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古鉴白话文 性行类

合集下载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大方广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大方广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礼篇一、【伯禽趋跪】周鲁伯禽。

观于桥梓。

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原文】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

三被笞。

以问商子。

曰。

南山之阳有桥木。

北山之阴有梓木。

盍往观。

伯禽见桥高而仰。

梓卑而俯。

还告商子。

曰。

桥者父道。

梓者子道。

明日。

伯禽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

实开礼教之源。

且尝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

以礼天下之贤士。

其子伯禽未谙礼节。

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

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

俾尽乎礼。

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周朝初年间时候。

有个周公的儿子。

名叫伯禽。

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

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

伯禽就去问商子。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

商子道。

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

叫做桥木。

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

叫做梓木。

你何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

就去看了。

只见桥木生得很高。

树是仰着的。

梓木长得很低。

可是俯着的。

就回来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道。

桥木仰起。

就是做父亲的道理。

梓木俯着。

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

伯禽去见周公。

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

一登堂就跪下去。

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宋桓未立。

深明大体。

遇水恤民。

言惧名礼。

【原文】周宋大水。

鲁庄公使吊焉。

公子御说。

承父命对曰。

孤实不敬。

天降之灾。

又以为君忧。

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兴乎。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且列国有凶。

称孤。

礼也。

言惧而名礼。

其庶乎。

罪归诸己。

则和气致祥。

人心欢洽。

罪归诸人。

则戾气相感。

民怨沸腾。

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

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

有恤民之心。

厥后果称贤君。

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

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

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

受了他父亲的命。

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

因为了孤的不敬。

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

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

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

就此拜受了贵国君侯的赐问了。

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

德育古鉴白话文——孝顺类

德育古鉴白话文——孝顺类

德育古鉴白话文——孝顺类颜光衷说:“天下哪里有不孝的人?就算有不孝的人,也会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孝顺,因为别人说自己不孝而惭愧恼怒。

”有这样的良知,就是大孝的根苗。

只是自身的心气习惯不能自己调化,所以依旧不孝。

不孝之所以能成为习惯,有几个原因:一是骄宠。

父母怜爱子女过甚,常常顺着他的性子,让他便宜,任其放浪。

突然拂逆,便不能忍受。

在人前说话稍有差错,父亲不忍心让儿子掉面子,而儿子却敢唐突父亲。

这种骄纵日积月累,在别人那里不敢恣意,唯独在父母面前才敢妄为,还觉得是老年人一无是处啊!一是习惯,言语粗率惯了,便敢唐突长辈,动作粗鲁惯了,便敢放肆。

习惯了父母把好东西都留给自己,就不再去想这里面的恩情;习惯了父母任劳任怨,就不再关心他们辛苦与否。

一是乐纵。

在同辈人间意气风发,到父母面前就无聊至极。

在自己小家妙趣横生,在父母家里就窒息憋闷。

甚至还有人以父母兄弟为俗物,不愿意相对的,敢问怎么会有孝悌之念从中而出呢?一是忘恩记怨。

恩情越久越淡,怨恨越久越积,人情自然。

所以给一碗饭人家会感恩,习惯久了厌烦之意就会起;一次施舍人家会感恩,经常救济就有今少旧多的嫌恶;初见面大家相亲相爱,住一起久了自然猜嫌四生。

何况父母兄弟,生来就在一起,以相亲相爱为平常,时常会有因为担忧我而被误解的情况啊!把父母的戒训启迪当作讽刺挖苦,进而到就算于我有所帮助也被讨厌的情况啊!有把父母任劳任怨,尽量庇护我当作平等,而父母委托些事情做便怒目相向啊!眼前的养育大恩,尚恬不知耻的不管不顾,更何况是早已前父母对自己在怀胎时的生养之劳,襁褓时的哺乳之苦,生病时的担惊受怕呢?一是私财。

钱入我手,就是我有。

而在父母手里的,又说应该是给我的。

有钱时把双亲忘到九霄云外,没钱时就觊觎双亲的钱财,求之不得,就生埋怨。

如果双亲不能自养,而需要我来养活救济,则更加厌烦。

甚至有单父养两个儿子,却因钱财而生鄙夷的情况啊,兄弟互相推诿,恨不能弃老父于不顾啊!也不想谁给了自己这副身体,谁让自己有机会有这钱财?我生出来不带一文钱,而襁哺无缺的到了今天,是谁的功劳呢?一是恋妻顾子。

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

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
我们 知道 , 德育 的过程是 使受 教育者 由知 而行 , 最 后落 实到行 的过程 , 具 有 强 烈 的实 践性 。道德 是
人 类把 握世 界 的特 殊 方 式之 一 , 是 人类 完 善 自身 的
育” , 而德育 则是 “ 智育 的德 育 ” , 并未 达 到德 育 陶冶 情操 、 培养 良好 品德 、 提升人 格境 界 的 目的 。大致说 来, 自新式 学堂 建立之 后 , 如 何有 效地进行 道德 教育 乃是 几代 有识 之 士所 关 注 的 一 大 问题 。时 至今 日,

道德情操 、 锻炼道德意志 、 树立道德信念 、 养成道德 习惯几 个环 节 。德育过程 的最 后完成 体现 为道德 主
体养 成一种 良好 的道 德 习惯 , 即无 论 面 临 怎样 的选 择可 能性 , 无论处 于何 种道德 冲突 的困境 中 , 都能 自
自1 9 0 5年 废 除科举 、 兴 办 学 堂后 , 中国 的教 育
制度 以至 中 国文 化 的大格局都 发 生 了空前 巨变 。在 漫长 的 中国古代 , 德育乃 是 中国传 统教育 的 中心 点 , 以至 王守 仁认 为 , “ 学校之 中, 惟 以成 德 为本 ” 。而
在2 O世纪初 所建 立 的新 式学 堂 , 所 进行 的乃是 以西
品德提 升 、 人 格 完 善 与全 面 发 展 , 背 离 了德 育 的宗 旨, 成为 梁启 超 所 批 评 的“ 智 育 的德 育 ” 。在 中 国 , 除德育课 之外 , 没有 哪 门课 程 由 中央发 文 明 确其 课
程 设置 、 学分 和基本 内容 , 没有 哪门课程 编写一 本教 材 动用如 此大 的人 力 物力 , 也 没 有 哪 门课 程 每 年组

