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部分:有关城市一城市的属性:城市:·城市社会·实质载体城市既是事又是物城市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实质载体:·资源·生态·实体建设空间·居住生活建设·经济产业建设·交通工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1 起源:群居――原始群落――――固定居民点(雏形)以上进程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扩大而不断进行下去的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当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之后,出现了专业的交换场所,“市”就这样,城市的雏形不断形成了.2 发展(1) 城市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其历史进程如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现代城市――国际化城市――经济生活中心――信息生活中心(2)社会思想的发燕尾服与城市的发展“图腾崇拜”:人们处于比较蒙昧的阶段,对自然现象认识不清,所以将精神寄托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对某种物的崇拜,这时的人们无力抵抗大自然,他们只能通过群居的方式,使种族延续下去. “英雄崇拜”:人们已经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控制自然界,先前对自然界的迷茫与恐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某个有威力的英雄人物的崇拜,在这个时期常常会形成雄伟、威慑的建筑群和庞大繁华的城市空间。

“自我崇拜":人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实力,对改造自然界充满信心,掌握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科学地建设城市,城市向着个性、科学的方向发展下去.3 从时代发展言城市发展农业时代:生产力更低,自然经济,因此,多采用天然材料构筑城市实体,抵御自然的能力较差。

城市大都选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提高,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使建筑材料有了很大改善,城市实体更加坚固,抵御自然的能力增强,同时产生了更多提供人类新的需求的场所,但这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已遭破坏,自然资源质量下降。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为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01
02
《雅典宪章》(1933) 功能分区
《华沙宣言》(1981) 人 + 建筑 + 环境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思想
勒.柯布西埃 明日之城,光辉之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提高建筑密度 带形城市 马塔 城市宽度500米 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 城市为一个有机体、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合理的位置 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 ·将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和镇 ·集镇之间应该用保护性的绿化带隔开 卫星城镇的理论与实践 恩温最早提出 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城市的引力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2000年全世界有5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的定义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里坊碑刻图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
欧洲中世纪时期 德国的吕贝克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市政学

市政学

市政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的含义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2.对市政主体和客体解释1) 市政主体:(1) 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 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 市政客体:(1) 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 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3.市政的含义:1) 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4.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1) 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劳动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2) 政治体制上看,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3)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4) 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 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第二章城市

第二章城市

工业区
1、城市工业区的形成原因和集聚效益是什么?
现代工,相互靠拢布置,可以共同分享集聚利益
(从总体上看,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形成了“工业 包围城市”;从城市工业用地的布局看,则总是位于 交通干线旁边。)
工业区特点、成因和目的
特点
移动
成因
目的
与市中心的 距离 住宅区
工业区
地 租 水 平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 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付租能力
住宅付租能力 工业付租能力
距市中心 的距离


商业区



距市中心 的距离

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
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
(二)经济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结构)
1、城市功能用地类型与付租能力的关系 城市的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1)通达度 区位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通达度 最高 较高 较低 租金 最高 较高 较低
功能区的形成
城市中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 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
南京市城市用地结构
巴 西 利 亚 城 市 规 划 图
基本类型
中心商务区(CB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特点:
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线。 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 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中心商务区CBD及其特征
本、保护城 市环境 便于原料的 运进和产品 的运出
①土地日益紧张,地价飞涨, 不断向市区外缘 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降低成 ②布局不合理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趋向于沿主要交 通干线分布
工业生产活动对运输 的需求
比较项目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内容可说是最繁琐的。

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

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

1.什么是中心地?
中心地是指为居住在它 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 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即货 物销售点或服务点。 2.中心地包括哪些方面? 服务范围 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
什么是服务范围?
项目 概念 关系
消费者为取得所需货物 服务范围 (或服务)所愿意达到的 最大距离,就是中心地的 服务范围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 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空
间结构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不同规 模城市 服务功 能的差 异
形 成 原 因
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商业区 住宅区 行政中心区 文化区 混合功能区 郊区 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行政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由于各种社 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而形成 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如下表: 住宅区分化 社会阶层 类型 特点 区位
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 齐全,环境优雅 背向 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破旧拥挤,环境差 发展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 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 同职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工业区、行 政区等。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行政干预有 可能促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分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项目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噪音污染 固体废弃物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难 度,失业人 数增多
危害
城市空气污浊、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 质量低劣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一、城市地理学概述
1.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城市现象、问题及城市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2.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空间分布及组合规律;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化等。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 城市形成的条件: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

2. 城市发展的阶段:起源、成长、发展和衰落。

3.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三、城市地域结构
1. 城市地域结构的定义:城市各功能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2. 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等。

3. 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1. 城市规划的概念:为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安排。

2. 城市规划的原则:符合国情、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等。

3. 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的使用方式、强度和管理的总称。

4. 土地利用的类型: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五、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定义: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2.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加速阶段、高级阶段。

3.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大纲2008—04-29 10:55《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城市规划体系的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的知识,城市规划编制的知识,城市规划实施的知识。

1。

城市与城市发展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

1.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1。

1.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构成1.2。

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1。

2。

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2。

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

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3。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1.3.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3。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4.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2.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1。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1.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

2.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

2。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2。

3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2。

3 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和实践2。

3.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2。

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2.3。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3.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3.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3.1。

1 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3。

1.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3。

2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3.2.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3。

2.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

2。

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3。

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

■ 米利都城

B、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城市得到 了大规模发展。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
施以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
主享乐的设施。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更是进入了 鼎盛时期。除了继续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以外,
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
3-3 欧洲古代典型城市格局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 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 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 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 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 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 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 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 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 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 巴黎

城市形成于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过程中。
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始于约10,000年前,即早期的农业 时期(early farming phase)。

