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翻译
语文文言文及其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有若者从之。
颜回为右,子贡为左。
孔子止,有若趋而进,孔子曰:“吾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况危邦乎?”有若对曰:“君子之道,亦无不可。
危墙之下,君子不立;危邦之上,君子不居。
然则君子之道,非危墙之下,非危邦之上也。
故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不居危邦之上。
’”孔子曰:“善哉!”有若出,颜回进曰:“吾闻君子之学,不问不知,不问不信。
敢问君子之道,何如?”孔子曰:“君子之道,以仁为本,以礼为末。
仁者,爱也;礼者,敬也。
爱而敬之,然后可以教也。
”颜回退,子贡进曰:“吾闻君子之德,无不可称,无不可述。
敢问君子之德,何如?”孔子曰:“君子之德,温良恭俭让。
温者,不暴;良者,不躁;恭者,不傲;俭者,不奢;让者,不争。
温良恭俭让,五者备,斯为君子之德矣。
”子贡退,颜回又进曰:“吾闻君子之行,无不可观,无不可效。
敢问君子之行,何如?”孔子曰:“君子之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则事无不成;慎于言,则言无不信。
敏事慎言,二者兼备,斯为君子之行矣。
”颜回退,孔子曰:“回也,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有若跟随着他。
颜回坐在右边,子贡坐在左边。
孔子停下脚步,有若快步上前,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不站在危险的墙下,何况是危险的国度呢?”有若回答说:“君子的行为准则,没有什么是不可做的。
在危险的墙下,君子不站立;在危险的国家里,君子不居住。
然而,君子的行为准则,并不是在危险的墙下,也不是在危险的国家里。
所以说:‘君子不站在危险的墙下,不居住在危险的国家里。
’”孔子说:“说得很好!”有若退出后,颜回上前说:“我听说君子的学问,不问不知道,不问不信。
敢问君子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的行为准则,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末节。
仁,就是爱心;礼,就是敬意。
有了爱心和敬意,然后才能教导别人。
”颜回退下,子贡上前说:“我听说君子的品德,没有什么不可以称颂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述说的。
常见语文文言文翻译
1.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处境困难时,就要努力完善自己;境遇顺利时,就要努力造福天下。
”5. 原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不必担心自己拥有的少,而要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自己贫穷,而要担心生活不安定。
”6.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翻译:“在国内,没有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执;在国外,没有敌国的侵扰。
”7. 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天一样永不停息地自我加强修养。
”8. 原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翻译:“读万卷书籍,行万里路。
”9. 原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不符合礼仪的不要看,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听,不符合礼仪的不要说,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做。
”10.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的韵味: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尽量让现代汉语的表述与文言文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2. 理解词义: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可能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3. 注意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存在差异,翻译时要根据句式特点进行转换。
4. 语境还原: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境,确保翻译内容符合原文的意图。
5. 适度润色:在确保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以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度润色,使语言更加流畅、生动。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既考验知识储备又考验语言能力的任务。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语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及翻译
1.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改正。
”
3.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
4.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
5.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
二、总结
通过对《论语》中经典语句的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汉语翻译,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语句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践行这些道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同时,通过翻译这些经典语句,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语文书文言文翻译
太史公者,司马谈之子也。
谈,周室之末,官为太史。
历纪周、秦、汉,五十有二年,而谈且死。
谈谓其子曰:“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仁且智也。
吾闻之,自古圣贤,莫不有师。
吾闻孔丘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而孔子不耻下问。
今吾子年二十有五,吾未尝见吾子有奇志也。
吾子其勉之!”太史公既继父业,为太史。
史记周、秦、汉,起自黄帝,至于武帝,凡百三十篇。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司马迁名之曰“史记”。
迁既自著书,稽其功绩,曰:“余闻先人言,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不善,必亡。
吾闻老氏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吾子其勉之!”迁既卒,其书藏于秘府,后世学者不得见。
至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好古,博学多才,闻太史公书,乃遣使求之。
使者至太史公家,得而归。
献王读之,曰:“此太史公之文也,吾闻其人,盖有奇才,惜乎!吾不得见之。
”乃以赐其门人,使传之。
译文:太史公,是司马谈的儿子。
司马谈,是周朝末年的官员,官至太史。
他经历了周、秦、汉三个朝代,共计五十二年,临终前对儿子说:“天下人都称赞周公,因为他既仁义又智慧。
我听说,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都有师傅。
