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方80首学习辑要
中医内科学——痞满(已完成)PPT课件
生姜9 半夏9 党参9 干姜3 黄芩6 黄连3
甘草 4.5 大枣4
大黄黄连泻心汤:
病机:邪热内陷,壅滞中焦而作痞,可因误下而致
脉证:心下痞,按之濡,可见心烦,舌红,关上浮或
濡数。
治法:泻热消痞。
大黄9 黄连3
附子泻心汤:
病机:伤寒误治,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胃肠热壅而卫
兼症:吐苦水,大便不爽 ;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 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 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症状: 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 ; 兼症: 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 声低微 ;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患者素喜饮酒,饭量且大,因而胃肠湿热久蕴。湿甚 水蓄,热甚火化,水火纠结则吐酸嗳腐。火炎上,精 液不润,而胸咽灼热、恶逆;水久蓄,健运失常,则 胀满疼痛、泻泄。病久胃气渐衰,故痛无间歇。脉弦 数为饮为热,苔黄腻为热为湿。此水火纠结胸胃,升 降失司,而成痞证。生姜泻心汤去大枣降逆泻火、益 气温中。
生姜 半夏 党参 干姜 黄连 黄芩 炙草
•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 2.病理 :
• 3.X线钡餐:
• 4.胃肠动力检测: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 5.幽门螺旋杆菌:
为Hale Waihona Puke P感染• 6.B超、CT检查:
三、相关检查
•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 2.病理 :
• 3.X线钡餐:
• 4.胃肠动力检测:
• 5.幽门螺旋杆菌: • 6.B超、CT检查:
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二)、病机关键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
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本部分主要讨论胃痞。
患者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
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痞满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痞满与胃痛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胃痛以疼痛为主,痛势多急,压之可痛胃痞以满闷不适为主,起病较缓,压无痛感2.痞满与鼓胀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在大腹,按之腹皮绷急胃痞自觉满闷不适,外无胀形为特征,在胃脘,按之柔软3.痞满与胸痹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痞满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偶有胸膈不适,但无痛4.痞满与结胸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辨证论治:实痞1.饮食内停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代表方:保和丸加减2.痰湿中阻证辨证要点: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3.湿热阻胃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4.肝胃不和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呕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虚痞1.脾胃虚弱证辨证要点: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痞满方80首学习辑要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泻热消痞。
【主治】心下痞塞。
14.开结枳实丸(《医学发明》卷八)
【药物组成】橘皮、白术、泽泻、茯苓、麦蘖面、炒神曲各30g,干生姜、青皮各15g,枳实(麸炒)45g,半夏(汤洗七次)30g。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
【用法】每次50—70丸,白汤送服。
【主治】胃脘痞闷。
11.九味资生丸(《张氏医通》卷十六)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各90g,茯苓45g,炙甘草15g,橘红、楂肉、真神曲各60g,川黄连、白豆蔻各1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捣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次1丸,食后细嚼,温开水送服;严寒时,用淡姜汤送服。
【用法】每次3g,用米汤150ml调服,一日三次。
【主治】胸膈痞闷,吐逆不止。
7.八味平胃散(《易简方》)
