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空间技术的地理课对高中学生空间关系思维发展的影响
基于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设计_以_地球与地图_为例_林华
,
,
;
,
(
每组
3
 ̄
4
人为宜
A4
)
;
③ 学 生 准 备 尺 子 彩 笔 等 绘 图 工 具 用 的 空 间 单 位
、
;
。
空 间 尺 度缩 放 为 学生 提供 了
、
,
一
种通过
④教 师 准备
纸 每组
(
2
张 和地 形 模型 每组
)
(
1
个
)
。
尺 度 的 透 镜 观 察
“ ”
理 解 地理 事 物 和 现 象 进 而 科学
、
活 动 任 务 小组 合 作 绘 制
:
,
幅教室平 面图
(
要 求 具 程 介 绍 结 果 及 误 差 出 现 的 原 因 其 他 内 容 如 活 动 照 片
、
、
(
有 完备的地 图 三要素
)
。
等
)
,
单数 小 组 和 双 数 小 组 的 作 品 交 流 互评
'
'
。
计划 用 时
:
40
“
地球与 地 图
。
是 高 中 地 理 学 科 培 养 学 生 空 间 思 维 型 中 的 实 际 水 平 距 离 和 海 拔 高 度
目
(
将地面或 桌 面视为 海
A4
能力 的重要 内 容
前 这 部 分 内 容 的 教 学 通 常 是 教 师 平 面
,
一
)
,
计算 水平 比 例 尺 ③ 学 生 在
, , ,
这 种 空 间 运 动 的 转 换 可 通 过 观 测 活 动 实 供 科 学 合 理 的 支 撑 现 即 引 导 学 生 发 挥 空 间 想 象 将 地 球 运 动 状 态 转 换 为 例 4 利 用 G oo g与公转 动,。、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1]丁炜. 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闫艳.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张光陆. 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4]张斌. 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李茂森. 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6]向晶. 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李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刘辉.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9]申宣成.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吕红日. 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洪志忠. 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汪丽梅. 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和建伟. 对中学与大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庄白. “高观点”下的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5]何千忠. 论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要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0.[16]付小谧. 高校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7]郑丽芸. 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8]陈亚君. 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19]田倩. 数学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0]贺晔.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1]宋静磊.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2]徐蓓蓓. 物理DIS实验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和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3]孙荣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4]唐晓鹏. 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5]王孟初.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国际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26]袁有雯. 高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个性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7]楼帅. 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8]陶俞佳. 新加坡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技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9]汪肖楠. 中学生科学学习中坐标图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0]王世朋. 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及其对课程实施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1]吴先强. 基于标准的“元素化学”教学过程“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2]张贤金. 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33]祝炎. 化学教师教育研究特征的微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34]陈磊磊. 上海地区化学教材与教学实践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5]程晨. 德国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6]郑静. 论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37]朱丹萍. 高中古诗词课程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8]黄歆.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0.[39]蒋芸芸.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0]柳利萍. 试论朱自清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41]沈洁. 人教版选修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2]卜静静. 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历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0.[43]丁洁. 高中优质地理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4]毛琦. 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0.[45]金莉. 中国和英国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6]臧丽娜. 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47]邹佳晨. 椭圆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48]陈慧. 高中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49]冯璟. 职前和在职数学教师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0]梁竹. 中国、新加坡初中教材平面几何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1]沈莲波. 上海高中生对向量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2]王会明. 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课堂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3]姚雪. 上海、香港、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4]李镌钊. 讲授法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0.[55]张晓蕾. 课堂教学生活中学生身体问题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0.[56]秦冬梅. 中小学生学期学习报告单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7]莫海玲. 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8]李昂. 基于教学实践的地理新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9]贾鲁娜. 基于课程标准的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质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60]于晓晖. 中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1]陈燕.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张研.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3]蔡晶. 高中生解决化学“加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4]余轶. 青少年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5]尹静.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6]沈严惠. 高中“植物的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7]潘立晶. 《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8]魏秀. 俞子夷小学学科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9]韩少斐. 班级中处境不利学生生活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0]周骏.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1]赵永芝.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72]王泓萱. 