孝顺类·德育古鉴

孝顺类·德育古鉴

史洁珵居士辑颜光衷曰: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有不孝的人,而称之孝则喜,名之不孝则怒且愧。

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习心习气不能自化,所以依旧不孝也。

夫不孝之所以习成者,约有数端:一曰骄宠。

为父母怜爱过甚,常顺他性子,让他便宜,任他佚豫。

骤而拂之,则便不堪。

人前出言稍有差错,父不忍唐突于子,而子乃敢唐突其父。

积此骄纵,他人处展不得手,独父母处展得手。

遂真谓老年人无闻知矣!一曰习惯。

语言粗率惯,便敢冲突;动作简易惯,便敢放肆。

父母分甘绝少惯,遂不复忆其甘旨;父母扶病任苦惯,遂不复忆其痛痒。

一曰乐纵。

见同辈不胜意气,对双老而味薄。

入私室千般趣态,映高堂而机窒。

甚且明以父母兄弟为俗物,不乐相对,则岂有孝弟之念由中而出也?一曰忘恩、记怨。

夫恩习久愈忘,怨习久愈积,人情然也。

故一饭见德,习久则餍嗛起;一施感恩,常济则多寡生;一迎面见亲,累日则猜嫌重。

况父母兄弟,生而习之。

以亲爱为固常,且有忧我而获拂者矣!以训迪为聱牙,且有誉我而被厌者矣!以任劳庇护,极念经营为平等,且有强与吾事而怒耽者矣!眼前大恩,恬然罔识,况能推及胎养之劳、襁哺之苦、弱质惊魂之痛者哉?一曰私财。

财入吾手,便为吾有;而在父母手者,又谓应以与吾也。

财足则忘亲,财乏则觊亲,求财不得则怨亲。

亲不能自养,而待养吾财,则益厌亲。

甚且以单父只子,而因财相夷者矣;少长互推,而弃亲不顾者矣!亦思身谁之身,财谁之财?我不带一钱来,而襁哺无缺以至今日,谁为者乎?一曰恋妻子。

有美味钱财,欲以娱妻宠子;有良辰佳会,欲以拥妻抱子,而悦亲之念遂微也。

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夫妻和好,固是一家乐事,然当呱呱待哺,便溺未分时,妻能顾复我耶?父母看得子成人,娶得媳妇,不胜终身之喜;乃有妇而亲,反不得有子耶?一曰争妒。

天之于物也无私盖,而栽培倾覆,物自为分;父母之于子也无私爱,而顺我逆我,子自为异。

若顺我者爱多,逆我者爱少,此亦天下之大公也。

德育古鉴 附

德育古鉴 附

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清康熙.史洁珵功过格之书,其来尚已。

周濂溪先生云:「正初学入德之门。

」邵尧夫先生云:「可以扶经翼传。

」杨龟山先生云:「指点善恶,历历醒人,读之如闻清夜钟。

」朱晦翁先生云:「四书为理,此格为条,初学不可一日不置案头。

」盖古之君子,未有不从绳趋矩步,日积月累,而克底于有成者也。

乃近世悠悠,瞀焉罔觉,甚者非笑而诋毁焉。

或则半信而半疑焉;或亦心识其然,因循而废阁;或又始奋而终怠焉。

嗟乎!斯学之弃置于天下也久矣!为是者有本有原,不明其理、不信其事之过也。

夫理,幽而难知也;事,显而易见也。

考之往古,而有其事焉。

其事可传,其理可传也。

采之近今,而亦有其事焉。

其事不诬,其理诚不可诬也。

就其不诬而可传者,以为不诬,而不必尽传之。

概以与吾党共信而明之,则余功过案之辑,所以不病其琐,而又不虞其漏也。

说在乎陈眉公之序世史矣!其言曰:「史者,古今之大帐簿也。

」夫作善作恶,小德小过,总之皆上帐簿之人也。

二部童子,日游夜游,并世所称台彭司命,皆记帐簿之人也。

上而天帝,下而阎罗,算帐簿之人也。

阳报阴报,降殃降祥,结帐簿之时也。

而予则间录其帐簿所传一二宗,以为天下后世一称述者也。

戒之戒之!鬼神在上,本心难欺。

入圣入禽,无非在我。

为善纵未必得福,世无可不为之善;为恶纵未必得祸,世无可为之恶。

而况为善则必得福,而可有不为之善;为恶则必得祸,而可有或为之恶耶!凡我人斯,庶共勉之。

康熙九年二月宜兴史洁珵题于贻谷堂附纪先大父手辑《感应类钞》,载阅寒暑。

书成,缮写三巨册,躬形弗怠。

年五十,始得嗣。

又八年,书稿克付剞劂,基月而产先子。

后犹及见两子成立,弗替诗书。

先子尝称是编为吾家积庆之验,所以训诫不肖。

崧辈惟恭承大父志是亟。

崧不逮事大父,然遗言往行,闻诸庭塾之训甚详。

缅怀大父蚤弃诸生服,偕先哲硕儒游。

循习复七良规,静中有善无恶。

是编诸所纂辑,悉本斯志,从事其间而获禔福者,弥复不浅,今亦何能殚述。

自雍正癸卯,友人吴中杰绍良氏忽有感验,为补镌立命说,请复印行是编。

德育古鉴白话版(慈教类)

德育古鉴白话版(慈教类)

德育古鉴白话版(慈教类)德育古鉴白话版(慈教类)本书由清代史玉涵先生所辑,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本书经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校订后,成为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

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常读此书,可以起到近报自己、远利子孙的效果,实为今人修身立命之必读、传授子孙之必备。