【药物组成】厚朴105g,苍术165g,橘红105g,甘草30g,缩砂、香附子、茯苓、丁香各90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12g,用水230ml,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至140ml,去滓。
【药物组成】木香(不见火)、桑白皮(炒)各15g,丁香皮30g,大腹子(炮)、桔梗(炒)、麦门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人参(锉)各15g,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去梗)、陈皮(去白)、藿香各45g,甘草(炙)30g。
【制法】上?咀。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1个(掰破,去核),灯心10茎,煎至l00ml,去滓。
21.化滞汤(《会约医镜》卷五)
【药物组成】陈皮(去白)3g,青皮1.8g,茯苓4.5g,厚朴3g,白芥子(炒,研)1.8g,大黄(煨)6g。
国医大师颜正华辨治痞满医案探析:名方化裁,配伍精巧
国医大师颜正华辨治痞满医案探析:名方化裁,配伍精巧颜正华教授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
他治验甚众,尤擅长消化系统病证的诊治。
患者:女,67岁,退休干部,12月9日初诊。
腹胀满闷1年,左脘部明显,不痛,饭后尤甚,嗳气,纳食少,大便干燥不畅,1~2日一行,入睡难,多梦,晨起口干,舌黯、舌下青紫,苔薄微黄,脉沉弦。
西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和胃、消痞除胀。
处方: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2g,枳壳6g,青皮、陈皮各8g,川芎6g,赤芍、白芍各12g,旋覆花10g,牡蛎(先煎)30g,玄参12g,全瓜蒌30g,炒酸枣仁30g,丹参20g,佛手6g,焦三仙各15g,绿萼梅6g,决明子3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2月16日二诊: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大便较前畅快,仍纳少,嗳气,口干,失眠。
现时常咳嗽,咯痰。
上方去川芎、全瓜蒌、佛手、焦三仙、绿萼梅,加当归12g、香橼皮10g、乌药10g、百合15g、浙贝母10g。
继服7剂。
12月23日三诊:患者大便通畅,腹胀显著减轻,嗳气、纳少、失眠均好转,咳嗽、咯痰亦减轻。
上方去决明子,继服10剂后诸症大消。
按:本案患者满闷腹胀、嗳气、脉弦且舌下青紫,证属肝郁气滞兼瘀血之象,故治以疏肝和胃、消痞除胀。
颜教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疏肝理气,川芎、郁金行气活血而止痛,三药合用助柴胡疏解肝经郁滞,增强行气止痛之功,共为臣药;•陈皮、青皮、枳壳、佛手、绿萼梅理气行滞,牡蛎、玄参消痞散结,丹参、焦三仙活血消滞,旋覆花和胃降气,全瓜蒌、决明子润肠通便,以上诸药或增强君药和臣药的作用,或针对兼症治疗,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虽源自名方,却由颜教授精心化裁,配伍精巧,切中证候要害,故收效甚佳。
专业医学团队,只为优质内容。
痞满药方4
痞满实痞邪热内陷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功效:泻热消痞。
歌诀:大黄黄连泻心汤,沸水渍之须臾尝,邪热壅滞中焦满,泻热消痞是其长。
饮食停滞方剂:保和丸(见胃痛篇)方剂:枳术丸功效:健脾消痞。
歌诀:枳一术二共研末,荷叶裹炒饭为丸,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专。
痰湿内阻方剂:平陈汤(见湿阻篇)方剂:旋复代赭夏草姜,参草和胃浊降逆,胃虚痰阻气上逆,方剂:甘遂半夏汤功效:逐饮降逆。
歌诀:甘遂半夏功力绝,专出留饮在胸胁,芍药炙草白蜜蜂,饮去大半药宜歇。
肝郁气滞方剂:越鞠丸(见癫病篇)虚痞脾胃虚弱方剂:补中益气汤(见眩晕篇)名医验方方剂:和中消痞汤(李寿生)功效:益气健脾,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症属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脾症。
歌诀:和中消痞制半夏,党参丹参黄连加,芍草干姜蒲公英,方剂:补中消痞汤(李寿山)功效: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猥琐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症属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症。
歌诀:补中消痞小建中,参芪枳实白术共,温中益气健脾运,气滞偏寒痞满用。
方剂:健运麦谷芽汤(赵功效: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症属脾胃虚气滞偏寒痞满用。
方剂:健运麦谷芽汤(赵棻)功效: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凡内伤、外感而有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
歌诀:健运麦芽谷芽汤,参草怀山内金汤,健脾和胃增食欲,枢机灵活元气旺。
方剂:五香丸(蒲辐周)功效:行气利水。
主治:各种食积、气滞、痰痞、肿痛、胸膈胀闷、瘀学等症。
歌诀:五香丸内药三般,生熟牵牛各用半,香附灵脂理气血,久服痞胀才能搬。
方剂:益气建中汤(姚奇蔚)功效:益气建中。
主治:胃胀、胃痛属中阳不振,肝升无力,胃阳不足者。
歌诀:益气温中桂白芍,精芪怀山参草枣,中阳不振胃痛胀,喜温喜按服之少。
治疗心下痞满的方剂
治疗心下痞满的方剂心下痞满为症状名。
见《脾胃论》卷下。
指胸脘部痞塞胀满。
