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镇研究

合集下载

历史-史学理论专题

历史-史学理论专题

史学理论专题练习(10.27)一、选择题1.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学者认为新政修改了所谓的“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这些破天荒的政策对挽救资本主义经济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一些人激烈批评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A.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史实B.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C.基于社会主义理论展开评论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法国南部发现一座约建于公元3世纪的基督教堂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教B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石碑上提及海上势力的袭击外敌入侵导致古埃及文明衰落C 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整的古希腊剧场古希腊在地中海区域进行殖民活动D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希腊神像、印度古钱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手稿阿伊哈努姆因丝绸之路而兴A.A B.B C.C3.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发掘出土了一枚战国晚期木觚(gu),觚上以秦隶书写约700字。

专家认为,该觚年代最早,觚文篇幅也最长,是目前所见中华“第一长文觚”,其形制罕见,内容丰富,学术价值重大。

觚文是一篇全新策问类文献,未见于传世文献,属于佚篇,为今人探讨《战国策》一类文献的流传与演变提供了新材料,为研究战国后期政治史、社会思想提供了珍贵资料。

上述材料表明( )A.历史研究必须以考古发掘为基础B.文献研究弥补了考古发掘的缺陷C.考古发掘可以不断丰富文献研究D.出土文物须与文献记载保持一致4.《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以上作品均由历史学家唐德刚和传主本人共同完成,在书中会看到作者与传主在一些问题上争辩。

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时应该( )A.相信传主,他是历史创造者B.相信作者,他是历史学家C.相信自己,旁观者清D.相信未来,争辩说明未有定论5.表1王曰:“父歆……唯天将集厥命,……临保我有周。

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摘要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末尾,天水地区城镇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到达了顶峰,城市繁荣,交通便利,贸易兴盛。

本文所指清代天水地区指的是清代秦州辖区、秦安县、清水县、礼县、两当县、徽县及县以下的基层理民体系,包括堡寨、镇、铺等。

城市的选址继承自历史时期,州城位于河谷地带,呈东西分布,是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典型的河谷型城市,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城市形态方面,区内城市属方形和不规则形。

其中州城是方形,也是典型的分城结构,修筑了自西向东陈列的五城,分别为伏羲城、西关城、中城、大城、东关城。

大城面积最大,州治也位于此,伏羲城正如其名,太昊庙(伏羲庙)在此城中。

中城南北狭长。

行政区在大城,在城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城市职能中州城的城市职能最为丰富,县的职能较单一。

本区的城市发展虽一直较缓慢,但也形成自身的城市发展体系,该区的城市体系为州-县,县下有较多的基层部门。

县城中秦安县最为典型,面积也较大,从北至南依次为北郭城、大城、南郭城。

行政区都分布于大城,其中有南北向街道贯通于三城,商业区和住宅区零散分布于其中。

清水县面积较小,在城市功能区等方面都较简单,但主要功能区齐全。

关键词:天水地区;清代;城镇地理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end of China's feudal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Tianshui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ity was prosperous, the transportation was convenient, and trade was prosperous. The Tianshui area in the Qing dynasty referred to in this article refers to the grassroots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in Qinzhou, Qin'an County, Qingshui County, Li County, Liangdang County, Hui County and below, including the fortified villages, towns, and shops. The location of the city is inherited from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 stat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river valley and is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west. It is a typical valley city in modern urban geography.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In terms of urban form, the cities in the area are square and irregular. Among them, the state city is a square, and it is also a typical sub-city structure. Five cities dispclayed from west to east are built, namely Fuxicheng, Xiguan, Zhongcheng, Dacheng, and Dongguan. The largest city has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state governor is also located here. As its name suggests, Fuxicheng has Taihao Temple (Fuxi Temple) in this city. The city is long and narrow.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is located in a big city, occupying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city. The city function is the most abundant in the state cit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ounty is relatively single.Although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his district has been slow, it has also formed its own urban development system. The urban system of this district is state-county, and there are more grassroots departments under the county. Among the county towns, Qin'an County is the most typical and has a large area. From north to south, it is Beiguo, Dacheng, and Nanguocheng.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are all distributed in Ayutthaya, with north-south streets running through the three cities, and commercial districts and residential districts are scattered among them. Qingshui County has a small area and is relatively simple in terms of urban functional areas, but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are complete.Key words:Tianshui area; Qing Dynasty; urban geograph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一)选题缘由 (1)(二)研究意义 (1)二、相关研究回顾 (2)(一)历史城镇地理研究 (2)(二)清代城镇地理研究 (7)(三)天水地区相关研究 (9)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0)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1)第一章天水地区城镇形成的历史地理条件 (12)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2)第二节人文地理条件 (14)第三节天水建置沿革 (18)第二章清代天水地区城镇职能、体系和其他主要部门 (19)第一节清代天水地区城镇的职能 (19)第二节清代天水地区州县城市体系 (24)第三节清代天水地区市镇体系及其他主要部门 (25)第三章清代天水地区城镇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 (37)第一节城市形态的概念及特征 (37)第二节清代天水地区州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 (40)第四章清代秦安、清水的市镇规模、城市空间及形成机理 (49)第一节秦安、清水县城市镇规模和空间分布特点 (49)第二节秦安县城市空间特征和机理分析 (51)第三节清水县城市空间特征和机理分析 (55)结语 (57)参考文献 (59)致谢 (64)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65)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绪论天水位于陇东南,一直有“陇上江南”之称,是古秦人兴起之地,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汉唐时曾是作为军事重镇存在。