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3]张贺华. 3-6年级科学教科书插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4]高琼琼.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5]许志毅.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6]王斌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7]赵黎. 教师的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8]刘润英. 首要教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9]赵起月.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角色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0]赵红霞. 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1]任维伟. 推进与阻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困境的田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2]朱海粟. 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3]黄燕. 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4]张昭.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85]吴成业. 教师的学生评价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6]许筱英. 我国新教师就业市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87]张倩. 休闲教育视角下的春游活动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88]于庆军. 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89]祁灵. 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90]王苗. 大一与高二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1]刘晨霞. 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与中国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92]郭青青. 美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3]朱佳丽. 八年级学生数学推理与证明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94]黄龙孙. 高二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95]罗程宏. 关于职前数学教师算法知识的调查与互助式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96]马晓华. 高一学生对数以及对数函数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7]原登慧. GTTM视角下的中美数学期望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8]黎文俊.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9]邱红娜. 中新初中地理教科书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0]帕孜来提. 中学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1]李春江. 基于3ds Max的计算机三维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2]王星乔. 基于测量模型的化学平衡知识的认知诊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3]朱丹. 作文仿写教学研究——心理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4]马冠中. 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定律主题中科学定律本质教学的描述与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5]陶洁. 基于生物学科的初中生科学素养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6]黄若朦.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学物理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7]徐琰斐. 基于动态平衡思想的“变革性经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8]计清莹. “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9]高建军. 物理问题解决中基于问题近似的迁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0]张文静. 中美两种高中物理教材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1]张振宇. 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2]柳晓丹. 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3]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4]蒋德慧. 职前教师与职初教师关于斜率的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5]周小青. 新任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6]程林.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的标准化省(州)级学业成就测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7]陈玮. 关于数学师范生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8]陆立仪. 浅论蒋伯潜语文教育改革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9]隋文静. 中学生运用一般化的策略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0]郑丁丁. 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问题解决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1]吴婧.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2]夏婧. 拓展与延伸[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3]徐奕.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目标体系试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4]时晨. 初高中学生解决数学开放题认知水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5]付黎黎.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备课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6]杨蓓蕾. 纸笔式表现性评价在中学生地理学业成就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7]郭锋涛. 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8]蔡鸿菲. 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9]黄静. 初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的调查及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0]尤蕾蕾. “微粒间作用力”概念系统形成过程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1]张玲. 基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NChO试题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2]李秋芳.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3]李蔚. 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4]孔散君. 互动卡片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5]夏寅. 旨在专业发展的新教师培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6]范敏. 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7]胡美云. 论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需要[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8]豆雨松. 教师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和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9]许超. 青少年性道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0]杨森.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1]王彩连.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2]陈颖.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MCE与NCHO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3]李荟. 中、澳科学实验内容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4]刘蕊. 初三学生化学“突现性质”问题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5]彭石娟. 高中“生物进化”校本活动课程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6]兰璇. 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优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7]陈玲玲. 旨在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8]翁文芸. 