多因气滞郁结所致。
《古今医鉴·痞满》:“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
若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黄连消痞丸等方。
参见痞、心下痞:痞为病证名。
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
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也。
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
既痞与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
”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
心下痞为病证名。
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
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
《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
”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
《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蘖、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详见百科词条:心下痞满[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7:45:08 共956字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
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脉胸痞脉滑,为有痰结。
弦伏亦痞,涩则气劣。
证夫“痞”与“否”同,不通“泰”也。
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
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土邪之为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
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也。
前人皆指误下而致之,盖误下则里气虚,故伤寒之表邪乘虚入于心下;杂病则所受之邪气,亦蓄心下,因而致痞也。
亦有不因误下而得之者,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而为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
治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
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又曰∶肥人多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郁热,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
如饮食后因感风寒,以致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吴茱萸以温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为痞者,当消导其胸中窒塞,宜陈皮、白术、神曲、麦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主之。
有伤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汤、小陷胸汤主之;有伤寒下多则亡阳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柴胡、升麻,少佐陈皮、枳壳以疏之;有大病后元气未复,而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橘皮枳术丸主之。
又有虚实之殊焉,实痞大便闭而能食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
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宜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
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谓亡阴之意也。
方木香化滞汤治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当归梢(四两)枳实(炒,四两)陈皮(六分)干姜(六分)木香(六分)柴胡(七分)草豆蔻(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红花(少许)甘草(炙,一钱)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服。
黄连消痞丸〔批〕(按此方治气郁实痞专消之方)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
十七、痞满
十七、痞满十七、痞满(一)实证1饮食内停------保和丸处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100g 茯苓100g 陈皮 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2枳术丸加味,白术6克枳实3克陈皮3克白术6克加减:1.若脾虚较重者,宜加党参、红枣、甘草,以助健脾;2.若见腹泻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渗湿止泻;3.若食积明显者,宜加神曲、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和胃。