历史学专业学年论文选题

历史学专业学年论文选题
91.门神信仰探论。
92.宋代科举生活考论。
93.宋代吴兴园林考。
94.明代恢复汉服衣冠举措考析。
95.清代禁酒现象探析。
96.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97.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经济史研究。
98.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99. “重农抑商”思想源流考
100.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
140.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比较。
141.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文化原因。
142. 论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143. 论拜占廷帝国的文化地位。
144. 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化发展之意义。
145. 论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
146. 神道教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
147. 门罗主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66. “镇反”运动述评。
67. 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68. 新民主主义社会研究。
69. 七届三中全会研究。
70. “三大改造”加速推进的历史原因。
71. 刘少奇的林业思想。
72. 建国初期刘少奇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73.“论十大关系”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局限性。
74. 知识分子改造运动评述。
132.浙江藏书家研究
133.浙江地方史事与人物的考订
四、世界史(含世界当代史)
134.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
135. 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之比较。
136. 希伯莱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37. 两河流域文明法典意识形成的原因。
138. 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主义。
139. 雅典与罗马政治制度之比较。
148. 光荣革命与英国现代化运动的发生。

调研工作方案

调研工作方案

调研工作方案调研工作方案1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第九轮市直单位联系村工作的安排意见》,为扎实做好市镇村的联系帮扶工作,我室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深入该村实地调研,结合我室实际,在与村两委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以下帮扶工作方案:一、联系村的基本情况。

村位于市镇西北方,共有70户,160人人,党员12名,全村拥有耕地500亩,有部分土地被电镀厂污染,虽该厂早已关停,但近100亩耕地已无法耕种,个人果园总计20亩。

村民主要靠农业及农闲时外出打零工维持家用,无任何集体收入,村民活动场所简陋,村内主路狭窄,雨雪天道路泥泞,车辆难以进出。

村两委成员共2人,班子团结,村情稳定,干群和谐,班子为民服务意识强,干事创业积极性较高。

二、帮扶工作计划。

1、深入调查研究。

深入帮扶村,广泛开展调研,与群众常联系多沟通,了解村情民意,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到村调研1次,分管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每月至少到村1次。

2、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

加强与镇党委的沟通交流,协助村两委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民议事、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努力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与联系村贫困户,开展“结穷亲”“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加强联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积极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

围绕帮助村民解决最急需、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清除门前路旁堆积的杂物,解决目前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村庄整体环境水平,年内铺设路旁雨水管道,为村内道路的整修做好基础工作。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综合科科长为成员的联系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帮扶村具体联系工作。

调研工作方案2一、调研时间x月x日(星期x)下午__:00—17:30。

二、调研内容调研__众创空间建设,研究__建设有关事宜。

三、行程安排__:00 在__集中(参加人员自行前往)__:00—__:30 统一乘车调研__项目__:30—16:00 调研__项目16:00—17:30 在__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主持人:__。

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

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

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周一星中国城市的基本概念极为混乱,己经难以为继。

别人也许认为“基本概念”是最简单、最低级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

城市研究(包括城市规划),它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没有正确和统一的城市基本概念,就谈不上城市研究,就没有城市科学,就弄不清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国情,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

笔者主要讨论4个方面的问题:①“城市”概念的混乱;②“城市人口”概念的混乱;③“城市规模”概念的混乱;④“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混乱。

最后引申出几个科学问题。

1“城市”概念的混乱城市或者城镇(urban places)是相对于乡村(rural area)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具体到空间,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实体地域(physical area),即城市的建成区,在美国为urbanized area。

这是反映城市基本特征并区别于乡村的地域概念;②城市的行政地域(administrative area),即城市政府行政管辖的地域,在西方即city proper;③城市的功能地域(functional area),即城市人口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国际上通称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但在我国,既没有城市实体地域概念的科学界定标准、相应的统计标准和相应的统计资料,只有每个城市自己知道建成区大概有多大。

也没有城市功能地域概念的科学界定标准和相应的统计。

笔者曾经提出过一个都市区的划分标准和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可惜都未被普遍接受。

近几年城市规划界分别使用“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圈”、“都会区”、“都市发展区”、“城市密集地区”、“城市密集地带”、“城市带”、“都市连绵区”等五花八门的名字,没有统一,目前急待国家确定规范的名词和统一的标准。