初任理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9]谢蕾蕾. 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0]高芳祎. 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的研究观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1]李宏燕. 法国业士水平测试试题模型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2]左芳. 美国德克萨斯州青少年性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3]桂德怀. 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4]何珊云. 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5]谢赛. 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6]王中男. 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7]周杰. 倾听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8]李宝敏.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9]高振宇.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0]陈华. 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1]韦冬余. 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2]赵士果.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3]潘丽芳.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4]夏永庚.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5]余闻婧. 发现与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6]陆晓红. 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7]杨澄宇.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8]汪明帅. 我国近代教师权利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9]邵朝友. 基于学科能力的表现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0]潘义. 上海初中生英语暑期作业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1]黄一平. 美国K-8年级Health & Wellness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2]姜君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发展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3]李莉. 中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备课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4]刘金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5]罗玛.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教科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6]李同灵. 化学课堂提问要素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7]朱娅梅.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8]张燕. 21世纪初儿童阅读推荐书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79]王兴燕. 课程视野下的方言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0]胡陶. 小学科学教师对于SSI、SSI教学的观点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1]何嘉. 课堂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2]周坤亮.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3]纪媛媛. 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4]叶海龙. 教师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设计和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5]钟朋. 课程如何应对底层学生的教育冲突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6]桑雪洁. 美国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7]刘潇琳. 高中生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8]袁文娟. 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9]袁思情. 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0]施美.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91]俞莉丹. 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2]高靖. 基于学习难度模型的中外初中生物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3]张娜. 代数应用题任务特征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4]刘万稳. 数学系大一学生对标准差的概念性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5]随倩倩. 评估学生条件概率学习的困难[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6]王家伟. 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7]黄洁. 地理系师范实习生课堂教学失误归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8]徐清清. 美国德克萨斯州初中健康教育(性教育部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9]雷福英.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0]屠靥韵. 六年级学生对扇形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1]娄满想. 中国、美国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2]赵纪诺. 中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3]谢珺. 中国、新加坡和日本高中数学教科书复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4]阎珏雯. 清末民初:中学历史教学与国民意识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5]常元.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转化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6]崔文鑫. 高中生高层次数学认知能力的检测与相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7]严丽.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8]张玉瑜.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9]焦方瑞. 对话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0]张路一. 上海市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1]余婧. 教师信念的传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2]赵萌萌. 校本课例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3]罗琴琴. 钱基博国文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4]吕长生.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5]傅彦. 基于证据的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6]陈传东. 奖励隐喻及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7]蔡文艺. 真实性评价在科学探究技能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8]程笑雪. 初中生代数应用题图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9]庞娟. 超越教科书:教师对教科书的抵制与创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0]谌秀云. 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1]陈花蕊. 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的框架建构与测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2]王莹颖. 中学学生对幂与指数函数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3]卫芸. 代数应用题的类型、结构与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4]庞泓.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5]贺小燕. 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6]过晔俊.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测评版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7]金敏. 关于初中生对代数证明认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8]王柳娇. 利用概念转变解决概念混淆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9]谢柳. 基于问题图式的物理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0]周雪梅. 