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金融监管
货币银行学第二十一章金融监管
1.⾦融监管是⾦融监督与⾦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融监督是指⾦融监管*对⾦融机构实施全⾯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使⾦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的发展。
⾦融管理是指⾦融监管*依法对⾦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系列的活动。
2.狭义的⾦融监管是指⾦融监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融业(包括⾦融机构以及⾦融机构在⾦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义的⾦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3.在经济和⾦融发展的不同时期,⾦融监管的⽬标、内容、⽅式和⼒度都不尽相同,⾦融监管体系也是随着经济和⾦融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的。
各市场经济国家的⾦融监管⼤致经历了3个阶段:①本世纪30年代前的相对宽松阶段;②本世纪30-70年代的严格管制阶段;③20世纪70年代初⾄今:完善强化阶段。
4.⾦融监管体制的类型有两种划分⽅法。
如按监管机构的设⽴划分,⼤致可去分为两类:⼀类是由中央银⾏⾏使⾦融监管职责的单⼀监管体制;另⼀类是由中央银⾏和其它⾦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指责得多元监管体制。
如按监管机制的监管范围划分,⼜可分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5.⾦融监管⽬标是实现⾦融有效监管的前提和监管*采取监管⾏动的依据。
⾦融监管的⽬标可分为⼀般⽬标和具体⽬标:⼀般⽬标应该是促成建⽴和维护⼀个稳定、健全和⾼效的⾦融体系,保证⾦融机构和⾦融市场健康的发展,从⽽保护⾦融活动各⽅特别是存款⼈的利益,推动经济和⾦融发展;具体监管⽬标各国有差异。
6.我国现阶段的⾦融监管⽬标可概括为:⼀般⽬标是防范和化解⾦融风险,维护⾦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保护公平竞争和⾦融效率的提⾼,保证中国⾦融业的稳健运⾏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具体⽬标是经营的安全性、竞争的公平性和政策的⼀致性。
7.⾦融监管的基本原则包括:监管主体的独⽴性原则;依法监管原则;“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稳健运⾏与风险预防原则和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定位:《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金融课程和将来从事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2. 信用与债务:信用的概念、信用形式、债务与债务工具。
3.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运作。
4.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系。
5.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务。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务。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务操作:安排学生参观金融机构,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操作。
3.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每周安排2课时。
五、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货币银行学》(第五版),提供全面、系统的货币银行学知识。
2.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金融学网站,了解最新的金融动态和研究成果。
4. 金融软件:教授学生使用金融分析软件,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当基准利率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中介比率:所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
金融国际(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2024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及其业务•金融市场及其运行•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01课程性质《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02课程内容涵盖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03课程地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具备初步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素质目标03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货币银行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相关教材及专著。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
货币与货币制度简单商品交换中产生,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发展货币形式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货币形式不断演变,包括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0302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作为交换媒介,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货币的作用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货币制度的概念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货币本位、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等内容。
货币制度的演变从银本位制到金银复本位制,再到金本位制,最后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第十五章金融监管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一、填空题1.金融监管的事后补救措施的主要形式是制度。
2.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3.外债管理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4.金融监管的援救性措施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职能来实施。
5.巴塞尔委员会与1997年9月公布了之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将其视为金融监管的指导原则。
6.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形式确立了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制度框架。
二、单项选择题1.对银行贷款集中度的监管属于()。
A.预防性监管B.援救性监管C.事后补救措施D.机构监管2.依法监管原则指()。
A.金融监管必须依法而行B.金融机构必须依法经营C.金融运行必须依法管理D.金融调控必须依法操作3.澳大利亚是()模式的典型代表。
A.高度集中的单一监管B.牵头监管C.双峰式监管D.双层多头监管4.《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实施于()年。
A.1998B.1999C.2000D.19975.金融监管机构按大类可分为证券、保险、()监管机构。
A.信托B.银行C.金融D.基金6.商业银行设立必须达到法定最低资本额的目的是()。
A.护存款人利益B.维护银行体系稳定C.保障商业银行利益与维护银行体系稳定D.保护存款人利益与维护银行体系稳定7.存款保险制度于1933年由()首创。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8.《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指出,对于跨国银行而言母国监管者的责任是()。
A.保护本国银行B.实施全球并表监管C.监测外国银行的活动D.监测其在本国的附属机构9.认为管制只维护了某一或某几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管制成本则需社会分摊,因而有害于社会公共利益,这种理论属于()。
A.社会利益论B.社会选择论C.特殊利益论D.公共利益论10.下面哪一个项目不是“骆驼”评级制度的个别评级项目()。
A.资本充足性B.资产质量C.盈利性D.经营范围三、多项选择1.对金融机构的预防性监管包括()。
A.资本充足条件监管B.流动性监管C.商业银行贷款集中程度管理D.业务范围限制E.盈利性管理2.金融监管的原则主要有()。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引言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货币的产生、运行和影响经济的各种因素。
货币银行学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金融实践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定义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和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货币的起源与发行、货币供求关系、银行的职能与作用等方面,揭示货币和银行在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发展历程货币银行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开始使用金属作为货币媒介,从而形成了最早的货币体系和银行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壮大,货币银行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在经济学的体系中,货币银行学主要是在19世纪形成的。
