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基于不精确推理的融合决_...

合集下载

卫星导航与导航误差分析研究

卫星导航与导航误差分析研究

卫星导航与导航误差分析研究第一章:引言在现代社会的交通、军事、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

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利用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定位和导航目标物体,提供精确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卫星导航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因此对导航误差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卫星导航原理与技术2.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概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多颗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通过向地面接收设备发射无线电信号,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的系统。

目前最典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

2.2 卫星导航误差来源卫星导航系统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卫星钟差、大气延迟、多路径效应、仪器误差等。

卫星钟差是指卫星内部的时钟不准确造成的误差;大气延迟是指卫星信号在大气中传播引起的误差;多路径效应是指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被地面反射引起的误差;仪器误差是指接收设备本身的不精确造成的误差。

第三章:导航误差量化分析方法3.1 误差量化模型为了对导航误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需要建立合适的误差量化模型。

其中,常用的误差量化模型包括随机误差模型、系统误差模型和环境误差模型。

随机误差模型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误差,通常呈现随机分布;系统误差模型是指由于系统特性和方法限制引起的误差,通常呈现确定性分布;环境误差模型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引起的误差,如大气扰动等。

3.2 误差评估方法针对不同的误差量化模型,有多种评估方法可供选择。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误差标准差、平均误差和方差等。

通过对导航系统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误差的平均水平和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第四章:导航误差分析案例研究4.1 GPS导航系统误差分析以GPS导航系统为例,对其导航误差进行详细分析。

基于不精确推理模型的诊断型专家系统研究

基于不精确推理模型的诊断型专家系统研究

fB ,)0 M ( E_= H

< 0
P( I >P( ) H E) H
P( l =P( ) H E) H

告知 只有 4 % 的把 握说 明证据 E 是 真的 ,这 可表 5 示成证 据 E 在观察 S下 的 后验 概 率 P ( s) = EI 0. 5 4 。现 在 要 在 0 <P ( l E S) < l情 况 下 确 定 H 的后验概率 P ( l 。 H E)
式 ,推理 机采用了规则推理和不 精确推理相结 合的 方法 。 在 不 确 定性 知 识 处 理 上 . 应 用 确 定性 理 论 、 主观 B ys ae 方法和证据理论 分别 建立了不 确定性推 理 模型,使推理机具有较 高的准确性 。
其 中,MB称 为信 任增 长度,它表示 因 为与前
式:
作者 简介 :向艳 (9 6一) 女, 湖南衡 东 人, 讲 师,硕 士 ,主要 研究 方向 为 人工 智能 及数 据 库等 16 ,
维普资讯
向艳 .基于 不精 确 推 理模 型 的诊 断型 专 家 系统研 究
・4 ・ 7
C H, : F( E)
最简单且 又十分有效 的一种推理方法 。 目前,有许 多成功 的专家 系统都是 基于这 一方 法建立起来的 。 假 设 知识 库 中 有 规 则 :iE h nH .且 已知 结 f te 论 H 的先验概率 P ( H)和 条件 概 率 P ( I , H E)
的专家知识 ,并具有使 用这 些知识 的能 力,因此可 用 来 解 决 该 领 域 中 专 家 才 能 解 决 的 问题 。 专 家 系 统 作 为人工智能 中最 活跃 、发展最快 的一个 分支, 已 广泛应 用于工业 、农业 、医学 、地 质 、气象等众多 领域 ,并产生了 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本文介绍的营 养诊 断专家系统 ,就是利 用了营

管理学概论-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管理学概论-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3、德尔菲法
德尔菲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 座名城,是阿波罗神殿的所在 地。传说太阳神经常派使节到 各地搜集仁人志士的意见。兰 德公司的道奇(Dalkey)等人 应用这一创意,即集众人的智 慧,专门设计了一种专家集体 决策的方法,因而也称专家法。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由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用于听取专家 对某一问题的意见。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 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
二、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原因:
A、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影响组织内外一切 因素的信息;
B、决策者对信息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 C、制订的方案数是有限的,对有限方案 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D、任何方案的实施都在未来,而未来是 不确定的。
决策的原则:
达到最优原则
但在现实中, 上述这些条件 往往得不到满足
2、名义小组技术
集体决策中,如对问题的性质不完全了解 且意见严重分歧,则可采用名义小组技术。
操作程序:(1)先召集一些有知识、有 经验、有能力的人,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关键内 容告诉他们。(2)小组成员互不通气,也不 在一起讨论协商,各人独立思考后制定备选方 案并形成文字。(3)召开会议陈述成员各自 的方案;(4)对方案进行投票优选,产生大 家最赞同的方案,将其他方案提交管理者作为 决策参考。
关系融洽——时间短、障碍少、成本低 关系紧张——时间长、障碍多、成本高
决策主体
群体决策
个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利弊