4.胀满明显者,加厚朴、砂仁;5.嗳气甚者,加石菖蒲、黄连、苏叶、郁金;6.呕恶明显者,加法半夏、生姜;7.气郁久而化热者,用丹栀逍遥散;8.纳呆者加茵陈、郁金、乌梅、炒麦芽、柴胡;9.血瘀加丹参、红花。
3旋覆代赭汤加枳实以降肝胃逆气行胃之壅滞。
(旋覆花9克人参6克生姜15克代赭石3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枳实6克红枣12枚)加减:1.若气逆较甚,胃虚不甚者,代赭石可重用至20-30克,以增强其重镇降逆之功;2.若痰多苔腻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化痰和胃;3.若腹胀较甚者,可加枳实、厚朴等以行气除满;4.若腹痛喜温者,可加干姜、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祛寒;5.若舌红苔黄脉数。
有内热之象者,可加黄连、竹茹等以清泄胃热。
2食积停滞:胃脘痞满而胀,食后尤甚,饥可稍缓,喛腐吞酸,厌食恶心,用木香槟榔丸加味,木香槟榔丸加味;木香3克槟榔3克生姜3克青皮3克陈皮3克莪术3克黄连3克枳壳3克黄柏9克大黄9克炒香附12克牵牛子3克(粉服)1.纳差食欲不振者,宜加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等消食之品;2.若舌苔厚者,宜加苍术等以燥湿化浊。
加减1. 食积化热者,加连翘、黄连、栀子;2. 便秘者加大黄;3. 纳呆者加鸡内金。
临证参考宋孝志治本证常用二陈汤加熟地或生地、焦三仙、鸡内金、木香以行气除滞,调整胃肠活动节律,达运脾开胃之功若积滞日久,化热生痰或痰热内壅者,临床证见:脘满胁胀,口苦,烦躁,苔黄,治疗常用温胆汤清化积滞;清热化痰,行气和胃,协调脏腑。
『常用方剂』祛痰剂:二陈汤治痞满
『常用方剂』祛痰剂:二陈汤治痞满王某某,男,38岁。
于2006年4月21日就诊。
患者因1月前食冷食后,自觉胃脘部痞胀,食后症状加重,当时到某医院检查一切正常,给予气滞胃痛颗粒口服,1日2次,1次1包,服10天后,效不显而停药。
近7天症状加重。
刻诊:胃脘部不舒,痞塞胀满,食后症状加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头重如裹,小便少,大便不通。
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沉滑。
患者2年前做过脾切除术。
诊断:痞满。
为中气不足,湿停遏阳,升降失常所致。
治以利湿补气,升清降浊。
方予二陈汤加味。
处方:清半夏、茯苓、苍术各15克,陈皮、白术各12克,甘草、升麻、柴胡、生姜各10克。
4剂,水煎1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
4月25日复诊,服1剂后,痞满减轻;3剂后,痞塞胀满消失,食饭后无痞满的感觉,头晕消失,头重如裹减轻,小便正常,大便已通。
舌质淡红无齿痕,苔白,脉细沉滑。
效不更方,继服4剂。
病告痊愈,至今未复发。
痞满是有食、气、痰、虚之异,而使脾胃升降失司所致。
本病因患者做过脾切除术后,致脾的运化水湿与升清功能减弱,遇到冷食后,寒凉克伐,重伤中阳,中气不运,水湿内停,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成痞满。
故用二陈汤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苍术、白术伍用出自《张氏医通》,用以治疗脾虚痰食不运。
柴胡、升麻在《本草纲目》曰:“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故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柴胡、升麻,补气利湿,升清降浊,药证相合,一服而安。
(王昭垣山东省荣成市斥山卫生院)。
痞满验案一则
痞满验案一则王孟雨;谢艳瑞【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6(024)007【总页数】1页(P52-52)【作者】王孟雨;谢艳瑞【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患者,女,52岁,2014年10月11日就诊。
主诉:胸闷、心烦20余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20年前因与家人吵架生气至胸中憋闷,心烦,易怒,乏力,月经量时多时少,经血色暗,血块较多。
其间一直就医,曾服用血府逐瘀汤、六味地黄丸、逍遥丸、人参归脾丸等治疗,效果时好时坏。
近1月患者入睡困难,多梦,致胸闷、心烦症状加重,伴周身乏力。
经人介绍来我科就诊。
刻诊:面色萎黄,情绪急躁,语音高亢,胸胁胀闷,眼圈发青,舌质红,苔薄白,有齿痕,脉弦细。
诊断:痞满(肝郁气滞证)。
治则:疏肝理气、宽胸散瘀。
取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内关、公孙、太冲。
操作方法:①俯卧位针刺: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刺0.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
②继以艾箱施灸:将6段2 cm的艾条一端点燃后,均匀放入艾灸箱(专利号:ZL200720092865.0)内,将艾灸箱平稳放在背部针刺部位施灸,用3~5块布覆盖灸箱顶部及箱体四周,防止烟雾溢出污染环境及热量散失。
每次施灸40 min,温度控制在43℃左右,维持20 min,使艾灸的温热感向深部组织渗透,其间不行针。
③艾灸结束后在其背部吸拔火罐,留罐10 min。