我听说孔丘曾经拜师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而孔子从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如今你已年满二十五岁,我却从未见你有过非凡的志向。
你一定要努力啊!”太史公继承父亲的职业,担任太史一职。
他撰写了《史记》,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为止,共计一百三十篇。
他的文笔直率,事实核实,不虚夸,不隐瞒恶行,因此司马迁给它取名为“史记”。
司马迁自己撰写书籍后,回顾自己的功绩,说:“我听说先人说,积累善行就能成就美德,神明自然会显现。
积累恶行,必定会灭亡。
我听说老子说过:‘上善若水。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斗,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你一定要努力啊!”司马迁去世后,他的书籍藏于秘府,后世的学者无法看到。
到了汉武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喜好古物,博学多才,听说太史公的书籍,便派人去求取。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在古代的中国,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书面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等领域。
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作品及其翻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领略古代文言之美。
1.《论语》-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用法令来约束人民,人民会食利而不害羞;用德行来教化人民,人民会受教育且品格高尚。
2.《史记》- 司马迁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翻译)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活蹦乱跳的蝴蝶,自以为达到了欲求的境地!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庄子。
突然他醒来,发现自己又是庄子了。
他不知道庄子是不是也在梦里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会不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3.《红楼梦》- 曹雪芹但见那两颗翡翠白晃晃,两根宝石红生生,一对金莲闪灼灼,半个青天皱盈盈。
奇缘未了传风月,气象犹疑测日星。
(翻译)只见那两颗翡翠闪烁着白光,两根宝石闪耀着红光,一对金莲发出耀眼的光芒,半个天空波光粼粼。
这奇妙的景象好像还没有结束,月亮还在游戏人间,太阳和星星还在思索气象变化。
4.《观沧海》- 曹操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
言罢举酒劝客尽,满酌怀来颜色开。
醉乡路稳称心乐,数醒试问天几回。
却忆船中落笔处,翻书夜雨独沾裳。
(翻译)病中惊然坐起,笑着询问客人从何而来。
说罢,举起酒杯劝客人喝光,满满的酒杯表达着内心的开怀。
醉酒之间,路途稳定带来心灵的快乐,几次醒来试问苍天多少回。
却又回忆起船中落笔的瞬间,翻书夜雨中独自沾湿了裳。
5.《论语 - 子夏》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者,其恶乎量?苟非君子之行,义不施焉,君子之行也,义以为质。
(翻译)君子对待天下之人,既没有所适宜的人,也没有所不可容的人。
在评判合宜与不适宜的人时,有什么办法来估量呢?只有不符合君子行为准则的人,才会因为没有体现应有的道义而受到排斥。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本文将提供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以便学生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以下是一些经典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
【1】《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以致用,不是很令人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开心吗?人们不了解我却不生气,难道这不是君子的品质吗?”【2】《孟子·尽心下》原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矣。
其练有故也,得之则喜,不得则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内心的职责是思考,思考就能自然地得之。
当经过充分练习之后,得到了就会感到喜悦,不得到则会忧虑。
道德的实践,与老师的教导紧密相关。
老师的作用在于传承知识,接受教育,解决困惑。
【3】《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原文:此处更觉他不可思议:(甄)夫人自念:“幸而老爷即日起病,倘拖到明日,他老人家病即小好,明日问题就难办了。
”翻译:这一切更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甄夫人心中想道:“幸亏老爷今天生病,如果拖到明天,他老人家就不会那么有精力,问题就无法解决了。
”【4】《鲁迅文集·狂人日记》原文:一种苍凉的东西在我额上一碰,便似乎烫手,使我不得安然,在那短促的热烈中走来走去,似乎碾一声骨碎,还得仰面无辜地笑。
翻译:一种深深的沧桑感触触及我的额头,仿佛火热的触感让我不安,我在短暂而激烈的情感中徘徊,仿佛骨头被碾碎的声音,还必须仰天无辜地笑。
【5】《史记·项羽本纪》原文:项王被困垓下,弟项梁、项籍皆自杀。
王自刭,死者八万馀人,不胜其忧。
翻译:项王困守垓下时,他的弟弟项梁和项籍都自杀了。
王自己割脉自尽,死去的人有八万多,为此他痛不欲生。
以上是几个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示例,希望能对学习者和读者有所帮助。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其特点是句子结构复杂、用词古奥、修辞手法多样。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文言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1. 《论语》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孟子》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得到道义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去道义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3. 《庄子》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翻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4. 《史记》原文:燕丹亡命走,遂客死于秦。
翻译:燕丹逃亡到秦国,最终客死于秦国。
5. 《左传》原文:子路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翻译:子路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这个人真重视道德啊!”6. 《战国策》原文: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也。
翻译:用土地来事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
7.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8. 《桃花源记》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