1、提供更完整的信息 2、产生更多的方案 3、增加对决策方、少数人统治
3、屈从于压力,影响决 策的质量 4、责任不清
决策的效果与效率
第五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
决策与决策理论 决策过程 决策的影响因素 决策的方法

管理学《管理学》(第三版)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讲稿

管理学《管理学》(第三版)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讲稿
管理者还要明白,方案的执行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善于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这种损害只是暂时的,或者说是为了组织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可能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可以拿出相应的补偿方案以消除他们的顾虑,化解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尽管各人对决策过程的理解不尽相同。在第二节介绍的过程包含6个步骤。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二、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Biblioteka 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评估机会和问题的精确程度有赖于信息的精确程度,所以管理者要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低质量的或不精确的信息不仅白白浪费掉大量时间,也使管理者无法发现导致某种情况出现的潜在原因。
即使收集到的信息是高质量的,在解释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扭曲。有时,信息持续地被误解或有问题的事件一直未被发现,这些都使得信息的扭曲程度加重。大多数重大灾难或事故都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这一时期,有关征兆被错误地理解或不被重视,从而未能及时采取行动,导致灾难或事故的发生。
管理者更应当明白,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做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将决策的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与个人,实行目标责任制,让他们树立起责任心,感受到组织赋予他们的压力;②管理者要善于授权,做到责权对等,相关主体拥有必要的权利,便于其完成相应的目标;③设计合理的报酬制度,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对相关主体实施奖惩,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工作,能够实现责、权、利三者的有效结合,确保方案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路线演进。

6-不确定推理

6-不确定推理

推理能力不足
解题方案不唯一
人工智能
sspu 王帅
概述
一个AI系统,由于知识本身的不精确和不完全, 常采用非标准逻辑意义下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 和非单调推理方法。 对于不确定推理来说,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描述不精确性 如何传播不精确性
对于非单调推理来说,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提出合理的假设 如何处理矛盾
不确定性推理
不确定性推理
概述
确定性方法
概率论基础
Bayes网络
主观Bayes方法 证据理论
人工智能 sspu 王帅
第五章 不确定性推理
概述 确定性方法 概率论基础 Bayes网络 主观Bayes方法
证据理论
人工智能 sspu 王帅
概述
归结推理方法是建立在经典逻辑上的确定性推理。它是 一种运用确定性知识进行精确推理,而且随着新知识的 加入,推出的结论或证明了的命题将单调增加。但是人 类的推理通常是在信息不完全下进行的不确定和非单调 的推理 不确定是针对已知事实及推理中所用的知识而言的。由 于现时世界的随机性、模糊性,导致人们认识的不精确 不完全,反映到知识上即为不确定性知识,对这种知识 进行的推理就是不确定推理 非单调是针对推理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特性而言的。在推 理过程中,随着新知识的加入,推出的结论或证明了的 命题有可能减少。这种推理大都由知识的不完全引起, 所以也具有不确定的特性
n n
n n

n
n
P(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n B
P( A )
n
人工智能
sspu 王帅
概率论基础(统计概率性质 )
对任意事件A,有 0 P( A) 1 必然事件Ω 的概率P(Ω ) =1,不可能事件 φ 的概率P(φ ) = 0 P(~ A) 1 P( A) 对任意事件A,有 P( A ) P( A ) P( A ) ... P( A ) 设事件A1,A2,…An(k≤n)是两两互不 相容的事件,即有,则 设A,B是两事件,则

知识图谱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知识图谱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知识图谱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第一章测试1.知识图谱可以看作是一种__的知识表示方法,相比于文本更易于被机器查询和处理,因而在搜索引擎、智能问答、大数据分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答案:结构化2.利用知识图谱增强User 和 Item 的特征表示,有利于挖掘更深层次的用户兴趣,关系多样性也有利于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推荐,丰富的语义描述还可以增强推荐结果的可解释性。

这句话描述的是知识图谱在__中的应用()答案:推荐系统3.知识图谱的技术内涵包括()答案:基于图的知识表示;图数据存储与查询;知识图谱推理;知识图谱融合4.知识图谱的垂直领域应用包括()医疗健康;金融;农业;政府5.语言与知识的向量化表示,以及利用神经网络实现语言与知识的处理是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什么是知识表示?()答案:用易于计算机处理的方式来描述人脑的知识2.以下哪个不是产生式系统的优点?()答案:高效性3.RDF包含以下哪些元素()。

