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解读磬字的音乐学意义
磬的文化故事
磬的文化故事磬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乐器,它见证了我国音乐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背景介绍、结构分析、文化内涵、现代意义和结语等方面探讨磬的文化故事。
一、背景介绍磬起源于石器时代,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在古代,磬是上层社会雅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同时也是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磬的材质多为玉石、青铜、骨头等,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是古代乐器中的珍品。
二、结构分析磬通常是由主体和磬柱两个部分组成的,主体用来发声,磬柱则起到支撑和调节音高的作用。
按其形状和用途,磬可以分为特磬、编磬、方磬等。
特磬是单个的大磬,一般用于宫廷雅乐中;编磬则是若干个小磬组合而成,可发出高低不同的乐音;方磬则因其形状而得名,多用于宗教仪式中。
三、文化内涵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磬是古代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雅乐、宫廷音乐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磬是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与鼓、琴、瑟等乐器配合使用,表达出一种庄重、肃穆的仪式感。
此外,磬还具有宗教仪式的象征意义,在佛教音乐中,磬往往作为打击乐器之一,寓意着清净、庄严的氛围。
四、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磬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磬作为古代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表演和教学中,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我国音乐历史和文化。
此外,磬也被用于文化旅游中,成为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窗口。
同时,磬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五、结语磬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磬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成为了代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乐器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磬的文化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领悟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元素,为现代音乐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启示和借鉴。
同时,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承古代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说文解字》音乐文字释例解读
《说文解字》音乐文字释例解读作者:李小虎成海霞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儒字的构成和儒的职能演变来论述儒的由来。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其礼乐教化功能的作用在新时期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儒” 礼乐教化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170-03“儒”字最早出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此文献告诉我们,孔子时代不仅有了“儒”,而且“儒”还有不同的类型划分。
本文从“儒”的字形字义分析入手,探讨儒的由来及演变,并进一步论述其礼乐教化功在新时期的价值和意义。
一、字形字义分析从“儒”字的构成来看,儒是半边形半边声的构字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1]。
他认为儒以前是术士,儒字的发音是“需”声。
学者胡适在《说儒》一文中也有论述,但因缺乏依据所以此说在当时只是推测。
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徐中舒先生的考释才使得胡适的推测得到证实。
经过考究,徐中舒认为:“需在甲骨中像沐浴濡身,濡应是儒字的本义”。
沐浴乃人之常事,为何儒家会如此强调呢?“汉衡方碑‘少以濡术’,即以濡(从水需声)作为儒的形声字”。
据此文献他认为古代的儒在举行一些重大的祭祀仪式前,都要斋戒沐浴以示对整个祭仪的虔诚和尊重。
[2]“儒”字经由徐中舒先生仔细考释,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的“儒”字更接近象形字,是通过洗澡的人的形象来表現;第二种写法的儒是在“需”后加单人旁,变成“儒”字。
何为“需”呢?《说文解字》:需,也。
遇雨不進,止也。
从雨而聲。
“需”指遇雨停在那里等待。
《说文解字》中篆文的“需”其形体演变为由雨和而上下组合而成,其义也演变为人沐浴在雨水中的形象。
由此可知,“需”的字形义为人在雨下,当属会意字。
磬(乐器简介)
13
谢谢观赏
a
14
a
6
a
7
• 种类:“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 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 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 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 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 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 古代的磬分为:编磬、云磬、特磬
a
8
a
9
a
10
a
11
a
12
a
a
2
a
3
• 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石"和" 鸣球"。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 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 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 的打击乐器謦。“编磬”的制作方法:它 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 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 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 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 板排列而成。
a
4
(十六枚编磬名称,尺寸如右:)
a
5
• 用途:
• 謦最早主要用在汉族的乐舞活动中,后来 它和编钟一样,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征 战和祭祀等各种活动的雅乐中。
• 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謦可以分为特磬 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 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 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地的编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音乐之声(十三)
