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背景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介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介绍

⾟亥⾰命的历史背景介绍 ⾟亥⾰命是⼀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共和政体的全国性⾰命。

那么你了解⾟亥⾰命吗?以下是学习啦⼩编为你整理的⾟亥⾰命的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亥⾰命的背景1:清朝的衰落 以清道光⼆⼗年到⼆⼗⼆年(1840—1842)的为标志,中国历史进⼊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战争和⼀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使中国社会发⽣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领⼟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上的独⽴地位。

⾟⾣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趋巩固。

1895年中⽇战争后,英、俄、美、⽇、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分中国的局势。

⾟亥⾰命的背景2:孙中⼭⾰命威望的建⽴ 1894年11⽉(光绪⼆⼗年⼗⽉),孙中⼭在檀⾹⼭成⽴兴中会。

1895年2⽉,孙中⼭在⾹港建⽴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命的第⼀个纲领。

1896年,在⼴州起义失败后,孙中⼭被清廷通缉,遭⾹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9⽉23⽇,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是钦犯。

⼀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

10⽉11⽇,孙中⼭被公馆抓住。

12⽇到14⽇,孙中⼭设法与⽼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

他扔出去的⼩纸条由于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被⼈发现。

清使馆以“遣送疯⼦”之名通过⽔运把孙送回中国。

但是17⽇,租船之事在公馆仆⼈间传开,_的⼥管家贺维太太知道后于⼼不忍,便送信⾄康家。

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并且报案,但是马格⾥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

次⽇,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 案,并⽆所获。

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报》。

⽽康德黎担⼼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

19⽇,外交部已经开始⾏动——康、孟对此事并不知道,直到20⽇。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民族危滚举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3,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5,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定为政策”的上谕,20日,又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了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把鄂、湘、粤三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利权运动中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赎回来的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的川汉铁路建筑权,又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

这就激起了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

湖南人民首先起来,长沙各界举行了一万多人的群众大会,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接着爆发了群众性的罢工罢课运动。

保路运动最激烈的是四川省,全省有几十万人卷入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掀起了广搜悄泛的抗捐抗税运动。

清政府对保路运动进行残酷镇压,酿成有名的“成都惨案”,激起群众的极大愤慨。

于是,在四川同盟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清政府急忙抽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又称辛亥推翻清朝王朝,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社会政治变革。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局势的演变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领土,丧失了主权。

康乾盛世的繁荣被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所取代,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内部的腐败、压迫和不公正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思想家开始反思并寻求改变。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变法思想,主张以西方民主制度为借鉴,实施国家变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压制和社会保守势力的阻挠,这些改革努力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这使得中国社会积蓄了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政治运动。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也对辛亥革命的发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例如,八国联军对中国实行铁蹄式的侵略,让中国人民强烈意识到国家面临的威胁。

此外,1905年俄国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开始吸取俄国革命的经验,认识到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并推动了中国激进派的崛起。

然而,最直接的导火索是中国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

起义的导火索是武昌长江水陆师官督办兼两江总督节庆爵一(袁世凯)以官员被唐继尧、蒋炳麟兄弟学生们包围的名义将其拥立为中国临时大总统的晚宴,前后共27次交火持续一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扩散,最終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可以说,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因素结合体。

经济的倒退、国家的屈辱、社会的不公以及国际的压力都成为了革命发生的基础。

同时,变法思想的传播和国内外革命经验的借鉴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力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辛亥革命并非一次完全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90年,翻开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书籍,阅读当年革命志士的壮烈事迹,吟咏当年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诗文,一种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力地扣击着人们的心弦。

21世纪,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牢记历史。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生活在19世纪的中国是不幸的。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20世纪中国在世界处于什么位置?难道中华民族就没有复兴的机缘了吗?中国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出路在哪里?世纪之交,有千千万万的爱国者再思考这些问题。

(一)近代中国新政治力量的出现——资产阶级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开设了一些小型的近代工业,中国农村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也遭到了破坏。

古老的大地上,出现了象征近代化标志的近代工业。

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不是从原有的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走的是一条与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不同的道路。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19世纪70年代的兴起阶段,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的初步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一部分中国商人、地主和官僚,以官督商办(包括大部分官办、官商合办民用企业)和商办两种形式,投资兴办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厂。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24
黄 兴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 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 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 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 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 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第 50页。
三、辛亥革命的成功
1、武昌首义,全国响应 1911 年 10 月 10 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 起义,占领武昌,不久,汉阳和汉口也先后光复,武 昌起义取得胜利。 随后,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纷纷响应,革命的 浪潮席卷全国,清政府的政权土崩瓦解。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 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 泛传播。 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 反清革命组织不断建立组建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章炳麟发表《驳 康有为论革命书》 反对保皇观点, 强调中国人民完 全有能力建立民 主共和制度
—— 鲁迅《阿Q正传》第八章《不许革命》
1、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沦丧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 13 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 14 日孙中山提交辞呈, 15 日临时 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民国第二 任临时大总统, 3月 10 日袁世凯 在北京就职, 4 月 1 日孙中山在 南京解职,迁都北京。 这标志着革命果实落于袁 世凯手中,辛亥革命失败,开 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时期。
国民报
政艺通报 游学译报 大陆 女报 湖北学生 报 直说 浙江潮 江苏
1901
1902—1906 1902—1903 1902—1905 1902—1903 1903 1903 1903—1904 1903
东京
上海 东京 上海 上海 东京 东京 东京 东京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即辛亥年间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这场革命不仅打破了封建专制的统治,也为中国的近代化铺平了道路。

