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2高二地理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2高二地理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位于菲律宾中部的薄荷岛,森林茂密。
但岛上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
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它们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
下图为该岛月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 )A. 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B. 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C. 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D. 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2. 能够观赏到该岛地面褐色“巧克力”的旅游时间在( )A. 6-7月B. 1-2月C. 4-5月D. 9-10月【答案】1. B 2. C【解析】【1题详解】由气温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岛为热带季风气候。
巧克力山海拔在40—120米,海拔低,热量条件好,C错;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巧克力山海拔低且地势较平缓,山坡陡峻说法错误,A错;该岛只长草不长树,没有树木并非人为破坏的结果,D错;巧克力山为石灰岩,土壤先天发育较差,土层较薄,再加上季风气候降水强度大,泥土容易被雨水冲刷走,使土壤厚度更小。
土层太薄难以生长高大的树木,只能生长低矮、根系浅的草,故选B。
【2题详解】观赏巧克力山的时间为“每年热季”,热季是气温高、降水少的季节,6-7月降水量大,A错;1-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地气温较低,B错;4-5月该地气温高、降水少,C对;9月降水量仍较大,D错。
【点睛】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规律为10-23.5°的大陆东岸,实际上只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分布。
该气候一年可分为三季.3至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6至10月为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雨水,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90%,湿热多雨;从11月到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干燥的东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中阴影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为( )A. 茶叶B. 玉米C. 稻米D. 天然橡胶4. 图中甲展种植业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①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⑥农业劳动力充足A. ①③④B. ①③⑥C. ②④⑤D. ②⑤⑥5. 乙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 风力堆积B. 风力侵蚀C. 流水堆积D. 流水侵蚀6. 从地形与气候角度看,甲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答案】3. C 4. B 5. C 6. A【解析】【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该地位于东南亚地区,图示农产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稻米。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三年山东高考地理模拟题汇编——乡村和城镇
三年山东高考地理模拟题汇编——乡村和城镇一.解答题(共10小题)1.(2023•济宁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督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横断山区南端,主要包括古茶林,传统材落、防护林等要素。
这一景观传承千年,充分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将干赛(如图1)是景近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然干塞房屋建筑顺应地势而建且固绕塞心呈向心式紧凑布局;村寨外国设有富门,以控制村容规模;房屋类型多是俸族传统干栏式(图2)。
该村寨的先民在海拔较高的天然林和地势低平的树客之间片状开发茶林,茶林和茶林之间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天然林作为防护林;同时茶林内保留了部分高大养木和具有特有香味的树种,形成了“乔木层一灌木层(茶树分布层)一草本植物层”相结合的“林下种植”模式,古茶林的生产方式保证了茶的产量和品质,保障了茶树的持续传承,满足了人们生存的需求。
(1)说出糯干寨地域文化景观的组成。
(2)精干寨房屋建造、村寨布局、茶叶生产均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2023•潍坊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发展物流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重庆物流不仅通江达海、贯穿欧亚(中欧班列),更能以通道间的联动,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无缝衔接。
目前,重庆市主城区规划和建设有7个较大规模物流基地(图1),各大物流园区功能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结合当前重庆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自身特点,分别定位为对外物流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
图2示意寸滩港物流园区建设前后周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1)据图指出重庆市主城区的主要空间扩张方向。
(2)说明寸滩港物流园区建设对重庆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作用。
(3)推测寸滩港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并说明理由。
3.(2023•聊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林班街位于荷兰鹿特丹的中心区,是二战后最早重建的商业步行街。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答案
1. 论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
(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答: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的发展起来,频繁的战争,城市逐渐产生。
2.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的评判的标准有什么看法。
答:评判标准是:①城市需要一定的规模;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的大型建筑;③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商品贸易交换场所;④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城垣,壕沟等;⑤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址。
其中还①是前提,②、③是实质,④、⑤基础和保障。
3.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
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答:《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夫,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的实例中,表现明显。
5. 试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原因: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
6.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答:《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7. 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城市
《城市》考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1)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明显的功能分区和稠密的道路系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3)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
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3.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3)城市地域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功能区最佳区位区位选择的原因商业用地A:商业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住宅用地B 分布在盛行风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占地最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靠近市中心处,在有的城市中出现了高级住宅区(近文化区)和低级住宅区(近工业区)的分化,他们在空间上背向发展。
