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
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
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海南中学陈星萍1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洞存在,最后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整个含义就是“痛苦”二字。
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就是痛苦也由此成为叔本华哲学的一大特征。
在我看来,正因为叔本华认识到人生就是痛苦,所以他创立了悲观主义哲学,要用他惊世骇俗的哲学使世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叔本华的悲天悯人倒有些佛祖的意思。
2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比我们通常预想的多百倍。
追求、亲近快乐,躲避、厌恶痛苦,这是人之本能。
一百件快乐的事情,我们不嫌多;有时一件痛苦的事情,却能让我们难受一辈子。
或许还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痛苦的时候却度日如年。
3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数量的烦恼、忧伤、欲念,犹如船只需要压舱物以保证正确的方向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现代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
由此可见,困难,痛苦并不仅仅是坏事,它也可以成为好事:磨练意志,催人奋进,让我们更成熟更强大。
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困难、痛苦,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痛苦。
明白了这些道理,困难、痛苦,其实也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4智慧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间成正比例。
一个人越具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认知,他就越痛苦。
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
西方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以此来安慰在某些方面有所缺憾的人。
看来上帝是很公平的。
上帝确实很公平,反过来说,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关上另一扇门。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天才,不必为我们资质平凡而耿耿于怀。
叔本华果然是高人,寥寥数语就解开了天下凡夫俗子的心结,厉害。
5人们消除痛苦的诸种努力,其结果不外乎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
假如人们成功地消灭了这种形式的痛苦,那么旋即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其他形式的痛苦席卷而来。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
叔本华指 出: 人生奉质 是痛 惜的。 由意 志产生意欲, 由 意欲产生动机, 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受意志的支 配和奴役, 无时 恰是他的反面 ,是对人生 、生命 、命运 、生活的强烈的欲求 无刻地忙忙碌碌 ,为 了寻找些什么: 而每一次 寻找的结果. 无不 和 留恋。”人类 生命意志不 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穷 发 现原 是 与 空兀 同 , 后 不 能 不 承认 人 生 是 一个 大 悲 局, 生 途困厄、艰难险阻 ,但是不能 就此 把生命 意志本身归于痛苦 最 人 全 是痛苦 。他说:“ 人兀 日振 l 【 兀 L的追 求挣扎 ”,“ 欲求和 意 志 的无 望 挣扎 。 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完伞可 以和不能解决 的n渴相 比拟”。 叔本 华所揭 示的人 生悲 剧状态 , 我们看清 字宙人生 足要 “ 所以人生从来就足痈箭的, 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 的本来面 目, 把人生痛苦的底线呈现出来 ,这正是生 活中最本 心里的。”纵然欲求得剑 了完全的满足, 所带来的就足 可怕的 真的一面 。也许 ,叔本华那 些表面看起来彻底否定人生的哲 空虚和无聊, 同样也不能免于痛苦。 “ 于足任何人生彻底都是 学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恰好是 它的反面 ,即对人生的执着追 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 求。我们未尝不能通过叔本华 的悲观主义哲学认清人生的本 质 ,然后鼓起勇气选择适 当的生活态度, 磨练处世的大智 大勇, 二 、叔本华 悲观 主义人 生哲学 的启示 卜一 叔本华悲观 主义人生竹学及解脱 方法 ) 直 面人生的清醒与勇敢, 以至对生命无常的洞悉 与彻悟, 对世态 叔本华 的悲观主义 ,足他幕 于那 个时代所 表现f 来的人 人情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 。 B 的 自私和贪婪本性经过从个圳到一般而 引起对 人类 普遍命运 叔本华 的悲剧 思想具有感人至深 、动人 心魄的魅力 ,它 的思索。他 思想的独创性 ,最初没有得到那个 时代哲学家 的 深深影响和启发 了此后许 多伟 大的哲学家和学者 。今天 ,我 认可 , 但他 的哲学思想 对 今. 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弊端和 们应当把理性和感性 、主 观和客观有机结合起来思考人生的 } 十 人生 困惑仍有指 导作』 。 7 J 问题 ,汲取他的哲学体系 中有益 当下社会的思想 , 而给我 从 叔本华认为,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不幸。为了摆脱痛苦 , 们的人生带来积极 的指导意义 。 人类 不断地 寻求斛 脱 的方 法 。那么 ,究竟 怎样才 能解脱 这
《爱与生的苦恼》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与生的苦恼》经典读后感有感《爱与生的苦恼》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90元,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观众们能有帮助。
