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开发园区的思维建设大学城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②大学城的建设必须以政府为领导,在规 划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角 色。
真正建成一个上水平、上规模,市政配套设 施先进、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健全的大学城,必 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和协调,统一规划、统一设 计、统一组织建设,而且政府必须要有较大的资 金投入,保证各项配套设施落实到位,并且承担 市政和公用部分的管理责任。
2.1 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问题。 有些城市对于大学城的建设没有与城市的 发展协调起来,缺少必要性和条件,缺乏应有的 规划和论证,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不符合城市的 空间拓展的要求,出现“一窝蜂”的情况,各大 城市竞相上马,有的甚至一个城市在城市的四 个方向规划建设四个大学城。 2.2 大学城规划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设计上,部分“大学城”仅仅被 规划和设计成传统大学的复制品或原有大学的 放大,没有意识到要把“大学城”作为大学的特 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的试验基地和示 范区来加以规划和设计,规划的理念僵化,缺乏 创新意识。其次在规划管理上,虽然有的“大学 城”有详细的规划,但是在后期的规划管理实施 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用地没有
目前各地兴建的大学城出现了建设规模超 大化的现象:不仅用地面积比较庞大,投资也较 大。如广州大学城占地多达 4330 公顷,投资多 达300亿元;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面积7000公顷, 相当于目前的 26 个北京大学的面积,投资 50 亿 元。
二、我国大学城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为了适应 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城市 建设在强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免不了会犯 错误,大学城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之下,也难以幸 免。总的来看我国大学城的建设主要出现一下 六个方面的问题:
2018_2019年广东公需课课后练习复习资料《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
1、“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
正确错误2、“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5%.推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支柱产业正确错误3、各国都在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重塑产业优势.抢占经济制高点和全球话语权。
美国出台了《工业2050战略》.英国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
正确错误4、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正确错误5、高创造力的人都是高智商的人。
正确错误6、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正确错误7、“一核”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组成部分。
正确错误8、“三大抓手”是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正确错误9、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科技强省.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正确错误10、2008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并实施。
正确错误1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强调总需求管理。
正确错误12、广东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
错误13、广东省的2002年之前主要以放松政府管制为主、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
正确错误1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从而激发经济增长潜力。
正确错误15、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经济发展包括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财富驱动和创新驱动四个阶段。
正确错误16、做好“六个稳”的工作是指“稳税收、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正确错误17、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全力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四大战略。
正确错误18、深化改革开放.首先要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正确错误19、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原则之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新思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新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采用新思维来促进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化建设工作。
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网站,定期发布学校文化建设相关信息和活动动态,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
还可以结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开展创新的文化建设活动,例如举办线上文化艺术展览、举办线上文化讲座等。
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拓展多元化文化形式。
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拓展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
在文化艺术方面,可以举办各类文艺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在体育健身方面,可以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在志愿服务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
通过拓展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个性化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应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可以沿袭学校的传统文化,弘扬校园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注重挖掘学校的地域文化,举办各类地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可以关注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注重个性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塑造高校校园文化形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和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1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城概念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热门话题。
