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理论1016_图文.ppt
卫星城理论.ppt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 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 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 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 题也未能解决。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
3.1.田园城市与 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二、卫星城理论的核心要素及内容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2.1卫星城分类 主导职能: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 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 城市的派生产物。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 ppt课件
米尔顿 ·凯恩斯新城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
1.3发展阶段 第四代卫星城: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 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 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 吸引力。
书中首先提出的。 他主张工业从大城市周边转移,因此也劝说应该华花园图解
1.2产生过程
■ 恩温提出卫星城设想方案
实际创始人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 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便成为一个国际上 通用的概念。
193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liel Saarinen)受人委托,在大赫尔辛基 (Greater Helsinki)方案中,引借了自己于1918年提出的“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3)”理论,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 有机分散中心城市的功能;
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优点——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居民可就地工 作,另一部分仍去母城工作。 缺点——规模小,设施不完善,所以疏散并不彻底。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
1.3发展阶段
独立卫星城
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 案中,体现了卫星城规划思想与 区域环境联系的特征,提出大城 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工业及人口 分布的规划着手,计划将伦敦中 心区人口减少60%。这些卫星城 中居住区与工业区按照一定比例 建设,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 在工作和生活上基本可以满足卫 星城居民的需要,独立性较强。
第5章卫星定位基本原理PPT课件
1B 2L 3H
它们两个之间的转换关系是 QBRQ XRT
式中
sinBcoLs sinBsinL coBs
R sinL
coLs
0
coBscoLs coBssinL sinB
显然,B、L、H的精度分别是
0 q11 0 q22
0 q33
在GPS中通常采用精度因子DOP来表示精度,有5个DOP,分别是
5.4.1载波相位测量原理
若卫星S发出一载波信号,该信号向各处传播。设某一瞬间,该信号在接 收机R处的相位为R,在卫星S处的相位为S。R 和S为从某一起始点开始 计算的包括整周数在内的载波相位,为方便计,均以周数为单位。若载波的 波长为,则卫星S至接收机R间的距离:
s R
但因无法观测S,因此该方法无法实施。 如果接收机的震荡器能产生一个频率初相和卫星载波信号完全相同的基 准信号,问题即可解决,因为任何一个瞬间在接收机处的基准信号的相位 等于卫星处载波信号的相位。因而,(S - R)等于接收机产生的基准信号 的相位和接收到的来自卫星的载波信号相位之差
差分定位
差分技术很早就被人们所应用。其目的在于消除公共项,包括公共误差 和公共参数。在以前的无线电定位系统中已被广泛地应用。差分定位采用单点 定位的数学模型,具有相对定位的特性(使用多台接收机、基准站与流动站同 步观测)。
§ 5.2 伪距测量
伪距测量的基本方法
卫星
a)卫星依据自己的时钟发
出某一结构的测距码,该测
第五章 GPS卫星定位基本原理
内容提要 • 概述 • 伪距测量 • GPS绝对定位 • 载波相位测量 • 静态相对定位 • 整周跳变的修复 • 整周模糊度的解算 • 美国的GPS • 差分GPS定位原理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ppt课件
2
卫星城功能
(1)城乡联系协调发展
卫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 高的大城市周围,同时又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 必要环节,因此具有城乡联系协调功能。
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各种劳务, 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立卫星城镇, 到基本完成独立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变大,又简单到复杂 的过程。
15
国内
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 城镇的设想。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 划和建设。
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mǐn行﹑吴泾jīng﹑ 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 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16
谢谢!