《爱与生的苦恼》精选点评:●在关于两代人之间相似性的之间方案设计上,没有方法论的支持,仅仅靠一些奇闻逸事来充当例子解释,多少是缺乏权威性的●前半段有些观点……●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上时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显现出来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可以选择了世界?我反物质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甚或的时间在哪里消失?现阶段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看完我就想照天灵盖给自己一掌。
●不知道是否有翻译风险问题,感觉十分冗长啰嗦。
●五星给叔本华的思想,因为本书粗劣的错误校对和一些内容错误(如,p191第二段第四行“神谕”应该为“性欲”,p175第三段第二行“生命核心”前多出一个引号)频出,影响了阅读,扣除一分●虽然叔本华扔掉了●导致我交了一个书疯子都怪那本社会契约论●人生路上每当遇到环境问题就碰见想想“没有什么比人在这个世上要可怜了”,“活着就是虚幻的痛苦……欲望没满足,痛苦;欲望满足,无聊,更痛苦……”,瞬间就会轻松一点,反正怎么样都要痛苦●2021.07.31;单身无政府主义可以背的书。
关于永恒轮回的论述有意思,不过对于gay的观点也是……●应积极黑格尔说痛苦和缺乏是积极的,而幸福不过是消极的东西,让我好震惊,但是我认同。
《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一):为什么要用“说服力”来形容哲学类书籍?看见评论区看到说这本书的观点不具备说服力,我真忍不住笑了。
这是哲学书,不是科学书,请区分开好吗?在科学领域讲答案、讲证明,讲说服,因为探究的是事物唯一真相。
而哲学讲思想、讲角度、讲辩证,它没有答案,它的主要作用是引发你不尽相同的思考,而不是告诉你答案、告诉你孰对孰错。
你跟我说它没有说服力?那呢你想被它说服什么呢?一旦把你说服,便是让你相信了、认同了,思想也禁锢了,那又叫什么哲学书?《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二):老叔忽略情感和女人灵那一面的动因我对亚瑟·叔本华了解越多,就越觉得他的人生悲惨:一位伟大的天才受到如此无情的严刑拷打,这是多么可悲啊。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精选5篇)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精选5篇)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篇1一.正义的审判一定不会缺席,只是会延迟开庭。
在苏格拉底被害死之后,那3名雅典的公民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苏格拉底在描述中是一个有些爱质疑的人,他向所有人质疑,质疑的问题千奇百怪,无论被质疑者的表情。
而这种质疑无疑是神经质的,或者说是没事找事。
苏格拉底问出的问题常常使人难堪,而又富有哲理。
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因为使得人们的难堪而导致他的死亡,而说到底,哲学不就是使人难堪的东西吗,从使人难堪中让人获得改进,然而,这脱俗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将所有的身外之物全部抛弃的脱俗。
按照佛学的将法来说,就是禁欲。
看穿钱财的本质,追求内心的幸福,然而这也并非是许多人所能看穿的,他们获得了金钱,却失去了灵魂。
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的吗?一种狂热之下的冷静能让我们清醒的反省自己,所谓的每日三思。
所有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然,我们有追求自由,内心自由的权利,我们可能无法与权力抗争,但我们可以选择服从,然而服从一定是对的吗?在苏格拉底死去的时候,他是为信仰而牺牲,正如之一些虔诚的宗教徒,为佛,神献身。
同样的,为苏格拉底的平反显示了这个社会的公平,正所谓,我可以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
二.缺少金钱的慰藉事实上,金钱是一个颇为矛盾的物品,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又会给人带来痛苦。
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认知,是更侧重物质满足或是精神满足。
事实上,我个人更倾向于精神满足,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实际上,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事实上,最终纵欲的人都大多没有好结果,对金钱或是其他一些欲望的要求是没有极限的,最终人将会被他们的贪欲所毁灭。
上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而精神的慰藉是可以带来人的极大快乐的,而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东方更加保守,更加提倡禁欲,而西方则正好相反。
但是,精神的满足是源源不断的,而物质的满足必将带来更大的不满足,为了满足这种更大的不满足,又去为了这种欲望而导致更大的欲望,这是并不可取的。
读后感250字(通用22篇)
读后感250字(通用22篇)250字篇1在我众多的书中,有一本特别显眼的、桔黄色封皮的书,也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它的名字是《西游记》。
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
每当我拿起这本有些发黄的书时,我似乎又感受到了一种新的活力,让我再次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当我看完每一章,都会有不一样的新感受。
我为唐僧师徒坚强的毅力而鼓舞,为他们的师徒情深而感动。
在“三打白骨精”中,狡猾的白骨精用了三计都未能将他们师徒打败,当唐僧因为误会而念紧箍咒的时候,白骨精却在暗喜。
我多么痛恨白骨精呀!孙悟空每次被师傅赶走后,每次都是回来搭救师父。
每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眶里都会布满泪水,我忍不住让它们流下来,滴到我的手上。
“师傅,师傅……”我仿佛看见了一只猴子向唐僧扑来,他还是那样调皮、可爱、勇敢、真诚。
我的心情也随着一章一章的动人故事,一章一章的感人情节而起伏。
我仿佛紧紧抱住了吴承恩老爷爷,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精彩的故事,是他让我们在故事中学到了坚强的道理。
我在心底深深地感谢吴承恩爷爷,也深深的惦念着行走江湖的师徒四人。
读后感250字篇2我卷子上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给”永远比“拿”愉快》。
写的是:儿子给高尔基的家边种上了鲜花,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到:“给永远比拿愉快!”生活中有一两个例子:人类破坏了地球,不断的从那里挖取资源这叫拿,地球快没有资源了,可人类还在不断的“拿”,因为他们不知道“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这个道理。