工业用地C 远离市中心,向城市外缘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高一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城市的性质分别为矿业城市、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因此决定它们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自然资源、商业贸易和水陆运输。
【2】下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甲城市相似的是()A.拉萨B.桂林C.株洲D.鞍山【答案】D【解析】鞍山是在当地铁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拉萨为宗教城市;桂林为旅游城市;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考点】城市区位2.下列城市中作为宗教中心兴起的是A.张家界B.大庆C.株洲D.麦加【答案】D【解析】作为宗教中心兴起的是麦加;张家界是因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大庆是因开发石油而发展起来的;株洲是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
【考点】主要考查了城市的区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城市的区位因素。
3.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答案】D【解析】我国北方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但河流少,故北方村落规模较大,多为团聚状,A、C错误;我国南方山区村落多分布于河谷地带,故呈带状,B错误;南方山区地形起伏大,人口分布分散,故村落规模小,分布分散。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聚落分布形态。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南北方的地形差异,并能结合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分析。
4.读“湘北某城市略图10”完成问题【1】根据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A.水资源丰富B.地形条件好C.交通便利D.气候适宜【答案】C【解析】图示城市位于河流沿岸,且有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经过,故交通便利是该城市发展的重要区位条件。
电大考试《城市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管理学(原市政规划与管理)期末练兵一、填空题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的体制。
6、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0、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1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1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1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16、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7、就是因为城市基本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迅速生长,这是城市存在和成长的根本动力。
18、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20、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城市管理学网考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 ABCD )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B 政治C 社会D 经济2、( D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B 科技现代化C 工业化D 信息化3、(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B 第四次C 第三次D 第五次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 A B )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 BCD )。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6、( A BCD )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B 市政府C 市委D 市司法机关7、( ABD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B 市政府C 市委D 市司法机关8、( A )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ABCD )。
A 任免权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 ABCD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 ABCD )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A )。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13、( D )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 BCD )。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 ABCD )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城市环境地学:城市气候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关于蒸发量和蒸散量,叙述错误的是()。
A.蒸发量和蒸散量在数量上基本相同B.蒸发量是指一定时段内,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气态, 散布到空气中的量C.制约蒸散量的因素包括由土壤湿润程度和导水能力所决定的土壤供水状况D.蒸散量是指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正确答案:A2、关于城市边界层热岛的形成原因,叙述错误的有()。
A.由高烟囱等排放出的人为热B.城市冠层中的暖空气通过上升运动进入城市边界层C.夜间,城市边界层之上,有较强的悬浮逆温层,下垫面粗糙度大,机械湍流可冲破逆温层底部,使上层冷空气向下传输D.城市边界层中诸如黑碳气溶胶在白天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正确答案:C3、关于城市冠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人为热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加强城市热岛B.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有利于加强夜间热岛C.稳定的、气压梯度小的天气形势有利于热岛的形成D.城市的风更小正确答案:D4、城市热岛环流的成因是()。
A.郊区空气与市区空气的混合B.城市暖空气上升辐散下沉至乡村后流向城市C.郊区暖空气上升D.乡村高层冷空气流向城市后加热成暖空气正确答案:B5、城市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
A.城市辐射增加B.城市风场改变C.城市热岛D.高浓度的气体污染物正确答案:D6、城市化导致城市冠层和边界层风场的变化包括()。
A.下垫面的改变B.风速、风向的改变C.能见度的改变D.空气质量的改变正确答案:B7、城市洪涝灾害危险程度的决定因素包括()。
A.相对湿度指数B.能见度指数C.热岛效应指数D.暴雨危险指数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1、关于城市大气环境的垂直分层,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边界层是由建筑物顶向上到积云中部高度B.城市冠层由建筑、道路、植被等多种因子等组成C.城市气候的大气环境包括城市冠层和之上的城市边界层D.城市冠层是指城市建筑物顶以下至地面的这一层次正确答案:A、B、C、D2、关于下垫面的叙述,正确的有()。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2)
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理论准备从村落到集镇,从集镇到城市,以宏观的角度视之,人类居住形式无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变化。
在这样的历史主线下,各地居住形式也并非“整齐划一”。
不同的地域、迥异的自然环境、有差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样的社会组织形态,使得民居、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当我们聚焦于各地的民居时,可以发现民居的建造同样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
人类在与环境、社会的互动中不断成长。
近代以来城市化不断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本单元立意在使学生从历史的视角认识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剖析其内在的原因和所具备的共同的功能。