答案:主语;宾语4.TransE模型对于以下哪种关系的处理能力不够强()答案:多对多关系;一对多关系;多对一关系5.知识的向量表示有利于刻画那些明确非隐含的知识。

()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哪种数据库更易于扩展和处理复杂关联表达()。

答案:图数据库2.下面关于RDF图存储和属性图存储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RDF存储一般支持推理,属性图存储通常具有更好的图分析性能优势3.知识图谱的众多存储方案中,属性表存储克服了三元组表的自连接问题,同时解决了水平表中列数过多的问题。

()答案:对4.NoSQL数据库善于处理关联关系。

()答案:错5.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方案中说法正确的有()。

答案:水平表和属性表存储都存在无法表示一对多的联系或多值属性的问题;六重索引需要花费6倍的存储空间开销和数据更新维护代价第四章测试1.“26日下午,一架叙利亚空军L-39教练机在哈马省被HTS使用的肩携式防空导弹击落”这段文本中:时间实体“26号下午”,机构实体“叙利亚空军”、“HTS”,地点实体“哈马省”武器实体“L-39教练机”、“肩携式防空导弹”。

鲁滨逊归结原理详解

鲁滨逊归结原理详解

第5章 基于谓词逻辑的机器推理
3.2.4 谓词逻辑中的归结原理 定义12 设C1,C2是两个无相同变元的子句,L1,L2
分别是C1,C2中的两个文字,如果L1和L2有最一般合一σ, 则子句(C1σ-{L1σ})∪(C2σ-{L2σ}) 称作C1和C2的 二元归结式(二元消解式),C1和C2称作归结式的亲本子 句,L1和L2称作消解文字。
第5章 基于谓词逻辑的机器推理
定义4 设L为一个文字,则称乛L与L为互补文字。 定义5 设C1,C2是命题逻辑中的两个子句,C1中有文字L1, C2中有文字L2,且L1与L2互补,从C1,C2中分别删除L1,L2,再 将 剩 余 部 分 析 取 起 来 , 记 构 成 的 新 子 句 为 C12 , 则 称 C12 为 C1,C2的归结式(或消解式),C1,C2称为其归结式的亲本子句, L1,L2称为消解基。 例3.9 设C1=乛P∨Q∨R,C2=乛Q∨S,于是C1,C2的归结式 为
第5章 基于谓词逻辑的机器推理
定义11 设S是一个非空的具有相同谓词名的原子公 式集,从S中各公式的左边第一个项开始,同时向右比 较,直到发现第一个不都相同的项为止,用这些项的 差异部分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就是原公式集S的一 个差异集。
例3.15 设S={P(x,y,z),P(x,f(a),h(b))},则不难看 出,S有两个差异集
使得
λ={a/u}
θ=σ·λ
第5章 基于谓词逻辑的机器推理
可以看出,如果能找到一个公式集的合一,特别 是最一般合一,则可使互否的文字的形式结构完全一 致起来,进而达到消解的目的。如何求一个公式集的 最一般合一?有一个算法,可以求任何可合一公式集 的最一般合一。为了介绍这个算法,我们先引入差异 集的概念。

人工智能导论_第5章

人工智能导论_第5章
i
i
i
《人工智能原理》第五章 不确定性推理
i
概率论基础(贝叶斯定理 )
• 设 A , B1 , B2 , … , Bn 为 一 些 事 件 , P(A)>0 , B1 , B2 , … , Bn 互 不 相 交 , P(Bi)>0, i=1, 2, …, n,且 P(B ) 1 ,则对 于k=1, 2, …, n,
n n
n n

n
n
P( B )
《人工智能原理》第五章 不确定性推理
An B
P( A )
n
概率论基础(统计概率性质 )
• 对任意事件A,有 0 P( A) 1 • 必然事件Ω 的概率P(Ω ) =1,不可能事件 φ 的概率P(φ ) = 0 P(~ A) 1 P( A) • 对任意事件A,有 P( A ) P( A ) P( A ) ... P( A ) • 设事件 A1 , A2 , …An ( k≤n )是两两互 不相容的事件,即有,则 • 设A,B是两事件,则
《人工智能原理》第五章 不确定性推理
第五章 不确定性推理
• 概述 • 概率论基础 • Bayes网络 • 主观Bayes方法 • 确定性方法 • 证据理论
《人工智能原理》第五章 不确定性推理
概述
• 不精确思维并非专家的习惯或爱好所至, 而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很多原因导致同一结果 –推理所需的信息不完备 –背景知识不足 –信息描述模糊 –信息中含有噪声 –规划是模糊的 –推理能力不足 –解题方案不唯一
0 P( A) 1 P () 1 P( ) 0 –若二事件AB互斥,即,则 P( A B) P( A) P( B)

