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遥感
概念: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
二遥感技术
含义:从不同的高度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征(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指标。
特点:1 宏观性、综合性2多波段性3多时性
三遥感技术组成
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分为近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传感器(核心):是记录地物或反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
地面指挥系统:指挥和控制传感器与平台并接收其信息的指挥部,现代遥感的指挥系统一般由计算机系统来执行。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1)进行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的多层次遥感试验,系统地获取地球表面不同比例尺,不同地面分辨力的影像数据。
(2)传感器的研制正向电磁波谱全波段可能覆盖的方向发展,向立体遥感,全息遥感,器件固体化,小型化,高分辨力高灵敏度,高光谱方向发展
(3)遥感图像处理实现光学——电子计算机混合处理及实时处理,实现自动分类
(4)加强地物波普形成机制和遥感信息传输理论研究,建立地物波普与影像特征的关系模型,以实现遥感分析解译的定量化和精确化。
(5)3S技术结合,构成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军事侦查,地图测绘,资源调查,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监测及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并向更多的地学科学领域内推广应用,为有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
一电磁波谱、反射光谱、发射光谱、大气窗口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的长短(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
的图表。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地物的反射光谱。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光谱。
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称
为大气窗口。
二遥感技术常用的电磁波段有那些?各自特征?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3.1紫外线:波长范围0.1---0.38μm,太阳辐射只有0.3-- -0.4μm到达
地面,能量较少;可探测的高度在2000m以下,目前多用于探测碳酸岩
分布,油污染的监测,能提供土壤水份和作物病类信息。
3.2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该波段具有敏锐的分辨能
力,是鉴别物质的主要波段。
遥感技术中主要用摄影和扫描方式接收和纪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是现在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3.3红外线:波长范围0.76--1000μm,分为近红外(0.76- -3μm),中红外(3--6μm)、远红外(6--15μm)、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同可见光相似,常称为光红外,常用0.76--1.3μm;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时产生热感的原因,常称为热红外,常用的是3- -15μm,如热污染、火山、火灾。
3.4微波: 波长范围1mm---1m,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也具有热辐射性质,波长较长,有一定穿透
能力(云层、水体、土壤等),主要应用于雷达成像,不受天气影响,可进行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探测。
三四类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
第三章遥感数据特征
一、遥感数据的特征
1 、空间分辨率:图像上能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的大小。
分辨率的表示:⑴瞬时现场:传感器探测元件的观测视野;
⑵像元:用像元所对应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⑶线对数:影响的最小单元,用1mm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
2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响数据技术。
应用范围:各种需识别地面目标的领域,农业、地质、城市、环境、军事
3 、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受波普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异。
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
级。
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来表示。
像元值:代表对应地表辐射亮度。
