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中山谷地城市。
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 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
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 拉萨。
11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2.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 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 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 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 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 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 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
4.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9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25
4.2转运功能、区级贸易与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
转运功能,可分成三类: (1)实体转运(physical break) 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 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commercial break) 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politica lbreak) 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 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26
港口城市是最典型的以转运功能为主的城市,它可能包括上述三种转运 功能。在这里,不同类型的船舶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 输交汇。 在货物转运过程中,城市可利用这些外来的资源进行销售、储存、加 工,吸引许多建设项目,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使城市发展。 转运职能为主的城市按其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分为:铁路沿线小城 市,铁路-枢纽城市,渡口小城镇,河海港城市,边境和特区城市,综 合性运输枢纽城市等。 在一定社会经济前提下,转运职能为主的城市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 于经济腹地、后方疏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经济腹地是决定 此类城市发展的基础,腹地越大、越富饶,转运要求越大,城市发展 规模就可能越大。后方疏运系统是这类城市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后方 疏运系统的完善
23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综 合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 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 ---中心镇型城镇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 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交通型城镇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 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 市、大学城等。 --专门化城镇
2
1.1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最初,因谋生不易而过 着成群结队的、漂泊不定的生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了很大进 步。首先,打猎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其次,在 采集野生果实和植物根的基础上,慢慢开始种植植物,原始 农业随之出现。 后来,人们利用驯养了的牲畜来耕田和金属工具的开始使用, 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巩固的基础, 人类定居下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来愈迫切,愈来愈明显。 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并且,随着 农牧业的发展,陆续涌现许多新的村庄。
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 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 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 城市的发展。
18
②重心位置: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 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19
③邻接位置
4
1.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 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 步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 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 交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 交换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 集中地。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 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 展条件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 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10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低 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 地中的城市。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 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 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 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20
④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 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 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位于闽江口的福州 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 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
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铁路促进近代城市发展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 能带动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 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的风水, 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 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 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地位 不仅超过了正定县城,而且成了省城,人口已超过 100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3万人的小城。
7
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 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 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 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以南方长江三 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典型。
8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27
4.3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其产生与发展强烈的依赖于 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
这类城市的发展取决于:
①资源数量、种类、质量等, ②市场的需要, ③受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制约。
28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进步使生产组 织形式发生变化,技术和组织方式的结合使创新扩 散发生,使经济结构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发展方 式。 在新的发展方式下,产业发生更替,产业区位发生 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因而形成了新的 产业空间和新的劳动分工,区域和城市空间也因此 发生重大转换。
24
4.1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小城镇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 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 小城镇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这类小城镇的共同特点是职能的综合性,发展的稳定性和 鲜明的等级性。 我国大部分小城镇属于此类,可细分为乡级镇、区级镇、 县级镇、专署所在地的市镇四级。 这类小城镇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前景如何, 是否能发展成为大城市,取决于城镇的行政等级、服务范 围大小以及服务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本身的发展 条件。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上世纪20年代 初是44度30’,在50年代初是36度20,,70年代初是34度 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 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 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 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16
广州的地理位置
大位置:中国南部,珠江出海口,邻接香港、澳门, 中国的南大门(面向东南亚出口)、对外通商口岸 中位置:岭南地区、珠江流域的下游,位于珠江三 角洲的中上部,邻近香港、澳门 小位置:西江、北江的交汇的地方,白云山南部
17
3.2.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①中心位置:
13
3.1城市地理位置概念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 在的东西的总和。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 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 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 发展,反之亦反。
14
3.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3.2.1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 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 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15
以上海为例
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 出口处。对内它是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门 户,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 城市。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 下游,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上海的 直接腹地,为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区域基础。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 因素。
3
1.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 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了。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各自都 有若干产品剩余,因此,就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间 开始进行商品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 换从偶然性逐渐变为经常性了。 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这 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
12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从更小尺度来看,为什么一个城市会在某一地点形成发展起来? 为什么这个城市发展得很大,那个城市却很小? 为什么有的城市长盛不衰,即使城市毁于天灾人祸,往往又在 原地重建,而有些城市却在历史上昙花一现?
揭示某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上面所述的条件外,还 必须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这一因素。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城市 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人认为“是防 御安全的需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21
3.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3.2.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①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交通要道 发育壮大起来的。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 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 (渡口)、河口。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 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到近现代, 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我国如广州向黄浦、天津向塘沽、福州 向马尾、宁波向镇海和北仑、上海向宝山都是典型的例子。
5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2.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 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 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6
2.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 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