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练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doc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A.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邓稼先2.下面所列是20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正式建交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①三线建设②“两弹一星”③港珠澳大桥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A.李四光B.焦裕禄C.邓稼先D.华罗庚5.1965-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
这表明我国()A.开始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基本面貌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C.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经济布局D.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会议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8.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高考政治思想政治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政治思想政治复习题集附答案高考政治思想政治复习题集附答案一、选择题1.哪个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以及如何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容?答案:邓小平理论2.下列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的有:A.问题提出者:强迫问答法B.国有制C.行政院D.计划经济答案:C.行政院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A.问题提出者:强迫问答法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国务院D.中央委员会答案:D.中央委员会4.我国现行宪法是第几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答案:第四次5.邓小平认为,()个人能力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制度问题。
答案:解除束缚二、判断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和迁移率之差。
答案:正确2.社会意识的发展滞后于社会存在,这是由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和限制所决定的。
答案:正确3.人的本质是由先验的普遍规律构成的,它不受历史、社会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答案:错误4.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答案:正确5.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答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简述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的理论观点。
答案: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可靠的同盟军和最坚定的革命者,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工人阶级应当坚决拥护和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高考二轮复习测试: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专题八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能力提升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巴黎公社在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高峰和总结。
据此回答1~3题。
1.巴黎公社的最基本经验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依靠工人和农民阶级的联盟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尝试解析:本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性质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最基本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直接排除B项,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最早是德国工人阶级于1869年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A、C两项都与题干相关联,但体现不出巴黎公社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
故选D项。
答案:D2.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法国无产阶级当时没有本阶级政党的领导B.公社忽视农民的作用,未能建立工农联盟C.公社未能及时向凡尔赛进军,使梯也尔的军事力量得以集结D.法国无产阶级尚不具备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解析:所谓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一般多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立场等方面的原因或者历史事物发展主观因素(内因)等。
巴黎公社正是在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
因此选D项。
答案:D3.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A.废除旧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新的国家机构B.规定工作人员的年薪一律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C.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伟大创举”,所谓“伟大创举”,应包含两点限制:一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未曾有过的行动;二是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大的进步和影响。
结合所学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
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一定会从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据此回答1~5题。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连续性和间歇性的统一C.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内因和外因的统一2.前进性是指()A.事物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都是前进的B.事物发展的总的方向是前进的C.事物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前进的D.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前进的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①新事物的力量是强大的,又符合人们求新求变的愿望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③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④新事物的发展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③④4.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是指事物发生了()A.不显著的量变B.显著的形象的变化C.根本性质的变化D.矛盾主次方面尚未转化的变动5.“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
”是因为()①新兴社会制度开始时力量比较弱小②新兴社会制度开始时不为群众接受③旧的社会制度的镇压和阻挠④旧的社会制度也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解析】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交织着成功与失败。
第1题考查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从题肢的设计来看,考查的是识记层次的知识。
应选A。
第2题考查的是对于“前进性”的理解。
“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并非指事物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都是前进的。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时还可能出现暂时的停滞甚至倒退。
故A、C不选,D项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说“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前进的”不妥。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1.[2023·浙江绍兴高三二模]“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这次会议()A.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2.[2023·安徽阜阳高三阶段考]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各地的工业产值要在几年内超过农业产值。
6月,中央又在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区的基础上,提出各协作区要尽快建立起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
党中央此举意在()A.调整“大跃进”运动期间国民经济比例B.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成功付诸实践C.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来协调各地的矛盾D.大办地方工业协助国家实现工业化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4.[2023·陕西汉中二模]20世纪60年代,为配合“三线建设”,阳安铁路开建。
同一时期,汉中第一机床厂、汉中配件厂和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等国家计划重点项目也开工建设。
汉中迎来了现代工业的第一次大发展,这一决策()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D.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2023·天津南开一模]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中间多次停工,1964年再度复工,1970年全线竣工运营。
成昆铁路接宝成铁路既可北上大西北,又能南下昆明直达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地区国家衔接,形成纵贯南北并与多条东西走向干线铁路相接的大通道,撑起了攀枝花、西昌等一大批军工、重工业城市,其造就了川西“工业走廊”。
高三政治理论知识2024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政治理论知识2024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改革开放D.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C2.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什么?A.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实现共产主义D. 实现军队现代化答案:C3. 下列属于党的基本纲领的是:A. 党的全部思想路线B.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C.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答案:B4.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党的六个纪律A. 服从组织决定,执行党的任务B. 保守党的秘密,不泄露党的内部事务C. 不参加任何会议和活动D. 不得拉帮结派,组织和参加人身攻击答案:C5. 党的最高会议是下列哪个?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全国党代表大会C. 中央委员会会议D. 中央政治局会议答案:B二、判断题1. 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央委员会。
( )答案:错误2.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 )答案:正确3. 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是党的一切工作都以人民为中心。
( )答案:正确4.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关。
( )答案:正确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从党的十九大开始的新时期。
(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答: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指,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充分考虑我国落后经济基础和人口众多等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