9. 《庐山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太阳依傍着山峦沉没,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
10. 《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太阳依傍着山峦沉没,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1. 直译法:按照原文的词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2. 意译法: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对某些难以直译的词句进行意译,使译文更加流畅。
3. 保留法:对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文言词汇,如官职、地名、人名等,保留原文。
4. 调整法:对原文中的语序、句子结构等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5. 删减法:对一些重复、累赘的文言词汇进行删减,使译文更加简洁。
总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要注重忠实原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同时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质量。
语文中文言文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临别赠言吾友子文,生于贫贱,长于草莽,未尝一日得志。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不因贫贱而自卑,不因失意而消沉。
子文曾对我说:“人生如梦,富贵如浮云。
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宁静。
”他告诉我,人生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在逆境中找到快乐。
子文虽然一生平凡,但他的人生却充满了智慧。
他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
他的言行,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如今,子文已经离世,但他的教诲却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我想,他一定会希望我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临别之际,我想对子文说:“你的离去,让我深感悲痛。
但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我会牢记你的教诲,继续前行,不负你的期望。
”子文,愿你在天之灵,能够安息。
你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的人生道路。
语文课本文言文翻译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连蜩之虫,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连蜩之虫,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连蜩之虫,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使用的是古代汉语。
下面是一篇关于文言文的大全及翻译,共700字。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下面是一些著名的文言文及其翻译:1.《论语·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大人物的表现吗?”2.《史记·汉舟师传》:“以英雄待之,其能上引者,予以构堂而居之。
” 翻译:对待英雄,他若有能力为国效力,我将给予他构建一座房屋供其居住。
3.《红楼梦》:“贾母听了也没好气,说道:‘你这没有孩子,四个弟兄的长辈,只有心里好得很!你父亲因为你这些兄弟,就觉着烦心了,现在你又这样,心里倒轻松得很了!’”翻译:贾母听了也没有好脾气,说道:“你这没有孩子,四个弟兄的长辈,只会自以为心里很舒服!你父亲因为你这些兄弟,就觉得烦心,现在你又这样,心里反而轻松了!”4.《离骚》:“何缘请发难,爱别离苦;下则为竹箭,上虞为车轮。
”翻译:为什么要纷纷提出问题,爱德离别带来痛苦;下层的人民像竹箭一样,上层的统治者像车轮一样。
5.《论语·为政》:“朝亦乡亦。
”翻译:早晨时在朝廷,晚上回到家。
6.《战国策·前燕策四》:“白起恐乘夜罢,引兵匿路而行,……及白起举燕军废橈郄,兵轻却而出其间。
” 翻译:白起担心敌军会在夜间休整,引领士兵偷偷地行军,……当白起抬起燕军船只摧毁了敌军的船只时,士兵机警地后退,自由地穿梭于敌军之间。
这是一些著名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文言文全集注解及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夫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匡人解围,夫子乃归。
注解: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游于匡——在匡地游历。
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
围之数匝——围绕孔子几次。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天之将丧斯文也——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后世的人不能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匡人解围——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
夫子乃归——孔子于是返回。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们围绕了他好几次。
孔子说:“如果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后世的人将无法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孔子这才得以返回。
全文注解及翻译: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
夫子见围,心生感慨,遂言:“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此言意在表达孔子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匡人闻之,深感愧疚,遂解围。
夫子见匡人诚意,乃归。
注解: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
夫子见围,心生感慨,遂言:“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此言意在表达孔子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匡人闻之,深感愧疚,遂解围。
夫子见匡人诚意,乃归。
1. 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3. 游于匡:在匡地游历。
4. 匡人:匡地的人民。
5. 围之数匝:围绕孔子几次。
6.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7. 天之将丧斯文也: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
8.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后世的人不能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9. 匡人解围: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
10. 夫子乃归:孔子于是返回。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们围绕了他好几次。