通过概述不同地区人们居住形式的特征,理解人类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关系。
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城市化的利与弊,从而初步确立人地和谐、和而不同的历史观念。
二、教学研读1.读课标: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2.读教材:(1)村落的产生:①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②村落出现的原因?随着农业的出现,村落逐渐出现③村落的功能?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2)集镇的出现:①集镇出现的原因?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古代集镇的雏形,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地逐渐繁荣,筑垒设防形成集镇②集镇的作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城乡经济联系(3)城市的产生①城市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等等②城市的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城市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古代城市一般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人士,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发展③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异同点?中方:规划特点:分级定制、中正对称、囊括山水;理念:礼法精神、皇权至上、道法自然西方:规划特点:自由活泼、公共空间丰富;理念:人文精神、民主精神(4)各地的民居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Q:民居特点形成的原因:生产力、习俗、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国家制度与政策、文化水平、宗教习俗3.读考情:综合本单元,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五点:1)村落、集镇、城市出现的原因及功能;2)各地民居和城市的不同特点;3)近代城市化的原因;4)中西城市化的对比;5)城市化发展的利与弊。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地表起伏
城市沿河谷或在比较 开阔的低地分布
渭河谷地中的 西安
影响原因 气候 适宜 气 候 气候 恶劣 适度的降水,适中 的气温
影响结果 农业发达,人 口集中,城市 多,规模大
举例
中低纬度沿海 地区城市众多
干旱、寒冷或过 于湿热都不利于 居住
城市少,规模小
干旱区、热带 雨林区、寒冷 地区城市很少
影响原因 河运起 点和终 点 河 流 货物在此转运,促 进人口集中、经济 发展 人流、物流量大, 便于货物集散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影响原因 地势平坦,土 壤肥沃,水源 充足,交通便 利,建设成本 低 热带地区的高 原较为凉爽
影响结果 经济发达,人口集中, 大多数城市分布于平 原地区
举例 沪宁杭城市群、 五大湖城市群、 中欧、西欧平原 上的城市群 巴西高原上的巴 西利亚
平 原 地 形 高 原 谷 地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 布在高原上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地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建设成本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于平原地区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建设成本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于平原地区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上的城市群地形高原谷地形高原谷地低热带地区的高原较为凉爽地表起伏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城市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低热带地区的高原较为凉爽地表起伏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城市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上的城市群巴西高原上的巴西利亚渭河谷地中的西安巴西高原上的巴西利亚渭河谷地中的西安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气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气候气候适宜气候适宜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众多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众多候气候恶劣气候恶劣干旱寒冷或过于湿热都不利于居住城市少规模小干旱区热带雨林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干旱寒冷或过于湿热都不利于居住城市少规模小干旱区热带雨林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河河运起点和终点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河河运起点和终点货物在此转运促进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人流物流量大货物在此转运促进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人流物流量大河流交汇处易形成城市一般规模较赣州宜宾重赣州宜宾重庆武汉流便于货物集散汇处河口常与海运相联交通位置更加重要常与海运相联交通位置更加重要一般规模较大庆武汉上海广州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矿产资源影响原因影响结果举例矿产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其开发带动采矿矿产丰富地区出现新兴工业煤城
城市管理学_网络考核_不定项选择题_试题库
1.〔〕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B. 第五次C. 第三次D. 第四次2.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为主。
A. 军事功能B. 社会功能C. 政治功能D. 文化功能3.我国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
A. 首长负责制B. 纵向层级的集权制C. 层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D. 完整制与别离制相协同4.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C. 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D. 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5.在我国城市中,以下的〔〕属于城市政治参与主体。
A. 市政协B. 市民C. 街道办事处D. 城市居委会6.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是,具有地方〔〕。
A.任免权B. 监视权C. 决定权D. 立法权7.以下的城市政府职能中,〔〕属于传统职能。
A. 消防B. 城市规划C. 环境保护D. 治安管理8.〔〕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A. 市行政管理体制B.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 市政府构成体制D. 市建制体制9.在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B. 市政府组成C. 市政协D. 中共市委10.城市开展战略通常由〔〕组成。
A. 战略措施B. 战略反响C. 重点战略D. 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11.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的指的是〔〕。
A. 全过程学习B. 团体学习C. 全员学习D. 终身学习12.我国土地储藏的运行模式包括〔〕。
A. 上海模式B. 杭州模式C. 南通模式D. 武汉模式1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14.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萌生。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15.城市财政管理包括〔〕。
A. 预算管理B. 城市维护与建立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D. 预算外资金管理16.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年。
A. 5B. 15C. 20D. 2517.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电大 城市管理学 题库
第一章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文化, 政治, 社会, 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选择一项或多项:2、实质上,现代城市主要从(行政管辖, 人口数量和密度, 产业结构)区别于农村地区。
选择一项或多项: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这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4、古代城市主要是指(原始社会后期,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