大学城以高等教育为核心产业,以校园文化为特色,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又是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一些大学城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规划建设思路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等,导致一些大学城形成“大学传媒城”、“大学房地产城”、“大学商业城”等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城”的规划建设,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战略调整。
首先,要加强规划与产业的衔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仅仅关注大学城的硬件建设,而不重视发展产业链和开展产学研合作,难以打造产业升级、智力密集型的大学城。
因此,大学城规划应以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
同时,大学要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完善科技创新链条。
其次,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规划建设中。
由于大学城的建设大多在郊区、山区或水边等地,一些未经科学规划的建设将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令城市绿化、水源保护、空气质量等问题日益加剧。
因此,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中,应该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机制。
例如,扶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加强城市绿化和城市水资源管理,建立全过程的垃圾处理设施等。
最后,要加强大学城内部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众所周知,大学城的领域非常宽广,其中涉及卫生、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因此大学城管理难度较高。
新时代大学城规划和建设必须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大学城的教育科研成果传播功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多样化社区服务设施,以大学为核心,形成兼容并蓄的社区。
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
03
通过调整空间结构,实现大学城内部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提
高整体运行效率。
功能区划分与配套设施建设
01
功能区划分
根据大学城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需 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如教学区 、科研区、生活区、商业区等。
02
配套设施规划
03
道路交通系统
针对各功能区的需求,规划相应 的配套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 、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
大学城作为文化高地,能够提升区域的文化 品位和形象,增强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 力。
02
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布局 优化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土地资源总量与分布
分析大学城所在区域的土地资源总量 、分布特点,包括土地类型、面积、 权属等。
土地资源潜力评估
评估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包括可开 发用地、后备土地资源等,为规划提 供依据。
的能力。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多样性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艺 术馆等文化设施,提升大学城
文化内涵。
建设体育场馆、游泳池、健 身房等体育设施,满足师生
运动健身需求。
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师生课余生活,促进交流合作
。
商业配套服务完善度提升
01
规划建设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商业设施,提供便捷购物服务。
0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大学城规划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影 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出行方式与结构研究
分析大学城内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结构,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为制 定针对性的交通政策提供依据。
道路网络布局优化策略
完善道路等级结构
构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层次 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网络。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
立 的社 区 。人 口一般 在 5一l 。 为 大 学 生 提 供 良好 的学 习 O万
5 0万左 右 ; 中, 其 目前 已开 发 的及 尚处 建 设 中 的卓 越熙 街
( 一二期 ) 富力城 商业 、 、 龙湖地产项 目商业 , 规模约 2 0万平 8
城、 生态城 、 文明城” 大学城通常指包含几所或 一所规模较 。“
大的大学 、 以从事高等教育及 相关活动 为主的城市社 区。 大 ”
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 的影响 , 的大学城经济 圈吸引了人 形成
口集聚和非农产业集 聚 , 形成一 个新城 区 , 并与 主城 区功 能 有机衔接 , 不仅促进 教育 事业 的发展 , 还大 大拓展 了 区域 消
我 国 大 学 城 建 设 的 规 划 思 考
陈 芳
( 四川 大 学建筑 与环 境学 院 , 四川成 都 60 6 ) 10 5
【 要 】 反思我 国大学城建设 问题 , 照 目 新时期 经济社会发 展 需求 , 建设规 划需要研 究的 内 提 按 前 从 容 、 划主导思想等方面进行 了初 步思考。 规
村等于一体 , 使地产 巨头大 大看好 大学城 , 学城 的土地市 大 场价值均迅速飙升。
深圳 、 珠海 以及上海杨浦大学城规划 建设 将高新技 术产
业 的展考 虑在 内 , 的将 大学城 与科技 园 区合 为一 体 , 有 依
托大学城中高校集 中的优势来发展 当地的高新技 术产业 , 带
省、 。 市
划拨方式提供 , 地价 远远低 于市场价格 。20 00年后国内正是
房地产开发热的时期 , 大学城 的建设拉 动了房地产经济 和土
浅谈大学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合肥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成为城 市新 的成 长点 , 人 口将越来越 多聚集 于此 , 对居住 、教育 、卫 生 、文化娱 乐等各方 面的需求 日渐膨胀 , 然而 由于在大学城 开建 时 ,未对 大学 城今 后发展趋势作 出正 确的估计 ,致使合肥大学城 园区预留地严 重不足 ,如进一步 扩大 园区面积 ,将受到 土地 资源和国家政策的限制 ,这必将 影响该大学城 的进一步发展 。