4 、时间分辨率指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重复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卫星轨道高度、轨道倾角、轨道间隔、运行周期等参数。
三种时间分辨率:超短期或短周期时间分辨率、中周期分辨率、长周期分辨率
二、彩色基本知识
1色彩是可见光作用到人眼里,并刺激了色觉神经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
2彩色三要素
①色别(也叫色调)②饱和度③亮度
3彩色合成原理:加色法与减色法。
4还原:主要是指对遥感获取分光图像重新合成的逆过程。
即将分光底片通过滤光系统,并准确地套合,得到彩色图像的处理方法。
当还原显现的色彩与原地物一致时,称模拟真彩色合成。
当还原为显现的色彩与原地物不一致时,称假彩色合成。
第四章航空遥感
一概念
1、航空遥感是以飞机、气球等飞行于大气层中的飞行器作为遥感平台的遥感。
(在飞行的机动性及空间分辨率方面通常优于卫星遥感)
2、特点:1)航空遥感空间分辨率高、信息容量大。
2)航空遥感灵活,适用于一些专题遥感研究。
3)航空遥感作为实验性技术系统,是各种星载遥感仪器的先行检验者。
4)获取方便
3、航空遥感平台:指80公里以下的遥感平台,主要包括飞机和气球。
要求:航速均匀、航高不变、飞行平稳、
视野良好、续航时间长、飞行距离远。
二航摄分类
1、按像片倾斜角分为垂直摄影、倾斜摄影
当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感光胶片与地平面平行时,倾斜角等于零,为垂直摄影,获得的影像为水平像片;
当倾斜角大于3°时,称之为倾斜摄影,所获得像片称之为倾斜像片。
2、按摄影的实施方式分为单片摄影、航线摄影、面积摄影
单片摄影:为拍摄特定目标而进行的摄影,一般只获得一张(或一对)像片。
航线摄影:沿一条特定的航线对地面上狭长区域或线状地物进行连续摄影成像。
为了使相邻像片的地物能互相连接以及满足立体观察的需要,同一条航线相邻像片间的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为60%,至少
不小于53%。
面积摄影:沿数条航线对广大区域进行连续摄影,称为面积摄影。
面积摄影要求各航线互相平行。
在同一条
航线上相邻像片间的航向重叠为53%-60%。
相邻航线间的像片也要有一定的重叠,这种重叠称为旁向重叠,一般应为30%-15%。
实施面积摄影时,通常要求航线与纬线平行,即按东西方向飞行。
但在现有条件下,就是按照预计航线飞行,也难免出现一定的偏差。
因此需要限制航线的长度,一般为60-120km 。
3、按感光胶片分为普通黑白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
四 摄影要求
1、摄影比例尺
航空像片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长度之比,称为像片比例尺。
(1)平均比例尺:以各点的平均高程为起始面,并根据这个起始面计算出来的比例尺。
(2)主比例尺:由像主点航高计算出来的比例尺,它可以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片的比例尺。
航空像片比例
尺分母的相对误差一般不超过5%。
航空像片比例尺分母的相对误差一般不超过5%。
2、像片倾角
摄影主光轴于铅垂线的夹角。
一般要求倾角不大于2°,最大不超过3 ° 。
3、摄影航高
相对航高:相对航高是指摄影机物镜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度,常称为摄影航高。
⏹ H 相对=f*M
绝对航高: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航高,指摄影物镜在摄影瞬间的真实海波高度。
⏹ H 绝对= H 相对+A 地
同一航带内最大航高于最小航高之差不得大于30m ,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得大于50m ,分区实际航高不超过预定的5%。
4、航向重叠>53%、旁向重叠>15%
5、像片旋偏角
相邻两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带飞行方向的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
像片的旋偏角。
一般应小于6°,个别不大于8°,而且不允许连续三张像片超过6°。
6 航带弯曲
航带弯曲度是指航带两端像片主点之间的直线距离L 与偏离该直线最远的像主点到该直线垂距δ的比,一般采
用百分数表示: 航带弯曲度一般规定不得超过3%。
五、航空摄影的过程
1、航摄的准备工作①划分摄影分区
②确定摄影比例尺
③选择航空摄影机
④计算航高、摄影基线和航线间距
⑤准备航摄软片,编制领航图,确定曝光时间和曝光间隔,以及飞机航行速度。
2、空中摄影过程
摄影时间一般在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之间。
3、摄影处理过程
六、航片特征
1、像片投影方式
⏹中心投影:若空间任意点与某一固定点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被一平面所截,则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称为空间点的中心投影。
⏹正射投影:当一束通过空间点的平行光线垂直相交于一平面时,其交点称为空间点的正射投影,或者垂直投影,该平面称投影面。
七、航片标志
%100%∙=L R δ
框标、水准器、压平线、像片编号
第五章航天遥感
一、航天遥感的特点:
(1)、范围大、宏观性强(一个像元代表实际距离大)
(2)、周期性、动态性
(3)、多谱段识别多种地物
(4)、成图快
(5)、收集资料方便,不受地形限制。
二、TM各波段及其遥感意义
TM1:0.45~0.52μm,沿岸水域制图,区别地表、植被,区别落叶树、针叶树
TM2:0.52~0.60μm,测量水质和正常植被的绿色反射率
TM3:0.63~0.69μm,鉴别植被种类、人工建筑物和水质
TM4:0.76~0.90μm,调查生物量、绘制水体边界
TM5:1.55~1.75μm,测量植物含水量,鉴别云和雪
TM6:10.4~12.5μm,测量作物热特性,绘制其他热分布图
TM7:2.08~2.35μm,绘制液热图,识别岩性、土壤类型和人工建筑
三、SPOT的主要参数?