中美几何教材内容中的推理与证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1]鲁小莉.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2]陈清.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抽象性”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3]沈春辉. 中法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4]周慧. 中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材中矩阵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5]张诚. 我国中小学公开课的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6]钟意菁.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7]李小敏. 阮真中学作文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8]尚金兰. 复杂理论视域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9]陈康林. 建国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苏俄史内容的呈现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0]谢盛.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1]张勇智. 中职学校“双元制”教育理念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2]盛清. 上海市课外教育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3]岳晓婷.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4]王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5]周亚军. 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6]李叶欣.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大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7]刘霞. 山东省英语高考命题变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8]周晓旭. 中国、德国、美国高中数学教材幂指对函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9]吴蕾. 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0]田婷. 小学阶段教师对数学评价任务的认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1]朱倩. 小学语文教师PCK中“学生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2]侯晓灿. 科学救国梦的开端[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3]杨正丽.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4]赵怡婷. 海峡两岸大学入学历史科目考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5]郎芳芳. 高中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结构特征和证明建构的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6]郭文娟. 学生作业的描述性反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7]王冰如. 课堂观察工具评价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8]周芳芳.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9]邹逸. 新手科学教师与专家科学教师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0]尚永青. 教科书“化学与社会”内容整合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1]杨莉.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2]石亚兵. 伊壁鸠鲁的“灵魂救治”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3]胥明雨. 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4]刘志伟. 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5]陈琛. 小学阅读课教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6]曲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小学课程结构变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7]顾若楠. 小学课堂纪律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8]张亚萍.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PCK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9]彭如倩. 六年级数学资优生数学能力特征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0]吴晨昊. 六年级学生数感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1]晁言芹. 小学生习作元认知的培养内容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2]甘敏. 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3]程力. 基于合作的小学习作讲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4]陈加坤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5]张静静.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6]冯鲁红.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7]马永鑫. 代数应用题的回忆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8]刘彩玲. 中国内地与台湾高中物理教科书难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9]周梦琼. 美国Texas州高中健康教育教材《Glencoe Health》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0]易英华. 论王力古代汉语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1]党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戏剧单元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2]陈飞琴. 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古代诗歌选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3]张培. 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4]杨晓. 中日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5]王雪婷.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6]胡恺岩. 中学教师的KCST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7]耿芬.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8]张燕.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9]段文宁. 地理高考试题中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0]陈丽娜.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语言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1]巢娜. 地理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2]黄婉庆. 高中地理作业生活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3]周丹. 对高中数学核心能力及其水平划分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4]谢欢欣. 样例学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类比迁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5]陶磊. 高中生初等几何变换思维水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6]裘莹莹. 上海高中生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7]马丽娜. 上海高中学优生和学困生解决椭圆问题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8]陆琳琰. 抛物线的发生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9]安婷婷. 关于几种概率分布的高中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0]姚瑾. 初中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1]谢正敏.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2]卢晓晓. 初中生尊重他人态度测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3]潘梦梦. 优化语文课堂“学习场”[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4]应丹蓉.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5]安凤. 初中语文课堂口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6]来玉超. 高一学生数学信念与函数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7]岳文娟. 初中语文课堂涵泳法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8]王新燕. 探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体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2022年4月正式颁布。