在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中,我国只有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而且问题很大:1.1我国市镇设置标准多变。

市镇与乡村的关系研究徐东云张妍

市镇与乡村的关系研究徐东云张妍

市镇与乡村的关系研究徐东云张妍作者:陈桂英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7期徐东云1,2,张妍 2,陈桂英2(1.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2.大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大庆 163255)摘要:界定了市镇的狭义和广义概念,从广义上对中国的市镇体系进行了梳理,并从功能、聚居等方面研究了市镇和乡村的关系。

市镇和乡村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在生产和生活上保持了密切的内在联系。

完全割裂地看待市镇和乡村,不利于村镇建设的发展。

进行村镇建设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发展现代农业,在地缘与亲缘的传统聚居状况下,改变小农经济的局限,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使局限于落后生产方式的散落村庄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更好地改变乡村的村容村貌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市镇;乡村;市镇体系;城市规模;聚居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4-0056-03在汉语大词典里,市镇是指比较大的集镇;而集镇是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住区。

中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是,市是城市的前身,城市是由市直接发展而形成。

另一种观点是,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才能称之为城市。

把城和市连为一体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早期的城市。

关于市镇的历史概念,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集市- 集镇- 城镇-城市的进化规律。

概言之,市镇,狭义上指比较大的集镇;广义上就是市和镇的集合,等同于城镇。

本文所指的市镇倾向于广义的概念。

一、市镇体系构成从广义上看,我国的市镇体系一般来说由市、县、镇(或乡)三级构成。

市,从规模大小来看,可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小城镇;从行政规划来看,可分为直辖市(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市下由若干县组成,县域城镇体系由县城镇(亦称县城关镇)和县城外建制镇构成。

县城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发挥“上连城市、下引乡村”的社会和经济功能中起重要的核心作用,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史视野中的明代云南市镇研究

区域史视野中的明代云南市镇研究
2 08年 第 6期 0
No.6, 008 2

术 探

2 0 年 1 月 08 2
De c., 08 20
Ac adem i Expl at o c or i n
区 域 史 视 野 中 的 明 代 云 南 市 镇 研 究 ①
王文 成 , 胜 华 顾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 南 昆明 云 603 ) 504
关键词: 区域 史 视 野 ; 云南 市 镇 ; 研究 中 图 分 类号 : 985 K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73 (080 0 8 0 10 2x 2 o )6— o8— 6
对 于 明代 中 国经济 来说 , 云南属 于全 国经 济 发展最 富 活力 的边 疆 地 区之 一 ; 对 云 南 来 说 , 而 明代无 疑是 云 南 经 济 发 展史 上 最 引人 瞩 目的关 键时期 之一 。学 术界 不仅 从 全 国市 场 史 、 市镇 史 的角度 , 论及 明代云南 市镇②, 而且从 区域史 研 究 的角度 , 开展 了 明代 云南 市镇 的研究 。 由于 明代
④ 如龙登高《 近年来封建市场研究概述》 《 ,中国史研究动态)9 1 ) 9 年第 9 ; 1 期 钟兴永《 近十年中国集市贸易史研 究概述》 《 ,中国史研 究动态)9 8 ) 9 年第 4 ; 1 期 范毅军《 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 新史学)9 8 ) 9 年第 9 1 卷第 3 ; 期 龙登高《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 态的探讨——江南地 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 回顾》《 ,中国史研究动态)9 8 ) 9 年第 1 期 ; 1 0 颜晓红 、 方志远(o 8 年代 以来 国内学者明清城镇 及 城乡商 品经济研究 的回顾》 《 ,中国史研究动态)99 1 年第 4 ; 9 期 任放《 二十世 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 《 , 历史研究) 0 1 ) 2 年第 5 安雅 丽 期; 《 十年来华北集市贸易研究综述》 《 , 高校 社科 信息)0 3 ) 0 年第 4 ; 2 期 安涛《 4 年来江南 市镇社会 经济史研 究综述》 《 近 o , 枣庄学院学 报》

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述评

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述评

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述评摘要:江南市镇兴起于宋,兴盛于明清。

由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引出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评价与借鉴,最后是对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以期江南市镇史今后的研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综述江南市镇起于宋元,那时已出现临时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即草市。

明清时期由于大量农、副产品涌进集市,这些市场逐渐由临时性的草市变为固定的集市,进而发展为市镇。

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一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64年,傅衣凌先生发表了《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一文,范金民教授认为此作可以视为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

一、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回顾与总结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主要围绕市镇经济而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明清市镇的兴起,明清市镇结构、功能、市镇类型等,关于市镇兴起的研究,蒋兆成认为乡镇是沿着村——集市(村市)——镇的途径发展起来的,乡镇的繁荣主要不是建立在自身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附近乡民农副产品或家庭手工业品的交换上。

