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美国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合集下载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

1、地理条件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分布有哪些影响?1.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且多山地丘陵,使得其高度利用国土,产业结构高度集中,同时地形的狭小破碎,也使得其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而零散,但集约程度高。

2..以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这一宜人的气候也有利于发展诸如电子产业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高技术产业。

3.水力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但短小的河流也不利于航运。

4.矿产资源贫乏导致其绝大多数的能源及矿产资源需从外国进口。

5.狭长的海岸线及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其从外国进口矿产资源及发展对外经济。

因而造成其工业城市多沿海岸线分布,且海上航运业、渔业和造船业发达,。

6.丰富低廉而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其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人才储备。

2、为什么日本会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经济分布?日本所形成的经济分布格局是否带有普遍的规律性?1.日本由于本国矿产资源贫乏,所以其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需从海外输入。

2.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条件,并且适应技术经济条件的要求。

3.由于本国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日本的经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而其产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利于产品出口。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这种经济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上许多工业地带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地带。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中国沪宁杭等,均是依靠其便利的海运,输入工业原料及输出工业产品的。

3、与中国相比,印度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越条件?其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印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

这为其发展工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印度的金融系统及法律体系都比较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较低,且其私人资本在运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国内多个家族式大集团(Tata)为其发展规模经济提供了经验。

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信息技术人才方面,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能够操作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且素质高、价格低。

3.1城市的辐射功能(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3.1城市的辐射功能(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关系
城市的发展往往受 腹地经济特征的影 响
城市的辐射功能因 腹地条件而异
举例
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 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 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 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交通条件
影响: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 范围扩大
表现: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因素
影响: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表现: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高考评价体系
考查方向:
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 辐射功能
考查形式:
以区域城市体系为背景,考查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 功能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结合案例,分析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及其所形成 的城市体系
人地协调观:
综合分析区域城市群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 的措施,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2022·山东地理)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
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 课件
2.10世纪之后,欧洲出现了突破黑暗的中世纪的曙光:王权的加强、 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建立。
王权的加强;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罗马法 2、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中古时期的法律
(1)日耳曼法 :(2)教会法:
博洛尼亚大学 法学研究中心

司法实践中

无罪推定原则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化 宗教伦理与教化
中古时期基督教伦理与教化
近代新教伦理与教化
B 展历程
②《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法体系化、完备化 ③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 ④罗马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⑤罗马法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⑥它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⑦万民法制定的原因有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 根本原因是罗马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⑥⑦
探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
相同点:
(1)性质: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 (2)法律指导思想:都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3)法律背景:都以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族统一国家、资
产阶级思想文化为基础。
(4)传统:都受罗马法影响。
不同点: 区别
法的渊源
英美法系
判例法为主
大陆法系
成文法为主
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卢梭
康德
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主权属于人民
思考: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思想来源?
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
2.基本特征:
(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行政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

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课标要求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考点定位 1.认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及其特点。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辩证全面地看待其影响。

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美英经济实力变化对两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地位与使用的深刻影响。

主题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1.表现时期社会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3)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后(1)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2)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特点:强调自治,即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思维点拨西方社区与我国社区的不同点(1)西方社区从管理机构到具体运作突出社会性,即社会工作社会办,政府主要实施宏观管理,具体运作由民间组织来实施。

(2)我国社区则强调各级政府和政府业务部门参与管理,方法是派代表参加。

二、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1.建立与发展时间概况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

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二战后①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②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实质与影响(1)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解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族斗争主要是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上与
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
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
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长期斗争最终使得平民与贵族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一)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及特征 1. 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西王国(日耳曼人王国)的建立
(2)实质:是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3)特征:君臣之间互为权利和义务关系(与中国分封制比较:见大 纲下课件) (4)影响: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后一分为三,形成法、德、 意三国的雏形。
罗马帝国
公 元 395 年 , 罗 马 帝国发生分裂,分 裂为东、西罗马帝 国 ; 公 元 476 年 , 西罗马帝国分裂。
日耳曼民族入侵
日耳曼人入侵,建立了 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
法兰克帝国
法兰克王国的 查理大帝一度 建立起庞大的帝 国。
法兰克帝国分裂
帝国三分,即法国、意 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01
02
03
④(文化)人文主义思想的盛行;
⑤(其他)仁人志士的努力。
2、雅典民主确立的过程: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BC8世纪
贵族制取代君主 制,准备条件
BC6世纪初 梭伦改革 奠定基础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并逐渐普及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一般来说,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

