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表达乙肝病毒的HepG2.2.15细胞的协同致凋亡作用

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表达乙肝病毒的HepG2.2.15细胞的协同致凋亡作用

致 凋 亡 作 用 及 其 意 义 。方 法
梯 状 条 带 分 析 有 无 凋 亡 。 结 果 10 0U/ F - 0 mE IN 7单 独 或 与 5n/ N - 联 合 能 诱 导 表 达 乙 肝 病 毒 的 g mL T F a HeG .. 5细胞 凋 亡 。用 拉 米 夫 定 抑 制 乙 肝病 毒 能 降 低 IN 7和 T F a HeG ..5细 胞 的 致 凋亡 作 用 。结 p 221 F- N -对 p 22 1 论 I N 和 TNFa 表 达 乙 肝 病 毒 的 HeG . . 5细 胞 有 协 同 致 凋 亡 作 用 。拉 米 夫 定 能 降低 I N 和 TNF F 一 -对 p 22 1 F 一 -
s r e y l h ir s o y Celva i t a s e s d b TT s a u n ia iey T h y ia e v d b i tm c o c p . l ibl y w s a s s e y M g i a s y q a tt tv l . e t p c lDNA ld e e twa d t g r s e lcr p o e i i r e o s ew h t e h h n e fc l m o — a d rt s s ma e wih a a o e g lee to h r ss n o d rt e e h rt e c a g so el r
石 虹
( 旦 大 学 附 属 中山 医 院 消 化 内科 , 海 复 上 20 3 ) 0 02
【 要】 目的 摘
研 究 干 扰 素 一 ( N 和 肿 瘤 坏 死 因 子一 ( NFa 对 表 达 乙 肝 病 毒 的 He G . . 5细 胞 的 协 同 7I 一) F a T -) p 22 1 光 学 显 微 镜 观察 细 胞 形 态 , T M T方 法 定 量测 定 细 胞 成 活 力 , 琼 脂 糖 凝 胶 电泳 阶 用

探索HPV病毒的治疗方法:当前最佳药物和未来展望

探索HPV病毒的治疗方法:当前最佳药物和未来展望

标题:探索HPV病毒的治疗方法:当前最佳药物和未来展望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全球范围内感染人数超过10亿。

HPV 病毒可引发多种疾病,包括生殖器疣、宫颈癌、阴道癌、肛门癌、口咽癌、喉癌和阴茎癌。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针对HPV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将探讨目前针对HPV病毒的最佳药物,并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治疗方法。

一、当前最佳药物1.抗HPV凝胶最新研究表面以及使用人数治愈统计,目前最简单最快速转阴的方法,美国TSXZ的抗HPV 凝胶一般1-2个月转阴,效果也是非常好,天猫有旗舰店。

2.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的作用。

在治疗HPV感染时,干扰素可以通过刺激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

此外,干扰素还能抑制HPV病毒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病毒颗粒的产生。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干扰素药物有INTRON A(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Roferon-A(重组人干扰素α-2a)。

3.依托巴韦林依托巴韦林(Trichloroacetic acid, TCA)是一种强酸性药物,常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

在治疗HPV感染时,依托巴韦林可用于去除疣体,促进上皮细胞的修复。

此外,依托巴韦林还能抑制HPV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依托巴韦林药物有Colvix(5%依托巴韦林凝胶)和Veregen(15%依托巴韦林凝胶)。

4.咪喹莫特咪喹莫特(Imiquimod)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刺激作用。

在治疗HPV感染时,咪喹莫特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从而清除病毒。

此外,咪喹莫特还能抑制HPV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咪喹莫特药物有Aldara (5%咪喹莫特乳膏)和Zyclara(3.75%咪喹莫特乳膏)。

二、未来展望尽管目前已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HPV感染,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

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

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分子,它们在机体内起着调节和传递信号的作用。

根据其分子结构和功能特点的不同,细胞因子可以分为多个种类。

本文将依次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及其功能。

一、干扰素(Interferon)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

它们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干扰素还能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并能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够引起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

它们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肿瘤坏死因子还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三、白介素(Interleukin)白介素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

它们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应答,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不同类型的白介素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白介素-1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白介素-4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四、肿瘤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肿瘤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促进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细胞因子。

它们能够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提供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肿瘤生长因子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五、趋化因子(Chemokines)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引导细胞迁移和定向运动的细胞因子。

它们能够诱导免疫细胞向感染或损伤部位移动,并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调节。

趋化因子在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多种多样,上述只是其中的几种代表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在机体内起着调节和传递信号的作用,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