④仰卧位针刺:内关、公孙、太冲针刺0.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
上述治疗方法,每天1次,5 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患者自觉心烦、胸闷、气堵症状减轻。
又予上法加刺络放血,每周2次。
2个疗程后,患者自述排气量明显增加,胸闷症状消失,心情舒畅,睡眠佳。
按: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
痞满一词始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则生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汇编共54页文档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气、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气、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气、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气者,因胸中气郁,痞结不舒,必得出其气方快。
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症日久,便成痞满。
治宜宣化无形之气为主。
虽曰有火有痰,要皆气顺则愈。
痞满者,因肺气不降,脾气不运,升降之道乖则心下痞塞而满闷,与胀满之病不同。
胀满内胀而外有形,痞满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不可专用破气利下之剂,恐消克元气,变成鼓胀也。
许学士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故治痞者,当一补一消。
旋复代赭汤〔见嗝。
〕原方〔姜、半酌用,甘、枣宜去。
〕宜参用沉香降气散诸药。
此方心下痞满,噫气不除者,宜加减用之。
沉香降气散〔见喘。
〕宜加白芍梨汁〔麦冬、苏子、梨汁清之润之,肺气自降,苓、芍、沉、砂、橘红,补之醒之,则脾气自运。
〕此方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者,可加减用之。
枳术丸〔见泄泻。
〕此方心下痞满者,可随症加药用之,一补一消之法也。
[卷十·御集\气、痞满] 举例一人患气上逆,每饭下一、二口。
辄嗳气数十口,食顷三、四作焉。
仲淳曰∶此气不归元,中焦不运也。
每剂须人参二钱。
不信。
服快气药,愈甚。
越三月,仲淳云∶今须参四钱矣,不信。
又三月,仲淳云∶今须参六钱矣,不信。
又逾月,饮食不下,每呕冷气如团而出,上下气不属,始求仲淳治之。
乃用人参〔六钱。
〕佐沉香、砂仁、益智仁〔各一钱。
〕以纳气归元,苏子、麦冬〔各三钱。
〕橘红〔一钱。
〕枇杷叶〔三片。
〕芦根汁〔一杯。
〕降上逆之气,白芍、五味、萸肉〔各二钱。
〕敛摄耗散之气。
服首煎不动,服再煎不动,然亦不如他汤药辄呕也。
服三煎,忽心口下如爆一声,上则嗳气,下则小遗无算,上下洞然,即索粥顿食三、四碗,不上逆也。
服五、六剂,减参二钱,又以前药十倍为末,山药糊丸,服半年而病始安。
《张氏医通》痞满门
《张氏医通》痞满门五膈宽中散治七情郁结。
痰气痞塞。
遂成五膈。
浓朴(姜汁炒。
二两。
)甘草(炙。
一两)木香(五钱)白豆蔻仁(三钱)为散。
每服三钱。
加生姜三片。
水煎。
入盐一字。
和滓服。
丁沉透膈汤五膈宽中散加丁香、沉香、半夏、草果、人参、白术、香附、砂仁、生姜、大枣。
水煎服。
(一方。
多青皮。
陈皮。
神曲。
麦芽)增损流气饮治诸气郁滞。
胸膈痞满。
面目浮肿。
半夏赤茯苓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
五分)苏叶香附槟榔(大便溏者。
去之)木香大腹皮枳壳桔梗(各七分)人参(一钱五分)肉桂浓朴(姜制。
各八分)生姜(七片)红枣(二枚。
擘)水煎热服。
按十六味流气饮。
以二陈加入破气诸药。
杂合成剂。
施之藜藿。
往往克应。
遂为名方。
其木香流气饮。
根据傍局方七气、金匮四七。
似觉彼善于此。
然亦杂乱无章。
至于分心流气饮、分气紫苏饮。
皆仿佛流气。
风斯愈下。
今止取木香流气。
删其繁芜。
以为存羊之意。
宝鉴木香槟榔丸治一切滞气。
心胸腹胁痞满。
大小便涩滞不快木香槟榔枳壳(炒)青皮(炒)陈皮(炒)广术(煨)黄连(各一两)黄柏(炒)香附(醋炒)大黄(酒蒸)牵牛(腹满便秘用黑者。
喘满膈塞用白者。
取头末。
各二两)滴水为丸。
豌豆大。
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
食远姜汤送下。
以利为度。
本方去陈皮、广术、香附、黄连、黄柏、大黄、牵牛。
加杏仁、半夏、皂角、郁李仁。
蜜丸姜汤下五十丸。
即御药院木香槟榔丸。
专主痰痞风秘。
宝鉴方治气痞热秘。
各有攸宜。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连理汤(理中汤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半夏泻心汤下)半夏泻心汤(方祖)指迷七气汤(七气汤下)理中丸(方祖)小陷胸汤(伤寒门)伊芳尹三黄汤(方祖)二陈汤(方祖)小柴胡汤(方祖)平胃散(方祖)枳实理中汤(理中汤下)橘皮枳实生姜汤(胸痹门)九味资生丸(四君子汤下)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清暑益气汤(保元汤下)异功散(四君子汤下)局方七气汤(方祖)。
《景岳全书》痞满
《景岳全书》痞满经义《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
《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
《脏气法时论》曰∶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厥论》曰∶厥或令人腹满何也?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胀满。