第二次分工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以商 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称之为早期城市时期(early urban phase),约 始于5,000年前的Mesopotamia、China、India。
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 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 居住环境。
3-1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 朝后市”。——《周礼· 考工记》
• 《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 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 《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 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 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 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现代市政学word版

现代市政学word版

现代市政学重点第一章 市政学概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有两件大事:1、“中国的城市化” 2、“美国高科技产业 ”(美国 斯蒂格利茨) ❖ 1.1 市政的含义和特征1.1.1 城市的形成与设置古代:城——四周有城墙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市——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

现代:城市——是农村的对称,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济、地理概念。

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

我国的城市建制我国现行设市的标准: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我国的市建制层级:直辖市 副省级市 省辖市 县级市1.1.2 市政概念的界定1.市政的范围市政的主体:①大范围:城市的所有利害相关者②中范围:广义的城市政府,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③小范围:城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市政的客体:①大范围:城市的各项管理活动和服务工作②中范围: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 行政管理活动③小范围: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2、市政的含义广义:所有城市参与者,为协调和整合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行动,处理城市居民面临的问题,实现城市自身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生活的发展,打造更具有竞争力、更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过程。

狭义: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我们的定义: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 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市政的内涵(1)市政的主体是公共权力主体; (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城市发展进程

第二章城市发展进程

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说:“城市现象是一个 很难下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 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 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 灵魂。”
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在《城市:对于开展城 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认为, “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 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 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城市是文明人类 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意义讲就是人类的城市 史。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截至 2006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1个,其中:直辖市4个; 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全国城镇人口已达 5.77亿(有一些水分),城市化率达到43%。
(二)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加速城市化发展的背 景
为什么在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出台加速城市化进展 的政策?
1961-1965年城市化出现滑坡,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 九中全会决定精简城市人口,三年减少2000万;1964年 颁布《关于户口迁移政策的规定》,对农村迁入城市人口 进行严格控制,导致城市化发展滑坡。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大量城市青年下乡,城 市人口减少,城市化没有得到任何的发展。通过行政手段 来遏制城市化的发展,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1、扩大内需。直接原因。与高校扩招出台一样。
2、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原因。
3、消除城乡对立。维护社会稳定。
(三)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王佃利等,《现代市政学》32-33
(1)政府主导。发达国家是自由放任式发展方式。
(2)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发展模式。
(3)人口总量庞大是制约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

城市经济学第2章

城市经济学第2章

进行的政治运动同步发生的。
第三节 城市化模式
二、我国城市化模式的独特性: 2、独特的政策措施 第一,支持小型城市的政策。
第二,控制人口流向城市的政策。
第三节 城市化模式
二、我国城市化模式的独特性: 3、独特的政府干预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始终是以传统
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的政府推动型。
第二节 城市化规律
四、从量态维度上看: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
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第三节 城市化模式
一、城市化模式的类型 1、按驱动力分 自上而下模式:指城市化的发起与推动都是由政 府依靠行政力量来完成的。 自下而上模式:是由市场或民间发起并推动的。
第三节 城市化模式
一、城市化模式的类型 2、按发起先后分 西欧模式:中小城市模式,法国、德国、奥地利、 瑞士、意大利、捷克、匈牙利等。 后发国家模式:城市圈模式,如日本(东京、大 阪、名古屋、福冈四大都市圈)。
第二节 城市化规律
2、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在聚集 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下都要经历一个城市经济系统由 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若干孤立的城市---城市 群---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延绵地区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城市化规律
三、从质态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城市性状
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
第一节 城市化机制
一、城市化的生长机制
(二)城市化生成机制描述(如下图)
第一节 城市化机制
一、城市化的生长机制
(二)城市化生成机制描述 核心: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变迁可以视为影响或决定城市化 的基础性因素。
第一节 城市化机制
二、产业结构与城市化
(一)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 1、学者分析 2、发展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 ,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 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相对 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 散”时期。 C.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 D.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 论
第二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 • • • •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 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出现;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出现(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 2.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三章 城市化的含义及特征
• 1.城市化的含义 社会学含义: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口学含义: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经济学含义:生产方式的变化; 地理学含义:人口的地域迁移和用地的空间形 态变化;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 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 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人口及建筑 的高密度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备。
• 2.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 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30%左右; 中期阶段--(30%-70%),经济实力 明显增强,城市化速度加快; 后期阶段--(70%-90%);
• 3.城市化的进程特点 (1)1760-1851年,世界城市化的兴起 、验证和示范阶段;出现第一个城市化 水平达到50%以上的国家(英国) (2)1851-1950年,城市化在欧美等发 达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 (3)1950年至今,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 内推广、普及和加快阶段;
• 4.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 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 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1800 世界总人口 (亿) 城市人口( 百万) 9.78 50
1980 44.50 1764
增长倍数 3.5 35
• 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提供商品粮、提供资金原始积累、 提供原料、市场保证、提供劳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在农业经济时代,城市发展非常缓慢,城 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而非经济; 在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功 能强化,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 3.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受防御要求影响;中国古代都城 受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的影响;卡洪城 受社会政治制度影响;中国、欧洲 受经济制度影响;
• 6.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镇人口增长较多,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增加不快,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很不稳定,大 起大落,与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 切联系;
• 4.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 形成的根本动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5.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A.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1)通过基本经济部类输出产品和服务,城市从外 部不断获得收入,才有可能产生城市自身对于产品 和服务的要求,其中的一部分将由城市自身来提供 ,于是就促进了从属经济部类,因此,基本经济部 类是从属发展的动力。 (2)乘数效应 (3)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四个阶 段: 专门化、综合化、成熟化、区域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