它们在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发挥、炎症反应的调节、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对于深入理解机体生物学过程、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

细胞因子总结大全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够调节和协调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它们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等重要生理过程。

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本文将综述常见的细胞因子,并对其功能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可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应答。

根据功能和结构特点,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个亚型。

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已广泛用于临床医学,包括治疗肿瘤、病毒感染和免疫性疾病等。

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

根据功能和受体的不同,白细胞介素可分为多个亚型,如IL-1、IL-2、IL-6等。

它们在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信号,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对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

它们参与免疫调节、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

TNF-α是最具代表性的肿瘤坏死因子,它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过度活化的TNF-α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它们参与胚胎发育、伤口修复和组织再生等过程。

常见的生长因子有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

研究发现,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五、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吸引和导向免疫细胞迁移的细胞因子。

它们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引导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或病灶集聚,发挥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趋化因子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免疫细胞迁移的机制有重要意义,也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细胞因子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细胞因子不断被发现,并对其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刘占通;舒畅;刘金娥;崔保安【摘要】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的活性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现已成为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干扰素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及其基因工程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兽药杂志》【年(卷),期】2006(040)010【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干扰素;作用机理;基因工程【作者】刘占通;舒畅;刘金娥;崔保安【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兽药监察所,河南郑州,450008;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动物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7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 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

它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干扰素被发现时,人们以为其抗病毒活性为其唯一特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IFN除了具有抗病毒活性外,还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物学功能。

近几年来,随着干扰素在一些病毒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疗效,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干扰素的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而且同一生物体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干扰素。

目前,一般将干扰素分为I型和II型两类,I型干扰素主要包括IFN-α和IFN-β,II型只包括IFN-γ。

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结合相同的细胞受体。

IFN-γ主要由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与I型干扰素明显不同,如I型干扰素能够耐受pH 2.0的酸处理,而II型干扰素在pH 2.0的酸性条件下很快失活[2]。

肿瘤坏死因子与γ干扰素联用的弊病

肿瘤坏死因子与γ干扰素联用的弊病

用 激光 治疗气 道
肿 瘤能迅速 缓解呼 吸 困 难 困 吸 呼 难
e
Mi l l e
r

,
0 分钟 的激光 发射时 间 )产生 缓解约 占全 5 分钟 的治疗过 程 ( 包括 2 4
,
自从 1 9
3 年以来 8
在E
也。 r y
0 多名病人 中 治疗 的 1 5
,
5 肠 收 到显 著疗效 的约 8
.
人 在 病 损 部注 射 10 林 g 后 出现 测不 到血 压 和 脉 搏 的 心 血 管虚 脱 用 静脉 补 液和 类 固醇 进 行复 苏

两 种细 胞活素 的治疗效 果 由 28
.
试 验 由 医院道 德委 员 会批 准 4 岁 (
5 7岁
第 二名 脑 转 移瘤 病 人 发生严 重 的寒 战

,
.
激光 能盆是 通过 一 个纤维光 仪器 (插 入到支气管 镜) 直 接传送至 阻塞 的肿瘤 昧
,
病人一般 均需 全

住 院3 天
.
M川 e
r

.
,
4一 6
个月 后
,
常需再 治疗一次
.
此 疗法 是 缓解性 治疗
经 激 光治疗缓解
者在肺 癌 病人中不 足 呱
5
相洪 琴译 自 M W N
3
0 (6
)
:
Zn


肝 或 肾毒性
~
淋 巴结 ( 三 人 )
.
肺 (三 人 ) 种)
, 、 .
骨骼 ( 二人 )
,
,
注 射 重组 a 肿 瘤 坏死 因子 的皮 下 病损 无 一 处消 退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Iss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会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应用于人畜疾病。

同时中药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相信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干扰素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干扰素的分类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

根据干扰素的来源、生物学性质及活性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Ⅰ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与IFN-β等。

IFN-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此外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能合成IFN-α;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α/β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2.Ⅱ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即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TH1细胞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可以以细胞外基质相连的形式存在,故通过旁邻方式控制细胞生长,其可以分布在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二、干扰素的来源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工干扰素,这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体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

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与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中国兽药114网。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IFN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作用广谱性及无害性等生物学性质。

IFN不仅有免疫活性,而且还是体内一种递质和激素样物质,具有抗病毒繁殖、抗细胞分裂增殖及调节机体免疫三大基本功能。

主要针对IFN的产生、信号转导路径、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1 干扰素的产生与分类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流感病毒感染的鸡细胞中发现一种细胞分泌物质,可调节鸡细胞的抗病毒状态,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其分子质量为15-40ku。

