡。

本文将介绍身心疗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以及它对我们整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身心疗法身心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旨在调节和促进身体、情绪、思维和行为之间的平衡。

它将人们视为整体系统,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身心疗法包括多种方法和技术,如冥想、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身体感知训练等,旨在通过调节呼吸、放松肌肉、调整思维等方式来促进个体的整体健康。

身心疗法的原理身心疗法的核心原理是认为人类的身体和心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身体和心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时,另一个方面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通过调整身体活动、情绪状态和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个体的整体健康。

身心疗法的技术冥想冥想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身心疗法技术,通过安静下来、专注于当下的实践,可以帮助个体降低压力、增强冷静和平和的能力。

冥想被广泛运用于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问题的治疗中。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通过肌肉松弛来减少紧张和焦虑感的技术。

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法,个体可以逐渐减轻身体上的紧张感,并达到放松和平静的状态。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为目标的治疗方法。

通过认识和改变负面思维方式,帮助个体摆脱不良情绪,建立积极健康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身体感知训练身体感知训练是一种帮助个体更好地感知自己身体信号和需求的技术。

通过练习注意力集中、深呼吸等方法,个体可以更加敏锐地感知自己内在状态,并对其进行调节。

身心疗法的应用身心疗法被广泛运用于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的治疗中。

同时,它在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身心疗法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处理内在冲突,并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上37页word

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上37页word

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陈瑞燕著给恩师释德建禅师许多现代人沉沦在日常生活中,奔走忙碌于衣食住行、名位利禄,早已把妙悟禅心丢失遗忘,已经失去了敏锐的感受能力。

行性法师序一序二第一章德建身心疗法的基础理念一.身心医学二.中国的身心医学观三.西方的身心医学的研究四.“德建”两字的含意五.德建身心疗法的特色六.中国人需要身心疗法七.德建身心疗法文化历史背景第二章德建身心疗法四大环节之一:修禅一.禅学与心理学二.明因果,修心性三.自然就是禅四.万法唯心造五.正品德,明持戒六.《六祖坛经》的启示七.放下贪嗔痴八.慈悲善行快乐人第三章德建身心疗法四大环节之二:内养功一.练内养功的目的二.丹田的科学研究三.功法介绍四.丹田呼吸法的脑科学研究五.少林内养功与西方松静练习的分别六.少林传统的内养功与现代变异后少林功夫的分别七.功法的原理及分析第四章德建身心疗法四大环节之三:饮食——忌腥、荤、辛辣一.药膳同源,药疗不如食疗二.不食腥荤辛辣三.自然而不执著的饮食四.早上一碗粥五.烹调食物方法六.《本草纲目》论荤菜七.《楞伽经》论腥荤食物第五章德建身心疗法四大环节之四:通窍一.鼻子通二.肠道通第六章德建身心疗法临床硏究一.德建身心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比较二.个别案列分析后记一后记二后记三附:德建身心疗法相关活动资料作者介绍序一我曾遇到一个患强迫症的病人,他不能自制地不停洗手,每当他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必定返回离开的地方数次,恐怕自己遗留一些东西,有时来来往往十多次。

他是当时我实习的美国心理治疗中心的一个“棘手个案”,他看过了5至6个临床心理学家,也没有进展。

中心的心理学家听到他的名字也不愿意接见他。

但是,他不停地打电话来要求接受治疗(因为他有强迫症,所以不停地打电话,有时一天十多次)。

他本来不愿意我为他治疗,因为我是中国人,一口重中文口音的英语,他认为其它的资深心理学家也帮不到他,我又有何本事。

到最后,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本着不妨一试的心态约见了我。

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在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往往比较重视“心-身”的接洽。而实际上,躯体疾病也能够成为心理应激原而导致心理反响,即存在着身心反响的问题。这些心理反响不只阻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又能够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缘故。
⑴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阻碍:其阻碍程度除了疾病的性质、轻重及病程等身格外;病人的个性特点、年纪、社会角色等也均阻碍其感知。
心身医学的研究范畴:(不仅仅限于某一器官和体系的疾病本身,也不仅指疾病的病理学)它是研究疾病的偏向性、易患性、疾病的原由、预后、病前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前驱性特点,心身相干规律。(在概念、研究范畴方面有广义、狭义两种不雅点,迄今仍有专门大年夜不合)
心身医学是从心身相干的全然立场动身,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试图提出“综合——整体性医学学科”。其理论差不多是“心身相干道理”。
心理生物学理论还看重心理社会身分在不合遗传本质个别上的致病性的差别,例如,有证据证实,高胃蛋白酶原血症的个别在心理身分感化下更可能产生消化性溃疡,从而确认个别本质上的易感性在疾病产生中的重要感化。
(三)进修理论
行动进修理论关于心身疾病发病机理的说明是,某些社会情形刺激激发个别习得性心理和心理反响,如情感重要、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因为个别本质上的问题,或专门情形身分的强化,或经由过程泛化感化,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心理反响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重要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症状的形成,都能够此做出说明。
⑷不合的躯体疾病能够经由过程对神经体系的直截了当、间接感化而阻碍心理活动。如脑血管不测或心脏并引起的脑缺氧;电解质代谢纷乱导致的心理障碍,如高血钾可请安识障碍和知觉专门;高血钙可致淡薄、幻觉等。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学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学机制是今朝医学心理学范畴亟待深刻研究的中间课题之一。就今朝的程度而言,有多种理论对此做出本身的说明。那个地点介绍重要的三种。