柳公綽,字子寬,唐京兆人。

当世名家,最有家法。

每天清早,各家孩子穿衣束带在中门问候长辈。

公绰出到小斋,决定家事,接待宾客,与弟弟公权以及家族弟兄再会面,吃饭,都不离开小斋。

掌灯时,命家中子弟手执经史,认真朗读一遍,再讲学讨论居官治家之法。

然后或讨论文字,或听琴。

人定时,才归寝,各家孩子再次在中门向长辈问安才可以去睡觉。

如此二十余年如一日。

收成不好时,每天只吃一顿。

要求诸子平时都吃素,说:“昔日我兄弟侍奉父亲,在丹州作刺史,以学业未成,不敢吃肉,我不敢忘。

”曾在外藩居住,儿子来看父亲,郡邑都不知道。

夫人韩氏,也最严整,常常以熊胆作丸药,让诸子在学舍含之,以此鼓励勤苦。

公绰过世后,儿子仲郢一直遵循家法。

侍奉叔叔公权如同侍奉父亲。

没有大病,见公权一定要束带。

外出在路上遇到叔叔,一定下马持笏而立,待叔叔过去,才敢上马。

公权晚归,仲郢一定束带整衣等候他回来。

三度为大镇镇守,没有良马,衣服不熏香。

而且居家必然读书,私下见面也不失礼节。

仲郢的孩子玼,复述家训告诫子弟说:“门第越高,越要畏惧而不可自恃门高。

做人做事稍有疏失,获得的罪过远重于他人,甚至没脸见先人于地下,这实在可怕啊。

门第高,人容易骄傲,家族兴盛容易被人顾忌。

有美好的德行也未必被人相信,而稍有瑕疵,万夫所指。

这就是不可自恃的原因啊。

所以膏粱子弟,学习要更加勤奋,行为要更加勉力,才仅仅能和他人一样。

”吕希哲,字原明。

正献公吕公著的长子。

德育文言文

德育文言文

德育文言文
摘要:
一、德育的定义与重要性
二、文言文与德育的关系
三、通过文言文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四、如何在文言文中融入德育教育
五、总结
正文:
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是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德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言文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忠诚、孝顺、仁爱、礼义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接触到这些传统美德,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利用文言文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文言文作品大多数是古代名人的佳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次,文言文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多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言文中融入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

教师应该在
解读文言文作品时,关注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道德品质的养成。

总之,文言文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德育古鉴》(白话)清康熙史洁珵

《德育古鉴》(白话)清康熙史洁珵

《德育古鉴》(白话)清康熙史洁珵德育古鉴(白话)清康熙史洁珵《德育古鉴》是清朝康熙年间史洁珵先生所辑,原名《感应类钞》。

***年间聂其杰先生重新刊印,改名为《德育古鉴》。

在人们普遍德性薄弱的今天,自己虽然对修德进道、复兴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心向住之,然而受社会风气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非难辩,把握不好衡量德性的尺度,从心念到行为不能够彻底地弃恶从善,修之己身尚且德性不明,又何以教书育人呢?所以今把《德育古鉴》细细读来,以古鉴今,希望读一点悟一点,悟一点做到一点。

也邀有缘人同读同悟。

顺序是随机的,读到哪个故事有感触就写到哪里了。

原序很经典,还是要读一下的。

德育古鉴原序清康熙史洁珵功过格之书,其来尚已。

周濂溪先生云:‘正初学入德之门。

’邵尧夫先生云:‘可以扶经翼传。

’杨龟山先生云:‘指点善恶,历历醒人,读之如闻清夜钟。

’朱晦翁先生云:‘四书为理,此格为条,初学不可一日不置案头。

’盖古之君子,未有不从绳趋矩步,日积月累,而克底于有成者也。

乃近世悠悠,瞀焉罔觉,甚者非笑而诋毁焉。

或则半信而半疑焉;或亦心识其然,因循而废阁;或又始奋而终怠焉。

嗟乎!斯学之弃置于天下也久矣!为是者有本有原,不明其理、不信其事之过也。

夫理,幽而难知也;事,显而易见也(所以用故事说道理,易入人心)。

考之往古,而有其事焉。

其事可传,其理可传也。

采之近今,而亦有其事焉。

其事不诬,其理诚不可诬也。

就其不诬而可传者,以为不诬,而不必尽传之。

概以与吾党共信而明之,则余功过案之辑,所以不病其琐,而又不虞其漏也。

说在乎陈眉公之序世史矣!其言曰:‘史者,古今之大帐簿也。

’(这句话妙啊……)夫作善作恶,小德小过,总之皆上帐簿之人也。

二部童子,日游夜游,并世所称台彭司命,皆记帐簿之人也。

上而天帝,下而阎罗,算帐簿之人也。

阳报阴报,降殃降祥,结帐簿之时也。

而予则间录其帐簿所传一二宗,以为天下后世一称述者也。

戒之戒之!鬼神在上,本心难欺。

入圣入禽,无非在我。

中国古代比较德育学

中国古代比较德育学

一、儒学中德育的特点(1)强调伦理道德。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伦理道德,强调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这一特点表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明显特征是,各种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社会习俗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而伦理道德原则、规范又直接为维护封建政治制度服务,所以、儒家思想既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既是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它长期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相态的一个根本原因。

儒家以道德作为人的根本,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以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为教育理想,一贯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将完善道德人格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最后归宿,并将其视为个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根本基础。

他们设计的理想人格,即是道德完善的人。

由于道德境界的差异,儒家的理想人格有贤人、君子、圣人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圣人是儒家理想道德人格尽善尽美、至善至美的最高范型,是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按儒家的理解,道德完善本质上并非仅仅指个人道德品格的成就,而是内在地包含着把个人的追求与人类的追求完美结合在一起,提倡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把自己奉献给人类社会、把个人的生命融入人类发展完善的事业之中,才显示出生命价值的崇高、伟大与永恒。

这种理想人格有着极强的现实感和使命感。

儒家以圣人作为人人皆可以达到的最完善、最崇高的人格范型。

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本性,只要不懈地进行道德修养,保存和不断扩充这一本性,就能成为圣人,因而进行道德修养,弘扬善性就成了成就圣人的根本手段。

而个人的道德完善是完善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坚持道德修养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锤炼和善良天性的保存,更重要的是注重道德的践履,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在道德实践中促进人与社会的完善。

因为,任何道德,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才能发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完善人的本质的作用。

儒家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而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实践的基本纲领和目的,形成了尊德重行的优良传统。

德育课本四集第二册-大方广

德育课本四集第二册-大方广

《德育课本》二集第三册义篇一、【共姜柏舟】卫有共姜。

夫亡守义。

母欲嫁之。

柏舟矢志。

【原文】周卫世子共伯妻姜氏。

齐国女也。

共伯早卒。

姜氏守义不嫁。

父母欲夺之。

姜氏誓死不从。

赋柏舟之诗曰。

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他。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父母见诗乃止。