IFN是细胞分泌的小肽,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已经研究过的所有哺乳动物当中,全部具有IFN-α、IFN-β(Ⅰ型)的基因和IFN-γ(Ⅱ型)的基因。

IFN-β和IFN-γ具有种属特异性,而IFN-α表现出在异种动物细胞的抗病毒活性。

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IFN,只存在合成IFN的潜能,IFN基因处于被抑制状态。

在有诱发剂的条件下,IFN基因解除抑制而获得表达。

根据信号转导受体复合物的不同以及序列同源性,IFN可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IFN是多基因家族的产物,包括14-20种IFN-α基因,1种IFN-β基因;Ⅱ型IFN只包含1个家族成员,即IFN-γ,它参与细胞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的表达和免疫调节反应。

Ⅱ型IFN的抗病毒作用比Ⅰ型弱。

IFN-α主要为人或动物白细胞经诱生后分泌的一种23ku糖蛋白,其中包括1种信号前导肽和1种成熟肽。

信号肽能够引导IFN-α通过细胞膜而分泌到细胞外,然后信号肽通过蛋白分解,保留成熟的IFN蛋白。

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内啡肽(EP)的氨基酸序列,该种IFN及其受体的分布,在pH值为2时是稳定的。

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许多方面与IFN-α相似。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畜牧与饲料科学Http://www.xmysl.cn●干扰素的研究进展银晓,关平原(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干扰素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活性、抗肿瘤作用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活性而成为免疫学、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体外重组表达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1干扰素的分类及一般特性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根据IFN的来源以及其对酸耐受程度将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2类。

迄今为止,Ⅰ型干扰素已发现IFN-α、IFN-β、IFN-ω、IFN-κ、IFN-τ、IFN-δ6种类型,而Ⅱ型却只发现IFN-γ1种。

人们还发现IFN-α存在着多种结构序列不同的亚型,分别命名为α1、α2、α3等,目前已鉴定IFN-α的亚型至少有23种。

最近新发现的IFN-λ被认为是一族新的干扰素,国际最新分类标准里将它命名为Ⅲ型干扰素,它分为3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

干扰素的分子量为20~100kD,不能通过普通透析膜,但可通过滤器,比病毒颗粒小。

干扰素一般在56℃、30min不被灭活,-20℃可长期保存。

Ⅰ型干扰素耐酸,在pH值为2.0~10.0中很稳定。

Ⅱ型干扰素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不耐酸,不耐热,在pH值为2.0时极易破坏,在56℃、30min即被破坏。

干扰素一般由150~160个氨基酸组成,含17种氨基酸。

干扰素的一般特性是:①干扰素属于分泌性蛋白;②干扰素是诱生蛋白;③干扰素具有广谱性。

2干扰素的分子结构IFN-α各亚型均含有165~166个氨基酸残基,结构相似,无糖基,分子量约为19kD左右,不同种属之间的同源性为70%左右。

IFN-α分子含有4个半胱氨酸(Cys),在第99和199位半胱氨酸之间形成2个分子内二硫键。

医学论文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医学论文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摘要] 本文棕述了干扰素的分类、信号传导及其影响因素、受干扰素刺激的基因产物的抗病毒作用,以及干扰素在临床用于抗病毒治疗的效能,并提出了一个早期治疗SARS感染的建议方案。

[关键词] 干扰素;抗病毒;SARSAntiviral Interferons and Their TherapeuticPotentials for SARSY ANG Liping 1, CAO Suyan 2, SHAO Hong 31.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Beijing Hospital, Beijing 100730;2.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Beijing Hospital, Beijing 100730;3. Department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Clinical Pharmacy,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bird’s-eye of classification, signaling pathways, IFN-stimulated antivirus genes of interferons, a summary of effects of viral-induced factors on interferon signaling pathways, and some clinical practices. In conclusion, a therapeutic protocol for inhibiting SARS viral infection is recommended.[Key Words]Interferon (IFN); Antiviral; SARS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细胞都固有抗病毒的能力。