当时,由于贸易和工商业的扩大,货币供应和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货币的功能和作用。
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对货币和银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货币银行学的基础。
20世纪以来,货币银行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货币供求理论、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货币市场的运行机制等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研究也成为货币银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货币银行学的作用货币银行学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银行学提供了货币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央行合理制定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2. 维护金融稳定货币银行学研究了银行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帮助监管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通过合理的监管政策和风险管理措施,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3. 支持金融创新货币银行学的研究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金融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
货币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学科领域。
货币金融学(Monetary Economics)研究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和影响,包括货币的定义、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的价值和汇率等。
它关注货币政策、货币传导机制、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工具等问题,并研究货币对经济增长、就业和产出的影响。
货币金融学也涉及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等方面。
货币银行学(Monetary Banking)则更专注于银行和金融机构
的角色和功能,以及货币和银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研究银行的存款、贷款、利率设定、银行监管和金融稳定等问题。
货币银行学还探讨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如信用创造和支付系统。
这两个学科领域互相渗透,相互影响。
货币金融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使得货币银行学能够更好地理解货币和金融系统的宏观和微观层面。
货币银行学则为货币金融学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数据和案例,验证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的适用性。
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金融从业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货币银行学部分)》核心讲义(金融监管体系)【圣才出品】
第六章金融监管体系6.1 大纲要求6.2 大纲详解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原则和理论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金融风险的含义金融风险是指人们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
金融企业是信用组织,其经营特点是以货币为主体商品,以信用为营运基础,实行负债经营,90%左右的资金来自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是对广大社会公众的负债。
它还保管着黄金等社会财富,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同时,金融机构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金融业的风险成为制约金融业经营活力并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极为显著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从金融企业保持自身正常经营上讲,还是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上讲,都要求金融企业在经营中分散风险,加强自我保护。
2.金融风险的类型按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国家风险(指由于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或政治因素如战争、内乱的变动可能造成的金融损失)四种最基本的风险。
此外,还有两种经常发生的风险:一种是操作风险,这是指金融企业内部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操作的人员,由于违规违章操作而造成资金损失带来的风险;另一种是市场风险,这主要是指由于金融创新带来金融衍生工具增多,如果运用不当,反而成为新的金融风险黑洞。
3.金融监管的原因由于金融行业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规避和分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促进一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各国政府都很重视金融监管工作。
一般都通过国家立法来保障金融监管当局行使职权。
二、金融监管的原则1.依法管理原则;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3.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4.安全稳定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金融监管应该注意顺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对过时的监管内容、方式、手段等及时进行调整。
【例题6.1】下列不属于金融监管原则的是()。
A.依法管理原则B.合理、适度竞争原则C.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D.经济效益优先原则【答案】D【考点】金融监管原则【解析】金融监管的原则有:①依法管理原则;②合理、适度竞争原则;③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④安全稳定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货币银行学金融体系
货币银行学金融体系1. 什么是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是一个研究货币和银行的学科,旨在研究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以及银行在货币创造和支付系统中的角色。
它涉及到货币的起源、发展和功能,以及银行的组织、经营和监管等方面。
2. 金融体系的构成金融体系是指由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一系列经济机构和市场,用于进行货币和金融资产的流动和交易。
它是现代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包括货币银行、证券市场、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等。
货币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它负责发行货币、管理支付系统并提供储蓄和贷款等金融服务。
证券市场则提供了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发行和交易,为企业和个人筹集资金。
保险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服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保障。
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投资基金、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它们提供各种金融中介服务,促进金融市场的运作。
3. 货币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货币是金融体系中最基本的媒介,它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为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赋予了相对价值。
通过货币的定价机制,人们可以方便地比较和交换各种商品和服务。
其次,货币作为流通媒介,使经济交换更加便利。
货币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商品交换的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人们可以通过货币来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而不必进行直接的商品交换。
最后,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财富的储存和转移方式。
人们可以将财富存储为货币形式,以便在需要时使用,这也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流动提供了基础。
4. 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银行在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银行作为货币的发行者和管理者,负责货币的创造和流通。