磬
• 磬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 。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 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 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 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 。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 的“石”音。磬,最早用于汉民族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 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 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 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 队。
浅析殷墟出土石磬音乐的文化内涵
从 殷 墟 已经 出土 和 发掘 的石 磐 标本 可 以看 到 ,商 代石 磐 的样 择 上 有 了 明确 的针 对 性 ,一 些 软 硬 适 中 、质 地 均 匀 、便 于 加 工 式 比较 多样 化 ,有 四边 形 、三 角形 、 半 圆形和 长 条形 ,还 有 模仿 的 石 材 如 石 灰 石 成 为 了石 磐 制 作 中 的 首 要 选 择 ; 二 是 对 基 于
一
些 纹 饰 或 者 铭 文 ,突 出 了石 磐 的 美 感和 观 赏 性 。雕 刻 的对 象
没 有 定 型 ,没有 统 一 的制作 标 准和 规 格 ,但 是 已经 开始 向基 本 定 含 有 少 量 的铭 文 ,大 部 分 为动 物 图案 ,这 种雕 刻有铭 文或 者精 美 型 的 角度 过 度 。而且 在 殷墟 的附近 ,各个 部族 之 间也 按 照 自己的 动物 纹饰 的石磐 在殷 墟 中 时有发 现 。
・
音 乐理 论 ・
大 众 文 艺
浅析殷墟 出土石磬音 乐的文化 内涵
钦 媛 ( 宿 州 学院音 乐学院 安 徽 宿 州 2 3 4 0 0 0 )
摘要 :石 磐又 简称 为 “ 磐” ,是 一种石 料的板 制体 鸣奏 乐器 , 商 时期 大量石 磐的 出土 ,对于其研究和认识也逐渐加 深,特 别是其作
为 一种音 乐演奏 乐器 ,对 于其在 音 乐历 史和 文化上 的认识 也逐渐 深 利 于石 磐 乐器 的 演奏 。从 中我们 可 以看 到 ,经过 了漫长 的历 史探 刻 。石磐作 为我 国古代的一种石制的击打 乐器,在我 国古代 的音乐发 索 和 实践 ,石 磐 的形 态 已经 呈现 出初 步 的规 范化 的形态 , 开始 有 展 史上具有 重要 的历 史意义。 关键词 :石磐 ;殷墟 ;音乐 ;音准
《说文解字》音乐文字释例解读
《说文解字》音乐文字释例解读作者:李小虎成海霞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雅”字义的分析,探讨了先秦“雅乐”的含义,从礼制文化角度论述雅乐体系的具体表现,以及新时代复兴雅乐的意义。
关键词:雅;祭仪;复兴雅乐雅乐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封建社会,并因专制统治的存在而延续。
雅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追求和中国表演艺术的社会功能,其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本文从雅字渊源、雅与祭仪和雅乐的复兴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雅”字溯源雅字的含义众多,现归纳如下:1.雅之本意。
《说文》曰:“雅,楚乌也。
一名鸒,一名卑居。
秦谓之雅。
从隹,牙声。
”[1]“雅”、“乌”都是影母鱼部字,与“鸦”同音均读为nga。
“雅”本为鸟名,从“隹”。
《说文》:“隹,鸟之短尾总名也。
象形。
凡隹之属皆从隹。
”说明从“隹”之字皆与鸟类有关。
(清)段玉裁注:“楚乌,乌属,其名楚乌,非荆楚之楚也。
鸟部曰:鸒,卑居也,即此物也。
”《尔雅·广鸟》:“纯黑反哺者谓之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
”朱俊声注:“大而纯黑返哺者乌,小而纯黑不返哺者雅。
雅即乌之转声,字亦作鸦。
”可见雅的本义是秦地的一种鸟,同“鸦”。
2.雅之假借。
《辞海》说“雅”借为“夏”,是中原地区的语言。
《荀子·荣辱》言:“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儒效篇》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是‘夏’与‘雅’通也。
”王引之注:“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耳。
”[2]又“夏”在古代指中国、中原,由“雅”“夏”相通得知雅音即夏音。
3.雅之引申。
雅是《诗经》六义之一,《毛诗序》中就有记载。
另郑樵《〈通志〉总序》曰“: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也记载说风是閭巷之情诗;雅是朝廷之乐歌;颂是宗庙之乐歌。
磬的文化故事
磬的文化故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磬的起源和历史2.磬的种类和特点3.磬的文化价值4.磬的现代应用和传承篇1正文磬,一种古老的中国打击乐器,源于新石器时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乐器,磬在中国音乐史和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我们来了解磬的起源和历史。
磬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 7000 多年的历史。
最初,磬是由石头制作的,主要用于祭祀、宴会等场合。
随着历史的推移,磬的制作材料逐渐丰富,出现了玉磬、铜磬等,制作工艺也日渐精湛。
在商周时期,磬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礼乐器具,被广泛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中。
其次,磬的种类和特点。
磬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石磬、玉磬、铜磬等。
不同种类的磬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石磬声音清脆悦耳,玉磬则音质悠扬,铜磬则音量较大。
磬的音色独特,音质纯净,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
再者,磬的文化价值。
磬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磬是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权威和尊贵。
同时,磬也是儒家礼乐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磬也常常被提及,展现了磬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磬的现代应用和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磬的传承和发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一些音乐家和艺术家开始尝试将磬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使磬的独特音色得以重现。
同时,一些学校和艺术团体也致力于推广磬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的乐器。
总之,磬作为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磬的起源、种类、文化价值到现代应用和传承,我们可以看到磬在中国音乐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篇2 目录1.磬的起源和历史2.磬的种类和特点3.磬的象征意义4.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5.磬的现代应用和传承篇2正文【磬的起源和历史】磬,一种古老的中国打击乐器,源于新石器时代,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乐器镛(yōng)镈(bó)镯