樊树志认为,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乡村向都市化方向转变的产物。

陈晓燕认为,很多江南市镇的渊源都可追溯至军事戍镇,而明清以来在江南农村地区形成的市镇网络,都是由于商业市场的因素。

关于明清江南市镇的空间结构研究,如樊树志通过梳理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指出镇与镇的间距以12 里至36里为较常见的模式。

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

市镇类型以及市镇在全国市场结构中的位置,樊树志认为明清江南丝业、绸业、棉业、布业市镇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营业额最可观。

陈学文以湖州府为个案,将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市镇分为手工业专业市镇、商业专业市镇、交通枢纽型市镇。

二、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评价与借鉴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学者樊树志、王家范、洪焕椿、陈忠平、陈学文、蒋兆成、范金民等都是学术前沿人物,学者们研究风格各有不同,但都颇有建树。

硕士论文: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

硕士论文: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

摘要区域内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县域城镇体系作为省市等更大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基础,是城乡连接最为紧密的部分,其发展状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泰市地处鲁中腹地,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之一。

因其地形地貌以及资源丰富多样,整体发展较高而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等,使之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探讨新泰市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就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背景条件,以期通过探索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去把握新泰市城镇体系的发展态势。

一是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在历个朝代的发展变迁来了解新泰市的发展情况;二是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的现实基础。

然后,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新泰市各城镇的城镇综合实力,以揭示其城镇发展的未来趋势。

对新泰市城镇体系结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通过城市首位度等研究方法,得出中心城区所占人口比例过大、大型镇和中型镇数量少、小城镇数量过多以及城镇规模过小的问题;通过区位熵和纳尔逊统计分析法,得出了主导产业不突出、各城镇的主导产业部门趋同以及城镇职能的专门化程度不明显的问题;通过对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的总结,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出青云和新汶对各城镇的引力大小,进而得出了城镇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空间内部不协调以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受矿产资源分布影响较大的问题。

最后,针对新泰市城镇体系结构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合理县域城镇体系的目标,并就此提出了完善城镇建设资金供给体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泰市,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对策1 引言1.1 研究目的与意义区域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涉及区域自然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一个自然——社会系统。

近代山东市镇商会发展研究

近代山东市镇商会发展研究
个 , 商会 发 展 最 快 的 省份 之 。可 见 , 东 商 会 处 于快 速 发 展 是 山
随 着 市镇 商 会 数 量逐 渐 增 多,市 镇 商会 的规 模亦 不பைடு நூலகம்断 扩大 。
作 为 都 市 型 市镇 的 周村 .因 其 悠 久 的历 史传 统 和 商 品经 济 的 发
时期 , 市 镇 商会 占新 增 商会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为 商 人专 业 组 而 作 织 的 商会 与 商 品 经 济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0世 纪 初 【 东 乡村 经 济 迅 2 I 1 速发展 , 乡村 商 人 日益 增 多 , 商人 群 体 日益 壮 大 , 商会 在 市镇 为
商 会 或分 会 者 。各业 者 尚 有 同T 业 会 , 于 商会 , 其 指 遵 。” 属 受 由
此 可 知 . 业公 会 是 商 会 的 下层 组 织 , 属 于 商 会 , 行 业 同业 同 隶 各 公会 的成 立 不 仅 极 大 地扩 充 了 商 会 的 数 量 ,而 且 极 大 地扩 大 了 商会 的规 模 。
大 量 设立 的趋 势 。
在 三 种 类型 市 镇 商 会 数量 中 ,以第 一 种 类 型 商会 所 占数 量
二、 市镇 商 会 的分 类 本 文考 察 山 东 市镇 商 会 的发 展 状 况 ,根 据 其 发 展 形态 与级 别 将 市镇 商 会 分 为 一般 市镇 商 会 、 殊 市 镇 商 会 、 市 市镇 商会 特 都
三 种 类型 , 陈述 如 下 , 并 以求 全 面 展现 近 代 山东 乡村 商会 的发 展
地 证 明 了 市镇 商 业 的 多样 化 ,大规 模 市 镇 经 济 由 专业 化 向多 样
1 一般 市镇 商 会 、