及卒。

卫人谥曰共姜。

妻者、齐也。

礼记云。

壹与之齐。

终身不改。

故夫死不嫁。

是夫妻之义也。

吕坤曰。

从一。

妻道也。

守志不更夫。

中道也。

自杀以殉。

则贤者之过耳。

故特表共姜以为嫠妇之法。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卫国里世子共伯的妻子姜氏。

是齐国里的女儿。

共伯死得很早。

姜氏守着义、不再嫁人。

姜氏的爷娘。

要把他重新嫁给人家。

姜氏情愿死也不肯再嫁。

他就做了一章柏舟的诗。

诗里说。

驾了一只柏树做的船。

在那河里行驶。

这是和妇人家在丈夫家里一样的。

你看他垂了两绺头发、齐着眉毛的人。

真个是我的丈夫呵。

我守着节、就是到死也没有另外心思的呵。

可是母亲和我的父亲呀。

还是不相信我的守义。

可是怎么办呢。

姜氏的爷娘。

看到了这一首诗。

也就不再去强迫他嫁人了。

等到姜氏死了以后。

卫国里的人。

就追谥他叫做共姜。

二、【卫女失意】黎庄夫人。

贤而失意。

守一以终。

不轻离异。

【原文】周黎庄公夫人。

卫侯之女也。

既往而不同欲。

所务者异。

未尝得见。

其傅母悯其贤而失意。

又恐其已见遣而不以时去。

谓之曰。

夫妇之道。

有义则合。

无义则去。

今不得意。

胡不去乎。

女曰。

妇道一而已矣。

彼虽不吾以。

吾何可离妇道乎。

卒不去。

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

曹操以此济奸肆恶。

君子反其道而行之。

便成忠厚。

今黎庄夫人虽遭非偶。

守壹以终。

刘向称其终执贞壹。

不违妇道。

视世之稍不遂意。

宣告离婚者。

判若天渊矣。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有个黎国里庄公的夫人。

就是卫侯的女儿。

他嫁了过去以后。

可是两夫妻间的情欲不同。

所以要做的事情。

也就不同了。

夫妻们不曾有见面的时候。

黎庄夫人的傅母很怜他的贤惠、但是嫁了丈夫很失望。

又恐怕他已经被人家叫他去了。

他还不肯去。

德育古鉴白话版(存心类)

德育古鉴白话版(存心类)

德育古鉴白话版(存心类)本书由清代史玉涵先生所辑,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本书经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校订后,成为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

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常读此书,可以起到近报自己、远利子孙的效果,实为今人修身立命之必读、传授子孙之必备。

赵康靖公名概,曾在桌子上摆放着豆子与瓶,每念一起,随分善恶,用豆子来分别,善念则投一白豆,恶念则投黑豆。

初始时黑豆绝多,渐渐就少了,久而久之,善恶二念也没有了,瓶豆二物也就没用了。

治心之法,先儒有省察、克治两种。

赵公以黑白豆分别善恶,似乎属于省察一边,然而既然省察了,则自然而然自思克治。

初始黑豆多,后来渐少,这就是克制之效。

中庸讲以诚意必先致知;古哲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同旨啊,人非上哲,需有所借助而自检。

一定应该如同赵阅道焚香告帝那样,一同奉为克己楷模。

金陵有数十人渡江,中流风骤,忽听空中有声:"黑额头者!"黑额者心想:空中既然指我,何苦连累众人?于是跳入水中,船立刻就翻了。

黑额者附在一漂木上到岸边,没死。

人们好奇而问其素行,答说:"生平无甚善纪,每每想人生坏在一个贪字上,于是贪念才起,便以恕字压制,不敢贪小便宜。

"平常道理,作精细便是学问。

卫仲达初为馆职。

被摄入冥司,有官员命呈上善恶录。

等到来,见恶录满庭,善录仅如筷子大小。

冥官色变,命人取秤来,小轴善录仍能压起恶录。

官和善的说:"阁下可以出去了!"仲达说:"我年未满四十,怎会过恶如此多?"冥官回答:"不是这样。

只要一念不正立刻会被记录下来,不等恶行。

"于是他又问:"那么小轴中所记载的是什么?"冥官答说:"朝廷曾大兴工役,修三山石桥,阁下上疏建议停止;这就是谏稿。

"仲达说:"我虽说过,但朝廷不同意,有什么用处,能有这般神力呢?"冥官说:"朝廷虽然没听,但也算阁下的善行。

古今德育文华环境比绞及启示

古今德育文华环境比绞及启示
伴 随着 改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人 ,这种 政治 文化 战 略使 我 国的文化 环境 遇 到 了前 所未 有 的挑 战 。这 些 新媒
在古代 , 勇于担当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 坚韧不拔 的精神 一直 被 大力 提倡 。 中华 民族 历 来有 “ 危 授 见 命 ” “ 武 不屈 ” 、威 的精 神 。 国家 和 民族 的危难 面 前 , 在 从来不乏志士仁人挺身而出、 赴汤蹈火 , 表现出大义 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并提倡不为l势 、财富所 权

人终身的理想追求 。其二 , 在学校教育中 , 古代私塾 是一个 重要 的教 育场所 ,是 为社 会 培养 有 用人 才 的
地 方 ,是参 加 科举 考试 的才子 们接受 启 蒙 教育 的地 方 。 古代 , 德教 化受 到历 代统 治者 和思 想 家 的高 在 道 度重 视 , 官学 和私 学长 盛不 衰 。其 三 , 视 社会 环 境 重 的影 响 。古代 教育 家很 早 就认 识到 教育 是 整 个社 会
化环 境 的影 响 , 有些 学 生过分 以 自我 为 中心 , 迷 于 沉
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发展到现在 , 除了受到传统
文化 一脉 相承 的影 响 以外 , 还深 受 时代 的影 响 , 如市
自己所 营造 的物质 生 活方式 中难 以 自拔 。个体 选 择
场经济的规则渗透到政治和教育领域中; 学校德育教 育被边缘化 , 只问做学问, 不问做人 ; 报纸、 电台、 电视 台等媒介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思想传播的平台, 继 而网络也成为现代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 这种文 化环境显然对德育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具体来看 , 现代德育文化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性、 自由性 、 抗控 制性 等 特点 。 网络也 为大 学生 德育 教 育创 造 了一个 全新 的文化环 境 ,网络 为学 生提 供