29自然而不执著的饮食--出自《德建身心疗法》

29自然而不执著的饮食--出自《德建身心疗法》

自然而不执著的饮食--出自《德建身心疗法》本疗法注重生机饮食,就是说尽量进食新鲜,不受化学品污染加工的食物,不进食含人工程序精制及干扰的食品,以最天然的方式进食五谷、杂粮、蔬菜、豆类、果仁类、菌类等食物。

这些新鲜的食物对身体很有益,应每天进食。

我认识一些人他们都以进食保健产品为保持健康的方法,每天都吃三四种,有些人高达六七种保健产品。

但在每天饮食中却不注重进食天然五谷、杂粮、蔬菜等。

随便在快餐店吃了一顿饭,然后从袋里拿一些保健产品来作“补充”。

这样的生活方法是不健康的,市面上的精制保健产品决不可以代替天然有益的食物。

当我提议病患者忌食肉、海鲜、蛋、荤类及辛辣类食物。

他们一般的反应是“那我们还可以吃什么?”其实除了这些食物以外,五谷、杂粮、豆类、蔬菜、水果、果仁、菌类都宜进食。

有不少人希望我给他们一个答案,例如吃什么对眼睛好,妇人应多吃什么,小孩多动应吃什么。

因为现今有一个观念就是吃某某食物对某一种病有帮助,或某一种食物对某一个器官有好处,于是形成了很多吃“保健食品”的习惯。

本疗法是基础禅自然的思想,不主张对食物的执着,即是说不提倡单一的食物疗法,就是每天不要主食同样的食物。

有一个病人告诉我,他每天都吃蓝莓,因为对眼睛好,但其他水果就不吃,又有一个人告诉我,她每天都吃番薯粥,吃了几年,因为听说对便秘好,但问题还没有改善,这些都是执著的饮食观念,是不正确的。

其实,所有新鲜自然的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都对人体有益。

应该自然自在地选择不同的食物,甚么新鲜,甚么当造,甚么方便便可以进食。

为了方便大家配合每天的饮食,以下是一些适宜进食的食物,只需每天进食以下7类食物中的1至3种便可以了。

所以,选择十分多,不进食腥荤也可以进食很多好吃的食物。

适宜进食食物表建议食谱一早餐:糙米山药粥、小麦饱午餐前小吃:苹果午餐:西兰花、蕃茄、麦面、黑豆浆下午小吃:玉米片、红枣、杏仁晚餐:红米饭、豆腐、木耳煮萝卜、四季豆炒核桃建议食谱二早餐:小米绿豆粥、香菇炒面午餐前小吃:香蕉、杏仁茶午餐:白菜、豆腐米粉、南瓜汤下午小吃:芝麻黑豆茶、提子干、饼干晚餐:白米饭、百合炒芹菜、杞子炒腐皮现代都市人生活紧张,常常要出外用餐,比较困难达到自然均衡的饮食,所以提议在工作休息时进食一些干果仁、水果及杂粮(例如红枣、杞子),也可以喝一些果仁茶,例如黑豆茶、芝麻茶、山药茶、杏仁茶等作为小吃,以补充及均衡饮食。

第一章 心身医学概述

第一章 心身医学概述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所谓心身医学,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医学领域所有涉及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问题。

从狭义的角度,则主要涉及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

两者都与医学和心理学有关,因此心身医学应属交叉学科。

心身医学概述部分讨论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发展与现状及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狭义概念是研究心(心理)和身(躯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

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心身疾病有着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心身医学这一名词1922年由德国学者Felix Deatsch提出,但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德国精神病学家Johann Heinroth在1818年就提出“心-身”(mind-body)的概念,并最早描述了躯体的整体性和心与身的不可分割性。