环境的变化 , 适 时调 整发展思路和发展策 略。规划从整体性 、
阶段性把握大学城建设 ,以避免规划 建设 的碎 片化 。
( 三 )预 测 规 模 、 预 留空 间
模和 总体使用效 果 ,大量 的居住社 区及 公共 配套档次偏 低 , 与省会城市 的建设要求不符 。合肥经 开区在居住环境 、人文 环境方面存在不足 。“ 包含的人文 因素和情感 因素考虑较少 , 加之该大学城处在缺乏历史文 化积淀的城 市边缘 ,因而难 以 让人感受到人文特色。 ”
四、对于合肥 大学城建设 的建议 ( 一 )树立 良好的人文观念 方 面对 于主办者政府和高校来 说 ,应当重视大学城建
一
安徽建筑 大学等本科院校及科研机构 、产业群体为 主体 ,以 二级 学院 、专 科院校为辅的综合性高等教育 、科研 、生 活和
产业 园区。
自2 0 0 1 年 起 ,合肥 地区高校 开始 向南 迁移 ,以合肥工 业大学新校 区的建 设为标志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 区西部形 成 了一个综合性 大学城 ,旨在为合肥高等教育提供 了发展机 遇 ,也 为进一 步促 进合 肥经济技术开发 区实现产 、学 、研 紧 密结合 ,提供人才 培训 服务 。同时使 高等院校资源集聚提供 资源共享 ,促进合肥市经济 的发展 。 建设合肥大学城现实意义在 于 : 合肥市大学城建设是安 徽省 “ 抓合肥带全省” 、 加快合肥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 组成部分 ,提升了合肥市作为全 国科教基地地位 ,打造 了 “ 学 在合肥” 城市品牌的重点工程。合肥市把大学城与经济开发 区、 城市新 区建设统筹规划 ,充分利用了经济开发 区现有 的交通网 络、基础设施、政策优势和已经形成 的学校相对集 中的环境优 势 ,形成了教学 、共享设施 、公共服务 、行政办公 、生活、体 育运动 、风景旅游、远期发展等科学合理的区域。
大学城建设弊大于利立论
普谊立论2.0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中国大学城项目的比比皆是,关于大学城项目讨论也日益增多。
大学城的理念最早来自于西方,大学在长期的合作交流中自发自由形成类似城市的区域,彼此之间潜移默化地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看到西方的经验,中国地方政府争相仿效,大学城建设如火如荼。
判断大学城项目的利弊。
(标准我不会想)我方认为,中国大学城项目弊大于利,下面,我方将从大学城建设目的,以及大学城造成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国大学城项目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达到其目的,有利之处没有充分显现。
政府进行大学城的建设规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利用大学城大学间距离之便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各大学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然而,各高校资源共享的需要还不够迫切;各高校利益冲突导致资源共享的动力不足;加上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单靠政府强制要求大学资源进行共享,不顾学校的本身意愿和自身发展需求,所达到的效果必然事倍功半。
实际上,现在的中国大学城除了医院地铁等少数公共设施达到了共享,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核心资源共享的路还很长。
再则,大学城项目造成了对高等教育的不良影响。
由于大学城远离市区,等于是把大学生“圈养”起来,使他们与社会发展脱节。
另一方面,造成老师“走教”现象,使身处市区的老师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均大大提高,也造成了老师上课来去匆匆,集体只教书、不育人的尴尬结果。
另外,由于大学城项目是政府的行政规划,没有了像西方大学成那样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本来各具特色的大学被分配到只具有地理方位概念的区域当中,各个区域的建筑乏味雷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变得索然无味。
最后,大学城项目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大学城项目往往不顾大学实际需要,盲目扩大规模,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土地资源利用并不合理。
由于大学城的建设规模大,不少大学城都负债累累,为了还债,开发商不仅建设了教学楼,也建起了别墅、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甚至夜总会,这些娱乐设施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2024年3月浙江省考面试题(A类综合岗)
2024年3月浙江省考面试题(A类综合岗)一、给定材料本部分没有材料,请直接查看题目!二、回答题目第1题:近日,国内首部AI动画片《千秋诗颂》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热议。
这部作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从美术设计到生成,再到后期成片,均为生成式AI辅助制作,生动演绎了中华诗词文化的瑰宝,不仅彰显了科技与艺术交融的魅力,更预示着人工智能在未来文化创新和产业应用领域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有人说,借助AI,人类会不断丰富艺术创作的路径与方式,提高创作效率。
也有人说,生成式AI形成依赖,会导致创造力枯竭。
对此怎么看?第2题:现代产业社区是结合人口结构特点和产业特色,积极回应产业需求、员工需求和居民期待,强化顶层设计,聚焦高效治理,优化服务供给,从完善政策制度、创新治理模式、注重营商环境等方面抓好落实,迭代“产业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嵌入城市功能定位,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内的企业、员工提供公共治理及服务的社区新形态。
现代产业社区提供就业保障、医疗卫生等城市服务、政策资源对接、第三方资源链接等企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交活动等员工服务,聚焦党建引领、企业服务、生活服务、休闲服务、个人成长、团队建设六大场景,助推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三态融合”。
请你谈谈对现代产业社区的看法。
第3题:小王今年高三,学习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强,学校建议其报个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小王很认可班主任的建议,但小王妈妈却强烈反对:“你去当维修工,让我面子往哪搁?能赚几个钱,能养活自己吗?又没啥前途,一辈子就是个工人!”假如你是社区干部,小王找到你,想让你帮助劝劝他母亲,你会如何劝解,请现场模拟。
第4题: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裹挟着年轻人的道路趋于同质化,对此你有什么想法?第5题:S大学城餐饮店铺增多,出现卫生状况不佳、无证经营等问题,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在内部组建志愿者队伍负责日常监督、巡逻举报,整治大学城附近的商家摊贩,处置食品安全问题,如果你是市监局工作人员,领导把这项工作交给你,你会怎么开展工作?第6题:业缘关系是什么?是由于共同的职业或行业而建立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同事、师生、学校同门等。
运用“大学城空间”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可 适 当参 考 5 8同 城 , 等 网站的模式 , 横 向 纵 向协 同发 展 , 链 接 成 立体 的教 学 资 源 网 。 避 免 重复 上 传
设 的 个 人 和 集体 , 极 大地 激励 了 师 生共 建 空 间 的热 情 。
整个 学 院 的 空 间 建 设 如 火 如荼 , 百花齐放 。 在 经 过 初 级 的 资 源 积 累 之 后 , 大 学 城 空 间 作 为 一 , 需 要 更 加 纵 深 地 探
讨其特殊的作用。 如 今 , 全 院 即 将 开 始 第 二 门 空 间 课 程 建设 , 在 前 期 建 设 中发 现 的 一 些 问 题 , 本 文 作 出 了 以 下