5、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政治, 军事)功能为主。
6、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居住方式, 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7、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的流动, 总人口的增长,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8、城市管理主要进入以下(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 弥补市场不完全的缺陷, 克服市场制度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 稳定城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市场失灵的领域。
9、(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10(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11、(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12、(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3、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14、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15、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第二章1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2(市人大)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3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是具有地方(任免权, 监督权, 决定权, 立法权)。
4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发言权, 监督权, 参与权),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
5中国城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其组成部分主要有(市党代表大会, 市委员会, 市委常委会, 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城乡规划师考试备考资料-原理-2011
2011 年《城市规划原理》一、单选题( 共80 题,每题1 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城市形成的的原因不包括()A. 军事防御B. 商品买卖C. 集体耕作D. 产业分工2、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A. 地理气候条件B. 法律、法规C. 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D. 交通网络的完善3、关于城市统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城乡统筹应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B. 城乡统筹应统筹城乡的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C. 城乡统筹的核心任务是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权利D. 城乡统筹的核心任务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同工同酬4、古代欧洲城市轴线放射型街道布局主要体现了()A.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体思想B. 古罗马的强势与享乐观念C. 军权统治的意志D. 中世纪的宗教理念5、十九世纪巴黎改建是由()A. 一批有责任心的建筑师发起的B. 公会组织的C. 规划协会组织的D. 政府组织的6、不属于索里亚·玛塔提出的城市形态内容的是()A. 城市平面布置要保证结构对称B. 园形城市形态C. 城市点到点的方便联系D. 街坊呈矩形或梯形7、西谛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的核心是()A. 强调城市土地使用功能的最大化B. 主张人的感受与艺术性空间布局2C. 要求发展快速公共交通D. 优先建设城市行政中心8、首先提出规划过程概念的是()A. 《雅典宪章》B. 《马丘比丘宪章》C.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理念D.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9、不属于邻里单位所提倡的原则是()A. 创造安全的社区环境B. 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规模C. 街坊式的布局D. 商业服务设施应与其他商业设施对接10、我国古代都城大部分采用规整的空间布局形态,其原因主要是为了()A. 尊重自然B. 便捷交通C. 方便建设D. 合乎礼制11、近代由于交通方式与交通设施的发展而导致原有地位相对衰落的城市是()A. 郑州B. 石家庄C. 芜湖D. 扬州12、有关城市规划特点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发展等各项因素的综合作用B.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C. 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的地方性事务D. 城市规划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实践13、有关《城乡规划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城乡规划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B. 国务院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章时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法》C. 所有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行为都不得违背《城乡规划法》D. 制定《城乡规划法》的目的是确立各类3法定城市规划的权威性14、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B.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各行政辖区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C. 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下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D. 下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15、有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体系的表述,错误的是()A. 镇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B.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C. 镇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D. 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16、全球化时代的城镇地域分工最显著的特点()A. 金字塔型B. 功能明确C. 垂直结构D. 没有法律17、有关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表述,正确的是()A. 应制定全省(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B. 应制定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C. 由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D. 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18、不属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是()A. 城镇规模控制B.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C. 划定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D.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不属于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是()A. 统筹安排区域社会服务设施B.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4C. 确定城镇体系规划区的范围D.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20、关于城镇体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B. 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就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C. 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城镇之间一般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D. 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相互缺乏联系的城镇可以构成城镇体系21、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 城镇体系规划体现各级政府事权B. 