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在体外对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在体外对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在体外对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罗雅玲;赖文岩;徐健;袁勇;张荣华【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02(018)002【摘要】目的: 研究是否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体外能够诱导人气管平滑肌细胞(ASMCs)凋亡.方法:分离人ASMCs并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用4-6代的细胞作实验.IFN-γ、TNF-α和IL-1β,每种细胞因子单独或一起用于处理人ASMCs.用MTT法在0、24、48、72 h检测IFN-γ、TNF α和IL-1β对细胞生长的作用.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形态学的改变.用琼脂糖电泳分析DNA片断.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p53、bcl-2、bax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碎片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凋亡细胞的百分率.结果①IFN-γ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单独或/和TNF-α和IL-1β一起减低存活的细胞数;②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人ASMCs细胞皱缩、膜出泡,核缩小,染色质浓聚和核破碎;③琼脂糖电泳显示在用上述细胞因子联合处理的人ASMCs,有代表寡核苷酸片断整倍数的特征性的DNA梯状条带(大约180-200 bp);④在细胞因子联合处理组p53和bax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但bcl-2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⑤用IFN-γ(4×105 U/L)、TNF-α(4×105 U/L)和/或IL-1β(10×104 U/L)同时刺激诱导人ASMCs凋亡.在用细胞因子联合处理组的人ASMCs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用IFN-γ、TNF-α和/或IL-1β联合处理诱导人ASMCs凋亡.这些免疫性细胞因子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气道重建中也许起了重要的作用.【总页数】4页(P165-168)【作者】罗雅玲;赖文岩;徐健;袁勇;张荣华【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呼吸科,广东,广州,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呼吸科,广东,广州,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呼吸科,广东,广州,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呼吸科,广东,广州,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呼吸科,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2.2+5【相关文献】1.氨茶碱诱导体外培养的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J], 罗雅玲;赖文岩;袁勇;徐健2.脾T淋巴细胞衍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诱导NO依赖性肝细胞凋亡:白介素-4的抑制作用 [J], 朱克顺;黎罗新3.几种丝裂原对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诱生作用 [J], 李叔田;杨英;梁希若;娄丹;徐丽萍;邹钟诚4.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α-干扰素及合用异博定对人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 [J], 张荣河;何三光5.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对人卵巢癌细胞株体外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刘培淑;侯萍;代军;江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doc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doc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作者:李秋霞张国祖李荣誉来源:《农家科技》2011年第04期自Issaca等于1957年发现干扰素(Interferon,IFNl以来,已经证明不论高等动物还是低等动物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产生。

干扰素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病毒学、肿瘤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人进展,IFN在一些畜禽病毒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干扰素的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一、干扰素诱导剂和作用特点1.干扰素诱导剂。

干扰素属于诱生蛋白,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干扰索基因去抑制而获得表达。

干扰素的细胞来源冈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导剂的性质和诱导条件而异。

常见的诱导剂有以下8种:①各种病毒:最常用的是仙台病毒和新城疫病毒(NDV)。

②人工合成的聚核昔酸f PolyI:C1:系聚肌昔酸(P0lvi-nosinicacid)和聚胞峻吮fPolycytidvli—cacid)共聚物的简称。

PolyI:C诱生性很强。

③胞内寄生菌:包括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以及原虫感染(如疟原虫)。

④细菌产物:如细菌脂多糖(LPs)、葡萄球菌肠毒素A、真菌多糖。

⑤多聚物:如多梭基聚合物(毗喃、聚丙烯酸)、聚硫酸盐、聚磷酸盐等。

⑥低分子物质:如环已亚胺、卡那霉索、梯洛龙(Tilor-one)及其衍生物,二节吠喃、碱性染料等。

⑦致裂原(丝裂原):如植物血凝索(PHA),刀豆球蛋白AfCon-A)等。

⑧特异性免疫诱导。

2.作用特点。

①干扰素属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不自发产生,受诱生剂(病毒、细菌和某些化学合成物质)激发后,干扰素基因去抑制而表达。

②干扰素是目前所指的发挥作用最快的第一病毒防御系统,可在几分钟内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并且机体在1-3周内对病毒的重复感染有抵抗作用。

③干扰素不是直接与靶分子发挥作用,而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刺激细胞内多种效应蛋白质分子合成,从而发挥干扰素的功能。

α—干扰素联合重组肿瘤坏死因子体外净化HL—60细胞作用研究

α—干扰素联合重组肿瘤坏死因子体外净化HL—60细胞作用研究
n。 et , c rrT F o ugt nH[6 esnv1 Mehd Df r t ocnrtn f F n h NFw 1 ntLif t (h N )n prai _0cl j r es a o o 一 li m tos iee nel l s IN adrT e f nc ao o a
维普资讯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 复 2 0 0 2年第 9卷
第l 期