德育古代名言警句

德育古代名言警句

德育古代名言警句1. 中国古代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的名言警句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曾国藩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重订增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宋.朱熹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

《读书录.体验》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明.薛瑄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唐.骆宾王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刘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

(宋·李觏)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淮南子·人间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

(明·李廷机)2. 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德育古鉴状态类二则

德育古鉴状态类二则

德育古鉴状态类二则柳公绰,字子宽,唐京兆人。

世为名家,最有家法。

每平旦,诸子皆束带晨省于中门。

公绰出至小斋,决私事,接宾客。

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皆不离小斋。

烛至,命子弟执经史,躬读一过,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

或论文,或听琴。

人定,然后归寝。

诸子复昏定于中门。

凡二十余年如一日也。

岁饥,饭不过一食。

诸子平时皆蔬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为丹州刺史,以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吾不忍忘也。

尝居外藩,子来省,郡邑不之知。

夫人韩氏,亦最严整。

常以熊胆为丸,令诸子学舍含之,以资勤苦。

公绰卒,子仲郢一遵其法。

事叔父权如事父。

非甚病,见公权,未尝不束带。

出遇于路,必下马端笏立,候过,乃敢上。

公权暮归,必束带候马首。

三为大镇,无良马,衣不熏香。

公退必读书,私居未尝不拱手。

郢子玼,复述家训以戒子弟曰:凡门第高,可畏不可恃也。

立身有失,得罪重于他人,无以见先人于地下。

此所可畏也。

门高易骄,族盛招忌。

懿行,人未之信;少有疵隙,众指乘焉。

此所不可恃也。

故膏梁子弟,学加勤,行加励,仅得比他人尔。

吕希哲,字原明,正献公公著长子。

正献公家居,简重寡默,不以事物经心。

申国夫人,性严有法度,教子事事循蹈规矩。

祁寒暑雨,侍立终日,不命之坐不敢坐。

日必冠带以见长者,虽甚热,在父母前,不得去巾袜裤。

出入不得入茶坊酒肆。

市井里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不正之书、非礼之色,未尝一接于目。

有焦千之者,方正士也,正献公延之使教诸子。

诸生小有过差,焦端坐竟日不与语。

诸生恐惧畏服,焦方略降辞色。

时希哲方十余岁,内则正献公与夫人教训如此之严,外则焦先生化道如此之笃,故德器成就,大异众人。

德育古鉴白话文

德育古鉴白话文

德育古鉴白话文刘大夏,从户部侍郎归乡,在先人房边构造草堂,读书其中。

不接受请托,薄田仅供衣食。

经常说:“财货需要务农而得。

只有力得的东西才会珍惜使用。

其余容易得到的,终归不是自己所有,子孙看着,也不十分珍惜。

何况官位和财货都是非理所得呢!”不仅深明天理,还通晓世故人情。

裴璞,韦元方的外兄。

过世后,元方去陇右,在路上遇到有武吏跃马而来,抬头看,正是璞。

惊喜跪拜说:“兄离开人间,担任什么武职?”璞说:“我任山川掠剩使,专主人世间财之缩盈。

世间农勤得谷,商勤得财,士勤得禄,只得本分所有,不增本分所无。

不勤,则连本分也失去。

你遇到我,也是前定,合得白金二斤,就算留给孩子,又会再度收回,所以不敢多加。

”勤得本分所有,不勤并失本分,可以消经营者之妄心,又不给怠纵者借口,天命人事,两得其平。

陆象山先生教家,每天早晨,三通鼓,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

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

”又唱:“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

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

”二训相参,真是治生的不二真理。

陈几亭先生说:“俗人治生,精明之处多是刻薄,宽厚之处多是昏聩。

若能琐屑不计较,而不失精明,泾渭了然,而务从宽厚,虽说治生,其实也通于学术了!”又说:“贫者多清高,富者多鄙劣,也是对古代隐士高人的概括说法。

其实,家业日落,未必贤;资产增多,未必不肖。

如公子荆日增一日,勤俭所致,无损于人品。

如果汰侈成性,入不敷出,败尽祖宗产业,更彰显其不肖了!岂能自附于洒脱,以不过问家人生产为高雅呢?”我以为凡所贵于财的,为其能用财,不必视财太重,也不能视财太轻。

视之太重,一定想藏到朽蠹,就成了守财;视财太轻,随便浪费,是为弃财。

然而那些浪费财物的,一遇到济人利物,却又不胜吝惜起来。

还以此自负仗义轻财,难道错的不离谱吗?四川资县张御吏,曾对他的亲戚邓继说:“我在云南做巡按时,丙夜独坐,有绯色衣服的人到面前说,我是您的守钱神,等你很久了!”我问钱财何在,神指坐下给我看,果然见到白金满地,共计一千两。

德育古鉴白话文和睦类

德育古鉴白话文和睦类

德育古鉴白话文和睦类德育古鉴白话文和睦类和睦类杨椿、杨津,兄弟友爱。

早晨便聚于厅堂,终日在一起,不私回房内。

有好吃的东西,人不凑齐了不吃。

厅堂间常常挂上幔帐,作为休息的地点,就连睡觉前也相互谈笑。

椿年老后,曾从他处醉归。

津扶持他回屋,自己就睡在门外,等着问安。

椿每天在附近出游,有时日落不回来,津不先吃饭。

后来津调任肆州,椿在京中老宅住,每逢四时当季美味下来,椿总是挨个亲自挑拣,没有寄给弟弟之前,自己不先吃。

百口之家,没有挑拨离间的人。

司马温公,与其兄伯康,十分友爱。

伯康年近八十,温公十分认真的侍奉,好像对待父亲一样,保护的如同婴儿一般。

每次吃少了,都会问:“这样能不饿吗?”天气稍微冷点,就摸着哥哥的背说:“衣服会不会太薄了?”越老越是如此。

读书录曰: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诗意了然,真是深解人间晚年兄弟之爱啊。

古人说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

君臣相遇,朋友聚散,不大可能长久,父生子,妻配夫,最早也是二十岁算起。

只有兄弟或者一二年,三四年相继出生。

从竹马游戏,到弓背白发,相互周旋,最多的可以到七八十年啊。

能够相处融洽,猜忌不生,真是快乐无边的事情啊。

却就有不相往来,不通询问;路上遇到却耻于下车,家内冲突就考虑告上庭堂;与异姓人结拜弟兄,延请搬弄是非的人为上客;家人反目,外鬼入内,这不是天下第一是非颠倒之事吗?许武,字文长。