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和接受存款等活动,为经济体提供流动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银行作为支付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和支付工具,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通过银行的支付系统,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购买、转账和结算等操作。
货币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主要研究货币的功能、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政策、银行体系等相关问题。
货币金融学是研究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功能、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的流通和支付系统等。
货币金融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货币对价格水平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和稳定的作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效果等。
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分析和预测经济的通胀率、利率、就业水平、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变量。
货币银行学是研究银行和银行业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银行的角色、银行业的运作和监管、金融市场的发展等。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活动,银行的借贷风险管理,银行的资本和盈利能力,银行的监管制度等。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于了解银行的运作机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相互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货币和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货币金融学提供了理论和模型,用于分析和研究货币的作用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银行学提供了实证和经验研究,用于理解银行业的运作机制和金融市场的风险。
两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及改革金融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教案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概述《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起源、发展、功能以及银行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概念,掌握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银行管理、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金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2.实践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技能。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2)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3)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2.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金融工具及其定价(3)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监管3.银行体系(1)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经营(2)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3)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4.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效果5.国际金融(1)外汇与汇率(2)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3)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机构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法:开展模拟银行业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学时分配:(1)货币与货币制度:16学时(2)金融市场:16学时(3)银行体系:16学时(4)货币政策:8学时(5)国际金融:8学时3.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2)期中考试:30%(3)期末考试:40%六、教学资源1.教材:《货币银行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文献:(1)《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金融市场学》(张亦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教学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合板书进行讲解。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综合试题——货币银行学(含答案解析)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综合试题——货币银行学(含答案解析)一、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参考答案: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l)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传统的货币数量分为早期货币数量学说和近代货币数量学说。
由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组成的近代数量理论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更为深远。
现金交易数量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或P=MV/T。
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P)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M)的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T)的变动成反比。
一般认为,费雪的货币数量说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把货币只当成一种交换媒介;混同了金属货币与纸币在决定物价中的不同作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现金余额数量说是由剑桥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的。
他们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下的剑桥方程式:M=KPY。
根据古典学派的假设,Y在短期内不变,如果K也不变,则P将与M作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
不过,剑桥方程式本身又预示着对其结论的否定,因为各种资产的收益率和人们的预期等影响K的变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中它都不是常数,所以K不可能固定不变,P与M的变动幅度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
二、试论本世纪6O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刨新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
(1)金融业务的创新。
第一,负债业务的创新内容。
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以后。
各国商业银行通过创新一些新的负债业务,一方面规避政论的管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来源。
主要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等。
货币银行学(本专科适用)第十五章 金融监管
2014-4-26
15.2 货币政策工具
货 币 银 行 学
2. 保护性管理
紧急救援:最后贷款人手段
提供贷款 接管 兼并 破产清算
2014-4-26
6
15.3 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发展
货 币 银 行 学监会
2003年以后。
证券监管机构:证监会
货 币 银 行 学
第十五章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概述 金融监管的内容 中国金融监管的 改革与发展
15.1 金融监管概述
货 币 银 行 学
1. 金融监管的定义及目标
金融监管=金融监督+金融管理
金融监督:全面系统督查金融市场运行 状况。 金融管理:具体的协调、控制、领导。
金融风险的具体目标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2014-4-26
2
15.1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货 币 银 行 学
2. 金融监管的原则
公 公开 开、 原公 则平 、
独 立 原 则
适 度 原 则
法 制 原 则
效 率 原 则
动 态 原 则
2014-4-26
3
15.2 货币政策工具
货 币 银 行 学
1998年以后。
保险监管机构:保监会
1998年以后。
2014-4-26
7
货 币 银
本章结束! 行 谢谢欣赏!