1844年,Jacobi用“psychosomatic”一词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1872年,Tuke撰写了《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一书,为心身医学奠定了基础。

1930年,Krehl更是提出“没有疾病,只有病人”的箴言,他的学生Weizaecker 将精神分析的知识应用于内科临床,并提出:“要研究活人,研究者必须把自己卷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里去”。

Bergmann通过研究证实了器质性变化前的功能紊乱可分为若干阶段,并创造了“功能病理学”(functional pathology)这一术语,功能病理学研究心理事件与神经症行为方式和内脏疾病的关系,这些研究推动了德国心身医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itscherlich在前西德成立了第一个心身医学诊所。

1954年德国创刊了《心身医学与精神分析杂志》。

身心疗法连接心理与身体

身心疗法连接心理与身体

身心疗法连接心理与身体身心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节身心之间的关系,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平衡。

它将心理因素和身体因素视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帮助个体实现身心的整合与和谐。

身心疗法的核心理念是认为身体和心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疾病往往与心理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身心疗法的实践,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升自我意识,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一、身心疗法的基本原理身心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在身心疗法的理念中,身体的疾病往往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身体和心理的问题,就需要综合考虑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因素,来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二、身心疗法的主要形式身心疗法有多种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1.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监测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等,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身体反应,从而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压力和焦虑。

2. 冥想和放松训练:通过冥想和放松练习,帮助个体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3. 身体技术训练:如瑜伽、普拉提等,通过身体运动和姿势的调整,促进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4. 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5. 艺术疗法:如音乐疗法、美术疗法等,通过艺术创作和表达,帮助个体释放情绪、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三、身心疗法的益处身心疗法可以带来诸多益处,包括:1. 缓解压力和焦虑:通过身心疗法的实践,个体可以学会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 提升自我意识:身心疗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需求和行为模式,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3. 促进身心健康:身心疗法可以调节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关系,促进身心的平衡与和谐,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心医学出自《德建身心疗法》
身心医学是探讨人的心理状况与身体健康相互影响的学问。

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分别,是人类有智慧,也有丰富的感情,就是这智慧与感情的交融使人类超越了其他动物而主宰世界,也是由于人的智慧丰于情感,所以我们的智能比一个超级计算机灵活及多元化。

世界上最优越的计算机还不能做到人类一双眼睛视觉的工作,不是电脑不能分析传入对象的几何、面积、深度等等具体数据,而是计算机没有人类融合感情于视觉的能力。

但是所有事情都有正反两面。

因为人类是富感情的特性,身体健康也十分受情绪因素影响。

例如:当我们感到生气、愤怒时,可能呼吸不顺,有气喘现象。

当我们受到惊吓,心脏跳动加速,血压升高,当我们感到紧张或过度忧虑时,可能失去食欲或感到肠胃不适。

这都是情绪诱发身体疾病的常见例子。

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只是偶然发生,身体只会有暂时反应。

但是,如果长时间面对这些负面的情绪,身体便出现疾病。

西方的医学对因情绪诱发的身体疾病给予一个特别的名词──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而常见与负面情绪有关的疾病
可分为以下十三类:
(1) 循环系统:例如心律不整、心悸、高血压
(2) 呼吸系统:例如过度换气症候群、气喘、咳嗽
(3)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性溃疡、便秘、腹泻、呕吐
(4) 内分泌:代谢系统问题,包括肥胖、暴食症、厌食症、甲状腺机能异常
(5) 神经系统:例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自律神经失调症
(6) 泌尿系统:例如频尿、遗尿症、阳萎
(7) 骨骼、肌肉系统问题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肌肉疼痛
(8) 皮肤系统:例如神经性皮肤炎、多汗症、湿疹、慢性麻疹
(9) 耳鼻喉病:耳鸣、失声、口吃
(10) 眼病:青光眼、眼睛疲劳、视力模糊
(11) 妇产病:月经不顺、停经、月经异常、子宫出血
(12) 牙病:舌痛、口臭、唾液分泌异常
(13) 小儿病:夜惊、发热、疝痛
身体健康与心理状况相互影响的理念已在中国医学上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却在西方医学上只是近二十年才开始被注视。

另外,虽然中国千年养生学强调精神修养和健康的重要,但主要是哲学上及理论思想的发展。

相反,虽然西方身心医学的发展只有数十年,但主重科学研究,以实证探讨问题。

所以本章节先讨论中国身心医学的历史及观念,再介绍一些西方的科学研究成果,从中西的理论及实证综合了解身心疗法。

本文出自《德建身心疗法》
少林“禅武医”相关书籍、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