基本路线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请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答: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物质财富的共享、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献A.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B.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中共八大确定的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A.快速发展B.多快好省 C.稳步前进 D.循序渐进3.1957年整风运动的内容不包括A.反对党八股 B.反对官僚主义 C.反对宗派主义 D.反对主观主义4.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根源是A.少数右派分子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国当时的主要矛盾C.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D.没有分清敌我界限,打击面太大5.开始违反八大指导思想的事件是A.整风运动B.反右斗争扩大化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6.建国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形成的标志是A.1957年反右派斗争B.1958年的“大跃进”C.1959年反右倾斗争D.“文化大革命”发动7.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主要在于A.突出阶级斗争 B.忽视了客观规律C.提法不全面D.提法相互矛盾8.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的会议是A.北戴河会议 B.八大二次会议C.庐山会议D.七千人大会9.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实质是A.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冲突 B.称霸与反霸的斗争C.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斗争 D.西方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10.社会主义十年探索建设时期,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下列人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王进喜 B.雷锋 C.焦裕禄D.王崇伦11.下列成就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DA.兰新铁路 B.包头钢铁基地 C.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 D.南京长江大桥12.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13.下列哪个运动包含反官僚主义的运动A.延安整风运动B. “五反”运动C. 1957年整风运动D. “批林批孔”运动14.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成就是①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②原子弹成功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④氢弹爆炸成功A.①②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5.下列重要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建的是A.宝成铁路B.武汉长江大桥C.兰新铁路D.成昆铁路16.下面关于七千人大会的评述正确的是A.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C.提出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D.纠正了“反右倾”运动中的错误17.中国在1952年和1962年的两个年度中,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同点是A.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 B.处于恢复的发展时期C.处于大幅度下降时期 D.受到“左”倾错误干扰18.1965年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 B.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C.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D.修通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19.我国在1956年—1966年间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在A.鞍山、宝山 B.武汉、鞍山 C.武汉、包头D.鞍山、包头20.1956年.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渐纠正21.中共“八大”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是A.调整国内的阶级矛盾B.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D.坚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2.“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C.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人民内部的矛盾23.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A.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24. 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贯彻按老分配原则,废除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的文件是()A.《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B.《十年总结》C.《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D.《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25.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B.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26.邓小平说,1957年后我们开始犯“左”的错误,其标志性事件是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B.整风运动的开展C.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27.1957年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原因是A.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B.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进攻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D.八大二次会议的错误引导28.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A.10多年B.20多年C.30多年D.40多年29.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实质在于A.以阶级斗争为纲B.对苏联经验生搬硬套C.违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30.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31.下列对七千人大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A.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提出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C.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D.为“反右倾”斗争中受批判的同志平反32.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指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C.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33.十年建设时期建成的重要钢铁基地是A.武汉、包头B.武汉、鞍山C.鞍山、包头D.包头、攀枝花34、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3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这说明()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经济冒进思想已开始盛行C.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确立D.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答案为D项。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排除B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开始确立,排除C项。
2.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食堂,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C.为实现“包产到户”作准备D.恢复适应农村的合作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努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故B项正确。
3.右面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A项排除;尖端科技领先美苏的说法错误,B项排除;根据材料中“中国核爆炸成功”可知,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加强,C项正确;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排除。
4.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
这一现象出现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C.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恢复正常D.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不结盟政策“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故B项正确。
人教版高三政治第二章知识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人教版高三政治第二章知识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1)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
人类社会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
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
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
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 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云南2019年高三单元测试: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
云南2019年高三单元测试: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时间:9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A、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后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应选C项。
答案:C2、“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主要是指()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其指导方针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C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说明()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解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等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的成果,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应选A项。
B、D两项与此无关,排除。
C项中还包括三大改造,但材料中未涉及。
答案:A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
这主要是由于()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C、没收官僚资本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解析: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A发生于1949年,D发生于1953年,都与“1952年”不符。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节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练习 含答案 精品
第2节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时期,没有遭受破坏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2.1980年8月,著名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的回答可能是(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B.加强现代化建设C.加强国防建设D.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建设3.“没有‘文化大革命’,也就没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进步。
”“如果没有‘文革’,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来得这么快。
”“文化大革命”对改革政策出台的主要影响是()A.完善了中国经济制度B.宣告了原有政策的失败C.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鼓励民众发展私营经济4.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5.“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B. 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C.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 “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6.最近两年“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名字不断涌现。
这些称呼来源于各地农村,虽然名称不同,但性质一样,都是村务监督机构。
这反映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健全B.以法治国理念深入广大农村C.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走向完善D.村民已真正实现了自治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国时期的法家也主张“法治”。
下列对两个时期“法治”的表述,正确的是()A.立法理念都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法律内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C.立法程序都体现民主特点D.司法实践都有有效的监督机制8.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
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单元测试题(有答案和解释)
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单元测试题(有答案和解释)单元测试2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A.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后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故选C项。