学
2014-4-26
8
1. 预防性管理
市场准入管理 资本充足性管理 流动性要求 业务范围约束 贷款风险管理 贷款经营管理 准备金要求 外汇风险管理
4
2014-4-26
15.2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银行学-第7章银行监管-精选文档
7.1 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监管(续)
保护小储蓄者利益(Jean Tirole 认为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
原因):银行要经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需要对其 实施监督,但“搭便车行为”使成千上万的小储蓄者缺 乏实施监督的激励,故需要金融主管当局作为他们的 “代表”。 信息不对称和银行挤兑的简单模型:存款保险的一个理 由--稳定民心。r<D<R,2r – D<D
6
7.2 银行监管的基本内容(续)
7.2.3 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1.
市场准入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及负责 人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
设立程序:批准权在中国人民银行 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机构章程:名称、营业地址、经营宗旨、注册资本金、业务范围、 组织形式、管理形式、机构终止和清算等。 资本金要求:规定最低资本金 经营方针和营业场所: 法人代表和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审查: 申请设立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报告 许可证制度:《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金融机构营业许可 证》、《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
提款 不提款
提款
不提款
r, r
2r – D, D
D , 2r – D
R,R
2019
4
7.2 银行监管的基本内容
7.2.1 银行监管的目标
第一,维护银行业的稳定;第二,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第 三,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第四,加强政府对资金流向 的引导。 《美国联邦储备法》:“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 定的银行系统的信心;为建立一个有效、有竞争力的银行 系统服务;保护消费者;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化而 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 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 健运行” 。
货币银行学单元测试4 09金融
货币银行学单元测试四货币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一、判断(每题0.5分,共14分)1当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松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利息率等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3金融监管从对象上看,主要是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监管,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不属于其范围。
()4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就无法控制。
()5债务人不履行约定义务所带来的风险称为市场风险。
()6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进口商品的价格下跌。
()7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8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央银行实施法定准备金政策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9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
()10运用再贴现政策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
()11运用法定准备金政策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
()12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法定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13一般而言,运用货币政策比运用财政政策更有利于实现扩张的目标。
()14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运用货币政策比运用财政政策更能有效的实现紧缩的目标。
()15货币政策时滞越短,越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16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弱于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17稳定物价就是固定物价。
()18充分就业意味着所有的劳动力都得到满意的固定工作。
()19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所有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各国一般都选择一到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中央银行在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降低再贴现率。
()21中央银行在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2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
23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增减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金融监管综合类考试知识
金融监管综合类考试知识
金融监管综合类考试主要考察与银行保险监管相关的经济金融知识和实务,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2. 微观经济学:包括市场结构、价格决定、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等方面的知识。
3. 货币银行学:包括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4.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知识:包括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贷款业务等方面的知识。
5.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包括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方法、手段以及监管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6. 国际金融学: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决定、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等方面的知识。
7. 保险学:包括保险的基本原理、保险合同、保险类型和保险市场等方面的知识。
8. 法律知识:包括金融法律法规、监管政策以及司法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9. 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系统架构、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数据库与数据挖掘分析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10. 统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包括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和财
务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可能涉及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以检验考生对金融监管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金融监管综合类考试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金融监管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银行保险监管机构选拔合格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体制沿革
从1948年12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一直行使着国家银行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作为基本职责。
当时没有监管当局,没有监管对象,也没有监管法律法规,因此,这期间我国基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监管。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从国家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过渡。
1984年1月1日,随着中国工商银行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此,中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开始确立并不断发展。
大致来说,我国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4年开始,中国形成中央银行、专业银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履行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综合监管。
中央银行以金融调控为主要目标,围绕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展工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成为最主要工具,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主要任务。
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证券市场的发育、信托机构等的存在,银行和保险业的竞争,尤其是宏观金融失控和金融秩序混乱的状况,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对金融监管是否一定要隶属于中央银行开始产生争议。
1992年8月,国务院决定成立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将证券业的部分监管职能从人行分离出来。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明确其基本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并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阶段:从1998年开始,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局势和中国经济金融实际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我国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标志性的改革是建立跨省区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实施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的分业监管。