1、SPOT 5:2景全色波段影像(5 米),通过它们可以生成一景2.5米影像。
3个多光谱波段(10 m)。
1个短波红外波段(20米)
2、SPOT 4:1个全色波段(10米)。
3个多光谱波段(20米)。
1个短波红外波段(20 m)
3、SPOT 1, 2 and 3:1个全色波段(10米)。
3个多光谱波段(20 m)
四、卫星轨道的类型1)、地球同步轨道2)、太阳同步轨道3)、极轨轨道
第六章遥感图像处理
一、增强处理的概念
遥感图像处理包括对原始图像复原的恢复处理;为使图像更加清晰,目标地物更为突出明显,便于信息提取和识别的增强处理;以及进行自动识别和信息提取的分类处理。
图像恢复是指借助某些方法,改正成像过程中因仪器性能弱点和大气干扰等因素所导致的误差,并期望使图像失真缩小到最低程度。
图像增强是指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改变图像的表现形式和影像特征,使图像变得更加清晰可判,目标物更加突出易辨。
图像分类则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对遥感图像上的目标进行自动识别和类型划分,直接得到解译结果。
二、直方图的概念及其与图像的关系
直方图:图像的灰度级(亮度值)的统计分布图,模拟灰度级(亮度值)的分布函数,横坐标表示亮度值,纵坐标表示每个亮度所包含的像元数。
灰度值的出现频率图形,横坐标是灰度值,纵坐标是像元的个数或者像元的百分比。
反映灰度的总体结构,灰度级的等级分布,不反映空间的分布。
直方图的作用:直观地了解图像的亮度值分布范围、峰值的位置、均值以及亮度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直方图的曲线可以反映图像的质量差异。
小结:图像直方图是描述图像质量的可视化图表。
在图像处理中,可以通过调整图像直方图的形态,改善图像显示的质量,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三、图像增强的方法1)、反差增强:反差增强,又称“对比度扩展”,指调整影像反差,增大对比度的方法。
2)、密度分割3)、图像运算4)、多光谱变换5)、彩色合成6)、滤波增强
第七章遥感图像恢复
一校正
辐射校正:辐射校正:是指对由于外界因素,数据获取和传输系统产生的系统的、随机的辐射失真或畸变进行的
校正,消除或改正因辐射误差而引起影像畸变的过程。
辐射校正的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几何校正:消除遥感图像中的平移、缩放、旋转、偏扭、弯曲及其他变形的过程称为几何校正。
选取原则:①均匀分布②特征明显③足够数量
选取方法:①固定的地形地物交叉点②对角线选取-> 棋盘方式加密-> 蛇形加密(主城区和山区) 控制点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般越多精度越高
二配准影像配准(Matching) 是将同一地区的不同特性的相关影像(如不同传感器,不同日期,不同波段或传感器在不同位置获取的同一地区地物)在几何上互相匹配,即实现影像与影像间地理坐标及像元空间分辨率上的统一。
三镶嵌影像镶嵌(Mosaicking)是将两幅或多幅影像拼在一起,构成一幅整体影像的技术过程。
四融合将不同类型传感器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进行空间配准后,将各数据中的优势或互补性有机结合起来产生新数据的技术过程。
第八章遥感图像分类
一遥感数字图像分类:是以区别图像中所含多个目标为目的,对每个像元或者比较匀质的像元组给出对应其特征的名称。
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分类。
1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同类地物的光谱相似性和异类地物的光谱差异性。
2(1)监督分类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区或训练区,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算机,获得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
(2)非监督分类
纯粹依靠不同光谱数据组合在统计上的差别来进行分类,事后再对已分出各类的地物属性进行确认的过程。
(3)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
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
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
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二制图要素:1)遥感影像2)栅格数据3)矢量图层4)统计图表5)注记6)图例7)比例尺、经纬网、指北针8)图名9)图框
三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过程
1)选择信息源
2)影像几何纠正和镶嵌
3)影像辐射纠正与图像增强处理
4)图像识别和分类
5)符号、注记层数据准备
6)图面设计:页面尺寸、制图区、图例位置、大小布局等
7)添加影像和制图要素
8)编辑和调整制图要素
9)制图输出
第九章遥感图像的特征及解译
1、目视解译的概念
目视解译(Interpretation)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2、目标地物的特征