一
、
整 合 大 学 城 空 间 中的 资 源 。 提 高 运 用 效 率
1 、 同 头 课 程 空 间 的 开 放 式 共 建
大 的 影 响 力 的设 计 作 品和 事 件 等 ,甚 至相 关 的 跨 学科
知识如《 平面 构成》 或者波普艺术等 , 还 可 以 推 荐 相 关
化 平 台 在 美 院 的 运 用 已 经 初 具 规 模 。 各 种 特 色 空 间 不
仅 仅 在 各 级 管 理 岗 位 上 承 担 重 要 的 信 息 发 布 和 管 理 任 务 , 专 业 教 育教 学 的 运 用 上 更 是 深 入 化 、 常态化 、 立体
传统实训课 , 课 堂 注重 动 手 实践 操 作 , 课 后 任 务 也 很重 , 这 时候 学 生 登 陆空 间往 往 是 为 了 完成 任 务 , 逆 反 心理 比较重 , 因 为看 一 千 遍 图 片 和视 频 , 也 不 如 动 手 之 后 才 能积 累 实践 经 验 。 但 是 我们 的 学 生会 忽 略 一 点 : 经
城市规划设计现状问题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称配筋的方法,以增强其稳定性。
③对梁配筋进行巧妙设计,加强梁中部配筋,对支座处的配筋可视情况适当降低,这样利于铰性支座的形成。
发生地震时,由于梁端塑性铰的作用能够增加柱的实际承载力。
6附加筋的使用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在设计中,出于对整座建筑稳定性的考虑,没有经过力学分析而保守的设置了一些附加筋。
大家都知道没有经过严格的受力分析计算就这样做,若这些附加筋多余,就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梁上起柱与次梁的设计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设计人员盲目的在梁上设置一些附加筋,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处于梁截面高度或梁下部范围内的集中荷载,需由附加横向钢筋全部承担,附加横向筋宜采用箍筋。
7结语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与成本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设计人员需深刻理解规范中实质性内容,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同时总结实践经验,认真思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对规范中笼统的部分,要仔细调查研究,争取最好的质量与最佳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1]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吴丽萍.关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Z].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城市规划设计现状问题探讨王国生(瑞昌市规划局,江西瑞昌3322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对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设计师能够本着“合理、舒适”的设计理念来开展工作。
笔者主要通过阐述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城市规划设计特性以及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供同仁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1城市规划设计应了解的几点问题1.1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让城市的居住环境更舒适。
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的新思路
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的高校园区规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推动高校园区的规划与开发。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高校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传统的高校园区往往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与周边城市的联系较为有限。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高校园区应该与周边城市形成有机的联系,共享城市的资源和服务。
例如,可以将高校园区的图书馆、体育设施等资源对外开放,让周边居民也能够享受到高校园区的便利。
同时,高校园区也可以与周边城市的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经济发展。
二、多样化的功能布局传统的高校园区往往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布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需求。
然而,高校园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区,应该满足师生和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在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中,应该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布局。
除了教学和科研设施外,还应该考虑到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可以在高校园区内建设学生宿舍、商业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以满足师生和居民的各种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传统的高校园区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应该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可以在高校园区内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利用可再生能源满足部分能源需求;同时,可以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和冲洗等用途。
此外,高校园区还应该注重绿化和景观的规划,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创新的教育模式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应该注重创新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教育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园区规划与开发应该注重创新的教育模式的引入。
大学城建设的成败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大学城建设的成败。
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以及人才培养。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大学城建设的成败因素,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大学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城应运而生。