城镇体系规划涉及去全国、省域、地(市)域、县(市)域、镇域等层次C. 城镇体系规划需要单独编制并报批D. 城镇体系规划的对象只涉及城镇22、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区域环境调查的范围为()A. 该城市所在的省域B. 该城市的经济区域C. 该城市的市域D. 该城市的规划区2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相互关联、联系密切,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功能的城市集群。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空间组织和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城市群的概念由发展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学者提出,主要用来描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互动和影响关系。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的产物,对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城市群的形成原因1. 地理条件:城市群的形成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地理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人文地理条件主要指交通、通讯、能源等人文要素。
这些地理条件对城市群的分布、结构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经济条件:城市群形成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加强,形成城市群。
3. 政治条件:政治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治条件主要包括国家政策、行政管理、区域规划等制度和措施对于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影响。
4. 文化条件:文化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内在因素。
文化条件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传统等文化要素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城市群的特征1. 空间集聚: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较短,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
2. 产业集聚: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结构较为集中,城市之间的产业互相依存,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3. 人口聚集: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交流频繁,形成一定的人口聚集效应。
4. 资源共享:城市群内部的资源互相共享,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较为均衡,形成一定的资源共享效应。
5. 功能互补: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功能互相补充,城市之间的功能互相融合,形成一定的功能互补效应。
6. 生态互动:城市群内部的生态环境互相影响,城市之间的生态互动较为密切,形成一定的生态互动效应。
不同城市兴起的机理
不同城市兴起的机理一城市的定义及其兴起原因1.1城市的定义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1.2中国城市的兴起原因简单从我国几大城市的兴起来看,大致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一下几组:第一组为政治原因兴起(北京、格尔木、石河子)、第二组为政策兴起(汕头、深圳、珠海、厦门)、第三组为能源兴起(大庆、克拉玛依、大同)、第四组为产业集聚兴起(义务、东莞、莆田)、第五组为经济圈带动兴起(长江三角洲辐射区域、珠江三角洲辐射区域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辐射区域)二政治原因兴起城市及其特定的发展机理2.1我国政治原因兴起的城市我国因为政治原因兴起了一些城市,这些城市为驻军、巩固边防、兴建区域政府而兴起,本问主要以石河子及格尔木为例分析。
因北京为中国首都,存在一定特殊性,故不对北京进行分析。
2.2石河子与格尔木的发展历史据历史所记载石河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石河子垦区最初为古老的游牧区,清乾隆时代屯兵开垦。
于建国后,我国为了巩固新疆安定、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成立新疆建设兵团,因为石河子为新疆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依托新疆建设兵团的先进生产力而快速发展。
石河子市是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新城。
格尔木为解放军西进重要城市,也是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必经之地。
在解放军进入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3政治原因兴起的城市机理分析因政治原因兴起的城市,如石河子,随着新疆建设兵团的驻扎,因部队的生活需要带动驻军周边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并不断发展。
城市管理学选择题复习部分 (1)
选择题复习部分(下面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 ABCD )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B 政治C 社会D 经济2、( D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B 科技现代化C 工业化D 信息化3、(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B 第四次C 第三次D 第五次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 A B )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 BCD )。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6、( A BCD )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B 市政府C 市委D 市司法机关7、( ABD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B 市政府C 市委D 市司法机关8、( A )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ABCD )。
A 任免权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 ABCD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 ABCD )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A )。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13、( D )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 BCD )。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 ABCD )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哪些方面作为各个时代人类聚落的最高级形式,城市往往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最集中的地方。
那面你知道城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吗?店铺在此整理了城市形成的原因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城市形成的原因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但是,在对付个体庞大的凶猛的动物时,三五个人的力量显得单薄,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获得胜利。
随着群体的力量强大,收获也就丰富起来,抓获的猎物不便携带,找地方贮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来。
大凡人类选择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
定居下来的先民,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便在驻地周围扎上篱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随着人口的繁盛,村落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猎杀一只动物,整个村落的人倾巢出动显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于是,村落内部便分化出若干个群体,各自为战,猎物在群体内分配。
由于群体的划分是随意进行的,那些老弱病残的群体常常抓获不到动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强壮的群体周围,获得一些食物。
而收获丰盈的群体,不仅消费不完猎物,还可以把多余的猎物拿来,与其他群体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于是,市形成了。
《世本·作篇》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
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
”这便是“市井”的来历。
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地方,生活着同样的村落,村落之间常常为了一只猎物发生械斗。