父母早逝,有两个年幼的弟弟。

武自己耕种的时候,两个弟弟虽然还拿不动耕锄,但一定要在旁边观看。

夜里则点灯读书,许武让两个弟弟也坐在席侧,亲自教授遣词造句的方法,仔细的为他们解说。

无时无刻不以道义,廉耻训导他们。

两个弟弟稍有不听管教,他就跪在家庙前说:“是我无德,不能教化,期望父母在天有灵,能为弟弟们启蒙!”两个弟弟哭着说改才起来。

从不以疾言厉色相加。

屋里只有一榻,三个人睡一张床。

有人劝说许武娶妻,他回答说:“娶妻易生嫌隙,怕伤我手足之情啊。

《德育古鉴》——劝化类

《德育古鉴》——劝化类

《德育古鉴》——劝化类五故事7【原⽂】陈寔,字仲⼸,平⼼率物。

乡⼈争讼。

辄求叛正。

寔为谕以曲直,开以⾄诚,皆感动⾄⽈:「宁为刑罚所加,⽏为陈君所短。

」有盗夜⼊其室,⽌於梁上。

寔阴见不发,呼之孙训⽈:「⼈不可不⾃勉,不善之⼈,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为⾮。

梁上君⼦是矣!」盗惊,投地规罪。

寔徐譬之⽈:「视君状貌,不似恶⼈,宜深克⼰反善,此当由贫困。

」遗绢⼆⽦以归。

⾃是⾢⽆盗者。

⽩话⽂:陈寔,字仲⼸,平⼼待物。

乡⼈有所争论诉讼,动辄求他来评判。

寔总是曲直分论,开诚布公,⼤家都很感动,纷纷说:“宁可刑罚有加,不要陈先⽣批评。

”有盗贼夜晚⼊室,藏在房梁上。

寔暗地⾥看到了,但是不揭发,把孙⼦呼来训斥说:“⼈不可以不⾃勉啊,不善良的⼈,不是⼀开始就是恶⼈,只是积习成性,最后才为⾮作⽍。

梁上君⼦就是这样的啊!”盗贼惊愧,跳下来认罪。

寔徐徐开导他说:“看您的样貌,不像恶⼈,应该努⼒让⾃⼰努⼒向善,使⾃⼰脱离贫困。

”赠⼆⽦绢送他回家。

从此村⾥⽆盗贼。

故事8【原⽂】刘庄襄公璲,⼤⽗⽈仲辅,⾃少仁恕爱物。

与赠夫⼈初婚之⼣,家尚贫,有⼀偷⼉⼊室。

公惊视之,乃所识⼈。

公⽈:「乃汝耶!想以贫故为此。

」检夫⼈⾸饰数事给之,令去,⽈:「我终不⾔。

」其後夫⼈讯之,公⽈:「已许不⾔矣!何见问?」及公殁,有⼀族⼦制衰服,头触棺,哭极哀。

⼈疑其为偷⼉,⽽有善⾏,盖愧⽽改也。

公既以孙贵累封,後甲第不绝。

⽩话⽂:刘庄襄公璲,⼤⽗⽈仲辅,从⼩仁爱宽容爱物。

与夫⼈结婚时,家⾥还很穷,有⼀个⼩偷进到家⾥,公正巧看到,是认识的⼈。

公说:“是你啊!怎么贫困如此了?”从夫⼈的⾸饰中捡了⼏个给他,让他离去,说:“我绝不再提此事。

”后来夫⼈问起,公说:“已经答应别⼈不再提了,何必再问呢?”等到公过世,有⼀个⼈⾃制衰服,以头触棺,哭泣的⼗分悲哀。

⼈们怀疑他就是昔⽇的⼩偷,因为刘公的善⾏,已经抱愧悔改了。

刘公的⼦孙屡次受封,科甲登第不绝。

文言文阅读加说明文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加说明文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了翁①日与家人会食②,男女各为一席,食已,必举一话头,令家人答。

一日问曰:“并坐不横肱,何也?”其孙女方七岁,答曰:“恐妨同坐者。

”(选自《鹤林玉露》)【乙】郑均③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

少好黄老④书。

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

即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

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⑤,终身捐弃⑥。

”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选自《后汉书》)【丙】刘忠肃公挚⑦,儿时,父居正督课极严,动必绳⑧以规矩。

或谓曰:“君止一子,独⑨不可少宽耶?”居正曰:“正以一子,不忍纵也。

”(选自《德育古鉴》)①陈了翁:陈瓘,字莹中,号了斋、了翁。

北宋元丰探花,以直谏闻名。

②会食:相聚进食。

③郑均:东汉人。

④黄老:指黄帝和老子。

⑤坐臧:贪赃犯罪。

⑥捐弃:舍弃,抛弃。

⑦刘忠肃公挚:刘挚,北宋人,嘉祜四年进士甲科,能力出众,政绩卓越,谥号“忠肃”。

⑧绳:约束,制裁。

⑨独:岂,难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食已.已:________________(2)均数.谏止数:________________(3)或.谓曰或:________________(4)正以.一子以: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2)君止一子,独不可少宽耶?3.【乙】文中郑均为什么“脱身为佣”?4.【丙】文中刘挚父亲“动必绳以规矩”,对此,你是否认同?请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甲】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

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

曹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

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

”乃彻军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古鉴白话文性行类性行類赵抃,贞介绝伦,一丝不苟。