《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
《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在上,则生胀。
中满者,泻之于内。
《五脏生成篇》曰∶腹满胀,支膈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大惑论》曰∶人有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曰∶胃气热则消谷,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脉解篇》曰∶太阴所谓病胀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上走心为噫也。
《经脉篇》曰∶胃病则贲响腹胀。
脾病则腹胀善噫。
心主病则胸胁支满。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积饮痞膈,为中满霍乱吐下。
寒气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痢之病生矣。
水郁之发,善厥逆,痞坚腹满。
木郁之发,病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痞。
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
敦阜之纪,其病腹满。
太阴司天,胸中不利,心下痞痛。
《气交变大论》曰∶岁火不及,民病胁支满。
复则病溏腹满,食饮不下。
岁水不及,民病腹满。
《至真要大论》曰∶大阳司天,民病胸腹满。
少阴之胜,腹满痛。
太阳之胜,腹满食减。
阳明之复,甚则心痛痞满。
太阳之复,心痛痞满。
论证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辩,则在虚实二字。
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此而错用,多致误人。
论治(共四条)一、虚寒之痞,凡过于忧思,或过于劳倦,或饥饱失时,或病后脾气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凉克伐之剂,以致重伤脾气者,皆能有之,其证则无胀无闷,但不知饥,亦不欲食。
问其胸腹胀痞,则曰亦觉有些,而又曰不甚胀。
痞满《证治汇补》
痞满《证治汇补》痞满大意痞与否同.不通泰之谓也.气血痰积.皆能成之.觉满闷痞塞.按之不痛.由脾弱勿能运化.故内经谓太阴所至为痞膈中满.(汇补)内因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湿土之为病也.(心法)外候否与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汇补)痞分虚实虚痞不食.大便利.实痞能食.大便闭.虚痞以芍药、陈皮和之.实痞以浓朴、枳实消之.(汇补)痞满分治有饮食痰积不运为痞者.六君子加山楂、谷芽.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分消上下.与湿同治.或黄连泻心汤.不因误下.邪气乘虚为痞者.宜理脾胃.兼以血药调之.有阴火上炎.痞闷嗳气者.宜降火.有肝气不伸.膈有稠痰.两寸关脉弦滑带涩者.当先吐而后舒郁.有中虚不运如饥如刺者.益气温中.有内伤劳役.清气下陷.浊气犯上者.补中益气.兼清湿热.有悲哀多郁.痰挟痰血.结成窠囊者.宜逐瘀行气.有食后感寒.饮食不消.或食冷物成痞者.宜温中化滞.(汇补)痞分肥瘦肥人心下痞.湿痰也.二陈二术.有火加芩、连.实者去白术.或滚痰丸.瘦人心下痞.乃郁热也.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汇补)脉法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中虚.微涩气劣.沉涩血郁.(举要)治法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疏导.(汇补)用药主以二陈汤去甘草.加人参、白术、枳实、浓朴、黄芩、黄连、泽泻等.如饮食痰积.去参、术.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青皮.湿热太甚.去参术.加苍术、黄柏.中虚不运者.加山楂、麦芽助化之.肥人湿痰.宜苍术、半夏、茯苓、滑石消之.瘦人湿热.宜枳实、黄连导之.升麻、葛根发之.若大病后.元气未复而痞满短气.及误服利剂为虚痞者.宜补中益气汤.加陈皮、枳实.痞满选方浓朴温中汤治脾胃气虚.心腹胀满.疼痛时止时作者.浓朴陈皮茯苓草豆蔻甘草木香干姜如不应.加参、术.黄连泻心汤黄连浓朴干姜(各五分)甘草(三分)人参半夏生姜(各一钱)水煎.东垣失笑丸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黄连枳实(各五钱)麦芽(二钱)干姜甘草白术茯苓人参半夏曲(各三钱)浓朴(四钱)蒸饼丸服.木香顺气丸(汤)治心腹满闷.药稍辛散.初病无火最宜.木香益智陈皮苍术草豆蔻浓朴青皮茯苓泽泻半夏干姜茱萸当归人参升麻柴胡消痞丸治心下痞块.或痛或黄肿.肌瘦腹大.作胀.气积食积.苍术(四两)浓朴(四钱)青皮(二钱)陈皮山楂枳实(各二两)三棱莪术槟榔草果针砂(各五钱)砂仁木香(各七钱)小茴甘草香附乌药(各一两)上为末.酒糊丸.如黄豆大.每服十五丸.姜汤下.1.上一页:呕吐2.下一页:噎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12g,以水200ml,人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140ml,去滓。
【用法】热服。伤寒头痛,人连根葱白9cm同煎,汗出即愈;自利,人粳米煎。均不拘时候服。
【功能】调气和血。
【主治】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少食。