于是,各村落为了防备其他村落的侵袭,便在篱笆的基础上筑起城墙。
《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
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
这里所说的君,在早期应该是猎物和收获很丰富的群体,而民则是收获贫乏、难以养活自己,依附在收获丰盈的群体周围的群体了。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哪些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哪些在中国,城市一般指已设置市、镇建制的直辖市、市、镇,那面你知道城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吗?店铺在此整理了城市形成的原因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城市形成的原因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1.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2.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形成、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对某些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交通是地区联系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重要城市皆为交通枢纽,并以交通网使它与腹地联系起来.4.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人类的文化活动,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自然条件:1.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地质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岩石裸露处不便于城市的建设,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层便于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2.地形与城市的形成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地势平坦便利市域扩大,利于各种交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农业.所以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区.如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汉口等.世界上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柏林、巴黎、东京、芝加哥、莫斯科、加尔各答等也皆位于平原区.3.气候与城市形成从世界来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多位于适于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气候条件往往影响城市性质.日本的大阪,英国的兰开厦成为世界早期著名的纺织工业城市,与当地气候条件(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等)有一定的关系.4.水与城市形成城市形成与发展和水的关系颇深.河畔、湖滨及海岸带都是利于城市形成的地区.河流历来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而且又是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最好源地,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5.矿产与城市产业革命以后,某些大的矿物产地迅速发展成为新建的工业城市.城市形成的原因知识拓展:城市的合理规划1、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2、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
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
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
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
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
这两种形式。
1、城市的形成过程:
早期:以农业和狩猎为生,生产生活空间是农村
后来: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城市
城:以行政职能为主
市:以商贸职能为主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功能
2、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
影响。
4、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主
要是因为这里有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平坦的地形,适宜
的气候等有利条件。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
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
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
其实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
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
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
每个城市
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
学者们
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如13世纪的地
中海沿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
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
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
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
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
的象征。
随着城市的林立而起,其象征力便没了以往的深刻而吸引人,这似乎也暗合了“道”,也许城市与乡村本就无本质上的区别,正像
是人的安居乐所与勤奋工作一样,顺其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交替
着自身的位置。
城市对人类文明进程是如此的重要。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当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
来城市应倡导低碳、节能、便利;倡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每位市民、每位来访者都充分享有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等众多大中小城市。
①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
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②发展目标: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
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南京、杭州等15个城市。
①优势条件: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
上海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②发展目标: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5000万人)和规
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即市场一体化、交
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资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
环境一体化、形态一体化。
3.环渤海城市群:包括大北京城市群的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等。
辽中南城市群的沈阳、抚顺、鞍山、大连等。
鲁东、鲁
北城市群的济南、青岛等。
①优势条件: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
中的地区。
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②发展目标: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
高速度和更高效益。
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
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
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
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
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
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
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