白天所作所为,夜里必焚香告天。

不敢告天的事情,不敢为。

始终如一,青天白日,百世可师。

就算不告天,天也是无所不知的。

而人要持之以恒的认定天不知,所以一定要告知天。

这是持身制行的要诀。

据说赵抃公在西蜀带兵时,有妓戴杏花。

公偶然调笑说:"髻上杏花真有幸?"妓应声接:"枝头梅子岂无媒。

"接近晚上,公让亲卫老兵招妓来。

两通鼓都没来,又让人催促。

公在屋里绕圈散心,忽然高呼说:"赵抃不得无礼!"立刻命人制止召妓。

老兵从幕后出来说:"我猜公一个时辰内转念,所以就没去。

"可见公之端方,信及仆役,而他本人得力于克己之处也很多啊!"司马温公曾说:"我平生没什么过人之处,也就是无事不可对人言。

"刘安世曾拜公为师,求学尽心控制自己的要诀,公让他先从诚实不妄语开始。

妄语一事,极不可解。

人在有关系处说谎,还可以说是有意欺骗;只在寻常说话,没要紧处,也偏带几分虚头。

想来实在无谓,却不自觉从口中说出来。

固然不是有意为之,但不用心于此,实在难免啊。

范忠宣公純仁,每每劝戒其子说:"人虽然很愚昧,但指责别人时却很聪明;虽然有些小聪明,一到宽恕自己则昏愦。

人如果能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用担心到达不了圣贤的境地。

"有朋友向范公请教,他说:"俭才可以养廉,只有宽容才可以成德。

"邝子元说:"恕之一字,固然是求仁之要,量之一字,又是行恕之要。

那么学量要先学什么?答曰:穷理。

穷理则明,明则宽,宽则恕,恕则仁了。

"韩忠献公曾说:"君子小人,都应该以诚待之。

知道是小人,只是浅与接触就好。

"凡人于小人欺己处,必然揭露挑明戳破而后快。

公则不然。

其智慧足以知小人之奸计,然而每受之,不形于色。

这种局量,非大学问不能。

然全身远怨之道,无不出于此。

尚书说:"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济。

"受一毫之拂,立即勃然而怒;一事相违,即愤然勃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

故说: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则有无限余味。

李文靖公沆做宰相,有狂生拦马献书,列出条目诋毁他的短处。

公逊谢说:"待回家仔细看。

"狂生怒,大骂说:"居要未而不能救济天下,又不引退以让位于贤人,妨碍贤路如此之久,就不羞愧吗?"公在马上踯躅再三,说:"我屡求引退,奈何皇上不允,不敢去啊。

"始终没因忤逆而生气。

薛文清公有云:"辱之一字,最为难忍,自古豪杰之士多从此败。

"尝考王昶告诫子孙说:"遇到他人诋毁自己的情况,要退而求查自身。

若自己有可以被诋毁的地方,对方说的恰当啊!若自己没有可诋毁的地方,则是对方妄言。

恰当的话,不应报复他人;妄言的话,无害于己身,又何必报复?被人诋毁要反求己身啊。

"陆文定公曾说:"有人对自己横加指责,如果人家比自己贤德,则要顺受之,待其自悟即可。

如果和自己差不多,大事则以道理说明,小事则通情宽恕。

(卫洗马说:人有不足,可以通情宽恕;无理指责,可以用道理讲明。

)至于不如己的人,就不必计较了。

其中的道理在于审人。

"昔日的贤者曾说:"忤逆我的人,只要消宁片刻,便到了顺境,方寸霎时辽阔了!"故少陵诗说:"忍过事,就开心。

这就是忍耐逆境的方法啊!"郑孟发说:"有横逆加身的情况,好比在草莽中行走,荆棘扎在衣服上,徐行缓慢解开就好。

"云游斋录说:"凡有横逆来,先想我招致横逆的缘故;接着想我如何处置的方法。

潜不动气,静以守之,则祸消患散了!这就是身处逆境之道啊!"谨记这几句,涉世不难了啊!夏忠靖公少年时,有人触犯,未尝不怒。

开始时忍于面色,后来忍在心里,久而久之,不觉忍。

所以知道胸怀也从学问中来。

唐一菴曾对弟子说:"人们都知道颜回的「不校」难得,不知道一个「犯」字就学不来。

"弟子问:"是什么意思呢?"先生说:"颜回持己应物,从不得罪于人,所以如果有不是加在他身上,才是「犯」,象我辈,人若有不是加来,一定是自取,何曾有「犯」?所以我辈学「不校」前,应先学好「犯」字。

"高景逸说:"发现过失,可以求福;反求诸己,可以免祸。

经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常向吉中行啊!自己先认不是,他人就不好再开口了!不是因为横逆来临,姑且假装自认不是。

其实人非圣人,岂能十全十美?别人攻击我,多是因我自取,只要反求诸己,道理自见。

长此以往,则我的心思越来越细密,遇事越来越精详。

一番经历,一番进益,省了多少气力,长了多少识见。

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为眼里只有别人的不是罢了。

"陶侃为广州刺史,州内无事时,动辄白天自己搬运百块瓦片到屋外,傍晚又搬回来。

有人问其原因。

回答说:"我才开始为国家效力,过于优游,恐怕日后自己不堪大事,故而自劳。

"常对人说:"民生在勤。

大禹圣人,还惜寸阴;至于凡俗,当珍惜时间,岂能只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是自弃啊。

"横遭诽谤,需降服火性,反求诸己。

若只是淡漠置之,容易流于悠悠任放;所以需要竖起脊梁,着实发奋努力,方是君子为己为人之学。

程伊川自省说:"农人祁寒暑雨,深耕浅耨,我才能有吃的,百工用技艺做出器物,我才能有用的。

甲胄之士披坚执锐守护国土,我才有住的地方。

若无功泽于人,浪费岁月,那就是天地间一蠹虫罢了。

"古人说:"人劳动则思考,思考则善心生。

乐则淫逸,逸则恶心生。

"孟子认为饱食暖衣,淫逸的生活而不学习,是近于禽兽的活法。

然而马牛还能负重致远,真是猪鸡一样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古人叹息行善困难而作恶容易。