论著 ・
干扰 素 联 合 重 组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体 外净 化 HL 6 胞 作 用研 究 一0细
a一
肖若之 , 雪玲 , 文达 , 丽 霞 , 覃 刘 甘 刘相 富 , 刘桂 莲 ( 中山 医科 大学 附属 第 三 医院 内科 广 东 广 州 50 3 ) 16 0
Ex e i ̄n a t d m i i o p r a in 0 !  ̄ 9 p rn t t u y l n vt u g t f I 6 s r o t c i y it re o o ie t e . l La th n n t mo e r ss f o e l b n e f r n c mb n d wi r c n 1 n n m a u r n c u i  ̄t r s h )
[ 摘要] 目的 观察 干扰素(- N) c F 联台肿瘤坏死因子( N ) 净化 H 一 细胞的效果。方法 e I T F 体外-0细胞体外 作用 2小 时后 , 做体外 集落培养 , L6 再 计算清昧率 。结果 用的最适浓度是  ̄I N和 TN - F F均 为 I0 l 结论 O U m】
[ bt c] O jci T bev h f c vn s o l a nefo (- N)cmb e t c m i n u a u A sr t a bet e oosreteef t ee f p tr tn aI v ei s ah i e F o i dwi r o bn t m n1— n he a h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一、内容描述本文将全面介绍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性质、功能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首先概述干扰素的起源与概念,阐释其在生物化学与免疫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阐述干扰素的基本性质,如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其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关系。

其次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干扰素的产生机制及其在人体内的调控过程。

此外还将介绍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其临床应用范围、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展望干扰素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以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干扰素的基础知识,为深入了解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1. 介绍干扰素的发现与重要性干扰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对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同回顾干扰素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干扰素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在对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干扰素的存在。

最初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细胞在被病毒感染后,可以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病毒在周围细胞的扩散和复制。

这种物质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干扰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逐渐明确了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并对其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干扰素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强大的抗病毒功能上,它是一种典型的宿主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控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外,干扰素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它在抗肿瘤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和抗炎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发现和研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干扰素的潜在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挖掘和开发。

(完整word版)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完整word版)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作者:ZJJ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药物化学学号: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者: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Autho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 mechanism of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vitrio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to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Key words:Interferon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Prospects前言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扰素的研究进展李雅林、牛钟相干扰素是由培养的细胞或细胞体因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剂作用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干扰素由寄主细胞编码,是细胞基因自我稳定的反应产物,是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

干扰素是一种分子量为20-30Kda的糖蛋白。

对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其干扰素具有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

前者又分为IFN-α、IFN-β、IFN-ω;后者仅有一类,即IFN-γ。

鸡干扰素至少存在Ⅰ型和IFN-γ两个型别。

有3种类型的干扰素,即由纤维素和上皮细胞形成的纤维素上能上能下细胞干扰素、由白细胞形成的白细胞干扰素以及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免疫干扰素。

在兽医上,干扰素可用作免疫佐剂,在抗病毒感染时,在初次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发挥免疫作用。

一、 IFN基因结构:IFN根据其生物学及抗原性不同,分为IFN-α、IFN-β、IFN-γ3种类型。

目前已发现人IFN-α有20余种亚型,人IFN-β及IFN-γ3各只有1种,未发现亚型。

IFN基因全长约2.2kb,由5′端非编码区、信号肽编码区、IFN结构蛋白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组成。

其中IFN-α基因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个碱基对(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不同亚型,其氨基酸序列不同。

IFN-β基因也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仅有63bp,编码21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IFN-α和IFN-β基因串联在一起,定位于人第9对染色体短臂。

IFN-γ基因含3个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基因编码区有429bp,编码143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定位于人第12对染色体长臂。

信号肽具有引导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功能。

二、IFN的作用及机理:1.抗病毒作用。

三型干扰素均有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证明,γ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远较α型低,γ和β型干扰素有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虽有抗病毒作用,但抑制病毒的程度,因病毒不同而千差万别,甚至同一病毒的不同血清型对干扰素的敏感性亦不相同。

细胞因子研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研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研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功能和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

它们在维持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和调节癌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细胞因子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介素(IL)、趋化因子等。

这些分子在机体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刺激或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提高细胞免疫效应,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炎症反应的产生和调节。

通过在细胞内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为机体提供重要的生理机制。

细胞因子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

其中最为成功和广泛应用的便是肿瘤坏死因子(TNF)抗体的使用。

TNF是一种重要的介导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过度的TNF产生与多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相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TNF抗体类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等,这些抗体可以特异地结合和中和体内的TNF,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显著改善了许多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细胞因子还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中。