模糊推理系统设计与优化

模糊推理系统设计与优化

模糊推理系统设计与优化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人工智能领域,模糊推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任务中,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

模糊推理系统通过将输入数据模糊化,然后进行模糊推理,最终得出模糊输出。

然而,现有的模糊推理系统通常存在着效率低下和推理不精确等问题,因此需要设计和优化更高效、更准确的模糊推理系统。

1.2 研究目标本文旨在设计和优化一个高效、准确的模糊推理系统,通过改进现有的模糊推理算法和引入新的优化策略来提升系统的性能。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推理速度、提高推理精度、降低推理错误率。

第二章:模糊推理系统概述2.1 模糊推理基本原理介绍模糊推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包括输入模糊化、模糊推理和输出去模糊化等过程。

2.2 模糊推理系统应用领域介绍模糊推理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

第三章:模糊推理算法改进3.1 模糊集合的构建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隶属函数,以及如何对输入数据进行模糊化处理,从而提高推理精度。

3.2 模糊推理规则的设计引入新的模糊推理规则,以更好地反映实际问题的特点。

通过增加推理规则的数量和多样性,提高系统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

3.3 模糊推理的推理方法改进改进传统的模糊推理方法,包括基于模糊逻辑的推理方法、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推理方法等,从而提高推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四章:模糊推理系统优化策略4.1 并行计算优化引入并行计算技术,利用多核处理器和分布式计算系统,提高模糊推理系统的运行速度。

4.2 学习算法优化通过引入增强学习算法和遗传算法等优化方法,让模糊推理系统能够自动学习和优化推理规则,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4.3 硬件平台优化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取合适的硬件平台,如FPGA、GPU等,提高模糊推理系统的计算性能和能耗效率。

第五章: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设计一系列实验,评估改进后的模糊推理系统的性能。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分析系统的推理精度、推理速度和推理错误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第五章 不精确推理习题解答

第五章 不精确推理习题解答

第五章 不精确推理5.1答:不精确推理是建立在非经典逻辑.....基础上的一种推理,是基于不确定性知识的推理。

不精确推理就是从不确定性的初始事实(证据)出发,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的知识,最终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却是合理或者近乎合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在不精确推理中,知识和证据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为推理机的设计与实现增加了复杂度和难度。

它除了必须解决推理方向、推理方法和控制策略等基本问题外,一般还需要解决不确定性的表示、不确定性的匹配和不确定性的更新算法等问题。

5.2答:有明确定义但不一定出现的事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称为随机性,他不因人的主观意思变化,由事物本身的因果律决定。

不精确推理就是表示和处理随机性的推理方法。

5.3答:(1)当有一个证据E1时,根据Bayes 公式,可得)|(1|E H P = =0.4*0.5/(0.4*0.5+0.3*0.3+0.3*0.5)=0.2/0.44=0.45同理可得:)|(2|E H P =0.09/0.44=0.20 )|(3|E H P =0.15/0.44=0.34这说明,由于证据E1的出现,H1和H3成立的可能性有所增加,而H2成立的可能性有所下降。

(2)当证据E1、E2同时出现时,根据多证据情况下的Bayes 公式,可得=)|(2|1E E H P =0.14/(0.14+0.162+0.009)=0.59同理可得:=)|(2|2E E H P 0.34 =)|(2|3E E H P 0.064这说明,由于证据E1和E2的出现,H1和H2成立的可能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H3成立的可能性则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5.4答:① LSLS 为规则的充分性量度,它反映E 的出现对H 的支持程度。

当LS=1时,O (H|E)= O(H),说明E 对H 没有影响;当LS>1时,O(H|E)>O(H),说明E 支持H ,且LS 越大,E 对H 的支持越充分,若LS 为∞,则E 为真时H 就为真;当LS<1时,O(H|E)<O(H),说明E 排斥H ,若LS 为0,则O(H|E)=0,即E 为真时H 就为假② LNLN 为规则的必要性量度,它反映⌝E 对H 的支持程度,即E 的出现对H 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课件第五章 不确定性推理(修改)