20.中和汤(《鸡峰普济方》卷二十)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加盐末0.3g,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脾暖胃,理气消滞。
【主治】胸膈虚痞,心腹胀痛,呕吐恶心。
26.六一汤(《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药物组成】白术180g,甘草30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6g,开水冲服。
【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和胃。
【用法】每次l粒,含化,空心时服。
【功能】行气辟秽。
【主治】心胸痞闷,噎醋吞酸,两胁刺痛,腹中坚满,口苦无味。
5.丁香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药物组成】丁香、藿香叶、附子(炮裂,去皮、脐)、各7.5g,干姜(炮)4g。
【制法】上锉碎。用水650ml,煎取300ml,去滓。
【制法】用水lL,煮取400ml,滓再煮取200ml,去滓。
【用法】分三次温服。
【功能】化湿和中,健脾消滞。
【主治】胸脘痞闷,舌苔白滑。
24.白术汤(《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药物组成】白术、柴胡、生姜(去皮,薄切,焙干)、厚朴(涂生姜汁,炙香熟)、桂各90g,甘草(炙,锉)30g,槟榔(锉)10枚。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空心、晚食前嚼破后用温酒或盐汤送服。
【功能】温中燥湿,行气健脾。
【主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腹中胀满。
9.人参散(《太平圣惠方》卷五)
【药物组成】人参225g,白术15g,赤茯苓15g,黄芪15g(锉),附子22.5g(炮裂,去皮、脐),木香15g,桔梗15g,大腹皮30g,甘草7.5g(炙微赤,锉),陈橘皮30g(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30g(煨,用皮)。
【用法】每次50—70丸,白汤送服。
【主治】胃脘痞闷。
11.九味资生丸(《张氏医通》卷十六)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各90g,茯苓45g,炙甘草15g,橘红、楂肉、真神曲各60g,川黄连、白豆蔻各1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捣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次1丸,食后细嚼,温开水送服;严寒时,用淡姜汤送服。
【制法】水煎。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化滞。
【主治】瘟疫下后,余邪作痞,胸腹饱胀。
22.分心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
【药物组成】木香(不见火)、桑白皮(炒)各15g,丁香皮30g,大腹子(炮)、桔梗(炒)、麦门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人参(锉)各15g,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去梗)、陈皮(去白)、藿香各45g,甘草(炙)30g。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泻热消痞。
【主治】心下痞塞。
14.开结枳实丸(《医学发明》卷八)
【药物组成】橘皮、白术、泽泻、茯苓、麦蘖面、炒神曲各30g,干生姜、青皮各15g,枳实(麸炒)45g,半夏(汤洗七次)30g。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空腹时温水送服。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次6g,生姜、木瓜煎汤调服。
【功能】温胃行气,消胀除满。
【用法】食前服。
【功能】燥湿运脾,理气和中。
【主治】中脘痞塞,不进饮食。
8.八味厚朴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药物组成】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60g,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0g,诃黎勒(取肉,生用)30g,桂(去粗皮)30g,附子(炮裂,去皮、脐)30g,干姜(炮)30g,白茯苓(去黑皮)30g,甘草(炙)30g。
【制法】上为细末。每次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l枚,同煎至l00ml。
【用法】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降逆。
【主治】胸膈痞塞,胁肋膨胀,时或刺痛,呕哕酸水。
13.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大黄12g,黄连6g。
【制法】以麻沸汤200ml渍之,须臾,绞去滓。
【功能】清热祛湿,化痰利膈,消滞通便,增进食欲,令人徐老。
【主治】胸胁痞闷,食欲不振。
【禁忌】孕妇及大便滑泄者忌服。
29.白术散(《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药物组成】白术、诃黎勒(煨,去核)各22.5g,甘草(炙,锉)、丁香、厚朴(生姜汁炙)各7.5g,木香、桂、人参、槟榔(半生半熟,锉)各22.5g,陈橘皮(去白,麸炒)、草豆蔻(去皮)各30g。
【主治】胃中寒凝气满,引心背彻痛。
17.木香理中汤(《伤寒全生集》卷三)
【制法】陈皮、半夏、甘草、木香、白术、砂仁、枳实、青皮。