所以才一味索取。
新能源,是我们对地球的报告,现在也有一些城市不仅拿的少给的也多。
但是还有一些人还有不断的“拿”,所以常感到地球资源只有一丁点,一会光了。
再说一个例子:有个小偷,自己也有东西反倒愉别人伯东西。
有次,他偶然偷到一万元,高兴过后,他发现自己一点不快乐,总是像老鼠躲猫似的,于是他把它还了,还了所有偷来的东西,不再做小偷,开了一家公司。
有次发生灾情,他还捐了钱呢!捐完他竟非常高兴。
我的感想是:你拿走的是钱之类的,丢了的是快乐和幸福,不如反过来给予人们快乐和幸福,和大家同分,你当然非常的快乐呀!最后,要大家一定不要只拿而不给,因为这样失掉快乐。
叔本华。感想。
读《叔本华思想随笔》有感纵观西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有很多人物值得我去写,但是我唯独挑选了他——叔本华。
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是简单,我很喜欢他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话,将人生的矛盾冲突体现的淋漓精致,也十分的符合我当下的心态。
在整篇文章中,我不想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进行任何的评价,我觉得自己的程度还不够,也没有任何的必要。
我只是想在文章当中抒发点自己的所想所感,针对的是那些我喜欢的叔本华所说的话。
首先,叔本华的简介如下: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总之,我觉得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
其次《叔本华思想笔录》的简介,如下:《叔本华思想笔录》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此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还是依旧的清晰:就是一种悲观主主义的感情色彩。
我个人在此本书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是《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因为其中的很多话是我觉得很有感触的,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1 相比之下,一切阻碍、抵触或者拂逆我们意欲的事情,也就是所有让我们不快和痛苦的事情,马上和直接就被我们的异常清楚的感觉到了。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试论叔本华哲学中意欲与人生之间的苦痛
试论叔本华哲学中意欲与人生之间的苦痛作者:王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5期摘要:叔本华一直致力于人生各种问题的哲学思考,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在他的哲学中关于意欲与人生之间苦痛的探讨以及从中提出的“意志”、“本能”、“痛苦”、“死亡”等内容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价值,他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人生哲学;苦痛;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73-03叔本华是德国的一位人生哲学家,他在世期间一直致力于人生各种问题的哲学思考,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在1819年叔本华发表了他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及本源问题。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对后来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反理性主义。
从他所理解阐释的这种生存意志出发,本来应该得出的是一种“意志主宰一切的行动主义”,但是叔本华却抛弃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从一种非理性的方面来寻求一种新的出路,得出了一种“人生是苦难”的人生观。
他认为,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而人生却总是追求着这无法满足的东西,所以人生难免是痛苦的。
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有人将他的哲学思想称之为悲观主义哲学。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
在他的哲学中关于意欲与人生之间苦痛的探讨以及从中提出的“意志”、“本能”、“痛苦”、“死亡”等内容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价值,叔本华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
一、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叔本华的“意志”这个词的意思不同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决断”、“下决心”、“欲望”和“动机”等等。
爱与生的苦恼 观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爱与生的困惑》有感于“一切生命,在其本质上皆为痛苦。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逡巡于痛苦与无聊之间。
”评:叔本华的论调就是“痛苦的人生”。
这就很不一般于平常人了。
尽管在下面的篇章中,我不认同他的许多观点,但是他确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
或许这就是《平凡的世界》中晓霞建议少平读一些哲学书籍的原因吧!“无趣周旋着每一安逸的人生,就像是无趣所苦着笼中飞鸟一样,”评者:这句话很恰当。
提及笼中鸟,我又想起《围城》,《围城》中存有一句话很知名即为婚姻就像一座被围攻的城池,里面的人想跳出,外面的人想冲上去。
嘿,时至昨日思索时,再次冷静的明白。
“由马瑟布县死去之路,就像是生活之美好和快感之路一样,就是一条下坡路:天赐梦幻的童年,热血沸腾的青年,吃苦耐劳的壮年,羸弱和常常令人心疼的老年,病魔缠身的晚年,以及最后的碧落黄泉。
”“人们需要外在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活动——这个事实揭示了那些无所事事的人的焦躁不安,以及他们毫无目标的旅游热。
”评:从昨天看到这句话,我就在审视自己。
我确实没有内在的活动,但我是毫无目标的旅游吗?我想从多方面了解这个世界,关注这个世界,通过旅游充实我的心灵,或许说来说去,我还是空虚与寂寞。
我喜欢并习惯了寂寞,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以我所见到,女人,不论寡妇或闺女,无法剥夺她们土地或资本的承继权力,只能承继相等于所有资产的利息。
……年长的女性一向就是逍遥自在、单一制洒脱的,但没过多久,她们就要打听个统一指挥统摄自己的男士融合了,这就是女人所求的支配者。