1.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

2.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3.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农村人口数量相对稳定。

4.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过高时,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或农村转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科技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

例如,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三、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体系是指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自然条件等。

一般来说,大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也能够为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提供补充和支持。

四、城市环境的变迁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

例如,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等。

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五、城市化的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

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崛起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 • • • •
三、城市的特征 1、聚集性 2、创新性 3、市场性 4、开放性
第二节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 一、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 1、概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 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 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 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 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 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 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100 200 400 500 1000 1400 乌干达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阿尔巴尼亚等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汤加等
国 家 和


1500
2000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 2、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 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 标准为2000人。 •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 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的首 府为城镇) •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农业 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实力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1)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2)对峙表现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方法技巧]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措施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①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亚洲:二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③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思维导图]“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答题术语]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2.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是美国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及国家利益的体现,是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

3.马歇尔计划决不仅是一项紧急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4.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一分为二。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考向预测:两极格局的形成《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高二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1]

高二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1]





利用一则材料提问思考:
1 二战对欧美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 这一影响导致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2 这一影响导致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
概述
新课
预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50-152页, 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时间, 内容, 以与所带来的影响?
2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背景, 过程, 影响?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 认识它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认识其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对美国为中心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活动;(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 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
自主




专题综述:
本专题主要探讨的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 其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美国建立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
(2)、他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扩大了世界贸易
消极:他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之上,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性质: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过渡: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 美国提高关税, 引起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的市场, 国际贸易遭到重创, 危机进一步加剧。二战结束后, 吸引经济危机的教训, 美国等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对国际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直接原因:争产与销售的矛盾。

3.催化剂:国民贫富差距扩大。

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

股票投机活动。

爆发标志: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

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胡佛的凡危机措施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际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背景: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3、美国民众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4、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内容;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在工业方面(核心):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

在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策,压缩产量、稳定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在社会福利方面:加强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兴办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在社会立法方面: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财产税法>>等.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新政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2、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3、新政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使弱势群体首次享有法定的最低限度的经济保障。

4、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新政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城市群发展的相关理论

城市群发展的相关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学说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对城市群的城市等级规模作了描述,指出在一定地域内存在着不同等级的城市,各级城市有着不同的功能。他设计了几种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多层次城市群网络系统,提出了中心地与市场区的布局设想:(1)各个大小城市及其市场区形成大小不同的六边形构成一个多极系统;(2)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所能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种类越丰富齐全,其中包括那些昂贵的高级商品,下级的中心地则仅限于提供少数几种需要频率高的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上级中心应具备所有下级中心的职能,而下级中心不能兼备上级中心所专有的职能;(3)统一登记中心地城市的市场面积是完全相等的,两个相邻的同一中心之间距离是相等的,越是低级的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越短。但该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其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这对于其现实指导意义将大打折扣,例如在设计各层次网络系统时,假设城市是从单一商品供应点发展而成的,而事实上城市是市场经济作用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2.分工和专业化效应
专业化效应指生产专业化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分工与专业化作为现代经济的一种生产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前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巴郎斯基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地里分工乃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8] 城市群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使得各城市根据其自身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选择其主导和优势产业,在城市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专业化分工格局,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整个城市群区域的对外贸易,产生区域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群的经济增长。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理论探讨了中心地担负的服务范围,并采用正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归纳,揭示了一定的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及空间结构规律,并逐步形成城市群体的等级规模(大、中、小等级排列)的观点。[1]经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的考察,克里斯泰勒认为行政管理区的划分、市场经济的作用及交通网的出现等是对城市群体、城市等级起作用的三个条件。并由此得出结论,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和城市群体按照这三种原则应当形成如下等级的城市等级: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2个,E级城市118个。[2]