大学城建设旨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学城的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2.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创新;3. 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周边经济发展;4.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大学城建设的成败因素1.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是大学城建设的基础,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为大学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下是规划设计方面影响大学城成败的因素:(1)地理位置:大学城应选址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吸引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
(2)功能布局:大学城应充分考虑教学、科研、生活、休闲等功能,合理规划校园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3)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应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体现教育特色,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2.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大学城建设的关键,以下因素影响大学城的成败:(1)师资力量: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2)科研实力:大学城应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3)教育资源共享:大学城内部各高校之间应加强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3.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大学城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下因素影响大学城的成败:(1)交通设施:便捷的交通有利于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出行,提高大学城的社会影响力。
(2)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师生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3)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4.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大学城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下因素影响大学城的成败:(1)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大学城建设的投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024年度青海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应知应会题库及答案
2024年度青海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应知应会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推进城市()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
A.大数据B.信息模型(CIM)C.区块链D.管理模型2.知识产权是()为内容,以法律为保障,以利益为目的。
A.知识B.政策C.问题D.诉求3.《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
A.发表数量和被引次数B.影响因子C.ESI排名D.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4.人身权不涉及?()A.发表权B.署名权C.修改权D.复制权5.《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为主。
A.用户评价B.第三方评价C.市场绩效D.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6.从2009年云计算进入中国以来,我国云计算发展过程经历了()个阶段A.2B.3C.4D.57.正规授权流程呈现“两高一低”的趋势,其中“一低”是指()。
A.成本低B.门槛低C.收益低8.《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提出,把()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A.公有制经济组织B.非公有制经济组织C.中外合资经济组织D.外资经济组织9.以()战略为主线,布局人才工作相关内容,与党的历史上的人才工作相互接续,一以贯之,形成有机体系。
A.创新驱动发展B.科技强国C.教育强国D.人才强国10.统筹推进强基固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建设,大力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全国兴边富民典范和强边固边示范区。
A.开放兴边B.民生安边C.产业兴边D.以上都是11.集成电路保护条例属于()。
自解“园区思维”
自解“园区思维” 来源:韩流的日志如果接受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该怎么办?试图通过论证它是如何“不可能”而说服领导吗?那可未免太天真了。
决策科不科学、民不民主,都是就过程而言;一旦作出了决策,那便是“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如果任务没完成,即便可以归责于决策者的武断,也不能不让人怀疑执行者的无能。
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是完成了的——因为那些构成“不可能”的障碍被克服了。
比如说,用“三班倒”代替8小时工作制,一天能当三天用;用“人海战术”超常规地配置人力与机具,自然能够大大提高工程进度;只求法定手续的形式化完备而不以实体性审查为前提,便能“抄法律捷径”,节约大量时间。
在这个意义上,倒真是“一切皆有可能”。
不过,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是否能反证它原本并非是“不可能”的?其实未必,结果的成功并不能证明过程的正当。
一项任务之所以被判定为“不可能”,是在给定条件下作出的判断——“三班倒”、“人海战术”肯定要增加成本,“抄法律捷径”很大程度上就是“明知故犯”,这都是在正常情况下不被许可或接受的。
所以,尽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殊属不易,但也只能“自鸣得意”而已,诸如“花钱买时间”、“三边”工程或“六边”工程之类的经验之谈,大多是难以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广的。
所以,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要大胆地解放思想,又要努力保持头脑清醒。
C总曾对“铁人精神”做过一段很精彩的解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是叫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关键在于“创造条件”。
“没有条件”,就是“不可能”;但“创造条件”之后,就可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了。
对于那些只知道条件之有无,而不懂得主动“创造条件”的人,他认为是缺乏“园区思维”(或曰“开发区思维”)的表现,很难胜任超常发展、超速发展的工作要求。
什么是“园区思维”,得从“园区”说起。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与“主战场”,“园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分量。
大学城项目建设须回归理性
大学城项目建设须回归理性我国正处于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时期。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陈秉钊教授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仅截至2004年末,全国范围内就有50余个城市开始建设大学城,有的城市四个方向上各有一个大学城,大学城的盲目建设不仅普遍出现了用地粗放的状况,也难以真正起到通过“创新”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城市经济内生增长的作用。