中国乐器镛(yōng)镈(bó)镯《说文解字》“大钟谓之镛”,《尚书·益稷》“笙镛以间”,《尔雅》“大钟曰镛”。
商镛可分短体和长体两类,每类又有异径管柄与同径管柄之分。
图为镛镈(bó)古代乐器,即大钟。
《周礼》郑玄注:“镈,如钟而大。
”《说文解字》曰:“镈,鳞也。
钟上横木上金华也。
从金尃声”。
《周礼·春官》:“镈师掌金奏之鼓。
”《国语·周语》:“伶州鸠对周景王曰: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
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鸣其细也。
大昭小鸣,龢之道也。
”韦昭注曰:“细,细声,谓角徵羽也。
钧,调也。
钟,大钟。
镈,小钟也,昭,明也。
有钟无镈,为两细不相和,故以钟为节。
明其大者,以大平细也。
大,谓宫商也。
为两大不相和,故去钟用镈,以小平大也。
甚大,谓同尚大声,故又去镈。
独鸣其细,细,谓丝竹革木也。
大声昭,小声鸣,龢平之道也。
”《正字通》按:“镈小于钟,韦注甚明,而《周礼》《仪礼》注,郑康成皆云,镈,如钟而大,与《国语》不合。
”图为镈镯镯。
即钲,也称“丁宁”,铜制,形如小钟,有长柄。
《左传》《国语》等书中屡见军用乐器“丁宁”,如《左传·宣公四年》云:“著于丁宁。
”晋人杜预注认为:“丁宁,钲也。
”而《国语·吴语》也有“亲就鸣钟,鼓丁宁”之语,韦昭注也认为:“丁宁,钲也。
”《说文解字》认为:“钲,铙也。
似铃,柄中,上下通。
”《说文解字》指出:“铙,小钲也”,可见,钲与铙在形制上有大小的区别,在用途上也有固定的区分,正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说:“钲、铙一物也,而铙较小。
浑言不别,析言则有辨也。
”钲是古代行军的乐器,可以演奏音乐或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当与近代军号的作用近似,但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
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
钲,《周礼》“以金镯节鼓。
”钲的形体似铙,较铙狭长,而比铙高大和厚重,考古界俗称为大铙。
后来亦出现编钲。
图为钲。
略论古蜀乐器的“磬”
艺长廊992018年·第6期略论古蜀乐器的“磬”张 放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打击礼乐器,被誉为“古乐坛之王”,[1]在《尚书》《礼记》等古代典籍中时有提及。
早期的磬用石或玉石制成,可悬挂。
近代以来,磬在考古发掘中被多次发现,其中在四川就发现了古蜀国时代的三件磬。
磬与古蜀国的音乐生活状况,值得研究。
一、古蜀国遗址发现三件磬在四川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共出土了三件磬。
三星堆遗址之磬出土于1929年。
这件形如曲尺的磬两面平整,两侧平直,表面磨琢得光滑细腻,形制十分规整。
鼓上边与股上边相等,长27.5厘米;鼓下边与股下边也相等,长11.8厘米;鼓博与股博相等,宽11.8厘米,厚1厘米;磬背倨句上有一圆穿孔。
有研究者认为,这件磬“与周代中原磬的形制完全一致,……符合《周礼·考工记》关于石磬制造标准”[2]。
三星堆磬有两点很特殊:一是它的的质料是黑灰色玉石。
玉虽然也是石,不过却是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的美丽石头,在已发现的磬中以玉石为质料的并不多见。
二是它发现于1929年,可谓磬的考古发现的先驱。
在中国,虽然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例如宋代的“金石学”;但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中国考古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对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才正式开始的。
而三星堆磬的发现,正是在这个时候。
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一样,同属古蜀文化。
2006年,金沙遗址出土了两件石磬,一大一小。
大石磬长109厘米,宽58厘米,厚4.3厘米;另一件则略小。
两件石磬的质料均为砂板岩,石质坚硬,灰色泛黄,表层存留黄色砂粒。
它们形制近半圆形,一面较平整,另一面略有高低不平,边缘有大小不一的打制痕迹,形成大小不同的扇面。
金沙磬中较大的那件长度超过了100厘米,这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最大石磬。
考古学家早就发现,夏商周三代对磬的长度似乎是有规定的。
夏县东下冯磬长66.8厘米,宽28.6厘米;殷墟虎纹磬长84摘 要: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了三件磬,其中有中国近代考古最早发现的磬和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最大的磬。
《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研究述评
《 说文解字》 中的音乐文字研 究述评
李 小虎
摘 要 :说 文解字》 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无疑 占有重要 地位 , 《 在 其进行文 字说解的科学性 广博性使 其 成为研 究我 国古代社 会历史文化的珍 贵文献 , 而凝 塑和反映 上古 时期 丰富音 乐文化的 音乐文 字也 同样 充盈 于其 中。从《 文解字》 说 的研 究历程入手 , 总结、 分析《 文解 字》 字研 究 目下所呈现 出的特点 , 说 文 介入音 乐学 视域 对《 说文解字》 中音 乐文字的研 究现状进 行梳理 、 归纳 , 以期 翼 引起 读者对 《 文解字》 乐学文献研 究 说 音
价 值 的 准 确 文字; 乐文化学 ; 乐学视域 《 音 音 音 中图分 类号 : 0 . J 92 6 文献标识码 : A 如果说 文字是人类 文化的 “ 基因” 那么《 文解字》 , 说 无疑是人类文字史上 的一 部巨献 。它是 我国第一部按 照 偏旁部首编排 的字典 , 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字 书之一 , 中 在 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 的地位 。虽然 历 来 文字学 家总是把 《 说文解 字 》 当作工 具用 为释 读古 文 字 的钥匙 , 但随着学术 手段 的不断进 步及 系统研 究 的不 断深入 , 我们发现《 说文解 字》 还是一 部记录历 史文化 知 识 的珍 贵典藏 , 是研究 东汉 以前我 国古代 社会历 史文 化 的“ 百科全书” 其 中囊 括了诸 如思想 、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科学知识 以及 民情 风俗 等各方 面的宝贵资料 。尤其值 得 注意 的是《 说文解字》 中还蕴藏着 丰富 的音 乐资 源 , 中 其 关涉音乐 的文字 数量多且 成规 模 , 自然也 可独树 一帜 而 成《 说文解字 》 研究 庞大 谱系 中独立 的专 区 。可 惜 的是 先期 《 说文解字》 的研 究并未 涉及过多 音乐文化 的 内容 , 在诸多学者 改善研究 方法 后 , 究论 著 中涉及文 化 的内 研 容逐渐增多 , 说文解字 》 对《 中音乐文 字的研究 也就变 得 势成必 然而更 加迫切 了。有鉴 于研究 当中的这些 变化 , 本 文通 过梳理《 说文解字》 文字说 解 、 部首研 究到与历 史 文化 内容相关 的研究成果 , 《 文解字》 将 说 中与音 乐文化 相关 的各种音乐 文字其研 究作 以述评 , 望能对 今后 的 期 《 说文解字》 研究有所裨益 。限于篇 幅, 难免挂一漏万 , 尚 祈方 家斧正 《 说文解字》 在汉 字 文化学 的发 展脉 络 中 占据 着 重 要 的一环 , 因其本身所具 有 的研究价 值而 毫无疑 问地 成 为 文字学研究领 域内显赫 的专学 , 《 但 说文 解字》同时又 是一部研究古代文化 的珍 贵文 献 , 似小 小的文 字 当中 看 其实 隐藏并凝缩着秦 汉 时代丰 富的文 化 图景 , 反映先 而 秦 时期礼 乐文 化 的音乐 文字 也 比比 皆是 。《 文解 字》 说 所 收录的先 秦时期 的乐器 文字 有近五 十种 之多 , 中 由 其 金、 、 、 丝 竹 革四类制作的乐器所演奏的音乐 , 更是组成 了 中国传统 民族音乐 的主体 , 为世界 音乐 艺术 中的一朵 成 奇葩 。