美国城镇化-1修改

美国城镇化-1修改
郊区化经历以下4个阶段:
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 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 娱乐; 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 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表
美国城镇化进程
1.城市初始化阶段(1790-1830年) 2.城市加速阶段(1830-1930年) 3.高度城市化阶段(1930年至今)
1、美国早期的城市数量少,当时 有95%美国人在乡村。随着贸易 的繁荣,港口城市控制的腹地越来 越大, 2、1825年伊利运河通过哈得逊 河(HudsonRiver)将纽约和五大 湖地区连接起来,联系五大湖、哈 得逊河、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 的运河网络开通以后,布法罗、克 利夫兰、芝加哥、底特律、米尔 沃基等城市作为重要的批发中心 出现了。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8%,一个独立的城市体系在美国 初步形成。
位于布里奇维尔站台街,建于 1898年。从前门廊可以看到诺 伍德旅馆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
位于博伊斯路
位于麦克默里路,1961年被 圣·路易斯·马里兰克教堂买 下
美国城镇化案例
美国小城镇诺伍德的社区发展
小镇建立之后的头50年,是诺伍德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50年,小镇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从建镇初期的 不足2000人剧增至约12600人。工业在这一时期完全取代了农业,原有的社区小型家庭手.工业也逐渐为规模 较大的Y-业企业所替代,印刷、皮革、油墨、纺织、建材等企业在当地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制革业是小镇 历史最为悠久的产业之一,可以一直追溯到18世纪晚期。经过近150年的发展演化,诺伍德制革业由仅雇佣少 数制革师傅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多家生产工厂的大型公司,成为‘-3时镇上吸纳工人数量最多的行业之 一。科技进步及新技术的应用,是小镇工业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这一时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革新 和设备改进纷纷涌现,并且以国家专利的形式得到保护并应用于生产。此外,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在 这一时期陆续设立,工业小镇已初具规模。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居民点的分化
以农业为主的农村
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城市
• 城市出现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பைடு நூலகம்过渡时期
• 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
城市发展历程
1.古代的城市发展
(1) 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 ➢ 城、城墙、外设壕沟
11
巴 比 伦
郑州商城遗址
5. 商业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
(1)城市的主要功能: – 统治中心、商业交换中心和生产中心。
(2)集聚和贸易给城市必然带来的发展趋势: – 内部分化、协作、交流的强化; – 对外交往和联系的强化; – 商业贸易逐渐成为城市对外关系主流和经济活 力源泉。
(3)周王城制度中,市与宫、朝、祖、社 一道,开始成为城的结构元素之一。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掀起 了一个迅猛的高潮,带动了城市规模的 迅速扩张。
(5)商业发展与城市形态
• 西汉长安有九市 ,东汉洛阳有三市; • 隋唐长安有东、西两市 ,洛阳有三市 ; • 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坊里制解体,街市繁
荣,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东、西市场
汉长安复原平面图
• 宋都城东京(开封)最为典型的城市特征 是街市繁荣,这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 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 15-16世纪
小 广 场 图书馆 16世纪 钟塔 10-16世纪
教堂 9-11世 纪
总督府 14-15 世纪
C、中国封建城市中 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 ,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 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 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 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洛杉矶概况1

洛杉矶概况1

洛杉矶概况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岸加州南部的城市,是美国的第二大城,仅次于纽约。

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洛杉矶是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

该市及紧邻的区域,在大众娱乐—诸如电影、电视、音乐方面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闻名世界的好莱坞就位于该市。

洛杉矶,已成为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业和电子业的最大基地,它是美国科技的主要中心之一,拥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洛杉矶成为在美国仅次于纽约的金融中心。

简介经纬度市中心位于北纬34度03分(北半球——中纬度),西经118度15分(西半球——西八区)。

类型:市长议会制(Mayor-council government)市长:安东尼奥〃维拉戈沙(Antonio Villaraigosa)面积陆地面积1,214.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8%。

洛杉矶市区面积4,319.9平方公里。

海拔全市平均海拔84米。

Lukens山(亦称埃尔西峰,Sister Elsie Peak)为洛杉矶市最高点,海拔1,548米。

人口人口密度3,168人/平方公里。

洛杉矶大都会人口12,95.01万。

大洛杉矶地区人口约1,777.6万。

洛杉矶(Los Angeles)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大城市,洛杉矶县的县治。

洛杉矶是美国人口最稠密也最多样化的地方,全球各地的人移民至此并使用224种不同的语言。

洛杉矶是全面世界级城市之一。

洛杉矶于1781年由西班牙统治者Felipe de Neve所创建。

它曾是西班牙的一部分。

1821年墨西哥从西班牙赢得独立,洛杉矶成为墨西哥的领土。

1848年,墨西哥在美墨战争中失败,将加利福尼亚割让给美国。

1850年4月4日,洛杉矶正式建市。

而5个月之后,加利福尼亚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洛杉矶是全球文化、科技、媒体、经济、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和社会等角度,探讨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下的城市体系形成1. 农耕文明与城市形成在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前提。