本文将详细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一、背景1.外国列强的侵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外来势力的入侵和侵略。

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国家逐渐沦为各大列强的公共势力范畴。

2.民族危机的加剧由于外来列强的侵略,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贫富悬殊、民族危机、工农失地等问题,导致民众怨声载道。

3.维新思想的产生作为一种尝试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思想,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逐渐流行。

孙中山成为维新思想的倡导者,呼吁革除封建尘垢、推动国家现代化。

二、历史意义1.民主政治的诞生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民主政治的诞生。

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全国各界人士通过议会选举代表,民主政治方案得以实现。

2.推进国家现代化在革命后,中国积极进行了现代化建设,制定了新的教育法、劳工法等重要法律,并积极推进经济发展,不断加强与国外的贸易关系。

3.启示性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推翻专制政府的运动,而后,类似的运动也在其他时期发生。

这些运动不仅催生了政治制度改革,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时,文学艺术也为全民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结语辛亥革命虽然是一次失败的运动,但它是促进中华民族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到启示,实现全面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是,未来持续也是。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社会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组织条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团体,后来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5)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6)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其中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7)清王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进一步陷入孤立。

(立宪派倾向革命)【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1.内容:(1)方式之争——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2)政体之争——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2.影响:(1)思想解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2)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3..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二.武昌起义1.1911年: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湖(混合政权,不是革命政权)2.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3.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革命派和袁世凯进行南北议和,革命派妥协退让5. 1912年2月,清王朝统治结束,帝制结束6.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想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来维护共和制度7.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革命失败【过程】兴中会(兴起)——武昌起义(高潮)——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南北谈判——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标志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三.革命成果思路1: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颁布《临时约法》,推行法令3.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和移风易俗6.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思路2:(1)政治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详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及其意义教案

详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及其意义教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次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其意义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的话题。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中国近代化的滞后。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与西方现代文明隔绝。

而随着欧洲的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殖民扩张的影响,使得西方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中国却被迫落后。

这种滞后状态逐渐显现出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而被逐步放大。

2.外国侵略和割让。

清朝晚期,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导致了许多领土的割让,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这种情况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加上清王朝的统治腐败,治安严重失控,百姓苦不堪言。

3.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民族资本家开始崛起,并利用在海外学成归国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组建了国内的企业和厂矿。

他们发起了一系列运动,力图在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同时,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并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

4.民主革命的渴求。

中国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呼唤变法开明,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如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但均未能成功。

处于封建主义体制下的中国呈现出经济每况愈下、中央政府昏庸无能的状况。

一些革命组织相继产生,有意掀起一场大规模的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民主的新政府。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1.完成中国民主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实现了近代国家制度的初步建立。

这是中国民主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历史转折点的到来。

2.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

辛亥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他们可以改变历史,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们的自信、自尊、自豪感得以提升。

3.为中国现代化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全国范围内的近现代化进程得到加速,为中国现代化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丰富了世界文化史,也创造出一批政治、文化、哲学上的杰出人才,如黄兴、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等。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之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创立民国”对应的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对应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2、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之二辛亥革命的高潮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背景与历程

辛亥革命背景与历程

辛亥革命背景与历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政治变革,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西方列强强占中国领土和开展商业活动,日益占了中国国内市场并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君主政府无力对外抗争,国土逐渐失控;内部官僚集团的腐败、贪污也使得人民生活缩减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由此,辛亥革命开始浮现。

1.外因(1)列强的侵略和敲诈。

列强的侵略不仅使中国的领土逐渐减少,而且也使中国的经济受到重创。

商贸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十分恶劣,频繁的贸易造成了外汇任务和资源消耗。

(2)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新兴产业不支持封建贵族的统治,中外通贯的商业活动显然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盈利。

此时,贵族困难重重,而代之的是各种社会阶层的异见和对革命的欲望,这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内因(1)民间反帝情绪的扩散。

在海洋开放和列强掠夺的背景下,中国民间逐渐产生了反帝情绪。

在民间,对列强的仇恨逐渐在怨恨君主制度下的统治者和他们的腐败行为。

(2)资本主义的兴盛对封建帝制的影响。

封建帝制的社会结构不能转化为利润数量的生产方式。

虽然现代化进程使封建帝制的三权力长期受到挑战,但其仍未十分首要。

(3)纷杂的思想流派。

自清朝中后期以来,思想大混乱,出现了各种不同格局的思想派别,其中一些派别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改革方针。