1998年,在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与所办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经济实体彻底脱钩,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实现分业经营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又做了进一步调整。
先是于1998年6月将对证券机构的监管职能移交给证监会,后又于11月将对保险业务、保险机构和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分离出去,移交同年成立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至此,银行、证券、保险实现了分业监管。
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是按照银行的产权性质分设监管部门(依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来分别设立)。
第四阶段:2003年,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
确定中国银监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审批、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等监管职责及相关职责。
4月28日,中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正式对外挂牌。
至此,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监管体制在我国形成。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自然发轫
这一阶段金融监管的特点具有自发性、初始性、单一性和滞后性,对金融监管的客观要求与主观认识不足,处于金融监管的初级阶段。
后果:自由经营银行业务造成的投机之风盛行,多次金融危机给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严格监管,安全优先
这一阶段金融监管的主要特点是全面而严格的限制性,主要表现在对金融机构具体业务活动的限制,对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限制以及对利率的限制等方面。
影响:强有力的金融监管维护了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健康发展,恢复了公众的投资信心,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复苏与繁荣。
并且,金融监管的领域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开始形成各自不同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金融自由化,效率优先
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特点便是放松管制,效率优先。
客观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加大了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过程中的汇率风险;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资本出现了相对过剩,银行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性的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及其创新浪潮使建立于30年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失灵。
理论背景: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新自由主义学派从多个方面向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挑战,尊崇效率优先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也对30年代以后的金融监管理论提出了挑战。
4.20世纪90年代至今——安全与效率并重
90年代以来的金融监管最主要的特征是安全与效率并重。
背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与自由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并具有国际传染性。
有效的金融监管要求政府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
二、《巴塞尔协议》与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金融风险的全球传染性加之各国监管方式上的差异,使有效监管跨国金融机构并非易事,这要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1974年成立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及其颁布的一系列有关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协议,约束、引导着各国金融监管行为。
(一)《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路径
《巴塞尔资本协议》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神圣公约”,从其诞生至今已有三个版本。
每一次演变都体现了金融风险的变化,蕴涵着金融监管的新方向。
1.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
即《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是以跨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占风险总资产的比重为8%)、以信用风险控制为约束重点的单一资本充足协议。
主要内容:界定了银行资本的组成,规定核心资本要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50%。
同时,对不同资产分别给予不同的风险权数,换算为风险资产,银行资本(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最低为8%,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不低于4%。
意义:1988年版本使国际银行业监管有了可以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
实践证明,资本充足率这“一条铁律”适用于全世界所有银行,深入人心。
2.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产生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十分活跃,银行业深深介入其中,金融市场的波动风险对银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仅仅强调8% 这“一条铁律”很容易导致银行过分注重资本充足率,从而忽视银行业的赢利性及其他风险。
主要内容: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思路,强调从银行申请设立到破产倒闭的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的风险监管,将源于银行的外汇、交易债券、股票、商品与期权头寸中的市场风险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
3.2001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产生背景: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许多金融机构濒临破产,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等单一的风险。
主要内容:将“一条铁律”扩充为“三道天条”,首次将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并列为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利用市场机制压缩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突出特点之一:强调市场约束(market discipline)的作用——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地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稳健的、经营良好的银行可以以更为有利的价格和条件从投资者、债权人、存款人及其它交易对手那里获得资金;而风险程度高的银行在市场中则处于不利地位,它们必须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突出特点之二:注重借用银行内部的力量加强风险防范——除继续保留外部评级方式外,更强调银行自己以市场为基础衡量风险状况,建立内部风险评估体系。
对于信用风险,新协议提供了三种循序渐进的方案供银行选择:由监管当局利用外部评级结果确定资本水平的标准化方案、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
意义:新协议决定了国际银行业监管新的发展方向,各国的监管理念将由单一的严厉政府管制走向与监管对象协调和配合的协同监管,注重让市场的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的经营。
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折射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严重漏洞,金融监管改革迫在眉睫。
并表监管是指对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的审慎监管,即在单一法人监管的基础上,对银行集团的资本、财务以及风险进行全面和持续的监管,识别、计量、监控和评估银行集团的总体风险状况。
目前,并表监管已经成为巴塞尔委员会以及各国监管当局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并纳入到各国监管实践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议程,不断得到探索和完善。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监管当局均已实施了较为成熟的并表监管,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等已于近年出台了并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表监管不仅是各国监管日益注重的基础建设,母国的并表监管能力也成为许多国家审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之一。
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趋势对银行业监管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跨业跨境经营带来的资本计量、内部交易风险、大额风险暴露等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传染、风险转嫁等等为我国的监管实践提出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将为每一家外资法人机构和外国银行建立一份完整的综合监管信息档案。
并表监管能够将分散的外资银行监管信息进行综合,为每一家外资法人机构和外国银行建立一份完整的综合监管信息档案,可以帮助银监会更充分地了解一家机构,从而对外资银行实施有效的准入管理和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