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们从游牧生活方式过渡到定居生活,大规模农业的兴起导致了人口集中和社会分工的产生,从而催生了城市的诞生。

2.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商业贸易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代丝绸之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都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3. 政治中心与城市建设一些城市往往因为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而得到发展。

如古代的首都罗马、京都、北京等,都是在政治、军事、行政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进而引领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经济因素对城市体系的影响1.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大规模的工厂和工业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民和农业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扩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2. 经济发展与城市等级划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划分。

一线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二线城市如上海、巴黎、香港等也发展迅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

3. 人口迁徙与城市扩张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体系得以扩张。

一些小城市不断吸引人口向其聚集,逐渐发展成为中等城市,而一些中等城市则成为大城市,城市形态之间开始形成明显的层级结构。

三、社会因素对城市体系的塑造1. 社会流动与城市发展城市作为社会流动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这种人口的快速流动使得城市发展更加迅速。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机会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更多人前往。

2. 文化多样与城市特色城市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吸纳了各种不同文化的融合。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讲义--2025届高考历史下册一轮复习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讲义--2025届高考历史下册一轮复习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阶段特征】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工业文明时代到来并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向纵深发展并影响世界。

政治经济文化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2.工人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无产阶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3.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4.民族独立运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1.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3.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1.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重要思想武器2.科技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许多重大科技成果【拔高练习】1.虽然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出自一位美国人的发明,但英国对此类发明的讯息及技术资料,比当时任何一国都更有兴趣。

英国人本来就有航海的传统,由市场需求和巨额利润刺激起来的热情,越发驱使他们倾心于对轮船的仿造。

材料强调( )A.美国拥有新式交通技术优势B.世界市场奠定欧洲工业革命基础C.英国社会环境易于技术推广D.交通技术创新引发欧美经济转型2.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德里、北京等亚洲巨型城市的居民平均收入与最低生活支出基本持平,而同一时期的伦敦居民平均收入从最低生活支出的3.5倍左右一路飙升至接近6倍。

这一差异本质上反映了( )A.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反差B.西方国家普遍性的社会福利C.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D.中印人口激增对经济的拖累3.圣西门提倡创立牛顿宗教以取代基督教神学体系,他把“新基督教”作为他所畅想的“实业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强调用“基督教道德的神圣性”去支撑未来社会的精神世界,使所有人都“为改进最穷苦阶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而工作”。

圣西门的这些思想( )A.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B.表现了理性的精神内涵C.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D.体现出自由主义的典型特征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初一历史教案: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

初一历史教案: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

初一历史教案: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欧洲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改变,其中城市化进程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城市化进程是指城市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改变。

在中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壮大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中世纪欧洲之前,欧洲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

大多数的人们都生活在农村,依靠耕种和畜牧生活。

但是,在中世纪的一些特殊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得以发展和壮大。

其中一些最为重要的背景如下:1、人口增长在12世纪和13世纪,欧洲的人口开始增长。

这个人口增长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了推动作用。

随着人们口的增长,城市逐渐成为了人们聚集的场所。

城市化进程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商业活动的传播在11世纪和12世纪,欧洲的商业活动开始传播。

这些商业活动主要是由中东地区和亚洲地区带来的,它们在欧洲被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商业活动的传播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了推动作用。

3、封建制度的崩溃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主要由农村领主和附属的农民组成。

但是在中世纪的后期,封建制度开始崩溃。

其中一些农民成为了自由的城市居民,他们在城市里开始自由的生活。

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壮大在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中,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特点。

其中一些最为重要的特点如下:1、城市的发展在中世纪的城市,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的。

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早期,已经有一些重要的城市成为了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例如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

这些城市并不是以工业或者商业为主的城市,而是以手工业和贸易为主,这让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2、城市阶层的建立在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和后期,城市阶层开始逐渐形成,并且变得越来越庞大。