人工智能课件第五章 不确定性推理(修改)

0.121
O(H1
|
S1 )
P(H1 | S1) 1 P(H1 | S1)
0.121 1 0.121
0.138
21
2)计算O(H1|(S1 AND S2)) 由于r2的前件是E1、E2的合取关系,且已知
P(E1|S1)=0.76,P(E2|S2)=0.68, 即P(E2|S2)<P(E1|S1)。按合取取最小的原则,这里仅考 虑E2对H1的影响,即把计算P(H1|(S1 AND S2))的问题 转化为计算O(H1|S2)的问题。
把H1的先验概率P(H1)更新为在E2下的后验概率 P(H1/E2)
P(H1
|
E2 )
LS2 P(H1) (LS2 1) P(H1)
1
100 0.091 (100 1) 0.0911
0.909
22
又由于P(E2|S2)=0. 68>P(E2),得到当前观察S2下H1 的后验概率P(H1|S2)为:
LS P(E | H ) P(E | H )
LN P(E | H ) 1 P(E | H ) P(E | H ) 1 P(E | H )
LS和LN的取值范围均为[0,+∞)。 10
• 证据的不确定性表示
在主观贝叶斯方法中,证据E的不精确性是用其概率 或几率来表示的。概率与几率之间的关系为:
0
P(E1|S), P(E2|S), … ,P(En|S),则 P(E|S)=max{ P(E1|S), P(E2|S), … ,P(En|S)}
12
3. 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
根据E的概率P(E)及LS和LN的值,把H的先验 概率P(H)或先验几率O(H)更新为后验概率或后验 几率。由于一条知识所对应的证据可能为真,也 可能为假,还可能既非为真又非为假,因此,把H 的先验概率或先验几率更新为后验概率或后验几 率时,需要根据证据的不同情况去计算其后验概 率或几率。 • 证据肯定为真

人工智能基础(试卷编号181)

人工智能基础(试卷编号181)

人工智能基础(试卷编号181)1.[单选题]RPA执行器主要的用途是()。

A)编写和发布RPA流程B)运行RPA流程C)管控RPA流程答案:B解析:2.[单选题]监督学习的学习依据是A)基于监督信息B)基于对数据结构的假设C)基于评价答案:A解析:3.[单选题]PMS3.0建设思路以()为主线,深化两级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建设应用。

A)继承.建设.应用B)建设.试点.运用C)建设.应用.运营D)建设.试点.应用答案:C解析:4.[单选题]关于赋值语句,以下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A)赋值语句采用符号“=”表示B)赋值与二元操作符可以组合,例如&=C)a,b= b, a可以实现a和b值的互换D)a, b,c = b, e, a是不合法的答案:D解析:5.[单选题]在第五章手写数字识别的例子中,输入的图片为长和宽都是28像素的图片,输出判断数字0-9的概率。

要构建前馈型神经网络去解决这个问题,输入层是( )维的,输出层是( )维的。

A)784;10B)28;10C)784;1D)28;1答案:A6.[单选题]特征输入未归一化时,不同特征对应的参数所需的步长不一致()A)尺度较小的参数需要大步长,B)尺寸较大的参数需要小步长C)尺寸较小的参数需要小步长D)尺寸较小的参数需要大步长答案:C解析:特征输入未归一化时,不同特征对应的参数所需的步长不一致尺寸较小的参数需要小步长7.[单选题]感知机描述错误的是:(___)A)感知机根据正确的程度进行权重调整;B)输入层接收外界输入信号传递给输出层;C)输出层是M-P神经元;D)感知机能容易实现逻辑与、或、非运算;答案:A解析:8.[单选题]()是一个观测值,它与其他观测值的差别如此之大,以至于怀疑它是由不同的机制产生的。

