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文化 + ……文/姚咏梅
陈俨将军的《军·人》摄影展于2018年12月1日在北京亦花园开展。
大美西沙、海军陆战队、亚丁湾护航、军·人四大部分的摄影作品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题材,让人感受不一样的情感与温度。
742019.3
75
2019.3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领会这种精神,又如何把这种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还有句话“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但如何记录?什么方式才是最美、最能感动人?当我们都在说互联网+……的时候,陈俨将军运用文化+……的方式、用艺术的手段、摄影的作品,用这些直接的方法告诉我们,用心、用爱、带着温度去记录,让工作变得有趣,让生活、生命变得有意义。应策展人铁锋老师的邀请,试着解读陈俨将军的摄影作品。
知识改变人生
解读陈俨将军的摄影作品要从他的人生开始。
翻开陈将军的简介:1954年12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排长、指导员、政治处主任、讲师、副教授、
师政部主任、师政委、海军工程大学副政委、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1977年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1999年成为我国第一位国防经济学博士。发表各类著述100余万字。曾在西沙等南海岛屿驻守10年,海军亚丁湾第5批护航编队政委。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优秀党委工作者。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岁月里陈俨小学还没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于是刚过14岁的他辍学走进军营,成为一名战士,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里经历磨练。至今还保留着日行军265华里的全军纪录,艰苦历练锻铸了他强韧精神的成长。艰苦的磨练被他看作不能抹去的青春印记和生命刺青,也更激起他对知识的渴望。那时候很多人才都汇聚到
了部队,给学习提供了方便,又因为在部队里负责抄材料,就这样一边抄一边学。每天除了训练就是与书打交道,于是书成为了他最好的朋友。他把看书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来做,对什么书都感兴趣,数理化无一不涉及。1978年恢复高
考,陈俨以跨越的姿态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20多年后的1999年他再次跨越成为我国第一位国防经济学博士。带着兴趣自学让他具有超强的自控力,他,学以致用!他是真正的学霸!
用心感知
摄影集的第一篇是美丽的西沙。陈将军的镜头下的西沙很美:蓝天、白云、细沙、海浪,宁静而唯美,透过画面似乎可以呼吸到那腥咸咸湿润润的海风;他镜头下西沙的战士很真:黝黑、健康、率真、活力,生活而情趣,人物呼之欲出,通过画面似乎可以听到战士们的喜怒哀乐。
陈俨说,于1970年接触摄影,那时候的摄影完全是摆拍。在那个年代对摄影的认识就是程式化、套路化的影像,潜意识认为摄影只能是这样。报纸
陈俨将军
762019.3
杂志上看到的照片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所以,那时的拍摄情景是这样的:写一块黑板,组织批官兵围绕黑板而坐,或批判什么,或歌颂什么,或学习什么;即便是拍一些活动场景,也要调动和组织人员、安排构图,把一切都搞得妥妥当当才拍摄,慢慢没有了摄影的激情。改革开放不仅经济搞活了,新鲜的文化也铺面而来,国内外大批纪实摄影作品的传播不但令我耳目一新,也深深触动了我对摄影的认识、掂量出了摄影的分量。1999年我到海军一线部队工作,有条件接触基层官兵了,利用业余时间重新开始了摄影之路。拍西沙是因为西沙很美,西沙很重要,护卫西沙很辛苦,更因为护卫西沙的战士很不易。高强的紫外线把战士们晒得黝黑、高强度的训练把战士们炼得不解风情、单调的军营生活把战士们熬得单纯简单,退伍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融入社会,如何面对家庭。
陈俨说他对摄影的认识有三点:第一,它是人生一个挺好玩的伴儿。 第二,它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三,它是工作的好助手。如果要在部队既不影响
工作又能坚持摄影,做到第三点挺重要。真正“原生态”的摄影作品,只有期待最人性化的政治工作回到官兵中间才可以获得。我在西沙任职时,把摄影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多次为官兵讲摄影课,组织他们开展摄影活动(当然还包括文学、音乐、摄像等),你想,在那么寂赛的环境中,如果一个战士能对摄影等艺术活动有兴趣,他就会生活得丰富多彩。我组织官兵们拍摄影故事,记得每次放电影前,大屏幕上放两组摄影故事,也是官兵们的最爱。我带的官兵,有一些还出了摄影集,有的还走上了专职摄影道路。
回忆在西沙军营的那段时间里,陈俨说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也是丰富多彩的。战士既不把陈俨当摄影师,也不是首长,而是一个“老大哥”,是“俨叔”也可以是“俨哥”。他说,西沙一千多官兵,我基本能挨个叫出名来,特别是那些小岛上的官兵,我能认得120%。我很诧异那多出的20%是谁?他哈哈大笑,说是战士们的亲友。在西沙他把战士的生活细节、大事小情记录了几十万字。因此,战士们对他的镜头不仅不怵,而
且很亲切,很喜欢“上镜”。每到一个岛上,战士们都盼望着“俨叔”给他们照相。一段时间后,官兵们眼中就没有了相机,他们做他们的事儿,于是,“俨叔”的镜头下也就有了这些反映战士真实状态的照片。
西沙精神
“走遍五湖四海,走不出西沙的情怀……”这曾经是陈俨的一段讲话,现在却成了退伍兵陆文峰的手机铃声。西沙是一种情怀,西沙也成就了一种精神。《西沙精神》是陈俨的招牌课。他用多媒体、音乐和以亲手拍摄的珍贵精美照片为主线,一一诉说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纯洁静美的风景中流淌出驻守海岛十余年的真情实感。他用守岛官兵感人肺腑的故事和见闻感想诠释了“爱国爱岛,乐守天涯”的“西沙精神”。引导听众感受西沙之美,从美讲到蓝色国土的主权,讲到为了维护主权西沙官兵几十年用热血铸就的西沙精神。他用大量直观的、感性的东西给听众以深刻印象,其绘声绘色、感人肺腑的故事,解读了独特、残酷的西沙美,深深触动和震撼大家的心。用今天年轻人喜欢的语言方式讲述西沙的时代变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加上适当的点评,听众被深深打动,对西沙官兵生出深厚情谊,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思考。整个过程,听众的情绪随讲课内容高潮迭起,或哭,或笑,不断报以热烈掌声。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方法和手段。只要是用得上的手段,陈俨都想试试,不讲惯例,只看效果。他认为如今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理性的,通过正面教育向官兵传达理性的信息;另一条是感性的,通过感性的方法培养官兵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