明清江西市镇及商品经济研究综述

明清江西市镇及商品经济研究综述
背 景 下 .明 清 时 期 江 西 市 镇 及 商品 经济 的研 究也 取 得 了 显 著成 绩 . 时也 存 在 着 研 究 区域 不 平衡 的现 象 。 同
更 多 区 域 的 市镇 经 济 逐 渐 纳 入 研 究 者 的视 野 ,但 是 研 究 的主 要
区 域 还 是 集 中 于长 江流 域 和 珠 江 流 域 。 究 明 清 江 南 区域 社 会 研 史 的 论 著 , 中 反映 了江 南农 业 、 业 、 镇 、 役 和 社 会 生 活 等 集 商 市 赋 方 面 , 示 了江 南地 区在 全 国 经 济 圈 中 的 举 足 轻 重 的 历 史 地 位 。 显 在 农 业 和 手 工业 方 面 , 者们 对 农 业 经 营 的 规 模 、 益 及 与之 相 学 收
仓 储 系统 经 历 了 一 个 由官 方 统 筹 办 理 到 社 会 各 方 参 与 的 演 进 并 曰臻 完 备 的过 程 。[ 市 镇 方 面 , 学 文 对 杭 嘉 湖 专 业 市 镇 结 构 6 1 在 陈
及 经 济特 色 的 描述 , 以及 樊 树 志对 江 南 市镇 的 网络 分 布 , 营 规 经 模及 特 色进 ; _ 亍了分 析 , 映 近 年 来 江 南市 镇 研 究 的总 体 水 平 。 反 此外 。 有关 市 场 、 业 、 人 、 会 阶 层 、 口流 动 与 社 会 生 活 等 商 商 社 人
方 面 , 有 大 量 的 研 究成 果 , 处 难 于 一一 列 举 。 也 此
与江 南研 究 的 热 I相 比 , 江 西 的研 究 程 度 则不 如 前 者 , ' ] 对 但 还 是 出现期 江 西 四
大 工 商 市 镇 发展 的特 点 》 一 文 , 明 清 时 期 江 西 四 大 名 镇 景 德 对 镇 、 口镇 、 河 障树 镇 、 吴城 镇 的 形 成 、 展 作 了 考 察 , 归 纳 了 四 发 并 大商 镇 各 自不 同的 特 点 。 檀 《 清 时 期江 西 的商 业 城 镇 》 则 对 许 明

现代化工业市镇社区卫生发展模式研究

现代化工业市镇社区卫生发展模式研究

H at ev eMo e f e n ut a C m ay Z egB ou We l。jY n e 。t f / C i s r . el Sri d lo t d s i o m ̄ i / h n a y 。 nH l I u w n e 口 . hn e i h c rh I rl t i / e P ma
r S h s i l t e c mmu i e l e vc r e s c ud d erwo k t ru h a f xb e w y RE U S L s n u -n l o t ol a d b y’ o pt , o a h nt h at s ri e wo k r o l o t i y h h r h s e i l a . S LT e s ip t I O ̄ u c q l  ̄ n 撇
r at ae 2 0 1 ( )2 yHe l C r 。0 2。6 7 :8—2 h 9
Ab ta t 08 sr c T n rp r yo h at e v efrte id sr lc mmu i . 06 d apo e f e l sri o h uti o wa h c n a nt MET DE B sd o ers I e f l co y HO ae nt e伽 ℃ so tef t- h l a
rs l o m h r ie t e p o l n t e c mmu ̄ y C e u t fr t e s vc o t e p e i h o s e h r t . ONC US ON h i r o i to u e te w y t o L I wo t t nr d c h a o c mmu i h a t e vc n t e i . s h n 押 e l s r ie i h n h

湖北钟祥石牌古镇研究

湖北钟祥石牌古镇研究

武汉理L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绍。

空间范围界定为石牌镇整个中心镇区及其周边的河流、地形地貌、汉代古城遗址等自然历史环境。

其中以集中反映明清时期古镇风貌的老镇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具体四至范围为:东至幸福河,西至陶大堰,南至听江大道,北至仁和街(图1—1)。

图1-1石牌古镇研究范围图1.2.2研究内容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以及城市、建筑等领域对石牌古镇展开综合性整体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有:(1)古镇形成与演变包括掌握了解石牌古镇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历史背景;确定古镇历史发展分期;分析影响古镇发展的自然、交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

(2)古镇空间形态包括从整体上对古镇的选址格局及形态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古镇传统街巷功能、布局结构、尺度景观等空间特色分析;传统建筑豹分类以及天井式民居在空间、建构与艺术形象等方面的地域性特色分析。

(3)古镇保护与发展在现状分析总结基础上,科学评定古镇特色价值;确定古镇保护目标、原则、内容和总体框架;从古镇整体、老镇区、历史建筑三个层次以及物资遗产和非物资遗产两个方面提出保护与发展构想。

1.2.3相关概念界定在中国古代的城市体系中,市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城市市场向农村地区扩张而产生豹“草市”的不断发展和最初作为军事据点的“镇”向经济中心演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现在通常所指的城镇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建制镇和乡集镇两种类型的居民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单体帝陵——显陵,市区内还有文风塔、元佑宫、阳春台和白雪楼等古迹。

显陵,原名献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生父朱佑杭、生母蒋氏的合葬墓,是我国中南六省唯一的明代帝陵,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钟祥四大古镇简介。

钟祥市历史上有4大古镇,除石牌外,另外3个是:丰乐、旧口、洋梓。

4大古镇的位景分布均紧邻汉水及其支流,现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丰乐镇:位于钟祥市西北35km处,丰乐河东岸。

