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导学案
灯下漫笔导学案教学提纲
灯下漫笔导学案
《灯下漫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学习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
导入
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
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
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灯下漫笔》导学案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诗词鉴赏
xx
xx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xx。
故作小红桃杏色,xx 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xx 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xx 的前辈诗人xx。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
【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 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 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 3 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
1、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5 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
教案:《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
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
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
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
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
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
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
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
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
《灯下漫笔》导学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把握“漫笔”的文体特征;
2.自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3.锻炼概括、分析文本能力,掌握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明确事实的矛头指向。
【课前导读】
1.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写下了《灯下漫笔》这篇著名杂文。
2.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即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的字音
兑现( ) 钦定( ) 不肖( ) 累赘( )
2.正确释义:
厘定:发祥:执迷:
先儒:降格以求:皇恩浩荡:
一治一乱:莫名其妙:心悦诚服:
蒸蒸日上:朝三暮四: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
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
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
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
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
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
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
《灯下漫笔(节选)》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作者卡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doc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三、整体感知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明确思路
现实(1〜5)——历史(6〜n)——现实(12〜14)
I I I
III
引子 --- *观点----- *号召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2.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
一、分析"引子"(1〜5)
1.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明确:开始兑换一乐意
I
停止兑现一不甘心--奴性心态
I
折换现银一非常高兴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
我陶醉。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导学案
江苏省清江中学王耀松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章创作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争⼗分尖锐,⼀⽅⾯,中国⼏千年的旧⽂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暗、反动、腐朽⽆⽐,它像⼀个巨⼤的毒瘤,长久寄⽣在国民⾝上,禁锢国民⾝⼼,使国民畏惧⽽且⿇⽊;另⼀⽅⾯,少数先驱者已经从⿊暗中醒来,他们已经开始⼤声疾呼,唤醒“铁屋⼦”⾥沉睡的⼈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暗的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去。”鲁迅先⽣作为少数的先驱者之⼀,从旧营垒中⾛来,对中国社会“吃⼈”的本质看的⼗分清楚。
(⼆)题⽬注解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是“爱夜的⼈”,据说爱夜的⼈“有听夜的⽿朵和看夜的眼睛,⾃在暗中,看⼀切暗”。那么,那⼀时刻,1925年4⽉29⽇这⼀夜,灯下坐着的鲁迅,⼜“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的⼀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边际,⼜是“⼼事浩茫连⼴宇”的“漫漫”⼼绪,还是⼀种“漫延开来”的思维⽅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拘、笔随⼼意、兴之所⾄的笔墨趣味。
(三)重要字词
1.补充注解
执迷:原指坚持错误,⽂中为“对某⼀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解脱”之意。
嗜好:特殊爱好。
兑现:这⾥指钞票换银元。兑,换。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发⽣。
先儒:这⾥指孟⼦。
国粹:原指我国固有⽂化中的精华,这⾥有讽刺之意。
乱离⼈: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恩德⼴⼤⽆边。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
第一篇: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灯下漫笔(节选)》精品导学案
【语文版】《灯下漫笔(节选)》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作者卡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
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高二级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 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灯下漫笔》学案2
《灯下漫笔》学案2
《灯下漫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学习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
导入
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
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
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灯下漫笔导学案资料讲解
案导《学》笔漫下灯精品文档
《灯下漫笔》导学案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诗词鉴赏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
【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
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
1、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灯下漫笔(节选)
教案名称: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灯下漫笔》一文,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1. 阅读《灯下漫笔》一文;
2. 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3. 分析作家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4. 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黑白插图,描绘一个人在灯下写字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写字的思考:写字的意义、写字的场景、写字的感受等。
步骤一:导入
1. 教师展示作家简介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a)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篇文章的?
b)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c) 你在平时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步骤二:阅读
1. 学生阅读《灯下漫笔》一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 文章中的灯下是什么意象?
b)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步骤三:分析
1.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a)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b)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步骤四:讨论
1.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2. 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 为什么作者使用了灯下这个意象?
b) 文章中哪些地方你觉得特别有感触?
步骤五:写作练习
1. 学生以灯下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或感悟,并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导学案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诗词鉴赏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
【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
1、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投枪,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鲁迅的论断,让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箱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鲁迅在作品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命运。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2、文本介绍
漫笔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随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阅读时要注意其蔓延无际的“笔墨”“思绪”“思维”,从散漫无际中抓住其思想的要点。
《灯下漫笔》原文由两部分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部分侧重于谈古,第二部分侧重于论今。两部分互为因果。因为历史与现状、心理与文化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两者既紧密贯通,又可以独立成文。论证方法上,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入手,然后引用大量历史事实,文献典籍等论据,进行论证。
课文所选的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国的现实,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指出“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3、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怎样的?
4、本文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整合信息)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4).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二、感悟整合
1、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第三课时(再读课文,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