A)边界点B)质心C)离群点D)核心点答案:C解析:离群点(。

utlier)是指数值中远离数值的一般水平的极端大值和极端小值。

9.[单选题]机器学习的三要素为( )。

因果推断实用计量方法

因果推断实用计量方法

断点回归作为一个新兴的方法,也得到了作者的。断点回归为我们提供了一 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因果关系的确定,它通过精细的统计技术来解决传统的计量问 题,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因果推断实用计量方法》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方法的书,更是一本引导我们 思考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学到了各种实证方法,更 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探索复杂的社会现象,去揭示其中的因果关 系。对于每一位希望在社会科学领域深入研究的学者或学生来说,这本书都是不 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该章节详细介绍了因果推断的理论基础,包括潜在结果框架、因果关系定义、 因果效应识别等。通过深入剖析这些理论,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因果推断的 核心思想和方法。
这部分内容对因果推断的常用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基于回归分析的 方法、基于工具变量的方法、基于潜在结果模型的方法等。同时,还对这些方法 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谢谢观看
"因果推理是一种基于观察数据的推理过程,它试图解释不同变量之间的因 果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只是基于相关性,而是基于某种形式的干预或操纵,以确 定一个变量是否会影响另一个变量。"这是书中对因果推理的明确定义,它为我 们理解这一复杂概念提供了基础。
"在计量经济学中,因果推断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和估计因果效应。这需要对 数据、模型和推理过程有深入的理解。因果推理也涉及到对因果关系的假设和限 制,这是为了确保估计的因果效应是准确和可靠的。"这段话阐述了计量经济学 中因果推断的核心目标,并强调了因果推理过程中对数据、模型和推理的深入理 解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因果推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各种实用的计量技巧,并能 够在实际研究中应用这些方法来探讨各种因果关系。本书适合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 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阅读参考。

北京交通大学机器学习(于剑)课后习题答案

北京交通大学机器学习(于剑)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 1
L 0 x 0
推导过程:
T w j ij ,i j ,ij 1 ;i jij 0 由 W 是一组正交向量基,所以 ij ,w i
min Ds X (x k ,x )
x k
Ds X (x k ,x ) (x k x 0 )
xk x0 xk x0 xk x0 xk x0 xk x0
2 满足归类公理有 样本可分性公理: k ,i(x ~k i ) (1) 类可分性公理: i,k(x ~k i ) ~ 归类等价公理: X X (2) (3)
由 1 式有 k ,i(Sim X (x k ,X i ) j(j i ) Sim X (x k ,X j )), 即 k ,i,j((j i ) Sim X (x k ,X i ) Sim X (x k ,X j ))。 由 3 式归类等价公理有认知表示和外延表示归类能力等价, 即 Sim X (x k ,X i ) Sim X (x k ,X j ) uik u jk 所以有 k ,i,j((j i ) uik u jk )。
u
1
n
xk k
1
n
2
第四章
1
n
(x k k
1
n
u )2
1 如下数据集只有两个样本
X x 1 ,y 1 , x 2 ,y 2
其中



x 1 (1, 2),y 1 3 x 2 (3, 4),y 2 7
在该数据集上有多个回归函数达到目标函数的最小值,如 F1(x ) x 1 x 2 ,
10
第三章 1
K (x ) x xk

归结原理在不精确推理中的应用

归结原理在不精确推理中的应用

归结原理在不精确推理中的应用归结原理在不精确推理中的应用归结原理是一种不精确推理方法,它是从一个特定的例子中推断出普遍规律的过程。

归结原理被用来推断一个被观察到的事实,结合另一个事实,从而推导出一个更大的结论。

在不精确推理中,归结原理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它可以被用来解决许多不同的问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造成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使用归结原理之前,我们需要谨慎地考虑每一个细节,以免结果出现偏差。

在不精确推理中,归结原理的最常见的应用之一就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一个事物的特性来推断另一个事物的特性。

比如,如果我们知道某种动物有某种性质,我们就可以推断另一种动物也具有这种性质。

这种推理过程是基于一般化的思想,即一个特定的例子可以被推广到更广泛的情况。

另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实例归结,它是一种推断过程,是根据一个特定的例子来推断一般情况。

比如,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个体有某种特征,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这个类别的所有个体都具有这种特征。

实例归结是一种建立普遍规律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用来推断某种现象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

归结原理也可以用于反悔推理。

反悔推理是一种从否定的结论中推出正确的结论的推理方法。

比如,如果某个现象没有发生,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种可能性,即另一种现象可能发生了。

这种推理方法对于解决很多棘手问题非常有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一个否定的结论中推出正确结论。

归结原理也可以用于一般化推理,它是一种从特定的事例中推断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

比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特定的事件会导致某种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所有类似的事件都会导致相同的结果。

这种推理方法可以用来推断一般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某种现象的规律性。

归结原理在不精确推理中的应用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不能准确地推断出一般情况,而且它也不能准确地推断出一个特定的情况。