例如,干扰素(IFN)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实体瘤和血液肿瘤治疗的细胞因子。

IFN有抗肿瘤、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机制,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并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另外,IL-2和IL-12等细胞因子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一些类型的癌症。

IL-2可以激活肿瘤杀伤性淋巴细胞(TIL),增强细胞免疫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

IL-12则可以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促进NK细胞的活化和杀伤。

除了上述应用外,细胞因子还被广泛应用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

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通过干预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调节,可以显著减轻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进程。

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

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

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

引言部分介绍了背景知识和研究目的,正文中详细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在总结了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在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的临床疗效,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发展,且安全性良好。

本文对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临床疗效、作用机制、临床试验设计、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讨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宫颈癌、肛门癌和生殖器疣等。

HPV感染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完全清除病毒。

人干扰素α2β是一种在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效。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制备了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用于治疗HPV感染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在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通过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的详细描述,确保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探索重组人干扰素α2β栓在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中的潜在作用提供必要支持。

细胞因子与免疫治疗研究

细胞因子与免疫治疗研究

细胞因子与免疫治疗研究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中,细胞因子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工具之一,它们能够调节免疫系统。

本文将介绍细胞因子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一、细胞因子的种类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一类分子,它们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分泌和功能。

细胞因子分为许多类别,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趋化因子等。

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它能够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系统和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能够促进细胞凋亡、抗感染、抗肿瘤、促进免疫反应等。

白介素(IL)是一类调节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因子,同时也是促进T细胞分化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其作用主要包括增殖和分化T细胞、调节免疫反应、促进B细胞生长发育等多种功能。

趋化因子是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的趋化和迁移。

趋化因子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T细胞激活过程中,趋化因子能够促进T细胞到达感染部位。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细胞因子通过结合其相应的受体,引发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和功能。

下面以IFN和TNF为例,介绍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

IFN通过特定的受体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引起免疫细胞的起始反应,包括抑制DNA病毒的表达、增强细胞的抗病毒能力、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等。

在IFN和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中,IFN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并通过依赖于自身T细胞的免疫系统来杀死癌细胞。

TNF也是通过特定的受体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凋亡、抗感染、抗肿瘤和促进免疫反应等。

TNF会首先使免疫细胞发生变化,被激活的细胞转化为杀伤性的T细胞或巨噬细胞,从而杀死病原体和癌细胞。

三、细胞因子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由于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将其应用于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候选策略。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抑制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抑制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抑制作用姚;吴筱玲;周峰;周瑶玺【期刊名称】《中国病毒学》【年(卷),期】1995(10)4【摘要】用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人天然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在人胚胎肺纤维母细胞(HEF)和Hep-2细胞系上对常见呼吸道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抑制进行比较观察。

病毒包括不同型别的腺病毒5株,单疱病毒Ⅰ型(HSV-I)1株,鼻病毒1株,仙台病毒1株,VSV1株。

结果提示TNF-α和IFN-α均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TNF-α的抑毒作用能被TNF-α申抗和IFN-β单抗完全去除,被IFN-α单抗部分去除TNF-α的抗病毒效应。