大学城建设,要重新审视,回归理性。
从地方空间梯度出发,大学城不能盲目攀比陈秉钊说,从数量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数目、千人大学生比例在国际上都是比较低的,高等教育历史欠账较多。
而建设大学城可以缓解国家的高等教育缺乏的状况,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对于“地方”来说这还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一则可以兴建大学城来增进地方实力,而由于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地方、与中央的分权因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可以通过地方银行来化解;二来可以为新城建设、高新区发展筹得人气,带动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发现,一些地方陷入了单纯通过大学城的建设来拓展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错误路径之中,一时间,部分城市的大学城在规模上相互攀比,不仅造成了初期资金投入的巨大缺口,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背道而驰,也激化了土地征用中的社会矛盾。
同时,一些城市竟把大学城作为本地招商引资的新亮点与砝码。
对于短期利益的追逐使得大学城的开发不仅不能成为城市原有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转折点,反而加深了对既定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陈秉钊提出,建设大学城,充分考虑地方的产业发展路径,制定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科技教育发展策略,从而强化已有比较优势并促进其动态发展是最为适宜的。
因此,大学城实际上可以按照地方的空间梯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不同的功能定位。
他认为,根据地方空间梯度出发制定本地大学城的发展目标,从而促进本地专业化的程度十分关键。
借鉴国外经验教训:重研究、重规划、重产业、少干预我国大学城起步较晚,发展过快,大多是规划建设型的大学城,急需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及教训。
试论大学城开放共享的必要性 基础及存在问题
试论大学城开放共享的必要性根底及存在问题试论大学城开放共享的必要性根底及存在问题摘要:文章以杭州市下沙大学城为例,通过历史追溯和现状叩问,对大学城开放共享的必要性、根底和存在问题等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引起人们对已建大学城的开放共享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大学城;开放共享;下沙1 开放共享对城市和大学城开展十分必要1.1是大学城之于城市的责任大学城兼具大学和城市的双重功能,而大学城的开放共享,可以有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空间的拓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聚集人气,促进城市健康开展。
1.2是城市未来开展的要求下沙大学城位于杭州市区东部、钱塘江西北岸、杭州市经济开发区的中东部。
它是杭州城市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创新科技的最主要基地,其开放共享,将有助于下沙城乃至杭州实现教育、产业和生活的一体化开展。
1.3是大学城自身开展的需求大学城内部具有进行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图书互阅、信息互享、文娱活动互享和教学实践活动互相开放等开放共享需求。
2 大学城开放共享已有一定的根底2.1优越的交通区位,提高了大学城开放共享的便捷可达下沙大学城周边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北侧绕城高速及德胜快速路即将实现大学城“20分钟接轨主城〞的目标;已建成地铁1号线的两个站点,极大方便了大学城与主城区的联系;快速公交B1线及公共自行效劳点,也提高了下沙大学城的可达性。
2.2卓越的开展规模,打下了大学城开放共享的聚集根底下沙大学城是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拥有大学14所、学生和教职员工18万,这对于聚集人气、才气和财气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也为其开放共享奠定了坚实根底。
表1 下沙大学城东西两大区块的高校及占地2.3独特的开展实践,使大学城获得开放共享的诸多经验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实践,使大学城获得了开放共享的交流经验。
经过20年的开展,下沙大学城已经成为杭州产业互动开展的平台,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高校科学研究与技术的交流。
大学城建设的政策分析
大学城建设的政策分析殷伟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MPA 2002)摘要:在科教兴国、高校扩招、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大学城建设风起云涌。
目前,全国大学城共有50多个。
在这股建设热潮中,确有合理的成分,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建设大学城决策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盲目性、土地政策的不明晰性、政策执行失真等。
本文拟对大学城建设的政策决策、建设中土地等政策执行失真的问题进行分析。
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大学城建设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就应该:提高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依法行政;建立地方政府官员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进一步增强政策的明晰性、协调性;进行必要的政策整合;制定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加强土地监管体制建设等。
关键词:大学城建设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大学城建设“风起云涌”。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大学城,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已有50多个。
自2000年9月东方大学城率先在河北省廊坊市“开城”以来,各地政府争先恐后地“大”做文章,规模越建越大,“圈地”愈来愈多,规划面积最大的南京仙林大学城高达70多平方公里。
大学城建设呈现占地规模大、政府主导建设等特点。
大学城建设是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创新的办学形式,它对于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我国“科技兴国”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高校扩大办学空间和改善办学条件有着不可忽视的正面效应。
然而在大学城蓬勃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地方政府决策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大学城建设主导的盲目性、作为决策执行主体——地方政府违法、政策执行失真等。
笔者拟在分析大学城建设的基础上从公共政策的视角,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对大学城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1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动因及存在的问题1.1 动因在科技兴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纷纷探索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路径。