先秦时代 的音乐 , 上至宫廷的庄重典雅之 乐 , 至 下 民间消遣娱乐 的瓦缶之乐都能在这些音乐 文字的书写 中 映射 出来 。所 以又 可 以说是 《 文解 字》中的音乐 文字 说 和其所负载 的文化 内涵记 录下 了我 国古代音 乐艺术早期 的繁荣景象 。 《 说文解字》 产 生以来一 直就引起 人们 的关注 , 自 关 于它的研 究 也一 直是 学术 研究 领 域 内 的“ 显学 ” “ 和 专 学” 。根据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 引 ( 哲社 版 ) 中国学 和 术期 刊全文 数据 库 ( t :/ w . i ek. e) ht / w w n .n int 统计 , p 从 18 9 4至 2 1 0 0年关于《 说文解字》 研究的学术论 文近 10 60 篇 , 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可 具体分析研究 现状可发现 对《 说文解字》 文字 的研 究 目前呈现 出如 下几 个研究 特 点。 1就 字说 字 , 某一 族 字 来 展 开 论 述 。如雍 淑 凤 . 以 《 说文解字 ) ( 中的“ ” 奄 族字 试析 》 分析 中认 为 《 文解 说 字》 中收录的 1 3个“ ” 奄 族字 , 可分成具 有几组 同一母文 ( 右文 ) 而古 音相 同 、 意义 相通 的字 , 而这 些字 的意义 与 其母 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 的关系 。同类 的研 究成果如 蒙燕《 试析( 文解 字 ) 的 “ ” 字 》 罗 小 如 《 析 说 中 夹 族 、 试 ( 说文解字) 中的“ 族字》 。 并” 等 2 六书研究 。如冯玉涛《 说文解字 ) . ( 省声 字分析》, 以往的研究 大都认 为许慎 的省声字存在合理 的和不合理 的两类 , 这 篇文 章 系统 分析 了《 文 解字 》中的省 声 而 说 字, 经过翔实论证作者认 为许 慎提 出的省声 理论 是正确 的; 姚琳琳《 说文解字 ) ( 省声 字浅探》 一文试图将“ 声” 省 这 一汉语 言文字 的历史现象放在汉字历史发 展的角度来 观察分 析 , 探讨应 当如何看 待省 声字 问题 。再如胡 文华 《 说文解字 ) ( 中的“ 亦声 字 ” 分析 》 汤可 敬《 说 文)‘ 、 ( 多 形 多声 ’ 说研 究》 等文章 都在 《 文》 书研究 中形声 研 说 六 究 方面做 出了有益探索和研究 。 3 词义研究 。冯蒸 《 说 文 ) . ( 同义词 研究 》 一文对 说 文及段 注的同义词进 行研 究 , 提 出非 同源 同义词 和 同 并 源 同义词形成途径 的不 同观点 。余延也认为冯蒸 的观点 促进 了古代汉语 词语 研究 和 《 文》 说 词语 研究工 作 的发 展, 为汉语同义词理论体系的建设作 出了贡献 。l宋永培 《 说文解字与文献词义学》 ( 文) 及《 说 与上古汉语 词义研 究》 等专著被 专家认 为 “ 成功 地再 现 了《 文》 书贮 存 说 全 的周秦汉语词义 系统 ” “ ,是创新工作 , 体大思精 ” _ 。2 J 4 声韵研究 。管燮初 《 . 从说 文 中的谐声 字看上古 汉 语声类 》 分析了说文所 收的全部谐声 字 , 排除谐声通转 中 的偶然现象 , 对上古声类 做 了划分 ; 何琳 仪《 说 文 ) 韵 ( 声 钩沉》 是一篇 利用 出土文字 材料探讨 《 说文解 字》 中文字 声韵关 系的佳作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是 以个体 的单字研 究 为重点 , 从纯文字学 角度详致 地展 开对个 体文字及 词 义之 间的解析和研究 , 就文字 本身或 相关 词义传递 出 并 来 的语言信息进行 阐释 , 可以说取得 了很 好的研究进展 , 但在文化方 面的研究上存在缺撼 。 5 部首与历史文化 研究 。部 首研究是 研治 《 文解 . 说 字》 的根本 , 学 习《 文解 字》 也是 说 的捷 径。除 了直接 研 究部首 的专著 , 如邹晓丽《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 <说文 解字 > 部首今读本义》 论文 如余行达 《 , 试谈 < 说文 > 五 百四十部中列字 先后 的规 律》 汤可敬《 、 部首说 略》 外 , 等
先民礼乐之器—磬
先民礼乐之器—磬作者:杨妹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2期磬曾被称作“石”或者“鸣球”,以石料或者玉制作而成。
关于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史前。
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半耕作半狩猎的社会生产模式使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氏族部落举行祭祀活动时使用的法器。
先民们在生产生活、狩猎等活动中获取了充足的食物,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也日渐频繁。
最早的磬是祭祀用器,随着时间的推移,磬的用途也发生变化,逐渐变为象征权力的礼器。
后来,磬成了一种打击乐器,它形如曲尺,悬于架上,以木槌击奏,多用于宫廷乐舞。
一、石磬的出土情况历代考古资料中,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有石磬,有记录的出土石磬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共计33件。
这些石磬分别出土于西北的黄河流域,蒙东、辽西地区的西辽河上游流域,山西陶寺和河南二里头等地,除此之外,在西南的四川金沙也有发现。
在陶寺遗址早期的五座大型墓葬中都出现了鼍鼓。
经专家考证,鼍鼓是权利的象征,随葬鼍鼓的墓内,还见有一石磬、一陶鼓与之组合,三者集中出土。
除了石磬以外,墓中还有骨器、陶器、玉器等随葬品,表明墓主人身份显赫。
由此说明,石磬也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权力。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特磬共出土28件,包括山西襄汾陶寺5件,属于龙山文化早期;山西夏县两件,属于二里头文化;山西五台一件;山西闻喜一件,属于龙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大山前6件,西府7件,均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辽宁建平两件;辽宁北票一件;辽宁建昌一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山东阳谷一件;河南禹州一件,属于龙山文化。
商代石磬有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虎纹磬和龙纹磬。
西周出土石磬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扶风等地。
山西则在侯马、曲村等地出土了西周时期的石磬。
二、磬的形制早期磬的形制,分直顶、弧顶、折顶、倨顶四类,磬体尺寸、大小不尽相同。
其具体形状有不规则长方形、类五边形、类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其中有一类因其外形似鱼形,被称为鱼形磬。
《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解读——“和”字音乐学意义的演变
乐 声和谐 : 又引申指和睦 、 协调 、 和顺 、 平 和 等 。如 : “ 声
不和平 ( 指 乐 声 和顺 ) ,非 宗 官 之 所 司也 ” , “ 血 气 和 平
唱或伴奏 , 引 申 为 互 相 唱和 之 意 。 “ 和” 字是形 声字 , 读 音 同“ 禾” 。 因此 以 它 做 为 声 旁 : 用“ 口” 作 形 旁 是 因为 讲 和必须通过说话来 进行沟通并解决 。《 说文 ・ 口部 》 说: “ 睬, 相应也 。 从 口, 禾声 。 ” 从《 说文解字》 对“ 禾” 与“ 口” 的 释 义 中可 以看 出 , “ 禾” 不仅可做 “ 和” 字 的声 旁 。 而 且 还 有表 义的作 用。《 说 文解 字》 释“ 禾” 时说 : “ 禾 , 嘉 谷
音. 养耳之道也 。”
国古代 音乐美 学思想 核心 的“ 和” 之美 , 不 单 单 在 西 周
时 期 的 政 治 生 活 中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可 以 说 在 整 个
中 国 阶 级 社 会 的 发 展 进 程 中 它 都 产 生 过 重 大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 3 ) 和 睦 。《 国语 ・ 周 语 》日 : “ 其终也 , 广厚其心 , 以