当她们年长的时候,支配者就是爱人、丈夫,年华大哥时,则就是汇报祷告的僧侣。
”“大体认为,女人实就是理想俗气得很,她们一辈子都无法彻底摆脱俗不可耐的环境和生涯。
”评者:我辨认出叔本华对女人就是极度的要风得风和反感,用保守一词似更为恰当。
“所有的叙事诗或戏剧,不外是表现人类为获取幸福所做的努力,而从未描绘永恒而圆满的幸福;这些诗的主角历尽了千心万哭终于走到了他的目标,一旦到达终点后,便早早收场。
爱与生的苦恼
因为谈的是“爱与生的苦恼”,所以书中把情、爱、性从一种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了。
哲人的思维和意识应该是超出常人的,他们应该忽视存在的个别现象,而直接面对存在本身进行思索。
意识也该是普遍的意识,并且应该将观念超越关系,看着的是行动,做出的是自己的思维探索.在《论爱与憎的激情》这章中,叔本华认为:恋人之间爱情的增进,不外是希望产生新个体的生存意志而已。
我想那不外是欲望的升级而要求进一步的满足而已。
虽则新个体的产生终究是一种必然,然而就当时来说,大多是作为副产品的不可避免的出现。
他认为两性之间强烈的吸引力和紧密的联结,是各种生物种族求生的意志表现。
我想这是自然界选择而遗留的不可抗拒的结果。
叔本华认为:爱情贪欲的激烈程度,取决于恋人之间的激情。
从本质上看,爱情无所谓等级的差别,只是激情趋于个体化,即被爱者的一切条件和性质,越能适应或满足爱者的愿望要求,则越能增加力量。
这也提示了吸引异性的首要条件是健康、力量和美,也就是说恋爱的本钱是青春。
而恋爱到达一定的阶段后,会具有超绝的、超自然的倾向,使人看起来脱离人类本来的、形而下的目的。
所以恋爱中的男女最美丽,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多少这样那样动人的爱情故事,让我们觉得人性还有着伟大的时候,而且这样的故事,现在以至将来,都会一直上演,这也是人类少有的可以纯净自己心灵的行为。
爱情,有时真的可以使人高尚。
叔本华认为:种族中的客观化意志所担任的使命是为堕入情网中的男人的意识蒙上预想的面具——若和她结合,必可获得无限幸福的感受。
但一旦不能与爱侣结合,他对人生的嫌恶可能会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发挥种族意志,人会拒绝在个人意志下苟活。
如果有朝一日疯狂的追求爱的面纱无法压住绝望状态的意识,他就会以自杀或者徇情告终。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男人虽然明了自由对于自己的重要,而且甚至对彼此结合的前景并不明朗,却仍旧义无返顾地勇敢地走进婚姻的殿堂,而那儿也许真的是坟墓。
爱与生的苦恼 叔本华读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这可真是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感触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这能有多深刻呢?结果,越读越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谜题的迷宫。
叔本华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我的心。
他讲的爱,可不是咱们平时想象的那种甜甜蜜蜜、风花雪月。
而是深挖到了爱的本质,那种渴望、占有和失落。
我就忍不住想,哎呀,我自己经历过的那些爱,是不是也有这样隐藏的一面呢?说到生的苦恼,更是让我频频点头。
生活中的压力、迷茫、不如意,好像一下子都被他说中了。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努力奔跑,却不知道方向在哪儿。
叔本华就像是那个站在旁边,冷静又犀利地指出问题的人。
不过呢,读完这本书,我倒没有变得特别悲观。
反而觉得,既然知道了生活有这么多苦恼,那咱就更得好好珍惜那些快乐的瞬间,抓住那些小小的幸福。
反正啊,这本书让我对爱和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就像给自己的脑子来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混乱的想法整理了一番。
你们要是有兴趣,也赶紧去读一读,说不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这书可太有意思啦!当我拿起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盒子。
叔本华他老人家啊,一开篇就把我给震住了。
他谈爱,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
让我明白了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还有背后的欲望、恐惧和挣扎。
我读着读着,就开始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感情,哎呀,真的是被他说中了好多!再说生的苦恼,这可太真实了!工作的压力,梦想的遥远,人际关系的复杂,这不就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吗?叔本华就像是我的一个知心老友,把我心里那些说不出的苦都给讲了出来。
但是哦,别以为这本书会让你一直陷在苦恼里出不来。
相反,它会让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我们都不是孤单的,这些苦恼是人生的一部分。
读完之后,我告诉自己,别怕苦恼,要勇敢地去面对。
爱与生的苦恼 叔本华读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第一篇
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的一些感受。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一个深邃又有点神秘的世界。
叔本华这家伙,可真是个犀利的思想家!他把爱和生的那些烦恼,赤裸裸地摆在了我面前。
书里说,人生就像是一场充满痛苦和无聊的旅程。
哎呀,听到这,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能这么悲观呢?但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我们总是在追求各种东西,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可不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折腾嘛。
读这本书让我对人生和爱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忽略或者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虽然有些观点让我有点小郁闷,但也让我变得更加清醒啦!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快来跟我聊聊你们的想法吧!
第二篇
朋友们,我来啦!今天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的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这能有多苦恼啊?结果越读越觉得,哎呀妈呀,叔本华真的是把人性和生活看得透透的!