答案:C2.“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主要是指()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其指导方针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C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表明()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解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等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的成果,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故选A 项。
B、D两项与此无关,排除。
C项中还包括三大改造,但材料中未涉及。
答案:A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
这主要是由于()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C.没收官僚资本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解析: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第三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及答案.doc
第三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屮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链接】1、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 H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2、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丁•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3、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年代111111953954955956957958增长率315216(%) 0.2 6.2.68.2 1.46A. T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 T业生产基础比校雄厚C. 屮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T业国D.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4、在江苏省常熟白茹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考资源网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基础过关】1>过渡时期是从 ___ 成立,到_____ 基木完成,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 、对____ 和对_____ 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____ 和___ 并举的路线0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______ 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生产资料),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 基木制度,进入了____ 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四(闭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四(闭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是:A. 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B. 普鲁东、巴库宁和拉萨尔C. 伯恩施坦、考茨基和托洛茨基D.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2.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是: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法兰西内战》C. 《共产党宣言》D.《共产主义原理》3.“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这句明言出自下列哪部著作:A.《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B.《论权威》C. 《反杜林论》D.《共产党宣言》4.首先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的领袖人物是:A. 列宁B. 罗莎.卢森堡C.卡尔.李卜克内西D.马克思5.“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段明言出自哪一个领袖人物的著作: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威廉.李卜克内西D.列宁6.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A.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B.全体人民大联合C. 工农联盟D.公民联盟7.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是A. 人民民主专政B.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8.中国社会主义的政体是:A.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C. 民族区域自治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9.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政治制度发展程度为标准1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1.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 普列汉诺夫D.列宁12.为了争取稳定国际环境,停止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在列宁的坚持下苏俄与哪个国家妥协性的《布列斯特合约》:A.美国B.法国C.德国D.英国1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14.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政治练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后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居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故选C项。
答案:C2.“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主要是指( )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其指导方针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C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表明(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解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等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的成果,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故选A项。
B、D两项与此无关,排除。
C项中还包括三大改造,但材料中未涉及。
答案:A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
这主要是由于(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C.没收官僚资本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解析: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A发生于1949年,D发生于1953年,都与“1952年”不符。
C属于工业,与粮食产量无关。
答案:B5.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A.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C.注重市场机制D.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全面跃进是“大跃进”模式,排除B;当时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排除C;在一五建设时,也进行了对农业的改造,因此是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答案:A6.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和平过渡”。
这里的“和平过渡”是指( )A.工商业资本家由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过渡B.工商业由初级社向高级社的过渡C.工商业公私合营向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D.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平过渡”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故选D项。
答案:D7.图一至图三是按时间顺序反映某一时段中国工业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判断其反映的时段是( )A.1927~1949年B.1950~1956年C.1956~1978年D.1979~1999年解析:从三个图中看出社会主义工业成分不断增加,说明的是建国后我国进行的三大改造。
答案:B8.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解析:题目中材料反映了人们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过于超前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B、C 两项都是对材料的高度肯定;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9.“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从“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答案:A10.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份195319541955195619571958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解析: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1958年发动“大跃进”运动,但就工业而言也有了很大发展。
答案:A11.“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
”这段文字出现的时期大约是( )A.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B.“大跃进”时期C.“*”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解析:材料中“坐火箭”、“一天等于二十年”等信息反映了急躁冒进的思想,故选B项。
答案:B12.“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解析: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对此,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选D项。
答案:D13.下表为“*”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比上年增长-9.6%-4.2%9.2%11.9%A.“*”开始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B.“*”虽是政治*,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C.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进行了全面整顿,取得了明显成就D.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72年以后,工农业总产值逐步回升,而这正是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的时期。
A、B两项明显错误;D项出现于1960年,皆排除。
答案:C14.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当时农村的极度困难,1960年冬天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即是“调整”所达到的效果,它促使国民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答案:C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雇户贫户中户富户新富农地主其他1948年831971161802721953年3743550407材料二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
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请回答:(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出农村阶级结构的变动是地主和富农消失了,而雇农和贫农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结合时间来分析,发生这种变动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第(2)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土改后农村仍然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第(3)问,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人民公社体制。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它必须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4)问,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对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即可;基本的启示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工农业总产值396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家财政总收入80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国民收入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8.3%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工农业工业农业总产值或收入4504亿元3219亿元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15.1%4.6%材料三“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怎样的关系?解析:本题以“*”中的国民经济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1)问要联系中共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来分析。
第(2)问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分析。
答案:(1)材料一:①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②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材料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
(2)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持久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