实 践 活 动 中 审 美 体 验 的 产 物 , 后 在 文 化 的 不 断 传 承 与 演变 中 。 其 初 义 逐 渐 地 被 引 申和 扩 大 , 最 终 演 变 成 为 中
为量 ” 的记载 , 历代 注家 也都把 “ 禾” 注解 为 “ 中和 ” 之
意. 所 以用 “ 禾” 做 声 旁 是恰 当 的 。和 字 的演 变 过 程 就 是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其政和意思是说治理社会的和谐音能使人内心产安详和快的感情是因其政治平和畅是故声音之道与政矣可见和的特征以及推广教的意义何其重大故而能引来统治者对其重视非西周建国初期周公吸取殷商败亡教训根据国国情制定了一整套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宗法制度何人不得随意僭越周公认国家的安定一定要顺乎民意于是他总结了不者其民必怨吕氏春秋侈的历史经验教训了让西周百姓臣服且遵守尊卑有序的宗法制及等级制就必须以礼教和则民不乖周礼地官大司徒周公这一套礼治措施对后世影响极深远它直接被儒家所继承并发展与政的音思想西周后继的统治者更是强调礼治国礼并重的现象大行其道配合相辅相成在周室及历代宫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公制礼作使得周礼的权威性得以确礼的制度化空前提高至此礼相辅相成进一步适应着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2013年12礼记乐记有更加详细的说明
磬的名词解释
磬的名词解释磬是一种古老的乐器,通常由金属或石材制成。
它是打击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其独特的音色,磬在许多不同文化和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磬经常被用于宫廷乐队和祭祀仪式中,以展现庄严肃穆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磬被广泛应用于交响乐队中,给乐曲增添独特的音色和效果。
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
最早的磬是由青铜制成,形状像矩阵或长方形。
当时的人们相信,磬可以辟邪驱鬼,降低疾病的发生。
一些古埃及的神庙和宫殿中仍然保存着这些古老的石磬,在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中被使用。
从古埃及传入中国的磬,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演奏方法和音效。
在中国乐器史中,磬是被音律称为宫内五音之一。
磬可以被单独演奏,亦可作为其他乐器的伴奏。
它的音色悦耳,具有较长的延音,给人一种神秘且庄严的感觉。
古代中国文人常将磬与“飘渺”、“幽远”、“隽永”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借以表达情感或寄托思念。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磬经常与钟、鼓等乐器共同演奏,形成精确而和谐的音乐表演。
以《广陵散》为例,这是一首中国古代琴曲,曾被大量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活动中。
在演奏时,磬与丝弦乐器琴合奏,创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乐曲,打破了寂静空灵的氛围。
除了中国,磬也在其他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发明了磬,并将其献给了宙斯。
希腊神话中的神祇们经常使用磬来表达节奏和音乐的重要性。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磬被频繁使用于交响乐队中,并且通常用于描绘神圣或庄重的场景。
磬在现代音乐中也有广泛应用。
它的音色可以通过电子乐器进行改变,被用来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摇滚、爵士、流行等。
许多现代乐队和音乐制作人通过使用磬,为他们的音乐增添独特的效果和情感。
例如,英国摇滚乐队“英国海军”在他们的歌曲《Stairway to Heaven》中使用了磬,为歌曲增添了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氛围。
总之,磬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美妙的音效。
它在不同文化和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宫廷音乐到现代摇滚乐,都能看到磬的身影。
古今同名乐器考(十四)——磬(下)
古今同名乐器考(十四)——磬(下)作者:刘文荣来源:《乐器》 2019年第8期文/刘文荣杨贵妃尤为喜欢演奏玉磬,玄宗曾令工以蓝田绿玉而为之。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有载:“太真妃多曲艺,最善击磬,玲玲然多新声。
虽太常梨园之能人,莫能加也。
玄宗令采蓝田绿玉,琢为磬。
尚方造簨簴流苏之属,皆以金珠珍怪之物杂饰之。
又铸金为二狮子拿攫腾奋之状,各重二百余斤,以为趺。
其他彩绘缛丽,制作精妙,一时无比。
及上幸蜀回京乐器多亡失,独玉磬偶在。
上顾之,凄然不忍置前,令送太常寺”。
沈括客居润州时,曾以“润州玉磬”为题对《国史纂异》所载润州十二玉磬提出质疑,云:“润州曾得玉磬十二以献,张率更叩其曰:‘晋某岁所造也。
是岁闰月,造磬者法月数,当有十三,宜于黄钟东九尺掘,必得焉。
’从之,果如其言。
”沈括认为此为妄言,依节气,闰月当在期间,无谓月律。
认十二玉磬再掘地得之十三为欺懵之事。
苏轼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亦写过《玉磬》,其文云:“其清越以长者,玉也。
听万物之秋者,磬也。
宝如是中,藜藿不再食。
以是乐饥,不以告籴”。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在《考盘余事》中亦有言玉磬,云:“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余,古之编磐也”。
明冯梦龙在《智慧全集杂智部狡黠》中讲述了一则乡偷窍老媪铜磬之事,其载:“乡一老妪,向诵经,有古铜磬。
一贼以石块作包,负之至媪门外,人问何物,曰:‘铜磬,将鬻耳。
’入门见无人,弃石于地,负磬反向门内曰:‘欲买磬乎?’曰:‘家自有。
’贼包磬复负而出,内外皆不觉”。
清龙文彬在所撰《明会要》卷二十一中有引《世法录》,并谈到西玉为磬与灵壁石材磬,其云:“内府造大祀乐以纯金为钟,西玉为磬。
夫自尧舜以来造乐制器,钟必用青铜,磬必用灵壁石。
若更以纯金西玉恐未可以谐众音神感格”。
有清一代名相左宗棠亦曾以乐器的材质,即峄阳孤桐泗滨浮磬而抒写对音乐的认识,如其序云:“纪木石之贡,乐器所必需也。
盖必孤桐浮磬而后乐器精,峄阳泗滨,非所以萃其美于乐乎?”古言磬依体例数量有特磬与编磬之分,特磬常指单体悬挂且形体较大的磬,而编磬常以编列形式存。
汉字古乐器:「绳悬乐石」为磬,「耳听击磬」曰聲
汉字古乐器:「绳悬乐石」为磬,「耳听击磬」曰聲一、最古老的打击乐器——磬「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制鸣击奏乐器,和金属乐器(如:青铜钟、鼓等),一起构成所谓的「金石之音」,是先秦【礼乐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如: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编磬和编钟,二者协奏,金声玉振,庄严铿锵,又不失清脆悠扬,黄钟大吕,宛如天籁,让人心旷神怡。
曾侯乙墓编磬曾侯乙墓编钟所以,先秦贵族以礼为守则,辅以金石曲乐,以教化明礼,陶冶性情,同时彰显社会地位。
目前,考古所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磬」见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古者无句氏作磬」,《太平御览》卷五七六引《古史考》载「无句,尧时人」。
而恰恰中国目前所发现最古老的石罄,就是在距今约4500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中所发现,有些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可能是「尧都」。
【注5】【注6】下图是陶寺遗址所发现的石罄,石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上面有用于系绳悬挂的孔洞:四川金沙遗址发现的石罄上图引自【注1】【注2】当然,石罄这种乐器肯定不是某人在一夜之间发明。