他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
这可把我给说懵了,仔细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比
如说,我一直想要个新包包,没得到的时候心里痒痒的,难受得很;等真的买到了,新鲜劲儿过了,也就觉得不过如此,又开始想要别的东西。
这可不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嘛。
再说说爱,叔本华觉得爱很多时候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这可让我不太乐意了,我觉得爱应该是纯粹的、无私的呀!可是再一想,有时候我们在爱里确实会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会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这不也是一种自私吗?。
《爱与生的苦恼》读书笔记
11.人生是苦恼和纷争的连续,人类只是延续毫无意义的努力。
12.为避免使欲望的满足或生存的快适再度煽动意志,挑起自我意识的嫌恶和抗拒,他须不断虐待意志,使禁欲不属偶然发生的事,其本身即为一种目的。
13.世上最伟大、最重要,而且意义最深的现象,并非“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世界的克服者”。唯有他们才能放弃那充满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蠢蠢欲动的求生意志,学会否定的认识,平静地度其一生;唯有世界的克服者,始能表现其意志的自由,因而他们的言语行动才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
14.完全否定对自己的爱,而去爱你的邻人;不独是对人,还要爱所有的生物;要尽自己的所有去帮助别人;要以无限的忍耐心对待加害于你的人;不论处在如何残酷的境遇下,都要以善和爱还报于恶;要以自由意志为基础,欣然接受和忍受一切耻辱;以及禁杀生、戒荤食等。
15.他们之所以宁愿放弃世俗的满足,而从追求完全的清贫中获得一种慰藉,显然他们很了解,意志通常必须不断注入新的营养,并且看破那些东西至终必将破灭。
5.人在恋爱的时候,往往呈现滑稽的、悲剧的现象,当事者已被种族之灵所占领、所支配,已不是他原来的面目,他的行动和原本的个性完全不一致。恋爱达到更深一层的阶段后,他的思想不但非常诗化并带着崇高的色彩,而且也具有超绝的、超自然的倾向,所以,整个人看起来完全脱离人类本来的、形而下的目的。
6.一个一生生活最平淡的人,他的恋爱也是很富诗意的插曲。
《爱与生的苦恼》读书笔记
1.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苦恼最多。——叔本华
2.恋人之间爱情的增进,不外乎是希望产生新个体的生存意志而已。
3.若情热愈趋个人化,换言之,被爱者的一切条件和性质,愈能适应或满足爱者的愿望要求,则愈能增加力量。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
The thoughts are correct, the good fortune is coming, the thoughts are not correct, the disaster is shini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人生处处充满哲学,下面是带来的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1】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
一个人若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
我们应当注意在人生重要关头保持思想的记忆。
由此看来,坚持日记是大有裨益的。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
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事务之中;我们常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突然空叹。
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
除学习之外的愉快,别无他求。
我们常常为之操劳的事情,一旦得到它们,它们便不再适合我们了。
为了获得幸福,就不能要求过多。
一个人若能放弃对幸福的要求,除了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别无他求,那么,他将获得成功。
不久,经验又使我们懂得,幸福和愉快时一种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与此相反,不幸和痛苦才是实在的,无需任何中介,我们便可感到它的存在。
要想使生活不至于太悲惨,最可靠的办法是不要期望太大的幸福。
生活赋予我们并非让我们去享乐,而是要我们去搏斗——去战胜厄运。
一位粗心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世界就意味着去享乐,仿佛世界上的真实幸福俯拾皆是;然而,恰恰这些人得不到幸福,因为他们的才智尚不足以使其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有点悲观但又无比真实的世界。
叔本华说的那些关于爱情的事儿啊,简直就像拿着放大镜在看生活中的男男女女。
他说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本能的冲动,这一点刚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毁三观”。
我以前总是把爱情想得特别浪漫,什么灵魂伴侣啊,一眼万年之类的。
但叔本华这么一说,就好像把爱情的神秘面纱一下子给扯掉了,露出了底下有点赤裸裸的人性。
不过呢,仔细想想,他说得好像也有点道理。
你看现实生活里,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不就是被那种莫名的吸引力牵着走吗?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啥就喜欢上一个人了,可能就是本能在作祟吧。
说到生的苦恼,那更是让人觉得有点沉重又无法反驳。
叔本华描绘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挣扎。
就像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学习,可总是有那么多烦恼。
不是为了钱发愁,就是和身边的人闹矛盾,或者是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他觉得人生就像在苦海里挣扎,想要摆脱痛苦简直难如登天。
这时候我就想啊,叔本华是不是过得太不顺了,怎么把人生看得这么悲观呢?可是再看看周围,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比如说生病的时候,那种难受劲儿真的让你觉得人生好苦;又或者是为了梦想努力奋斗,却一次次碰壁的时候,真的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但是呢,这本书也不完全是让人绝望的。
在叔本华对爱和生的苦恼的剖析中,我也看到了一种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他虽然把问题都赤裸裸地摆出来了,但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去审视自己的生活。
就好比爱情,知道了它背后有本能的因素,那我们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加理性一点呢?不要总是被那种盲目的冲动牵着鼻子走,而是能够更好地去经营一段感情。
对于生活中的苦恼也是一样的,虽然他说人生充满痛苦,但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那些快乐的瞬间。