TNF--α中和试验的结果提示:TNF抗病毒活性仍为IFN-β诱生所介导。

【总页数】5页(P298-302)【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抗病毒效应;呼吸道病毒【作者】姚;吴筱玲;周峰;周瑶玺【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6;R373.1【相关文献】1.呼吸道常见病毒和新型病毒与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J], 王宇清;季伟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抑制作用 [J], 姚堃;吴筱玲;周峰3.人集落刺激因子-1(CSF-1)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抑制作用 [J], 姚堃;朱德煦4.黄芪甲苷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抑制作用 [J], 梅周芳;陈家君;施天昀;都勇;何炜;陈鸿军;揭志军5.清肺口服液对常见呼吸道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 [J], 李江全;任现志;汪受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世和(1959年一),女,主任药师,主要从事
人体干细胞和神经疾病方面的研究,E—majl:
lishihe8@vah00.com.cn。
万方数据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年第30卷
导病毒感染时IFN.叫的分泌【3引。 与STATs的丝氨酸被JAK磷酸化相似,Tyk2可
介导的P13K信号通路,可以诱导多种抗病毒蛋白表
MNKl[3 8I。前丽种激酶是组蛋白H3活化所必需的,
MTOR介导的mRNA调控通路
I型和Ⅱ
型干扰素还参与了细胞mRNA翻译水平上的调控。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31也是一种丝/ 苏氨酸蛋白激酶,研究发现Ⅱ型或I型干扰素处理 后的细胞,MTOR被活化,并激活下游P70S6激酶 (p70一S6K),这个过程被认为和P13K的活性有关, S6核糖体蛋白被磷酸化,调节mRNA的翻译,此外 I型和Ⅱ型干扰素诱导的通路中还发现MTOR可 以活化另外一条EIF4EBPl介导的mRNA翻译调 控.EBP被磷酸化后释放出EIF4结合到mRNA上 的位点从而启动翻译。5 3I。
为一类可溶性糖蛋白。最早发现IFN.1具有抗病毒 活性,如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54I。IFN.1可诱导与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杀死各 种组织类型改变的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细胞[5 5I。
stubblefield
IRs介导的P13K信号通路在I型干扰素
介导的信号通路中还发现了IRSl的酪氨酸磷酸化, IRSl是船坞蛋白IRS家族的一员.拥有多个酪氨酸 磷酸化位点。能为P13K提供停留位点.IRS磷酸化 作用还导致了P13K的P110催化亚基的活化H 5。。 这表明P13K也参与了I型干扰素介导的信号通路。
1.1.1
②共同第一作者。 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650032。 作者简介:于甜(1988年一),女,主要从事天然小分子调控细胞因 子作用及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及指导教师:贺震旦(1963年一).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天然小分子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E-majI:hezhendan@126.com;
中图分类号Ib9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lOOO一484X(2014)03.I,409m7
抗病毒细胞因子(Antiviral cvtokines)是一类由 机体细胞分泌的,具有联系机体固有免疫和特异性 免疫应答.抑制或捕杀体内病毒,抗病毒感染的小分 子蛋白[1’2]。抗病毒细胞因子可分两大类:一类是 能够直接诱生抗病毒蛋白的细胞因子,主要有IFN. d、IFN.B、IFN.1、IFN一入(IL.28/29)、TNF一0l ̄j。。;另—— 类是能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和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等介导抗病毒免疫应 答,主要有IL.1B、IL.2、IL_6、IL一8、IL.12、IL—15、IL一 17、IL一18、IL之1、IL一27等:7‘1“。研究表明干扰素(In— terfero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图1
Fig.1
亟丽孽硒运rO—
/肛啊