孔子见围,心生感慨,便说:“如果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后世的人将无法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
【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酿泉之上,其uttum曰“饮泉”,泉香而酒冽。
山行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酿泉之上,其uttum曰“饮泉”,泉香而酒冽。
林荫道间,上有飞泉,下有流石,泉声咽咽,若鸣佩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夫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岂独酒也哉?有良友,有美景,有佳兴,足以畅怀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面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看上去郁郁葱葱,深邃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出来,这就是酿泉。
酿泉的上方,有一座亭子叫做“饮泉亭”,泉水香气扑鼻,酒水清凉。
沿着山路走,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出来,这就是酿泉。
酿泉的上方,有一座亭子叫做“饮泉亭”,泉水香气扑鼻,酒水清凉。
在树荫覆盖的小路上,上方有飞泉,下方有流石,泉水声音低沉,好像鸣响的玉佩和玉环。
醉翁的心意并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山水的乐趣,是从心中领会并寄托在酒上的。
山水的乐趣,是从心中领会并寄托在酒上的。
难道仅仅是酒吗?有良友相伴,有美景相映,有佳兴相随,就足以畅快胸怀了。
醉翁的心意并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山水的乐趣,是从心中领会并寄托在酒上的。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就有灵气。
这虽是简陋的居所,但我的品德却是馨香的。
苔痕爬上台阶显得碧绿,草色映入帘子显得青翠。
谈笑间有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都是有文化的人。
经典文言文及注释及翻译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 子曰:孔子说。
2. 为政:治理国家。
3. 以德:用道德来治理。
4. 譬如:比如。
5. 北辰:北极星,位于天空的北方,常用来比喻最高的地位。
6. 居其所:居于它的位置。
7. 众星共之: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原文】《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注释:1.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2. 得道:行得正道。
3. 多助:得到许多帮助。
4. 失道:偏离正道。
5. 寡助:少帮助。
6. 至:极点。
7. 亲戚畔之:亲戚都背叛他。
8. 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顺从他。
【译文】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原文】《庄子·逍遥游》庄子曰:“逍遥游于无穷之境,而无所待。
”注释:1.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2. 逍遥游:自由自在地游历。
3. 无穷之境:无尽的境界。
4. 无所待:无所依赖,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译文】庄子说:“自由自在地在无尽的境界中游历,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大全5篇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及翻译⼤全5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及翻译 杞⼈忧天 佚名〔先秦〕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亡所寄,废寝⾷者。
⼜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天,积⽓⽿,亡处亡⽓。
若屈伸呼吸,终⽇在天中⾏⽌,奈何忧崩坠乎?” 其⼈⽈:“天果积⽓,⽇⽉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星宿,亦积⽓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奈地坏何?” 晓之者⽈:“地,积块⽿,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在地上⾏⽌,奈何忧其坏?” 其⼈舍然⼤喜,晓之者亦舍然⼤喜。
翻译/译⽂ 杞国有个⼈担忧天会塌地会陷,⾃⼰⽆处存⾝,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有⼀个为他的忧愁⽽担⼼的⼈,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没有空⽓的。
你⼀举⼀动,⼀呼⼀吸,整天都在天空⾥活动,怎么还担⼼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说:“天如果是⽓体,⽇⽉星⾠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说:“⽇⽉星⾠也是空⽓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个⼈⼜说:“那地坏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说:“⼤地是⼟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是没有⼟块的。
你⾏⾛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解释,那个杞国⼈放下⼼来,很⾼兴;开导他的⼈也放了⼼,很⾼兴。
2、⽂⾔⽂短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 孟⼦及其弟⼦〔先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古代经典文言文翻译大全【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古代经典⽂⾔⽂翻译⼤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代经典⽂⾔⽂翻译:墨池记 朝代:宋朝|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以临于溪,⽈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以长,⽈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尽⿊,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尝极东⽅,出沧海,以娱其意于⼭⽔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尝⾃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 其所能,盖亦以精⼒⾃致者,⾮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告于巩⽈:“愿有记。
”推王君之⼼,岂爱⼈之善,虽⼀能不以废,⽽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之有⼀能,⽽使后⼈尚之如此,况仁⼈庄⼠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年九⽉⼗⼆⽇,曾巩记。
译⽂ 临川郡城的东⾯,有⼀块地微微⾼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有个池⼦低洼呈长⽅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临川记》⾥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尽⿊”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出游东海,在⼭⽔之间使他的⼼情快乐。