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亮,正因为周围都是黑暗,所以那一点点光才显得格外珍贵。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和一个看透人生的智者进行了一场长长的对话。
虽然他的观点有点悲观,但却让我对爱和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观后感先说这“爱”的苦恼吧。
书里把爱情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就像把爱情这个华丽的蛋糕切开,给你看里面那些复杂的层次。
以前我总觉得爱情嘛,就是两个人看对眼,然后甜甜蜜蜜的。
可叔本华告诉我,爱情背后有着那么多本能的驱动,什么性的冲动啦,繁殖后代的潜意识啦。
这就好比你发现你喜欢一个人,可能不只是因为他的笑容很迷人,还有身体里的一些原始小因子在作祟。
这让我感觉爱情突然变得有点“现实”,没那么浪漫了,但又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
比如说那些在爱情里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按照叔本华的说法,很多时候是被这些本能冲昏了头脑。
就像有些情侣刚开始爱得热烈,恨不得每分每秒黏在一起,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各种争吵,可能就是因为最初的那种本能冲动的潮水退去了,才发现彼此之间还有很多问题。
再聊聊“生”的苦恼。
这部分真的是让我忍不住感叹,活着可真不容易啊。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各种东西,财富、地位、名誉,可这些东西就像是挂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永远在前面诱惑着你,却很难真正完全得到。
而且,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聊。
当我们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候,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要克服各种困难;而当我们好不容易达到目标的时候,又会陷入无聊。
就像考试的时候为了考个好成绩拼命复习,那过程真的很痛苦,可一旦考完了,没几天就觉得无聊起来了。
不过呢,虽然叔本华把爱和生的苦恼说得这么明白,也不是让我们就悲观绝望。
我觉得他更像是在提醒我们,要认清生活的真相。
知道爱情有那些复杂的因素,我们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就可以更加理智一点,不会盲目地一头扎进去然后又遍体鳞伤。
而对于生活的痛苦和无聊,既然知道这是人生的常态,那我们就可以试着去寻找一些平衡。
比如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不忘享受当下的小确幸;在感到无聊的时候,又能给自己找个新的目标或者爱好来折腾折腾。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被人从那种对爱情和生活的美好幻想中轻轻拍醒,但并没有被打晕。
而是更加清醒地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
高贵的静默——叔本华《爱和生的苦恼》读后通河忘川学社洪超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
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
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
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
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
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
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才华横溢之士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寂寞。
”叔本华毫不讳言自己内心的孤高,并没有违心地逼自己俯下身站到与平庸的大多数同样的高度。
他所期待的是理智与知识驱散烦恼,获得个体的自由。
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点哀叹草根的意思、也没有流露一点点启蒙拔高草根的意思。
或许,人类的烦恼并不比他一个人的烦恼来得更让他揪心。
然而,他并没有以遮遮掩掩、道德家的面孔自居。
卡莱尔说过:“真诚是英雄的首要条件。
”他真诚,不是给与,而是真诚地任人获取,不是把一个模糊的“人民”提升到与自我同等甚至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位置,而是真诚地吐露自己对自我实现的终极企盼。
不强求世人的歌颂、自娱自我超越过程中诞生的哲思不指望强加给他人也不吝啬于展示给他人,叔本华又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有一些惭愧呢?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
《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1000字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首先把性欲提高到“一切欲望的焦点”的高度,并且称之为“生存意志的核心”,从而引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志”。
意志包括生存意志和种族意志等。
在第一部分《爱的哲理》,叔本华认为男女结合的性欲源于种族延续的本能意志,然而这种意志并不对人有利,甚至破坏人作为个体的存在。
“恋爱的激情是以一种迷妄为基础,使人误以为本来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事也有利于个人”,因此爱情是盲目的,基于从性欲出发的爱情的婚姻终究会是爱情的坟墓,因为婚姻是为了延续后代,不是为了个人,因此恋爱不是婚姻的理由,一旦延续后代的种族意志得以满足,激情的迷妄就会消失,婚姻便只剩下琐碎和可厌了。
从性欲、恋爱和婚姻的琯溪,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欲望的苦恼》,讨论的是“禁欲”。
叔本华认为既然人的性欲、爱情受到种族意志的支配,因此禁欲就旨反抗本能,实现意志自由。
但由于“肉体即是意志的客体化形式或具象化意志,所以只要肉体生存着,就存在求生意志”。
故圣人也无法做到完全禁欲,完全禁欲引向的必定是死亡。
圣人之圣在于能够超脱个人,看到人类共同的意志所在,并且反抗着这种意志,成为“世界的克服者”,从而实现意志的自由。
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意志”,由意志产生的欲望和努力,是人类全部本质,“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认为人类的痛苦是永远存在的,是人生的常态。
一生无非就是在追求各种欲望的实现,意志没有得到满足时,人类时痛苦的,苦恼的;而当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瞬间,我们可以得到幸福,然而紧接着要么时欲望消失带来的空虚无聊,要么时更大欲望的出现。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
一切的快乐和幸福都来自于愿望,而愿望来自于缺乏,缺乏又带来了痛苦,因此人生的原始状态就是缺乏和痛苦,随即通过努力达到短暂的幸福和快乐。
生存意志,或称求生意志,不仅存在于个体,更是永恒地存在于这个世界。