考古学家猜测,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在制作石器的时候偶然发现,敲击某些特定形状石头,能发出美妙悦耳声音,于是有意识的制造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石片。
目前所发现最早的成套编磬,来自商代殷墟妇好墓,墓中发现了三个一套的编磬,上面还刻写有商代的文字:考古所发现的一些先秦石罄:传世文献插图所描绘的石罄:综上可见,石罄的形状演变大致过程是:不规则形———三角形———倨句形。
上图引自【注3】、【注4】目前,考古发现最完整的编磬,就是上文说到的土豪乙大哥墓中出土的「豪华套装」。
这套编磬一共有32个,悬挂于青铜鎏金的悬挂支架上,这个架子也即古代文献中所谓的「虡」。
更难能可贵的是,敲击编磬用的槌子也一同出土。
二、「绳悬乐石」为「磬」,「耳听击磬」曰「聲」前面说了,考古工作者分辨一块石片是否为「石罄」,首先就是看上面有没有钻孔,这种乐器是用绳子悬挂起来敲击。
在以前的文章中笔者经常强调:汉字造字一般取像于事物的典型态和常态,让人一看即明,文字才有约定俗成的可能性。
编磬名词解释
编磬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编磬不?编磬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呢!就好比
是一组会发出美妙声音的魔法石。
编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它可不是一般的乐器哦!你想想看,一群编磬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就像一群小精灵在等待着被唤醒。
当演奏者轻轻敲击它们的时候,“叮叮咚咚”,那声音仿佛是从远
古传来的呼唤,清脆悦耳,能一下子就把你的心给抓住了。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观博物馆,看到了一组精美的编磬。
哇,那场面,真的太震撼了!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却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当时就在想,在古代,人们是怎么用这些编磬演奏出那么动听的音
乐的呢?是不是就像我们现在开音乐会一样热闹非凡呀?
编磬的制作工艺也是非常讲究的。
每一块磬都要经过精心的雕琢和
打磨,才能发出最完美的声音。
这就像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一件绝世
佳作,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
而且,不同大小、形状的编磬发
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哦,有的高亢,有的低沉,组合在一起,那就
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听觉盛宴啊!
你说,编磬是不是很神奇?它不只是一件乐器,更是我们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瑰宝啊!它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能够穿
越时空,感受到古代音乐的魅力。
所以啊,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和传
承编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我的观点就是:编磬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重视它、珍惜它,让它的美妙声音永远流传下去。
磬的音调原理
磬的音调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这神奇的磬呀!你说这磬,就像是个会唱歌的小精灵。
你想啊,它那美妙的音调是咋来的呢?其实啊,就跟咱人说话似的,有它自己的一套“发声技巧”呢!磬的形状就挺有意思,扁扁的一块,看着普普通通,可一敲起来,那声音,哎呀,真是绝了!那声音为啥这么特别呢?这就好比一个会变魔术的高手,它有自己独特的秘密武器。
咱先说说这磬的材质,就跟人的嗓子似的,不同的嗓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好的磬用的材质那肯定不一般,得能发出好听的声音才行呀。
就好像一个好歌手,得有副好嗓子不是?这材质要是不好,那声音可就没法听啦,就跟五音不全似的。
然后呢,就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啦。
你看那大磬和小磬,发出的声音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呀!就像大人和小孩说话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
而且这形状要是奇奇怪怪的,那声音估计也得跟着奇怪起来。
再说说敲磬的家伙事儿,就跟咱唱歌得有个好话筒似的。
敲磬的东西也得合适呀,轻了重了都不行,得恰到好处,才能敲出那最动听的声音。
这要是随便找个东西敲,那可就把磬给糟蹋了,就好比让一个歌唱家拿个破话筒唱歌,那效果能好吗?还有啊,这磬放在不同的地方,声音也会有点不一样呢。
就像咱在不同的房间里说话,感觉也不太一样。
这环境也能影响磬的音调呢,多神奇呀!你想想看,要是在一个安静的古庙里,突然响起一阵磬声,那感觉,哇,是不是特别有意境?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似的。
要是在一个乱糟糟的市场里敲磬,那声音估计都被淹没啦,谁还能注意到那美妙的音调呢?咱平时听音乐,有时候会被那些美妙的旋律打动,其实这磬的音调也是一样的道理呀。
它能让你的心跟着它的声音一起波动,一起沉浸在那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东西都能做到的哟!所以说呀,这磬的音调原理真的很值得咱好好琢磨琢磨。
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小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下次再听到磬声的时候,你可别光觉着好听,也想想它为啥这么好听,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这就是磬的魅力,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呀!。
磬声清幽——声、音、乐
磬声清幽——声、音、乐——如入法眼小手一点——老子曾说过“音声相和”,我们今天打算谈谈声、音、乐这两个汉字的蕴意问题,顺便点一下它们和乐的关系关系声音在当代基本已没什么区别,但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声母韵母和音标音节还是有区别的。
一、我们先来看“声”这个字声(聲)在象形文字中是一个人手拿器物击打一块悬挂的半月形石块,称之为磬。
石磬一般是在祭祀山川河流的使用,是为祭司作祷词时配乐作用,故甲骨文中的声字左下方有个“口”字,祭祀在祷舞时,与众以“耳”听之以有节奏感的悠扬缭绕之磬声,祭祀时的庄严肃穆感油然而生。
灵璧石磬聲(声)的上半部分实际上是个“磬”字。
《尚书·舜典》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里的石就是指的石磬,是击打性的乐器,更是礼器。
石磬因大小、材质、形制不同所发之声略有不同,每一块石磬所发之声的音阶一般是固定的,故而多块石磬组合为一套才能奏出悠扬的旋律。
如下图:编磬成都青羊区金沙遗址出土的两块古蜀国商代“金沙石磬”犹如“会说话的石头”至今仍然能荡响千年灵动古韵。
小篆的磬字都加“石”字,因为磬多有玉石构成,所以许慎《说文解字》说,磬,乐石也。
一块石磬往往只能能发出一个单声调,石磬的声调优扬。
宫商角徵羽等,都是表示的声调,如“叮~~~”。
声音的声,在古文中是将磬的下半部分“石”替换为“耳”,所以,“声”的本义是心有感于物而听之以耳,故《礼记·乐记》有“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说法。
简言之,声侧重于听觉层面。
二、我们再来看“音”这个字音的上半部分为辛苦的“辛”,意为一个人背负双手带着木枷跪在地上,脖子上套一根绳子被拴在树桩上;音的下半部分为“曰”,古时候表示“说”的意思,如“子曰”。
辛和曰合在一起为“音”,意即宣判有罪之人的罪过,宣判的过程就是将不同的声连续成有意义的信息符号串的过程。
简言之,音,是要在声的基础之上,侧重所发之声的和谐性和意义性。
所以古人说,声成文,为音。
故《说文解字》说:“宫商角徵羽,声。
(92)中国奇石:磬与中国古代音乐