读了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
读了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培训大纲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考试题部门:姓名:得分:第一讲(第1节)1.细节俯拾之处身边的细节。
路上的广告看细节:广告公司的广告、南方周末历史的细节。
刺杀希特勒未遂。
历史往往如此,一个小小的细节的改变,也许会改写国家甚至世界的历史。
社会的细节。
从北京海淀图书城到苏州桥20分钟的路,遇到了14个吐痰的。
每人每天节约1度电,一年少烧2亿吨煤。
北京市要求机关18:00-7:00须关闭空调。
第二讲(第2节)一个纸杯的工作效率:上海市去年派了一批公务员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下属机构实习。
让他们感觉不可思议的是,办公桌上不准放水杯。
喝水要去每个楼层专门的饮水处,使用一次性无底座圆锥形杯子。
香港政府官员解释说,这样你就会赶快把水喝完,回到座位上去处理公务。
新的交通法规的尴尬:4小时未停车休息、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罚款200元。
个人的细节。
某财经大学讲课课间,做的一次小小的测试。
一个班50位大四的学生,每人模拟填写一份增值税发票,结果填写完全正确的只有2人。
企业的细节。
麦当劳的细节管理:麦当劳的作业手册560页。
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9分钟,就要毫不吝惜地扔掉。
2. 细节失误之害1%的失误带来100%的失败忽略细节就是放松标准“差不多”就没有效率胡适专门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的文章来论述对事物那种不认真、不追根究底、敷衍了事的态度。
弱化“差不多”意识也就是在强化“细节”意识。
细节的短路原理和放大效应从国民素质和民族中兴的高度看待细节强国意识和歧视默认:中国死人三种赔偿法:农民万、城市人万、外国人10万美元。
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
不能怪他人歧视我们,而是我们歧视人类的公德。
全球化的特征:以人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规则趋同、信息共享。
第三讲(第3节—第4节第7分16秒)对制度、规则执行不严谨“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59期 2013年09月20日星期五不能以开发园区的思维建设大学城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城市战略组2013年9月20日摘要: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大学城,为了吸引高教资源不惜大规模低地价出让土地。
然而却没有起到预想中的带动地区发展或聚集人气的效果。
当下大学城建设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选址、建设规模和尺度、配套等多层面,追根溯源,皆源于这些大学城的规划设计思维,照搬开发园区的开发思维,本文深刻剖析大学城建设的种种问题,寻结问症,为大学城和高教园区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独到鲜明的对策。
一、缘起:大学城建设狂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掀起了大学城建设热潮。
“大学城”最初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
特指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
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美国的波士顿、日本的筑波等。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是继20世纪90年代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手笔。
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9年的十多年时间里,高等院校数量从1020所猛增到2305所1,大多数占地都在10-20平方公里之间,截止到2004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直辖市2。
在这一时期,大学校园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建设重心从“老校区改造”向“新1国家教育部数据统计 /2朱宇恒,《中国(大陆)大学新校园规划建设的评析》校园建设”逐渐倾斜。
通常扩张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新老校区并存,在老校区所在城市新征土地再建设新校区,将部分院系迁至新校区。
甚至还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整体搬迁到新校区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另行购置土地建设新校区,以此置换老校区土地,将学校全部搬迁到新建校园。
某种程度上,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导向,也为“大学城”建设热潮推波助澜。
而地方政府也会对大学城寄予厚望,通过低地价等优惠政策,引导高校在本地建立校区,以达到带动城市扩张,聚集人气等目的。
然而,这种政府主导的大学城建设,对地方的带动作用并没有预想中的效果,大学城本身的规划和发展也存在多种问题。
二、现状:大学城建设问题多多大学城在土地利用、开发方式、空间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址偏离城市、空间尺度过大、城市功能缺失等方面。
(一)选址偏离城市偏离城市中心,是当前大学城和高教园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的大学城偏离了城市发展方向,如东方大学城、东莞大学城,有的距离主城或中心城镇过远,由于教师绝大部分都住在主城区,不得不依靠校园车辆上、下班,大大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
新校区的区位选择不当,与市区的距离过远,削弱了教育发展的后劲,也不利于学生融入社会。
(二)建筑和空间尺度过大从用地规模上看,大学城建设规模呈现超大化趋势。
很多新校区的规划规模超前,征地面积巨大。
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60公顷以下被称为小型规模大学,60公顷至200公顷之间为中等规模大学,200公顷以上才是大学。
大学城和高教园区的占地规模更是巨大,例如,广州大学城规划面积达43平方公里,南京江宁大学城占地也达到30平方公里3。
目前各地兴建的大学城不仅用地面积比较庞大,投资也较大。
广州大学城投资多达300亿元,南京仙林大学城投资50亿元。
此外,校园用地面积和单体建筑面积的大大增加,促使建筑物乃至校园外部空间的尺度较以往有成倍的增长,过大的空间尺度淡化了校园的文化和生活气息。
而设计周期的急剧压缩,使设计者在把握大关系的同时无暇顾及一些具体而微的方面,造成对尺度层次性的忽视。
(三)大学城的城市特性缺失当前国内大学城建设,与城市普遍缺乏互动联系。
通常情况下,大学城主要从发展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教学功能上进行设计,在居住休闲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高科产业功能上的设计都非常欠缺,大学城作为城市发展动力源泉,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等功能很少体现,以至于假期时大部分学生离开后就成为“空城”、“死城”。
3朱宇恒,《中国(大陆)大学新校园规划建设的评析》案例: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位于中国广州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临近长洲岛,大学城东侧,有黄埔军校、辛亥革命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等,四面珠江环绕,面积17.9平方公里,计划入驻20万大学生,规划人口约35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总投资规模约300亿元。