作为一线地理教师,认真研读本版课标是当下我们迫切要做的事。
《课程标准(2022版)》较之以往的课程标准变化明显,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为助力课程标准内涵,我们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现总结如下:一、从课程性质来看,两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有所不同:2022年版课标首先从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切入,突出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述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地理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衔接及其与初中其他课程的相关性,渗透跨学科教学的思想,同时关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层级关系,全面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思路。
二、从课程理念来看,课程理念作为课程标准的上位指导观念,其变化可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课程理念的修订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修订后的课程理念共包括五个方面:①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②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③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④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⑤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这五条课程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覆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
三、课程目标来看,2011年版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022年版课标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并依据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内涵提出了具体课程目标。
地理课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提升与具体化,四个核心素养表现分别指向地理学科的不同特性,各有其侧重点,2022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在第一部分采用“内涵—重要性(功能)—学生外显行为”的表述方式阐述了核心素养内涵,在第二部分针对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提出了达成目标的具体行为要求。
空间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斥
A , B , C三点不共 条直线上的三 厂 ■— 线 存在唯 公理2 / 的平 ’ ‘ . 。 C / 面d a 点,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使A , B , C ∈ 0 c
在关键的字词上应使用彩色 的粉笔 书写 , 以提高学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
公理 3 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 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 的
・
6 6・
杨小华 : 空间视域下高 中地理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性认识 不足 , 缺少丰富的内涵和高尚的情操 , 课堂
难 以高 效 , 更 谈 不上 张 扬学 生 个性 的创 新 空 间 。空
外显 的 、 张扬 的, 地理思 想方法的渗透是一条 隐性
的“ 暗脉 ” , 暗藏 在知识 与 技能 的形成 之 中 。 1 . 对 话 文本 , 传 承 经典知 识 的符号 空 间 由 于 书本 中地 物 空 间属 性 和 非 空 间 属 性 在 空
由于教 学任 务 不 同 , 教 师 书写 板 书 时 具有 很 大
的灵活j 生 。板书可以先讲再写, 也可以先写再讲 , 还 可以边讲边写。先讲再写是指教师先用 口头言语进 行详细的讲解 ,再对教学内容总结归纳展示板 书 , 有一定难度 的教学内容适合使用此法。先写再讲是
指先 完 整地 展 示板 书 内容 , 教 师再 进 行 口头 言 语 的
充分 了解传统板 书和多媒体教学各 自的优缺 点, 在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前提下 , 将二者在数学课 堂教学 中扬长避短 、 结合运用 , 传 统 艺术 和现 代
技术相辅相成 、 相得益彰 , 才 能 真 正 强 化 课 堂 教
学 效果 。
【 责任编辑 郭振玲 】
详细讲解 ,一般在讲解例题时采用此种展现形式 。 边 讲 边 写 是 教 师 在 口头 言 语 讲 解 到 某 部 分 后
GI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的前缘技术。
本文从它的发展现状、应用的必要性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等角度出发,阐述了GIS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GIS高中地理数字化地图GIS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
它具有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功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作为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它能扩展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地理空间性、综合性和理性知识的特征,给传统地理科学研究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和革命性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GIS是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一、GIS的发展现状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GIS这一术语,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发展迅猛,尤其是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最新的GIS 技术已经发展到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的动态分析,在三维图形中对信息进行交互操作,并结合网络、多媒体和立体视觉给人创造一个虚拟的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
来自地理环境的信息大部分与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所以GIs应用非常广泛。
目前GIs被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GIS被引进校园。
1994年,美国召开了首届GIS 在教育上的应用会议,计划利用GIS技术,使学生将地理课教学内容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社会热点问题,借助GIS 技术将这些问题可视化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在青少年中普及GIS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双重目的,该计划受到美国科学家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地理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核心能力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价值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分析了这些核心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
本文还探讨了在评价和评估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
本文提出了中学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地理核心竞争力概述地理空间的概念是指个人对地理现象、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知。
它是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
具体而言,它包括:空间定位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和表达地理位置,理解经纬度、地图投影、比例尺等基本地图语言,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查询和分析空间数据。
空间格局认知:能够分析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格局和成因,了解区域分化、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规律。
空间联系和过程分析:能够洞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如扩散、迁移、叠加,以及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强调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上对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文化现象、发展条件和挑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主要包括:区域特征识别:识别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类地理特征(人口、经济、文化、城市、交通等)及其内在联系。
区域异同比较:比较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了解区域分化规律、区域类型分类及其在全球、国家、地方等多个尺度上的表现。