因此,在使用归结原理之前,我们需要仔细思考每一个细节,确保结果是准确的。

基于不可信证据源与冲突重分配的证据合成方法

基于不可信证据源与冲突重分配的证据合成方法

基于不可信证据源与冲突重分配的证据合成方法李军;黄力伟【摘要】针对D-S证据理论在高冲突下失效的问题,在比较修正原始证据源和重新分配冲突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合成规则,新方法用可信度修正证据的同时,把全局冲突分为两部分,并依据“全局冲突在全局分配、局部冲突在局部分配”的原则对冲突进行细化分配.通过仿真分析,并与其他方法比较,新的合成方法能更好地融合冲突证据,收敛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To solve the invalidation problem of Dempster-Shafer evidence combination rule with high conflict,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by comparing correcting original evidence sources and redistributing conflicts.With correcting original evidence sources by reliability,the new method separated the overall conflict into two parts and distributed conflicts based on the rules which distributes overall conflicts on the whole and part conflicts on the part.The simu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the new combination rules have good performances in fusing evidence conflicts and can accelerate convergence and enhance the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期刊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年(卷),期】2017(042)005【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可信度;证据冲突【作者】李军;黄力伟【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116018;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116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4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信息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不确定推理理论为处理这种不确定、不精确、不完善的信息提供了解决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模式识别
对模式的统计分类方法,又称决策理论识别方法。 基本原理是,根据先验知识,定义模式空间为: 5.1.1
其中ωk表示一个模式类;同时可定义样本特征向量, 或称为待识别模式为: 5.1.2
其中X 表示样本向量空间,N为样本点数,xij是一个样本特征。
统计模式识别:根据属性或特征来定义某个距离函数以判断 X属于哪个ωk。
IND( B2 ) {{x1},{x2 },{x3 , x4 },{x5 , x6 , x7 }}, IND( B3 ) {{x1},{x2 },{x3 , x4 },{x5 , x7 },{x6 }},
而[ x1 ]B1 {x1 , x2 , x6 },[ x1 ]B2 {x1}; [ x6 ]B2 {x5 , x6 , x7 },[ x6 ]B3 {x6 }等
信息融合与控制
第五章 基于不精确推理的融合决策 (智能计算与识别理论)
2010.5.
第5章 基于不精确推理的融合决策
5.1
概述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 5.3 证据理论基础
2
5.1 概述
本节的主要内容
模式识别的一般概念
智能学习与统计模式识别
3
5.1 概述——模式识别的一般概念
年龄段 x1 X2 X3 X4 X5 16~30 16~30 31~45 31~45 46~60 近三年患病次数 50 0 1~25 1~25 26~49 复查 是 否 否 是 否
x6
x7
16~30
46~60
26~49
26~49


19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集合近似
定义5.2.4 设 是一个信息系统, 包含于B的属性信息定义为: , (5.2.2) 称为集合X的B—下近似(B—lower approximation);而 (5.2.3) 称为集合X的B—上近似(B—upper approximation); 例4 最常见的情况是按照条件属性综合决策类。在表2中, 设结果集是
5
5.1 概述——模式识别的一般概念
用计算机实现的模式识别系统,一般由三个相互关联 而又有明显区别的过程组成的,即数据生成、模式分 析和模式分类。 1. 数据生成是将原始信息转换为向量。 2. 模式分析是对数据进行加工。 3. 模式分类则是利用模式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对计算机 进行训练,从而根据判别准则,以实现模式的分类。
结果集W是一个粗集,以为它的边界区域非空。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集合近似
图5-2-1
集合近似的图形表示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集合近似
粗集理论与模糊集合理论
粗集理论着眼于集合的粗糙程度; 模糊理论着眼于集合的模糊性; “如近似于5的自然数”,“中年人”,“高个子的人 ”等;即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而使得难以用精确的尺度 刻画的现象; 这种中间过渡性产生了划分上的不确定性——模糊性。 带模糊性的概念(模糊概念)不能用普通的集合,产生 了模糊集合论。 粗集理论基于集合中对象间的不可分辨性思想; 模糊理论建立这个集合的子集边缘的病态定义模型; 粗集理论的计算方法是知识的表达与简化; 模糊理论的计算方法主要是连续特征函数的产生。
自学习的智能。
粗糙集(rough set)理论(20世纪70年代) D—S证据理论(evidents theory)( 20世纪70年代) 随机集(random set)理论 (1975年,G. Matheron 《随机集与积分集合学》)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20世纪90年代中期) Bayes网络
A(W ) {x1 , x3 , x4 , x6 } 是集合W的A-上近似,表示其等价类与W相交非空的
对象集合。
BNA(W)={x3,x4} 是W的A-界内区域,是由不能基于A中的知 识确定性地分类成W中元素的对象组成; OTA(W)={x2,x5,x7} W的A-外部区域,是由基于A中的知识确 定性地分类成不属于W中元素的对象组成;
定义5.2.5 集合 (5.2.4) 称为X的B—边界区域( B—boundary region),是由不能 基于B中的知识确定性地分类成X中元的对象组成。而 (5.2.5) 称为X的B—外部区域( B—outside region),是由基于B 中的知识确定性地分类成不属于X中元素的对象组成。
如果其边界区域非空,对象集合U一个子集B称为是粗糙