此时,到处充斥着激进的思想派别,不仅反对善治中发生的种种腐败行为,还反对将清朝统治机构改变为按照新形势的民主政治体制的统治机构。

二、辛亥革命的历程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序幕是在1911年起的。

当时在武昌,有李世贵率领的水陆营、共青团等各种组织,以及一大批社会民主主义者。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

因为清廷官员在发起铁路管理乃至铁路改革时使用了泼辣手段,引起社会强烈反感。

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_辛亥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_辛亥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_辛亥革命精神宣统清朝共和辛亥革命一、爆发条件(一)条件:1、政治背景:19世纪末,随着清王朝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发展,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5、组织基础:①兴中会:198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其机关刊物《民报》6军事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6、机遇: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时间:1911年10月10日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宜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2)法令措施:南京临时政府须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措施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1912年由参议院制定。

(2)内容:①主权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民自由权利:人身、言论、集会、选举、被选举等。

③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结局(1)192年2月12旦,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四、评价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辛亥革命,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下面将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革命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固有制度下,满清帝国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造成了民族危机和民族危机意识的觉醒。

国内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在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铺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推翻满清的倒退辛亥革命的爆发主要是由于满清政府的倒退。

满清政府自18世纪中后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

而且,晚清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主义也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抵制。

辛亥革命开始于武昌起义,随后爆发全国大规模的武装革命潮流,致使满清政权逐渐倒塌。

三、三民主义的兴起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由孙中山创立,分别是民族独立、民主政体和民生幸福。

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旨在实现三民主义的理念。

四、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一方面是一场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政权,实现了政治权力的转移。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也涉及到社会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巨变,废除农民地主制度,推行土地改革,促进了社会平等和社会进步。

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积极倡导现代思想和民主文化,对中国旧有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同时,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使中国文化得到了更新和发展。

六、辛亥革命的不完全胜利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权,确立了中华民国,但也面临了许多难题和困惑。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强烈的军阀割据和民族矛盾。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精华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精华版)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中 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 国 同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盟 地位: 统一 的 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 中国第一个 会 △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需要哪些条件?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时代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清政府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名:普照光 • 学号:102040030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 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 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 一律平等
①内容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 三权分立 的政体
实行 责任内阁 制,总理由议会 多数党 产生 ②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 资产阶级 民主宪法
辛亥革命
一、背景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 1911 年10月10日) 2、高潮:中华民国 成立和 颁布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 3、结局: 袁世凯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原因: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 一律平等
①内容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 三权分立 的政体
实行 责任内阁 制,总理由议会 多数党 产生
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 权力 ,防止他 专制独裁
辛亥革命
一、背景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 1911 年10月10日) 2、高潮:中华民国 成立和 颁布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

辛亥革命背景和原因

辛亥革命背景和原因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帝国主义支持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原因 孙中山妥协退让 袁世凯个人因素
过程
逼清帝退位 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 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 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及原因
• 1、帝国主义的支持 • 2、袁世凯的两面三刀 • 3、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 软弱性
革命使朝廷极为震惊。1911年10月27日,清廷起 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 权。袁世凯率军奔赴湖北前线命冯国璋猛攻武汉 三镇。同年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 王载沣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为内阁总理大臣。 黎元洪和黄兴、宋教仁等高估了袁世凯的力量和 自身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 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把最终推翻清 朝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1911年11月27日,汉阳 为清军攻陷。12月1日,双方议订停战3日。此后 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停战是辛亥革命 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一个重要转折。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使人们意识到 应推翻清政府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条件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 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 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 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五色旗 由临时参政院通过,采用红、黄、蓝、白、 黑五色旗为国旗。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 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
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公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 民主共和体制。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以推翻满清君主专制统治,成立民主国家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那么你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及意义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推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5,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的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背景
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
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这次发展的规模、投资的金额、投资的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大。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近代中国新政治力量的出现——资产阶级。

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同时投资于几个行业或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上层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上层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兼有的封建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关系,揽有一定的特权,获得中下曾资产阶级不能得到的资本积累条件,形成拥资数百万元的大资本家。

经济的发展,必将会引起到政治上的巨大变革。

洋务派: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早期,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活动也是非常不满的。

洋务派之所以敢逆龙鳞而顶风推行洋务运动,不怕遭到顽固派的阻挠甚至是打击。

主要是因为,经受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和国内人民起义(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冲击,清朝统治者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

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也希望早日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且她在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的过程中曾得到过西方国家的支持或默许,因此并不敢轻易得罪西方国家。

因此,在洋务派的活动没有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慈禧太后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活动至少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但在甲午战争中,慈禧挪用北洋舰队军费,以至于北洋水师无法更新新式军舰和火炮,导致其全军覆没。

直接使洋务运动破产,这说明改革不能不痛不痒的改,要大刀阔斧一针见血的改。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维新派:
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派别之一。

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他们提倡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

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限制君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经济。

思想文化上,它传播了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对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进行了批判,对促进人民的觉醒,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些为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到来做了政治、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