城市阶层主要由商人、工匠和奴隶等组成。

城市阶层在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五、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 萧条时期(1920--1945)
• 政策:加大干预经济力度 • 前期:政府对银行贷款进行严格限制,更压制了 对工业生产。 • 后期:用税收引导资本进入三级循环(投资于科 学技术和“社会间接资本”如教育、健康和福利 项目);调控消费需求管理经济,公共消费增加 以刺激需求或通过公共工程的就业吸收多余劳动 力。 • 罗斯福新政中进步的干涉主义不仅给城市与区域 规划带来全新的实践,还在城市发展中全面导入 了管制的思想。
12
二、商业城市化时期1790--1840
• 3、移民为边疆、成长中的港口和内陆门户提供人口。 至美国大革命时期,殖民人口达到250万:超过50万 的非洲奴隶,25万拥有苏格兰和爱尔兰血统的人, 20万德裔人口。 • 4、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进城市化。为日益增加的城 镇人口提供充足给养;解放了农民和从事农业的工人, 使他们可以迁入城内,同时扩大了消费者力量。 • 1840年,美国城市体系已经独立并逐渐形成一个经 济整体。各城市人口人口:纽约 391 114,费城、波 士顿93000,华盛顿特区20000
26
1902年移民者乘船抵达美国,大量的移民促成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27
Immigrants being Processed,1904 , Ellis Island ,NY
28四、工业城市化时期(18Fra bibliotek0--1920)
• 4、工业区位论影响城市增长和发展方式。只870年,制造 业带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19世纪末,制造业带停止扩张, 但城市间关系更加紧密。1920年制造业已成为国家心脏, 大都市区开始形成。 • 5 、消费品需求大量增加,银行系统合理化,电讯邮政系 统效率提高,能源损耗减少。 • 6、地方市场专业化以适应全国市场;制造业带的城镇之 间商品流动加快,区域内部联系紧密。各地区城市间工业 化的规模和密度有所差别。 • 7、1870—1920年美国城市数量翻了两番。人口:纽约: 475万,波士顿、芝加哥、费城、匹兹堡:150万以上
2
一、边疆城市化时期
•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城市聚落。 •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 点而建立的。西班牙殖民者最先留下了印记:1583年在佛 罗里达建立了城镇;1610年新墨西哥的圣达菲是最早规划 的社区,新西班牙最北部的行政管理中心。 • 3、其后150年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了一系列商业和行政 中心、传教区和要塞。包括洛杉矶、圣奥古斯丁、圣安东 尼奥、圣巴巴拉、圣迭戈和旧金山等。 • 4、荷兰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10-1664) ( La Nouvelle-Angoulême 1524-1610) • 5、 法国贸易站:魁北克、蒙特利尔、底特律、圣路易斯、 新奥尔良。
15
三、早期工业发展与城市体系重组时期 (1840--1870)
• 1、美国从贸易经济向成熟农业和萌芽期工业经济 转变。原因:一是源自欧洲西北部工业革命中心 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机构;二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和机械化带来的拓荒能力的提升。 • 2、自1840年起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国。爱尔兰 大饥荒;英国“放任主义”政策;因为农场土地 大面积经营带来的农业合理化都推动了移民运动。 • 3、许多新工业技术要求特殊的区位,这个时期的 城市化带动新城镇出现:能源地—吸引大能耗的 工业、矿业城镇—为工业经济提供煤矿、交通枢 纽—新的经济空间中航道和铁路的重要节点、重 工业城市—重工业对大量原材料的依赖使它们必 须临近原料输出地区。
Le centre de Philadelphie en 1913
Philadelphia Skyline.
10
一、边疆城市化时期
• • • • • • • • 初期的城市体系: 从门户城市(geteway cities),包括: 1 出口的大宗日用品的集中地。 2 进口生产资料的散发地。 3 新领土的公共政府。 到运转口岸(entrepots):东海岸的大港口 到内陆的门户城镇 组成联邦时(1776)的人口:纽约 25000,费城 24000,波士顿 16000,纽波特 12000
5
一、边疆城市化时期
• 6、英国殖民统治最终奠定了美国城市体系最坚实 的基础: • 1607年,弗吉尼亚(Virginia)的詹姆斯敦 (Jamestown); • 1630年,新英格兰的波士顿(Boston)“山巅之 城”。 • 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纽约。1785年到 1790年为美国首都,成为美国最大的都市之一。 • 1682年,William Penn建立费城(Philadelphia)。
32
美国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Urban system
1
从边疆城市化时期到汽车时代
•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在每一个经 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新的资源、 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 发展的产物。 • 1、边疆城市化时期 • 2、商业城市化时期(1790--1840) • 3、早期工业发展与城市体系重组时期(1840-1870) • 4、工业城市化时期(1870--1920) • 5、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萧条时 期(1920--1945)