否 是
x7
46~60
26~49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
注意:表中案例3和案例4,以及案例5和案例7仍然具有完 全相同的条件值。但第一对取相反的决策值,而第二对取相 同的决策值。
年龄段 近三年患病次数 复查
x1
X2 X3 X4 X5 x6 x7
16~30
16~30 31~45 31~45 46~60 16~30 46~60
模式识别是人类自然智能的一种基本形式。
模式:是指人类按照时间和空间中可观察的自 然属性和认识属性对客观事物的划分。 模式识别:是依据某些观测获得的属性把一类 事物和其他类型的事物区分开的过程。
例如,人们依据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所接 受的信息,能够正确认识外界事物,并能把一 类事物与其他事物正确区分开。
年代早期提出,用于数据分类分析。这些数据
可以来自于量测,也可以来自于人类专家。粗 糙集理论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由获取的数据综 合出近似的概念。
12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
信息系统(定义5.2.1)
一个数据表 (information system) 其中 称为对象集(set of objects), 称为是一个信息系统

(4)X是完全B-不可定义的(totally B—undefinable), 当且仅当 且 。
25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集合近似
定义5.2.11 粗集也可以用如下系数进行数值表示: (5.2.15) 称为近似精度(accuracy of approximation),其中X表示
集合X的势(当其为有限集时,就是所包含元的个数);而
(5.2.16) 称为近似粗糙度(roughness of approximation)。 显然, 。如果 ,X关于属性集合B是 , 明晰集,或称关于B是精确的(precise);否则,
X关于属性集合B是粗集,或称关于B是含糊基础——属性约简
我们面临的另外一类问题是尽可能使条件属性集变小, 并保留原有属性集的分类能力,这就是属性约简 (attributer reduction)的问题。
W {x U : 复查( x) {是}} U。
于是得到:A(W ) {x1 , x6 } 是集合W的A-下近似,表示其 等价类在W中的对象集合;A(W ) {x1 , x3 , x4 , x6 }是集合W的A-上近 似,表示其等价类与W相交非空的对象集合。
20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集合近似
4
5.1 概述——模式识别的一般概念
模式识别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 关于生物体(包括人)感知客观事物机理的研
究。
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生物、生理学、心理学、神经
生理学等研究内容。
2. 针对给定的任务,关于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 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
应用信息科学范畴:数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研 究内容。
9
第5章 基于不精确推理的融合决策
5.1 概述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
5.3 证据理论基础
10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
本节的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
决策系统的不可分辨性
集合近似
属性约简
粗糙隶属度
11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
粗糙集理论由Zdzisila pawlack在20世纪80
集(rough set),或简称为粗集;否则,如果其边界区 域是空集,则称其为明晰集(crisp set)。
21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集合近似
例4 最常见的情况是按照条件属性综合决策类。在表2中, 设结果集是
W {x U : 复查( x) {是}} U。
是集合W的A-下近似,表示其等价类在W中的对象集合 A(W ) {x1 , x6 }
称为属性集(set of attributes),都
是非空有限集合;

描述了对应关系,其中集合
是属性
a的值(value set )。
13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
例1 设有一个信息系统,如表所示,其中有7个对象,两个属性。
表1 信息系统
近三年患病次数 50 0 1~25 1~25 26~49
50
0 1~25 1~25 26~49 26~49 26~49

否 否 是 否 是 否
取相反的 决策值
取相 同的 决策 值
由决策表就可以综合出如下规则:“如果年龄在16~30年龄 段,近三年来患病50次,身体复查是必须的”。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决策系统的不可分辨性
信息系统的知识发现问题本质上是按照属性特征对 对象进行分类的问题。为此引入有关关系的概念。
5.2 粗糙集理论基础——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
例2 针对例题1,增加决策属性,如表2所示,其中决策是决定 是否复查,所以决策属性取二值。 表2
年龄段
决策表
近三年患病次数 复查
x1
X2 X3
16~30
16~30 31~45
50
0 1~25

否 否
X4
X5 x6
31~45
46~60 16~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