【制法】上加生姜4g,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消痞。
【主治】心下痞满。或痞满虽解,而胃脘胀痛者。
【辩证加减】气痞,大便秘实,加槟榔、大黄;有烦热,加姜炒黄连。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9g,用水150ml,煎至l00ml,去滓。
【用法】温服。微利为度。
【功能】健脾疏肝,行气消痞。
【主治】痞气,胁肋满闷。
25.匀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药物组成】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各60g,藿香叶、甘草(炙)各240g,缩砂仁120g。
【制法】上?咀。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1个(掰破,去核),灯心10茎,煎至l0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解郁,行气调中。
【主治】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口苦舌干。
23.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卷二)
【药物组成】藿香梗9g,厚朴6g,茯苓9g,广皮4.5g,草果3g,楂肉(炒)15g,神曲6g。
【制法】上为散。每次9g,用水300ml,煎至180ml,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温胃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胸膈腹胁胀满。
10.上二黄丸(《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药物组成】黄芩60g,黄连(去须,酒浸)30g,升麻、柴胡各9g,甘草6g。
【制法】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主治】心腹胀满,胁肋牵疼,吞酸气逆,呕吐清涎,肠鸣泄泻,手足厥冷。
28.玉芝徐老丸(《宣明论方》卷四)
【药物组成】天南星、干姜各15g,黄柏45g,牵牛240g,半夏、白矾、大黄各30g,蛤糊60g。
【制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
【用法】每次10~20丸,一日三次,食后温水送下。大便结者,除肠垢积物,可渐加至30—50丸。
18.五味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药物组成】五味子(洗)4.5kg,良姜(炒)、陈皮(去白)、茴香(炒)各750g,甘草(炒)8.75kg,盐(炒)11k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6g,食前用沸汤点服。
【功能】温中祛寒,理气止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不思饮食。
【药物组成】白术120g,黄橘皮、厚朴、人参、茯苓、甘草各75g。
【药物组成】上为细末。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煎至l00ml,去滓。
【用法】空腹时温服。
【功能】养脾健胃,行气和中。
【主治】胁肋胀满,恶心呕逆,食欲不振。
21.化滞汤(《会约医镜》卷五)
【药物组成】陈皮(去白)3g,青皮1.8g,茯苓4.5g,厚朴3g,白芥子(炒,研)1.8g,大黄(煨)6g。
【主治】心腹痞闷。口苦无味,呕秽恶心,不思饮食。
27.正元丹(《鸡峰普济方》卷十四)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良姜、乌头各120g,胡椒、荜澄茄、人参、红豆蔻、白术、桂各30g。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功能】温胃散寒,健脾化湿。
1.二香养胃丸(《杨氏家藏方》卷六)
【药物组成】丁香7.5g,木香7.5g,陈橘皮(去白)、益智仁、缩砂仁、甘草、肉桂(去粗皮)、槟榔、肉豆蔻(面裹,煨熟)各15g,青橘皮(去白)12g,干姜(炮)9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g作10丸。
【用法】每次l~2丸,食前细嚼,热汤送服。
【功能】健脾消食,导饮行水。
【主治】心下痞闷。
【辩证加减】如有积块,加巴豆霜4.5g。
15.人参利膈丸(《顾松园医镜》卷九)
【药物组成】人参、白芍、大黄(九制)、枳壳、厚朴、槟榔各等分,沉香减半。
【制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用法】每次3g,白汤送服,一日三次。
【功能】健脾理气,消滞通便。
19.廿四味流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七次)60g,陈皮(去白)lkg,厚朴(姜制,炒)、青皮(去白)、甘草、香附(炒,去毛)、紫苏叶各500g,人参、赤茯苓、干木瓜、白术、白芷、麦门冬各120g,草果仁、肉桂(不见火)、蓬莪术(煨,切)、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不见火)各180g,木通240g,沉香180g,枳壳(去瓤,麸炒)120g,大黄(面裹煨,去面,切)60g。
【功能】温脾和胃,行气消滞。
【主治】心下痞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口苦无味。
2.丁皮丸(《御药院方》卷三)
【药物组成】丁香皮、陈橘皮(去白)、京三棱(煨,切)、槟榔各30g,青木香7.5g,麝香(另研)60g,蓬莪术(煨,切)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