父母本能地保护孩子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这不是对求生意志的反抗,而恰恰正是求生意志的种族性的证明,是自然为了保证种族存在的本能意志。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孟令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叔本华的哲学,尤其是关于人生痛苦的哲学有着消极的情愫,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种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人生痛苦哲学的形成有其痛苦的根源。
这也就证明人类世界自古就充满痛苦,所以现世的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笑对人生。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现实意义Schopenhauer on suffering in lifeMeng ling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Abstract: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especially philosophy on life has a negativepainful feelings, on the later philosophers,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e formation of each philosophy has its deep roots,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life, suffering has its miserable. This also proved that the ancient human world full of pain, so this life we must learn lessons laugh.Keywords:Schopenhauer,pessimistic view on life, actual sign ificance叔本华说,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空虚之间,永无休止。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瞬间。
人生的快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然而痛苦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底线。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对幸福和痛苦的思考(读后感)
对幸福和痛苦的思考(读后感)摘要:本文是作者在阅读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和叔本华的《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后对幸福和痛苦的思考,其中,前半部分重点在论证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后半部分则针对叔本华的观点提出了个人的赞成和反对意见。
作者认为,人生的幸福和痛苦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可以说,两者同根同源,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痛苦时清醒面对现实,不过分欲求的同时不放弃对幸福的憧憬,在不断求索中获得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无悔、欲求、超脱、清醒认知、直面死亡我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主要的依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西弗斯的幸福来自于他的无悔。
无论西西弗斯是因为什么被罚入地狱的,他都有着充分的准备为了这一切付出代价,我们不妨就认为西西弗斯是因为对大地的无限热爱而受到了诸神的惩罚。
他的受难源于他对生活,对人世间的热情,这种激情和热爱给他带来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西西弗斯是无悔的,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依旧会选择为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忍受地狱的煎熬。
即使他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肯定也并没有为自己感到可悲或是难过,诸神一定希望他会有一丝一毫的悔恨,但很显然,他们是会失望的。
西西弗斯的幸福还来自于他的无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自己对于诸神的蔑视,在他眼里,诸神不可怕,惩罚不可怕,无效无望的劳动也不可怕。
西西弗斯接受但没有屈从于自己的命运,他没有恐惧,也没有必要恐惧,神在他的眼中只是被仇视的对象。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怀有希望但没有过多的欲望。
可以想象,西西弗斯在搬运石头的时候,心里始终怀着对人间、对大地的热切希望。
他曾经享受过那种自由和快乐,即使现在他不能继续享受,他也依旧可以通过回忆和想象来获得满足,所以西西弗斯从未放弃过对于美好世界的希望,他不会绝望。
但是,西西弗斯并没有完全陷入欲望的怪圈中,他没有强求,他满足于现在的状态。
正如盲人渴望看见的同时深知黑夜的无穷无尽一样,西西弗斯接受现实,没有过多的欲求,而只是把希望当作前进的动力,支撑他每天重复无效无望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贵的静默
——叔本华《爱和生的苦恼》读后
通河忘川学社洪超
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
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
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
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
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
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
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才华横溢之士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寂寞。
”叔本华毫不讳言自己内心的孤高,并没有违心地逼自己俯下身站到与平庸的大多数同样的高度。
他所期待的是理智与知识驱散烦恼,获得个体的自由。
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点哀叹草根的意思、也没有流露一点点启蒙拔高草根的意思。
或许,人类的烦恼并不比他一个人的烦恼来得更让他揪心。
然而,他并没有以遮遮掩掩、道德家的面孔自居。
卡莱尔说过:“真诚是英雄的首要条件。
”他真诚,不是给与,而是真诚地任人获取,不是把一个模糊的“人民”提升到与自我同等甚至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位置,而是真诚地吐露自己对自我实现的终极企盼。
不强求世人的歌颂、自娱自我超越过程中诞生的哲思不指望强加给他人也不吝啬于展示给他人,叔本华又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有一些惭愧呢?