区域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区域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挑战,评估区域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探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地理实用性是指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测、调查、实验、模拟和规划等各种实践活动。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为适应时代需求,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本文将对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一、教材内容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着重强调地方性、现代性和体现学科特点。
内容覆盖了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同时注重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环境演变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这些内容既基于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现象的感知、理解和思考。
在地理基础理论方面,教材着重介绍地球的概念、地球与人类、地球的地球系统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
此外,还涉及地理信息技术、测绘和地理数据处理等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掌握新工具和技能的机会。
在地球表层系统方面,教材围绕陆地、水域和冰雪三个维度展开。
涵盖了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冰雪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质灾害、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促使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中的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
在人文地理方面,教材以人与地关系为核心,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人文景观、人类活动和文化特征。
通过地理和历史、经济、政治等学科的综合融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秩序和社会发展,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跨学科素养。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提倡用问题引入学习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思考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
同时,教材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实例,用于展示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材还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理竞赛和调查研究等,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024年基于“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索》范文
《基于“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索》篇一一、引言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以“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为载体,探索其在思政建设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与特色“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该课程通过融合GIS技术与实际地理环境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三、GIS空间分析在思政建设实践中的应用1.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GIS空间分析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包括地理信息知识、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思维等。
这些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GIS空间分析课程中,通过引入相关思政元素和案例,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增强对国家政策、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拓展思政教育领域: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可以与各种社会问题相结合。
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拓展思政教育的领域和范围,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四、思政建设实践的探索与实施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在“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同时,结合实际地理环境问题,设置相关思政主题任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2、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应用3、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探讨4、高中地理教学全程设计视角分析5、谈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全文总字数:17687 字篇一: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在于将生活和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其能够结合生活案例探究地理知识。
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在生活中找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引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地理核心素养基本概述(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对地理事物全面、系统、动态认识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了解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对这些因素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做出一定的解释,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
(二)对地区区域有基本了解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分析、解释和预测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特征的方法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人地关系等问题,从而形成基于某个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发展概念。
(三)提高地理的实践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实践活动包括户外地理调查、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
力
答案: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地图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地图、卫星影像、视频等,展示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帮助学生形成对空间关系的直观认识。
此外,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感受地理空间的真实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另外,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图阅读和地图绘制的方法,了解地理空间的组织结构和布局规律,培养学生对地图空间关系的理解能力。
通过比较和分析地图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对地理空间的认知和抽象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空间的复杂关系,提升地理学习的效果和深度。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一、关于空间思维能力什么是空间思维能力?总体来说,空间思维能力是想象力的一个分支,也就是人们通过想象将很多事物在头脑中产生出虚拟的思维定位,而这个过程便称之为空间思维过程。
通常情况下,影响空间思维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学生本身具有的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思维能力;第二种是学生在产生联想和想象之前本身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形成的空间概念;最后一种是那些即将被定位的事物本质属性中的时空特点。
所以,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总之,空间思维能力不宜进行快速培养,仍需要按部就班。
对于那些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所能认识、理解的空间一般都是以地理事物为主,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宇宙、大气、海洋、陆地这四种环境。
由于地理学本身的空间思维就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很难理解也实属正常,但是又因为近几年的中考、高考以考查空间思维能力为主,那么就不得不迫使教师对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个工程是庞大的,它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或者活动将空间思维能力的理念一步步地灌输给学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对事物的区分能力、将地理事物进行联系的能力、实践能力等,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清晰、准确、科学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措施1.培养学生识图的基本技能空间思维能力从何而来,首先要从识图做起!在教这些学生识图之前一定要先告诉他们识图的基本规律,一开始便要让他们懂得在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常识,接着要求他们熟练、准确掌握地图图例中各种地理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一开始可以用中国地图当作例子,让学生准确、详细地掌握各种地形的颜色和城市、铁路、河流的符号,接下来还要找出并辨识我国的主要山脉、河流的形状、走向。