(92)中国奇石:磬与中国古代音乐磬与中国古代音乐被称为“礼乐之邦”的古代中国,有着灿烂的音乐文化,而最早的原始乐器磬的出现,和原始音乐同样,起源于劳动。
伴随着乐律的不断完善,磬由单一的“特磬”发展为成组的“编磬”,在商周时期编磬与编钟开辟了我国古代“金石之乐”的先声,磬在古代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磬,甲骨文中已有此字,磬字甲骨文作,左半象悬石,即磬,右半象手持槌击磬。
又声字从殸从耳,是个会意字,郭沫若认为“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得之而成声声”。
声字既借磬以会意,可见磬必有悠久的历史。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就具有暗示磬的发明过程的一些意味。
关于磬的发展程序,可以试作推测如下: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音乐实践中,发现某种片状石制工具可以用为无固定音高的磬;再后,进而发展为具有几个乃至一系列固定音高的编磬。
与此同时,磬的形制也逐渐由不定型而定型,形成一定规格。
据《尚书·皋陶谟》载: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所谓“石”即指石磬。
1974年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大石磬,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系用岩石打制而成,未经磨制,仍带有较多的原始性。
年代相当于夏末商初,距今约4000年,测音结果为#1C1,新石器时代磬的形制多不规则,以打制为主,少有琢磨,有的干脆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稍事修整钻有悬孔而生。
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大墓出土的虎纹大石磬,是现知保存完好,制作精美,形体最大的石磬。
底长82.6厘米,测音结果为略高于#C1,以上两件都是单悬的特磬。
从先商和商代特磬的出土域及音乐性能的各不相同反映出。
在这一时期,如果以特磬作为标准器,其音高反映出较大的差异性。
这种乐器其初始阶段虽有节奏乐器的功能,但更多的以其特有而固定的音响成为某氏族,部落,方国的象征,是以信号乐器的身份出现。
在晚商时期出现了成组的编磬,如安阳殷墟出土有5件一组,其中3件绘有白色鱼纹、虎纹、或鸟纹。
从笙磬、颂磬看古代中国音乐文化
To Learn the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Culture with Sheng-Qing and Ode-Qing
作者: 梁冬梅
作者机构: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100101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75-78页
主题词: 磬 笙磬 颂磬 五方 五行
摘要: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出土文物,阐释古文献里编磬中笙磬、颂磐的观念,并分析其所承载的音乐文化。
古磬最初是单一的特磬,逐步发展为编磬,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祭祀活动中的庙堂之乐;战国时期,不晚干汉朝进一步成为雅颂之声的载体,至今仍是佛教寺庙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法器和宗教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语言学研究《说文解字》中的音乐文字解读———“磬”字的音乐学意义李小虎(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要:磬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乐器,是中国原始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器物和载体,它不仅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以其特有的音乐性能扮演着重要角色,亦在传播礼乐文化的道路上发挥着特殊功能。
关键词:磬;宗教祭祀;礼乐文化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113-03收稿日期:2012-08-23基金项目:天水师范学院2010年校列科研项目(TSA1034)。
作者简介:李小虎,男,甘肃定西人,天水师范学院讲师。
磬是一种石制鸣击乐器,它在我国古老的乐器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度构筑起先秦时期金石之乐的辉煌[1]。
我们将就磬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作用、磬的音乐性能以及磬之诸多功能进行探讨。
一《说文解字·石部》:“磬,乐石也。
从石,殸象悬簴之形,殳,击之也。
古者母句氏做磬。
”再根据甲骨文中“磬”字的写法像手持槌以击悬石,我们推断“磬”是一种起源于石器时代的打击乐器。
在漫长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发现某些能发出乐音的板状石器,并逐渐将之转化为乐器———磬[1],其制作材料易觅,可以被大量制造。
如果说“艺术的发生和初期的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2],那么磬既被运用于生活之中,又被广泛地运用于祭祀、图腾崇拜等宗教活动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礼乐合一”的器物。
至周代,石磬的造型、工艺以及音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以华贵壮观的形象、丰富和谐的音响进入了贵族阶层的殿堂,成为统治阶层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内,特悬之大磬即是王权的象征,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而其余的磬皆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
《周礼·春官·宗伯》对石磬使用的标准做出了严格规定:王者四面悬挂乐器,诸侯除南方外,三面悬挂乐器,卿大夫东西两面悬挂乐器,士只有东面悬挂乐器。
制度相当森严。
殷人“尚鬼神”而周“尚文”,因此许多原来在露天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典礼仪式,到了周代都移到了宗庙宫廷中举行,活动中经常演奏音乐,这即是雅乐的开始[3]37。
周代建立起我国最早的宫廷雅乐体系,其中六代之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备受统治者的推崇,因为这些乐舞能营造起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使贵族及其子弟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
演奏乐器则以钟、磬为主,它们也就成了祭祀和宴饮活动中最隆重的乐器,所谓“金声玉振”(《孟子·万章下》),“金声”即指“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是“磬”发出的声音,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
“金声玉振”代表了完整的奏乐过程,这也显示了磬乐在庙堂乐礼中的重要地位。
礼乐盛世,奴隶主阶层为制礼而作乐,以乐来反映等级秩序,以维护其严酷统治。
《磬部杂录》曰:311“得王道,然后万物成天下,乐用磬也。
”《磬部纪实》曰:“通礼仪,皇帝使伶伦造磬。
”石磬的社会功用也渐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发挥王道以利于统治的重要工具之一。
周代专设有磬师一职。
《周礼·春官》:“先儒谓磬为西方之音,又以磬音象万物之成,盖立秋之音至清,惟清,故难调。
夔特以击石拊石,百兽乃率舞,诗人作乐……此所以设磬师之官,教击之之法。
”在磬师的人员配备上,也有特别的规定。
《周礼·春官·薛氏》记载:“磬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由此可见,石磬在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磬者,夷则之气也,象万物之成也。