莫⾮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概也是靠他⾃⼰的精神和毅⼒取得的,并不是天⽣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是不是后⼈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担⼼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请求我说:“希望有⼀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的⽤⼼,是不是喜爱别⼈的优点,即使是⼀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推⼴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也想推⼴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个⼈有⼀技之长,就能使后⼈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尚、⾏为端庄的⼈,遗留下来令⼈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说了! 庆历⼋年九⽉⼗⼆⽇,曾巩作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2)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从“留、删、调、换、补”五个步骤翻译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学会从“留、删、调、换、补”五个步骤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学会从“留、删、调、换、补、选”六个步骤翻译文言文。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喜欢你”有多少种表达方式吗?生:英文:I LOVE YOU 广东话:钟意你韩语:撒浪嘿哟粤语:黑弗内......(语言空间不同)师:老师还知道一种表达法,同学们想知道吗?生:想师: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语言时间不同)这是古人表达他们的爱情时所用的语言,既然是古人说得话,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叫文言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文言文”是什么意思吗?生:不知道师:我们先把“文言文”这三个字拆开,分开来解释一下,“文”用甲骨文表示文,字形像众多线条交错形成的图案,表示古人刻画在岩石或兽骨上用来传达意思的图画性符号。
因此“文”同“纹”本义是刻纹、图案传达,后衍生出“修饰”的意思。
“言”用甲骨文表示言,字形在舌舌的舌尖位置加一短横符号,表示舌头发出的动作。
本义是鼓舌说话。
后来出现“写、表述、记载”等意思。
“文言”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第二个“文”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章。
所以“文言文”连起来解释就是古人的语言、表述经过修饰后形成的文章,也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来讲的,在古代并没有文言文这一说法。
什么是白话文呢?“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也就是文言文翻译。
下面有一段对话,是课本上的内容,现在我们分角色来扮演一下其中的人物,分别是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他们是用文言文来对话,但我们要用白话文来演绎,(同学们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可以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语气、动作该是怎样的,在扮演的时候尽量去模仿)再请一位同学来用白话文读旁白,现在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的角色。
(确定角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角色扮演)甲(旁白):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的侄儿侄女讲解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谢安高兴地说:“(乙)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谢郎说:“(丙)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丁)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起舞。
”(甲):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同学们都扮演的不错,其实刚才同学们在扮演角色时的对话,就是对这篇短文进行了翻译,有没有同学能根据刚才的翻译,告诉我们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生:......师:翻译文言文我们是有标准的,就是文言文翻译的三字标准:信、达、雅“信”,就是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王弥谤》师:有人是这样翻译的(误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诽谤周厉王。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翻译对吗?生:不对师:这样翻译是不对的。
这里“谤”并不是“诽谤”的意思,而是“议论”。
同学们想一下,尽管一个皇帝性情暴虐,但有没有人敢去诽谤他呢?生:(没有)师:人民对他不满,大概就只能在下面发一下牢骚,议论一下罢了。
所以这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师:这就是翻译的第一个标准,做到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我们来看第二个标准“达”“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师:“以”是凭借、“闻”闻名,“于”是在,连起来就是“凭借着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同学们感觉通顺吗?生:不通顺师:那要怎么表达呢?请同学们一起回答一下。
生:凭借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师:这样就对了,文言文翻译时不仅要做到字字落实,还需要把句子表达通顺。
这就是文言文翻译的第二个标准——“达”。
我们再看第三个标准“雅”“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师:同学们关于这个句子有三种翻译:译文一,“沙鸥飞散开来又停歇拢来,鳞片闪光的大鱼游来游去。
”;译文二,“沙鸥在湖面上飞翔或聚止,鱼儿在水里自由游荡”;译文三,“自在的沙鸥飞翔群集,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你们觉得哪个翻译最好呢?生:......师:如果让老师来选,我会选第三种,因为第三个翻译采用了对偶的形式,不仅读起来很顺口,而且语言也十分讲究文采,这个翻译更加优雅。
师:这就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标准——雅。
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可能达不到“雅”的高度,那也没关系,我们先做到前面两点,也就是做到翻译时能把每个字翻译出来,把语句表达通顺。
师:文言文翻译也有它的基本原则——直译和意译,“直译”,就是要紧扣原文,按照原文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把每个字都翻译出来,做到“字字落实”。