(1)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包括色调、颜色和阴影。
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图型、位置、相关布局
(2)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包括形状、纹理、大小、图形等。
(3)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包括目标地物分布的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
3、目视解译的原则、方法、步骤
(1)原则
1、综合分析图像的解译标志,采用论证法和反证法相结合的原则。
使解译出的界限和类型的结论,具有唯一性、可靠性
2、卫片与航片、主图像与辅助图像、图像与地形图、专业图与文字资料相结合的原则
3、室内解译与野外实地对照相结合的原则
(2)方法:直接解译法、对比法、综合解译法历史比较法
(3)目视解译步骤
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3)室内详细判读
统筹规划、分区判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4)野外验证与补判
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
第十章遥感图像调绘与转绘
1、判读的方法和要领
(1)判读方法
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2)判读要领
居民点道路网水系农业用地林地地貌
备注:图外到图内、整体到局部、宏观到微观、已知到未知。
水系、流域>植被、农田、城镇、居民点>交通网>细部
2、各地表要素在SPOT5、TM432影像上的表现
SPOT5
(1)耕地:在影像上,人工改造的痕迹表现比较明显,如农田林网、路网、渠网、田埂等。
这些由人工分割成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矩行斑块是影像判读的重要标志。
(2)园地:园林的行株距特征明显,且呈点阵式排列。
在平原区,园地多为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在丘陵山地则因地势而异。
(3)林地:从地域分布的角度讲,原始次生林地一般分布在深山区(中、高山地),人工林(包括机播造林)多分布在浅山区(低山、丘陵地),防护林多与沙丘地有关。
由于乔木类树干、树冠高、大、立体感强、影像粗糙。
(4)牧草地:从地域分布的角度讲,草场草地一般分布在浅山丘陵区,高原荒漠区。
在内地,其分布多与石质低山有关。
由于草丛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大于乔木,对红外线的反射率则小于乔木。
所以在全色影像上呈浅色调、在彩红外影像上呈桔红色。
草地比林地平滑。
(5)居民及工矿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城镇社区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复杂,有城市交通用地、商业用地、文教体育用地、公共绿地、民居建筑及其他用地等。
影像反映的主要特征为棋盘格状的纹理结构。
农村居民用地:影像特征是规模小而分散,居民点之间有道路相连,在丘陵山区,居民点多沿山谷中的侵蚀堆积阶地分布,由于村庄外围植被较多,故实际面积有所扩大。
(6)交通用地:指机场、码头、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等,多属于线状地物,影像比较容易区分。
如机场有跑道;铁路多为灰黑色带状弯曲半径较大,线路平直,并有交叉道、车站等附属建筑物;公路多呈白色或浅色调,转弯处要急一些,农村道路通畅不规则,宽度也不等,干燥时,影像呈白色细带状,雨后含水量大,呈灰色细带状。
(7)水域:指河流、湖泊、水库等包括滩涂、苇地、沟渠等,影像色调较深,而且水越深,色调越黑,河边往往因有白色的沙地反光能力强,影像成白色。
水渠呈整齐的直线而且色调暗,没有水的干渠道影像呈灰白色。
(8)未利用地:一般为石质、土石质的荒山、荒坡等,因缺乏植被覆盖,影像色调较浅。
TM
水体判读
水体在卫星图像上要较其他地物容易判读。
尤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影像上,由于水体对近红外的强烈吸收,水体为黑色,与周围地物的界限很清楚。
水中的泥沙含量等状况,在可见光短波影像上有显示。
一般水浅或含沙量大的色调浅。
水体明显易判的特点,常作为其他地物定点定位的标志。
地貌的判读
地貌在卫星图像判读时是较为直观的要素。
卫星图像的比例尺小,能反映大的地貌形态特征,如平原、山地、丘陵。
能判读主要的地貌类型及范围,如风沙地貌、黄土地貌、火山地貌、流水地貌等。
植被的判读
卫星图像上,植被是群体的特征,不能反映个体的形态,只能判读出植被的类型、生长状况、分布范围。
植被类型的判读要依据纹理结构和色调,并要有该地植物群落组成和植被分类图等资料,要经过实地调查和验证。
植被的判读一般要用多波段合成的图像,如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
在该图像上植被为红色。
城镇与道路的判读
城镇的光谱是建筑物和水泥下垫面的综合反映,与周围环境的反差较大,能判读出城镇的外形和面积。
城镇的内部结构的判读,取决于图像的分辨率。
道路呈长条状,故提高了分辨率,一般能判读出形态和长度,区分道路的等级。
3、外业调绘的要领
(1)方向正、站位好(2)辨清、绘准(3)边看、边判(4)及时弄清疑难、多问