17
一方面建设有一定 的工业建筑和服务性公 共设施,另一方面,通 过地铁等轨道交通加强 与母城的联系;而且各 个卫星城之间,卫星城 与城市中心区之间以公 园等绿地形式相隔。
在半独立卫星城内, 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 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 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 与生活服务设施。
9
1.3发展阶段
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11
1.3发展阶段 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 施,可以独立存在。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摘要]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
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一、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着的。
从其基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意识等。
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
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
卫星城的兴起和发展,应该是直接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其基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
二、卫星城的发展1.卫星城发展的基本条件(1)母城条件,即特大城市的发展只有特大城市的发展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和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上产生建设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设卫星城的可能。
特大城市不断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都市病”。
为了克服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发展,政府就着手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计划,同时,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财力建设若干个卫星新城。
(2)子城(卫星新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使子城——卫星城有发展前景,必须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较适当。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
米尔顿 ·凯恩斯新城:提升居 住环境和配套,交通便捷,可操 作性强、灵活性强。
米尔顿 ·凯恩斯新城
1.3发展阶段
第四代卫星城: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 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 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 吸引力。
(3)人口聚集功能 卫星城的人口聚集功能主要指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和吸纳农 村剩余劳动力。卫星城的发展能够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 解住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证中心区的从 容发展。
1.2产生过程
“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 ■台依拉 《卫星城镇》
卫星城这个名字,最初是在1915年由美国人台依拉在他的《卫星城镇》一 书中首先提出的。
一方面建设有一定 的工业建筑和服务性公 共设施,另一方面,通 过地铁等轨道交通加强 与母城的联系;而且各 个卫星城之间,卫星城 与城市中心区之间以公 园等绿地形式相隔。 在半独立卫星城内, 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 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 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 与生活服务设施。
1.3发展阶段
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城市
卫 星 城
乡村
卫星城功能 (2)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 卫星城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同样具有大城市所表现出来的产业聚 集和经济辐射功能。但是由于卫星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功能定位, 其产业聚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 农村乡镇工业的聚集 2) 吸收所依托城市经济技术的能力,实现区域产业链的延伸。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 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 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 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 题也未能解决。
卫星城——城市化与地质环境ppt
结束语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 已经有80余年历史。 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 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 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 卫星城镇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 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对 较弱。世界各国实践证明——
建设多功能多层次立体化卫星城是缓解城 市人地矛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城的发展看卫星城理 论的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孔祥智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嘉岩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孔祥智 陈炎 辛毅 顾洪明 《卫星城——杭州楼市新热土》 ——中国城市化网
解决对策
Biblioteka 建立更高层次的领导、协调机构, 科学的政策导向 给足政策,突出特色,加大合理 的资金投入 合理的城镇规划,正确处理卫星 城镇与母城之间的优势互补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前景
当前卫星城的发展趋势是: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 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 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 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 着重要作用。 人口规模适当增大,职能向多样性发 展;尽量使工作与生活居住就地达到 平衡; 采用先进的交通系统与母城取得便捷 联系,所以与中心城市距离变得更远。
城市化万象之一瞥
——“卫星”在升空
引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大城市的
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可以预料,由于我国 人口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越 加紧张,城市中的建筑物和人口密度越来越 趋于饱和 ——(施斌《研讨课绪言》有删节) 。。。。。。 于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布局正在兴起, 这就是——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摘要]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与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
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与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一、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与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着的。
从其基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与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意识等。
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与交通运输条件。
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
卫星城的兴起与发展,应该是直接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与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其基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
二、卫星城的发展1.卫星城发展的基本条件(1)母城条件,即特大城市的发展只有特大城市的发展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与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上产生建设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设卫星城的可能。
特大城市不断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都市病”。
为了克服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发展,政府就着手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计划,同时,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财力建设若干个卫星新城。
(2)子城(卫星新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使子城——卫星城有发展前景,必须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较适当。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的概述及应用摘要: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本文主要介绍了卫星城定义;阐述了卫星城的产生背景;说明了其特性;分析了其发展;说明了其重要意义;并介绍了该理论在西方的有效应用;介绍了卫星城理论在近代我国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总结了卫星城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概述了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最后表述了对卫星城理论的理解及感悟。
关键词:卫星城理论;实践应用;理解感悟卫星城理论是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德华基本思想的现象,由恩温于1920年提出。
1944年完成的大伦敦周围建立了8个卫星城,已达到疏散伦敦人口的目的,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之前的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有不同规模的卫星城建设,其中以英国、法国、美国以及中欧地区最为典型。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想卫星一样,故名之。
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有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业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1 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着的。
从其基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意识等。
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完整版PPT资料
1.3发展阶段பைடு நூலகம்
新城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1.3发展阶段
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 施,可以独立存在。
二战以后,针对卧城和半独立卫星城对分担中心城市功 能及人口压力方面无明显效果的问题,出现了具有相对完善 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卫星城。
(3) 独立卫星城——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需要。 卫星城市(satellite city):将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以外
优点——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为服大务设城施市,一提部供分居从民农可就村地聚工 集而作来,另的一原部分材仍料去母、城农工作副。产品、各种劳务, 1划9着28手年,编计制划的将大伦伦敦敦中规心划区方人案口中减,少为体6现0大%了。城卫星市城向规划农思村想与转区移域环产境品联系、的技特征术,、提出资大金城市、的人人口才疏,散应开该辟从工广业阔及人的口市分布场的。规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促城市进会城议上乡,一提出体建化设卫的星发城是展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
关键词: 人口 就业 住宅 公共设施 相对独立性
卫星城功能
(1)城乡联系协调发展
卫星城这个名字,最初是在1915年由美国人台依拉在他的《卫星城镇》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卫主城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 促“进卫城 星乡城一市体”化的的雏发形展最。早可以高追的溯到大田城园城市市周理论围。,同时又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 ①目的一样:解决大城市问题必,要疏散环大节城市,人因口,此缓具解 有城乡联系协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