也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信”。
师: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我们来看一下每个字是什么意思,师:“视”是视察,“事”是事情,“三”就是数词三,“年”就是一个时间单位,“视事三年”即视察事情三年,“上”即向上、向朝廷,“书”,书信,乞是乞求,骸是骨肉,也借指身体;骨即骨头,乞骸骨就是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所以连起来翻译就是: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这就是直译法。
师:还有一种翻译方法——“意译”,是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于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可以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师:上面这个例子中,“视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是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回乡的一种谦辞,可以理解为“高老还乡”,所以我们把这句话的大体意思翻译出来就是“到职工作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这种意译的方法要求我们在把每个词的意思都理解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要求较高,因此在文言文翻译时一般以“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句句通顺,意译为辅。
”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基本原则,那我们要怎么翻译文言文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老师就要把文言文翻译的这部武功秘籍传授给你们。
师:我们先来翻译几个句子,注意我们刚才说文言文翻译的三字标准是信、达、雅,首先我们做到“信”和“达”,也就是字字落实,力求通顺,那请同学们注意看能不能把每个字都翻译出来。
小试牛刀一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师引导,学生逐字翻译:“庆”是什么意思?庆祝;“历”又是什么意思呢?经历。
“四”是一个数词,“年”是一个时间单位,“春”是春天。
连起来这么翻译呢?庆祝经历四年春天?我们再往后看,“藤”是是什么意思?藤蔓;“子”是孩子;“京”京城;连起来怎么翻译?生:不知道师: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翻译,完全没有办法理解,对不对?生:对师:其实在这个句子中有些字词是不用翻译的,同学们来看一下“庆历四年”其实它是一个年代,告诉我们时间是多久,“藤子京”是一个人的名字,“巴陵郡”是一个地名,这些我们是没有办法把它拆开来理解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不用翻译。
“谪守”是关于古代官职任免的词语,拆开来翻译,“谪”是贬谪,“守”是太守,一个官职,也就是被贬到某个地方做太守。
所以这个句子该怎么来翻译呢?请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发现年代、人名、地名是可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的。
我们再看下一个例子2、“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师引导,学生逐字翻译:“晋”,晋朝;“太元”,太元年;“武陵”,武陵郡;“以”,凭借;“捕鱼”,打鱼;“为”,作为;“业”,职业。
连起来翻译就是师生: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师:这里“晋”就是晋朝,是一个国号,国号就是国家的朝代名称,如秦朝、唐朝、宋朝等。
,“太元”是指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这是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在位时自己建立的名号,例如,贞观、天宝、嘉佑、乾隆等等。
我们发现国号和年号没有办法翻译出来,多义国号和年号我们就保留不译。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发现其实文言文中的某些部分是可以不用翻译的。
我们可以一起来总结一下,保留不用翻译的词有哪些。
有四名: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翻译出来就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把抚尺罢了,这里的桌、椅、扇、抚尺就是物名,我们可以保留翻译。
);四号:年号、国号、庙号(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追尊的名号,例如,各代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第二代皇帝成为某宗等。
)、谥号(也是由后人议立的,它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或者名望的人死后,朝廷或亲友依照他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如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候,是依照他生前的忠义、文韬武略的品格,后人给他追加的。
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就是由南宋的诗人颜延之依他生前淡泊名利的品质给他定的。
)例如:唐朝唐太宗年间的国号唐,年号贞观,庙号唐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度量衡,度量衡是三种计量方式。
度,是计量长度的器具,长度单位,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量,是计算容积的器皿,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衡,是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
)师:这里我们就得到了文言文翻译这部武功秘籍第一招——“留”:留四名:人名官名地名物名。
留四号:四号:年号国号庙号谥号;留度量衡。
同学们在翻译时可以先把这些词语圈出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后面的内容。
提示: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时是姓和名一起出现,而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师: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句子,请同学来翻译,注意要字字落实。
小试牛刀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一位同学译:师【明确】: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污秽,在清水中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句子中我们是不是把每个字都翻译了呢?生:“之”没有翻译。
师:对、这里“之”是一个附加成分,它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实在的意义,因此可以不用翻译。
“之”在这里的用法就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以不用翻译”。
这个用法在文言文中经常遇到,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同学们可以记一下笔记。
我们再看第二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