其声磬,故曰:‘磬有贵贱焉,有亲疏焉,有长幼焉。
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明尊卑也。
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
宗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明有亲也。
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王道得,然后万物成,天下乐之。
故乐用磬也。
’”(《磬部杂录》)可以看出古人将乐器比拟政治等级,赋“乐”以政治内涵。
在不同的典礼场合,如何用乐、乐舞的构成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用乐”有鲜明的等级意义,而磬适应了礼制的需要,以物质形式来维护礼制等级,故而在宫廷祭祀、庙堂雅乐以及各种祭祀大典、王室诸侯宴飨和各种礼仪用乐中,它的使用频率极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古磬从最初的一磬一音发展到成编、成组演奏,以及与其他乐器编配演奏,其用料、造型、工艺、音响均发生了巨大变革。
限于篇幅,我们仅以周代发展较为完善的周磬作一说明。
《周礼·考工记》对磬的整个制作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其中说到磬料的大小、厚薄、取向、密度等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磬的发音。
由于磬与音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磬的制作是以声为重,这也正是它与其他石器的主要区别。
从已出土的西周磬的相关资料分析,其选料、形制、作孔、调音,都比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出现了数套编磬。
这说明石磬己从远古至商代时单一的节奏性乐器,逐步发展成为成套的旋律性乐器,在器形上也有了统一的要求[4]。
只是西周磬出土资料较少,保存情况较差,使得可供测音的磬例并不多见。
我们仅从其出土情况来分析。
首先,编磬大都出土于规格较高的王室贵族、诸侯的墓葬,说明编磬在西周仍被作为礼器使用,以显示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也说明在周王室的强权控制下,社会各等级都在严格执行礼乐制度。
其次,由于西周石磬的保存情况较差,无法对其音乐性能进行完整分析,有学者根据出土的同时期的乐器(编钟)作了初步推测,编磬的音阶结构应为宫、角、徵、羽四声,五声缺商,体现了周代王室对商朝的敌视情绪[4]。
缺失商音,造成音阶的不完整性,这从侧面说明西周时期音乐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地位、社会秩序和王朝统一的有力工具[4],也是其实行严明礼仪制度的具体表现。
虽然西周石磬的出土材料有限,但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音乐状况。
西周编磬对后世编磬的制作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4]。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随意僭越礼制的现象愈演愈烈,使得编磬的制作和使用也发生了变化,在西周时期编磬形制的基础上,其形更趋于规范化、合理化[4]。
从测音结果看,编磬很适合演奏旋律声部。
这种按音程高低而组合的编磬可以展示出2-3个八度的音乐旋律。
丰富的半音可任意旋宫转调。
编磬的低声部音色庄重厚实,中声部音色洪亮悦耳,高声部音色清澈透明。
它常与编钟配合,钟、磬齐奏,金石共鸣,既表达了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独享磬乐的权力,又满足了他们极度享乐的审美需求。
正如孟子所言,“集大成也者,金石之音也”。
曾侯乙编磬就是明证,它证实了磬的音乐性能达到了金石之乐的发展巅峰。
三石磬作为原始艺术活动中重要的器物,自形成之日起就担负着重要的功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磬最初是被用于通神施法的一种重要工具,是政治与宗教权力的象征[4],它在占卜、祭祀等活动盛行的商代的记载中频繁出现。
从远古时期出现直到商代,石磬一直是原始乐舞中的重要礼仪乐器,是上层贵族的权力象征。
从出土商磬的墓葬中看,已有人、牲殉葬的现象,有的石磬出土范围内残留有红烧土块及牛、羊、猪骨等,而且有的石磬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腰部[4],这足以说明,在商代,石磬已是宫廷乐舞中常用的乐器,在占卜、祭祀等宗教祭礼活动中广泛使用,是一种重要的通神施法工具[4]。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以象上帝玉磬之音”,记录下人们通过石磬清越之声感天动地,达到娱神祭神目的的情景。
其次,磬被用于乐舞的伴奏,以增强节奏感。
对于任何一种乐器来说,娱乐功用都是其获得发展的根本动力。
石磬与鼓类共出,说明磬在当时411是一种节奏性乐器,有着极强的娱乐功能。
石磬美妙的音色及鲜明的节奏,也的确让人们获得了快乐。
《尚书·益稷》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大概就是属于这种情况的描述。
陶寺大墓特磬与成对鼍鼓共出,说不定就是当时一种通行的配器方式。
从西周时期出土的磬的情况来看,磬已较少用于乐舞奴隶或巫师的陪葬,大多出现在地位极高的诸侯、王室宗亲等人的大墓中,不仅显示其乐器组合的多样化,而且表明统治者在死后继续享乐的奢华。
我们来看一些有关磬乐演奏的文献记载。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诗经·小雅·鼓钟四》)这里的磬指伴奏乐器。
《诗经·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这是周王大合乐于宗庙所唱的乐歌。
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在一起奏给祖先听,是为祖先所开的盛大音乐会[5]。
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在大司乐领导的春官中就有“钟师”、“磬师”等职务的人专门传授器乐技艺。
《礼记·明堂位》载: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
以上史料可以说明,磬在西周时代作为庙堂之乐的代表,是雅颂之声的载体,是祭祀时的重要乐器[5]。
此外,“磬”还被用作礼器,是等级地位的象征。
石磬作为一种礼器,表现出墓主人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与宗教权力。
陶寺出土特磬的四座甲种大型墓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与众多随葬品贫乏的中、小型墓形成鲜明对比。
这表明在陶寺早期,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已经出现。
拥有特磬的墓主当是部落显贵或首领级的人物,而特磬则成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具有礼器的性质。
商代是继夏代以后又一奴隶制社会,社会成员占有的财富不同使得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界限更加明显。
王室贵族因为拥有大量的财富,在社会阶层中居于统治地位。
周代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磬多出土于地位身份极高的诸侯、王室宗亲等人的大墓中。
春秋战国时期,凡一等大墓中陪葬乐器均以编钟编磬为主[6]511。
可见统治阶层尊奉礼制等级秩序的永恒观念依然在这一时期延续,而“磬”在表现等级秩序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奴隶主阶层不仅在生前用磬来表示其等级礼仪,而且在灵魂不灭的冥界,也要利用“磬”来承袭自己的等级特权。
四磬是我国古代产生最早的几种乐器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庄严的礼器,是贵族身份或权力的象征,是乐悬制度的实际体现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音乐艺术生活特征[4]。
磬之所以具有特别高的礼仪等级地位,自然与其音质特征和音乐效果息息相关,其悠扬清越的声音,使奴隶主贵族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