明代在此设丰乐驿,为津渡要口。

“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胡勇军;徐茂明【摘要】During 1960s and 1970s, G.WilliamSkinner, an American historian, put forward a famous theory-the module of G.WilliamSkinner,which is a new analyze module for research of Chinese markets and regional system based on market structure. At the begin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owns in Jiangnan was mainly affected by natur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owever, with increasingly prosperity of towns, market played a greater influ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owns. In recent period, towns in province Wu experienced transference, and ultimately formed a more mature towns network system, whose distribution is similar with G.WilliamSkinner module in some aspects.%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历史学家施坚雅提出了著名的“施坚雅模式”,这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江南市镇的分布最初多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但随着市镇经济的不断繁荣,市场因素对市镇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一、江南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江南”的概念、范围。

在历史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它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直到秦汉时期,“江南”的含义略显明确,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湖南全部和江西。

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应当是从唐代开始的。

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从元代开始“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

明代已经将苏、松、常、嘉、湖五府列为“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

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于明清时期江南的界定,也常有歧异。

较早对江南的含义提出讨论的是王家范,他认为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至迟在明代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刘石吉在其《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江苏省的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和太仓直隶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地区。

洪焕椿、罗崙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书,也对江南下了一个定义: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明清时期即为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地区,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三角地区。

陈忠平在研究明清江南市镇时,将江南的地域范围界定为长江以南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各府。

日本学者对于江南的认识,基本上集中于苏、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

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江南的核心,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

李伯重对“江南”概念曾作过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

他指出,对江南的地域范围作界定,在标准上不但要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应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据此,江南的合理范围应当包括今天的苏南浙北,即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内部生态条件上具有统一性,同属于太湖水系,在经济方面的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其外围有天然屏障与邻近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分隔。

浅谈明代苏州地区的市镇经济

浅谈明代苏州地区的市镇经济

浅谈明代苏州地区的市镇经济摘要:明代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尤以江南地区发展为盛,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苏州是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典型地区,本文从苏州地区市镇的区位分布、空间规模、发展模式、主导产业、农商关系、交通条件等方面,浅谈苏州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及动因。

关键词: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市镇经济发展何为市镇,市即草市或墟市,始于魏晋时期,为乡村地区交易场所。

明代时期,江南苏州地区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主要表现为户口滋繁、商业兴盛、农业产量增加、租佃关系契约化、农业商品化等方面,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发展。

一、苏州地区市镇的分布及规模苏州地处江南,位于长江中下游三角洲地区,明朝苏州地区建制为苏州府,隶属于南直隶,《明史•地理志》记载“太祖吴元年九月曰苏州府。

领州一,县七”。

“七县”即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

“一州”即太仓州。

明代苏州市镇迅速兴起,依据樊树志的考证,苏州府下辖州县市镇数量大致情况为:吴县7个,长洲县10个,常熟县15个,昆山县10个,吴江县14个,太仓州14个,嘉定县26个,合计共96个市镇。

通常以市镇范围内的人口户数来界定市镇的规模大小,有百户、千户、乃至万户,千户以上即可归为大市镇。

苏州府共拥有千户以上市镇有18个,其中吴江县8个,吴县3个,常熟县4个,昆山县1个,太仓州1个,长洲县1个。

则中小市镇总数为78个。

千户以上的大市镇占市镇总数的18%,吴江县更是占比57%。

因此可知大型市镇主要分布于苏州府西南部大运河沿线地区和东北部长江入海口地区,以吴江、常熟为主,占大型市镇总数的67%。

而中小型市镇则集中分布于苏州东南地区,以昆山、太仓、嘉定等县分布为主,占中小市镇总数的61%。

1.苏州地区市镇的类型及其特点(一)市镇的类型陈忠平从经济结构提出分为:生产性市镇、流通性市镇、消费性市镇,流通性市镇为最主要的类型。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一书出版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一书出版

作者: 东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21-21页
主题词: 杭嘉湖;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化;江南经济;研究员;学文;研究定向;重点课题;学术价值;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
摘要: <正>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城市化延至明清时期则突出表现为市镇群体的兴起,杭嘉湖市镇之多之巨居于全国首位,因此,研究明清杭嘉湖市镇史是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作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江南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陈学文研究员所著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一书的出版,无疑将推动中国城市化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关于我国设市标准的探讨(城市发展研究)

关于我国设市标准的探讨(城市发展研究)

关于我国设市标准的探讨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从“十五”开始,国家已将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中国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市标准,是完善我国的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城镇化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客观需要。

①一、现行设市标准存在的问题国务院于1984年调整了建制镇的设置标准,分别于1986年和1993年先后调整了市镇设置的标准。

1999年国家统计局又出台了新的城市划分标准,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试行。

目前的城镇人口比重就是根据1984年的设镇标准和1993年的设市标准进行统计的。

1986年4月,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规定“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经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同时对撤县设市条件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②新的设市标准颁布以后,我国的小城市数量迅速增加,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城市化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1993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