第十一章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二、遥感土地调查的概念
运用遥感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及变化规律的调查。
三、遥感土地调查的程序
1、准备工作
1)调查申请:由各县(市)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调查申请。
2)组织准备:①成立土地调查领导小组②组建土地调查技术队伍
3)资料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航片、卫片、地形图、相关地图、用地资料和社会经济情况。
4)物质准备
5)技术培训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实施细则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使用手册③外业手薄的填写
2、野外概查
(1)路线调查(2)确定土地分类系统(3)建立影像解译标志
3、室内预判
(1)原则1、图外到图内、整体到局部、宏观到微观、已知到未知
2、水系、流域→植被、农田、城镇、居民点→交通网→细部特征
(2)方法1)直接判读法2)对比分析法3)信息复合法4)综合推理法5)地理相关分析法
(3)步骤①利用解译标志,判读出各专业要素
②利用地形图和典型样片及其他资料进行粗校核,看判读内容的准确性
③地理比较综合分析法进行细校核
④按照顺序进行预判
⑤按规定的图式符号勾绘判读结果于蒙片上,以便外业调绘时验证
4、外业调绘1)境界与权属界调绘2)地类调绘3)线状地物调绘4)新增地物补测5)耕地坡度分级
5、内业转绘
6、土地面积量算(1)原则:图幅控制、分幅量算、按比例平差、自下而上汇总。
(2)步骤:图斑编号—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面积汇总;(3)方法:方格法、求积仪法、计算机面积量算法。
7、成果整理1)编图与图面整饰2)撰写调查报告
8、检查验收1)外业调查验收2)内业工作验收
四、不同地貌类型在遥感影像上的特征
1、平原:是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成平面形态,受光均匀,故无明显的受光面与背光面之分,在卫星图像上表现为较均一的色调,并常伴有水系形成的花纹,耕地形成的色斑以及不同色调的城镇。
2、丘陵:是介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在影像上多分布于山地的边缘或呈小面积独立成片存在。
3、山地:由于地面起伏不平,有以岭脊为界的阴阳坡,故光的反射强度有明显差异,影响上阳坡为浅色调,阴坡为深色调,山越高,切割越深,色调的差异越大。
脊线较宽平、色调差异小的,山势较平缓。
五、农业遥感估产的原理
1、应用遥感卫星多光谱扫描资料和电子计算机自动识别,从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的农作物地域中,对主要农作物进行识别和分类。
2、使用由遥感卫星多光谱资料的分类所获得的农作物解译资料,来估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3、精确及时的对由遥感卫星多光谱资料获得的农作物面积以及长势进行估测,同时根据地面实况及历年统计资料、气象卫星所获得的地面降雨与温度等资料进行农作物单产估测,最后进行农作物的总产量的估测。
第十二章3s技术
1、GIS的概念、组成、功能
GIS是一种获取、存储、检索、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从计算机的角度看,GIS是由软件、硬件、数据和用户组成。
GIS的功能: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编辑与更新;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显示与输出。
2、GPS的概念、定位原理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国防部批准,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
GPS的主要特点是全天候、全球覆盖、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
组成:空间部分、控制部分、用户部分
定位基本原理(无线电)测距交会确定点位:一颗卫星可确定接收机到卫星的距离,为一球面;两颗卫星为两球面相交的圆面;三颗卫星可得到另一球面与圆面的两交点;四颗卫星颗精确定位,因此利用GPS定位,至少搜索四个卫星。
3、3S集成中各部分的作用
1)、RS与GIS的集成(1)GIS作为RS图像处理的工具:图像校正、分类、典型区域选取(2)RS作为GIS的信息来源:点线面要素的提取、DEM的制作、GIS图件的更新
2)、RS与GPS的集成(1)GPS可以为RS数据的实时、快速定位提供服务,为RS数据校正提供服务(2)RS 可以实现GPS定位信息的查询
3)、GIS与GPS的集成(1)GPS可以为GIS及时采集、更新或修正数据(2)GIS中可以定点、定位查询专题信息
4)、GIS与RS集成的三个层次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三个层次:(1)分离的数据库,通过文件转换工具在不同系统之间传输文件;
(2)两个软件模块具有一致的用户界面和同步的显示;
(3)集成的最高目的是实现单一的、提供图像处理功能的GIS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