大学城总体规划建设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19个月后一期工程正式完工。
2004年9月1日,第一批进驻大学城的10所广东高校学生陆续入住大学城。
在大学城规划建设之初,对于用地配置就存在一定的比例失调,大学城高校用地比例41%、科研用地2%,商业用地1%,居住用地1%。
这也说明,广州大学城的规划建设采用了开发区、工业区的基本思想,忽略了配套功能的规划设计。
尤其是,在大学城规划中,没有考虑人口居住的因素。
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医疗等城市基本功能严重缺失。
大学城建成运行后,大学城里十所高校的教职工因为无法在大学城居住,不得不在广州城区和大学城之间来回奔波。
广州大学城的规划建设所引发的系列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多的行政力量干预,导致以工业区建设的方式来建设大学城,干扰和屏蔽了市场的因素。
(四)大学城建设缺乏对原有生态的保护大学城选址在远离城市的区域,与城市相比,那里有更加自然的生态环境。
但是,在大学城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普遍忽视一个重要的因素——环境基底。
地方政府、学校、设计单位都对校园地形地貌研究不够充分,规划方案常常把原始地形地貌改造得面目全非,缺乏适应性和针对性,破坏了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部分大学校园规划过于注重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形式美学等物质空间环境,人的需求被忽视,往往被简单化和抽象化。
对于校园规划中的功能布局结构模式、人车分流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等,缺乏从人的角度去思考与运用。
这些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存在的问题,在大学城建设、开发、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规划之初的路径,并且日益累积成为城市中的孤岛。
三,症结:大学城不是孤立的开发园区如果我们对大学城规划建设的理念进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在建设之初,许多地方政府采用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路,把大学城当作孤立的开发园区来规划和建设。
许多地方政府倾向于把大学集中建设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区域,与城市的关系也相对疏离。
这样的大学城,虽然有美丽的校园,完善的硬件设施,但是,高校与城市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却形成了隔离的状态。
以上海为例,除了以复旦大学为中心的杨浦大学城,其余的松江大学城、南汇大学城、闵行大学城等都在偏僻郊区,离市中心较远,再加上建设时考虑不足,交通体系相对滞后。
进出大学城,一直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心病,这样的大学城和高教园区俨然成为城市的“孤岛”。
从城市空间发展来看,在土地经济时代,城市空间处于不断快速膨胀的状态,当年规划在郊区的高教园区,如今已经被后期规划建设的城区所包围;与城市的融合也是其近年来这些高教园区蓬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然而,在当前各地城市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城市扩张已经接近极限,城市空间框架铺的过大,远远超出人口的增长,导致大量“空城”、“鬼城”的出现。
城市不可能这样无限扩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城市扩张的动力和速度将明显降低,因此,在远离城市的区域新建“大学城”、“高教园区”不是明智之选。
实际上,高教园区跟城市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
对于城市来说,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文化组织,是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位,提升城市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大学里集中了很多高素质的人口,这对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高校学生和教师组成了一个高素质群体,这意味着较高层次的城市生活阶层。
而城市对于高校来讲,则是生活服务、基础保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重要保障。
许多城市按照建设工业园区的思路,将高校集中布局在城市的边缘,这就人为地将这部分高素质人群与城市的生活隔离开来。
高教园区使用的是划拨土地,往往用地规模比较大,远离城区。
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区用地有限,难以实现高校校区的集中建设;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认为,划拨土地建设高教园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投入多收获少的赔钱“买卖”。
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财政的思维模式下,建设高教园区或大学城被当作土地开发、聚集人气的一种手段;一些城市的高教园区被当作地产开发的噱头,在高教园区建设的名义下,以教育用地大规模圈占土地,实质做的是房地产开发。
四,溯源:大学园区与城市共生共长之所以形成这种“城市边缘化”的空间格局,这与地方政府对高教园区的错误认识有直接关系。
中国目前的大学城以行政为主导建设而成,实际上,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学城都是在市场规律主导下自然发展形成的。
从它们的形成历史、空间布局,就可以看到大学和城市之间的紧密关系。
我们以牛津大学为例。
牛津大学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800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大学城。
其形成和发展是牛津大学根据市场规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自然发展形成的。
牛津大学城位于英国南部,距伦敦约90公里。
牛津大学城不是源于规划设计,而是源自早期学术活动的集结,知识分子汇聚而发展形成的。
大学和城巿发展融为一体,大学内的公园、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均对公众开放,并为巿民举办讲座、展览、参观等活动。
大学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带动了商业、住宅、工业和高科技等产业发展。
坐落在房山郊区的首都师范大学大学与大学之间被围栏隔离五,问症:大学城的开发理念需调整利用好大学城和高教园区,最关键的就是开发理念的调整,把它融入到城市当中。
案例: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创办于1167年。
关于它的创办有许多说法,一种记载是:最初它是贫困学者合居读书之处,后来才发展为学习神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学府。
另一种记载是:1167年,当时的国王享利二世下令召回正在巴黎留学的英国学生,为了安置召回的学生,创立了牛津大学。
无论是那种原因,都反映了牛津大学的建立与这座城市的发展需求密不可分。
牛津大学是一个自治法人团体,英国政府虽然每年给予大量财政支持,却并不干预牛津大学的事务。
同时,牛津大学实行学院制,目前牛津大学拥有39所学院及由教会设立的七所永久私人学院,各个学院拥有土地、产业、资金,在经济上和教学上都独立自主,院内事务由院士们选举的院长主持。
大学本部只是各学院进行考试、授予学位、维持学生纪律以及调整学生与市政当局之间关系而成立的联合行政机构。
牛津大学的组织相当复杂,大学与城市融为一体。
在牛津城,众多的学院散布在城镇的大部分地区,大学与城区相互融合。
为此,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牛津大学城”。
牛津大学没有校门和围墙,街道就从校园穿过。
街两旁布满中世纪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就是一所学院,由于在当时学术是教会的专利,因此学院都以修院式建筑来设计,不过四周往往围绕着美丽的庭园。