这一次设市标准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一整套设市的指标体系,根据县的人口密度不同,分为人口密度大于400人/km2、101–400人/km2以及不足100人/km2三种情况,分别设置了14个关于县政府驻地和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达到这些指标则可以设立县级市。

我们将这些指标整理后以表1列出。

表1 国务院1993年关于设立县级市的标准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科学制定设市、设镇标准,尽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城镇化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载于朱镕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②转引自《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中国江南;市镇研究;会议综述[摘要]2003年底在浙江湖州召开的“中国江南市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提交的论文涉及市镇研究的多个层面,有宏观研究,也有中观、微观研究,有关注经济的,还有关注社会的,展示了近一时期我国江南市镇研究的最新成果。

但目前市镇研究有很多空白点,大有文章可做,有待学者们作进一步研究。

[中圈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5-0113-052003年11月26—2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江南市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湖州召开。

从现代商镇织里到古镇南浔,与会的40多位学者在探讨历史上江南市镇发展轨迹的同时,又共同领略了现代江南市镇的发展。

会议提交的近30篇学术论文中,有宏观研究,也有中观、微观研究;有个案研究,又有比较研究;有关注市镇经济的,还有关注市镇生活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充分展示了近一时期我国江南市镇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江南市镇史的研究。

与会学者中有资深专家,还有青年学者、博士生,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市镇研究的程度在深化,新人在崛起。

本次会议主要策划和筹备者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先生的主题演讲《<荻溪章氏家乘>初探》为会议拉开了序幕。

菱湖为浙江北部著名古镇之一,荻溪为章氏家族聚居之区。

其始祖约于明末从绍兴迁来,筚路蓝缕,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当地望族,而荻溪经济文化也有相应发展。

至清末民初,荻溪章氏人才辈出,在政法、外交、经济、文教界均有佼佼者,后世誉之为荻溪名人现象,成为湖州近世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文章根据日本东洋文库、上海图书馆及家藏谱牒资料,追述荻溪章氏历史渊源及因重视族人子弟教育而兴旺发达之原委,间及罗伯特.章及作者本人家世源流,为今后江南市镇研究提供了一条路径。

关于市镇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浙江大学包伟民、黄海燕在《“专业市镇”与江南市镇研究范式的再认识》一文中,对近年来江南市镇研究领域中日渐引入注目的“专业市镇”的学术规范进行了讨论。

文章以学术界普遍认做蚕桑业市镇的乌青镇为例,讨论专业市镇这一学术范式的科学性,认为乌青镇的例子说明,“专业市镇”的学术范式由于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因而有其内在的合理陸,对于特定研究领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

作者还提出,随着范式的强化及学者在应用这一范式过程中的一些误解,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矫枉过正”的弊病:一是过分强调市镇经济的专业性,忽视了其作为农村地区一般性商业聚落的特性;二是研究者努力地将研究对象纳入某一特定专业市镇的类型,以至在有关江南市镇的研究中出现明显的“泛专业化”的现象。

实际上,范式不过是一种观察问题的视角与分析问题的工具,绝非可让人依样画葫芦的样板,更不是必须亦步亦趋的规则。

A Summ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 China T ownsGUO Chang-ying( Editorial Board,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 feng 475001,China) Key Words: South China; towns study; summary of conference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outh China Towns was held in Huzhou, Zhejiang, at the end of 2003. Papers submitted by scholars at the conference cover many levels, including macro, micro and mid-scale studies. Some are about e- conomy; some are about society, exhibiting the latest results of research in South China towns. Yet studies in this field have still a long way to go and scholars have a lot to do.关于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研究,本次会议有几篇力作。

武汉大学任放在《明清市镇的发展状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一文中,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中心,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如何评价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考察和探讨。

作者认为,就明清市镇研究水平而言,可以暂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4项内容:1.近20年学术研究成果的分析;2.明清市镇的地域分布及发展周期;3.明清市镇的密度、人口、贸易范围、贸易半径;4.明清市镇的专业化生产。

作者以此分析考察明清长江中下游市镇经济的发展,认为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明清长江中下游市镇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逊于江南地区,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长江中游地区。

研究也表明,过分地夸大江南地区市镇经济与其他地区市镇经济的差距是有失公允的。

就长江中游地区而言,明清以降,该地区与江南地区市镇在市镇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但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巨大。

南京大学范金民以新的视角关注明清时期商人与市镇发展的关系,他在《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一文中对商人的资本活动进行了考察,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大量兴起和迅速发展,既是江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又是江南商业繁荣的具体体现,也是商人资本活动的直接结果。

各地地域商人特别是外地商人在江南市镇中十分活跃,在江南市镇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明后期到清前期,江南市镇日益兴盛,各地商人极为活跃,江南市镇的繁荣程度与商人活动的程度相一致,地域商人成为江南市镇规模扩大、市况繁盛的有力推动者。