d。

暑==:::_

b-I虾--・-

旦厂髓拣_
l型干扰素抗病毒信号通路‘郴”71
T,pe I IFNs antiviral signal pathway‘24巧3'571
万方数据
王盟笠士垫耋垦壁堕堑堑凼王丛疸垂堡旦堡窒堂星笙!塑
下,Hela细胞和星形细胞瘤细胞(86HG39)中的Ⅱ 型疱疹病毒(HSv-2)受到抑制。 IFN.v可以维持T细胞的增殖平衡,增加MHC 类分子的表达,激活NK细胞,增强其抗病毒能力, 在小鼠体内还能诱导表达转录因子T_bet,调节免疫 球蛋白分泌[1 4i,减少I型超敏反应。IFN.1作用机 制和I型干扰素类似(见图2),受体为1FNGRl和 IFNGR2,通过JAKl和JAI(2使下游的STATl酪氨 酸残基磷酸化.从而形成STATl.STATl同源二聚体 转运人核与GAs元件结合调控基因的转录24。。 IFN一叫也可以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但调节的 是转录因子IRFl,通过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B (C/EBP.B)调控基因转录应对病毒感染_5 8:。与I 型干扰素不同的是。p38.MAPK不参与IFN一^y引起
nus
actjvated kinase)一STAT(SjgnaJtransducer and
ac—
tivator of
transcription)信号通路l 24。281(见图1),引起
下游信号级联反应,包括CRKL介导的P38信号通 路、IRS介导的P13K信号通路、MTOR介导的mRNA 调控通路,具体如下。
与I型干扰素的序列相似,当病毒感染或poly(I: C)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后,可以诱导 IL一28和IL一29分泌Ⅲ一。IL一28/29的受体属于Ⅱ型 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R砣),由两个亚基cRF2—12 (即IL.28R)和CRF2_4(即IL—10R2)组成,表达于 人类的细胞和组织”一。Ⅲ型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特 异性受体结合可以激活STATl、STAT2、STArr3和 STAT5的酪氨酸磷酸化,STA他酪氨酸的磷酸化与 I干扰素引起的STA亿酪氨酸磷酸化相似,是Ⅲ型 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所必需的信号,活化的STAT4 还与细胞增殖抑制有关6。。与I型、Ⅱ型干扰素类 似.Ⅲ型干扰素作用细胞后,可以诱导多种细胞表面 表达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分子(MHc I):6L, 增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病毒抗原的提呈 能力。 IL.28A/IL一29可以选择性的上调干扰素调节因 子如IRF.7以及一些抗病毒的蛋白如MxA、OAS 等。6 2)。已有研究表明,IL一28/29能减弱病毒复制或 一些病毒性细胞病理效应,包括A型流感病毒 (IAV)、巨细胞病毒(CMV)、乙型肝炎病毒(HBV) 和单纯疱疹病毒(HSV),ss(+)RNA病毒(EM— cV)、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登革热病毒 (Dengue virus)、仙台病毒(sendai villls)、呼吸道合 胞病毒(RS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疱疹性 口炎病毒(vSV)等阳¨5I。IL-28/29能够增加Toll样 受体3(TLR3)表达,而TLR3表达于细胞内的核内 体(Endosome),能够识别病毒双链RNA,继而诱导 I型干扰素、TNF等抗病毒细胞因子的产生,形成一 种正反馈抗病毒防御机制t酗,但与I型干扰素不 同.IL-28/29作用的靶细胞仅限于上皮细胞和肝细 胞㈣J。有研究显示,IL.29的抗病毒效应较强于IL. 28A和IL.28B.比IFN.d2b弱舯j。IL.28/29与受体
factor)不仅
能激活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还能直接诱 导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可阻断或抑制病毒复 制,诱导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本文综述了抗病 毒细胞因子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来源、效应细 胞、抗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Rhinovims)复制,从而保护PBEcs不受鼻病毒的
干扰素(Interferon)
1.1.3
以和cRKL结合并使其酪氨酸磷酸化,磷酸化的
CRKL还可以和STAT5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转入核内 与GAS元件(IFN.1.activated site)结合,而GAS位 于ISGs启动子区域。从而启动IFN刺激的基因表 达,该通路在Ⅱ型干扰素介导的通路中同样存 在[34.35]。另外,磷酸化的CRKL释放鸟嘌呤核苷酸 交换因子(GEF)即活化的C3G,C3G随后调节小G 蛋白RAPl鸟嘌呤核苷酸交换,RAPl被活化,通过 p38.MAPK信号通路导致感染细胞生长抑制[36’3 7。。 能够被p38活化的激酶还包括MSKl、MSl(2和
cRKL介导的P38信号通路STAT经Tvk2
和JAKl磷酸化后形成sTATl.sTAT2异二聚体,人 核和IFN刺激的基因(IsGs)启动子特异性结合启 动抗病毒相关蛋白的表达[2 9I,I型干扰素引起活化 的STAT包括STATl、STAT2、STAT3和STAT5[30。3 2I, 有研究显示IFN一仅和IFN—B激活的STAT4,也能介

甜等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第3期
doi:lO.3969“.issn.1000484X.2014.03.027
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①
丁甜胡小鹏⑦祝小红宋勋李晨阳 验室.深圳518060) 曾 勇③李燕③苏庆宁李世和贺震旦
(深圳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治疗研究所、深圳天然小分子创新药物工程实
necrosis
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可以分为三大类:I型干扰素有 IFN—a和IFN—p,Ⅱ型干扰素有IFN一^y,近期报道的 细胞因子IL-28/29则被划分为Ⅲ型干扰素,即
IFN.入[1 5I. 1.1
I型干扰素:IFN.仅/B
IFN.仅主要由单核巨
噬细胞分泌.临床上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或丙 型病毒性肝炎[16,17J,并且对HIV一1、鼠白血病病毒 (MuLV)也有抑制能力[培]。用猪IFN一&和抗病毒药 物结合使用或重组腺病毒表达的小分子干扰RNA (Ad.siRNA)时,能增强对口蹄疫病毒(FMDV)的抑 制效果,并克服口蹄疫病毒的抗药性问题[1 9I。 哺乳动物多种类型的细胞在受病毒感染后均能 分泌IFN一0‘2叭,IFN—D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与 IFN—d一样,IFN.B已用于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 慢性丙型肝炎[1 7。。此外,研究发现外源IF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B能在 哮喘支气管上皮原代细胞(PBECs)中抑制鼻病毒
1.2
组蛋白H3在早期瞬时性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
用[3 9。,H3在p38信号通路介导的IsGs转录中的作
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4…。而MNKl能和MNl<2使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的丝氨酸残基磷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