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学生的方位感,又使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进行了解,这样的做法不仅仅培养了能力,同时还为接下来的地理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浅谈对高中地理空间教学的认识
文综试 卷 中地 理图表 数量最 多 、 耀眼 , 图 、 图是提高 成 最 读 识 绩的关键。而读图、 图的能力又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高低的具体 识 体现。所 以地 理学科的训 练强调地理图 、 表的读 、 、 记 , 填 绘、 要学会 把地理学科 的基本 现象 、 规律 、 原理落 实到 图表 上 , 过经常 的图 通 表 复习 , 达到地 理知识的巩固积累 , 形成空 问思维能力。 ( ) 二 从高 中课程标准看地理空 间教 学 从课程内容 的结构看 ,建立空 间概念是初 中地理教学 的主要 目 ,高中地理侧重 从成因角度分析 不同空 间尺度的地理事物 分 标 布 与运动规律 , 成对 地理空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 形 从课程 内容的 目 标要求 看 ,初 中地 理课程 内容标 准要求学生 具备 “ 运用地图 、 图表 、 资料” 等方法 与技 能进行学 习 , 中地理课 高 程则侧 重于空 间思维 能力 的培 养 即判 断 、 理 、 推 想象 、 分析 、 比较 、 综合等 , 它是在初 中地 理课 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 从重 “ 现象 ”到 重 “ 原理 ”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 活动与地理 环境的相互关 系 , , 掌 握地理 观察 与研究 的基本方 法 ,从而实 现学生 自身空 问思维的可 持续发展 。 不管是 自然地理知识 , 还是 人文地理知 识 , 都体现着 对学生空 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观 的培养 , 需要进行 地理空间教学。高一地理必 修上下两册 分别以 自然地理 知识和人文地理 知识进行 了地理空间 的呈现 。如 自然地理方 面的内容 : 第一单 元 《 宇宙 中的地 球 》 要让 学生理解宇 宙空间 、 地球运 动的形式及其产 生的地理意义 , 同时让 学生建立 自己的宇宙空 间观; 第二单元 《 气 》 大 要让学生认 识大气 在空间上 的垂 直分布和运 动、 全球的气候类 型在空 间上 的分布等 ; 第三单元 《 陆地 和海洋 》 要让 学生认 识地壳 物质的组成 和循 环 、 地 壳的运动 ( 板块 构造学说 ) 地质 构造 、 、 洋流 的运 动 、 海水温度 和盐 度的分布规律 等 , 第四单元 《 自然资源和 自 灾害 》 然 要让学 生认识 其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布 。再如人文方面 的内容 : 农业地域类型的 空间分 布 、 工业 的空 间布局— —工业 区位选择 、 地域 间的联系 等。 这些知识 内容包含 了大量 的地理 事物的空间分 布 、 空间联 系 、 空间 结构。 ( ) 三 从地理教学 实践看地理 空间教 学 在教学实践 中 , 一些 地理空 间思维能力不 强的学生在解 决有 关地理事物 空 间分 布 、 空间结 构 、 间联系 等问题时 , 空 常常手 足无 措, 而对另一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较好 的学生就显得轻而易举。如 地方时的计算 问题 千奇百怪 , 是空间思维能力好 的学生 , 但 教师讲 解了他就会 明白, 但这只是班级 里的少数学生 , 大多数学生都 首先 是 不能理解 ; 另外 , 部分男 同学 的空问思维能力 要 比女 同学 的好 一 点 。事实 充分 说明 ,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客观存在并和知识结构的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2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学科与教学》考试真题
202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学科与教学》考试真题一、真题及详解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总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地理学迅猛发展,一般认为,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答案】C ~~~【解析】近代地理学是同工商业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德国为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洪堡德和李特尔。
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月球表面大面积的低洼平原叫月海,覆盖月海的岩石是()。
A.石灰岩散B.花岗岩C.玄武岩D.大理岩【答案】C ~~~【解析】月海是月球表面的主要地理单元,它的表层覆盖类似地球的玄武岩那样的岩石,即月海玄武岩。
3.上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的文化扩散类型主要是()。
A.等级扩散B.传染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答案】D ~~~【解析】文化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进一步分成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特色文化理论,以迁移扩散的形式在世界广泛传播。
图1为我国四处著名旅游景点景观图,读图回答第4~5题。
甲杭州三潭印月乙扬州五亭春早丙桂林龙脊梯田丁黄山猴子观海图14.四处旅游景点中,旅游资源类型与其他三处不同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C ~~~【解析】甲、乙、丁三处均为自然景观,丙为人文景观。
5.观察四种旅游景观最需要选择最佳位置和角度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D ~~~【解析】黄山猴子观海是指在狮子峰北一座平顶的山峰上,有一巧石,如猴蹲坐,静观云海起伏,人称“猴子观海”。
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地理讲评课的课堂研究
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地理讲评课的课堂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地理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对多个学年的地理讲评课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深度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详细探讨了深度教学的核心要素和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其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深度教学的讲评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策略引言: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感知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传统的讲评课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往往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为此,我们对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地理讲评课的课堂研究展开了探讨。
1. 深度教学的概念和核心要素1.1 深度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深度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深度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表层的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深度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1.2 探究性学习在深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性学习在深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构建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观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知识。
1.3 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了有效开展深度教学,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学习环境应该是积极、互动、合作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地图材料、网络资源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题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5.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7.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8.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11.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13.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14.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15.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16.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17.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的产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果,即贯彻了旧教材人地关系的主题,又体现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出和强化了人地关系为原则选择内容,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的主线,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