朱子说:"要做好人,则上面颇多等级。

做不好人,则立地便是。

只在把住与放行之间。

"向上攀爬,分寸不能,失势则一落千丈,学者怎么能不如履薄冰呢?武林張恭懿公,名瀚。

刚做官于观政都察院。

当时廷相王公为台长,一见便很器重公。

请他到家做客,对他说:"昨天雨后上街,一车人穿着新鞋子,自灰场过长安街,小心翼翼选地下脚,就怕脏了鞋子。

转入近城,逐渐泥泞,一旦沾染,就不顾惜,居身之道,也是如此:倘一失足,就无所顾忌了!"张公一生谨记斯言,终身不忘。

苏叔党过,读南史。

东坡因此和他说:"王僧虔住在建业的马粪巷,子孙笃实谦和。

时人都说马粪诸王为长者。

东汉赞论李固说:"观胡广赵戒如粪土。

"粪者秽物,一经僧虔,壁岸成佳号;比于胡赵,则时有不幸。

你不可不知啊!"与王公雨天新鞋的比喻,同一真切微婉,得人风之遗。

张九成初始贫寒,衣服被子都不齐。

有人送他大衣,却推辞不接受,说:"士人应当贫苦,现在正是做功夫的时节,若不痛下苦功,自我砥砺,则贪欲心生,廉耻丧却了,功夫何在呢?"伊菴权禅师用功甚锐,白天若未尝与人作一方便,晚上必流涕说:"今日又只恁么空过!"西域有肋尊者,年八十出家,少年讥诮之。

尊者听说,发誓说:"我若不通三藏,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上席。

"于是白天研究教理,晚上静虑凝神,三年得证所誓。

莲池师说:"世间任何一技一艺,初始学时不胜其难,似乎万不可成;如果弃而不学,则终就无成了。

所以最初始时贵在有坚定不疑的决心。

可若只有决心,悠游迟缓,也不可成事;所以其次贵在有勇猛精进之心。

虽能精进,然而或者少得而满足,或时间久了而疲惫,或者在顺境中迷失,抑或遇逆境而堕落,则也不可成;所以还贵在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心。

若能常存这几心,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周孝侯名处,阳羡人。

年少时不修德检点,经常出外游玩。

遇到父老乡亲,问:"今年粮食丰收天下太平,可是大家都不开心,为什么呢?"乡亲说:"三害未除,没什么开心的。

"周处问:"何为三害?"答说:"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与你,共三害。

"周处说:"若是如此,我能除这三害。

"于是射虎斩蛟,折节修德,向机云学学问。

几年后,州郡百姓都称赞他。

人岂能无过,过而能改,就是大贤了!然而如此决捷勇猛,实在罕见。

顾泾阳说:"李延平,初始是豪迈人,后来琢磨得如同田夫野老一般;这便是一个善涵养气质的样子。

吕东莱,少时偏狭性急。

一日,读论语"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平日的悁忿,涣然冰释;这就是一个善于变化气质的例子。

"近日听闻一朝士,生平善怒,他母亲给他做了一个戒板帮他止怒。

此生每发怒时,便持此戒板击人。

无力吐槽。

李文正昉,丁太夫人病危时,被起用充职。

窦俨责之说:"鱼袋之设,取夙夜不懈之意。

以黄金为装饰,是外身华丽。

你在忧时起用,虽是恩召不会撤回,也不当以金玉为饰。

"文正赶忙敬谢。

并牢记之说:"为人子者,丧礼固然不该预习,可如果不能中礼,不光名数有亏,更哪里有面目处缙绅之列?所以知窦兄是真长者啊。

"【註】魚袋之制始於唐,蓋以為符契也。

其始曰魚符,左一右一,左者進內,右者隨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魚袋。

宋因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繫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非復如唐之符契也。

~出版者註~徐存斋阶,从翰林院督学浙中,年未三十。

一士子文中,用颜苦孔之卓的典故。

徐批:"杜撰,四等文。

"快到发榜时,执卷监考请示说:"苦孔之卓,出自扬子法言,不是杜撰。

"徐起立说:"我侥幸太早,学问浅薄,今天真的多谢教诲!"改为一等,人赞其雅量。

【註】顏苦孔之卓:顏回苦孔子之卓然不可及也。

揚子法言學行:「顏不孔雖得天下,不足以為樂。

然亦有苦乎?曰:顏苦孔卓之至也。

」凡用古书典故,要尽量让读者不觉是古书典故为妙。

况且古书也有自己的瑕疵错处。

苦孔之卓,妄猜古人,固然不妥。

但杜撰二字,批的也有欠缺。

徐公改等,若只是因能用典故,我觉得也不妥当啊。

陈白沙访庄定山,庄乘舟送行。

其中有士人滑稽,肆谈无忌,定山怒不能忍。

白沙则仿佛不闻,后来好像也不记得此人。

定山大服。

邵尧夫年轻时务农,仅供衣食。

给自家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白天闲时焚香安坐,傍晚酌酒三四杯,微醺即止。

兴至则吟诗成咏,就事开心。

出游城中,则乘小车,随意而行。

士大夫家识得车音,竞相迎接,童稚皆出,互相说:"安乐先生到了。

"随意留宿一夜,第二日乃去。

君子以养太和元气为主。

止菴子教人去杀机,甔甔子教人养喜神。

大圣人的申申夭夭与兢兢业业,没任何不同。

至于自寻忧虑,对景不乐,即便在自家也不开心,那样人生岂不是一座活地狱?昔人说:"景物有什么不同?只是人所处的感觉不同啊。

"诗经讲:"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本来是很凄凉的物事,一经点破,便成佳境。

那些郁郁牢愁,出门有碍的人,即便看到春花秋月,也未尝会展一下眉头啊。

程明道,伊川,带着各自的弟子游览僧舍,明道与伊川从寺门分道,会于法堂,弟子不觉皆随明道走,伊川对人讲起此事说:"这是我不如家兄的地方啊。

"杨翥,字仲举。

笃行不欺,仁厚绝俗。

能忍人所不能。

邻人修房子,滴水檐在他家,家人不平,翥说:"晴天多,雨天少。

"邻人产子,怕所乘驴子鸣叫惊倒产妇,所以就藏驴步行。

墓碑被田家小儿玩耍推倒,守墓人来报,先问:"伤人否?"答:"没有"公回答:"那就好!"对田家说:"看护好孩子,不用惊惧。

"有人侵占他家土地,有"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来些也不妨"之句。

曾在梦里吃了他人两个李子,醒来后,自咎说:"我一定是白天义利心不明,才如此。

"三天禁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