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申浩的《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一文,将江苏的苏州与安徽的徽州两市镇进行比较,探讨在不同的历史地理、区位条件下两地市镇分布、结构与功能的差异,以及两地市镇的互动关系与发展的差异。

文章认为,苏州、徽州两地明清时期积极互动,联系密切,其间,徽商起了很大作用。

徽商的经营活动造就了苏州市镇的繁荣、兴盛,推动了苏州地区的发展,而徽商的部分商业利润返回徽州后,却造成了与苏州相反的结果,加重了徽州市镇的保守与滞后性。

中山大学黄国信的《明清社会经济史中的“镇”:江南与广东的比较》一文,根据资料分析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广东两地以“镇”命名的聚落,职能是不同的。

一般认为,明清史上的镇已经“完全是小商业都市”,而在广东担当江南市镇职能的聚落是“墟”,“镇”基本上仍以军事职能为主。

江南的镇与广东的墟的区别中隐含的一个逻辑是墟属于乡村,墟市里面的经济活动是乡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而镇则已超越乡村,是从乡村中产生出来的有别于乡村的一种聚落。

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与两地的地主是否城居有关。

湖州师范学院陈友谊在《明清湖州丝绸专业市镇群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一文中,分析了湖州一带南浔、双林、菱湖、乌青、新市等丝绸专业市镇在明清时期崛起并繁荣的原因、特色以及在当时的影响。

复旦大学游欢孙、曹树基的《清中叶以来的江南市镇人口——以吴江县为例》一:丈,利用方志及档案中的新资料,对清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人口问题进行了再探讨。

通过考察研究,作者发现各种方志中许多市镇人口往往包括了市镇及周边乡村的人口,因而需要予以重新界定。

作者指出,市镇周边乡村农民以兼业的方式部分或暂时实现由农民向手工业工人的转化,其实质是江南的“乡村工业化”,而非“人口城市化”。

没有现代工业支持的江南市镇,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因而对整个人口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作用也是有限的。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李长莉的《清代江南城镇文人家庭生活的现代解读——(浮生六记)与现代新家庭观念的路向》一文,以成长于五四时期、活跃于学界的三位文化名人对清代苏州文人沈复的生活自传《浮生六记》的不同解读,分析五四文化人因知识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于家庭问题的不同认识。

他们不同的解读反映出五四以后现代新家庭观念的多元性,以及与清代江南城镇文人生活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文化具有某种联系。

文章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清代前期江南城镇的人文环境、近代以后江南城镇人文环境西化与新化的巨大变化。

中山大学吴滔曾对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分厂”模式进行过研究,新作《清代嘉定宝山地区分厂传统之转变——从赈济饥荒到乡镇自治》一文认为,在清代的嘉定、宝山地区,“厂”是整合当地城乡社会最重要的纽带。

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分厂”模式,作为社会救济领域与地缘关系的一种糅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自有适应社会变迁的调试能力。

随着厂董办理“地方公事”的增多,“厂”的功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并逐渐向地方行政序列靠拢。

嘉道以降,江南市镇出现了以市镇社会为活动据点的生员、商人的阶层担任“镇董”,并起了领导作用,以“非正式”的方式与公权力发生联系,进而引入地方自治。

到清末民初,尽管由于“厂域”界线不清,地方自治制度的实际运作并没有将传统的官民关系和城乡格局带来本质性的变化,但嘉定宝山的地方自治区域完全按照原来的“厂域”面积拟定。

河北大学王翔《“严僭礼逾制”:明清江南市民生活的潜流》一文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民在衣着服饰上有着“僭礼逾制”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明代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由农业社会古朴尚俭的传统风俗向追求奢华的流行时尚转变过程的反映。

作者通过对市民的衣着服饰、饮食、宅第及闲暇娱乐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江南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冯贤亮《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与地方社会》一文,分析了清代位处太湖上游的湖州府山丘地区,由于外来“棚民”的大量流入以及“棚民”无节度的租垦活动至使当地植被受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情状。

认为棚民问题使原本生态条件并不稳定的湖州乡村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土、客冲突与社会治安问题相伴而来。

因此,作者强调在地区开发的同时,更应关注负面影响。

关于近代时期市镇研究的文章,学者们的视角较为宽泛.南开大学王玉茹、郭锦超把视角放大,将江南市镇与华北市镇进行比较研究,作者在《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江南和华北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用,比较了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不同的发展情况、不同的市镇分布格局及其各自的经济功能。

认为近代华北的市镇在市场发育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落后于江南市镇,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华北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区,受封建经济影响范围广、程度深,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加之华:北很多市镇的起源是政治和军事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抑制;二是相对于人口增长,华北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缓慢的,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农业生产内部分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只在少数地区才有所发展,全区的普遍水平则很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