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材不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
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以“科学原理与方法——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为主线,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注重吸收新技术和新成果,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多种地理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教材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和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
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
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
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和相对完整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状况。
◆《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09-04T00:43:51.75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作者:贾平平[导读]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加强跨学科渗透与融合,凸显了跨学科融合教学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多学科性质,与物理学、数学贾平平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大褚村中学 061032摘要: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加强跨学科渗透与融合,凸显了跨学科融合教学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多学科性质,与物理学、数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
因此,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辅助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与知识的综合建构,同时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对促进高中学科融合教学的改革和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技术应用引言高中地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材主要阐述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论知识,学生较难理解。
学科核心素质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质和关键力量。
地理学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人地协调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人地协调概念是核心地理素养中的基本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核心地理素养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而地理实践力则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基本活动经验。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通过挖掘地理信息技术的浅层应用功能,实现对高中地理的深入教学。
1 研究意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
它们可以完全干扰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习惯,甚至直接促使所有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地理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知识转移缺乏生动性,教师的课堂教学思维也缺乏灵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理知识转移的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到空 间推 理 ,依 次改变这 些元 素的名 字 ,以便
能与地 理关 系思维进 行 区别 。显而易见 ,与单独 的识 别空间关联相 比, 地理 关系思维具有更高的包含范 围, 因为它还包括地理关系推理过程 。 地 理关 系思维 主要建 构系统 的复杂 性 ,而且地 理 关系思 维将注意 力集 中于 自然 系统 、人类 系统还 有这 两个系 统之 间的关系 。在 分析水 平上 ,地理 关系 思维
1 3 0 1 1 7)
摘
要 :地理技 术通过 数字模 型、数字地 图和 以这 些为代表 的交互工具为 空间信息的传播提供 了渠道 。然而,基于地理信息
科 技 的 地 理课 程 能 否 对 学 生 的 空 问 思 维 尤 其是 地 理 关 系思 维 的 发展 有 贡 献 , 以及 在课 堂 上 ,学 生 对 于有 无 空 间辅 助 技 术 辅 助 教 学有 怎 样 的 认知 与 看 法 等 问题 仍 未 得 到很 好 的 解 释 。针 对 上述 问题 , 本 文将 对 荷 兰 的 一 项 关于 空间技 术 对 空 间 关 系思维 的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5 — 2 6 基 金项 目:本论文获得 2 0 1 1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 “ 信息技术深层整合教学结构与教师教育技术学科化研究”
( 课题号 2 0 1 l 0 0 4 3 1 1 0 0 1 3)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 内青年基金 团队项 目 “ 文化公平观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课 题
维是一种 通用 的思 维方 式 ,而这种思 维方式在 大量 的 学 术科 目中和每天解 决 问题 中都是很 有用 的。_ 2 2 0 1 3年 ,夏 普 ( S h a r p e )等 人提 出空 间 思维 对 地 理学 实践和理 论 的基 础来说 是核心 的观 点。【 3 地理 学 领 域 的 空 间思 维 在不 同程度 上 不 同于其 他 领 域 的
影响的 准实验研 究案例加 以介绍 ,供 国内研 究者参考。案例中荷 兰的研 究学者将实验 中的班 级分成两类 ,一 类班 级上基 于地 理 空间技术 的课程 ( 实验班 ),另一 类班 级进行 常规课程 系列 ,并分别在 实验前后对参加 实验 的班 级进行 了预 测试与后测试 。 尽 管课程 系列只 包含 了三 节课程 ,荷兰的研 究学者最终得 出结论 :基于空间技 术的课程 系列对 学生的 空间关 系思维的发展 明
T h e o r e t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 n J 理 论 探 索 2 1
能力的关键。而基于空间技术的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空间 结构 的能力 、引用真实的结构 的能力等。[ 5 ] 思维的发展 有贡献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基于空 间技
号1 2 Q N 0 4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一般项 目 “ 全媒体语境下日媒对 中国形象塑造及 中国对 日传播策略研究 ” ( 课题号 11 B X W 0 2 2) 资助。
作者简介 :魏述霞 ( 1 9 9 0 一 ), 女, 辽宁大连人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 ;张 哲( 1 9 8 8 一 ) , 女,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 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教师教育技术: 王 以宁 ( 1 9 5 7 一 ) , 男 ,吉林长春人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 向为教师教育技术。
显 地 要 比 传 统 课 程 系列 贡 献 大 。
关键词 :初 中地理教育 ;关系思维 ;系统思想 ;空间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 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2 0 9 6 — 0 0 6 9( 2 0 1 5) 0 3 — 0 0 2 0 — 0 6
未来构成 了威胁 ,我们却很难理解、预测和解决这 些挑
尽 管关于 空 间关系元素 的描述 已经形成 了好 多个
术的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思维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为 了 空 间思维 测试 的基 础 ,但 是它有 它的不足 之处 。不足 得 出这个结论 ,荷兰的研究学者研究 了基于地理科技的 之 处包括 空间关 系组件 的很多个 子元素与 空间关 系没 课程系列对 空间思维的一部分的学习成果的影响 ,即对
一
、
引言
战。而中学地理教育的一个主要 目标就是传授给学 生面
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 的挑战 ,有 对挑战、解决挑战的能力。而且他们应该针对这种挑 战 气候变化的挑 战、食物的挑 战、贫穷 的挑战、能源的挑 提 出解决方案 ,并对这种解决方案形成判断 ,这样他们 战、移 民的挑 战、城市规划 的挑战 ,还有 自然风险的挑 战等。这些挑 战在我们生活 中无处不在 ,它们对我们的 才能在 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中做出明确的决定 。 另外 ,很多的研究学者也深信空间思维能力是这些
空间关系思维 的影响。
有直 接 的联系 。另 外 ,在一 些专业 术语 中 ,大多数 指 的是新知识 的建设 ,而没有 强调 空间推理 技巧 ,因此
对空间地位来说是一种局限 。 对于上 面所 列 出的原 因,最 好从空 间关系 到空 间
二 、相关理 论
( 一) 空间思维与关系思维
空间思 维是一种 思维方 式 , 而且在 过去 的十年里 , 已经受 到教育者 越来越 多的关注 。 2 0 0 6年 ,国家研 究 委员 会 提 出 空 间思 维是 与 空 间观 念 、空 间表 示工 具 、空 间推理过程 的使用相 关 的知识 、技巧 和思维 习
DI GI TAL EDUCATI ON 【 2 0 数 字 教 育I 地 理 空 间技 术 的地 理课 对 高 中学生 空间关系思维发展 的影 响
魏述 霞 ’ 张哲
( 1 . 东北师范大学 2 . 东北师范大学
王 以宁
长春 1 3 0 1 l 7
计算机科 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吉林 传媒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