18
19
20
21
22
23
24
中央太平洋铁路五分之四的工作是由华工完成的。由中国工人创造的 日铺铁轨10英里的世界纪录的纪念牌,曾长久矗立在太平洋铁路两侧
25
四、工业城市化时期(1870--1920)
• 1、工业资本稳定积聚,交通和通讯日益高效, 城市体系不断巩固,经济分工更加明显。 • 2、铁路系统发展惊人。推动了工业在大城市的 集中,促进了城市间的贸易和分工。引导了西部 大开发。一些城镇成为地区性中心。 • 3、死亡率下降,本土人口自然增长,移民激增 (1890-1910年间超过1200万)。促进了城市 人口增长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3
The ruins of the village of Tyuonyl in Frijoles Canyon,美国国家级历史遗迹, 新墨西哥州。该聚落房屋和中心广场的建筑年代为1383-1466年。
4
Le sud de Manhattan en 1660, à l'époque de la Nouvelle-Amsterdam.
6
Le port de New York en pleine activité en 1848.
7
Vue panoramique de Lower Manhattan prise à partir du traversier de Staten Island.
8
1683年费城规划。布置了南北和东西向的主干路,建设了中心城镇 广场、政府大楼和教堂等。次干路和四个小型广场勾画出网状街区。 9
11
二、商业城市化时期1790--1840
• 1、1787年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内容偏向城市性的生产 和交易,因此刺激了城市体系的发展: • 城镇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 国内投资的比例大大增加,回流欧洲的利润减少 • 政府职能增强,哥伦比亚特区开始建设 • 制定西部扩张政策,使边疆城市发育成当地的服务中心 • 2、一些城市通过比较优势而专业化,成为工业革命的发 源地。 • 最显著的增长发生在联系新的西部领土与大西洋沿岸大城 市、位于沿河战略点的城市。同时东海岸的商人开通了五 大湖、哈德逊河、密西西比河系运河网。 •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城市间贸易的增长,有些城市和区域通 过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而专业化。制造 业开始推动东部主要港口的发展。
30
五、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 萧条时期(1920--1945)
• 4、城市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 • 经济处于长波周期的下滑趋势中,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 劳动力过剩、生产力过剩、资本过剩 • 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使产量提高但农产品价格大跌。 • 工业:城市工业增长不平衡的后果显现,那些制造货物和 组件的专业化城市失业率达60%,重工业大城市底特律和 匹斯堡达50%,经济较为多元化的城市如费城和西雅图达 20-30%。 • 外贸:实施关税法企图保护本国农业却引发全球贸易争端 和贸易衰退。 • 金融: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和复杂的企业兼并使市场很不 稳定。
16
都柏林街头 纪念饥荒的雕塑
17
三、早期工业发展与城市体系重组时期 (1840--1870)
• 4、新城市体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蒸汽动力的内 河船和铁路系统。“火车”时代将城市体系扩大 到整个大陆,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同时也调整了城市体系 的空间组成形式。 • 未来产业带雏形出现:纽约-布法罗-底特律-芝加 哥,费城-匹兹堡-辛辛那提-路伊斯威尔 • 5、至1875年,超过15座城市有10万以上人口。 纽约为130万。
13
优质的土地
改良的 工具、机械 农业生产力的 提高
改良的农业技术
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
食物供给的增加
城市化/工业化
美国初期的城市化过程
14
Vance 的北美城市发展商业模型
• 由城市地理学家 James Vance 提出,将美国 早期城市发展分为不同阶段,认为外部影响和 长途贸易对于每个不同阶段城市等级分布的形 成特别重要。这些阶段为: • 1、探险 • 2、自然资源的开采 • 3、以农业为基础的原材料产品的出现 • 4、内陆运转中心的建立 • 5、经济的成熟和中心地的填充
29
五、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 萧条时期(1920--1945)
• 1、福特主义(Fordism)促使美国城市发展。汽车开始 参与运输体系的竞争,推动了郊区化时代的到来。 • 2、国家社会地理大变革:北部城市第一代黑人聚集区诞 生;汽车和卡车的使用使许多小城镇发展停滞;从蒸汽 机到内燃机,使煤矿和铁路城市相对衰退,油田城市兴 起;高速公路网引发卫星城建设。 • 3、经济一体化在横向、纵向和斜向三个方面持续加强。 (收购竞争者、收购上下游公司、收购生产活动不相关 但效益很好的公司)复杂企业组织出现,许多商业资产 的运用不再取决于本地业主的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