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
相聚狂欢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丝寡淡、一丝无趣。
于是,叔本华将思想放在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位置,将知识与理性的哲思视为实现自我、不断超越的工具。
人因为“心灵财富”而挤出有损于自己的“厌倦”。
更进一步,叔本华将天才定义为探寻知识的无畏者。
他说:“他能投入全部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表达他对生命的看法。
这类人将重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们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无所谓。
”主观上,人是自利的、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的,在公共利益中消解个人价值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病态心理。
客观上,每一个个体又是有限的,“除了眼前现在的这一点点生命之外,我们其他一无所有”,宝贵的生命应当首先不让自己懊悔。
因而,将人类这个沉重的概念压在某一个个人的身上是不公的,即使是一个人文学者。
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表象,对于个体而言,依照个体的期望实现超越才是最为重要的。
知识的需求是为了超越的需要,知识和知识带来的充盈、自我的满足或许是叔本华所认为莫大的幸福。
若是叔本华看到鲁迅之流看上去要为大众谋取福利却只是流于形式、只探讨到问题的皮相、将治愈社会病症的责任推给后人的伪善行为,定要贬斥其虚伪。
鲁迅向铁屋子首先或者说是自称首先呼喊,告诉大众他们有病,但是却说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没能力治愈大众——似乎暗示自己是一个与这群病夫们对立的、健康十足、带着殉道精神、不怕感染来到你们中间的先锋,将病例分析的头头是道后开不出一张药方——就算勉强说是有,也需要这一代人的自我消解后期待新生的、无菌的新一代人拥有璀璨的明天,最后好似武侠小说中将七十年功力尽数注入徒子徒孙体内的世外高人一般,相当“隆重”地将这一副重担交由给一群“希望之星”。
叔本华说:“……冒险犯难、刻苦努力、奉献生命抬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连知识、艺术一切努力都为了获得尊敬……人类愚昧的极度扩张”。
叔本华若是了解鲁迅,定当将其归类到自己不满的“为了争取荣耀而牺牲了宁静与和平、财富与健康”的一类人。
当然,财富这东西鲁迅对胞弟等家人十分慷慨、对外人略施恩泽就偏要记下一件“小”事。
哪怕给了车夫几个银元,就是莫大的阶级关怀?鲁迅本来就是一个在巨富中死去的人,他损耗的大多财物不是因为慈善,而是因为不善理财。
当然,鲁迅也有相当完美的投资,诸多文化活动都有他的赞助。
但是,或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在新生一代文艺青年尚未发迹之前做了垄断性的投资。
果不其然,他资助的一群有所成就的新生一代成长起来自然而然将其做为前被高人捧上了天。
没有直接受惠的,也从他的文学遗产中寻得养分,比如五四之子毛泽东。
鲁迅果不其然,生前便为自己攫取了巨大的荣誉。
但是,他的内心无疑是让大多数人陌生的、感到凉意的,他不觉得革命只是一个手段、生活
的进步才是目的,于是为了一个大而空的“革命”,如果想要摆脱劣根性,好,阿Q成家的念头是万恶的、割好了米与麦不能自己享用,赶快撑着船送给那个宏伟远大的理想、然后回到土谷祠饿死。
诚然,叔本华不见得是悲苦民众多难的。
但起码,他不会昧着自己的良心非要模糊自己的阶级属性,做出一副悲悯的超越阶级的博爱嘴脸,实则暗中巩固自己既得利益。
提出问题绝非解决严峻事实,鲁迅不过提出问题、甚至毫不思考精英阶级提供的现实环境允不允许草根们为伟大空乏的理想效劳、甚至淡化是谁奴化、愚化大众。
然而,因为他提出了中国有问题,所以非理性的盲从者欢呼找到了病根,却在群体的庆祝中忘却了应该去解决这个毛病。
即使有,鲁迅的孝子贤孙也马上会发觉这个问题太尖刻、力所不能及,于是马上缩回狂欢的人群中继续嘟噜:伟大的鲁迅!问题被我们发现了!好像发现了就能迎刃而解。
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获得了先觉者的名声后就见好就收或者发动着各种文体与写作技巧、变换着农村乡镇都市海外多个视角旧事重提。
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静默了,他们明白既得利益、既得利益集团是他们无法撼动的东西,权衡投入与收益,他们选择了最多嘴皮子上抱怨一下不公秩序,选择了饱含感情怀想一下柔石那样失去的“战友”,然后继续过着远远优于一般劳动者的日子乐活。
鲁迅也承认尼采不是太阳所以疯了。
但是他无意识地还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太阳。
我说,叔本华是一束从阴郁的泥潭飙出的光。
他虽维护自身阶级利益,但至少,他不说昧良心的话粉饰太平。
他坦诚地表明外物都是浮云,他坦言自己寻求的不是一群人的幸福而是自己的超越,他坦言自己仅有能力也只想获得自己的乐——并且,他不会要别人的痛苦铺垫衬托自己的乐。
漠视草根总比洗钱般推脱精英们的历史过错,盲目贬低着草根攫取生前身后名强。
“一个人耗尽毕生精力,不畏艰难和险阻呕心沥血所积累起来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受……对他来说,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来说,他自己抵达得太迟,无缘享受幸福。
”我震撼于这段话。
到手了,却芳香不再,何其痛苦。
你可以说叔本华的哲学是印度佛学的变体,为了从“不断的苦恼与死亡中”解脱贯彻否定意志——涅槃。
心灵能够忘却自我达到宁静与喜悦,但是这就一定像批判者们所言对上进心、事业心、理想追求的消解吗?既然通达了,一件充满执念的事的确没有必要做,但同时,难道不是没有必要不做吗?般若既开,还认为自己不要执着于无动于衷表明自己斩断欲望,岂非另一种执念?
且在这静默中体味自我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